辛家沟镇位于吴堡县中西部,与绥德县中角乡接壤。全镇28个行政村,2002年末总人口7861人。总面积56.56平方公里,耕地24000亩,其中梯田13200亩,坝地1370亩,经济林17250亩,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61万元,粮食总产1064吨,红枣产量79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
辛家沟镇距县城25公里,境内交通便利,通讯畅通,村村通公路,吴米路横穿本镇。2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通讯传输网覆盖全镇。
辛家沟镇属土石丘陵沟壑区,农产品以红枣、黄豆、谷物、薯类为主。全镇红枣面积1.8万亩,年产量800吨。
辛家沟镇商贸活跃,为本县最古老的集镇,曾吸引晋、陕、蒙等各地商贾云集此地,现有个体工商户300多家,贸易额较大。
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福利事业发达。现有中小学21所,其中示范小学2所、中心小学2所、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0所,教职工767人,教学规模和教学环境正在不断扩大和改善。有中心卫生院1处,医疗设施较全。有全县唯一的一处敬老院。
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动群众狠抓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实行“梁峁边坡沟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走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路子,退耕还林(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3年退耕还林(草)1.4万亩,占总面积的60%。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畜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镇羊子存栏6000只,成为目前全县羊子存栏最多的乡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56.56平方公里 | 610829101 | 719000 | 0912 | 查看 辛家沟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宋家川街道 |
宋家川街道位于吴堡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与山西省柳林县隔河相望,西接绥德,辖48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2002年末总人口22688人,其中农业人口14400人,总面积80.19平方公里,农耕地25510亩。2002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25万元,粮食总产量2150吨,红枣产量16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 近年来,宋川镇依靠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东草、西枣、南商贸、北薯豆的区域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农特产品、蔬菜运输、羊绒交易及劳务输出相结合的多元经济发展路子,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宋家川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组织群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全镇退耕还林(草)1.5万亩,羊子存栏1000只,给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收益310万元。 宋川镇为吴堡优质红枣主要产区之一,康家塔村、杨家店村、王家川村、张家焉村红枣品质最优。全镇现有红枣林2万余亩,年产鲜枣1700吨,产值180万元,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该镇杨家店村的“千亩滩地”,是本县唯一的蔬菜生产基地,年产各种蔬菜800多吨,基本解决了县城及周边居民吃菜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羊绒市场看好,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引导群众发展羊绒产业,使该镇成为陕北重要的羊绒交易市场,在河北清河县有羊绒加工吴堡一条街,年交易加工额在1—2亿元之间。 宋家川镇交通发达,307国道横贯东西,交通运输成为该镇的又一主导产业,目前全镇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000台,其中运输车辆500多台。 该镇乡镇企业主要以建筑、建材、木器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装饰材料、服装加工为主,目前,全镇集体个体企业600户,从业人数4000多人,企业总产值1亿元。 宋川镇内的吴堡古城据专家论证是目前全省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
辛家沟镇 |
辛家沟镇位于吴堡县中西部,与绥德县中角乡接壤。全镇28个行政村,2002年末总人口7861人。总面积56.56平方公里,耕地24000亩,其中梯田13200亩,坝地1370亩,经济林17250亩,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61万元,粮食总产1064吨,红枣产量79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 辛家沟镇距县城25公里,境内交通便利,通讯畅通,村村通公路,吴米路横穿本镇。2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通讯传输网覆盖全镇。 辛家沟镇属土石丘陵沟壑区,农产品以红枣、黄豆、谷物、薯类为主。全镇红枣面积1.8万亩,年产量800吨。 辛家沟镇商贸活跃,为本县最古老的集镇,曾吸引晋、陕、蒙等各地商贾云集此地,现有个体工商户300多家,贸易额较大。 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福利事业发达。现有中小学21所,其中示范小学2所、中心小学2所、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0所,教职工767人,教学规模和教学环境正在不断扩大和改善。有中心卫生院1处,医疗设施较全。有全县唯一的一处敬老院。 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动群众狠抓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实行“梁峁边坡沟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走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路子,退耕还林(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3年退耕还林(草)1.4万亩,占总面积的60%。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畜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镇羊子存栏6000只,成为目前全县羊子存栏最多的乡镇。. |
郭家沟镇 |
郭家沟镇位于吴堡县中心地带,辖32个行政村11520人,总面积60.5平方公里,耕地30500亩,其中梯田2万亩,坝地7050亩,水地1320亩,经济林3万亩。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710万元,粮食产量1189吨,产鲜枣1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70元。 该镇属全县第二大镇,镇政府设在佳吴路、于豁路交汇处的郭家沟、钻天咀、杨家沟三村中央,距县城27公里,交通方便。镇级事业单位有地段医院、卫生院、供销合作联社、信用社、粮站、邮电所、广播电视站、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所。县办郭家沟中学设在原太平寺,有明代建筑“梅金楼”等文物古迹。该镇集市繁荣,有个体工商户200多家,每逢集日,商家云集,贸易活跃。 近年来,该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植特色经济,使镇内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三年栽枣15000亩,栽紫穗槐近万亩,种草15000亩,全面实施了舍饲养羊,羊子存栏3000多只。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该镇有各类加工企业40多家,其中粉条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洋芋5400多万斤。生产的粉条具有洁白、薄、耐煮、口感好等特点,远销新疆、内蒙、青海、辽宁、广东等地。红枣加工企业正在兴起,该镇下山畔村的红枣加工厂,年加工能力300万斤,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 红枣作为该镇的支柱产业,每年以近千亩的速度递增,现有红枣面积2.2万亩,年产鲜枣1000多吨。 地下资源方面,华北油田钻探队在该镇袁家山村钻出质量较高的天然气,已经有关方面鉴别认定。郭家沟镇将采取优惠政策,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实现双赢。. |
寇家塬镇 |
寇家塬镇位于吴堡县城北12公里处,佳吴三级油路纵贯而过。全镇辖24个行政村,7992人,总面积4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90亩,林地面积4万亩。境内物产丰富,经地质部门勘探钻采表明,境内有丰富的煤层和煤成气资源。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农业稳镇、林业兴镇、工商活镇、养殖补镇,农林商牧并举、配套互补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东部抓枣、中西部抓桑、农林牧全面发展,人均百株枣,全镇万亩桑”的发展规划。采取了政策保证,经济扶持,技术服务,市场引导,镇、村、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齐转等办法,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生态农业得到迅猛发展。99年起,全镇退耕还林(草)5000亩。于家圪崂村、刘家塬头村在全县率先实施舍饲养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建成了从刘家塬头到薛家塬佳吴公路沿线5公里的优质红枣林带1500亩,实现了人均百株枣目标。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年养蚕800多张,产茧15吨。第三产业逐年递增,新兴的薛家塬到刘家塬头红枣批发交易市场独领-,年销量达3000多吨,占全县红枣交易量的30%以上。市场年收入达750多万元,“龙头”效应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集雨滴灌工程,发动群众打旱井,搞集雨场硬化,解决了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宅旁浇地用水问题。 全镇有小学15所,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卫生室24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有锣鼓唢呐、陕北说书、秧歌、转九曲、剪纸等。 名胜古迹有吴王墓、海眼寺。革命先驱慕生桂、筑路将军慕生忠出生在此地。 通讯交通发达,村村通公路,23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运输网覆盖全镇。. |
岔上镇 |
岔上镇位于吴堡县北部,傍依盘龙之山,地处黄河之滨。东部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北部与佳县接壤,为吴堡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故而又称“盘龙镇”。全乡辖19个行政村,人口5918人。总面积39.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万亩。2002年农业总产值361万元,粮食产量918吨,红枣产量92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64元。 红枣是岔上乡的主导产业,现有枣园1.5万亩,年产鲜枣1000余吨。群众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红枣。羊子是该乡的又一支柱产业,近两年得到了大量发展。全乡实行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力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打工、经商、运输等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800多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乡“三田”(梯田、坝田、水地)面积1.2万亩,25度以下坡地实现梯田化,25度以上坡地实现了林草化。全乡村村通电、通公路,一半以上村安装了程控电话。 科教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乡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有完全小学6所,初级小学2所,简易小学2所。有地段医院1所,个体医疗诊所3所,B超、心电图等现代化诊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岔上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经该乡川口村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1998年3月23日,吴堡县委、县政府在川口村立碑以作纪念,“川口”成为陕北的“红色”景点之一。 为了实现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岔上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按照“长期抓红枣,中期抓羊草,短期抓劳务”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红枣、羊子产业和劳务输出,狠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0年全乡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
张家山镇 |
张家山镇位于吴堡县西北部,西连绥德中角乡,北靠佳县康家港乡。总面积49.24平方公里,耕地23120亩。辖24个行政村7706人。2002年农业总产值403万元,粮食产量882吨,红枣产量7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76元。 张家山乡境内有宋家川—岔上—张家山路、宋家川—薛家塬—张家山路、绥德—张家山路、吴米路四条骨干交通线,村村通公路,交通极为方便。 张家山乡属典型的农业乡,有吴堡“粮囤子”美称。境内土壤多为黄绵土,土层厚、土质好,粮食生产得天独厚,加之这里的群众勤劳务实,黄豆、谷子、玉米、高梁、洋芋产量居全县之首。正常年份粮食产量2000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乡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做经济林文章,近年引进红枣、花椒、山杏15万株,人均经济林2.5亩。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型加工业遍布全乡24个村。目前全乡有手工挂面加工、粉条加工作坊70多个,从业人员400余人。 文教卫生事业较为发达,有乡镇医院1所,村级医疗站32个。有初中1所,小学17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9.9%。 张家山乡人杰地灵,大文豪柳青出生于该乡寺沟村,当代国际经济风云人物张维迎出生于该乡辛庄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