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桥镇位于宁远县最北端,地处北纬25°51′至25°37′,东径111°54′至112°0′,东与鲤溪交界,南与柏家坪接壤,西与双牌是毗邻,北与桐木 相连,1950年属平田乡,1952年命名为清水桥乡,1958年属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以驻地命名清水桥公社,几经变动至1980年正式确定管辖范围,划分柏家坪区管,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成立独立镇,现有38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人口38000人,水田19991亩,旱土3250亩。主要职能是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控制人口增长进度,维护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现城镇建成2个停车场,一条商业街,2个标准大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全镇范围内已建成自来水厂1个,两个小型水电站,1个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鞭炮厂1个,4000亩的烤烟生产区,1000亩的稻田养鱼基地,500亩的桑蚕养殖基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8万人 | ·宁远旅游·宁远特产·宁远十大特产·永兴十大特产·宁远十景· | 431126110 | 425000 | 0746 | 查看 清水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舜陵街道 |
根据2013年湖南省行政区划调整公告(34号),宁远县原舜陵镇划分为三个街道办事处:文庙、 舜陵、桐山。 舜陵街道辖泠南、莲花、印山3个社区,蔡家、罗坝头、龙板桥、良坪、黄金桥、王茂塘、冯家、淌下、长春、丙塘、兴旺山、邱家、湾头、花板塘、麻池塘15个建制村,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总人口4.62万人,办事处驻泠南路(原舜陵镇人民政府驻地)。 |
文庙街道 |
根据2013年湖南省行政区划调整公告(34号),宁远县原舜陵镇划分为三个街道办事处:文庙、舜陵、桐山。 文庙街道辖文庙、舂陵、东溪3个社区,西郊、隔洞、鱼古弄、桐子山、竹子坝、八里桥、恩里、新车、笋田洞、范家、双板桥、欧公养、山下洞、竹元福、蛟龙塘、背后山、李家寨、棉花漯、株木山、东郊、肖家、欧家、乐家、石板塘、逍遥岩、五里庵、朝斗坝、跳墩石、柳塘、唐家山、瓦窑头、罗家、黄龙头、东塘、周家、昌田洞、大路脚、白面下、城头寨39个建制村,总面积87.4平方公里,总人口6.85万人,办事处驻舂陵路。 |
桐山街道 |
桐山街道辖舜源、重华2个社区,葫芦淌、宝塔脚、桐山、老村屋、五里桥、鸟立塘、福家坪、祥文福、仁山庙、大种地10个建制村,总面积46.7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办事处驻光明路。 |
东溪街道 |
东溪街道正式授牌成立,宁远文庙街道分为文庙和东溪两个街道。分设后,东溪街道辖:东溪、舜德、逍遥岩3个社区,东郊、石板塘、逍遥岩、五里庵、朝斗坝、跳墩石、柳塘、唐家山、瓦窑头、罗家、黄龙头、东塘、周家、昌田洞、大路脚、白面下、城头寨、野鹿岗、鸡公岭、十里铺20个村(居)委会,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5.04万人,办事处驻地设在泠江东路68号(原县征稽所大院)。 |
天堂镇 |
天堂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宁远县城区9公里处。东与舜陵镇相连,南接水市镇,西与道县柑子园乡毗邻,北与中和镇接壤。镇政府驻天堂村,辖百步岭、天堂、晓石、刘子用、麦地江、许家、下河洞、庄里洞、寡婆桥、平口源、卜洞、曾家洞、寄岗、石海山、曹家滩、高源、毛里坪、高岗头、大阳洞、新屋地、枞树湾、下坊、香花桥、大坪岭、龙须、岭江、马家、江村、老屋场、岭脚、狮子头、牛头山、刘村、蒋家34个村。 镇沿用驻地天堂自然地名得名。天堂原属干旱之地,据说前人为灌溉农田,开挖了许多大小山塘用以蓄水,由于无活水,许多山塘只能靠装天水,俗称天水塘,后便简化为天塘,先人十分向往天堂的美好生活,便把天塘改为天堂。解放初,境内设天堂乡、石海山乡、寄岗乡3个乡,归属水市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合并为天堂人民公社,划归桐山区管辖;1984年改为天堂乡,仍归桐山区管辖;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天堂乡和水市区的大阳洞乡合并为天堂镇。 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2101.4公顷,10120户,40023人。境内横岭把该镇分为南北两半,西部屋脊干山脉横戈于该镇与道县柑子园乡交界处,成为宁远县与道县的分水岭,也成了该镇居民进入道县的必经之地,故有“过了屋脊干,个个是好汉”的俗语。境内北有泠江河水由东向西直奔道县,南有潇水河由东向西进入道县,融入茫茫潇湘水系。两河流经之处,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沿途村民安居乐业。境内省道322线贯穿而过,是通往道县、江永、江华以及广西等地的交通要道。近年来该镇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规模农业渐成趋势,其中大阳洞1万亩蔬菜基地和1万亩桉树基地正在稳步建设,优质烟开发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镇经济中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镇年国内生产总值7500万元,年财政收入160万元。. |
水市镇 |
水市镇位于宁远南端,九嶷山北麓。北纬25°19′,东经111°45′至111°58′。东邻湾井、下灌、麦地,南接九嶷山及九嶷林场,西界道县杨兵、 马桥,北连天堂、桐山,面积27.3平方公里,拆40.925万亩,其中水田50643亩,旱土16941亩,公社化时,水市、大界、梅岗、大阳洞、香花铺五乡合并。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将大阳洞划归天堂镇,由原水市、大界、梅岗、香花铺四合并成立水市镇,辖61个行政村,1个成委会,共计69000多人。境内有两所中学,四年中心小学,共有学生约1万人,教师400多人。水市地开南高北低,气候适宜,大量种植的是水稻、红薯。近年来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种植优质烟1万多亩,成了县内的烤烟主产区。林业以杉木、楠竹为主,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宁远最大的水库——水市水库。近年来,当地党委、镇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在建的投资上千万的企业有鑫锋小水电站和展源低业有限公司,年底可以投入生产,建成的五金铸件厂现已创税盈利,还有其它大小乡镇企业几十个,年产值达亿元。境内有一所中心卫生院,四所分院,村村都建立了医卫室。. |
湾井镇 |
湾井镇位于县境东南,离县城23公里。东临蓝山县,南接九嶷瑶族乡,西界水市镇,北与冷水镇相连。镇政府驻湾井村,辖路亭、湾井、和城、桥头、黄花园、石坡脚、朵山、丰收、大岭尾、久安背、田心、周家坝、东安头、四公塘、白水源、梅子窝、下寨岗、马脚洞、新屋里、状元楼、泠江、下灌、大屋地、羊蹄岭、水上洞、韶水、彭家洞、青山尾、姚家29个村和湾井1个居委会。 镇沿用驻地湾井自然地名。1950年成立区,开始属二区,1952年属三区,1951年为湾井区,辖湾井、下灌、麦地、鲁观、九嶷5个乡,1个林场。1985年撤湾井乡建湾井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将湾井镇、下灌乡合并为湾井镇。 全镇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1293公顷,9396户,36771人。境内宁九公路贯穿南北,南至九嶷山,北到县城。该镇是宁远县的产粮基地,又是林木、柑桔的重点产区,烤烟发展迅速,2003年产烟叶9600担。镇年国内生产总值11031万元,年财政收入310万元。 境内有农机修配厂、竹木加工厂、彩灯厂等。设有中学1所,完小2所,片小20所,卫生院1所,村医疗室39所。境内有九嶷山旅游区景点,为纪念唐代状元李郃所建的状元楼,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的路亭村云龙牌坊,还有读书岩、赛景岩。读书岩系喀斯特地貌山岗,溶洞遍岗,可游之洞10余处,龙宫洞、通天洞、读书岩、将军厅等,一景赛一景。赛景岩洞长1860米,分楼岩、中岩、水岩,有十几个大厅,五条瀑布、二座自然石桥、四个自然湖、2个大型圆环。 |
冷水镇 |
宁远县辖镇。1950年属第五区,1953年改第二区。辖冷水、上宜、东城3个乡,1958年3个乡组成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3个公社,1982年均改乡,1995年冷水、东城、上宜、云潭4个乡合并为冷水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1公里,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3万。镇政府驻冷水铺。宁(远)郴(州)公路贯穿全境。辖冷水铺、欧家、三角(石且)、沙洞、东山庙、毛家、五马、十里铺、百美、淌头、李铭远、海江、唐家湾、大屋、下岭、宝山、卜家岭、锡海、金钩挂、匡家、云峰、上宜、上宜毛家、上宜骆家、甘石坝、四方井、竹岭脚、琴棋、冷水、中元、下山脚、上山脚、油麻岭、桐子山、神东、神西、下宜、庄屋、鸡公寨、翟家、夏壁、东城铺、寨村、高壁、下胡家、隔江、堂屋、于家、上胡家、油村口、培泽、杨柳塘、上茶、绵羊砠、云潭、六十砠、贺家、大陂岭、新张家、奉家山、老张家、梅翠、盘石圩、毛坪头、石佳坪、旺溪66个村委会,冷水、东城、上宜、云潭4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副食加工、陶器等厂。农业主产水稻、薯类、油茶。名胜古迹有泠江东畔的宋代古泠道城旧址,桃花岩等。. |
太平镇 |
太平镇位于宁远县境东部,距县城26公里。东与郴州市嘉禾县交界,南与蓝山县接壤、西与禾亭镇、冷水镇毗邻、北与新田县、保安乡相连。镇政府驻太平村、辖太平、排楼下、骆全、新坪下、老坪下、章家、城盘岭、五里坪、塘头岭、王婆晚、洪洞、潘家、夏千七、岭头源、湾田洞、老匡家、石门头、何八仕、神旺、李己、沙螺塘、上下留、新塘下、梁武桥、留佳位、青草塘、九十四、上谢家、下谢家、水便、土桥头、杨家坪、毛坪头、坪石头、塘湘、李家库、上界头、下界头、清水岭、龙眠洞、单家、新白土、老白土、牛市坪、马扎营、洞尾、西岭头、石门山、妙瑞井、岭壁洞、塘前、新夏塘、老夏塘53个村。 镇沿用驻地名。原属太平区,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太平乡、岭头源乡、下坠乡、白土乡合并而成。 全镇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2501.3公顷,13574户,58856人。境内地形以中部太平及东面的岭头源地势较高,缓缓向四周倾斜,以丘岗山地为主,无大的河流,历史上以干旱闻名。现有2个小(一)型水库,17个小(二)型水库,建有与湘南电网并网的变电站和72处电灌站,灌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宁远—嘉禾公路穿境而过,镇城区面积0.8平方公里,5个主要集市年商品成交额达3000余万元。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烤烟、花生、黄豆、辣椒,其中花生与辣椒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在全县占有重要位置,产品畅销周边县区甚至省外。镇年国内生产总值8269万元,年财政收入300万元。 境内有兴合胶板厂、九嶷辣椒酱厂、木器厂等。设有中学3所,完小4所,村小53所,医疗机构56个。. |
禾亭镇 |
禾亭镇位于宁远县境中部,距县城13公里。东临太平镇,南接冷水镇、舜陵镇,西界仁和镇,北壤保安乡。镇政府驻禾亭,辖王朝印、贾家、禾亭、黄家、小里水、高寨、新柏家、尹家、陈家、石山下、野鹿岗、鸡公岭、老龙岗、新龙岗、新烟竹、老烟竹、蒋家塘、双龙形、周家、肖家、刘家、石龙观、黄相、张家、新天、老柏家、六合、大谷、大砠、大邦、猫仔凼、祖元福、小桃源、白面砠、琵琶岗、新田脚、环家山、富村、长江头、石城、老潮水41个行政村和禾亭1个居委会。 镇沿用禾亭自然地名。该镇原属禾亭区,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禾亭镇,琵琶乡合并而成。 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1645.5公顷,11218户,42000人。镇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省道1818线从境内通过,又是宁新线、宁嘉线的交汇处,农村集市贸易活跃。主要农作物有粮食、烤烟、辣椒、大豆和花生。生猪和肉兔饲养量较大,其中“九嶷山兔”荣获永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品牌称号。镇年国内生产总值9800万元,年财政收入350万元。 境内有木工厂、修配厂、经济场等企业。设有中学2所,小学56所,医疗机构2个。全国劳动模范柴彩林出生于该镇东坑柴家村。. |
仁和镇 |
仁和镇位于宁远县境中部,离县城10公里。东靠禾亭镇、保安乡,南连舜陵镇,西接中和镇、棉花坪瑶族乡,北邻柏家坪镇。镇政府驻仁和村,辖仁和、牛尾塘、岩口洞、黄家洞、社福山、华石盘、周王家、陈普全、伞里洞、谷木洞、陈家、刘安仲、孙家铺、尹家洞、陈安、鹅婆井、草子塘、铜岗脚、上徐家、下徐家、鲤鱼塘、唐家、李家铺、十甲、大元湖、古坪、堂皇、白马、社旺、枫木铺、冯石、大石洞、神背山、高家、环仪塘、冯谷均、大塘边37个村。 镇沿用驻地仁和自然地名。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禾亭区的仁和乡和李家铺乡合并组建仁和镇。 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1245.5公顷,8442户,32196人。境内地形如反“7”字形。湘江支流舂陵河从镇西部山岭中穿山出谷,倾注仁和坝(中型水利工程),从坝两侧开渠引水,灌溉面积达540公顷,又可引永佳水库水灌溉农田。境内交通便捷,永连公路贯穿全镇,仁和至棉花坪、禾亭至仁和两条公路在此汇聚,形成“十”字形交通网,各村均有公路相连。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薯类、蔬菜、烤烟等,尤其是烤烟生产,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每年优质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产量约占全县五分之一,烤烟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镇年国内生产总值14000万元,年财政收入435.9万元。 境内有红砖厂、采石场、彩灯加工厂、塑料厂、轧钢厂等数十家企业。设有中学1所,小学18所,医疗机构39个,大部分村建有医疗点。. |
中和镇 |
位于宁远县境西部。东邻棉花坪瑶族乡、仁和镇、舜陵镇,南连天堂镇,西界道县、双牌县,北壤清水坪镇、柏家坪镇。镇政府驻中和圩,辖上街、下街、麻田、石珠坝、大桃园、兴隆坊、马鹿口、羊山头、白田、蟠龙井、木华山、泮潭、李家、坦坝、周家、枫木脚、陈家洞、新开、淌头、岭头、黄千二、四坊、犹壁、龚家、立脚、荒竹山、聂家、蒋家、谢家、邓家、西山、保和、新福祥、坝眼、罗卜源、排楼屋、冷水洞、永乐塘、杉木园、荒塘、断石桥、杉树脚、何家山、新屋里、谢罗塘、老屋里、慕投老村、慕投新村、黄坝头、新彰佳山、老彰佳山、宝峰、油榨屋、高子洞、井子口、茶子园、山林塘、和平、仁杏、大塘漯、上吴、下吴、白花源、西江源、杨柳田、白公殿、砠江67个村。 镇沿用中和圩自然地名。中和镇原属中和区,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中和乡、新开乡、保和乡、慕投乡合并而成,原国营白云山林场所属3个村,亦一并划归中和镇管辖。 全镇总面积299.2平方公里,耕地2466.7公顷,17400户,67000人。境内四面环山,形成盆地,象一个巨大的天然溪宝,故称西洞,气候适宜,得凤仙桥水库灌溉之利,物产丰富,为全县粮食和木材主产区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茶、生姜、大豆、山楂籽和红瓜子。随着宁中公路油化工程竣工和五里沟路段的拓宽,交通条件显著改善。镇经济中商贸经济和乡镇企业占有较大比重。镇年国内生产总值20100万元,年财政收入380万元。 境内有锑品冶炼厂、选矿厂、红砖厂、竹木加工厂等。设有中学6所,小学70所,医疗机构5个。主要古迹有杉木园等地的汉晋古墓群、宝峰村峦头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保和五里沟段,江水碧绿,青山倒影,清代建设的舂水桥飞架两岸,如长虹般壮观,正在建设旅游景点。. |
柏家坪镇 |
柏家坪镇位于宁远县境北部,距县城34公里。东邻鲤溪镇,南接保安乡、仁和镇,西界棉花坪瑶族乡、中和镇,北连清水桥镇。全镇总面积193平方公里,耕地2234.2公顷,14519户,58244人。境内西、北面是高山,东北面为山地和丘陵,东南面和南部为低矮山丘。舂水流经腹地,中下游形成平川,沿河层层筑坝,段段设堰,兼有大坝口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灌溉极为方便。永连公路贯穿南北,陆上交通非常便利。 镇政府驻柏家坪,辖柏家坪、岭脚洞、牛轧丘、柏家井、毛家坝、皇家洞、瓦渣坪、蔡地里、马头上、板利元、神山下、可亭、王家冲、柏家、老屋、彭家、小新屋、林里坊、坝子头、左家、茄子园、唐家漯、关塘、普落洞、三文洞、寒塘、桥头、井塘背、郑古元、花桥、双井圩、岗芝头、刘均申、都堂岭、下坝洞、谢家、柏家洞、长岭上、蒿草坪、左洞、四元山、杨柳桥、眼头、潘家洞、火烧石、马头岗、大路尾、黄泥坝、西林寺49个村和柏家坪1个居委会。 镇沿用柏家坪自然地名。解放之前称北屏镇。解放后属柏家区。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柏家坪镇、礼仕湾乡、双井圩乡合并而成。 该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全县有名的鱼米之乡。粮食作物,烤烟、甘蔗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集市贸易成交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亦居全县前茅。镇年国内生产总值17473万元,年财政收入320万元。 境内有彩灯厂、鞋厂、红砖厂、铝制品厂、藕煤加工厂等。设有中学2所,小学39所,医疗机构3个。在柏家坪圩与柏家村之间的西汉舂陵侯城址和舂陵侯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为革命捐躯的巾帼英雄柏忍(春芝),出生于该镇柏家村。 【柏家坪居委会】 Bǎijiāpíngjūwěihuì 1985年成立居委会,辖3个居民组,31个企事业单位。658户,2573人。居委会驻柏家坪村。 【柏家坪】 Bǎijiāpíng 以立村时建房用地是柏家村的荒坪得名。村委会驻柏家坪,辖柏家坪、岳家、周家等23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55.4公顷,539户,1844人。 【岭脚洞】 Lǐngjiǎodòng 位于岭脚下的田洞得名。村委会驻岭脚洞,辖江家、唐家、湾子里、大坝口、白毛冲、蔡山漯、曲水源、会事堂、沈家、芒古坪、油榨山、凤形、华石板、牛仔田、鹅公插水、黄桶岭、大腹漯等17个村民组。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208.2公顷,526户,1764人。 【牛轧丘】 Niúyàqiū 以村后地形似牛轧得名。村委会驻牛轧丘,辖牛轧丘、庙家源、下坪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4.9公顷,221户,632人。 【柏家井】 Bǎijiājǐng 雷姓迁走,柏姓迁居得名。辖柏家井、隔河、欧家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30公顷,109户,620人。 【毛家坝】 Máojiābà 毛姓在此立村建坝得名。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0.2平方公里,耕地11公顷,112户,362人。 【皇家洞】 Huángjiādòng 黄姓定居,后郑姓迁入改为皇家洞。村委会驻皇家洞,辖皇家洞、榴塘井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65.2公顷,358户,1272人。 【瓦渣坪】 Wǎzhāpíng 村立旧房基上得名。村委会驻瓦渣坪,辖瓦渣坪、梅子漕、南冲漯、养义塘、油竹洞、毛坪岭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59.6公顷,322户,1012人。 【蔡地里】 Càidìlǐ 蔡姓迁走,高姓建房于蔡姓地基上得名。村委会驻蔡地里,辖蔡地里,大淌头、百步岭、鹧鸪山,白竹凼,形头岭,欧家、卿家、张家岭、李子井、猫仔凼、罗家、宋家、唐家岭、黄毛岭、古木砠等20个村民组。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75.3公顷,344户,1273人。 【马头上】 Mǎtóushàng 村后山形似马得名。村委会驻马头上,辖马头上、羊仔头、塘下洞、厂屋里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74.8公顷,474户,1714人。 【板利元】 Bǎnlìyuán 村内昔有一棵板栗树得名板栗园,后简化为板利元,辖板利元、两江口等17个村民组。总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89公顷,453户,1750人。 【神山下】 Shénshānxià 村立神仙山脚下得名。辖神山下、排楼坊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49.1公顷,361户,1276人。 【可亭】 Kětíng 村边有一凉亭得名。辖可亭、羊角砠、下七里坪、中七里坪、七岭脚、湾子里、上七里坪、碟子塘、朱家山、黑面山、茶子山、鲤鱼凭坡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72.8公顷,383户,1491人。 【王家冲】 Wángjiāchōng 王姓始居此山冲得名。辖王家冲、观音山、淌岩水、罗盘井、冷水源、羊角脑、觅水岩、吊水井、桐子山、四家屋、凼古里、狮子坪、天元山、呼家、九龙岩、西漯等16个村民组。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59.4公顷,319户,1242人。 【柏家】 Bǎijiā 宋朝柏姓来此定居得名。村委会驻柏家,辖31个村民组。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88.5公顷,695户,2656人。 【老屋】 Lǎowū 因李姓定居时的老屋得名。村委会驻老屋,辖老屋、黄家田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43.5公顷,314户,1301人。 【彭家】 Péngjiā 彭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彭家,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24公顷,161户,708人。 【小新屋】 Xiǎoxīnwū 李姓从老屋迁此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小新屋,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47.3公顷,368户,1393人。 【林里坊】 Línlǐfāng 李姓定居林木茂密的山冲里得名。村委会驻林里坊,辖6个村民组。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38公顷,291户,1165人。 【坝子头】 Bàzǐtóu 村立坝头上得名。村委会驻坝子头,辖坝子头、军婆漯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45公顷,272户,1092人。 【左家】 Zuǒjiā 左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左家,辖左家、棉花漯等17个村民组。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70.5公顷,429户,1691人。 【茄子园】 Qiézǐyuán 从礼仕湾迁居,以种茄子多得名。村委会驻茄子园,辖茄子园、宋家山、冲塘漯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43.5公顷,210户,860人。 【唐家漯】 Tángjiāluò 唐姓定居得名(瑶族村)。村委会驻唐家漯,辖唐家漯、大漯、新屋场等3个村民组。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23.6公顷,132户,482人。 【关塘】 Guāntáng 以关塘庙得名,辖关塘、龟落滩、八木漯、彭家洞、大地里、余家漯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31公顷,215户,829人。 【普落洞】 Pǔluòdòng 村前有普洛洞口较宽得名。村委会驻普洛洞,辖普洛洞、五百亩、金鸡啄谷等3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20.4公顷,145户,594人。 【三文洞】 Sānwéndòng 村有三门楼原叫三门洞,后改为三文洞。村委会驻三文洞,辖三文洞,叉子塘、眭家、朱家、毛里坪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37.8公顷,246户,1051人。 【寒塘】 Hántáng 韩姓立村塘边,后改为寒塘。辖寒塘、黄家山、吕家、罗家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5.4公顷,245户,986人。 【桥头】 Qiáotóu 村立石桥边得名。村委会驻桥头,辖桥头、石海、大板丘、陈家洞、蛟龙坝、五家岭、石塘冲、苦株山、千斤窝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56.7公顷,336户,1339人。 【井塘背】 Jǐngtángbèi 村立泉井山塘背上得名。村委会驻井塘背,辖井塘背、腰江、潘家、老屋场、吕家、孙家、蒋家、牛角丘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54.9公顷,323户,1255人。 【郑古元】 Zhènggǔyuán 因祖先由姑母养大称郑姑养,后改为郑古元。村委会驻郑古元,辖郑古元、新铺坊、白排楼、油榨里、新立铺、唐家、凤家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50.5公顷,377户,1372人。 【花桥】 Huāqiáo 以桥名得村名。村委会驻花桥,辖花桥、营房里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31.3公顷,165户,739人。 【双井圩】 Shuāngjǐngxū 以街道两头有井,立为圩场得名。村委会驻双井圩,辖双井圩、黄家库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37.3公顷,378户,1449人。 【岗芝头】 Gāngzhitóu 村立山岗之上得名。村委会驻岗芝头,辖岗芝头、于家、南岭、李子元等15个村民组。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62公顷,374户,1414人。 【刘均申】 Liújūnshēn 以族宗姓名得村名。村委会驻刘均申,辖刘均申、十五庙、河西凤、蔡漯、毛栗山、下小泥漯等22个村民组。总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88.8公顷,523户,2251人。 【都堂岭】 Dūtánglǐng 村有独塘和岭,雅化为都堂岭。村委会驻都堂岭,辖都堂岭、丹村、上小泥漯、李家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36公顷,225户,845人。 【下坝洞】 Xiàbàdòng 村立河坝下得名。村委会驻下坝洞,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43.6公顷,274户,1110人。 【谢家】 Xièjiā 谢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谢家,辖谢家、冷水凼、新屋场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45.5公顷,331户,1256人。 【柏家洞】 Bǎijiādòng 柏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柏家洞,辖柏家洞,孙家、胡家、杨家塘、屈家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35.2公顷,214户,839人。 【长岭上】 Chánglǐngshàng 村立长岭之上得名。村委会驻长岭上,辖长岭上、下河洞、土桥铺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33.7公顷,313户,1336人。 【蒿草坪】 Hāocǎopíng 昔时坪中多蒿草,故名。村委会驻蒿草坪,辖蒿草坪、欧家、潮水岩、上王家、下王家、猫仔砠、何家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36.3公顷,201户,761人。 【左洞】 Zuǒdòng 村立大洞左边得名。村委会驻左洞,辖左洞、大塘角、孙家、明水桥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42.8公顷,289户,1051人。 【四元山】 Sìyuánshān 村后山形似牛,四周浑园而得名。村委会驻四元山,辖四元山、下眭家、牛塘坪、桃花井、前塘山、牛塘岭,官山、鲢鱼塘、唐家、上眭家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49.9公顷,328户,1304人。 【杨柳桥】 Yángliǔqiáo 村前石拱桥边杨柳树多得名。村委会驻杨柳桥,辖杨柳桥、马山脚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44公顷,268户,1050人。 【眼头】 Yǎntóu 村立井眼前头得名。村委会驻眼头,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39.4公顷,218户,882人。 【潘家洞】 Pānjiādòng 潘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潘家洞,辖潘家洞、洪坝、马安岭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39.7公顷,246户,915人。 【火烧石】 Huǒshāoshí 以村后山石似火烧过一样得名。村委会驻火烧石,辖火烧石、包公亭、平头寨、李家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20.4公顷,138户,513人。 【马头岗】 Mǎtóugāng 村立山岗似马形得名。村委会驻马头岗,辖马头岗、胡家、棉花冲、秀泉水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33.8公顷,162户,716人。 【大路尾】 Dàlùwěi 村立石板路尾端得名。村委会驻大路尾,辖大路尾、厂屋里、上坳子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5公顷,185户,780人。 【黄泥坝】 Huángníbà 村立黄泥岭上,村前有一坝得名。村委会驻黄泥坝,辖黄泥坝、阙家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29.3公顷,219户,809人。 【西林寺】 Xīlínsì 以西林寺得村名。村委会驻西林寺,辖西林寺、白路塘等3个村民组。总面积0.7平方公里,耕地17.9公顷,123户,544人。 |
清水桥镇 |
清水桥镇位于宁远县最北端,地处北纬25°51′至25°37′,东径111°54′至112°0′,东与鲤溪交界,南与柏家坪接壤,西与双牌是毗邻,北与桐木 相连,1950年属平田乡,1952年命名为清水桥乡,1958年属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以驻地命名清水桥公社,几经变动至1980年正式确定管辖范围,划分柏家坪区管,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成立独立镇,现有38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人口38000人,水田19991亩,旱土3250亩。主要职能是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控制人口增长进度,维护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现城镇建成2个停车场,一条商业街,2个标准大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全镇范围内已建成自来水厂1个,两个小型水电站,1个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鞭炮厂1个,4000亩的烤烟生产区,1000亩的稻田养鱼基地,500亩的桑蚕养殖基地。. |
鲤溪镇 |
鲤溪镇位于宁远县城北部,距县城40公里,驻地鲤溪村,1950年时编为七区,1952年区划为十区,1958年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95年撤区拼乡后命名为鲤溪镇,东与新田交界,南临保安乡柏家坪镇,西接清水桥镇,北与荒塘乡相连,下辖鲤溪永安、柏万城三个责任区,全镇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水田22808亩,旱土7786亩,林地10501亩。全镇10506户,55个行政村,396个村民小组,45870人(其中瑶族村一个,74户,人口375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红薯、大豆、烤烟=蔬菜等作物。交通方面:南北有花桥至荒塘乡的砂石公路(已纳入城乡公路改造项目)与永连公路相接,东西向有柏家坪至新田的柏 公路穿越其境。(55个村有54个村有简易公路)全镇修建有中心江、红旗两库小(一)型水库,永塘岭、大桶水等8座小(二)型水库,现水资源利用率低,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全镇林业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国外松、松柏等。镇里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招商,近两年来引进了3.5万伏变电站落户鲤溪,加油站两个;岳阳纸业集团公司4000亩桉树基地;扎钢厂一个,铁矿开采集团等民营企业12家。. |
九嶷瑶族乡 |
九嶷山瑶族乡位于宁远县南部边缘,东与南山丽城乡和紫良瑶族乡毗邻,南接江华瑶族县湘江乡,西连道县洪塘营瑶族乡,北和本县水市镇,湾井镇交界。乡政府驻地九嶷山,距订远县城32公里,全乡共有31个行政村,266个村民小组,6814户,31269人。总面积47万亩,耕地面积1.4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旱土0.2万亩,山地42万亩,森林覆盖率99.8%。大嶷山瑶族乡地处九嶷山脉,东西跨度47公里,南北横贯45公里,地形呈圆形状,境内群山环抱,重峦叠峰,坡幽谷深,极少平地,属高山形。最高峰畚箕窝,海拔1959.2米。境内共有大小溪流8条,其中鲁观河最大,发源于母江河和紫江河,流径上洞、山头源、下洞、花盘洞、盘江湾等五个村,注于水市消水,整个乡是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民族乡。. |
保安乡 |
保安乡位于宁远县境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舜陵镇23公里。东与新田县交界,南与太平镇、禾亭镇相连,西靠仁和镇,北与柏家坪镇、鲤溪镇毗连。乡政府驻保安村,辖中心铺、保安、鲤塘、李巳、知止门、黄家坝、杨家、官田、肖家塘、北阳、石坝、老屋山、黄土岭、淌头岩、崇高山、新朱家、坪石、黄门洞、李宅相、盐田、竹园下、居家园、龙家、新许家、老许家、土地冲、上古溪、下古溪、李亥、社头、大木山、朱日、汉下、小双桥、新岭脚35个村,262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1995年撤区并乡,由原禾亭区中心铺乡与原太平区保安乡合并设立。 全乡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1284.7公顷,7201户,28442人。境内东高西低,有2个小(—)型小库,3个小(二)型小库,省道323线南北向穿越全境,与乡村公路相连,交通方便。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红薯、水稻和烤烟。乡年国内生产总值4250万元,年财政收入170万元。 乡内有砖厂、煤厂、加工厂等。设有中学2所,小学34所,医疗机构42个。0早期党员著名-领袖唐鉴为该乡上古溪村人。. |
五龙山瑶族乡 |
五龙山瑶族乡位于县境北端,阳明山脚。乡政府驻地距舜陵镇68公里。东邻新田县,南接鲤溪镇,西连双牌县,北交祁阳县,是一个毗邻四县的北部林区。 乡沿用驻地名。1950年命名石家洞乡。1958年为和平人民公社。1961年以驻地命名石家洞公社,辖13个大队。1984年划分为石家洞乡和荒塘瑶族乡,共辖17个村。1992年将瓦窑村、新屋场村划归祁阳。1995年撤区并乡,两乡合并为荒塘瑶族乡。乡政府驻石家洞村,辖杨桂坪,西边、祖山口、象村洞、新屋、石家洞、上洞铺、陈家湾、牛塘岭、大坝、黄泥口、菜秧丘、上庄源、茶坪源、五龙山15个村,一个林场,149个村民组。 全乡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371公顷,林地12200公顷,2519户,10666人,其中瑶族人口3442人。东舂河流经境中,境内南低北高,交通十分不便,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林木蓄积量比较丰富。乡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万元,年财政收入36万元。 乡内设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村小9所,医疗机构2个,村级卫生室15个。. |
棉花坪瑶族乡 |
棉花坪瑶族乡地处宁远县西北部,西与中和保和毗邻,北与柏家坪,南与仁和镇相连,全乡辖4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1106户,总人口5004人,总面积5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993亩,其中水田1221亩。乡沿用驻地棉花坪村而得名,解放初设广口乡,棉花坪乡归仁和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并入李家铺公社。1984年改为棉花坪瑶族乡至今。境内含乡机关、中小、卫生院等部门,资源丰富,是茶叶、板栗、竹子、林木和药材的主要产地,目前仁和坎网箱养鱼、棉花坪茶厂、排云坳矿场等项目已投产,现正在进行仁棉公路硬化,是投资和开发的理想之地.. |
桐木漯瑶族乡 |
桐木漯瑶族地处宁远县北部山区,阳照山南麓,北面与双牌县、麻江乡相邻,东与荒塘乡相邻,南与清水桥镇相 邻,桐水漯瑶族乡于1984年9月成立,此前称上龙盘出社,全乡现有4500人左右,辖七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耕地3312亩,其中旱土1830亩,水田1482亩。桐木漯瑶族乡主要资源是林木,村民主要靠经营竹、木产品,近三年来又实行退耕还林3000余亩,其中山区五个行政村2001年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近三年来全乡围绕扶贫开发 了大量工中,原来五个行政村的不通电、不通路、不通电话等状况大有改善,小水电开发与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