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市乡位于蓝山县东北端钟水两岸,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30公里。东与太平圩乡交界,南与竹管寺镇、毛俊镇相邻,西与楠市镇接壤,北与嘉禾县毗连。乡政府驻土桥圩,辖爻山、社背、锡楼、四村、蒋家、埠头、东车、湾田、马袅、洞头、土市、新村、上陈、下陈、古院、涩源、车冲、神山、新安、红石、上泉洞、西江、歧山、洪观、三头、道福、韶廷岗、郑家、六村、高家、均田、八五、贺家、坦头、李德会、泉塘、塔溪、塔黄、大方等39个村、293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以前此地有一石拱桥,村民到桥下赶圩,故名土桥圩,圩即为市(场),后改名土市。1950年建土桥乡,1953年更名土市乡,1958年与太平圩、大同二乡合并,更名盖世公社,1961年复设土市公社,1984年改土市乡。1995年撤区并乡,洪观、土市两乡合并为土市乡。
全乡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耕地164.9公顷,林地6618.2公顷,7584户,32475人。境内西高东低,省道322线穿越东西全境,与乡村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境内大宗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水果、辣椒。近几年来,以种植烤烟出名,有“永州市烤烟之乡”的美称。西瓜畅销县内外。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兴建了股份制的新村电站,引资兴建了铸钢厂和新鑫砖厂。一大批能人志士在广东东莞、长安跑运输,有大巴60多台。乡年国内生产总值7382万元,年财政收入319万元。
乡内设有中学2所,小学30所,医疗机构2个。据记载,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三军团长征路经蓝山时,与-李云杰、李抱冰师在土市乡刘八五村背后的打靶岭进行激战,全歼敌军一个连,为土市乡留下了光荣的历史记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25万人 | 126.7平方公里 | 431127106 | 425000 | 0746 | 查看 土市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塔峰镇 |
撤销竹管寺、塔峰2个建制镇,设立新的塔峰镇 塔峰镇位于县境中部,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辖37个村和6个社区。全镇人口72744人。镇政府驻古城路。境内除主产粮食外,还生产花生、大蒜、烤烟、茶油等经济作物,土特产有生姜、甘蔗、金柑、药材及古城茄子、高阳早辣椒。舜水、排田水、流沙河、龙溪渠道等河流水渠贯穿全境。境内都龙庙水库蓄水32万立方米。 塔峰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北有公路连接郴州、永州,南有公路直达广州,永连公路及二广高速公路穿越其境,交通称便。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目前有各类民营企业1574家,从业人员2.5万余人,有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外向型毛织企业250余家,仅塔峰西路“毛织一条街”就有各类毛织企业80余家,外向型经济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以湘南边贸城、广蓝集贸城为中心的集贸市场,成为湘粤边境货物贸易的集散地。 境内文物胜迹颇多。旧时蓝山“八景”中的“峭塔凌云”、“富阳平畴”、“舜水环带”、“东江夕晖”、“皇英故祠”、“夔龙古庙”均在其境。还有明万历年移建于东山之颠的童峰塔。塔下寺为县内主要游览胜地。寺旁丛林中建有为解放蓝山而牺性的烈士碑亭。 |
毛俊镇 |
毛俊镇位于蓝山县县境东部,距塔峰镇16公里。东与新圩镇、郴州市临武县交界,南与浆洞瑶族乡相邻,西与塔峰镇接壤,北与土市乡、太平圩乡、竹管寺镇毗邻。镇政府驻毛俊圩,辖龙江、俊溪、沙溪、井头、栗江、洋田、上洞、西岭头、寺湾、朱家、秧田冲、鹊峰、毛塘、清溪、漕源、鹿溪、栗树脚、邓家围、三溪、火市、排下、岩丘、大汉口、井湾、溪林、杨梅、苗昌岭、社下、昌头坪、湖海、六甲、七甲、八甲、牛栏塘、马山下、小江洞、罗家、牛路脚、雷家岭、百叠岭、西海、澧河、云峰、羊尾、沙坪、小垒、杨家洞、刘家寨、和家田、漕溪河、归龙等51个村,414个村民组,东路、西路2个居委会。 镇沿用驻地毛俊圩自然地名。据旧州志载,“毛俊堡,旧巡检地。毛俊盖初筑堡人也”。嗣后“毛俊”相沿成为地名。解放前为咸同乡,1950年建毛俊乡,1958年与火市乡合并更名超美公社,1961年复置毛俊公社,1986年设毛俊镇。1995年撤区并乡,将火市乡、尚屏乡合并,名为毛俊镇。 全镇总面积165.7平方公里,耕地1433.5公顷,9647户,36560人。境内三面是山,俊水河自南向北流贯全境,舜水横贯东西,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县军田、立新两大电站位于其境。全镇农业经济林、粮、茶并举,土特产香芋、大叶良种苦茶甚为有名,竹制品远销省内外。镇年国内生产总值10069万元,年财政收入204.4万元。 境内有水电站、茶叶加工厂、竹木加工厂、酱油厂、建材厂、修理修配厂等企业。设有中学2所、小学32所、医疗机构3个。境内多崇山峻岭,奇峰密林,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明朝初年曾在该地设毛俊巡检司署,继之又筑毛俊堡,以扼守蓝山东陲;1949年号称-“羽林军”的交警部队在毛俊一带啸聚山林,负隅顽抗,被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一举全歼,使蓝山获得解放。建有烈士纪念碑一座,供后人参观留念。 ". |
楠市镇 |
楠市镇位于县境北部,总面积88.9平方公里,人口32341人。镇政府驻楠木桥村。境内盛产花生、黄花、烤烟、茶油、茶叶、大蒜等经济作物,黄花供外贸出口。境东元竹一带产烟煤,主销省内及两广。东北部鸟仔岭为县北屏障,甘溪村为明代五堡之一。蓝连公路、郴道公路穿越其境,规划中的厦成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为湘、粤、桂之交通要道。 楠木桥市场是县内较大市场,为蓝、宁、嘉县民主要交易市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县依靠便利的交通,积极发展以毛织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较好的促进了该镇经济的发展。 境内有文化遗址矮脚岩。岩洞内发现距今300万年的大型草食动物剑齿象化石及其它动物化石,对考古研究有重要价值。位于正市境内的姑婆岩及观音阁、八仙桥为县内风景点。境内还是红军长征过境之地,下洞村的红军长征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 |
所城镇 |
所城镇位于蓝山县境中南部,舜水中游,距塔峰镇14公里。东与浆洞瑶族乡交界,南与广东省连州市、大桥瑶族乡接壤,西与紫良瑶族乡、宁远县相邻,北与塔峰镇、汇源瑶族乡毗连。镇政府驻所城,辖山田、廖家庄、黄泥铺、东山、所城、高良头、枧下、长铺、万年、幼江、岩口洞、青布、团园、良村、峡源、小坪源、大河边、上洞、下洞、上尾菜、三合、军屯、联营、林布、东路、半山等26个村,246个村民组,所城、-2个居委会。 镇沿用驻地所城自然地名。据旧志载,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大桥土民杜回子为乱”,官府派大军征平后,随即留下兵员屯于宁溪,是即今所城之先人。洪武26年在此设宁溪守御千户所(即宁溪所),并兴筑城垣,故号“所城”(俗称“所里”)。1950年建所城乡,1958年与-、大桥2乡合并更名为高峰公社,1961年复设所城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与-乡合并设所城镇。 全镇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耕地1375.1公顷,林地12555.6公顷,5956户,22970人,有少数民族3240人。境内环山面河,舜水绕流,是蓝山县的主要粮林产区,制种杂交水稻基地。经济作物较多,特别是楠竹、茶叶、木材负有盛名。永连公路(省道216线)从境内通过,与乡村道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镇年国内生产总值6130万元,年财政收入223.7万元。 境内有中学2所,小学22所,医疗机构2个。所城山青水秀,且相传为虞舜南巡路过之地,胜地古迹较多,如:奔流直泻、溅玉飞珠的滴水龙瀑布;横跨舜水、久经沧桑的万年石拱桥;以纪念舜帝南巡为名的舜庙、舜岩;相传明时有后妃取福慧庵中麻藤治疽,愈后敕名其寺的天华寺,以及雄峙县南的宁溪所城等。境内-营于1944年日寇犯湘,长沙沦陷,当时湖南省政府曾迁此地。 ". |
新圩镇 |
新圩镇位于县境东部,总面积136.2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914人。镇政府驻新圩村。境内盛产烤烟、茶抽、花生、辣椒、桐油等。农户用传统方式酿制的“黑糊酒”,香甜可口,兼有清暑解热功能,为县内特产,旧时为朝廷贡品。早禾所产簸箕、米筛、棕绳销往省内多地。爆竹生产为该镇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甘竹山水库、蓝嘉水库、毛江水库位于境内。蓝嘉、汝嘉公路穿越其境,交通称便。新圩市场为县内较大市场,为蓝、临、嘉县民重要交易市场。境内为红军长征过境之地,岸山、南湾建有红军墓供后人瞻仰。". |
土市镇 |
土市乡位于蓝山县东北端钟水两岸,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30公里。东与太平圩乡交界,南与竹管寺镇、毛俊镇相邻,西与楠市镇接壤,北与嘉禾县毗连。乡政府驻土桥圩,辖爻山、社背、锡楼、四村、蒋家、埠头、东车、湾田、马袅、洞头、土市、新村、上陈、下陈、古院、涩源、车冲、神山、新安、红石、上泉洞、西江、歧山、洪观、三头、道福、韶廷岗、郑家、六村、高家、均田、八五、贺家、坦头、李德会、泉塘、塔溪、塔黄、大方等39个村、293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以前此地有一石拱桥,村民到桥下赶圩,故名土桥圩,圩即为市(场),后改名土市。1950年建土桥乡,1953年更名土市乡,1958年与太平圩、大同二乡合并,更名盖世公社,1961年复设土市公社,1984年改土市乡。1995年撤区并乡,洪观、土市两乡合并为土市乡。 全乡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耕地164.9公顷,林地6618.2公顷,7584户,32475人。境内西高东低,省道322线穿越东西全境,与乡村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境内大宗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水果、辣椒。近几年来,以种植烤烟出名,有“永州市烤烟之乡”的美称。西瓜畅销县内外。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兴建了股份制的新村电站,引资兴建了铸钢厂和新鑫砖厂。一大批能人志士在广东东莞、长安跑运输,有大巴60多台。乡年国内生产总值7382万元,年财政收入319万元。 乡内设有中学2所,小学30所,医疗机构2个。据记载,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三军团长征路经蓝山时,与-李云杰、李抱冰师在土市乡刘八五村背后的打靶岭进行激战,全歼敌军一个连,为土市乡留下了光荣的历史记载。 |
太平圩镇 |
太平圩乡位于蓝山县境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25公里。东与郴州市嘉禾县交界,西与土市乡、毛俊镇接壤,南与新圩镇相邻,北与土市乡、嘉禾县毗连。乡政府驻太平村,辖太平、薛家、栗木爻、虎形、楼溪、詹家坊、小佳田、永桥、钟家坊、沿山、坪山、桐木林、下歧、大洞、梅溪、上奎、里田、观洞、渣湾、石磳20个村,249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此地在旧社会匪盗横行,民无宁日,清剿后得太平,后建圩场,取名太平圩。解放前境内为永启乡,1950年设太平乡,1958年与土市、大同二乡合并更名盖世公社,1961年蓝山、嘉禾分县,同时分社设太平公社,后改群英公社,1981年更名为太平公社,1984年改太平圩乡,1995年撤区并乡与大洞合并为太平圩乡。 全乡总面积73.6平方公里,耕地1248.2公顷,6703户,27906人。省道324线穿越境内,蓝大线穿越南部,经下坪山有县道公路直抵乡政府,乡村道路布满每个村组,交通十分便利。乡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红瓜子、葡萄、黄花梨,其中以巨峰葡萄和黄花梨著称,销往市内外,2001年被永州市授予“黄花梨之乡”称号。烤烟种植名列全县之首,大洞黑糊酒闻名全省。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轧钢、锻压、铸造、制塑等为主的产业,已开采了30多年的太平铅锌矿系全市最大的矿产之一。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境内有县群英电站、滴水龙电站,水电装机容量4000千瓦,灌溉干支渠总长34公里。乡年国内生产总值7996万元,年财政收入306万元。 乡内设有中学1所,小学20所,医疗机构1个。 |
祠堂圩镇 |
祠堂圩乡位于蓝山县境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18公里。东与楠市镇、竹管寺镇交界,南与犁头瑶族乡相邻,西与宁远县湾井镇接壤,北与宁远县冷水镇毗连。乡政府驻祠堂圩,辖洞庭、龙田、宅头、岩头坪、砠背、大基、祠市、邓岩、大和、栗木、大井、坪石、水头、大兴、冬茅山、淌头、潘星、蓝屏、山口、石坝、背山、桃源、新铺、东塘、小水、桐木、肖家山、虎溪、黄土岭、崩山、吴家塘等31个村,213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旧时此地有一刘公祠堂,后建圩,得名祠堂圩。1950年建祠市乡,1958年与蓝屏乡合并更名上游公社,1961年分设祠市公社,1984年改祠堂圩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与蓝屏乡合并为祠堂圩乡。 全乡总面积76.2平方公里,耕地852.5公顷,5037户,22391人。永连二级公路贯穿全境,与乡村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是投资办厂、办企业的好地方。乡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兴办第三产业,打工青年回乡创办了多家毛织厂、碎石厂等。乡年国内生产总值4494万元,年财政收入153.4万元。 境内设有中学2所,小学25所,医疗机构2个。境内奇山怪石颇多,岩洞随处可见,有小桂林之称。长达3公里的通心岩,从下成木洞直通砠背村,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其间阴河暗泉,潺潺有声;石狮石猴,千姿百态;石林石柱,琳琅满目,被誉为祠堂圩乡的“七星岩”。还有地宝坪群岩、太史岭等等,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
汇源瑶族乡 |
汇源瑶族乡位于蓝山县城西面崇山峻岭之中,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28公里。东邻塔峰镇,南接所城镇,西与宁远县九嶷瑶族乡、湾井镇交界,北与犁头瑶族乡毗连。乡政府驻河背,辖源峰、荆竹坪、湘兰、大源、湘源5个村,42个村民组。 乡沿用1957年大源、小源(今为犁头瑶族乡)合并时乡名。解放初期,大源属于夔龙乡。1956年5月建立大源乡,1957年1月大源、小源(今犁头)合并为汇源瑶族乡。1958年9月汇源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改汇源瑶族人民公社(犁头划归竹市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汇源瑶族乡。 全乡总面积50.1平方公里,耕地128.1公顷,林地4600公顷,693户,2767人,其中,瑶族人口1466人。境内有大源河,由南向北,流经荆竹坪、湘兰、大源、湘源,入宁远县境,注入潇水。蓝汇公路1989年10月贯通,全长28公里。境内盛产杉松、楠竹、药材。乡经济以林业为主,年出木材1000立方米,楠竹20000根,销往广东等地。乡企业以个体加工竹木成品、半成品为主。乡年国内生产总值321万元,年财政收入28.2万元。 境内有汇源电站一座,装机容量700千瓦,县永发供水厂一座,设小学3所,医疗机构1个。". |
犁头瑶族乡 |
犁头瑶族乡位于蓝山县境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18公里。东与塔峰镇、竹管寺镇交界,南与汇源瑶族乡相邻,西与宁远县接壤,北与祠堂圩乡毗连。乡政府驻犁头嘴,辖犁头、山背、新屋地、毛栗坪等4个村,21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1950年建犁头民族乡,1956年更名小源民族乡,1958年撤销犁头乡并入竹市公社,1984年复设犁头瑶族乡。 全乡总面积34.5平方公里,耕地44公顷,林地574公顷,614户,2611人,有瑶族人口1050人。境内中间高,四周低。小源水发源于风家山,自东南流向西北,贯穿全境,流入宁远。有县道通乡政府。乡经济以农林为主,第三产业以竹木加工为主。犁头瑶族乡是永州市人口最少的乡之一。乡年国内生产总值196万元,年财政收入16.1万元。 乡内设有小学2所,医疗机构1个。 ". |
浆洞瑶族乡 |
浆洞瑶族乡位于蓝山县境东南部,葫芦岭北麓,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28公里。东与临武县交界,南与广东省连州市相邻,西与所城镇接壤,北与毛俊镇、塔峰镇毗连,为两省三县市交界之地。乡政府驻马家碑,辖上浆洞、下浆洞、水杉林、史家、茶山、大坪头、小洞、枫木山、甲背岭等9个村,58个村民组。 乡以片村浆洞取名。离乡1公里许,明初曾设浆洞堡,属宁溪所城领辖,历称“堡里”。据说,当时堡里村后有一岩洞,经常流出岩浆和稀泥浆,浆洞以此得名。1950年建浆洞乡,1953年设浆洞瑶族乡,1958年更名爱好和平人民公社,1961年复设浆洞瑶族公社,1984年改浆洞瑶族乡。 全乡总面积171.5平方公里(含林场),耕地241.8公顷,林地8266.7公顷,1176户,4934人,有瑶族人口1995人。境内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涧溪水由南向北流注。境内山峦重叠,群峰绵亘,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区,是蓝山县主要林区之一,县道——蓝浆公路贯穿境内。乡经济以林业为主,林木蓄积量丰富,盛产杉、松、楠竹等。境内有竹木加工等企业,筷子销往外省市。乡年国内生产总值161万元,年财政收入16.1万元。 境内设有小学1所,医疗机构1个。 ". |
大桥瑶族乡 |
大桥瑶族乡位于蓝山县南陲,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30公里。东与广东省连州市交界,南与江华瑶族自治县相邻,西与荆竹瑶族乡接壤,北与紫良瑶族乡、所城镇毗连。乡政府驻桥市村,辖沙子岭、源兴、小目口、堡城、桥市、呈垒源、舜水、桂源、蓝江、大冲等10个村,77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古时该地原有大桥一座,清同治年间毁于兵,此后桥虽未重建,但大桥这一地名却沿用至今。1950年建大桥乡,1958年划归高峰公社,1961年分设大桥公社,1984年改大桥乡,199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大桥瑶族乡。 全乡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562.7公顷,林地4355公顷,2091户,7790人,有瑶族人口2743人。境内北高南低,琛水纵贯南北,向南流入江华境内,注入潇水,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为全县的粮林基地,又是黄柏、厚朴、田七、金银花等药材,茶叶和松香的重点产区。乡年国内生产总值2121万元,年财政收入86.5万元。 乡内设有中学1所,小学11所,医疗机构1个。大桥“东指百粤,北控湘南”,地理位置甚为重要。据旧志载,明王朝曾在此设大桥巡检司署,与毛俊、甘溪合称乡隅“三司”,隶宁溪所领辖。清康熙39年又增添千总一员,“以千总驻大桥堡,以把总驻宁溪所”,大桥与宁溪之间形成互为犄角之势。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 |
荆竹瑶族乡 |
荆竹瑶族乡位于蓝山县境西南边缘,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58公里。东与大桥瑶族乡交界、北与紫良瑶族乡接壤,西、南部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码市镇、贝江乡、湘江乡毗连。乡政府驻荆竹村,辖友爱、十里、新寨、荆竹、沙落、蒲林、大坦、石壁等8个村,35个村民组。 乡沿用驻地名。解放前属舜嶷乡,1950年始设荆竹乡,1955年11月划归江华瑶族自治县管辖,1957年冬又划回蓝山县建立荆竹瑶族乡,1961年3月成立荆竹瑶族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 全乡总面积193平方公里,耕地371公顷,林地11605公顷,1118户,4031人。其中瑶族人口3507人,占总人口的87%。境内北高南低,地形呈条带状,山峦连绵起伏,溪流纵横交错,坡陡谷深。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只有县道蓝(山)江(华)公路从境内通过。乡经济主要以林业为主,林木蓄积量极其丰富,木材销往省内外。乡年国内生产总值4074万元,年财政收入88.2万元。 乡内设小学2所,医疗机构1个。 ". |
湘江源瑶族乡 |
湘江源瑶族乡位于蓝山县西南部山区,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28公里。东北与所城镇交界,南与荆竹、大桥瑶族乡相邻,西北与宁远县接壤。乡政府驻同村,辖同村、高源、坪源、联村、竹林5个村,31个村民组。 乡以集中点紫良源取名。1953年建紫良民族乡,1958年更名群峰人民公社,1961年为紫良瑶族公社,1984年改紫良瑶族乡,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之一,平均海拔高达近千米。 全乡总面积149平方公里,耕地140公顷,林地面积4157公顷,686户,2868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境内公路有3条乡道直通每个村。经济以农、林业为主,楠竹产量居全县前茅,出口省内外,斑竹(泪竹)是境内的一大特色,被视为国家的珍品,受到重点保护。矿产有水晶石、花岗岩石、铅锌等。境内是全县小水电发展的重要区域,有全县最大的高塘坪电站及其它电站近20处,总装机容量达18000千瓦。乡年国内生产总值927万元,年财政收入78.5万元。 乡内设有小学4所,医疗机构1个。境内崇山峻岭,绵亘起伏。壁上挂灯海拔1000余米;八仙下棋海拔1780米,此山为八岭环一平岗、八岭象八仙,平岗象棋盘,故以八仙下棋为名,山下是高良源、紫良源、官里源、大古源等“四源”;香炉石海拔1781米;三分石最高,海拔1822米,地处紫良与宁远交界处,与板塘自然保护区、高塘坪狩猎场形成一片美好的自然风景,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