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娄底 >> 双峰县 >> 荷叶镇

荷叶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荷叶镇谷歌卫星地图)


荷叶镇简介

  荷叶镇以人文资源优势弥补矿产资源劣势,以边贸优势弥补交通劣势,以农业优势弥补工业劣势,以环保优势弥补产业劣势,努力发掘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三年内引资4000余万元,成效显著。
   荷叶镇位于双峰县东南部,总面积141平方千米,辖6个责任区,6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五万五千人口。荷叶镇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株、潭、衡、邵、娄六大城市的几何中心位置。其东部、南部与湘乡市、衡山县、衡阳县接壤,北部、西部与本县井字镇、沙塘乡、石牛乡毗邻,交通条件便利。镇政府所在地驾家坳位于镇域中部,有省道314线贯通。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荷叶镇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故乡,也是中国“女杰之乡”。镇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较多,是省内外罕见的旅游资源大镇,有代表湘中传统民居大宅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和万宜堂等;山岳和森林公园九峰山;山石造型景观石鸡寨;壮观秀美的灌溉工程江边水库;宏大的地下军事工程天子坪等。景点多达50多处,其中国家级旅游资源二处,省级旅游资源一处。
   近年来荷叶镇党委、政府确立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实施旅游兴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落实四项保障,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力争20lO年前把荷叶建设成为湘中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政府搭台、经贸唱戏,实施“旅游兴镇、项目立镇,整台资源,全民招商”的发展方案,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交通地理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初制定的工作方案中将招商引资工作列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并在全镇上下营造齐抓共管的态势,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打造投资洼地。发挥名人效应,树立旅游品牌。国内经久不衰的“曾国藩热”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世人为之疑惑,为之思考。学术界研究空前活跃,数百种专著如雨后春笋,参观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曾氏后裔的国内外影响,为荷叶内联外引作出了贡献。.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5万人 141平方公里 431321101 417000 0738 查看 荷叶镇谷歌卫星地图

荷叶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荷叶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永丰镇

  双峰县辖镇。县府驻地。原名定胜镇,1949年设永丰镇,后改乡、公社,境域多有变化,1984年复设永丰镇,1989年东华、灯塔、金田乡并入。位于县境中部,湄水河西岸,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8.3万。320国道和1847、1822省道穿越全镇,距三塘铺、洪山、双涟火车站20公里。辖石坪、西冲、磨刀、光彩、红荷、青杉、城坪、白杨、五四、源石、南岸、风江、金田、杨树、磨石冲、定源、红旗、颜家、杨村、毛塘、泥湾、月龙、杨柳、高托、松坪、洪殿、峡龙、福寿、银星、定胜、一心、新龙、诸家仑、东塘、东华、桑园、黄家、炭山、马段、檀山、四安、金山、土桥垅、马山、洋荆、绍塘、联阳、烟湾、茅坪、何家岭、横塘、元宵、犁头、井湾、镜坪、桃树56个村委会和复兴、和塘、文星、天青、五里、光辉、城中、城关8个居委会。其中南岸村委会于1995年被评为“模范村委会”。企业有煤矿和水泥、精石灰、料石、辣酱、炼锌、玻璃钢、制鞋、制革、农用三轮车、机砖、包装、竹胶板、内燃机配件、出口骨粒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兼产小麦、花生。境内有蔡和森、蔡畅故居和纪念馆,解放战争衡宝战役青树坪战斗烈士纪念塔。.  

荷叶镇

  荷叶镇以人文资源优势弥补矿产资源劣势,以边贸优势弥补交通劣势,以农业优势弥补工业劣势,以环保优势弥补产业劣势,努力发掘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三年内引资4000余万元,成效显著。    荷叶镇位于双峰县东南部,总面积141平方千米,辖6个责任区,6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五万五千人口。荷叶镇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株、潭、衡、邵、娄六大城市的几何中心位置。其东部、南部与湘乡市、衡山县、衡阳县接壤,北部、西部与本县井字镇、沙塘乡、石牛乡毗邻,交通条件便利。镇政府所在地驾家坳位于镇域中部,有省道314线贯通。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荷叶镇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故乡,也是中国“女杰之乡”。镇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较多,是省内外罕见的旅游资源大镇,有代表湘中传统民居大宅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和万宜堂等;山岳和森林公园九峰山;山石造型景观石鸡寨;壮观秀美的灌溉工程江边水库;宏大的地下军事工程天子坪等。景点多达50多处,其中国家级旅游资源二处,省级旅游资源一处。    近年来荷叶镇党委、政府确立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实施旅游兴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落实四项保障,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力争20lO年前把荷叶建设成为湘中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政府搭台、经贸唱戏,实施“旅游兴镇、项目立镇,整台资源,全民招商”的发展方案,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交通地理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初制定的工作方案中将招商引资工作列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并在全镇上下营造齐抓共管的态势,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打造投资洼地。发挥名人效应,树立旅游品牌。国内经久不衰的“曾国藩热”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世人为之疑惑,为之思考。学术界研究空前活跃,数百种专著如雨后春笋,参观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曾氏后裔的国内外影响,为荷叶内联外引作出了贡献。.  

井字镇

  井字镇,相传三国时,蜀丞相蒋琬家族集居于此,亦农亦商,俨然街市,故名蒋市,是县内最早的墟场之一。位于双峰县境东部,涓水源头,东界湘潭县、南靠本县荷叶镇、西连沙塘乡、北毗湘乡市,总面积79.7平方公里,现辖36个村、1个居委会,339个村民小组。有水田1444公顷,旱土205公顷,水域382公顷,山地4217公顷,总人口33911人。   井字镇境内群山逶迤,地势险要,东部铜梁大山为双峰县与湘潭县天然分界线,主峰灵应峰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755.1米,为县内第二高峰;西北有白石峰和黄巢山,两峰夹峙,县道梓荷公路经黄巢山关隘穿过,是湘中湘西通往南岳的咽喉,黄巢起义军曾凭天险屯兵于此。境内林木、矿藏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产销量大。   建镇以来,井字镇党委、政府围绕""立足本镇、种养起家、工农联动、依法治镇、科技兴镇""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迈出大步。10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50万元,修建高标准渠道15公里,整修山塘2662口,维修水库、河坝、电排38处,保障了农业旱涝保收。近4年来,对增峰、乔木等16个省、市、县级贫困村实行开发扶贫,开发建成了千亩药材基地、万只草食动物基地,经果林、油茶林、鲜鱼、瘦肉型猪、优质稻、蔬菜、丰产楠竹林等基地均已初成规模。   工业不断壮大。全镇现有个体、股份制企业580家,企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机筛、皮件、花岗岩装饰板材成为地方拳头产品,特别是白碧机筛厂和汽车皮件厂产销两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大突破。井字小城镇改造了老街,配套了城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500门,村电话开通率超过80%,电视差转台覆盖全镇,完成了""三五""变电站增容改造,新增变压器5台。1996年开始,全镇干群齐上阵,拓宽改造了梓荷公路井字段,同时投入资金320万元,修建村级公路72.8公里,使散布在山坡山沟的村子都通了公路。   各项事业同步发展。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o;财税工作跨人了全县先进行列;教育实现了""双基""达标,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验收;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被誉为""民乐之乡""。.  

梓门桥镇

  梓门桥镇,位于双峰县东部,西与双峰县城毗邻,东与湘乡市交界。镇政府所在地相距县城仅6公里。现辖6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65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2.6平方公里,总人口61872人。共有耕地2730公顷,其中水田2205公顷。   该镇交通十分便利。320国道纵贯全镇,并有大梓、香杏、梓荷等县道及蛛网般密布的乡、村道与国道相连。测水河从镇中部从西绵延向北,与涟水相汇于杏子江口流人湘江,水路交通上有株模潭通航洋潭坝,下有涟水通航到湘潭。   该镇境内山丘岗平地貌俱全。测水河岸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土壤深厚肥沃,是全县农业的黄金宝地。东南部的铃山、千金中低山起伏、树木葱茏,是全县竹木主产地之一。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探明储量的有石膏、煤炭、黄金等,其中石膏储量达亿吨,黄金储量10余万两。铅、锌、铜、重晶石、硅等储量也比较丰富。是双峰县的工业重镇之一,境内有县属工业企业9家。   建镇以来,梓门桥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协调各业、综合发展、农工携手、共建梓门""的发展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近十年来,全镇水利建设共投资1250万元,修造高标准渠道102公里,整修高标准山塘1520口,维修水库、河坝、电排300多处,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水利设施建设保障了农业丰收,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达4.8万吨,比1991年增长26%。农民人平纯收入2300元,比1991年增长230%。   乡镇企业是该镇的经济支柱。近年来,狠抓了煤炭、石膏、黄金的开发,与广州市世界商务中心签订了开发黄金合同,与郴州军区签订了开发铅锌矿合同。先后创办了8家外资企业,引进外资1700余万元。1995年新建了一个年产4.4万吨的上峰水泥厂和年产3万吨的白山石膏矿。2000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1849家,乡镇企业总产值8.77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7%,比1990年增长近12倍。全镇财政收入10年增长7.4倍。   10年中,共新修镇村公路82公里,加宽、扩建了梓荷、梓大两条主要交通线,新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镇政府办公、住宿大楼和高标准的中学教学楼、园丁楼、农科教中心及中心医院。开通程控电话800门,村村通了电话。.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杏子铺镇

  "杏子铺镇,位于双峰县境北部。东北与湘乡交界,西南与本县蛇形山、梓门桥两镇接壤。镇政府机关驻穆家塘,距县城15公里。全镇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辖74个村、2个居委会,7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3万人,拥有耕地面积3230公顷,其中水田2640公顷,山林面积1.11万公顷,是双峰竹木主产地之一。   该镇地处双峰北大门,受长、潭、株、娄诸城市的交错辐射,区位优势凸现。境内杏测、杏棋、杏娄三条公路干线,构成以穆家塘为中心,西与娄邵铁路相通,东与湘黔铁路相接,南与320国道相连的交通运输网络。水路上有溪口库区通航棋梓桥火车站,下有涟水通航至湘潭通湘江人长江。   该镇境内水电、旅游、竹木、农产品、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湄水、涟水交汇于此,有水府庙水库、洋潭引水坝和省水府庙发电站等大中型水电工程;有测水洛阳湾、观音阁、溪口水上乐园、江口风景区等10多处旅游观光景点;有石灰石、煤炭、石膏、硫磺、锑等多种矿产,是双峰县富矿区之一,其中石膏储量达10亿吨,煤炭2500多万吨,石灰石广为分布。主要物产有粮食、牲猪、鲜鱼、生姜、冬瓜、竹木、生漆、石灰、石膏、煤炭、机砖,尤以溪口的生姜、冬瓜闻名。   建镇以来,杏子铺镇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持续丰收,结构不断优化。该镇近10年来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确保了农业持续高产。同时依据本地资源大手笔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建立了优质稻、良种猪、网箱养鱼、经果林、药材生产基地。2000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在该镇建立了生态农业科技园。经过一年的建设,已初成规模,使全镇农业正朝着优质、无公害、高效、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近10年来,该镇立足自身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招商引资,狠抓煤炭、石膏、水泥、石灰、机砖、化纤产品的开发。到2000年,全镇已发展乡镇企业4532家,总产值8.6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92亿元,成为该镇经济的重要支柱。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出成效。近10年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整修村组公路145公里,新修杏棋公路,香杏公路进行砂改油,杏溪公路进行路面硬化,交通""瓶颈""基本消除。兴建了电视差转台,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500门,农村电话开通率达95%;.  

走马街镇

  "走马街镇位于双峰县中心地区,东经112度2′10″至112度11′15″,北纬27度2′1O″至27度35′50″,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辖70个村,1个居委会,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有耕地3000公顷,其中水田2667公顷。    走马街镇一九九四年由龙田乡撤乡建镇而成。因相传明正德皇游江南,沉浸于珍珠白玉板美味佳肴之中,其御马也迷恋此地风光,脱缰逸去而得名。    走马街镇交通发达,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双峰县城10公里,离娄底市区30公里。2lO省道自北向南,潭邵高速公路自东向西,呈十字型从镇中心交汇通过,潭邵高速公路双峰联络线将潭邵高速公路与320国道联成一体,距双涟火车站8.5公里,洪山火车站13公里。属长、株、潭、邵、衡一小时经济圈。    走马街镇风光秀美,四周山峦绵亘,中部一马平川。镇北部的“会仙山”,相传有神仙游览此山而得名。一山建有两庙,彩石寺与石门圣殿,建造精美,交相辉映,一年四季香客不断,成为集佛、道、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宗教胜地;镇西南的峡山湖兼有水利灌溉和观光游旅功能,水面100余公顷,湖面烟波浩淼,四周青山如黛,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走马街镇党委政府围绕“项目立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外资活镇,城建兴镇”的发展思路,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农业结构调整有了重大突破。该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培植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进行了高标准规划的双峰县现代业科技示范园,已完成了机构设置、职能规范等工作,凭借牢固的农业基础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核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前景十分诱人,从而使走马街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走马街商贸十分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形成了牲猪贩运、塑料、电器等工业品批发和“三刀”、小五金推销的三支流通大军,从业人员达1.8万人。流通不仅实现了年销售利润过亿元,而且促进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开业于1999年元旦和2002年元月的走马街集贸市场和金蚌市场,每逢墟日,商贾云集,交易火爆,年交易量达上亿元。    走马街镇轻、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金蚌“三刀”享誉全国,远销东南亚。.  

蛇形山镇

  " 峰县蛇形山镇南塘村地处山区,洪杏公路穿境而过,总人口人,农业户315户,11个村民小组,水田360亩,旱土40亩,年生产粮食360吨。    南塘村矿产资产丰富,民营经济发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塘人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以村办集体企业为龙头,以养殖、种植为特色,走强村富民之路,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第一家农村残疾人村级协会会员单位”、“娄底市先进党支部”、“娄底市小康示范村”、“双峰县双百强村”、“双峰县文明单位”等30多种荣誉称号,成为湘中地区一颗璀璨的山区明珠。    南塘村积极稳妥发展集体采矿事业,高效发展民营经济,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年全村工业生产总值600多万元,为国家创税收入200多万元。    南塘村努力投资教育事业,全村有大专以上毕业生231人,是湘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    目前,投资200多万元的自来水厂已开始兴建,年内全村群众能喝上高质量的自来水。全村拥有固定程控电话200多门,手机100多台,有线电视普及全村农户。    南塘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钟成志同志的带领下,团结务实,努力进取。南塘村并没有在荣誉面前自满,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洪山殿镇

  "洪山殿镇,位于双峰县北部,地处娄星、涟源、双峰三县市(区)交界处,相距双峰县城和娄底市均只有25公里。全镇总土地面积84平方公里,辖41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7万人。   该镇交通十分发达。娄双、双涟公路交叉从镇中通过;娄邵铁路贯穿全镇,内设有3个客货火车站;在建的洛湛铁路、上瑞高速公路亦纵贯全镇。近10年,该镇多渠道筹集资金,拓改、新建了23条镇村公路,总里程69公里。形成了公路、铁路结合,干支相连、外通各大城市,内连所有村组的交通网络。并新建了太平寺汽车客运站,改造扩建了洪山火车站货场。   该镇是双峰的重要工矿区之一,工业独具优势、基础雄厚。煤炭、石灰石、陶瓷泥、膨润土、耐火泥等矿产储量丰富,尤其是煤炭,至今保有储量1.7亿余吨,含煤面几乎遍布全镇,俗有""煤田""之称。建镇以来,该镇党委、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在深化原有企业改革、转换机制、盘活存量资产的同时,狠抓了煤炭、水泥、陶器、化工、机械等产品的开发,新办了投资800多万元的湘中动力机械厂、投资350万元的新型装饰板厂;先后引进外资1400多万元,兴办了10多家镇、村和外资企业。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2328家,总产值5.62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2.78亿元,形成了以煤炭、建材、陶瓷、化工、机械、冶铸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建镇以来,该镇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先后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00多万元,加强山塘、渠道、河坝整修,确保了农业稳产高产。同时,开发出5000亩经果林,1000亩中药材、500亩商品蔬菜基地,培育了100多特种养殖大户。农村经济势力不断增强。   小城镇建设成就显著。近年来,该镇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太平寺城建区的开发,1998年以来投入1800多万元,贯通并硬化城区主干道路800米,拉通城区支线600米,铺设下水道200多米,整改了低压线路,新建了社会客运站和农贸市场,城区商业门店发展到500多个,城镇生产经营年收入达5000多万元,完成税金60多万元。栗柴塘、鲤鱼塘二个小集镇也初具规模。同时,该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镇发展环境,在抓好交通建设的同时,新建了35千伏变电站、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程控电话装机容量5000门。.  

甘棠镇

  "甘棠镇位于双峰县最西端,原为甘棠乡,1994年撤乡建镇。西与邵东交界,北与涟源接壤,东南与本县的三塘铺、印塘相邻。全镇土地面积132.87平方公里,辖83个村、2个居委会、7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3万人。    该镇交通发达,物产丰富。青甘、太甘公路横贯南北,与320国道和双娄、双涟相联,在建的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亦自东向西穿过;镇村公路蛛网密布、联通各个村组。金家的煤炭储量丰富;甘棠铺西瓜独具风味、全省闻名;山斗药材独领-,享有""药都""之美称。山斗华天洞,自东向西绵延数十公里,洞中有厅、洞厅相连、""幽、险、奇、壮""而著称,最具旅游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甘棠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树形象、立权威、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1996年跻身全省经济实力""百强镇""。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2000年,全镇有各类乡镇企业678家,总产值7.82亿元,成为全镇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其中工业总产值2.72亿元,形成了以水泥、煤炭、建材、铸造、中药材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1996年被评为""娄底地区乡镇企业十强镇""。近年来,该镇辟建工业小区,已有10多家上规模的不锈钢、中药材加工企业落户区内。     农业是该镇的基础产业,近10年来,该镇在进一步巩固发展粮、猪主导产品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已建立起中药材、西瓜、竹荪、小水果等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公路通、百业兴,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共识。10年来,新修镇村公路12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崭新的农民城已在甘棠镇崛起,10年来,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50多万元,先后建成日产300吨的自来水厂、邮政电信大楼,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信,全镇90%的村通电话;新建了镇政府和镇财政所办公大楼、镇农贸市场、客运站。    镇党委、政府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部门单位包干、经常工作为主、节育措施到户""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三塘铺镇

  " 三塘铺镇,位于双峰县境西部,西与邵东交界,东与本县印塘乡接壤,南与青树坪镇相邻,北与甘棠镇毗连。全镇土地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4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万人,有耕地1541公顷,其中水田1372公顷。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娄邵铁路和在建的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穿越东西、境内设有二级客货火车站,潭邵高速公路有三塘铺至青树坪联接线与320国道相联通;青甘公路贯通南北。公路、铁路相互交错,南承衡阳、北启涟源、东连娄底、西达邵阳,是全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交通枢纽型代表镇。   该镇是双峰县的工业重镇、是全国最大的民用铁锅生产中心、内地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闻名全国的""三铸之乡"",工业基础雄厚。2000年,全镇有乡镇企业1887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3.4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1.7%,其中工业产值8亿元,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7.7%。形成了冶铸、煤炭、砂器、建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镇村工业体系。2000年,经县委、县政府同意,该镇在三塘铺工业小区内划定12平方公里的范围兴建一个不锈钢工业园,经过1年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已有16家不锈钢企业人园落户,另有10多户外籍不锈钢老板正办理人园手续,当年建园,当年实现产值近亿元,显示出强大的发展生机。   依托交通和工业优势,坚持""以工兴镇""的发展思路,小城镇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省体改委确定为全省镇建镇管配套改革镇,被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50个小城镇建设对口联系重点镇之一和全省交通枢纽型代表镇。凭借艰苦的努力,迎来非凡的业绩,近10年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1.8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实现了城区道路、自来水、供电、通讯、文化娱乐、城区绿化等各种设施配套,城镇建设、市场网络、工业小区""三位一体""目标。成为全省首批""百强镇""、""明星镇"",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的称号。   农业生产取得较大成绩。凭借山、丘、岗、平俱全的地貌组合,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单产水平连年过吨粮,生猪、鲜鱼、油菜生产一年胜过一年,药材种植实施重点开发、效益显著。.  

青树坪镇

  "青树坪镇,位于双峰县境西部,西与邵东县交界、东与本县印塘相邻,南与花门、锁石两镇毗连,北与三塘铺镇相接。土地面积97平方公里,辖64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6.28万人。有耕地3501公顷,其中水田2939公顷。    镇政府驻地青树坪,自古为驿站要塞,距县城永丰镇19公里,早在清咸丰年间,这里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1912年建镇,历史悠久,后虽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变更,但青树坪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历史名镇""之称。    经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该镇现已交通畅通、通讯发达、电力充足。320国道横跨东西,青甘、青衡公路纵贯南北,相距三塘铺火车站仅5公里,即将动建的青树坪至三塘铺联络线,将把320国道与潭邵高速公路、娄邵铁路、洛湛铁路相联通。    青树坪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已建成两横三纵的主要街道,城区道路全部硬化,新建成了日产1500吨的自来水厂,开通了无线寻呼、载波电传、2000门程控电话、社会客运站、农贸市场、110千伏变电站,1997年修建了全省首家乡镇级公园--回形山公园。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城镇总体功能不断增强。    该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黄田铺的黑色大理石储量大、品质高,是高档装饰原材料;石灰石遍布全镇;煤炭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该镇把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实行集体、联营、个体、外商合资独资等多轮驱动。2000年,全镇企业已发展到2925家,总产值5.6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55亿元,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农机、铸造、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尤其是以劲松机械厂为龙头的农机产业,已经形成规模生产。    该镇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排灌条件好,具有综合开发农业的优势。盛产粮食、西瓜、茶叶、淮山、生猪、鲜鱼。近10年来,坚持以""持续、快速、高效、示范’’为指导思想,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优质稻、模式化稻田养鱼,地膜玉米、大棚蔬菜等新技术,逐步形成了粮食、药材、水果、蔬菜、生猪、水产六大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切实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新路子。1996年被定为全市持续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乡镇,1997年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花门镇

  "花门镇于1989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深扶、花门、黄龙、钟岭四个乡组成,1989年5月撤乡建镇。总面积94平方公里,共有水田2558公顷,旱土331公顷,水域961公顷,辖5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7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091人。   该镇位于双峰县南部边陲,东南与衡阳县相邻,西与邵东交界,东北与本县青树坪镇、锁石乡毗邻。处双、衡、邵三县交界处,有省道娄衡、大正、青衡公路在境内中心通过,与密布的镇村公路相交,形成干支相连、城乡互通的公路网络。境内正公祠、花门楼、青华、仁山为农村集贸市场,商贸繁荣,聚散力强,为双峰县边贸重镇。   该镇地处黄龙山脉以西、湄水河源头,正公、深江、大坝、洲上四支流自南向北作叶脉状分布。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型地域,属山、丘、岗、平俱全的地貌组合,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可供加工的农副产品有三十多种,以盛产鲜鱼、黄花菜而闻名全省。该镇1998年被湖南省体改委确定为""湖南省资源优化配置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广阔的工农业开发前景。   自建镇以来,花门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环境宽松、群众富裕""为目标,积极调整经济政策,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均获得了长足发展,200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5亿元,财政收入725万元,农民人平纯收人2620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9.7倍、6.5倍、3.5倍。   10年来,全镇水利设施共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标准渠道98公里,整修高标准山塘1800多口,维修水库、河坝、电排300多处。近3年内,建成了高标准良种板栗基地2000亩,奈李基地4000亩,柑桔基地6000亩。2000年粮食总产达4万吨。家庭规模养殖已成为该镇的突出特色,年出栏生猪达6万多头,其中东乔村被评为""娄底地区十大生猪养殖村""。   近年来,该镇狠抓了钢板弹簧厂、钟冷铸钢厂、黄龙陶瓷厂等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花门建筑公司在近10年中得到了迅速壮大,1998年晋升为省二级建筑企业,不仅在昆明等地站稳了脚根,实现了""外拓型企业""的目标,而且市场影响不断扩大,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2000年公司建筑业总产值达1亿元,利润达1400万元。.  

锁石镇

  "锁石镇原称锁石乡,1995年4月撤乡建镇。位于双峰县境南部,东连国营黄龙林场,西南靠本县花门镇,西北接青树坪镇,北抵印塘乡。土地总面积65.4平方公里,耕地2133公顷、其中水田1914公顷,山地2080公顷。辖38个村、1个居委会,4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镇政府驻地锁石坳,历来是双峰、邵东、衡阳三边界贸易的重要集市,随着正大、娄衡、大坪至锁石坳等过境公路干线的贯通,商品贸易更加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勤劳、智慧的锁石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谱写了锁石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县前列。锁石镇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全县的""鱼米之乡""。特别是近10年来,先后共投入800多万元水利建设资金,全部消灭干旱死角,做到了旱涝保收,粮食连年高产稳产,10年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2.4万吨;年出栏生猪5万多头,良种猪比例达30%;家禽形成自繁、自养、自销一条龙,年出笼量100万羽;西瓜、油菜均已形成规模生产,是双峰重要的优质稻、西瓜、良种猪、肉鸡、油菜商品生产基地。   锁石镇的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农机、弹簧、建材、食品加工为主体的独立工业部门,2000年,全镇有各类企业1115家,其中上规模的工业企业有42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452万元。双峰县第三机械厂多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乡镇企业,锁石弹簧产品远近闻名。   基础设施建设是锁石镇近几年来经济工作的重点,以撤乡建镇为契机,狠抓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投人水、电、路、通讯及城镇设施建设。锁石集镇已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万人,硬化了2000米的城镇道路,兴建了日产300吨的自来水厂、电视差转台,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城镇设施配套完善。同时整修了全镇所有镇村公路,贯通了大坪至锁石坳公路,娄衡公路路基工程全部完成。全镇硬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近年投人400多万元教育资金,改建校舍10所,新建校舍2所,全镇现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2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两基""经验收达标。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连续5年来,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6‰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8.5%。.  

石牛乡

  "石牛乡位于双峰县东南部。南接衡阳县,北靠县城永丰镇,东连荷叶、沙塘,西与印塘、锁石为邻。总面积176.7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辖60个行政村,577个村民小组,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   石牛是一个群山绵亘、层峦叠嶂、山清水秀的竹木之乡,林业独具特色,全乡山地面积1.25万公顷,占总境域面积的70%。解放以来,该乡林业虽经历了50年代末期的毁灭性破坏,但自60年代后期开始,通过严格封禁与不断的人工造林,林业得到迅速恢复,全乡现有林地1.14万公顷,占全县的19%,其中用材林5400公顷,绿茵如盖,森林蓄积量30多万立方米,占全县的20%,除松、杉主体树种外,还有古老稀有珍贵树种十余种,如银杏、三刺皂、冬青、银桂等,引进树种如华山松、云南松、国外松、黄皮桦等均获得成功;楠竹林5100公顷,占全县的29%,茂密杆粗,立竹总量1800多万根;桐油、干笋、百合、土纸、栗类、竹枝等林特土产品占全县的60%;野生药材资源280多种;油茶面积5300多公顷。   该乡地理优越、交通发达、有省道1822线横穿境内29公里,是湘中通往东南沿海的黄金通道。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先后建成35千伏变电站、电视差转台、电信大楼、开通程控电话,建设了石牛、桥亭两个集镇和石牛竹木、树山畜禽交易和桥亭综合边贸等三个市场,使山乡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村村做到了""三通"",即通路、通电、通电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石牛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依靠科技进步,壮农强林兴工,加快脱贫致富,全乡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近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00多万元,全乡农业基本实现了水旱无忧、高产稳产。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了上规模的辣椒、药材、板栗生产基地。顺兴无公害生态农庄,是省市重点扶植的农业项目。   乡镇企业得到长足发展。马鞍蓄电池集团公司集产销于一体,是我国中东地区独占鳌头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竹胶地板、凉席、竹制工艺筷、卫生筷、牙签、家俱等竹木制品畅销国内外。全乡拥有乡镇企业1656家,2000年总产值2.1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700万元,成为该乡经济的重要支柱。.  

沙塘乡

  "沙塘乡,位于双峰县东部。东连井字,南接荷叶,西界石牛,北与永丰、梓门及湘乡市相毗邻。总面积63.9平方公里,水田119公顷、旱土113公顷、水域292公顷、山地3500公顷,山地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70%。   沙塘乡是1989年撤区并乡机构改革时,由原沙田、沙塘两乡合并组成,现辖31个行政村,3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975人。稻谷、生猪、竹木是该乡的支柱产品,是双峰县四大楠竹产区之一。矿产资源有沙子、大理石、煤炭、陶瓷泥等,其中花纹大理石质地优良、花纹古朴独特,是生产高级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美术品的理想原料,最具开发价值。   该乡虽然面积不大,但区位特殊,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全县32座高山、该乡占有6座。巍峨挺拔的紫峰山雄居东南,海拔818.8米,为全县最高峰,相传宋神宗熙宁年间,有黄氏二女修贞于山巅,百日升天,石上隐约有仙女升天时留下的鞋印。清嘉庆丁卯年里人修仙女殿于其上,保存至今。人形山耸立于西北,形态逼真,神奇秀丽。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沙塘乡曾一度处于贫困乡村的行列。建乡以来,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坚定不移地走""农林并举、兴工富民""的路子, 以调整为手段,以科技为推力,以脱贫致富为目的,突出工业、强化农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扶贫,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农业发展迅速,结构进一步优化。近10年来,共筹集水利建设资金600多万元,修筑渠道、河堤、塘坝3000多处,经受了多次较大洪涝旱灾考验,实现农业的持续丰收。同时,以扶贫开发为契机共投入200多万元,开发培育瘦肉型猪、中药材、小水果、辣椒、草莓育苗、草食动物生产基地,既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同时加速了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乡镇企业方兴未艾。该乡在狠抓原有企业改革、搞活经营的同时,依据市场动态和本地资源、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工业为主体,能源、机械、食品、化工、饲料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00年全乡共有乡镇企业395家,总产值24609万元,比1990年增加一倍,其中工业产值12209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沙子塘小城镇新开发土地8000多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近千万元,已经初成规模。双衡公路从中部通过、经过拓宽改造,成为湘中地区的主要南北通道。.  

印塘乡

  "印塘乡,于1989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新泽、湄水、印塘乡合并而成,辖51个行政村、53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印塘湾,距县城6公里,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接永丰镇和石牛乡,西靠青树坪、三塘铺镇,北抵走马街镇,总人口43782人,总面积93.35平方公里,其中水田2300公顷,旱土580公顷,水域780公顷,山地3700公顷,主要物产有粮食、茶油、木材、煤炭、大理石等,有油茶林900公顷,茶园1450公顷,油茶林、茶叶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县之首,有""油茶之乡""的称誉。   印塘乡丘陵广布。东南部有黄龙大山,东北部有丛毛大山,北部有梅山仑。湄水河蜿蜒回环流贯东西,四安埠河绕经北部,沿河两岸山青水秀,良田万顷。320国道、娄衡公路横贯东西,岳湄、金金公路直通南北。位于湄水河畔的仙人寨,仿佛世外桃园,处于群山之上,四面环山,中有2万多平方米的平地,为清代农民起义据点,现山寨城垣犹存,为县内有名的古迹。   近10年来,印塘乡党委、政府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大力实施""市场导向、科技兴乡、品牌兴业、强乡富民""的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管理、加速发展、确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共同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0年中,全乡水利建设累计投资750万元,新修和整修高标准渠道52公里,整改高标准山塘570口,维修水库、水坝、电排等210处,从根本上保障了农业的持续增长。2000年粮食总产量4.28万吨,生猪饲养量达13.5万头,分别比1991年增长35%,227%。农民人平纯收人2080元,比1991年增长2.1倍。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狠抓了煤炭、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先后引进外资570余万元,创办外资企业5家;1995年新建了年产量4.4万吨的岳家水泥厂,历年来其产值产量居同行业、同规模厂家之首。村级集体企业飞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来势看好。2000年企业总产值为10亿元,与1991年相比增长12倍。财政收入1200万元,比1991年增长3.5倍。   公路建设成绩斐然。近10年来,全乡先后投资近800万元,加宽和铺沙改造了岳湄、新四两条主要交通干线,新修乡村公路74公里,娄衡公路印塘段路基工程全部完成。.  

经济开发区

  湖南娄底双峰县经济开发区   


荷叶镇特产大全




荷叶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