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镇是一个以油茶、药材等经济作物为支柱导向,以农为本的“绿色”重镇,它东南与娄星区、双峰县接壤,西与邵东县毗邻,系涟源市南大门。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辖砂石、常林、灌湄三个管理区,55个行政村,7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万。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有:“洛湛”铁路穿境而过、省道210线横贯南北、“娄35线”纵穿东西,平整的村级公路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金石人“要想富,先修路”的开拓创业精神。
多年来,金石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奋斗目标,坚持农业为本、经济兴镇、科技强镇,实施“确立金石宗旨、弘扬金石精神、开辟金石之路”的富民强镇发展战略,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如朝日初升,呈现出蓬勃生机。
农村工业化成绩斐然。目前,金石镇形成了办田、江边两个工业小区,全镇工业年产值达2.1亿元,年创利税190万元。全镇工业产品以水泥、建材、煤炭、茶皂素、特种炉料等产品为主。有涟源市植物化工厂、涟源市特种冶炼炉料厂、35kv变电站等24家企业。其中涟源市植物化工厂为中南地区最大的茶皂素生产厂家,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新引进的涟源特种冶金炉料厂年产值达800万元。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金石镇党委政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重点突出、梯次推进”的方针,走乡镇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和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路子,实施“筑巢引凤、引凤归巢”战略,目前有21家个体企业落户金石小城镇建设区,共发展门面150多个,小城镇的各项功能逐步完善。
农业产业化特色显著。农业 主要以优质杂交稻、油茶、药材等产品为主。目前形成了以青春、坝塘、岩江、沙塘、办田、大塘园等村为主的药材基地,全镇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达2500吨,产值达100万元;以油茶产品为基础,以涟源市植物化工厂为龙头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此外,金石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养猪——沼气——养鱼”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形成生产围着市场转、结构调整跟着增收走的良性发展格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7万人 | 108平方公里 | 431382114 | 417000 | 0738 | 查看 金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蓝田街道 |
蓝田街道办事处位于东经105°6",北纬29°,幅员面积42.99平方公里,地处长江上游。东面与茜草街道办事处连接,西南与邻玉街道办事处毗邻,北临长江,南与纳溪区棉花坡乡接壤。行政隶属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面属丘陵地带,北面第沙滩冲积地,地势平坦,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辖16个村、4个社区,现有耕地面积15630亩,总人口44322人,其中农业人口23912人,非农业人口20410人。 据民间记载,在明埋,蓝田原是河滩上——永兴场。到明末清初,当地人何玉川倡导在场下河滩上建坝与永兴场连成一片,逐步形成集镇,命名玉川镇。当时镇内扁地良田,盛产稻米,镇周围扁种玉兰(学名萼兰,一种蓝色染料)。集镇形成后,染房兴起,蓝色染水流入与玉兰相映衬,大片田地皆呈蓝色,因此取名蓝田。又因蓝田场在冲击河地的中心,故习惯又称蓝田坝。解放前蓝田镇尿属泸县。1934年由泸县崇义乡划出设置蓝田镇建制。1950年成立泸州人发0,蓝田和前进属第二区。1954年建蓝田镇。1957年新建国营前进蔬菜农场,1958年改为蓝田人民公社。1962年蓝田人民公社撤销,划分为蓝田镇、忠义公社、国营前进蔬菜农场、邻玉公社。1992年撤销前进乡、忠义乡、蓝田街道办事处,组建蓝田镇。2007年,撤销蓝田镇建制,成立蓝田街道办事处。 |
六亩塘镇 |
涟源市辖镇。1986年建六亩塘街道,1995年芙蓉乡和毛坪乡并入,设六亩塘镇。位于市境西部,紧临城区。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5.6万。湘黔、涟(源)渣(渡)铁路和国道207线及两条省道纵横交错。辖界边、同意、胜利、井家、秀溪、洞庭、锦地、良溪、石头、毛坪、树亭、桐车、兴福、荆桥、白石、坪上、利民、瓦丘、烟竹、双石、黄龙、芙蓉、梅兰、峦峰、同家井、红光、新康、扶珂、温田、三步桥等31个村委会和牛角石、高碑基、墨溪口、芦茅塘、狮子山、磨石、先志、瓦亭8个居委会。为城镇建设新区,市政府的交通、保险、财税、卫生等部门和市粮食二仓库、省涟邵煤矿总医院、省煤机厂均设境内。还有年产17.6万吨的水泥厂和多家轻工企业以及商业大楼、芙蓉广场。境内煤藏丰富。农产以水稻、小麦、薯类为主。. |
石马山镇 |
涟源市辖镇。1987年建马家境街道,1995年马头山乡、湖泉乡(除日升村外)并入,设石马山镇。位于城区东部,面积119.9平方公里,人口6.8万。湘黔线涟源货站设此,207国道、1808线高等级公路过境。辖张家湾、青烟、石梅、乌鸡坝、新中、马家境、排掌、杨岭、青铜、源头冲、井泉、建光、幸福、紫花、小冲、培元、李家龙、满水、扶胜、崩石、集峰、龙埠、唐家冲、排洲、大丰、石桥、山滔、双栗、桐车、石门、群雄、朱泉、群英、古台、关桥、拖坪、桂新、龙江、董家冲、雷峰、团结、应山、温江、双车、东轩、向车、飞仙、栀子、群先、四甲、紫溪、回龙江、麦冲、新合、白杨湾、马头山、群联、木灵、黄栗、鸟溪、湖泉、川门、楠木63个村委会和李家垅、双江口、石山、黄山、牛车边、石马山、十家坳7个居委会。市属阀门厂、冶炼厂、三一集团、电线厂10多家中型企业设境内。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薯类为主,盛产茶叶、大豆、杨梅。. |
安平镇 |
涟源市辖镇。1956年建梅塘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设安平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中心22公里,面积99.8平方公里,人口4.5万。涟(源)古(塘)公路过境。辖桐庙、梅塘、枳木、岩下、新贺、双塘、石等、青山、石牛、观音、白毛、唐家、马方、新万、桐树、井坑、田心、大丘、水平、严溪、童家、大塘边、横岩、双龙、凉水、张龙、元心、桂长、梅家、浆江、大石岭、塘湾里、岛石、留石、享堂、岩坑、长溪、大荣、凤家山、罗光、凤山、杨柳田、樟树、路馆、晚房、牛郎、长肖、四古、刘家、江下、田冲、祥元、臣甫、桐日54个村委会和黄店、东村、西村3个居委会。煤、铁、石膏矿资源丰富,有水泥、农机等乡镇企业,省属湘中机械厂曾设境内。. |
湄江镇 |
"湄江镇地处湘中腹地的涟源市西北部,_面积138平方公里;东与古镇桥头河、七星街接壤,南与龙塘、安平毗邻,西与古塘相接,北与伏口为邻,全镇分为3个管理区,辖4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5万余人。 湄江交通便利,207国道纵贯南北,安大公路、湄七公路、湄桥公路横穿东西。一纵三横的公路网骨架畅通了湄江的客流和 物流。安大公路、湄七公路和苏家、和平村级公路的相继硬化改造成功,湄桥公路的路面扩宽与改造为湄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大江口水库环库公路的顺利拉通为库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湄江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煤炭、石膏,是涟源市重点产煤乡镇。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九曲湄江玉带轻手扬;东部仙女寨平地起峰,秀丽的湄江风光集山、水、洞、石、崖、坑、涧、泉、湖、瀑、峡、沙滩和绿洲为一体.深厚的梅山文化底蕴使湄江兼具野、奥、趣。古老的梅山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来湄江观光揽胜的游客。典型的岩溶地貌极具地质科研价值, 现正申报国家地质公园。1992年建镇,1993年批准为省级风景区的湄江,经过1 0余年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淡扫蛾眉的深闺静女,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进入新世纪的湄江,以资源为依托,抢抓机遇谋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建设整体推进。作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湄江实行“城建配套,扩容提质,完善功能,整体规划,内联外引,滚动开发”的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建载体的有效辐射和旅游业龙头的拉动作用。公益事业建设白手起家,湄江有线电视网已涵盖全镇,35KV配变电站兴建投产和110KV配变电站落户湄江,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湄江中心卫生院综合大楼和风景区医院的兴建,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新建邮政大楼和湄塘邮电所的建成营业,移动、联通基站的相继建成,推动湄江通信邮电事业的迅猛发展。湄峰湖湖心岛的开发和圆通寺、罩门庵修复一新,为湄江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湄江宾馆、人和宾馆的相继装修改造和湄水山庄的兴建落成,大大改善了旅游接待条件。湄江自来水厂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功能,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逐步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
伏口镇 |
"伏口镇位于涟源市西北部,辖62个村,1个居委会,653个组,5.5万人,总面积182.7 km2,有耕地3.6万亩(其中水田2万亩,旱土1.6万亩),有林地面积11万亩。处于新化、安化、宁乡四县市交界之地,商贸流通较为活跃,人员往来较为密切,有“金三角”之称。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2.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6亿元,工业总产值2.3亿元),粮食总产量14125吨,人平纯收入1500元,财政可用财力600万元。 伏口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储量大、品种多,已探明有煤炭、石膏、锰矿、铅锌、石灰石、黄金、铀等资源,储量最多的是煤炭,达1亿万吨,现年产量60万吨,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和山区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开办的煤矿有19家,石膏矿1家,锰矿3家,铅锌矿1家,水泥厂1家(年产8.8万吨),农副产品较多,主产一季杂交中稻,盛产花生、黄豆、药材、大、小麦、玉米等,玉米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建有肥牛基地、中药材基地、水果基地等生态农业。招商引资如火如荼,梅雁集团已规划在伏口兴办年产30万吨的煤矿2家,长沙天雄公司已与峡口锰矿联营,引进外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已做好可行性论证。 伏口镇交通便利,有国道207线贯穿全镜,伏田公路已立项,将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全线改造,实现了村组通公路。伏口镇通讯较为发达,程控电话遍布每一个角落,移动电话随处可用,已筑有6座发射塔;闭路电视网络健全,用电充裕,建有“35”变电站一处,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城建规模日益扩大,新开发了伏柏路770米,市场路450米,城区面积由3km2扩大到5km2,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伏口镇地大物博,土地肥沃。镇-吴兆龙,镇长龙妙安等一班人正率领全镇人民,依托优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主攻高效农业、搞活民营经济、增强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工作思路,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大胆探索,积极稳妥推进“三化”进程,伏口这块投资热土,正敞开胸怀,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为共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 |
桥头河镇 |
"桥头河镇地处涟源北部,东邻龙塘,南界石马山,西连渡头塘,北抵七星街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距市区31公里,距娄底市区25公里。老桥头河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1995年撤区并乡,原株木乡、桂花乡、桥头河镇、石狗乡、区公所合并成桥头河镇。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55090.20亩,其中水田31831.6 亩,旱土 23258.60亩,城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1万人,非农业人口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现辖84个村、3个居委会。为娄底市特大乡镇之一。 发展中的桥头河特色鲜明,前景广阔。 矿产资源丰富。历史上的桥头河铸造业相当发达。60年代后,曾是涟邵矿务局桥头河煤矿的主要采煤区。有煤、铁、硅、滑石、石灰石等多种开发价值较高的矿藏。 交通通讯便捷。国道207线、省道华雷线、桥祖线穿境而过,娄涟高等级公路沿境西面延伸,新大桥架通南北,方兴路、桥西路、交通路、桥南路环绕城区,铁路涟钢专用线直达该镇,境内公路通至村组,移动电话普及千家万户。 商贸活动活跃。桥头河素有“小南京”之称,是七星、渡头塘、龙塘、湄江等多个乡镇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历史上与宁乡、湘乡、安化商贸交往密切。全镇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向周围乡村辐射的商贸体系。有多个集贸市场和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特别适宜蔬菜生长。因此,种植业特别发达。2002年被列为省九大蔬菜基地和放心菜基地。种植面积3.8万亩,年产蔬菜32万吨以上。销售网点遍布广东、深圳、怀化、娄底等。此外,投资400万的集农业发展、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蔬菜种子基地、千亩桑蚕基地、四千亩花椒基地等项目蓬勃发展,前景广阔。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全镇已有民营企业40多家,引进的外资企业中,投资上千万的有湖南鸿力化工厂、广东哈奇集团等,投资上百万的有鹏盛木业有限公司,台湾山外山五金制品厂、年加工5万吨的湘中蔬菜加工厂、湘中烟花爆竹有限公司等,占地1400亩的工业科技园已初具规模。 小城镇建设飞速发展。良好的交通条件造就了小城镇的发展。. |
七星街镇 |
"七星街镇位于涟源市东北部,北抵长沙市宁乡县,东接娄底市娄星区,南邻本市桥头河镇,西毗伏口、湄江两镇。总面积174平方公里,辖七星、湘波、仙洞三个管理区,共58个行政村6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8万。辖区内驻有湖南洪源机械厂、涟钢田湖轧钢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镇政府驻地七星街(七星村),距娄底、涟源城区分别约40km。镇城区现有面积4.8平方公里,总人口1.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万(含田湖公司、洪源厂)。 七星街镇系1994年底撤区并乡时由原七星乡、湘波镇、仙洞乡三乡镇组合而成的新的建制镇。2000年,七星街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5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 全镇农业以种植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红薯、茶叶、柑桔等。境内矿藏丰富,是全市主要产煤乡镇之一,全镇共有镇属煤矿9家,年产煤总量近50万吨。此外,已开采的矿藏还有铁、锰、白云石、石灰石等。 全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低山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mm以上。水资源相对丰富,归水河穿境而过,自北向南流经全镇20余个村;全镇共有小II型以上水库9座,大小山塘1500多口,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证。 ". |
杨市镇 |
涟源市辖镇。1950年属湘乡县十四区,1952年归属涟源县,1958年设东方红公社,1961年为杨家滩镇,1995年太和、快溪乡并入,设杨市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中心22公里,面积117.3公里,人口7.7万。湘黔铁路和双(峰)涟(源)公路过境,设有杨市火车站和汽车站。辖五一、龙山、美山坳、利新、杨市、赛里、团山、马家、仁让、梅林、新建、七甲、谢志、洄水、梧团、永和、永家、龙凼、湖坪、泉溪、金盆、永付团、枧埠、太和、泉河、皮家、双江口、桐梓山、官庄、龙潭、密溪、华中、石家、南冲、檀松、长溪坪、车田垅、陡山、金星、龙付、板桥、湘思、茶亭、砖湾、高山、联盟、快溪、东坪、东元、杉树、白水、高厅、大坳、堤基、小江、谦吉、湄江、朝付、仁丰、龙溪、老桥61个村委会和栗山、建新、中直、南正4个居委会。盛产稻米、柑橘、茶叶。有杜仲、百合等多种野生药材。. |
枫坪镇 |
"枫坪镇位于湘中的涟源市中南部,镇政府驻培本堂,湘黔铁路穿境而过,宁涟、双涟公路交汇于此。总面积4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万亩,辖24个行政村,284个村民小组,27880人,机关工作人员138人,其中国家干部83人。共有中小学校13所,在校学生4497人,在职教师222人,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镇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67人,医疗设施齐全。全镇共有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多家,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近三年来,该镇针对过去计划经济形成的“稻谷加红薯、煤炭加水泥”的单一产业结构模式,努力实践“-”重要思想,按照“-”精神,运用“三化”理念,确定了“一二三四”的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即“确立调结构、促发展、增收入的指导思想;坚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两者并重的方针;树立西瓜、甘蔗、金秋梨三大品牌;建好肉牛、黑山羊、牲猪品改和养殖、稻田鱼苗繁殖及稻田养鱼四大基地。在行动上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种苗采购;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资金扶持。到目前为止,全镇共种植优质稻4万亩、杂交玉米6500亩、西瓜3500亩、甘蔗3000亩、栽种金秋梨、美国李、鸡蛋枣、弥猴桃、杨梅、香柚等经果林3000亩,栽种银杏、杜仲、尾生等药材2000亩、油茶林1000亩、牧草2000亩;繁殖木耳、香菇等食用菌50多亩,日产量10吨以上;引进能繁黄母牛1500头,发展良种母猪1300头、黑山羊2000只、稻田鱼苗繁殖及稻田养鱼500亩。新建沼气池800个,发燕尾服“牛沼草”生态农业示范户182户。新增工商户350户,新建洗煤厂5个,焦化厂4个。完成坡改梯1000亩、低产田改造2000亩,修建高标准水渠18000米、田间机耕路3000米;砼化山塘80口,改造涵洞50处;水泥硬化公路12公里。2003年荣获涟源市两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三等奖、涟源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涟源市煤炭税费统征工作先进单位、涟源市工业企业服务先进单位、涟源市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先进单位、涟源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
斗笠山镇 |
"斗笠山镇位于涟源市的东大门,东与娄星区接壤,南与水洞底镇,西与枫坪镇,北与石马山镇、渡头塘乡毗邻,下辖斗笠山、甘溪两个管理区,四十个行政村,444个村民小组,三个居委会,共有学校23所,其中中学3所,总人口近五万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有贯穿全镇的宁涟公路、斗水公路和娄涟高等级公路。共有耕地面积2.4078万亩,其中水田16671.3亩,旱土7407.5亩。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2亿元,完成财政税收1520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280元。 斗笠山镇地理位置优越,村集体经济较好,乡村道路畅通,全镇40个村,村村通公路、通电源、通电话,30多个村通闭路电视。 斗笠山镇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花蕊粉丝厂。该厂开发出的以“绿色、健康、环保”为主题的特色农产品“花蕊牌”粉丝已经成为蜚声中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曾荣获湖南省第二届农产品博览会铜奖、第三届农产品博览会银奖,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全国。2003年该厂经过新一轮扩建,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吨,并带动全村25家个体挤压机粉丝,解决劳动就业200多人,与周边村组农户签订茹类产销合同,使5000多群众得到实惠。 镇内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率先发展、超常发展”的工作目标,为斗笠山镇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 |
水洞底镇 |
"水洞底镇位于市境东南部,与娄底市万宝乡接界,驻地学门前,距城学门前,距城区32公里,总面积47.42 平方公里,耕地1.8496万亩,人口25258人。镇压区内有湖南省锻造厂、涟源市氨肥厂。 新中国建立前,水洞底镇属湘乡县清溪乡。新中国建立后,为湘乡县第十区竹脚、羊角乡和车田乡的一部分。建县后,属涟源县第十二区。1956年,为红土乡。1958年,是水洞底公社的一部分。1961年,建立新的水洞底公社。1984年,水洞底公社改为水洞底镇。 1989年,水洞底镇辖向阳、红桥、泥湾3个居民委员会,16个居民小组和撑田、托山、长步、慕农、木周树桥(球树)、井冲、大田、木志油(木志木)、羊角、天堂、西溪、温泉冲、南桥、雨田、中心、石脚、泥青、水洞底、红土、理珊、慕长、竹脚、大岳垅(谢家)23个行政村,220个村民小组。 ". |
白马镇 |
"白马镇地处涟源市南部,于1995年建镇,由原白马、田心、孙家桥三乡合一而成,西南与新邵县接壤,北与三甲乡毗邻,东与茅塘镇、龙山林场相连,距涟源城区22公里,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83.4亩,其中水田15398.6亩,旱土5784.8亩,森林面积7.2万亩。辖44个行政村,440个村民小组,42374人,其中水淹库区村24个21671人。境内占地一万亩、库容5500万立方的白马水库横贯全镇,于1958年动工,1970年正式蓄水,1972年实现渠系配套,灌溉着涟源、娄星、双峰三县市区的13个乡镇、367个村、3200个村民小组的近20万亩农田。全镇公路、电话村村通,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田心集镇农贸市场开发门面77宗计4528平方米,“三白”公路正在全面硬化,即将全线开通。 全镇主要特色产业为:中草药基地——以百坪、王家、桃子、樟木为主的中草药植物园,种植尾仙、百合、杜仲等20多个品种,成片开发中药材6000余亩;渔业基地——湘中渔业公司规模放养白马库水库一万亩水面,同时,16个村发展12个闲置库叉围库养鱼、网箱养鱼1700亩;肉牛养殖基地——与天华牧业公司签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饲养肉牛3000头;经果林基地——以楠木山村为主的库区村5000亩成片柑桔林;旅游产业——白马湖旅游度假区已成为休闲度假的美景胜地。白马湖旅游度假区于1999年6月成立,同期启动“水上跳伞”项目,至2003年底,多方引资4000余万元,水上跳伞、水上快艇、水上摩托、碰碰船,度假村、月亮岛、湖乡乐园、白马宾馆、锦江宾馆、农家乐、爱心文化园、爱心文化碑廊等相继投入使用。 全镇共有3所中学,12所完小,共有教职人员333人,退休人员82人,学生6000人。2000年来新建教室90间7000平方米,教工宿舍85间350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200套,配备好三所中学的电脑室、语言室、仪器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实现校校通公路。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夯实从教基础,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
茅塘镇 |
涟源市辖镇。1956年建茅塘乡,1958年改东方红公社,1961年改茅塘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5年设镇。位于市境南部的省级龙山森林公园龙山风景区山脚下,距市中心34公里,面积55.2平方公里,人口3.25万。辖永福、富溪、马溪、温溪、高山、藕塘、道童、它井、柿香、枫林、大方、茅塘、石校、五峰、水泉、苏庄、福禄、光阳、石门、水碧、阳坪、久施、洞门、石碑、沙河25个村委会和马枫、新城2个居委会。煤炭资源丰富。石门村被定为 ? 娄底地区现代化新农村试验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农业以种植稻、麦、薯类为主。. |
荷塘镇 |
涟源市辖乡。1956年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5年塘湾乡、古楼乡并入。位于市境南部山区,距市中心34公里,面积104.2平方公里,人口5.1万。双(峰)涟(源)公路过境。辖密丹、塘田、黄泥、古今、山塘、里鱼、永益、富田、江树、荷塘、群宜、尧竹、桥头、千山、枫树、龙家、绕月、砂坪、华湘、西村、烟溪、丁家、东村、白马山、古楼、友谊、弄子口、秀溪、群益、观音、罗家、建胜、河公桥、排头、礼湾、内外、集坪、株木、岭上、神冲、峡山、新斗、田心、河龙、塘湾、从木、人民、界头、集合、左湾等51个村委会。煤炭和水资源丰富。白马水库右干渠穿过乡境。盛产楠竹、大豆和茶叶。特产富田桥干子豆腐。. |
金石镇 |
"金石镇是一个以油茶、药材等经济作物为支柱导向,以农为本的“绿色”重镇,它东南与娄星区、双峰县接壤,西与邵东县毗邻,系涟源市南大门。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辖砂石、常林、灌湄三个管理区,55个行政村,7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万。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有:“洛湛”铁路穿境而过、省道210线横贯南北、“娄35线”纵穿东西,平整的村级公路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金石人“要想富,先修路”的开拓创业精神。 多年来,金石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奋斗目标,坚持农业为本、经济兴镇、科技强镇,实施“确立金石宗旨、弘扬金石精神、开辟金石之路”的富民强镇发展战略,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如朝日初升,呈现出蓬勃生机。 农村工业化成绩斐然。目前,金石镇形成了办田、江边两个工业小区,全镇工业年产值达2.1亿元,年创利税190万元。全镇工业产品以水泥、建材、煤炭、茶皂素、特种炉料等产品为主。有涟源市植物化工厂、涟源市特种冶炼炉料厂、35kv变电站等24家企业。其中涟源市植物化工厂为中南地区最大的茶皂素生产厂家,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新引进的涟源特种冶金炉料厂年产值达800万元。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金石镇党委政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重点突出、梯次推进”的方针,走乡镇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和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路子,实施“筑巢引凤、引凤归巢”战略,目前有21家个体企业落户金石小城镇建设区,共发展门面150多个,小城镇的各项功能逐步完善。 农业产业化特色显著。农业 主要以优质杂交稻、油茶、药材等产品为主。目前形成了以青春、坝塘、岩江、沙塘、办田、大塘园等村为主的药材基地,全镇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达2500吨,产值达100万元;以油茶产品为基础,以涟源市植物化工厂为龙头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此外,金石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养猪——沼气——养鱼”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形成生产围着市场转、结构调整跟着增收走的良性发展格局。". |
龙塘镇 |
"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涟源县,将原湘乡九区和安化三区部分乡组建涟源县第二区,区所设此。1958年改设龙塘人民公社,后改乡,乡府设此。撤区并乡后,将原龙塘,珠梅、南风三乡合一,成立龙塘乡人民政府,辖65村,628村民小组,总人中为7万人。 ". |
渡头塘镇 |
"渡头塘乡位于市东部,与娄底市石井乡接壤,距城区36公里,总面积31.29平方公里,耕地1.2247万亩,人口13839人。 新中国建立前,渡头塘乡属湘乡县第九区延福乡和安化县常安乡第三保。新中国建立后,为湘乡县第九区印溪、川门、松江、向阳、新田、石狗乡以及安化县第四区明镜乡的一部分。建县后,属涟源县第八区。1956年,为印溪乡。1958年,成立渡头塘公社。1960年,渡头塘公社大部分大队划入娄底市,少部分大队并入附近公社。1962年10月,娄底市撤销,其行政区域仍归入涟源县,渡头塘公社恢复建制。1968年,渡头塘、石井、增加3个公社合并,次年分开,仍为渡头塘公社。1984年,渡头塘公社改渡头塘乡。 1989年,渡头塘乡辖涟溪、胜旗、菊花、垣子、竹山、印溪、印中、光芒、向阳、日新、文明、桥溪、新田、新龙、新旗、新坪、铜铃、泉塘湾(泉塘)、东风19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 ". |
三甲乡 |
"三甲乡位于涟源市西部,涟水河上游,辖36个村,44962人,总面积83.4平方公里,耕地2.8万亩。 三甲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享有“葡萄王国”、740)this.width=740 align=left border=undefined>“小水果之乡”的美称,煤炭储量上百万吨,现有6家煤矿经营;拥有小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8座,“人畜饮水工程”和“自来水工程”村村涵盖,户户受益,35KW变电站和农网改造的成功,解决了工农用电的后顾之忧;三甲乡区位优势明显,东与蓝田办事处、六亩塘镇毗临,西与白马、新邵县相连,南与冷水江市相连。境内有株六复线、湘黔铁路、207国道、娄涟高等级公路贯穿其中,马建公路、三荷公路、谟连公路等通乡、通村公路四通八达;现代通讯发达,网络信息事业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日益扩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规格开发形成了以金竹中心村、铜盆中心村、三甲开发区等集镇;三甲商贸流通活跃,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 勤劳的三甲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已开发农业基地3个,其中实竹村成为地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环保农业、绿色农业,为三甲经济提供强有立的后劲;朴实的三甲人贯彻“社会环境和谐化”观点,致力改变观念,以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化;开拓进取的三甲人,坚持“经济发展环境最优化”的观点,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三化进程。已成功引进年产值2亿元,利税逾千万的娄底佳力化工有限公司,到2005年11月即可投产。目前,团结奋进的三甲人在-曹务金、镇长李兴才等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带领下,正以最积极的心态,最饱满的热情,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不懈努力! ". |
古塘乡 |
"古塘乡位于涟源市西北部,辖24个村组、2.3万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69亩,其中水田8955亩,旱土6014亩,山林面积3万余亩。境内煤炭资源丰富,产业经济较为发达,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1亿元,工业总产值2.4亿元,粮食总产量6227吨,人平纯收入1085元,财政可用财力200万元。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聚人心、转作风、改体制、抓重点、求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思路,积极带领全乡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日新月异,全乡共发展药材8000余亩,兴建了2个药材产业基地和22个药材加工厂;安全生产成绩突出,38家非法煤矿全部高标准高要求关闭到位,至今无一反弹,合法矿安全整改常抓不懈;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大江口水库环库公路全线贯通, 珠古公路路面硬化进入施工阶段,全乡实现村组通公路;通讯网络较为发达,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网络覆盖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总投资500万元的3.5KV变电站已正式投入运行,并架通湄古高压输电线路,实现乡村用电“双电源”,投资240万元建成的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已交付使用,日产5000吨自来水厂已经省计委批准立项;城镇建设不断拓展,城镇规模日趋扩大,全乡社会经济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