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营镇地处凤凰县西部,距县城24公里。2005年撤乡并镇,原阿拉营镇与原黄合乡合并组成现阿拉营镇,镇域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全镇辖26个村、1个居委会,6670户,30300人,耕地面积26716 亩,其中稻田23270 亩,旱土3446亩,稻田旱涝保收面积18000亩。
镇内地势平缓,基本上属丘陵地带,一般海拔在500米—700米之间,平均海拔为600米。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5.7度,年降雨量1066.4—1567.4毫米,无霜期272.3天;日照时数1278.6小时。2005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18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016.7公顷,粮食总产量9033.34吨,人均纯收12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03万人 | ·凤凰县旅游·凤凰县特产·凤凰县十大特产·凤凰县十景·凤凰县 | 433123110 | 416000 | 0743 | 查看 阿拉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廖家桥镇 |
都里乡、廖家桥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廖家桥镇 廖家桥镇位于凤凰县西部,距县城9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9个村民小组,共4126户,2.1万人。 境内交通便利,S308省道横穿全境,正在建设中的凤大公路穿越5个行政村。廖家桥镇人杰地灵,文化丰富,始建于明代的南方长城为著名的旅游胜地。2005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1.2万亩,农业收入2807万元。工业收入3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71万元,人均劳动所得完成1151元。. |
茶田镇 |
茶田镇位于凤凰县西南端,距县城33公里。总面积90.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和66个村民小组,人口14418人,是一个典型的苗、土家、汉族杂居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2365亩,其中旱地2265亩,稻田10100亩。 境内以山地为主,地势南部高、东西低,平均海拔400-800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7%,主要以松、杉为主。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2℃,年降雨量1100-1600毫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铅锌矿、铁矿、汞矿,先后创办、引进冶铁厂、电解锌电解锰厂和汞化厂,民营经济发达,2005年创工业产值300万元。农业以水稻为主,2005年全年粮食产量5029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85元,并形成了以烟叶为主的龙头产业,以桔、梨、蔬菜为辅的支柱产业。. |
吉信镇 |
吉信镇地处凤凰县东北部,距县城21.5公里。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原火炉坪乡和两头羊乡合并到吉信镇。全镇总面积116.5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共有4638户、2.18万人,是一个土家、苗、汉、回多民族聚居地区。 境内交通方便,209国道贯穿南北,是湘西州连接怀化市、贵州省铜仁地区的主要通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10-430米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围绕生姜、柑桔和劳务输出三大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烟叶、脐橙、板栗、猕猴桃、无公害蔬菜为辅的辐射式产业结构模式。2005年全镇生姜面积达4800余亩,年产量达4950余吨,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柑桔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量2300余吨,年产值达230余万元;对外劳务输出2300余名,劳务经济收入600余万元。. |
腊尔山镇 |
腊尔山镇处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37公里。全镇总面积80.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5个村民小组,共有3642户,17281人。耕地面积1277公顷,其中水田1141公顷,旱地136公顷。 境内地形为低山高台地,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059米,最低海拔555.8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偏低,湿度大,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雨量为1428毫米。腊尔山镇交通便利,是腊尔山地区农贸、交通、文化活动中心。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黄豆、红薯。2005年全镇水稻面积16945亩,玉米种植面积1193亩,豆类种植面积1029亩,薯类种植面积2410亩,2005年农业总产值1365万元。工业生产主要以打砂、制砖为主,其次是家庭大米加工业。2005年劳务输出2948人,实现劳务收入649万元,人平纯收入824万元。. |
禾库镇 |
良乡、柳薄乡、禾库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禾库镇 禾库镇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59公里。全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共辖15个村委会、84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和3个居民小组。2005年总户数3194户,人口14091人,耕地面积13191亩,其中水田12390亩,旱地801亩。境内一般海拔在650至830米之间,最高海拔1083米,最低海拔615米。年平均气温18.1℃,最低气温-10℃左右,最高气温时32℃,年平均降雨量1128.9毫米,无霜期263.2天,日照1279.8小时。2005年,禾库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7.7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44.44万元,林业产值243.1万元,牧业产值176.84万元,渔业2.74万元,镇财政收入41.5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3元。禾库镇主要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红薯、黄豆。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2724.12吨,其中稻谷2499.92吨,玉米151.89吨。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2005年全镇种植烤烟3468亩,产量346.8吨,产值346.8万元。畜牧业比较发达,属湘西黄牛原产地之一。. |
沱江镇 |
官庄乡、沱江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沱江镇 沱江镇位于凤凰县城东南部,沱江中游。区划调整后,全镇行政区域面积达116.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5个社区,共13882户、7.8万人(含流动人口)。有耕地面积19063亩,其中水田14021亩、旱地5042亩。2005年末,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2.3亿元、财政收入1890万元。24个村,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率达60%,城镇化水平达50%。 沱江镇是凤凰县人民政府及县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沱江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9℃,年平均降雨量为13081.1毫升,境内的土壤绝大部分系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沱江镇2001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交通便利,境内209国道和1867省道纵横穿过,县城东20公里是新凤凰火车站,县城西27公里是铜仁机场,南距交通枢纽城市怀化市90公里,北距吉首市铁路大站50公里,镇内水电充足,主要能源为石油、煤、天然气。沱江地区气温、土壤适宜,镇内盛产椪柑、橙柚、猕猴桃等水果,农业生产以种植、养殖为主,逐步形成粮、果、畜、蔬的产业格局。沱江有万亩柑桔乡镇之称,椪柑为该镇农业支柱产业,椪柑年产量达10946吨。沱江镇工业以农矿产品加工为主,是凤凰县唯一产值过亿元的乡镇。文化旅游产业是该镇的新兴产业。因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 文脉深远,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沱江民间民族传统艺术品如腊染、扎染、根雕、奇石、书画及民族民饰、传统土特产姜糖得以盛名远扬,畅销各地。. |
阿拉营镇 |
阿拉营镇地处凤凰县西部,距县城24公里。2005年撤乡并镇,原阿拉营镇与原黄合乡合并组成现阿拉营镇,镇域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全镇辖26个村、1个居委会,6670户,30300人,耕地面积26716 亩,其中稻田23270 亩,旱土3446亩,稻田旱涝保收面积18000亩。 镇内地势平缓,基本上属丘陵地带,一般海拔在500米—700米之间,平均海拔为600米。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5.7度,年降雨量1066.4—1567.4毫米,无霜期272.3天;日照时数1278.6小时。2005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18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016.7公顷,粮食总产量9033.34吨,人均纯收1200元。. |
木江坪镇 |
木江坪镇地处凤凰县东部,距县城27公里。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原木江坪镇与原桥溪口乡合并组建成现木江坪镇。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20.46平方公里,共辖21个行政村,19780人,属苗族、土家族和汉族杂居区域。耕地面积16026亩,其中水田面积11299亩,旱地4727亩。 境内东南高,西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境内地势最高海拔551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1℃,无霜期272天,属热带湿润气候。木江坪镇交通十分便利,枝柳铁路从镇内横穿而过。水资源丰富,储量约为400万立方米,大小河流溪沟共16条。矿藏储量品种多,资源主要有硅粉、铅锌、锰、天然岩石、花岗石、钒矿等,贮藏着Sio2含量高的天然岩石,可开发加工为铁路道渣。全镇共有电站2个,其中猫儿口电站始建于1975年,从业人员300个,固定资产3200万元,2005年销售收为500万元,上交税金3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65万元。猫儿口铝厂主要产品为铝锭,产品主要销往长沙、广东等地,固定资产为1700万元,2005年销售收入为1500万元,上交税金2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500万元。农业主要以粮食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3909吨,农业总产值3740万元。优势经济项目以山地开发、栽种果树为主,2005年新开发纽荷尔脐橙3680多亩,经济效益显著。. |
山江镇 |
山江镇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板畔乡并入山江镇。合并后,全镇面积104.2平方公里,共辖21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8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6人,99%以上为苗族。 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凤腊、凤麻公路穿境而过。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769.2万元,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产业2075.6万元,下降10.8%,第二产业87.6万元,增加11%,第三产业606万,增加9.8%,人均收入766元,同比减少50元。农业总产值2075.6万元,减少11%,粮食总产量2015.97吨,减少23.2%。工业总产值87.6万元,增长6.3%,实现利润18.3万元,税金9.63万元。森林资源丰富,有林面积占总面积26%,有水杉、杜仲、银杏等30多种名木,林产品主要有桐油、油茶、核桃、板栗。水资源丰富,水资源蕴藏量达87万立方米。优势经济项目是烟叶和旅游业。2005年全镇共种植烟叶3379亩,实现收入467.78万元。旅游业异军突起,以山江苗族博物馆、民俗风情农家乐为主的景区景点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年内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门票收入120多万,实现旅游收入600多万。. |
水打田乡 |
水打田乡位于凤凰县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乡总面积9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共2749户,11688人,属汉、苗、土家族杂居区。 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在200—500米之间。气候温和,平均气温27.1℃。降水量1117.3—1589.3毫米,无霜期272.3天,日照时数1278.6小时。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村通电,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61.4公里。农作物以水稻、红薯、玉米、大豆为主,2005年遭受罕见旱灾,粮食总产量仅为2349吨,同比减少28.3%。椪柑产业是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椪柑种植面积达16612亩。森林资源丰富,是凤凰县重要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7234.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26%。养殖业发展较快,全乡养殖山羊1028只,牛2469头,生猪7106头,家禽20265羽。2005年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2元。. |
林峰乡 |
林峰乡位于凤凰县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全乡总面积73.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共2878户、11835人。耕地面积13190亩,其中水田7500亩,旱地5690亩。 境内山峰林立,山高坡陡。共有村组公路16条,总里程67公里,由于特有自然地理条件,弯急路险,交通环境十分恶劣。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足。森林资源丰富,全乡共有林业面积6766亩,林场9个。旅游业发达,共有旅游景点4处,2005年全乡旅游业收入达150多万元。水果产业以柑橘、梨、桃、李、橙及猕猴桃为主,共有果园面积12711亩,其中柑橘种植面积达10607亩,2005年水果总产量6394吨,其中柑橘产量5055吨,万斤以上种植户有500余户。2005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27963亩,粮食总产量2967吨。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8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82万元。. |
落潮井乡 |
落潮井乡位于凤凰县西部,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3公顷。落潮井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69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2841户,人口13878人,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94.4%。 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地貌以多种岩石类型山原和山地为主,最高海拔705米,最低海拔367米。气候多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5℃,总日照1278.6个小时,年降雨量1100—2000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交通运输较为方便,308省道穿乡而过,13个村通公路。水能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5条,初具规模水库4座,其中龙塘河水库为凤凰县第二大水库,总容量28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58万亩,受益12个乡镇和78个行政村。全乡林业用地面积为27819.93亩,森林覆盖率为38.3%。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粮作物等。2005年,全乡13个烟叶村种植面积2800亩,收购烟叶5400担,实现烟叶产值343万元。烟花鞭炮生产是工业支柱,2005年花炮厂实现工业产值650万元,解决500多人的就业问题,群众收入150多万元。旅游产业继续发展,勾良民俗风情园年内共接待游客6100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多万元。200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570万元,增长9.9%;工业产值650万元,增长15.4%;社会储蓄600多万元,增长16.7%;人均收入904元,增加80多元,其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
新场镇 |
茨岩乡、新场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新场镇 新场乡位于凤凰县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乡总面积52.3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共有3111户、13510人。 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总里程120多公里。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58%,木材蓄积量50000立方米。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桐、油茶、漆树、核桃、板粟。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16150亩,其中水稻栽植面积10550亩,粮食总产量3285.5吨,蔬菜种植面积4500亩,产量3050吨,水果产量1800吨,水产品总产量110吨。农业总产值1567万元,工业总产值180万元,建筑业产值110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3万元。. |
竿子坪镇 |
三拱桥乡、竿子坪乡成建制合并设立竿子坪镇 竿子坪乡位于凤凰县东北边陲,素有凤凰“北大门”之称。全乡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12个村,31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2005年未共有2274户、9946人。全乡耕地面积9280亩,其中稻田5992亩,旱土3288 亩。 境内交通十分便利,209国道纵贯南北,枝柳铁路穿过两村,12个村通公路。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属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农业生产发达,耕作水平较高,已形成“瓜—稻—菜”、“菜—稻—菜”特色农业生产模式,生姜、蔬菜、花卉苗木、西香瓜等产业专业村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乡已组建花卉苗木协会、果业协会及蔬菜协会,全面推行“公司+协会+农户”模式,2005年果业协会的柑桔远销北方10多个省、市、自治区,腾飞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已承接170万元的绿化工程,带动350多户协会会员发展花卉苗木产业。200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672 万元,粮食总产量1910吨,人均纯收入1730元。. |
麻冲乡 |
麻冲乡位于凤凰县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全乡总面积53.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共有2506户,12897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是一个纯苗族聚集区。耕地面积675公顷,其中稻田530公顷,旱地145公顷。 境内地势较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76天。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有林地面积2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32%。交通较为便利,全乡通车里程75公里,16个村电话及广播覆盖率答100%。2005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420万元,人平收入878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123公顷,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烟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山地开发发展较快,2005年,全乡新增懒汉梨种植面积3261亩。. |
千工坪镇 |
木里乡、千工坪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千工坪镇 千工坪乡地处凤凰县中部,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63.6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62%。2005年全乡共3073户,3652人,其中苗族人口13546人,占总人口的99.8%。辖15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 境内属“卡斯特”地貌,石灰岩广布,天坑溶洞众多,平均海拔420米,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2℃-15.5℃,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是全县最少雨的乡镇。交通便利,凤腊公路与吉山公路交叉贯穿全境,全乡通车里程46.5公里。农作物播种面积17769亩,粮食总产量836吨,工农业总产值17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9元。2005年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水果、蔬菜和烟叶专业村,其中实现交售烟叶38万斤,产值176万元。. |
两林乡 |
两林乡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46公里。全乡总面积45.9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人口11994人。耕地面积16345亩,其中水田11600亩,旱地4745亩。 境内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800以上。气温偏低,全年平均气温17℃。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53.6%。交通十分便利,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水资源丰富,河流主要有两岔河、高果河,并有大小坪、苟如、大老叉等中小型水库6座。粮食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烟叶生产、猕猴桃开发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