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白村隶属清徐县东于镇,位于清徐县西南方向,距离县政府约6.5公里,镇政府1.2公里。北与新立村相邻,西与西高白村相接。307国道从村南穿过,青银高速公路从村北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共有836户,总人口为2485人。全村土地面积1020亩。耕地面积491亩。村里党员129人,村两委班子共10人,村主干“一肩挑”,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人,现有村民代表21名,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等村级事务重大事项和决策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而且执行较好,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2010年底村集体收入1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余元。本村发展以炭黑生产为龙头的工业主导型经济。第二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高白村是省级推进村,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红旗党支部”、“省级精神文明村”、“亿元村”、“小康标杆村”、“文明小康村”、“和谐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下步,中高白村计划利用充足的余热、煤气资源,率先给村民集中供气、供热,下大力气抓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三清四化”(清乱建、清垃圾、清杂物、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把中高白村变成农村城市化、居住社区化、村庄园林化、生活休闲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121102 | 030000 | -- | 查看 中高白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于社区 |
东于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5月,位于清徐县东于镇院内,占地50平方米,管辖范围北靠吕梁山脉,东南与清源相连,东接吕梁地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区为常住城镇人口1912人,企事业单位60多个,现有健身器材一套(6件),本地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富裕。 |
六段地村 |
六段地村位于清徐县东于镇西北部边缘山区,与交城相邻。全村总户数为92户,总人口264人,其中劳动力占112人。全村下设有两个村民小组,六段地和庄儿上。全村共有党员18人,其中女党员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五人,中青年人已成为村两委的中坚力量。 本村主要以果木种植和粮食种植为主,形成了以核桃种植为主的一村一品项目。全村共有耕地642.5亩,果园面积395亩,森林面积1680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六段地村在村领导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收入实现了较大增长,去年人均收入已达3800元。 |
马家坡村 |
清徐县东于镇马家坡村位于清徐西南端,背靠吕梁山脉,南临晋中盆地,距县城9公里,距省城45公里,307国道、八一路和大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总人口510余人,120户。共有党员14人,村委会下设一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83亩,是太原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对创建文明小康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大大推动了该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小康文明村建设的全面实施,有效巩固和提高了两个文明建设成果。 “十五”时期,村两委上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民达到小康生活的奋斗目标,已逐步形成了“山区兴旅游、国道创特色、城郊建支柱”的经济发展格局。“十五”期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21.55%,2009年达到了3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8%,达到了8200元,比全县的人均纯收入高出6个百分点。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立足镇情建产业,围绕“果、菜、牧”三大支柱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到2008年,全村蔬菜总产量1000吨。农民合作社的日益规范也带动了农村的全面发展。项目建设取得成效,按照项目兴村、项目强村思路,广泛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利用闲置资产、区位、产业、技术等优势,坚持领导联系,专班协调责任制。并且实行了“村企结合”机制。亚鑫集团就为村道路硬化提供了水泥等的支援帮助。福盛洗煤有限公司提供15万元的资金帮助马家坡村建设新农村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初步形成。 |
东于村 |
东于村共有户数1960户,人口6913人,村民小组17个,劳力2706人,常用耕地1180亩,水浇地1180亩,果园面积1072亩,2010年蔬菜总产10310吨,葡果总产227吨。 |
崔家山村 |
崔家山村位于清徐县东于镇西部山区。党支部共有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5人。全村下设有2个村民小组,共有90户,总人口305人,其中劳动力有103人,。 崔家山村是以果木种植和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农产品收入。年人均纯收入为1407元。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00亩,果园面积270亩,林地面积2000亩。近年来,崔家山村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崔家山已经摆脱落后的局面,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
大旺村 |
大旺村包括大旺、韩寺沟两个自然村,共有户数90户,人口242人,村民小组2个,劳力121人,果园面积327亩,2010年葡果总产30吨。 |
西高白村 |
西高白村共有户数689户,人口2219人,村民小组5个,劳力919人,常用耕地954亩,水浇地954亩,果园面积107亩,2010年蔬菜总产9211吨,葡果总产203吨。 |
中高白村 |
中高白村隶属清徐县东于镇,位于清徐县西南方向,距离县政府约6.5公里,镇政府1.2公里。北与新立村相邻,西与西高白村相接。307国道从村南穿过,青银高速公路从村北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共有836户,总人口为2485人。全村土地面积1020亩。耕地面积491亩。村里党员129人,村两委班子共10人,村主干“一肩挑”,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人,现有村民代表21名,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等村级事务重大事项和决策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而且执行较好,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2010年底村集体收入1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余元。本村发展以炭黑生产为龙头的工业主导型经济。第二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高白村是省级推进村,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红旗党支部”、“省级精神文明村”、“亿元村”、“小康标杆村”、“文明小康村”、“和谐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下步,中高白村计划利用充足的余热、煤气资源,率先给村民集中供气、供热,下大力气抓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三清四化”(清乱建、清垃圾、清杂物、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把中高白村变成农村城市化、居住社区化、村庄园林化、生活休闲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方山村 |
方山村共有户数292户,人口1040人,村民小组3个,劳力527人,常用耕地434亩,水浇地434亩, 2010年蔬菜总产3826吨。 |
东高白村 |
东高白村全村人口2700余人,妇女人口1200余人,830余户,是太原市蔬菜供应基地之一,是清徐县改革开放后较早发展乡镇企业的村庄之一。现有大小企业34家,其中山西亚鑫、太原港源、山西新能源等大型企业就位于境内。有党员141人,女党员17名,村民代表25名,理财小组成员5名,坚持“两议五公开”的工作方法。劳动力主要就业于企业,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租赁。多年来先后被省、市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标杆村”、“亿元村”、“文明小康村”、“省级新农村标杆村”等荣誉称号。村妇代会组织健全,能充分发挥妇代会组织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在提高妇女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得到镇党委政府认可,群众的好评,姐妹们的肯定。村妇代会曾获省、市、县“双学双比”先进集体、“巾帼文明示范村”、“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2010年7月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全国妇联组织建设示范村”荣誉,2012年4月获“山西省2010-2011年度文明和谐村”和“太原市2010-2011年度文明村”荣誉称号。 |
刘家峁村 |
刘家峁村位于清徐县东于镇西部山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3人,其中女党员1人。全村下设有两个村民小组,共有50户,总人口210人,其中劳动力有103人。 刘家峁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农产品收入。年人均纯收入为1523元。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4亩,果园面积80亩,林地面积350亩。近年来,刘家峁村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摆脱了落后的局面,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
黑岔村 |
黑岔村共有户数101户,人口276人,村民小组1个,劳力132人,果园面积304亩,2010年葡果总产74吨。 |
口儿村 |
清徐县东于镇口儿村位于清徐西南端、东于镇西部的边山地带,307国道、八一路和大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壶瓶石河纵贯东西。全村共有79户,212人,村委会下设1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7人,村内设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7名,其中女党员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其中2名实现连任。共有耕地面积200余亩,以种植蔬菜为主,是太原市最早的蔬菜生产基地,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 |
南岭村 |
南岭村包括南岭、羊圈两个自然村共有户数55户,人口147人,村民小组2个,劳力78人,果园面积412亩,2010年葡果总产20吨。 |
水屯营村 |
水屯营村共有户数1119户,人口3370人,村民小组7个,劳力1705人,常用耕地1067亩,水浇地1067亩,果园面积126亩,2010年蔬菜总产11765吨,葡果总产279吨。 |
武家坡村 |
武家坡村简介 武家坡村共有户数184户,人口668人,村民小组1个,劳力341人,常用耕地370亩,水浇地370亩, 2010年蔬菜总产2520吨。东于镇武家坡村位于清徐县西南端,背靠吕梁山脉,和交城县相邻,距清徐县城9公里,县级仁武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200余户700余人,耕地400余亩,荒山坡800余亩。农业主要以种植菜果为主。 全村现有总人口666余人,166户。共有党员21人,预备党员2人。武家坡村委会下设一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85亩,盛产果蔬,是太原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号召,武家坡村党总支、村委会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武家坡给予了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大大推动武家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小康文明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武家坡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尚无第二产业。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精耕细作,一年两熟,主要供应太原市和清徐县,目前以成为太原市名副其实的蔬菜基地之一。此外,村民还坚持自主创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全村现有5家生猪厂,1家牛场,村委会正积极组织村民们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前景一片乐观。武家坡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出务工人员很多。村委会不失时机的引导村民,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 “十五”期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长20.83%,2007年达到了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8%,达到了5200元,比全县的人均纯收入高出6个百分点。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在我村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立足村情,村两委对我村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积极引进资金建厂兴业。农民合作社的日益规范也带动了农村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武家坡村抓住机遇加快村政建设和小康村建设的步伐,使村级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1、投资50万元,对村内的道路进行了硬化,用砖头把村里的大街小巷铺了一遍,并兴建排水渠300米。 2、投资5万元,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篮球场,运动设施一应俱全。 3、投资10万元进行了村绿化工程,植树30000余株,重点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进行了整治。 4、投资2.5万元进行了村亮化工程,粉刷墙面8000平方米。 5、投资2万元,新装修了村卫生所,面积达到220平方米。 6、投资1万元新建了一家便民店,并对其进行来装修,购置了一些设备。 7、投资20万元建立了长效机制,清洁村内垃圾,购买了一辆清洁车,配备了3名村民对村内垃圾天天进行清理,并根据情况,适时安排集中治理,全年累计使用车次达到了500以上。 8、投资3万元,在村委会和党支部原办公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面积达到了220平米,并购置了一批桌椅等办公用具。 9、投资1.5万元,在5户村民家中,建成户用沼气并投入使用。 10、投资2.5万元,铺设了新的自来水管道,总计长度达500米,并对旧管道进行了修缮,保证村民的饮水安全。 11、投资25万元,新建了总计达4500米的盘山公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12、100%的电视普及率,100%的电话普及率,30%电脑普及率,学生考入大学以上补助2000元,农户种植每亩补助100元,灌溉水电费优惠50%,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补助300元,60岁以上老党员每年补助500元,以及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给村民每户分发大米、白面、食用油等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的实施。 2001年7月,经民主选举,武志成当选武家坡村委会主任,武吉牛当选党支部书记,武家坡两委迎来了新的契机。两委成员团结和谐,共同为武家坡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奋斗。2006年,武家坡村党支部被镇党委授予基层先进党支部的荣誉称号,2008年,武家坡村被县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08年12月31日,武志成当选武家坡村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武吉牛当选副书记,董成儿当选委员,在新的两位班子的带领下,武家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途一片光明。 武家坡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不足之处还是有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武家坡,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协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村“村两委”班子的努力,03年以来投资30余万元对村内大小街巷进行了硬化,提前实现了“户户通”;投资15余万元对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文体活动中心进行了改扩建,实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条件、活动有设施等目标;投资5万余元,对村内进行了亮化、绿化、美化,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该村原有公共和基础设施已陈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再加上自然的破坏,现有设施已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我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艰难,农民增收困难,需要上级政府财政补贴,请上级给予帮助、支持。 |
新民村 |
新民村位于东于镇边山地区,北靠吕梁山脉,背风向阳,人口1632人,530余户,下设4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党员49名,其中女党员5名,设4个党小组。有耕地500余亩,大运高速横穿东西,八一公路穿村而过,市儿河、井儿河纵贯南北,农业以蔬菜为主,是太原市最早的蔬菜生产基地,主产品大白菜远近闻名,西红柿、辣椒享誉三晋,小型机械加工、机械维修、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养殖业等第三产业正悄然兴起。 新民村两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民达到小康生活的奋斗目标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立足镇情建产业,围绕“果、菜、牧”三大支柱产业,村两委领导班子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
闫庄村 |
闫庄村简介 闫庄村包括闫庄、黄大坪、市儿口三个自然村,共有户数118户,人口382人,村民小组3个,劳力197人,果园面积403亩,2010年葡果总产37吨。现有党员17名,1名预备党员。 清徐县东于镇阎庄村位于清徐西北端,背靠吕梁山脉,南临晋中盆地,距县城9公里,距省城45公里,307国道、八一路和大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 闫庄是太原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村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连续多年我村党支部被县、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全县工作先进集体 。 |
花塔村 |
花塔村包括花塔、元家山两个自然村共有户数98户,人口330人,村民小组2个,劳力103人,果园面积297亩,2010年葡果总产53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