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村乡西龙庄村,位于侯村乡西北部,距离县城8公里,距离乡政府7公里。全村由西龙庄、韩寨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户数272户,总人口677人,其中信教人数240人,党员29人,总耕地面积3410.2亩,其中果园面积300余亩。
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梁、红枣、核桃等,农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西龙庄村以千亩核桃园为主导产业,种植品种为晋龙一号的优质核桃1500亩,现已完成1000亩,亩均30株树,项目建设成功3年后,株产核桃预计可达5-15斤,由于核桃树产值的增收,人均可增收近3000元。养殖业主要以鸡、羊为主,全村共养羊800余只,养鸡2500余只,呈现出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使全村的经济水平逐年增加,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正在不断向小康生活迈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122201 | 030000 | -- | 查看 西龙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黄水村 |
西黄水村位于侯村乡南面,紧衔太原市尖草坪区,交通便利,下辖下庄自然村,总人口1718人,信教人口680余人,总户数663户。耕地面积有3800亩。共有党员32人,其中女党员3人。村民代表32人,其中女代表2人。 近年来,西黄水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同心协力,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实施“四议两公开”,坚持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文件精神,全力推进农村基层创先争优组织建设。 西黄水两委干部自09年换届以来,立足长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抓手,谋发展重民生,打造经济强村,努力建设新农村,深获村民的支持和拥护,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目前,西黄水村两委干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西黄水新农村顽强拼搏。 |
西龙庄村 |
侯村乡西龙庄村,位于侯村乡西北部,距离县城8公里,距离乡政府7公里。全村由西龙庄、韩寨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户数272户,总人口677人,其中信教人数240人,党员29人,总耕地面积3410.2亩,其中果园面积300余亩。 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梁、红枣、核桃等,农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西龙庄村以千亩核桃园为主导产业,种植品种为晋龙一号的优质核桃1500亩,现已完成1000亩,亩均30株树,项目建设成功3年后,株产核桃预计可达5-15斤,由于核桃树产值的增收,人均可增收近3000元。养殖业主要以鸡、羊为主,全村共养羊800余只,养鸡2500余只,呈现出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使全村的经济水平逐年增加,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正在不断向小康生活迈进. |
青龙镇村 |
青龙镇村位于太原北15公里的大运公路旁,东依北同蒲铁路,西靠大运高速公路,南临尖草坪区.该村历史悠久,嘉庆年间是华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军事重镇、商贸集镇和农耕老镇。全村总面积10299亩,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54人。 一、依托资源优势,以旅游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青龙镇村是侯村乡首批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该村把古镇的开发和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古镇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确立了“以旅游业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旅游兴村富民”的目标。青龙古镇的开发,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被确定为太原市政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2005年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时期产业调整第一批融资项目,2007年被我县列为县城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之一。2006年9月,青龙古镇恢复重建工程开工,该项目投资1.3亿元,占地面积3500亩,分为古镇军事文化区、中华民神博览区、园林古建区、历史名人区、明清商贸区、养生健身区、爱国主义教育区和民俗文化区八大景区。一期工程投资6251万元。目前,古镇开发工作稳步推进,龙王庙、文昌祠、真武阁、泰山庙等主要景点主体已完工。青龙古镇的开发填补了我省古城、古村、古院系列旅游开发中古镇空白,如今,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景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开发古镇的同时,该村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占地145亩,总建筑面积30000余平方米。现在70套民居建设已接近扫尾,新建学校教学楼已全部完工。 二、调整产业结构,以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该村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运输业为龙头,以蔬菜种植和畜牧业发展为两翼,以建材和引资以及传统产业为龙身的经济发展格局。全村拥有运输车辆近400辆,规模养猪大户30多户。该村还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锁镖金属制品厂,山西金威建材厂等投资规模大、有发展前景的企业。2012年青龙镇村经济总收入达259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79元.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富足的生活,构筑了青龙镇村独特的风貌。现在村“两委”班子已制订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决心重铸青龙古镇的昔日辉煌。不久,青龙古镇将成为集民俗观光和休闲为一体,集自然生态和农事活动为一体,集文化园地和商家宝地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青龙镇村也将成为阳曲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张拔村 |
张拔村位于阳曲县南部,距县城12公里;位于侯村乡中部,距侯村乡政府7公里。辖张拔、沟东2个自然村,总户数170户,人口628人,党员22人,总土地面积13600亩,耕地面积3650亩,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村。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果树、桃树,其中尤以“张拨白桃”久负盛名。“张拨白桃”,肉质鲜美、汁甜如蜜,清朝年间是御用贡品。 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打响张拔白桃品牌,加快循环农业发展,开发文物旅游景点,全面建设小康新村”为总体发展思路。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7万元改造新建教学用房28间,建筑面积740平方米;投资30万元村通油路2.8公里;投资10万元修复闲置深井一眼,户户通上自来水;投资60多万元硬化了全村街巷14000多个平米;投资15万元建成排楼、照壁;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村养殖业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养猪800多头,人均达到1.5头,养羊500多只,达到人均1只羊。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实现了粮食增产、畜牧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2013年度,张拔村是侯村乡唯一一个城乡清洁工程三星级创建单位。 |
洛阳村 |
洛阳村位于侯村乡东南部,距离乡政府3公里,县城5公里。是一个三面环沟一面靠山,东邻张拔村,西邻石城村,南邻上阳寨村,北邻辉家沟村。袓辈以种地为生,是独立行政村。全村有耕地2800余亩,退耕还林500余亩,总人口516人,党员13名,劳动力265人,大小农机具79台,大牲畜20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村在党的各项政策的指引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乡人均水平,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8500人次,占总收入的60%,全村有干鲜水果树2万余株,仅红枣一项年均可产8万余斤。 在新一届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团结一致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新建5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两处,正在向规模养殖发展。投资2万余元对村间道路进行绿化、美化,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正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迈进。 |
尧子尚村 |
侯村乡尧子尚村,位于乡政府南部,东邻小岗头村,北邻西黄水村,南邻草坪区大梁村,西邻草坪区风格梁,石太高速铁路横穿北,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总户数251户,总人口900人,其中信教人数620人,党员15人,总耕地面积2300亩,其中果园面积1600余亩,养殖户15户,运输户25户,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村。 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果树等,不断推向市场,使全村的经水平逐年增加,人均水平逐年提高。 |
上阳寨村 |
上阳寨村位于侯村乡东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全村由上阳寨、下阳寨、王兴坪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832人,共232户,耕地面积4105亩,距乡政府10公里。0党员共28人,劳动力472人,大小农机器具200余台,大牲畜75头。 本村是典型的果园区,是阳曲县旱地蔬菜基地。盛产的龙眼葡萄种植面积达八百余亩,年产量达三十余万斤。龙眼葡萄品质好、糖份高,产品畅销省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王兴坪村的大红沙果,独特一技,是阳曲县唯一的老传统品种,产品畅销省内,远至河南、山东,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销售供不应求。上阳寨村、下阳寨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的旱地西红柿、豆角、尖角蔬菜等经济作物在省城蔬菜市场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以上各项特色品种给我村广大村民人均收入提高了千元以上。我村与2011年修建党员活动场所,占地120平米,方便了党员的工作。与2012年打了两眼深层井,方便村民吃水问题。2011年全村修建沼气池。2013年王兴坪准备修建200亩大棚进行观光旅游采摘项目。 |
小岗头村 |
阳曲县侯村乡小岗头村委由小岗头、常峪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阳曲县县城南20公里处,西邻杏花岭区,北靠侯村乡政府5公里,南邻东山林场。全村耕地面积为2842亩,农户228户,农业人口567人,占地面积约为5000亩,耕地面积为2842亩,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全村人主要以种植为主导产业。 本村是典型的葡萄果园区,拥有龙眼葡萄上百亩,总产量达万斤,苹果百余亩,产量上万斤,曾在2004年举办了一次葡萄游园活动,规模很大,省、市、县各级单位观光,葡萄在太原市场有了销路,农民有了实惠,还有一部份养殖业正在蓬勃兴起,其中奶牛养殖户拥有几十户,生猪养殖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石城村 |
石城村位于阳曲县南部,距县城7.2公里,距乡政府2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总户数205户,人口854人,其中有党员19人。村中有天主教堂一座,村民中天主教信徒人数占总人口的75%,是教区村。村中两教人员相处和谐融洽。村0有耕地面积2300亩,土地平坦肥沃。全村主要以种植为主导产业,除种植玉米、谷子、豆类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有苹果、葡萄、梨等水果。 近年来在党的大好政策带动下,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70余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村中主要道路全部硬化,道路两边全部种植松树进行绿化,改善了村容村貌。村中有深层井两口,修建有水塔一座,对村民24小时不间断供水,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村中建有沼气池170座,清洁能源的使用极大地方便子村民的生活。石城小学新建二层教学楼一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村委会新建办公场所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并且配有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为党员的教育和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
店子底村 |
店子底村简介 店子底村位于阳曲县东南,板寺山脉脚下,距太原市内20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村(店子底、北岭坡、南岭坡、磨石、汉岭、王家岭),农民265户,总人口724人,境内总面积约20多平方公里。其中现有耕地3178亩。 气候条件适宜北方各种水果、蔬菜、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有多年种植小杂粮的传统优势,闻名远近。昼夜温差大,所产水果色泽美,味道甜。村民以种植葡萄、苹果、蜜桃、经枣等林果业为主要收入,已有多年的历史,现种植葡萄、苹果树各5500多株(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蜜桃、梨树各500多株、红枣10000多株,总占地面积近千亩。现有旱地蔬菜:西红柿(营养成分、口感、品质甚似新疆西红柿)、豆角、金瓜、白罗卜、水果玉米等,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境内荒坡荒地有10000多亩,适宜大量种植各种树木,发展林果业。村子周围果树林木环绕,空气新鲜温润,白天蓝天白云,夜间星光闪烁,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道路硬化,交通方便。两眼深层井,水源充足且水质品位高。 已建我国第一家县级解放战争 “支前纪念馆”, 店子底村位于牛驼寨的正背后,是通往太原东山和牛驼寨的必经之路。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群众基础好,因而被作为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全村百姓全力支前,一个个令人无比震撼的支前故事,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因而该村是解放太原战役中知名的支前模范村。 二、发展规划 (一)红色旅游景点建设。 开发内容:1、恢复支前景观。包括支前将军住过的窑洞,支前用过的石磨石碾、烧水用过的锅灶、粮站、草站、救护站、物资站和前线指挥部、后勤部等景观。2、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包括水、电、景点标示牌等和周边环境保护。3、新建支前纪念馆。包括文字图片陈列厅、实物陈列厅、电视连续剧《支前英雄传》道具展厅、电子演示厅等,约需要800-1000平方。4、新建“支前路”。店子底与牛驼寨4.5公里的支前路,道路两旁雕塑支前场景、恢复支前遗迹。与杏花岭旅游带相连接,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将作为太原市党员教育、中小学生和全市市民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二)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带动和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 1、农业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万多亩荒地、3178亩现耕地和充足的水源,进行分区划片整体规划,鼓励农民承包种植,或引进投资者共同开发,形成无公害旱地蔬菜和大棚蔬菜区、小杂粮种植区、经济林区(包括梨园、苹果园、葡萄园、杏园、桃园、枣园)、生态林木区、旅游区五大区域。 种植优质小杂粮,进行原生态深加工。店子底村有种植小米,苦荞,绿豆,黄豆,黑豆等小杂粮的传统优势,小米可与“沁州黄”媲美,苦荞享誉三晋大地。小杂粮种植全部施用农家肥,为纯天然的绿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进行小杂粮石磨石碾深加工后,保质量、精包装、上档次、树品牌。在3-5年内整合阳曲县的小杂粮资源,做大做强。 发挥种植林果业的传统优势,分片划园种植大杏、葡萄、本地梨、桃、苹果、核桃、山楂、红枣等果品,形成规模化的林果区。实行保护老品种(如糖分高、水分大的国光苹果数量已少)的基础上开发新品种的原则,经省农科院对该村气候的考察和水土的化验,完全适宜西安大杏、早黑宝葡萄等新品种的种植和嫁接。养殖蜜峰,果园采蜜,形成原生态的农家果园、名符其实的花果山,为前来店子底旅游的客人提供采摘观光基地。 充分利用坡草丰厚和农作物秸秆饲料的优势,发展养羊和养殖笨鸡,为前来店子底村旅游的客人和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的肉蛋食品,丰富游客的用餐营养。 竭力扩大绿化面积,谁栽种谁拥有谁受益,把荒山荒地变成秀山宝地,使村庄变成绿色基地、绿色家园,使村庄变得更加秀美。 2、第三产业 紧紧结合红色旅游,开发“农家休闲娱乐”和 “农业生态光观”旅游,店子底村毗邻太原东山实验林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天然的氧吧。夏季,店子底村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秋季片片果树,硕果累累,农家小院粗粮细做,小院树荫的餐桌上摆满了绿色生态的农产品,迎接城里采摘观光的客人,充分利用大量现有古民居窑洞的优越条件,开发兴建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上档次农家小院,让城里人驻足体验山村生活,品味农家小吃。 店子底村有优质的水源,含有各种人体所需矿物质,经省地矿局水质检验符合矿泉水标准。源自地下深层的天然水源,经花岗岩层长时间的自然过滤与矿化,含有独特的均衡矿物质组合——偏硅酸、钙、镁、钾等天然养分,适合身体的自然需求。清醇甘甜,清凉爽口,饮后沁人心脾,泉水能治百病,曾赞不绝口,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办一家水厂,让城乡居民品尝饮用纯净甘甜的山泉水,实现水资源共享。 总之,店子底村的发展前景看好,开发潜力巨大,依靠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持,早日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店子底村班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实践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以发展红色旅游业为突破口,以发展新型工业为支撑,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 村两委根据村情和市场情况制定了以旅游为引导, 工业方面——两年来村引进两大建材企业,使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了100人同年村民收入,增加了近一倍,带动了村的运输业。 旅游方面——2009年4月22日之前纪念馆的揭牌,扩大于店子底村对外的影响,先后在县国税党员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国税双拥教育基地,市发改委党员教育基地,市发改委国防教育基地,县国防教育基地,双拥办军民共建单位等挂牌。使支前纪念馆的影响意见更加扩大,先后有10000来人参观学习,这就拉动了店子底红色旅游的发展,先后被县、市旅游局立入十二五旅游项目,从而把新建支前纪念馆、支前路的建设推向了立项课题。 农家乐的发展也已起步,农业方面——以店子底特殊的地理条件,气侯特点,大力村民发展旱地蔬菜,水果种植,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3000元,在养殖方面鼓励每户村民养50只笨鸡,为每户年收入增加1万元。 通过以上三大支柱产业的实施和上级各部门对村的支持,村里和企业配合投资200万元打深井2眼,水利部门配合使店子底村委5个自然村都吃上自来水,从此告别了吃旱井水的历史,由于村里老人多看病难,村干部和县卫生局联系为村修建了卫生所还请回了当年的军医为村民服务。 村两委的目标就是要让村民过上有地种,有钱挣的自己给自己农转非的小康生活。 由于村间的路一到下雨天就不能出行,村干部积极向上级申请,硬化了村间主干道,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两年来的集体经济状大,实现了两大节日发福利、医疗保险集体负担的目标 村两委在十二、五期间又有新目标,继续引进环保企业,使村成为一个小工业区,现正和两家投资5000万元的立项企业在洽谈中,为使旅游区建成创造条件,现已和山西婚博会鉴定合作议向,绿化村庄,为发展旅游创造生态条件,成立合作社。注册“阪峙山”品牌为村产业,走品牌化道路做准备。 相信只要干群团结,在县乡政府的领导下,店子底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黄道沟村 |
黄道沟村位于阳曲县侯村乡的东南方向,距县城12公里,距乡政府10公里,在板寺山脚下。东至东黄水板寺山,南至王兴坪村,西至沟北村,北至东万寿村。全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黄道沟、五科、刘家山、上岗、麻坡、石门湾、王家垴。其中:刘家山、王家垴为2个教区自然村。 全村共有235户,587人。共有耕地面积2831.87亩, 退耕还林面积1500.77亩,涉及农户130户。2013年农村低保户51户,五保户3户3人。村支部共有党员25人,其中女党员3人,村“两委”成员9人,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786元,本村是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的村,尤以特色小米较为闻名。目前全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