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市 >>青浦区 >> 朱家角镇 >> 张家圩村

张家圩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张家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圩村简介

  张家圩村:位于张家圩路南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10118102 201700 021 查看 张家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圩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张家圩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湖新村社区

  西湖新村社区:位于漕平路西侧。
  

大新街社区

  大新街社区:位于大新街东侧。
  

东湖街社区

  东湖街社区:位于东湖街南侧。
  

北大街社区

  北大街社区:位于北大街东侧。
  

东井街社区

  东井街社区:位于北大街社区北侧。
  

大淀湖社区

  大淀湖社区:位于朱家角镇东北2公里处。
  

沈巷社区

  沈巷社区:位于朱家角镇东南4公里处。
  

泰安第一社区

  泰安第一社区:位于朱家角镇西北4公里处。
  

泰安第二社区

  泰安第二社区:位于朱家角镇西北5公里处。
  

东大门社区

  东大门社区:位于大淀湖社区南侧。
  

胜利街社区

  胜利街社区:位于大新街社区南侧。
  

林家村

  林家村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区的东南部,东隔松江区,南近沈砖公路,西靠朱家角工业园区,北邻万隆村。柏油马路贯穿全村,朱家角4路环线车,在林家村与安庄村全之间往返。我村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林家村由原林家和倪马两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4个生产队。原林家村有6个生产队,原倪马村有8个生产队,自2002年6月份两个自然村撤建成林家行政村。由自然村林家村,倪马村组成。总人口2079人。其中:本村户数508户,本村人口1688人,农保人口492人,镇保人口38人,城保人口15人;外来人口391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692.56亩,粮田2801.00亩,常年菜田560.00亩,林地0.00亩,鱼塘331.56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520.0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88.00元。
  

周荡村

  周荡村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的北部,住落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东侧,距青浦城区7.5公里,东与青浦盈浦街道创新村相邻,西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的永新村、红星村相邻,北毗邻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晟泰村,南与朱家角镇山海桥村为邻,全村2.74平方公里。建国前由薛家湾、管家埭、周塘村、北塘泾、何家埭、莊安泾、浦家埭7个自然村组成。建国初由薛新村、周塘村、莊何村三个行政村组成,建制村地属于朱家角区小泾乡管辖。1954年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分共星二社、三社。撤区并乡时村名:周塘村、莊何村二个行政村。1958年为朱家角人民公社周荡大队、莊何大队。撤社建乡后村名朱家角乡周荡村。撤乡建镇后村名朱家角镇周荡村。现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乾隆年间清代著名学者王昶充军到周荒唐(后以塘命名为荡),故在村东部有王昶墓地旧址。1957年王昶墓地曾被盗,古墓遭到破坏,现存有高0.8米,约4平方米土墩。由自然村薛家湾、管家埭、何家埭、周荡、北荡泾、莊安泾组成。总人口2596人。其中:本村户数875户,本村人口1116人,农保人口380人,镇保人口240人,城保人口50人;外来人口148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766.00亩,粮田300.00亩,常年菜田736.00亩,林地550.00亩,鱼塘18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27.62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25.00元。
  

新华村

  新华村位于朱家角镇的西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西靠上海国际高尔夫球场,北临江苏ss新华村位于朱家角镇的西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西靠上海国际高尔夫球场,北临江苏昆山市淀山湖镇。1949年后新华村属昆山管理区的新华合作社,1956年下半年从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新华村从昆山县转为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珍叶荡乡新华高级社,1958年成立朱家角人民公社,专名为新华生产大队(南浜、南行前、张家库)新塘大队和 新杨大队。1961年新塘大队与新杨大队合并成新联生产大队,1964年重新合并为新杨生产大队。2002年新杨村与原新华村合并成为新华村。共计12个 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邱家埭 村, 石家浜村, 南行前村, 张家库村, 南浜村组成。总人口3218人。其中:本村户数699户,本村人口2416人,农保人口1003人,镇保人口1322人,城保人口25人;外来人口802人。其他人口66人。耕地323.00亩,粮田323.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32.8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00元。
  

小江村

  小江村位于朱家角镇,座落于“318”国道边,距朱家角0.5公里,东邻万隆村,南靠张巷村,西接周家港,北连镇区边域。小江村是由原小港村与原丁家浜村两村在2002年合并而成.原小港村由大港、小港、郁家桥、老沙埭、东市、牌楼头、马路等自然村组成,共有11个生产队,原丁家浜有东浜、西浜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个生产队。解放前,村民生活贫困。解放后,先后办起了各类工厂,几经调整,2000年原小港村所属的工厂、全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达到1883万元,净利润100万元,劳均收入2928元,人均收入1800元。人民收入大幅增加。由自然村大港、小港、郁家桥、老沙埭、东市、牌楼头、马路、虹桥、西浜、东浜组成。总人口7478人,总户数3618户。其中:本村人口2272人,农保人口280人,镇保人口523人,城保人口30人;外来人口5206人。耕地1687.40亩,粮田130.50亩,常年菜田316.80亩,林地626.10亩,鱼塘129.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00.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660.00元。
  

薛间村

  薛间村位于朱家角镇西南部。东至:沙家埭村,西至:庆丰村,南至:沈巷村,北至:东方绿洲。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3716亩。主要河道有南大港、淀山港。主要道路有沪青平高速公路,318国道。薛间村相传村上原住王、杨、罗、吴、陆、高、钱七户人家,遂名七家村。以后谐音为薛涧村,清宣统年间,村上王姓有人中了武秀才,松江府赠匾“薛间村”,于是薛间之名四扬,解放初期,为薛间乡乡政府驻地,故命名为薛间村。建国前由薛间村、杨家埭、沈家埭、南大港(大桥江)、杜家角、三沙湾、龙潭浜、西施湾、西石河、东石河、潘家厍、陈公浜、小施湾13个自然村组成。建国初由薛间村、龙潭村、陈公浜村三个行政村组成,属薛间乡管辖。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村名为龙星社、红星社。撤区并乡时村名为龙星、红星二个行政村,属薛安乡管辖。撤社建乡后村名为:朱家角乡龙星、红星二个行政村。撤乡建镇后村名为:朱家角镇龙星、红星二个行政村。2002年行政村撤并后为薛间村。由自然村东石河村, 西石河村, 西施湾村, 龙潭浜村, 陈公浜村, 潘家厍村, 三沙湾村, 杜家角村, 大桥江村, 沈家埭村, 杨家埭村, 薛间村组成。总人口3623人。其中:本村户数716户,本村人口2306人,农保人口651人,镇保人口693人,城保人口58人;外来人口1317人。其他人口904人。耕地4231.00亩,粮田1288.00亩,常年菜田400.00亩,林地1600.00亩,鱼塘32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02.0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65.00元。
  

万隆村

  万隆村位于朱家角镇东南部,东临西大盈港,南接林家村,西傍小江村,北靠318国道。万隆村由马家埭村和龙甸村二村合并而成。2002年之前,马家埭和龙甸分别为独立的两个村。其中,马家埭村由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组成,由于位于镇最东边,有朱家角“东大门”之称。1956年5月,全县第一座电灌站就建在马家埭,当时叫“金星农业社”。1964年,马家埭大队成为知青集体插队落户的试点单位。马家埭村村级经济始于80年代。龙甸村则由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组成,其中白米湾一部分及长桥自然村村民为苏北等地南迁的外来移民。龙甸村于60年代后期,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土圈屯粮法,解决国家和集体仓储不足的困难,并被广为推广。1968年,村支书蔡士清为青浦县代表,赴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龙甸村集体经济企业始于70年代初期。2002年马家埭村、龙甸村合并为万隆村。由自然村马家埭村, 杜家角村, 张坊村, 七公堂村, 曹家埭村, 小江里村, 新开港村, 白米湾村, 龙甸村, 田庄屋村, 长桥村组成。总人口2795人,总户数665户。其中:本村人口1989人,农保人口438人,镇保人口38人,城保人口11人;外来人口806人。耕地3841.00亩,粮田1232.00亩,常年菜田1335.00亩,林地329.00亩,鱼塘560.00亩,畜禽场0.00亩,其他385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92.47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3.00元。
  

沈巷村

  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巷村位于沈巷社区结合部,沿沈砖路东与张巷村交临,西与安庄村交界,沿朱枫公路北为周家港村,南有先锋村,全村总区域面积为5.3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为3500亩。一、 党总支概况沈巷村党总支有党员180名,分三个党支部,七个党小组,党员代表28人,党总支班子4人。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开展一系列党建目标管理及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方面的活动。同时,我村推行了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对村里的所有重大决策事件,实行“四议二公开”工作运行机制和操作流程。四议是1.党总支提议;2.村两委班子商议;3.党员代表审议;4.村民代表决议。二公开是1.决议内容全程公开;2.实施结果全程公开。二、 村委会概况沈巷村现有23个村民小组,已有9个村民小组已撤建制,3个生产队即将撤建,11个农业生产队农户承包确权耕地1534亩。全村总户数为953户,总人口为3268人,现有46名村民代表,村委班子3人。村现有实体型私营企业11户。2009年村可支配收入为320万元,其中招商返税收入80万元。沈巷村党总支、村委会坚持以-理论为指导,自觉学习和实践“-”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廉洁勤政、奋发有为,带领全体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服务奉献。我村在三个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镇、区、市“五好党支部”,区“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五好党总支”、“文明村”等称号。沈巷村党总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呈现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村级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在村级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沈巷村还切实抓好民心工程的落实,三年来村先后投入600多万元,修建家家通白色水泥路投入150万元,建造老年活动室500 m2,投入100多万,“党员活动之家”、农民健身点、东方百姓影院等300多万实事工程。在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中,沈巷村投入大量资金,抓文明创建,为民办好事、做实事,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有效地凝聚了民心,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得到推进。今明两年,我村将申报新一轮上海市“文明村”的创建任务。通过文明村的创建,使我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外部环境有明显改善,党建工作明显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和文明建设有显著提高。
  

张巷村

  张巷村位于朱家角镇沈巷片沈砖公路的南北处,张巷村位于朱家角镇中南部东新胜村、西至朱泖河边沈巷村,南至李庄村,北至小江村,全村面积2.63平方公里。在建国初现张巷村仍是童南村、张巷村两村。后在年农业合作初时两村拆队改名为:童姚、公平、张巷村。于1957年5月撤区并乡时再次改名:童南村、公平村、张巷村。这次改名一直沿用搭到人民公社时期。在1984年撤社建乡后再次将村名改回原先的童南村、张巷村。后在朱家角和沈巷并镇后,行政村撤并改村名为:张巷村。由自然村陈家浜村,河湾村,南厍村,姚家角村,童家港村,塘湾村,张巷村村,横江村组成。总人口4832人。其中:本村户数636户,本村人口2148人,农保人口724人,镇保人口704人,城保人口6人;外来人口2414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709.00亩,粮田545.00亩,常年菜田494.00亩,林地42.00亩,鱼塘208.00亩,畜禽场0.00亩,藕田42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2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166.00元。
  

周家港村

  周家港村位于318国道南面,朱枫公路贯穿全村,距朱家角镇区约1.5公里。东与小江村交界,西与薛间村相交,南至沈巷村,北靠318国道。 A9出口位于村内,紧邻朱家角经济城和工业园区,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投资、经营的最理想之地。周家港村村民来自五湖四海,以外来移民居多,本地人极少。外来移民涉及七省一市,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特色农产品韭菜。解放后的较长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经济上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周家港村历来种植蔬菜的优势和特点,引导村民大力拓展蔬菜种植,经济上予以扶持,技术上进行指导,鼓励村民走勤劳致富道路。1991年实现全村户户饮用自来水,1993年实现电话村,2006年6月与蓬莱村合并成立新的周家港村。由自然村周家港 村、 普益桥 村、 新开河 村、石板桥 村、 牌来桥 村、 三家 村、赵家厍 村、 蓬莱 村、道士浜 村、鸭棚头 村、杨家浜 村、黄牛湾 村、高家港 村13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4543人。其中:本村户数631户,本村人口1979人,农保人口194人,镇保人口420人,城保人口50人;外来人口2564人。其他人口1315人。耕地1202.00亩,粮田470.00亩,常年菜田580.00亩,林地0.00亩,鱼塘152.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14.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00元。
  

李庄村

  李庄村,座落于沈太路边,距朱家角镇7公里,有4个自然村组成,是由原来的李庄村、邱姚村撤二建一而成。全村位于朱家角镇沈太路中段,东接松江区小昆山,南挨太阳岛,西临拦路港,北靠沈巷,水源清澈,水质良好,地理环境优越。现在的李庄村由原来的李庄和邱姚两个村合并组成。1961年起,原李庄下辖10个生产队,原邱姚下辖5个生产队,于1964年原邱姚大队由5个生产队拆分成8个生产队。1984年原李庄大队和原邱姚大队拆队建村,分别改名为李庄村和邱姚村,并于当年举行了第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如此到2001年,朱家角镇和沈巷镇两镇合并成为现在的朱家角镇,并于2002年6月份,原李庄村和邱姚村合二为一,定名为现在的“李庄村”。由自然村李家埭 村, 庄家浜 村, 邱家湾 村, 姚家港 村组成。总人口2891人。其中:本村户数707户,本村人口2526人,农保人口412人,镇保人口477人,城保人口52人;外来人口365人。其他人口1585人。耕地3980.00亩,粮田1800.00亩,常年菜田300.00亩,林地1220.00亩,鱼塘630.00亩,畜禽场2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48.0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935.00元。
  

新胜村

  新胜村地理位置位于沈巷镇东首2公里处,沈砖公路沿线旁,东为松江佘山镇,西为本镇张巷村,全村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根据2002年村级区划调整后,我村由原来的王新村、新胜村撤二建一而成的。由自然村南致、潘泾、湾里、王家埭、塘田江和许巷组成。总人口3624人。其中:本村户数620户,本村人口2387人,农保人口1521人,镇保人口587人,城保人口168人;外来人口1237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525.00亩,粮田1971.00亩,常年菜田150.00亩,林地560.00亩,鱼塘497.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96.69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0.00元。
  

先锋村

  先锋村距朱家角镇政府的南约五公里处,东面和北面均是沈巷村,西面是安庄村,南面紧靠拦路江。境内江河交叉,具有水网地区特点,朱枫公路、朱天路贯穿全村。全村区域总面积3.96平方公里。2002年6月始,先锋村有15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862人,564户。1949年后先锋隶属“松江专区青浦县朱家角市”。1951年在安庄乡的管辖下有先锋村、保卫村,二村间有潘村、白圩村、吴家田村、南安庄村及褚庄村、夏家浜、青莱、陆方滩、长溇、上家浜自然村落,分别办起了初级社,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了沈巷人民公社,先锋与保卫分设各自成立了有沈巷人民公社管辖下的先锋大队、保卫大队的六个生产队,四个自然村(潘村、白圩、吴家田、南安庄),保卫大队有九个生产队,六个自然村(褚庄、夏家浜、青莱、陆方滩、长溇、王家浜)。1985年政社分设建立了青浦县沈巷乡人民政府,先锋与保卫相对分设行政村。1990年县区撤乡建镇,先锋与保卫村分设行政村。2001年初,由于区划调整朱家角镇与沈巷镇合并新建朱家角镇,2002年6月,随之先锋村与保卫村二村合一,新建先锋村村民支委会,村部设在(原保卫)。由自然村褚 庄 村, 陆方滩 村,夏家浜 村,青 莱 村,王家浜村,长 溇 村,潘 村 村,白 圩 村,吴家甸 村,南安庄 村组成。总人口2281人。其中:本村户数567户,本村人口1881人,农保人口1101人,镇保人口730人,城保人口50人;外来人口4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300.00亩,粮田800.00亩,常年菜田500.00亩,林地300.00亩,鱼塘400.00亩,畜禽场0.00亩,什边地200亩,花木地1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7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00元。
  

建新村

  建新村位于青浦区的西南部,东至松江区天马镇,西与江苏芦墟镇相邻,南面和浙江省嘉善市相望,交通南北有同山国道,东西是沈砖路擦边而过,西大盈江贯穿全村,建新村是二省一市的交界地区,全村地域面积是3.2平方公里。建国初属葑沃塘镇管理区,由葑沃塘镇、河东村、南宅基三个自然村组成,名为河东村。1954年成立了河东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撤区并乡时村名为庄家、建新二个行政村,隶属于葑沃塘乡。1958年,沈巷人民公社建新村,由河东村、河西村、南宅基、南村浜、庄家村五个自然村组建。撤社建乡后村名为建新村,自然村不变,下辖11个生产队。撤乡建镇后村名为建新村,自然村不变。2002年,行政村未经撤并,所以仍叫建新村。由自然村河东 村,河西 村, 庄家 村, 南宅基,南村浜组成。总人口1870人。其中:本村户数485户,本村人口1622人,农保人口870人,镇保人口50人,城保人口696人;外来人口248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700.00亩,粮田1570.00亩,常年菜田100.00亩,林地380.00亩,鱼塘20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84.5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0元。
  

安庄村

  安庄村位于朱家角镇东南约4公里的拦路港边,靠近淀山湖,紧挨大莲湖,水源清澈,水质良好,地理环境优越。东至沈巷村,南邻先锋村,西接谢庄村,北与庆丰村318国道相通,全村区域面积4.6 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村均为私有制。土地占有状况很不合理,地主人少占地多,耕者少其田,而且土地买卖和典押不时出现。1949年后安庄村属沈巷地区安庄高级社,坐落于青浦西南淀山湖与泖河之间的拦路港边,距朱家角5公里,东与沈巷相连,南与先锋、保卫相邻,西与莲盛、西岑隔河相望,北与庆丰村交界。1958年10月撤高级公社,成立沈巷人民公社,分别为先锋、安庄、和平三个大队,于1984年改建为行政村。2002年6月和平村、安庄村合并为安庄村。由自然村周方港村,南港村,南石基村,庄湾里村,白潭村,姚家浜村,外港村,西埭村,车路村,北安庄村,田渡浜村组成。总人口2529人。其中:本村户数686户,本村人口2364人,农保人口1395人,镇保人口889人,城保人口80人;外来人口16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768.00亩,粮田720.00亩,常年菜田380.00亩,林地2568.00亩,鱼塘10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40.0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00元。
  

庆丰村

  庆丰村位于“三一八”国道东方绿舟边,是淀山湖畔的一个鱼米之乡。庆丰村共有8个自然村,9个生产队,区域面积为2.4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00余亩,现在这些土地都被承包种树了,因此村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浓的清香味。1949年后薛间乡朱家村、蒋家村成立高级社,境内有白虎头、蒋家村、南陆家埭、北陆家埭、朱家村、北夏村、陆港村、倪家浜村八个自然村落。1958年成立朱家角人民公社,成立庆丰大队,1984年改建为行政村,下辖9各生产队。由自然村白虎头、蒋家村、南陆家埭、北陆家埭、朱家村、北夏村、陆港村、倪家浜村组成。总人口1567人,总户数419户。其中:本村人口1357人,农保人口362人,镇保人口130人,城保人口98人;外来人口21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796.75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1456.75亩,鱼塘34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55.12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0.00元。
  

水产村

  水产村村部位于西井街漕港滩西端处,南傍淀浦河(北漕港河),北靠棵植园,西临朱昆河。另有水产村养殖场位于山海桥村东及周荡村1队东面,与青浦盈浦街道天恩桥村交接,全村区域面积304亩。50年代末,水产大队办公室建在村部位置。60年代末,渔民陆上定居在此地修建住宅。水产大队(村)1957年前属大淀渔民乡管辖,1958年划归朱家角公社。1991年乡镇合并,属朱家角镇。2006年村部所在地动拆迁,村部所在地53户人家已有51户动迁。现村委会办公室已搬迁至水产村养殖场。由自然村水仙庙,水产村养殖场组成。总人口215人。其中:本村户数62户,本村人口182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59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33人。其他人口23人。耕地255.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255.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1.32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69.00元。
  

盛家埭村

  盛家埭村位于朱家角镇北1.5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处,东接山海桥村,南依大淀湖,西傍朱昆河,北靠西洋淀,四面环境宜人,水质清澈,鸟语花香,百果园更是一个农家旅游胜地。盛家埭村由唐家浜、盛家埭、东小漕港(果园)、西小漕港、叶荡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组成。由于2004年列入区域规划——古镇开发建设范围,现已有9个村民小组动迁,是一个部分拆迁的基层行政单位。盛家埭村依水傍湖,历来是古镇民间传统摇快船、唱田歌发源地之一,在松江、昆山、青浦等地传统习俗节庆活动中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以来,盛家埭村经济发展明显。70年代村级企业仅有1草编织厂,至90年代,先后创办金属发黑厂、五金厂、拉管厂、金属编织厂、铰链厂、纺织机械厂、电器配件厂、铝合金门窗厂、长毛绒玩具厂等8家企业。1993年起,对7家亏损企业陆续注销关闭。1998年对盛家埭五金厂实行转制。 长期以来,村民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经济效益颇低。80年代中期开始,村民陆续开始饲养蛋鸭,饲养户达100多户,1987~1989年,全村饲养蛋鸭10多万羽,成为远近闻名的蛋鸭村。 盛家埭村于1991年以后连续三届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1994年被评为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60年代初办起村医务室,先后更名为合作医疗站、村卫生室。1990年,村民全部用上液化气,全村通水泥路。1991年,村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并全部用上抽水马桶。1993年,全村家家通汽车,是镇上第一个实现婚丧喜事不用船的村。1997年实现了电话村。1998年达到区卫生村。2000年全村基本实现闭路电视入农家。农村初级医保达93%,个人社会保险投保率达63%。80年代中期开始,家家住上新楼房。村里建有老年活动室、为农综合服务站。每年多次组织电影下乡、文艺剧团演出。由自然村叶荡村,西小漕港村、唐家浜村、盛家埭村、东小漕港(果园)村组成。总人口1549人,总户数396户。其中:本村人口1380人,农保人口424人,镇保人口935人,城保人口21人;外来人口169人。耕地469.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477.00亩,鱼塘39.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13.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945.00元。
  

山海桥村

  朱家角镇山海桥村村民委员会,位于朱家角镇北部;东至水产村;西至西洋淀养殖场、大千庄园;南至横港村、淀山湖归园;北至周荡村。面积0.81平方公里,其中鱼塘57.2公顷。1974年解放人民公社,城鱼大队、城建大队、永新大队、立新大队、大淀湖大队五个行政村。撤社建乡后村名:三海桥东村、三海桥西村、大淀湖三个行政村。撤乡建镇后村名:三海桥村、解新村二个行政村。2002年行政村撤并并名为山海桥村。由自然村三海桥东村,三海桥西村, 解新村组成。总人口724人。其中:本村户数198户,本村人口562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445人,城保人口35人;外来人口162人。其他人口82人。耕地841.8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841.8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38.27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2.00元。
  

张马村

  张马村坐落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的西南方向,在有“上海后花园”及“鱼米之乡”美称的青浦区区域内,是“江南古镇”朱家角的南大门。东南靠松江区的永丰村和泖口村,西邻练塘镇,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位于村区域内,北与李庄村接壤,距朱家角镇6公里,A9高速公路、318国道5公里左右,水陆交通便捷,沈太路贯穿全村南北,拦路江和太浦河汇集于村西侧,沿拦路江涵养林500亩,绿化成荫,风景秀丽。50年代中期,农村积极响应国家指示,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直至0十一届三种全会后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到家庭承包责任制,主要形式是“分田到户”。农村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副产品不断得到发展,从以前单调的水稻、小麦、油菜等发展到多样性的种植,如茭白、花木、藕等各类种植作物。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自愿有偿流转承包责任地,发展规模化经营。2005年由美籍台商温在兴租赁386.8亩土地,开发投资兴建以香草为主题的观光农业休闲园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休闲区。2004年镇龙头企业巷农公司建立了泖岛茭白合作社,以公司带动农户,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确保了农业的增收、增效。2006年巷农公司流转租赁80亩发展新型蔬菜种植基地,2008年又扩展了150亩以茭白、水稻为主的优质安全卫生的多品种种植基地和30余亩果园。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区委书记、区长、特别是区副区长陶夏芳、区农委、区蔬菜办等领导多次参观和指导,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发展势头良好,后劲实足,推进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力度,确保了土地保值增值。由自然村莫介村、施家浜村、杨家埭村、张字圩村、莫家浜村、汶浜村组成。总人口2468人。其中:本村户数581户,本村人口2018人,农保人口125人,镇保人口780人,城保人口862人;外来人口450人。其他人口251人。耕地2930.00亩,粮田1500.00亩,常年菜田730.00亩,林地30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观光香草4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21.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42.00元。
  

横江村

  横江村,位于朱家角镇东北首,距朱家角镇1.5公里,有4个自然村组成。东与盈浦街道南横村相邻,南沿淀浦河与朱家角镇区相连,西傍大淀湖,北至新荡江,全村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横江村是由原南港村和横港村于2002年6月两村合并而成,由于土地征用及动拆迁等原因,自然村数量由原来的8个减少为现在的4个(南港、横港、罗家浜、新开泾),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73户,2373人,其中外来人口550人。原南港村依水傍湖,临近古镇,是朱家角民间传统摇快船、船拳的发源地,有9个村民小组,1个饲养场,耕地面积2176亩,由南港、张家埭、东井街、北港4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东井街村民大部分为江苏等外来移民,1998年,1600余亩耕地被征用,全村1157人转为城镇户口,撤销3-8组共6个村民小组,成立了大淀湖居民委员会。2004年南港1队由于土地征用全部转居,2009年1月,因青浦区府淀山湖大道工程建设,第9村民小组也已全部转居。原横港村1954年办起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几个初级社合并成立了横港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横港成为大队。“0”期间,改称为建新村,几年后又恢复旧名,0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村建制未变,延续至今。2009年因淀山湖大道工程建设,第3村民小组村民户籍已全部转居,原花缎自然村(第12村民小组)全部村民户籍转居,住房动迁。由自然村南港村,横港村,罗家浜村,新开泾村组成。总人口2373人。其中:本村户数543户,本村人口1823人,农保人口318人,镇保人口658人,城保人口86人;外来人口550人。其他人口761人。耕地2580.19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225.00亩,林地1901.87亩,鱼塘204.16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84.81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767.00元。
  

王金村

  王金村:位于新王路北侧。
  

淀山湖一村

  淀山湖一村位于朱家角镇最西端,东靠东方绿舟,水上运动场,南靠沪青平公路(318国道)、淀峰村,西靠报国寺(关王庙)、拦路港,北临淀山湖。淀山湖一村,俗称牛头山(自然村),由渔民从事渔业野生捕捞经常停船于牛头山。于1968年政府帮助渔民陆上定居,建成了渔民新村。 1958年组建解放公社,称建新大队。1971年改称为解放公社淀山湖渔场,后又改称为淀山湖联合水产养殖场一大队。1984年建立淀山湖一村村民委员会。1991年由原解放乡划属朱家角镇。由自然村牛头山组成。总人口446人,总户数151户。其中:本村人口433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356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13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24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00元。
  

创建村

  创建村位于朱家角古镇东侧,南靠沪青平公路(318国道)、北傍漕港河,占地面积约为40亩。创建村原来由三分荡、大淀湖和瑚瑎港3个自然村组成。 三分荡渔民村,就是现在的创建村所在地。创建于50年代末,又名扒蚬队,后改称创建大队。全村大多数渔民都以扒蚬、扒螺蛳为生。1968年国家出台政策同意渔民陆上定居,拨款拨地在三分荡南岸原青浦县革委会体育俱乐部处及周边,建造2幢14间楼房和4幢40间平房,作为上岸定居房提供给渔民。1991年由于解放乡解体,创建村并入朱家角镇管辖后,镇政府从南港8组调拨了10.5亩土地,使创建村造起了36幢小洋房,同时又在老宅基地上翻建了3幢小洋房,彻底解决了渔民的住房困难问题,改善了渔民的生活条件。 大淀湖自然村位于镇北0.5公里处。东至东井河,西南靠近张家圩,北傍大淀湖。大淀湖略呈圆形,有水面积783亩,自50年代至2005年水域整治前,一直为创建村、水产村养殖水产场所,是朱家角镇主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50年代末,解放公社成立后建立了大淀湖大队,初期的大淀湖大队不超过40户,人口也不超过100人。大多数渔民都是以船为户,以水为家,有条件的人家最多也只是在岸上搭建个草屋作为住房。1968年,国家对渔民出台了“上陆定居”政策,拨款拨地在原红卫中学(朱家角中学)处及周边,建造居住房。1978年大淀湖大队合并于创建大队,并在大淀湖边创建40间居住房,供渔民陆上定居。90年代初,创建村划归朱家角镇管辖后,在政府的关怀下,新建了10幢小洋房,使渔民们真正过上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康生活。2005年7月份,由于新镇区开发建设,大淀湖自然村的66户家庭全部纳入动迁范围,迁到新阳新镇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小区居住。瑚瑎港自然村位于镇西市,沙家埭村内。1956年为了养鱼方便,有六七户渔民在此地定居,之后逐渐有渔民陆续在此造房居住。2002年,由于市政动迁造朱家角中学,瑚瑎港的渔民全部纳入拆迁范围,获得了安置补偿。由自然村红房子组成。总人口360人。其中:本村户数121户,本村人口321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258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39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81.8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18.00元。
  

淀峰村

  淀峰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沪青平公路318国道贯穿整个村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朱家角镇的西大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19亩,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1户,现有工业企业6家。淀峰村党支部建于1957年,党政班子5人,现有党员50名,下设二个党小组。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坚持党员群众团结一致,努力拼搏,使全村的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稳定的增长的趋势,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荣获青浦区文明村,青浦区科普村,朱家角镇先进党组织等。由自然村东村、南村、桃园村组成。总人口1649人。其中:本村户数471户,本村人口1413人,农保人口496人,镇保人口500人,城保人口125人;外来人口236人。其他人口56人。耕地1492.00亩,粮田746.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696.00亩,鱼塘5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5.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00元。
  

张家圩村

  张家圩村:位于张家圩路南侧。
  

新旺村

  新旺村:位于张家圩村西侧。
  

沙家埭村

  沙家埭村:位于沙家埭路南侧。
  

山湾村

  山湾村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西部淀山湖畔,318国道贯穿全村,东至沙家埭村,南与薛间村隔河相望,西邻庆丰村。村北是上海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东方绿舟的所在地。1949年5月14日青浦解放,朱家角设市,1951年4月市改区。山湾村隶属于朱家角区薛间乡。1955年底山湾村与小圩村合并成立山湾高级社,境内有外河、西山湾、东山湾、小田圩、沈家浜、张家埭、小圩、盛家埭等自然村落。1957年撤区并乡,山湾划归薛安乡,是年7月薛安乡撤销后归属叶龙乡。1958年秋人民公社成立后属红旗(朱家角)人民公社薛间管理区山湾生产队,当年与庆丰生产队合并(因公社实施军事化组织管理)易名为十营。1959年撤营建队与庆丰分离,恢复山湾生产队。1961年改名山湾大队,下设八个生产队(盛家埭已划归新旺大队)。1984年上半年实行政社分开,朱家角乡成立,下半年山湾改建为行政村。1990年乡镇合并,山湾村隶属于朱家角镇人民政府。2001年因东方绿舟项目用地,5个村民小组动迁,目前还剩外河、小圩两个自然村。由自然村外河村、小圩组成。总人口1570人,总户数356户。其中:本村人口1286人,农保人口44人,镇保人口897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284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93.05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457.35亩,鱼塘35.70亩,畜禽场0.00亩,无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51.83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1.00元。
  


张家圩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张家圩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