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头村地处古交市东曲街道办事处东梁,位于古交市与万柏林区接壤处,紧靠太佳线公路,距省城太原3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土壤为山地褐土亚类耕种黄土质山地褐土和沟淤山地褐土两个土属。气候为半干旱气候,冬季少雨而夏秋多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份,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485.1mm,年均气温7℃,年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861h左右,年蒸发量为1812.6mm,年无霜期140天,年平均风速为23m/s,风向以西北居多。下辖西岭头、六大、徐家滩、随04个自然村。现已被列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共有人口812户2436人,耕地1200亩,村民人均收入7224元,已于2001年响应国家号召全部进行了退耕还林。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现有国营、集体、个体煤矿10座,由此发展起个体煤炭运输专业户15户,客运专业户20户,共有汽车86辆。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煤矿占地费、退耕还林地国家补贴费、汽车运输业和村民在煤矿打工。植被主要由乔、灌、草和各种作物构成。乔木中无天然林,人工林以油松、杨、榆、枣、核桃等经济林为主,灌木主要种类有刺梅、荆条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蒿、白草居多,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为主。我村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1.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占总面积的57.6%.属于太原市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区域,2002年被列为古交市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共退耕还林148.53h㎡,其中退耕地造林100.8 h㎡, 荒山造林47.7 h㎡,现在林地面积已达到177.6 h㎡。其中生态林151.52 h㎡,经济林24.8 h㎡,灌木林1.28 h㎡。森林覆盖率达到33.3%。
我们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根据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立足西岭头村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状况,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水土治理与园区开发建设相结合,以治理保开发,以发展促治理,扩大耕地面积,挖掘土地潜力,培植后续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特色产业基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181001 | 030000 | 0351 | 查看 西岭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许家山村 |
许家山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许家山村地处古交市东曲街道办事处南梁,位于东曲街道与邢家社乡接壤处,2004年村村通公路时,对村庄主要路面进行了硬化,交通便利。 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土壤为山地褐土亚类耕种黄土质山地褐土和沟淤山地褐土两个土属。气候为半干旱气候,冬季少雨而夏秋多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份,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485.1mm,年均气温7℃,年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861h左右,年蒸发量为1812.6mm,年无霜期140天,年平均风速为23m/s,风向以西北居多。 二、社会经济概况 许家山村下辖许家山、芦家山、二沙岩3个自然村。 全村共有人口130户340人,其中男性208人,占总人数的61%;女性132人,占总人口数的39%。耕地1684.7亩,村民人均年收入3003元,已于2001年响应国家号召全部进行了退耕还林。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养殖业、退耕还林地国家补贴费、村民在外打工。在外务工63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8.5%.。 植被主要由乔、灌、草和各种作物构成。乔木中无天然林,人工林以油松、杨、榆、枣、核桃等经济林为主,灌木主要种类有刺梅、荆条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蒿、白草居多,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殖鸡、羊为主。 三、村民受教育情况 我村40%以上的村民接受了义务教育,其中受到中等教育者(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64人,占总人数的18.8%,受到高等教育者(大专、本科及以上)19人,占总人数的5.6%。义务五年制小学1994年已经撤并,现在适龄儿童在国岱小学就读。 四、换届选举情况 我村党支部在2011年11月12日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产生新一届的党支部,选举产生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1名。我村第九届村民委员会在2011年12月20日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产生许家山第九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女)。 五、办实事、好事 经过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在任期内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 1、在我村梁上平整土地500余亩。 2、新建规模化养鸡场1个,计划养肉、蛋鸡12000只。 3、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羊1600只。 |
芦子足村 |
芦子足村位于东曲街道东梁,总面积266.8万平方米,全村共有170户、580人,辖芦子足、半沟、沟子3个自然村,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9名。 2010年11月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东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进一步深化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积极推进,形成了人人创造优美环境、人人享受优美环境、人人珍惜优美环境的浓厚氛围。共投资18万元,出动人力1500人次、车辆230余台次,书写固定宣传标语30条,清运垃圾1600余方,粉刷墙壁19000平方米。收到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效果。 |
神堂岩村 |
神堂岩村位于古交市东梁山区,太佳线穿村而过,共辖神堂岩、王家沟2个自然村,全村153户,507人。面积15000亩,耕地1400亩,是山西省确定的地质灾害搬迁自力村,两委班子定期召开会议,对以前的工作进行总结,积极部署今后的工作计划。为了提高执政能力,村干部经常组织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村干部的凝聚力。村先后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和廉政模范村。主要产业为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要作物;一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从事运输行业。 |
西岭头村 |
西岭头村地处古交市东曲街道办事处东梁,位于古交市与万柏林区接壤处,紧靠太佳线公路,距省城太原3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土壤为山地褐土亚类耕种黄土质山地褐土和沟淤山地褐土两个土属。气候为半干旱气候,冬季少雨而夏秋多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份,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485.1mm,年均气温7℃,年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861h左右,年蒸发量为1812.6mm,年无霜期140天,年平均风速为23m/s,风向以西北居多。下辖西岭头、六大、徐家滩、随04个自然村。现已被列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共有人口812户2436人,耕地1200亩,村民人均收入7224元,已于2001年响应国家号召全部进行了退耕还林。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现有国营、集体、个体煤矿10座,由此发展起个体煤炭运输专业户15户,客运专业户20户,共有汽车86辆。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煤矿占地费、退耕还林地国家补贴费、汽车运输业和村民在煤矿打工。植被主要由乔、灌、草和各种作物构成。乔木中无天然林,人工林以油松、杨、榆、枣、核桃等经济林为主,灌木主要种类有刺梅、荆条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蒿、白草居多,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为主。我村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1.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占总面积的57.6%.属于太原市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区域,2002年被列为古交市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共退耕还林148.53h㎡,其中退耕地造林100.8 h㎡, 荒山造林47.7 h㎡,现在林地面积已达到177.6 h㎡。其中生态林151.52 h㎡,经济林24.8 h㎡,灌木林1.28 h㎡。森林覆盖率达到33.3%。 我们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根据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立足西岭头村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状况,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水土治理与园区开发建设相结合,以治理保开发,以发展促治理,扩大耕地面积,挖掘土地潜力,培植后续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特色产业基地。 |
高五足村 |
高五足村位于古交市东曲街道办事处西南部,辖区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设10个村小组,分别是高五足、段家足、刘巴足、张家里、木路塔、泉家洼、石家山、羊圈港、小沙岩、王龙。总580户,1383人,其中党员36人,老党员人数占85%,全村委会耕地面积4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地800余亩。人畜吃水工程6处,养殖大户6户。驻地单位有东曲矿、西铭矿、变电所。 |
马连岩村 |
马连岩村位于东曲街道中梁,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辖马连岩、黄台峰、马家滩、申岩则、磊磊坡五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908亩,其中退耕还林1475亩。全村人口675人。60岁以上68人,党员30名,其中女党员5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