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关头村位于古交大川上游,太古线横贯其中。全村下辖关头、安家庄、水泉源、沟儿里、峰子坡5个自然村,在册人口200余户,940余人,现有耕地面积为余亩。
(二)党建情况。关头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较为健全。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三)发展现状。关头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为:一是种植业。村民大多种植玉米、谷子、土豆、豆类等小杂粮。二是育苗业。自2009年起,村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村大多人都参与了育苗产业。三是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181206 | 030000 | 0351 | 查看 关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油房坪村 |
油房坪村地处古交市邢家社乡南面,位于大川河上游,峪道川中段,杜关线、太古路横贯其中。全村下辖油房坪、弓家沟、武家湾3个自然村,在册人口180余户,660余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500余亩。党建情况。油房坪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较为健全。全村有党员18名,其中男党员16名,女党员2名。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发展现状。油房坪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为:一是种植业。村民大多种植玉米、谷子、土豆、豆类等小杂粮。二是育苗业。自2010年起,村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村大多人都参与了育苗产业。三是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
邢家社村 |
邢家社村简介 邢家社村位于古交市东南部12公里处,是邢家社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依山而建,公路畅通,交通十分便利。总人口989人、167户,村域面积24800亩,耕地面积2000亩。经济以发展农业为主。 邢家社村是典型的农业村,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以“养殖、蔬菜、苗木”为主的三大产业结构。 |
康家社村 |
康家社村简介 康家社村地处古交市的东南方向,距邢家社乡政府1公里,同时也是太古线和榆古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滋养一方的金沙河穿村而过,汇入大川河。全村共有居民88户293人。村域面积16300亩,耕地面积1120亩。 2010年,康家社村被定古交市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村。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战略部署,我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新村庄建设为标志,因地制宜,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康家社村属农业型村庄,村民大多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积极引进营养袋育苗技术、大力发展林木育苗业,全村36户参与育苗,共育苗80亩,主要育有油松营养袋,小苗1600万株。林木育苗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并且辐射带动了周边村林木育苗的发展势头。康家社村地处太古线和榆古线的交界,交通十分便利,依托发达的交通大力发展运输业,全村共有各种运输车辆32辆。 环境卫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设一个优美、整洁、文明、绿色的家园,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创建文明和谐村庄的重要条件。康家社村两委干部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全力推进村中“四化、四改”建设,大搞绿化美化,突出展示精品效应,全力打造和谐康家社。 2010年,我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程有“一院、一园、一河、一路、一场”的“五个一”工程 一院,即村文化大院,设有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电教室,总体规划面积638平方米。 一园,即-主题全民健身园。 一河,即治理美化金沙河,清理河道600米。 一路,即东西一条路,全路长260米,宽12米,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一场,即煤泥集中存放及停车场,占地4860平方米。 除重点搞好“一院、一园、一河、一路、一场”的建设之外,还要进行小巷、田间路的硬化、净化、亮化工程,共硬化街道路面13600平方米,民居美化粉刷墙壁23205平方米,河道两侧绿化4600平方米,村庄绿化种植了水腊、云杉、凹多桧、恋树、丁香、连翘、华北卫茅、红叶小檗、龙爪槐、洛阳牡丹等树种。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村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及乡党委的领导与支持,我村在总结自己成绩的同时,也会积极借鉴兄弟村庄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用心摸索符合我村村情的新路子,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创新思路,突出特色,强化措施,促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再出新成绩、再上新台阶! |
西峪沟村 |
西峪沟村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西北部,距离市中心11.5公里,村内下设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西峪沟、马头山、底家山、走马岭。共168户,456人,耕地面积为2084亩,现有党员18名,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内农村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健康发展,村容村貌日益改善,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民政工作得到有力保障,科教文卫齐头并进。 |
刘庄村 |
(一)概况。刘庄村位于古交大川中段,太古路横贯其中。全村下辖刘庄、郭家社、半沟村3个自然村,在册人口206户,586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000余亩。 (二)党建情况。刘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较为健全。全村有党员13名,其中男党员10名,女党员3名。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三)发展现状。刘庄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为:一是种植业。村民大多种植玉米、谷子、土豆、豆类等小杂粮。二是育苗业。自2010年起,村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村大多人都参与了育苗产业。三是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
中社村 |
中社村委会位于邢家社乡东北方向,同时榆古线横贯其中,交通便利,给运输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村282户,总人口765人,其中劳动力340人,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2792亩,林地4000亩,草地及灌木林等15208亩,人均收入6275元。村委会下设4个自然村,有中社、想儿岭、胡爪山、薛家沟,村委机构健全,村委会成员5名。村支部设立在中社村,支部成员5名,党员人数25人,党建情况:在支部书记康安全的带领下紧紧围绕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精神的前提下,按照“抓学习,搞调研,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总体思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作风建设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为载体,突出“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发展”为重点,带领村民走向富裕之路! |
阳屋上村 |
阳屋上村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东部,村内下设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阳屋上、娄儿村、碌碡岩、孟岩足。全村共199户,460人,耕面积为1579亩,现有党员19名,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健康发展,村容村貌日益改善,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民政工作得到有力保障,科教文卫齐头并进。 |
龙子村 |
山西省古交市邢家社乡龙子村地处大川中段,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53户,286人,有耕地510亩,以蔬菜生产为主,专业菜田485亩,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年产鲜菜250万公斤,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9800元,占人均收入10500元的95.47%,是古交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早在1998年前,龙子村就已经有了覆盖塑料薄膜的蔬菜大棚,但由于大棚的温度太低,每年过了正月后大棚蔬菜才能上市,错过了春节前后新鲜蔬菜能卖个高价钱的好时节。针对这种情况,当时任村里蔬菜技术员的成拉旺多次到河北和省农科院蔬菜所找专家拜师学艺,学到了越冬大棚中的一些技术,回来后结合本村的自然条件经反复推敲、试验,从墙体、骨架、覆膜、方位等方面研究,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新的日光节能温室大棚。为了打消群众“新型大棚种菜能不能成功”的疑虑,成拉旺当年自己先投资2万元在龙子村建起了第一个新型蔬菜大棚。从大棚建起,瓜籽入土,鲜嫩的黄瓜收获上市,新型大棚菜当年亩产值达1万元。群众眼热了,看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第二年没有动员,全村一下子上了44个大棚,户均一个,由此促发了全村依靠科技种植蔬菜的新浪潮。龙子村的蔬菜从此由季节露天栽培向 “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越发展,也结束了北方地区隆冬季节不能生产蔬菜的历史。 蔬菜产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全村53户,有50户从事蔬菜生产,专业菜田485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村民收入95%来自蔬菜生产,所以增加村民收入的前提是增加蔬菜产值,提高蔬菜生产效益。该村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制定了古交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组织实施,同时推进古交市蔬菜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打井3眼,安装输水管道600余米,每间温室补助300元,修缮840间日光温室,示范移动大棚39亩,水泥硬化田间路1500米。 依托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技术攻关。“紫球葱头高产栽培”创古交高产记录。保护地“黄瓜冬春茬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通过增施有机肥和改变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与漫延等措施,保护地亩产值达到3.8万元以上,在古交地区处于领先水平。龙子村依靠标准化发展蔬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成为贫困山区的富裕村。 蔬菜生产以来成立了古交市德盛全蔬菜专业合作社,该社集资兴建冷藏库560立方,贮藏、加工、包装、销售蔬菜,对内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统一注册“净范”商标,统一进行了葱头、西红柿、南瓜、西芹的无公害认证,年产鲜菜达到250万斤,成为龙子村蔬菜生产的示范企业,并被评为太原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社,获得“山西省模范集体”称号。 2010年为配套“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450平米文体休闲广场,科技文化活动室120平米,并配0书3000余册,电脑3台,电视、投影仪、信息查询机各一台。新建120平米洗浴室,并投资20余万元配备太阳能热水设备。龙子村“五个一工程”全面完工,受益农户100%。该村先后被评为太原市 “菜篮子工程先进村”,太原市“文明和谐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先进单位”。 |
新华村 |
新华村位于邢家社乡东南部,东依太原万柏林、晋源曲,北靠东曲街道办,由新华、北石沟、梅洞沟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人口203户548人,耕地1079亩,主要农作物有土豆、豆类等。新华村是古交市太原分水岭,属于太原西山天然森林旅游公园范围,2013年,太原市规划梅洞沟经北石沟至石千峰的公路为西山公园旅游公路并规划改造。新华村是太原、古交的护林防火要地,在新华与万柏林交界处的护林防火瞭望塔负责对太原、古交全面的森林火情报告。梅洞沟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梅洞沟烈士陵园,有几千名为太原解放而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在此安息。 |
上庄村 |
上庄村位于古交西南,距古交约30公里,西靠本市原相乡地界,南靠交城县地界。该村由上庄、中庄、下庄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638人,总户数178户,总劳动力270个,总耕地面积1836亩,人均收入3323元。该村为农业区,主要生产大豆、红豆等小杂粮以及土豆等。 |
郑家庄村 |
郑家庄村位于古交市东南方、玉道川、杜关线30至32公里处,全村总人口613人,总户数197户,总劳动力257个,总耕地面积1853亩,人均收入2853元,该村有距太原较近的优势,交通运输上发展较快,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以种植业为基本产业,生产大豆等小杂粮,近年来在林业生产方面发展迅速,育苗户可达31户,户苗面积83亩,生产育苗达到20000万袋,大大增强了农民民上入,生活得到很大提高。 |
陈家社村 |
陈家社村位于古交市东南方、玉道川中、杜关线18至22公里处,由陈家社、岳家湾、陈家岭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627人,总户数193户,总劳动力267个,总耕地面积1637亩,人均收入3430元,该村有距太原较近的优势,交通运输上发展较快,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以种植业为基本产业,生产大豆等小杂粮,近年来在林业生产方面发展迅速,育苗户可达51户,户苗面积103亩,生产育苗达到20000万袋,定植苗木100万株,出售苗木20000万袋,收入150万元,大大增强了农民民上入,生活得到很大提高。 |
关头村 |
(一)概况。关头村位于古交大川上游,太古线横贯其中。全村下辖关头、安家庄、水泉源、沟儿里、峰子坡5个自然村,在册人口200余户,940余人,现有耕地面积为余亩。 (二)党建情况。关头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较为健全。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三)发展现状。关头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为:一是种植业。村民大多种植玉米、谷子、土豆、豆类等小杂粮。二是育苗业。自2009年起,村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村大多人都参与了育苗产业。三是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
草庄头村 |
草庄头村简介 草庄头村位于邢家社乡南部,包括草庄头、仙人坪、闫家峪三个自然村。北靠关头界,南靠宋家庄与交城界,东靠太原林场界界,西靠郎沟界。地处榆古线、杜关线、草原线相交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580人,以种地为生,是全乡的农业大村。 |
宋家庄村 |
(一)概况。宋家庄村位于古交大川,古交与清徐交界。全村下辖前宋、后宋、童子川、白岔沟村4个自然村,在册人口220余户,710余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300余亩。 (二)党建情况。宋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较为健全。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三)发展现状。宋家庄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为:一是种植业。村民大多种植玉米、谷子、土豆、豆类等小杂粮。二是育苗业。自2010年起,村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村大多人都参与了育苗产业。三是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
南沟村 |
南沟村简介 南沟村位于邢家社乡西南角,包括南沟、杨庄自然村。北靠下庄界,南靠交城界,东靠仙人坪界,西靠上庄、交城塔梭界。地处草原线,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580人,以种地为生,是全乡的农业大村。 |
瓦屋沟村 |
瓦屋沟村位于邢家社乡西南面,距离古交市约25公里,村内下设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前瓦、后瓦、狼沟、仙岭。工作方面:党建工作扎实,队伍素质高,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以党支部为核心,分工明确,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争创“五好党支部”的要求努力工作。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注重长效机制。建立合法与合乎民意的各项制度,如会议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新农村,抓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和谐氛围,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
师家山村 |
(一)概况。师家山村位于古交大川。全村下辖师家山、富家洼、窑儿头、杏家圪垛村4个自然村,在册人口158余户,573余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800余亩。 (二)党建情况。宋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较为健全。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三)发展现状。师家山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为:一是种植业。村民大多种植玉米、谷子、土豆、豆类等小杂粮。二是育苗业。自2010年起,村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村大多人都参与了育苗产业。三是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