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垴村位于河底镇北部,东面与苏家泉村相接、南面与河底村为邻、西北与牵牛镇村和东村村相邻,村委驻地距河底镇区1公里。
全村总面积约0.4平方公里,总人口170人计56户;耕地面积300亩,荒山200余亩。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耐火土等资源。现村内有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的耐火厂一个。农民收入主要靠村私营耐火厂及外出打工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余元。
到2010年底共有党员13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流动党员1名。村“两委”成员为四名,女干部1名,初中文化程度4人,平均年龄45岁。
近年来,村党支、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下,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开展道路的基础建设工程。彻底改变了猪头垴村村民出行难的现象,现在基本实现了柏油马路通农家,小车直达家门口,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青山农居相拥的山村美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311101 | 045000 | -- | 查看 猪头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河南村 |
“头顶禅智寺,面朝石壁崖;一坡贯东西,两河夹一村。”是对河南村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河南村位于河底镇东南部,与下章召、韩庄为邻,207运煤专线环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村域面积3.35平方公里,居住面积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亩。全村有128户,327口人。 主要产业是以玉米、谷子为主的农业,以苹果、桃为主的林果业,无工矿企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村集体经济较差,但村民都有较强的自立意识,大都从事个体经营,以养车、办厂为主。 近年来,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河底村 |
河底村简介 河底村是历史悠久的古集镇,是全市较大的行政村之一,是河底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山西省首批命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是市、区级小城镇建设试点村。全境面积6.4平方公里,村落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2320亩,常住人口83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600余人。全村分为19个居民小区,共有党员114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女党员25名,下设9个支部,有3个企业支部,每个支部设支部书记1名。党总支部成员共5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2名,村委会成员3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村民代表71名,其中女代表28名。 河底村交通便利,滴苇公路从村中穿过,东与207国道相连,西与阳盂公路相接,京昆高速公路出口位于村西。 一、精谋划、高定位,规划全新思路。 首先制定本期工作思路:即:河底大发展,发展大河底;打造绿色新农村,创建特色新城镇;创新再造新河底,实现村强民富裕。其次定位本期“五个一”奋斗指标:一是居住人口达到一万人;二是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三是年发放各种福利每人一千元;四是700余老人的养老金在原200元的基础上每月增加一百元;五是到2020年按1300户计算,户均楼房居住面积达到一百平方米。第三、集中力量规划实施“五大”项目:一是砖厂改扩建工程项目;二是新建型煤厂工程项目;三是加快城镇建设,科学规划新建楼房5万平方米项目和新建一所高标准幼儿园;四是组建物流中心和蔬菜批发市场;五是打一眼深井、进行镇区水网大改造。 二、突重点,全发展,打造示范新村 河底村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科学领导,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起点抓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以结合实际、量力而行为原则,编制了河底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规划一条龙,建设一盘棋的指导性作用。将全村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基本上突显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整合力量抓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连片开发、集中投入、规模整治为原则,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加快道路、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和商贸、小康住宅区建设,拉动河底村商品流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通道绿化1公里,栽植杨、柳树300余珠,投资150万元完成了水网改造;投资一个亿,建成融浦、玉馨、景然、隆河四个高标准住宅小区;建成配套完善的“佳迎商贸区”,解决了100多人就业问题,力求标准高、要求严,建成美观实用的现代化新农村。强化措施抓提升。成立热力公司,冬天楼房取暖实现集中供热,使村内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投资100余万元引进天然气,小区居民能够使用清洁能源。投入20万元,组建卫生队并购买垃圾车、扫帚、铁锹等环卫用具,定期清扫街道,以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运行机制,极大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了村镇形象。建成垃圾倾倒点100余个,对全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美化村容村貌,从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树新风、促和谐,建设文明新村 一是构建新机制。为了完善居民小区的各项管理,给居民一个宜居宜业的居住环境,筹资60万元组建了《阳泉市兴盛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把供水站、供热站等相关单位整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综合经营。公司全面负责供水、供暖、供电、物业等业务的管理、维修、收费、服务等。二是倡导新文化。河底村历来就是文化古镇,十分注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尤其是文艺活动,村支两委发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户户挂灯笼,街头文艺表演,全村900余人参与,庞大的演出队伍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月十九传统庙会,各小区文艺节目齐上阵,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成为了人们消谴误乐和茶余饭后的美谈。三是关注新民生。投资1400万元对河底砖厂进行了改扩建,预计年生产优质空心砖、轻质砖、实心砖4000万块;投资20万元更换了水处理设备,使村民都吃上安全达标的饮用水。每人发放200元取暖补助,解决了村民冬季取暖问题;春节福利每人100元,传统庙会、盛夏来临都发放补助和防暑用品;每年投入100余万元,保证60周岁以上的村民按月领取200元养老金,今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100元;每年补助3万余元鼓励30周岁以下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做为山西省“百镇”建设全郊区唯一的行政村,河底支村两委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实施“五大战略”,创新五条路径,为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现代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牵牛镇村 |
牵牛镇村地处阳泉市郊区河底镇西北部,南距市区20千米,北距盂县城区15千米,建设中的京昆高速公路和阳五高速交叉横穿村东,阳泉市的出口在牵牛镇设置,阳盂省道线临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村域面积4.35平方千米,居住面积1.05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1000多亩,耕地面积800多亩,农户1125户,人口2865人,党员134名,现有11个居民小区。村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村民勤劳守信,安居乐业。近几年来,牵牛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为指导,以煤兴业,从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环节入手,走出了一条创建文化示范村新农村建设之路。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村、市级文明示范村、区级明星村等荣誉称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村各项工作确实得到了提升,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
小固庄村 |
小固庄村位于阳泉郊区河底镇西南部,毗邻阳盂公路,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村落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100户,230人。设党支部1个,党员人数17名,村两委成员5名。 小固庄村人民勤劳朴实,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为目的,以经济为龙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努力。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社会治安稳定,“两个”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先后荣获“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固庄村 |
固庄村位于阳泉市郊区北部,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0亩;现有农户194户,人口443人;支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35名,村民代表24人。全村现有各类企业6个,其中村集体控股公司5个。固庄村多次被评为“宽裕型小康村”、“红旗村”、“文明村”、“阳泉市四议两公开先进村”和“山西省十大敬老文民村”称号。 固庄村以前依托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2008年煤矿关闭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响应区委“走好五条路子,实现五个突破”的战略决策,投资800多万元,新建科盈耐火、澳鑫园食用菌、古泉纯净水和乡村食府5个企业,安排劳动力150多人,基本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010年,固庄村围绕“转型发展,富民强村”这一目标,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着力提高村民生活居住水平;为提高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村委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全村村民参与问题娱乐活动创造了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为解决村民养老和看病难的问题,村支两委为村民办理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加大了村民的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实现了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家庭用煤、生活用水、数字电视“五免费”。 |
关家峪村 |
关家峪村地处阳泉市郊区河底镇西南部,横穿阳盂公路,距市区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500亩。村庄位居在刘备山脚下,山势险要而秀美,历史文物圣地,旅游观光的好地方。现有农户320户,人口807人,现有居民小区5个。2008年以来,全村干群团结一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转型发展,快速提升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目标。建设生态经济林200亩,温室大棚100亩,在设施农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提高了农民收入,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指导,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公益-业。使全村的经济、文化上一个新台阶。 |
五架山村 |
五架山村位于阳泉郊区河底镇北部,毗邻盂县,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村落面积约12.2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251户,709人。设党支部1个,党员人数21名,村两委成员5名。 五架山村人民勤劳朴实,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为目的,以经济为龙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努力。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整洁,“两个”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 |
下章召村 |
下章召村位于河底镇东部,四面环山,北与西南舁村为邻,东至207国道。村地域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1400多亩,全村有1100多口人。全村主要产业是以玉米、谷子为主的农业。 |
小河北村 |
河底镇小河北村地处阳泉市北郊,是河底镇的一个中等村,全村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1260亩。常住人口800余人,其中农业户312户,757口人。 小河北村矿产资源丰富,有矾土矿、铁矿石、石灰石等。村现有五个民营企业,每年上交税金150余万元,全村总收入580余万元,人均收入7250元左右。 几年来,小河北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领导团结一致,带领村民致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
任家峪村 |
阳泉市郊区任家峪村,位于阳泉市郊区西北郊,刘备山脚下,属于河底镇管辖,距阳泉市区20公里,距郊区政府约6.5公里,距盂县城22公里,距河底镇4公里,东距阳盂公路1公里,距307国道4公里,南邻关家峪村,北靠大固庄,邻近阳泉固庄煤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任家峪村现有570户,1937人,其中农业人口1667人,下设10个村民小组,党员86人。全村耕地面积573亩,林地面积41.96亩。 任家峪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理念,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核心战斗力,并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五星级党员创评活动,使党员在新时期较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任家峪村在区党委、区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总支、村委会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村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解放思想,负重拼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邓家峪村 |
阳泉市郊区邓家峪村现有人口1124人,其中农业人口1004人,耕地总面积523亩。邓家峪村环抱在太行山西麓,刘备山脚下的一颗璀灿明珠,位于阳泉市郊区西北部,属于河底镇管辖,地处山区,三面群山环绕,西南近靠海拔1272米高的刘备山和方圆面积810平方米的馒头太坪,西北近靠和海拔1270米的翻眼尖和方圆面积300平方米的北山坪。距阳泉市区20公里,距郊区政府所在地6.5公里,距盂县城22公里,离河底镇4公里,东距阳盂公路1公里,距307国道4公里,南距关家峪村1.5公里,北距大固庄村1公里,属阳泉市荫营煤矿和固庄煤矿两大国营大型煤矿的中心地段,工商业繁华。 |
苇泊村 |
苇泊村是河底镇一行政大村,是城镇建设重点村。全村840户,现有居住人口2300人,其中农业人口1380人。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落面积0.5平方公里,拥有林地500余亩,耕地600余亩。全村居民居住划为7个小区,村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共有党员82名。现有一个集体企业—苇泊汽车修理厂、民营企业4个、运输业60余户、餐饮、美容、维修等服务业已发展到60余户,从业人员达700余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 苇泊村有一个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村群众抓住城镇建设的有利机遇,以村镇规划为亮点,以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积极工作,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村实现了大街小巷硬化、亮化、净化,绿化面积占30%以上;为加速苇泊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7000平方米的商品楼,现已交付使用;为继续完善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现有48套居民住宅楼正在建设中。投资5万元对苇泊中心小学进行翻新整修,进一步改善了教学环境;幼儿园被评为区三星级达标园。2008年投资5万元,新建健身场地、配备健身器材。2010年2月,修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一万余册,电脑、影碟机各一台,并有专人管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2007年投资40万建成了净化水厂,使全村村民都用上了安全放心水。从2005年起全村农业家庭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年均达90%以上;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村民的医疗、养老有了一定的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对占苇泊村人口2.5%的残疾人进行了帮扶救助,多数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新农村建设中以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有专人负责,确保全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2010年为考入各类大专院校的学生,支付了8000元的补助金,体现了村委对人才的重视和厚爱。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庙会、消夏晚会等各个传统节日的活动,充分体现了苇泊村繁荣的文化气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每年都能较好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村民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村民自治各项活动积极主动,村务财务定期公开,促进了苇泊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和谐发展。 我们要以-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推行“四议两公开”,稳中求进,以民为本,和谐发展,为苇泊村的新农村建设再铸辉煌。 |
里龙光峪村 |
里龙光峪村基本情况 里龙光峪村位于阳泉市郊区河底镇西部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总户数186户,总人口580人,支村两委班子成员由5人组成,党员35人,全村划分6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20人,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4800亩),耕地面积518亩,其中退耕还林360余亩,煤炭资源储量十分丰厚。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立足村情,抢抓机遇,利用自然资源和沿村而过的204省道阳盂公路优势,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率先跨入全市首批宽裕型小康村行列,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文明生态示范村、和谐发展乡村等光荣称号,连续多年授予区、镇红旗党支部、旗帜单位。 村集体煤矿经营期间,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农业产业化结构有所调整,千头猪场改制民营;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干部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村民民主意识较强;进村公路石阳线204省道与河底滴苇线贯通,园林城市创建阳盂里龙段交相辉映,村容村貌、卫生事业明显改观,绿化、美化、亮化初步形成,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信息网络基本普及;群体工作异常活跃,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多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日趋完善;计划生育杂实有效;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各项事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物质文明结硕果,精神文明树新风。里龙光峪村人民现在正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十二五计划的目标,全村上下人心思进,政通人和向明天美好的时光迈进。 |
龙光峪村 |
龙光峪村概况 龙光峪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北郊,距阳盂公路22公里,是所属河底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亩,常住人口530人,其中龙光峪村农业人口480人,非农业人口50人,共206户。党员35人,村民代表21人,分七个村民小组。 多年来,龙光峪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02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通村公里,又因地制宜将农业重点转移到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上来,将人均半亩责任田全部退耕还林。栽种核桃、金银花等经济林。这些经济林的栽种,不但为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让原本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洲”。截至目前,龙光峪村共种植经济林300多亩。生态林100亩。 如今,龙光峪全村上下形成了敬业奉献的道德风尚、团结民主的干群关系、文明和谐的家庭新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推进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
中佐村 |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佐村坚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领会党的时代精神,团结带领一班人,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勤政为民,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中佐村发展路子,为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作出了最大的努力,0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赢得了上级领导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在2010年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的荣誉。 中佐村始于公元1108年,历史悠久,占地面积达1.31平方公里,紧邻苇泊村、河底村,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达803人,共276户。其中,农业人口达397人,非农业人口达406人;党员37人;五保户1户。 (一)农业 中佐村属纯农业村,耕地面积达500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农作物。2008年,中佐村在区、镇的政策鼓励和各部门领导的支持下,迈出了优先发展高效农业的第一步——种植日光温室大棚蔬菜。截止到目前,17个日光温室大棚已基本完工,并对大棚周围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为村民们种菜、运菜提供了便利。如今村民们已尝到了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 今后,中佐村将按照本镇建设“绿色”农业大镇的总体规划,继续完善温室大棚建设,加大推广大棚种植力度,积极引进新品种,用创新的精神、发展的理念,大胆尝试。 (二)工业 中佐村有硫铁矿、矾石等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创陶粒沙厂和氧化锌厂。由于初次尝试这方面的项目,难免存在一些困难,例如招商项目开发深度不够,规模较小;招商人员业务知识普遍较少;招商信息来源相对简单;对于新的招商形式宣传及实践力度不够等。虽诸多不足,但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对中佐村经济的发展、待业人员的安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今后,中佐村将始终坚持“既要引得进,又要留得住”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便利条件,确保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民生 1、住宅楼——富景小区建设。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中佐村筹资进行了住宅楼小区建设。工程总占地面积约42亩,建筑面积为45045.28平方米,共8幢32单元,预计总投资为3200万元。如今富景小区一期工程11000平方米已经竣工,可容纳104户居住;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2、引入天然气。中佐村为完善住宅楼的配套设施,引进了天然气管路,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3、修建净化水厂。为改善村民饮水现状,确保安全饮水工程落到实处,中佐村决定修建净化水厂,现已进入初期施工阶段。 4、2010年,中佐村通过筹资筹劳形式,新修了通村公路以及对政府广场至富景小区段进行了绿化,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改善了环境,更为群众带来了便利。 5、中佐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借助优惠的政策,进行了“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四)文化 1、千年古刹——寿宁寺 寿宁寺坐落在中佐村,该寺建筑规范,规模宏大,是我市寺庙中可称为一座等级很高的寺院。据现存的实物和建筑实体大概测定,占地面积在11000平方公尺以上,现存古建筑面积7000平方公尺左右。该寺现存的均为明代建筑和近年增加的建筑物,过去的一进三院变成了一进四院。据现存明代嘉靖十四年重修天王殿碑记和民间传说,此寺在南北朝以前叫慈氏院,重修后改为寿宁寺。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分别利用古寺进行办公和办学,对寺庙进行了部分改造。如今,这座古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可开发,通过逐步恢复古迹,挖掘历史遗产,为弘扬我中华民族之文明,让这座千年古寺重放光彩。 2、其它 位于中佐村寨垴顶上的烈士纪念塔为市级青少年教育基地;四月初八的庙会热闹非凡,有唱戏、杂耍、买卖货物等各种形式欢庆。2010年由于村路硬化的原因,按照祖辈的传统,移修了通村道路中段的大王庙,现正处于彩绘阶段。 |
上章召村 |
上章召村位于河底镇东部,土石山地貌,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全村总人口1480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东距207国道1公里,西到滴苇线1公里,西南有阳五高速公路纵跨,东北是京昆高速公路横贯,面前是白阳线,交通便利。无矿产资源。从2008年至今,村总支、村委会依托立地条件好的优势,正在发展高效农业。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及大棚150余亩。 上章召村与河南村、河底村、牵牛镇村、小固庄村、固庄村、关家峪村、五架山村、下章召村、小河北村、任家峪村、邓家峪村、苇泊村、里龙光峪村、龙光峪村、中佐村、红土岩村、北庄村、武家庄村、燕龛村、曹家掌村、西沟村、东村村、猪头垴村、郊里村、小沟村、山底村、小西庄村、东南沟村、苏家泉村、大河北村、程庄村相邻。 |
红土岩村 |
红土岩村位于阳泉市郊区北部,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农业人口736人,耕地4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以玉米为主。 |
北庄村 |
北庄村简介 北庄村为阳泉市郊区一个行政村,与盂县接壤,全村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农业人口420人,现有耕地300余亩。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从2004年至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成日光大棚50余亩,种植无公害蔬菜,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富裕文明、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
武家庄村 |
武家庄村位于河底镇北部,毗邻盂县,距镇政府6公里。原隶属于东村乡管辖,2000年乡镇撤并归入河底镇。农业人口175人,户数48户,面积2平方公里,原有耕地面积540亩。2009年因阳五高速公路过境占地,整村搬迁至河底村。武家庄村经济以个体私营为主,主营耐火材料加工和运输。 |
燕龛村 |
燕龛村为郊区河底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阳泉市郊区西北端,西与盂县接壤,西南为本镇西沟村。村域东侧与阳泉市固庄煤矿隔山相邻,北临同镇程庄村,东南与同镇曹家掌村紧邻。距阳盂公路仅3公里,所以交通十分便利。 燕龛村所在河底镇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山地丘陵地区。年均气温10.6篊。全年总气候特征是春旱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天云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为693.3毫米。土地较贫瘠,光照充足,主要以煤炭业、种植业为主。 燕龛村是阳泉市古老村庄之一。以前属平定县辖区的燕龛乡乡政府所在地,1972年归辖郊区,也是郊区燕龛乡乡政府所在地,而后、由于撤乡并镇政策,燕龛村才又归属于郊区河底镇了。村中有唐初修建的甘泉寺,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筑600多平方米,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经多年修缮,至今仍风采非凡,游人络绎不绝;村庄内有一处罕见的千年古柏,至今苍翠挺拔,生机昂然。 燕龛村以往属农业型村庄,由于河畔良田面积缺少,生产条件落后及交通不便诸原因,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末,全村人口仅为200余人。建国以来,村民走上集体化经济发展道路,耕地复垦、果林种植、荒山造林等农业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依靠科学发展农业,因地制宜以工补农,使全村经济逐年高速增长,1994年被郊区政府首批命名为“小康村”,2001年以来先后获区级“红旗党支部”和“宽裕型小康村”。现为“市级文明村”和“文明生态示范村”,目前,燕龛村已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宜的发展之路,全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整体上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的生态环境,村庄林木覆盖率达30%以上。 2010年末全村人口为302户、共908人。现为“文明生态示范村”,村域总面积6.8平方公里,总用地3320亩,其中耕地820亩,林地2500亩。农业人口580人,人均耕地面积1.36亩。按年龄分:10岁以下的有70人,60岁以上的有120人,其中流动人口为90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为30人,全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燕龛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创优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先后投资建成存栏1000头数的养猪示范场和200亩苹果园基地。利用村闲置资源引进永茂矿山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杰华型煤厂,扩建华海洗煤厂,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在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的同时,始终坚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村镇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实施逐步完善,办公楼、文化广场、文艺舞台、灯光球场、东山公园、健身场和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齐全,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养老保险、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燕龛村现已投资90万元,实施燕龛河综合治理工程,纵横砌筑河坝1000多米,河道蓄水面积5000多平方米;投资30万元,实施道路绿化2.5公里,园林绿化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三十余盏。进一步带动燕龛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
曹家掌村 |
曹家掌村地处郊区西北部,刘备山脚下,总面积18746亩,全村共有400余户,1200余人,自然条件优越,山多地广,适宜农、林、牧的发展。 近年来,面临地下资源濒危的情况,两委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强化造林,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养殖基地,目前日光温室大棚正在紧张进行中,养猪园区也在扩大。 |
西沟村 |
西沟村,位于阳泉市北部,居太行山脉西麓,其为东经113°27′01"83—113°50"74,北纬37°58′50"80—37°57′57"09。总面积7151亩,全村112户,农业人口266人,耕地面积381亩,其中,经济林100亩,经济林主要以苹果和核桃为主,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可采煤层有3#、8#、9#、12#、15#共五层,储量为1千万吨左右,区内有柏油公路和阳—盂二级公路相接,距四公里,距阳泉市28公里,距盂县20公里,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
东村村 |
东村村位于阳泉市郊区西北部,原为东村乡政府所在地,现为河底镇第四人口大村,全村居住人口3000人左右,农业人口2400余人,居民户780户,拥有耕地1740亩,人均0.7亩。面对一无地下资源,二无地面企业,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支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发掘农业潜力,充分利用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富裕等优势,制定出了“三大工程富民,各行各业并进,一个目标强村”的长远规划,以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整体推进东村村的全面发展。 三大工程富民:就是从2006年-2010年内,新建日光温室大棚300亩,有300户村民种植;新建15-20万只蛋鸡养殖园区,有100户从事养殖;建设1000亩干果林基地有100-150户的村民从事干果林种植。 各行各业并进:启动耐火厂、纺机厂、养猪场、铸造厂等企业。增强商品一条街的服务、信益和质量。青年人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外出打工创家立业。 一个目标强村就是:开创一片团结、和谐、稳定的新天地 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富裕的新东村 长远规划制定后,我们村就积极进入实施阶段。从2006年-2008年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150亩,使用面积100余亩的日光温室大棚。 从2007年起先后投资29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东村小学综合教学楼,300余名学生和教职工,告别了危旧教室,近100名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告别了庙宇幼儿园,搬进了花园式的新型教学楼。 从2007年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可存栏10万只的蛋鸡养殖园区,将有50余户村民从事蛋鸡养殖。 我们村这几年来,整理街道,安装路灯,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增设灯光球场,新建健身活动场所,使东村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 通过抓党建,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为村民办实事,稳定了村民的人心,通过抓文化体育事业,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东村可以说安居乐业,基本上从一个有名的“告状村”转变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的较为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进步村。 |
猪头垴村 |
猪头垴村位于河底镇北部,东面与苏家泉村相接、南面与河底村为邻、西北与牵牛镇村和东村村相邻,村委驻地距河底镇区1公里。 全村总面积约0.4平方公里,总人口170人计56户;耕地面积300亩,荒山200余亩。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耐火土等资源。现村内有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的耐火厂一个。农民收入主要靠村私营耐火厂及外出打工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余元。 到2010年底共有党员13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流动党员1名。村“两委”成员为四名,女干部1名,初中文化程度4人,平均年龄45岁。 近年来,村党支、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下,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开展道路的基础建设工程。彻底改变了猪头垴村村民出行难的现象,现在基本实现了柏油马路通农家,小车直达家门口,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青山农居相拥的山村美景。 |
郊里村 |
郊里村位于郊区北部,原属燕龛乡管辖,2000年撤乡并镇后归河底镇,全村总面积3.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余亩,从2005年开始建设新农村,到2009年全村的搬迁工程已基本结束。新村占地面积3万平米,总人口数370人。东邻河底、里龙,西邻盂县,新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和种植业为主。 |
小沟村 |
小沟村简介 小沟村位于阳泉市郊区西北部,东邻山底村,北靠盂县富家脑村,西邻盂县滴水崖村,南与盂县青崖头村、榆林脑村接壤。郊区滴苇公路从村中穿过,与阳盂公路贯通。燕龛河自西向东从村中穿过,把村分为南北两部。 小沟村属山地,总面积2.8平方公里。河南部有多层煤系,无烟煤储量巨大。村煤矿是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年收入过千万元。村北坡以村民居住为主,村北后山约300亩耕地。 人口约580人,城镇人口约30人。2009年6月因郊区园区土地平整村整体搬迁于荫营南淑华园,由农村步入城镇。 |
山底村 |
阳泉市郊区山底村地处河底镇北部,与盂县接壤,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尤其煤炭、矾石、硫磺占绝对优势,是所属河底镇的一个行政大村,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1250亩,全村居住人口4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70人。村党总支下设五个支部,共有党员134名。山底村交通便利,滴苇公路山底段沿村东与207国道相连,西与阳盂公路相接,阳五、京昆高速绕村而行。 山底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仇犹古国的古战场将军岭和市区文物保护单位村玉皇庙见证了山底村的历史变迁。明清时采煤、冶铁、砂锅制作已十分发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底人民积极参军、支前,其生产的“手榴弹”源源不断地输往各个战场,为此,山底村被上级授予“支前模范村”、“对敌斗争坚决村”的光荣称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古老的山底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山底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办起了山塔鞋厂、绿然矿泉水厂等村集体地面企业,逐步实现了地下转地上,高效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依托科技兴农蓬勃发展。民营耐火企业、汽车修理业、庞大的个体汽车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三产成为未来山底村发展的强大经济支柱。尤以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开采加工兼备、规模效益突出的民营企业璞鑫耐火材料厂成为山底村发展之典范,该厂正以“亿元璞鑫”为宏伟目标,引领着山底村民营经济创新跨越、科学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来,全村上下在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克服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做了大量工作: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大力推进高效农业项目实施,修建了具有先进生产力的钢架结构日光温室大棚36个。在村镇建设方面,按照“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先后集资修建了22700多平方米的住宅楼,安置村民户175户。硬化了舞台广场和宽26米,长300米的东西大街,并在村内多个村民的居住集聚点安装了健身器材,满足了村民健身锻炼的需求。拓宽并硬化了宽16米、长1.8公里的滴苇线通村公路与进村大桥,连接硬化了长1000多米、宽4米的山底村环村道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批促进村。在保障民生方面,2004年,村党总支从村民饮水的安全、卫生出发,实现了洁净无菌的一站式深井提水,2010年又进行了水库清洗,并由专人全天候管护;2009年率先在全区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并且村集体出资为每户村民补贴1000元鼓励村-用低碳洁净能源天然气,以彻底解决煤矿关闭后村民吃饭取暖的基本生活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为保证村民身心健康,2005年村集体为全体村民交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促进了山底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从2009年开始至今,每年为全村16周岁至59周岁的村民足额交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按退休前的劳动工种分别为61—65岁的男女村民每月发放退休金。在校舍改造方面,2010年又投资310多万元重新修建山底学校,为山底教育的发展再写浓重一笔。 2010年全村社会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1亿元。山底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连续多年成为全区的“红旗村”,先后被市、区授予“文明村”、“经济发展十强村”、“宽裕型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
小西庄村 |
小西庄村位于阳泉市郊区北部,与盂县牛村镇交界处,距河底镇8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地形以山地为主,矿产资源丰富。全村有260多户,800多口人,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1.5亩以上。全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和铝矾土资源。 |
东南沟村 |
东南沟村位于郊区河底镇东北部,东临下章召,小西庄,南临苏家泉村,西临东村,北临小河北,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数1340人,户数420户,人均耕地面积:0.65亩。 东南沟村与河南村、河底村、牵牛镇村、小固庄村、固庄村、关家峪村、五架山村、下章召村、小河北村、任家峪村、邓家峪村、苇泊村、里龙光峪村、龙光峪村、中佐村、上章召村、红土岩村、北庄村、武家庄村、燕龛村、曹家掌村、西沟村、东村村、猪头垴村、郊里村、小沟村、山底村、小西庄村、苏家泉村、大河北村、程庄村相邻。 |
苏家泉村 |
苏家泉村位于阳泉市郊区河底镇北部,全村总户数485户,总人口1200人。党小组7个,党员65人;村民小组7个,村民代表32人。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447亩,经济来源现以个体私营企业和高效农业为主。 近年来,全村人民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的两面旗帜,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连续被区、镇评为优秀党总支和发展高效农业先进集体。 经济的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个体私营企业有所起步。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村容、村貌卫生事业有明显改观。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日趋完善,计划生育扎实有效。为了明天更加辉煌,上下齐心协力,干群团结一起共创美好未来。 |
大河北村 |
大河北村隶属郊区河底镇,地处镇西北边,距河底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交通便利。东邻小河北村,南邻东村、苏家泉村和东南沟村,西邻武家庄村山场,北邻五架山村。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18户,有乡村人口803人,其中农业人口705人,劳动力394人。 全村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粮食、果树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224亩,人均耕地1.5亩,林地104亩。农民收入主要以一二产业、种植业为主。大河北地理位置独特,良好的光照与土壤利于果树的种植,近年大河北村建设了百亩优质苹果园,经济效益逐年显效,大河北村还有丰富的矾石资源,经规划建成了优质矾石烧成小区,带动了大河北村经济的发展。 |
程庄村 |
程庄村为阳泉市郊区河底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郊区西北端,西与盂县接壤,距阳盂公路仅一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260亩。程庄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6名,村民委员会辖8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150户,常住人口460人。 程庄村是阳泉市古老村庄之一,村东的捞儿山生态风景区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有元代修建的龙王庙,经多年修缮,至今风景旖旎,游人络绎不绝;山腰间建有“捞儿泉”古称捞儿山泉水,四季常清,水质清澈,是一奇特景点;村庄内有一处罕见的千年古楸和古槐,至今苍翠挺拔,生机昂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程庄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创优发展环境,村镇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办公楼、文化广场、健身场、图书室和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齐全,村民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文明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和“文明生态示范村”等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