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峪村位于阳泉市郊区义井镇西南4公里的狮脑山下,全村总面积3.1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520户,人口1029人,劳力815人,耕地面积527.24亩,以种菜为主,工业企业有洗煤厂、水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311102 | 045000 | -- | 查看 西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义东沟村 |
阳泉市郊区义东沟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是阳泉市区的东大门,全村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8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070人,1607户,现有村办和民营企业10个,高效农业基地2个,商业市场4个。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00元,完成税收2000万元。2010年社会经济总收入2.5亿元。先后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和谐文明村,市、区、镇红旗党总支和先进集体。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义东沟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村面貌大为改观。合作医疗坚持39年,并参加了郊区的新型合作医疗,退休社员按时发放退休金,逐年递增;计划生育连续20多年受到各级表彰;全村硬化道路16公里,做到了街街通、户户通;全村安装路灯195盏,一到夜间,灯火通明。先后新建了一所高标准幼儿园,2010年又新建了义东沟小学,村民服务大楼、文化楼、古戏台、古建筑三义庙等。 特别是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较大,二00四年开始起步,高标准建成了西苑小区、东苑小区和德业居居住小区以及多个专业市场,东、西苑共投资2.8亿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东、西苑小区已基本建成,目前,已有80%的村民入住,待全部建设完成后,义东沟90%以上的村民能入住新楼户。 |
瀑里村 |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瀑里村位于阳泉市东郊,距市区6公里。全村有900余户,农业人口3000人,耕地1434亩,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企业八个:其中工业企业有瀑里炉料有限公司、大正元亨瓷业有限公司、奥法合成材料有限公司、锐光飞展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农业企业有阳泉第一养鸡场、阳泉市种鸡场、生态养殖场、瀑里供水站。 瀑里炉料有限公司,职工218人,主要产品为浇钢砖,年产值达2500万元。奥法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和锐光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滚磨块,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出口额达90%,年产值达1000万元。 阳泉市第一养鸡场、阳泉市种鸡场、瀑里生态养殖场三场年产值为1000万元。瀑里供水站,日产水量达5000吨,年产值300余万元。 瀑里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增强了公仆意识,融合了干群关系,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瀑里村建起了新型的学校教学楼、农民花园。农民花园内设老年活动室、青年活动室、图书室。村内街道得到了硬化、绿化,并安装了路灯及球场灯。从1995年起,企业职工逐步实行了养老保险。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进一步提高,稳定了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全村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为阳泉市以农带工、跨进小康之门创出了新路子。瀑里村连续多年被省、市、区授予“文明村”、“宽裕型小康村”、“全省小康示范村”和“省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河下村 |
义井镇河下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余亩,总人口2400余人,劳动力700名。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平定路的建成给河下村带了较大商机。木材、钢材、建材、货运商品经销商蜂拥而至,省安全救援阳泉基地,益昌汽车销售公司相继落户河下村。阳泉市重点项目之一投资近3亿,占地620亩,可容纳8000名师生的阳泉示范高中落户河下村,现学校工程已接近尾声。河下村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繁荣河下村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河下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河下村城镇化进程。” 为解决村民住房困难的问题,实施了540000平米的旧村改造工程。如今已完成两万多平米,封顶住宅楼七幢,可容纳住户232户,环保节能,造型新颖,功能齐备的新村小区雏形已基本形成。 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全村已全部完成高标准硬化道路4公里,户户通5公里,并且将老年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办公楼前广场,学校、幼儿园活动场地全部硬化,总面积达4000㎡。在公共场所的周边种植了各种花卉、林木、草坪,并修建了街心花坛,并加设了健身器材20余种。在人口稠密区修建了公厕,有固定的垃圾点,并定期有专人清洁处理,实现了美化、净化环境的目标,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
义井村 |
义井村位于阳泉市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307国道、市南外环路穿村而过,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黄金地段,是阳泉市发展房地产业的重点区域,这里人杰地灵,水源丰富,是城市建设的必争之地,是典型的城中之村。全村农业人口2221人,1062户,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余亩。全村集体固定资产2100余万元。 义井村文化教育健康发展,有村办小学一所,已进行了危房改造,高标准四层教学楼已竣工,操场硬化,微机电脑、电视、音响配备齐全,无一名辍学儿童。有村办幼儿园一所,有人口技术学校一所。组建了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给老年人提供了娱乐场所。目前,如意小区、宏龙小区、燕竹花园等高标准商品住宅小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义井村先后获得:小康村、千万元村、文化特色村、村民自治达标村、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
西峪村 |
西峪村位于阳泉市郊区义井镇西南4公里的狮脑山下,全村总面积3.1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520户,人口1029人,劳力815人,耕地面积527.24亩,以种菜为主,工业企业有洗煤厂、水厂。 |
王家峪村 |
王家峪村位于阳泉市郊区义井镇西部,距市区约1公里,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亩,共有1100余人。王家峪村座落在百团大战纪念地-----狮垴山脚下,紧邻市南外环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近年来,王家峪村两委班子,同心协力,认真实践“-”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团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特别注重丰富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利用传统庙会和节日组织群众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多次受到上级的好评。 投资3万元修建了村民健身广场,在上级有关部门帮助下,配置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王家峪村为了引导村民学科学、用科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设立了农家书屋,配置各类图书3000多册。在上级有关的部门的支持下,配置了多功能卡拉OK音响设备,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新农村建设中,王家峪村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吸引有识之士进行开发创业,合作共赢。王家峪村的全体村民将会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
白羊墅村 |
白羊墅村位于阳泉市东郊,距市区仅五公里,在籍人口1670人,常住人口2300余人,地处城郊结合区,隶属于阳泉市郊区义井镇。依山傍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白羊墅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地域内外,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桃南公路由市区经铝业公司直达娘子关;桃北公路沿石太铁路可达村东荒山地段;市区至生态园公路经村北到庙岩地段;阳五高速公路贯穿东地域南北;村前石太铁路至东至西通达全国各地。白羊墅村地域广阔,坐落在桃河北畔石太铁路旁,地域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4亩,林地面积3000余亩,山坡地,荒坡地土地资源浑厚,开拓空间大,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的环境宽松。白羊墅村拥有两眼机深井,日产水量可达2000多立方。白羊墅村与铝业公司,山东铝厂阳泉矿,石油公司,白羊墅火车站,南北货场等多家工业企业毗邻,距南北货场仅一公里。距山东铝厂阳泉矿仅两公里,白羊墅村地域内,天然气管路,石油管路,煤气管路,供变电设施齐全,具有各项工业企业和各种发展项目的良好基础,诚邀有识之士到白羊墅村投资开发。 |
神峪村 |
神峪村位于阳泉市以南2公里,东临大阳泉,西至狮脑山脉郗家山下,隶属阳泉市郊区义井镇管辖区。全村170户,总人口510人,总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5亩,宜林地3200亩,已全部绿化,素有山青水秀,人勤地沃的美称。近年来,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按照大开放、大发展、大招商战略,团结带领全村父老乡亲积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依托优势,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一产带动三产发展,引进投资约2000万元,建设较大规模的养殖园区项目,建成后年收入达800万元,利税210万元。 |
西峪掌村 |
义井镇西峪掌村地处狮脑山下,农业人口320余人,耕地485亩,林地3000余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近年来,西峪掌村投资100余万元修建了10个钢架结构日光温室,改造杂果、干果林200余亩,同时紧密结合我市狮脑山红色旅游,目前已成为我镇典型农家乐及采摘园区特色旅游基地。引资开发的龙海山大自然景区是西峪掌村旅游业的又一特色,景区内设有餐厅、住宿、康复中心、鹿园、獒园等服务设施,热烈欢迎八方宾朋到西峪掌村参观旅游、休闲娱乐。 |
圪台村 |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圪台村,位于市区东部,地处城市近郊,紧临阳泉市经济开发区,全村总占地面积13000平米,总户数202户,总人口457人。交通十分便利,石太线货运编组站设立在圪台村,白白公路穿越村而过,为发展经济和村民致富提拱了条件。几年来,村两委班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加压力,千方百计创优发展环境,先后修通环村公路、通村公路,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圪台村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多年来被区、镇评为“平安村”。 |
大阳泉村 |
大阳泉村大阳泉村 大阳泉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庄形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位于阳泉市区西南部的城乡结合处,归属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全村村民2675人,常驻人口1万余人。 近年来,大阳泉村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围绕科学发展观,本着“抓经济建设促集体经济壮大,抓精神文明建设促各项事业发展,抓政治文明促广大村民素质大提高”的原则,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古村保护开发工作中的房屋丈量已初步完成;绿化外环路文化公园15亩;加大卫生整治队伍,购置清洁车辆,改善了村内环境卫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大病就医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达到了“病有所医”的目标;为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委会按时发放退休金,还办起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等。 作为以清代商号宅院为主的古建筑群落,大阳泉村现存古村面积25.5万平方米,古村空间结构完整,建筑密集有序、内容丰富,文物诸多,是目前山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11月,大阳泉古村被阳泉市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12月,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阳泉古村保护开发项目”连续两年被确立为“阳泉市百项工程”。大阳泉古村的实体文物和民俗文化已经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大阳泉古村保护开发指挥部”已正式成立,保护开发工作逐步走入正轨。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的大阳泉村,明清时期就是“文献名邦”平定古州之名村。 大阳泉村古时候依山傍水,草木旺盛,水源充足。人们在此定居后,依多处清泉自平地涌出而取名“漾泉”,谐音而称阳泉,阳泉市也因此得名。从村中留存的千年古槐推断,大阳泉村早在唐代就已有人居住。北宋时期,这里已形成较大的村落,时称“阳泉里”。金代文坛领袖元好问与村中冯氏五世祖冯大来(节度副使)交往甚厚而常来阳泉游览,留下《阳泉西谷》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清时期由于大阳泉地处交通要道,经济、文化迅速繁荣,大阳泉因此声名远播。 如今穿过繁华都市街道走进村里,透过店铺错落的古商业街、井然有序的大街小巷、迎风昂首的郁郁古槐、建筑精美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庙堂建筑、享誉中外的清代鸿儒张穆故居及晋商名号“魁盛号”,依然能够领略到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明清晋商称雄百年的辉煌业绩和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大阳泉村是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古村历史遗存内容丰富,有完整的古街巷体系,晋商堂号、古店铺、古民居、古庙宇、古祠堂、古戏台、古公益学堂、古0、古树名木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很好的艺术科研价值。 张穆故居,也称“阳泉山庄”、“张宅花园”,是清代著名爱国思想家、地理学者、书法家、编辑大家张穆及其祖父张佩芳、父亲张敦颐三代名人的故居,坐落在村南部,宅院坐北朝南,背靠阳泉古街。张穆故居原是一座东西两串四进大院,由于年久失修,现保存下来的仅有东院的三进。现存主要建筑由照壁、门楼、带檐廊卷棚式房屋、双脊悬山顶垂花门等组成。三进院屋前清代种植的牡丹、芍药至今依然每年繁花似锦。 “魁盛号”,是清代晋商鼎盛时期的著名商号,由郗占魁创立,世袭五代,绵延180余年。业主发挥当地煤铁资源优势,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以冶起家,通货四方。当年仅华北、东北一带挂“魁”字的商行就有36座,堂、馆、店、铺200余家,鼎盛时超过360家,雇员3000多人,总资产达白银3000万两。当时常与日、俄和西方诸国通商。今大阳泉村内,留有“魁盛号”庄园,分为上号、下号两处,总面积3公顷之多。庄园建筑精美,恢宏壮观。其中上号院为“魁”字总号,人称“元宝宅”,规模宏大,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精美,以雄伟著称;下号(景元堂、正元堂、景义堂、大生堂)以精美闻名。饱览全景,足见当年商贾之“魁”,聚财之“盛”。 大阳泉村中有“彗愉楼”和“遏云楼”两座戏台。彗愉楼在村中心广育祠南面,卷棚垂脊悬山顶,外廊简单,风格古朴,斗拱硕大,戏台石柱头上有一副传说是傅山先生书写的戏台联:“切莫认真转眼荣华空闹热,也休作假动人忠孝可兴观。”联名和楼名道出了戏的真谛。遏云楼在五龙宫对面,道光三年(1823)建成。遏云楼顶部结构广集古建筑造型于一体,前台卷棚、后台硬山、出檐悬山、补间歇山飞檐攒尖、重檐下雕梁画栋,精彩绝伦。整座戏台巍峨壮观,富丽堂皇。 如今大阳泉村不断投资,陆续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对古街巷进行修葺,古村的整体骨架和重点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村里还专门设立机构,对古村的历史内涵和文物古迹进行挖掘整理。人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个以煤为主的现代城市中,这座千年古村落正焕发出新的光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南庄村 |
南庄村位于义井镇南部,紧邻市区,与南煤集体相邻,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农户576户,农业人口985人,小城镇居民546户,993人,总人口1978人,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0多亩,是阳泉市最早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之一。‘十一’五期间,南庄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生态文明村”,被市爱卫会授予卫生村的光荣称号,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被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村”称号。 近年来,支村两委团结带领广大村民抓住机遇,招商引资,谋求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集体纯收入达2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在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支村两委又拨出专款,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修路修楼,改造旧村,改善居住环境;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公路,改善人居环境;整修文化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械,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显著提高,被上级授予“先进文明村”称号。 目前,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四栋村民住宅楼已经落成,共有50户拆迁户和2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水、电、气、暖、闭路、宽带配套齐全,过上了和市民一样的生活。 |
牛家峪村 |
郊区义井镇牛家峪村位于狮脑山脚下,离市区仅4公里,属义井镇管辖,全村总面积1650亩,其中耕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920亩,全村居住人口600人,其中农业人口400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牛家峪村不失时机地提出以沼气建设为抓手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把种植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建设400立方大型沼气工程,实现沼气“户户通”。已初步实现居民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居民收入高效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目标。 |
小河村 |
小河村小河村 小河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位于城乡结合部位,距市中心仅4公里,北与白羊墅火车站相距一公里,南与太旧高速公路平定出口相距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小河村群山环境、依坡建村、山势高差使小河村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山村街巷结构得以保持,许多古建筑依然保留,一派古村落气象,山青水秀,民风淳厚,素有礼仪之乡美称。保持完整的石家花园,堪称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典型的代表了小河村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和品味。 小河村是著名红色作家石评梅女士的祖籍地,山青水秀,民风朴实,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丰富,是阳泉市唯一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石评梅纪念馆、石家花园、关帝庙和观音庵已向游人试开放。“地下水宫”(人造700余米斜井)、阳泉第一师范和“石勒庙”正在整修,将逐步对外开放。 阳泉市义井镇小河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距阳泉市中心约4公里,地处城乡结合部位,交通便利。村中保存有完整的石家花园,独具特色,堪称我国北方大院民居文化的代表。 小河村始建于明初,因村前有小河而得名,最早的居民主要为石、窦两姓,均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而来。清朝时,小河村商业发达,仅石家在京城及各地就有多处商号。 小河村群山环抱、依坡建村、小河穿村而过。山势落差使小河村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村中街巷结构和古建筑依然保存完整,呈现出一派古村落气象。 村中现存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34630平方米,传统院落178处。其中代表性的大型宅院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寺庙建筑有关帝庙、观音庵等;祠堂建筑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窦家祠堂等;街巷有福地巷、李家祠堂巷、宜远兴巷等;商业建筑有当铺、商铺、醋坊等。 石家大院亦称石家花园,是小河村历史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因院中有一玲珑剔透的小花园而得名。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坐落在村西口西山坡上。 石家大院院中窑洞65眼,起脊房112间,仅住宅面积就达1万余平方米。整个大院院中有院,院上有院,院中又有园。屋面清一色硬山式,石雕、砖雕、木雕三雕艺术精美绝伦。 石家大院墙高院阔,高楼门,深门洞。主宅由21个小院组成,大院有前后大门9座。小院间由72道过门相连。72道过门一开,院院相通;过门一关,各小院自成一体。 小河村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占地约2千平方米,一正两厢,是典型的中轴对称式建筑。关帝庙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五组不同层次的殿宇,鳞次比节,巍峨壮观。最高处为武圣殿,俗称正殿,飞檐挑角,舒翼若飞。 观音庵建在虎岩壁山崖上,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典雅瑰丽,雄奇秀丽。观音庵占地面积不大,主体建筑为“三殿一坊”,包括正殿、灵官殿、送子观音殿及石坊。正殿建在离地面十余米高的峭壁上,殿内供奉观音及善财童子和龙女。 灵官殿与送子观音殿同处一阁,阁的下层是灵官殿,一殿三用,也是山门和过门。阁的二层为送子观音殿。正殿在上院,阁在下院,上下院以台阶相连。台阶中段建有石坊,结构简洁,十分精致。石坊顶部为一石雕,瓦楞滴水样样俱全,横额镶有砖雕刻。 小河村山清水秀,民风淳厚,素有礼仪之乡美称。该村是著名红色作家石评梅女士的故乡。村中所建石评梅纪念展馆,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7年6月,小河村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