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沟村位与平定县城南2公里处,面积0.92平方公里,768户,人口3046人,属于典型的城郊结合村。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由过去的矿山企业、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并辅以三产的格局转化成为建筑材料(红转、水泥制品、水渣预制品及涂料)、商贸为主。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8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01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321100 | 045000 | -- | 查看 孙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杨家沟村 |
杨家沟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冠山脚下,全村414户,882口人,耕地156亩。传统产业豆腐远近闻名。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82万元,人均纯收入9649元。 杨家沟村凭借独特的传统工艺,立足做大做强豆腐产业,成立了阳泉川玉食品有限公司,开发新上多种豆制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公司多年被阳泉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同时,充分利用豆腐业所产生的废料,大力发展养猪业,实施三元杂交猪工程,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养猪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建起了农民和谐文化活动广场、农民科技书屋,户户通硬化路,整齐划一的小二楼住宅沿街而建,处处呈现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气象。被评为文明生态村和全国绿色小康村。 |
东关街村 |
东关街村位于平定旧县城东,下辖瓦窑沟、王家沟、碾子沟、郭家垴、北城壕、南城壕、魁星楼、新民街、三官庙、石龙镇、八蜡庙、大林山、平安小区13个村民小组,村籍1770户,3880人,面积4.072平方公里,耕地597亩,属典型的“城中村”,城乡交叉,权属交叉,境内除东关街村居民居住外,还有4个居委会居民及万余暂住,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约7500人以上。2012年,村经济总收入达325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88元。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文明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东关街村依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现已形成以租赁业,商业为主导,建筑建材为辅业的新型产业格局。 |
贵石沟村 |
贵石沟村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北临冠山,南靠阳光发电厂,西邻阳煤集团五矿,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共有540户,957口人。由于地处公路两旁,耕地较少,村民以三产为主产业。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87元。 贵石沟村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出发,在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方面狠下功夫,村主干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大力实施旧村改造,修建了统一规格的小二楼20套,整体村貌发生了大变化,加大对民生的投人力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定期发放养老金,逢年过节给村民发放福利,免除村民的水费和电视收视费,今日的贵石沟正向富裕、生态的新农村目标不断迈进。贵石沟居委会成立于1993年,与贵石沟村村委会村居合一,主要管理1989年阳煤集团五矿征用贵石沟村土地后转成的非农业居民,共290户,680口人。 |
庙沟村 |
庙沟村地处平定县城南2公里处,东临县城,西邻阳煤集团五矿,南邻太旧高速公路,西外环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辖徐家岭1个自然村,面积约2.2平方公里,耕地640亩,632户,人口1496人,退耕还林476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92元。 庙沟村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四化”为抓手,努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2008年至今先后硬化街道8.2公里,新建小二楼60余套,对荒山,四旁大面积绿化,面积1800余亩,植树4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为全市第一,2005年被阳泉市委授予“文明生态示范村”。 |
冠庄村 |
冠庄村位于平定县城南,南川河畔,东靠阳泉二电厂,西邻阳煤集团五矿。太旧高速公路,平寨公路从村前穿过。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0亩,全村550户,人口1414人。以煤炭为主产业,现有冠裕煤业、铸造厂、洗煤厂、余康万头规模猪场、张氏刻花瓷砂器陶艺坊等企业。特别是2008年,张氏刻花瓷作为高档礼品,其《刻花黑釉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3元。 近年来,先后投资建起了标准化学校、卫生所、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大力实施新村建设。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极大提高。多次获得县、镇“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阳泉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生态村”荣誉称号;2008年,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
冠庄垴村 |
冠庄垴村位于平定县城西南5公里,东临阳泉二电厂,西接宋家庄,北迎太旧路。共164户,432口人,村民饮用深山泉水,甘甜、水质好,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村里用此泉水制作的手工豆腐,口味独特,深受远近群众好评。 十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建起了托儿所,标准化卫生所,修建了村民健身中心,村主干道两旁绿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30元。 |
城里街村 |
城里街村地处平定县城中心,辖区遍及东城,居住分散,无自然资源、无土地,是典型的城中村。 城里街村现在册834户,人口1752人,另设有三岔口小区1500多口人(由于2002年小城镇户口改制,有1500多口人转入社区成为居民)。 城里街村户户通硬化路,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齐全。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先后投资修建居民住房300余套。2010年,投资2500万元的花园大厦动工建设。产业以商贸物流为主,在不断巩固壮大古州联谊实业公司的基础上,2009年投资280万元新建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矿用材料设备厂。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444万元,人均收入达到9623元。2010年4月,获市级“文明和谐村”荣誉称号。 |
上庄村 |
上庄村位于平定县城西3公里处,冠山北麓嘉山脚下,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5亩,240户,510人,有黏土、山石等矿物资源,是开矿、采石、种植、养殖、编织的大好基地。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29元。 上庄村立足实际,致力发展户户通自来水,80%的村民家接通了750兆闭路电视。2006年年以来,投资100万元新修村口牌楼、村广场,硬化了村道路和上嘉山道路,大力扶持发展养殖业,2008年成立了平定县嘉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增加了农民收入。下一步计划,上庄村将围绕城郊型农业,修建蔬菜大棚80亩,户均半亩。修建配套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个,扶植发展养殖专业户30户,同时利用原镇办煤矿场地,招商引资促发展,为建设文明、和谐、秀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后沟村 |
后沟村位于平定县城西4.5公里,冠山森林公园北侧,三面环山,北I临上庄,东临河头。山水秀丽,交通便利,总面积4.05平方公里,全村在册人口1230人,490户。村民有近500年的种植黄瓜、加工黄瓜干的历史传统,是平定特产"龙筋"牌黄瓜干的主要产地,是闻名三晋的龙筋之乡,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著名商标的认定。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62万兀,农民人均纯收入9577元。 后沟村实施农林稳村、招商富村、特色兴村的三大战略,全村的经济收入和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硬化道路户户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组建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蔬菜、蘑菇温室大棚40亩,主产的"龙筋"牌黄瓜干产量达到3万公斤,销售收入150万元。2011年,大力发展干果林,将建成山上干果园、山下蔬菜园、住宅像花园的现代农业、集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园区。 |
西锁簧村 |
西锁簧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南5公里处,山西古州同意煤业居于境内,毗邻山西阳光发电有限公司。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有名的"文化特色村",村内有山西现存年代最长仍存活的古槐,故名为“三晋第一槐”。全村440户,1136口人,党员40名,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73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69元。 西锁簧村坚持经济社会同发展。先后投资30余万元开发了“商品一条街”。引资500万元建起了聚鑫型煤有限公司;2010年4月,引进华通集团投资1.6亿新建的山西鼎正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在社会和民生事业上,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观槐城”农民公园,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健身场所。集体出资为全部农户安装了可视电话,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获得“红旗支部”、“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村位于平定县城西2公里处,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67平方公里,现有405户,总人口872人。原有煤矿一座,资源整合后,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76万元,人均纯收入9633元。 近年来,胡家庄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协调推进全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实事。先后投资硬化、绿化村内主干道路;修建10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更换自来水管道10000米,实现了村民安全饮水;重新修整村舞台,建设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获得冠山镇"先进集体"、"先进支部"、"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南坳村 |
南坳村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南川河畔,大旧高速公路穿村而过,驻有国家重点企业----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面积3.35平方公里,耕地1250亩。辖小南坳、城沟两个自然村,765户,1892人。以商饮服务、运输、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45元。 近年来,南坳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方针,以建设“和谐、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南坳为目标,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投资3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旧村改造和新区建设工程,新建小二楼236套,单元楼9栋135套,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水、电、暖、气、闭路、电话等配套齐全;实施户户通工程,硬化街道近20公里,形成了村里主干道硬化网;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40%。村内图书阅览室、文化室、幼儿园、戏台、老年活动室、卫生所等基础设施完善,2008年投资380万元新建了明德小学。 先后荣获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集体”,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和谐村”、“平安村”,省农村信用社联合会"省级信用村"等称号。 |
鹊山村 |
鹊山村地处平定县城西北部,因扁鹊圣医而得名,历史悠久,民间有"先有鹊山村,后有平定城"之说,古文化建筑扁鹊庙及八角灵应池盛名远扬。鹊山村东临307国道,北靠阳泉市区,面积0.7平方公里,192户,600余口人。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33元。先后荣获“平安村创建先进集体”、“先进支部”、“纳税大村”等称号。 2007年,被列为全省地质灾害治理避让搬迁村,当年9月动工建设。到目前,已建成小二楼133套,平房29套,建筑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绿化率达50%以上,水、电、暖、煤气、电话、数字电视等配套齐全。同时,先后投资300万元重建扁鹊庙,建起了剧场和设施健全的村组织活动场所,公益建筑绿化、美化、亮化全部配套。 |
石板坪村 |
石板坪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北侧,与阳泉市郊区接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面积l平方公里,总人口603人。是市委、市政府命名的“生态文明村”,省政府命名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85元。 近年来,本着“靠区位招商、靠感情招商、靠环境招商、靠全民招商”的原则,先后引进了刻花瓷、洗煤厂、彩砖厂等项目,增加了集体收入,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先后修起了新村住宅楼,美化了主街道,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购置接送车接送学生上下学,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
大峪村 |
大峪村位于平定县城西1公里处,与新建广阳路、西外环相连、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660户,1290人。其中:农业人口1266人,耕地面积1153.8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2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605元。 大峪村文化底蕴深厚,成立了平定县张三漠历史文化研究会。产业原有煤矿、硫铁矿。随着资源的枯竭、逐步转型,先后引进了金得蜂蜜有限公司、华通集团健身器材项目,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在基础建设上,先后投资新建小二楼70栋,维修了古戏台,建起了健身文化广场,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于2010年又相继开通了广阳路在大峪村穿越而过。随着广阳路的建设,又有平定县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平定县美资优利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大峪村后山正在新建,将来给大峪村的发展会带来新的飞跃。 |
小峪村 |
小峪村位于平定县城城西2公里处,南邻冠山森林公园,北部与阳泉郊区义东沟村接壤。全村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1亩,455户,1000口人。有晋东电缆厂、小峪村红砖厂、洗煤一厂及洗煤二厂等企业4个。 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小峪村先后投资修建了约2000平方米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及约680平方米的篮球场,维修了党员活动室,新建老年活动室、农民文化阅览室,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2009年10月,投资7.5亿元的美资优利泰环保项目落户小峪村,预计2012年建成投产。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70元。 |
姜家沟村 |
姜家沟村地处平定县城南大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属典型的城中村。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4.48亩,人多地少,人口7000人,其中农业人口778户,1865人。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39元。 姜家沟村在上级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投资建起了瓜果蔬菜批发市场、建材批发市场。自2006年起,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幸福住宅小区,投资1000多万元在村口建起了13层的高层建筑。此外,还投资30万元在南大街路空地修建了1000多平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及小游园,大大提升了姜家沟村的形象品味。被平定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及"小康村"荣誉称号。 姜家沟居委会成立于2000年8月17日,位于南大街南,在册570户,1300人,辖区常住人口7000多人。 |
孙家沟村 |
孙家沟村位与平定县城南2公里处,面积0.92平方公里,768户,人口3046人,属于典型的城郊结合村。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由过去的矿山企业、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并辅以三产的格局转化成为建筑材料(红转、水泥制品、水渣预制品及涂料)、商贸为主。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8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01元。 |
南关街村 |
南关街村地处平定县城南,距太旧高速公路平定出入口处4公里,阳泉师范专科学校居于境内,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南关村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约8000人,其中农业人口967户,2140人,耕地420亩,村办集体企业2个,私营煤矿1座。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36元。 近年来南关街村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相继建成了滨河小区、地税小区、城南小区、南苑人家、书香苑住宅小区等在全县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开发工程。同时,县廉租廉价房建设项目嘉山小区也正在紧张施工。挖掘传统文化特色,新建了嘉山农民公园。2010年平定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嘉山开工建设,新建的“嘉惠亭”二层仿古建筑即将竣工。14条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养老保险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煤气入户达30%,集中供热已遍及各个住宅小区。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西关街村 |
冠山镇西关街位于平定县城西部,距太旧高速公路平定出入口处5公里,307国道从村东而过,西外环路从西到北横穿西关街村,评梅大街、北大街横向连接,嘉山大道纵向贯通,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8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500人,现有耕地500亩,是典型的城中村。农牧并存,工业以耐火材料、机械加工、建筑材料为主,运输业、餐饮、小商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8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64元。 抓住县城东扩北连西进战略契机,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入手,大力实施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项目,列入县政府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 |
河头村 |
河头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冠山脚下,毗邻平定县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村372户,947人,耕地514亩。原以煤炭为主产业,资源整合后,现有个体机砖广l个、民营养殖公司l个、养鸡场2个、民营建筑队1个、民营养车户15户。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67元。 河头村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争先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实施"全面开花"的路子,已形成了农、林、牧、运输并举的经济格局。大搞植树造林,大搞卫生环境净化,通村通户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免水电费、免缴社会保险费等,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先后多次荣获"通村公路硬化先进集体"、"公路建设模范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前社村 |
冠山镇前社村地处平定政府办公楼东200米处,紧邻太旧高速路平定出入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共有623户,1535人,占地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540亩。2012年前社村经济总收入达143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44元。 前社村以建设和谐、自然、富裕新农村为目标,培育产业富民,加强基础惠民,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发展o2007年,投资200多万元率先在全县实现煤气人户,全面普及全部投入使用。2008年,投资280万元新建花果山农民公园和村民活动中心,成为全镇生态绿化的亮点工程。2009年,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在阳涉铁路南,原平定电厂北段实施投资4800多万元的新村建设,占地40亩,新建住宅楼500套,提升了村的对外形象,进一步优化了县城周边环境。依托路的优势,三产发展迅速,就业和收入双赢,户户通硬化路、户户饮水自来化,村街主干道绿化、美化、净化。实现了水、电、路、气、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的全覆盖,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多次受到市、县、镇的表彰。 |
和窝村 |
和窝村位于县城东北部8公里处,属冠山镇辖区较偏僻的小村之一,属纯农业村。现有人口63户,150人,耕地面积400余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8万元,人均收入8867元。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和窝村人努力奋斗,致力打造生态家园。 |
王家庄村 |
王家庄村地处平定县城东4公里处,地形呈盆地状。总面积约6.6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000亩,包括林地面积400亩,核桃200亩,辖8个村民小组1030户,共2223口人。地下储藏有煤、铝矶土、矾石等矿产资源。 立足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思路,王家庄村稳定农业基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抓住阳五高速公路横贯村东部的良好机遇,加快发展,注重民生。2009年,完成户户通硬化路工程,新建了400个公路护墩和30多个固定垃圾点,安装了路灯,重新修缮了古庙,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19元。 |
红土洼村 |
红土洼村位于冠山镇城东8公里处,与和窝、甘井、榆树院、葛家庄、新庄窝统称为东山六村,属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人口197户,451人,耕地1206亩。抓住党的惠农政策,克服困难,致力发展。村主干道全部硬化,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69元。 红土洼村与杨家沟村、东关街村、贵石沟村、庙沟村、冠庄村、冠庄垴村、城里街村、上庄村、后沟村、西锁簧村、胡家庄村、南坳村、鹊山村、石板坪村、大峪村、小峪村、姜家沟村、孙家沟村、南关街村、西关街村、河头村、前社村、和窝村、王家庄村、榆树院村、甘井村、新庄窝村、西沟村、岭上村、宋家庄村、维社村、葛家庄村、北磛石村、南磛石村、庄窝村、里社村、中社村、罗家峪村、洗马堰村、常家沟村、红卫村相邻。 |
榆树院村 |
榆树院村位于平定县城东6公里,东面与石门口乡西郊村、南上庄村毗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86.46亩,林地500亩,荒山2000亩。253户,572口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灰岩、铝矾土和黏土、铁矿石等多种矿产资源。立足村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由过去的单一粮食作物种植转向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矿石加工厂及石灰厂等企业,对村内道路主干线进行硬化,并实现了户户通。为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会定期举办传统庙会及大型的文艺活动。2009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村民文化艺术节。逢年过节还给予村民一定的福利待遇,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94元。 全村民心稳定、村内政通人和,形成合力的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冠山镇党委、政府“十二五”规划而总战略和大开放、大发展、大招商的总体思。榆树院村正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向更美好的明天迈进。我们以优越的环境、热情的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榆树院村投资办厂,共谋未来发展。 |
甘井村 |
甘井村位于平定县城东部8公里,现有273户,558口人,耕地1000亩,面积3.5平方公里。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25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井村紧抓机遇,加快发展。投资11万元对蓄水池加盖修复,投资27万元新建村舞台,投资87万元完成了户户通硬化路工程。2010年7月,又引进了投资5000万元的山西鑫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肉鸡饲养项目,该项目的完成将会带动甘井村更多产业的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
新庄窝村 |
新庄窝村位于县城东5公里处,是冠山镇东山六村之一,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524亩,60户,110口人。村民以农业为主产业,为此,立足村情,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和高效农业,引导种植油葵、豆类等经济小杂粮,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被评为全镇“道路硬化先进集体”。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18元。 |
西沟村 |
西沟村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交通便捷,总面积1.8平方公里,350户,787口人。村民以农为本,兼营各业,其中木器加工为西沟村的经济的主产业。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地质灾害治理避让搬迁村,实施了整体搬迁,2010年,主体建筑工程基本完成,直通红卫新村与义平路连接的公路竣工。新村水、电、气、暖和医疗室、活动室、办公楼等配套设施齐全,成为全市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9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581元。 |
岭上村 |
岭上村位于县城东0.5公里处,义平路侧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现有425户,1014人,耕地750余亩。近年来,充分发挥县城近郊的地理优势,营造环境,致力发展。先后投资修建了村前后牌楼;实现了户户通硬化道路;维修了刘家祠堂,保护了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了村容村貌。坚持关注民生,投资20万元维修水池并盖顶,使村民的饮水得到了净化;投资8万元修建了标准化卫生所;2010年,投资350万元铺设煤气入户,现已动工,年底完成。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65元。 |
宋家庄村 |
宋家庄村位于平定县城南4公里处,距太旧高速公路平定出口及207、307国道5公里处,与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阳煤集团五矿矿区东西相邻。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俗称"三面阁"的老爷庙建筑在晋东阳泉一带独具一格。全村面积4.88平方公里,耕地1400余亩,1320户,3000口人。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27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53元。 坚持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近年来,宋家庄村以“做特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为方针,调整结构,建设工业、农业两大园区,招商引资促经济。相继完成了朝阳小区、煤气户户通、新建村养老院三大民生工程,以及朝阳区广场、三面阁广场、水峪沟广场、秋树垴广场的建设,使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举办村民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今日的宋家庄,处处显示出城市化花园式的新农村景象,先后被市委、市政府,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2009年7月被省城乡文艺交流协会确定为“农业林业示范园区”。 |
维社村 |
维社村位于平定县城东2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现有耕地1200多亩,515户,1400口人。村民以务农、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维社村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民生。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增加收入,引进和扶持发展聚胜皮毛养殖公司,带动了农民增收。实施道路硬化、植树造绿、环境整治工程,新修了篮球场、农民休闲广场、农家书屋,并于2009年底实现了煤气户户通,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36元。 |
葛家庄村 |
葛家庄村位于平定县城东部6公里,52户,107口人。共有土地260亩,其中耕地120亩,退耕还林140亩,属纯农业村,同时是冠山镇最小的行政村。近年来,依靠党的惠民政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72元。 |
北磛石村 |
北磛石村位于县城东,207、307同道交汇处,紧邻东升市场、太旧高速公路出入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532户,1302人,耕地362.7亩。村内基础设施齐全,环境卫生良好,户户通道路硬化,新建成的蔡家山农民公园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新建小二楼50多套,村民住宅条件达到了小康水平,部分村民还实现了热电联产集中供暖。 北磛石村有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宝鑫建材厂和会明石厂专营石灰岩的开采和加工,近年来,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村党支部、村委会大胆开拓,积极带领村民致富,陆续建起了综合大楼和商品一条街,村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6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61元。 |
南磛石村 |
南磛石村地处平定县城东1公里,位于太旧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和207、307国道的交汇处。南川河、锁簧河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0亩,退耕还林450亩,303户,764口人。2012年,农村经济收入56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620元。 近年来,南磛石村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建成了耐火厂、阳泉市首家食用油加工企业万和油脂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益智商砼搅拌站及义祥汽修,投资68万元新建大井汽修厂综合服务街。关注民生,新建小二楼12套,平房28套,面积5000平方米。投资15万元,为村民更换自来水管道,并减免水费。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净化、亮化、美化,投资300万完成了集古迹重修、休闲、娱乐、健身、生态、园林为一体的秦王山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健身、活动的场所,被评为“生态园林村”,投资70万元整修了学校以及安装了健身器材。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把南磛石村建成“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村民生活富裕安康,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村务管理民主有序”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新农村。 |
庄窝村 |
庄窝村位于县城东4公里,207、307国道交界处,太旧高速公路平定出入口,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00余亩,343户,808口人。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立足于交通运输业,狠抓三产经济发展,着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户户通硬化路已全面实施完成。村民水费全部免除,闭路电视收视费由村集体代缴,60周岁上的老人领上养老金。植树造林,村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亮化、净化,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日益改善。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92元。 |
里社村 |
里社村位于平定县城东4公里,北依石太电气铁路,南连太旧高速公路,毗邻207、307国道,建设中的阳五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总面积3.34平方公里,现有农业人员3471人,常住人口4200余人,耕地面积2380余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830万元,人均收入9422元。 原村属企业已改制的莹玉陶瓷有限公司为全县较大的骨干企业,主导产品骨质瓷已出口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村经济支柱产业和村民就业的主渠道。同时村民积极发展传统制鞋业,引进资金、技术、销售信息,生产户由原来的7户已发展为12户。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里社村在村中心建设了面积1400平方米的农民活动中心供村民休闲娱乐。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受到市、县、镇的表彰。 |
中社村 |
中社村位于平定县城东1.5公里处,紧邻太旧高速路平定出入口,交通便利,是全县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之一。全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1840亩,共有9个村民小组,923户,2099人,村内没有支柱性产业,村民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耕种土地收入以及外出务工。 中社村坚持以发展创新与共同富裕为核心理念,引进了投资1.6亿元的矿用隔爆型后入式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项目,增添了经济新亮点,投资新建了虎神庙农民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保障村民用水,投资40万元铺设管更新管路。同时,围绕重点工程,大力进行环境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2元。 |
罗家峪村 |
罗家峪村位于平定县城东,与县政府大楼仅一街之隔,西倚常家沟村,东临庄窝村,背靠松树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354户,786口人,耕地100亩。村里无任何支柱产业,村民多靠外出打工和三产为业。围绕县城东扩战略,罗家峪村投资修建了汇丰小区及一批小二楼住宅。2008年为了方便村民出行,硬化了村里的主干道;为了丰富罗家峪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特别是2006年,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以镇政府牵头,积极配合建设了全县第一个生态文化特色公园一一松树山农民公园,全村的整体环境对外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44元。 |
洗马堰村 |
洗马堰村位于平定县城东,是县政府所在地。现有445户,1010口人,耕地100亩,人多地少,村民以三产为主业。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工程,先后建成了宏泰小区、卓正名城等环境幽雅的小区,带动了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村民集资与村集体投资共1200万元建设了农贸市场,实现了村民就业和壮大集体经济双赢的目的。坚持关注民生,投资达120万元免费为村民接人煤气,免费为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给予村民补贴水费、养老金等福利待遇。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24元。 |
常家沟村 |
常家沟村位于平定县城南3公里,距太旧高速公路平定出入口2公里,村口北靠山西阳光发电有限公司公路专线,交通便利。地域面积2.42平方公里,600户,人口1300人,耕地800亩。企业有洗煤厂、常青瓷厂和煤球厂。传统产业平定砂锅,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投资150万元的砂锅生产线正式投产,纯正的绿色天然手工工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37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9508元。 常家沟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50万元完成了户户通硬化路工程;投资50万元接通了自来水;投资120万元新修教学楼;投资60万元重新修复了历史遗址关帝庙;投资20万元建设村民文化广场两处;投资500万元新建小二楼住宅50套。村内绿化面积逐步扩大,绿化率达30%,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极大提高。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集体"。 |
红卫村 |
红卫村地处平定县城东部,义平路穿村而过,面积为约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5亩。全村共有432户,1150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社火活动一直是村里强项,其中的二鬼抱跌意趣丰富,是每年县里街头文艺表演冠山镇的品牌节目。同时,优越的区位条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96元。 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地质灾害治理避让搬迁村,实施了整体搬迁,新村建设工程于同年8月5日破土动工,占地100亩,坐落在旧村北侧,工程总投资l亿元,建筑面积为75000平方米,共744套住房,水、电、气、暖一应俱全,同时建有村委办公楼、医疗室、老年活动室、会所等配套设施,还大面积栽种了各种花卉草木,绿化率达38%,成为全市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还引进华通集团建成了平定县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如今的红卫村正向城市花园式新村的方向阔步迈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