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阳泉 >> 平定县 >> 锁簧镇 >> 下马坊村

下马坊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马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马坊村简介

  下马坊村村情概况
  下马坊村是隶属于平定县锁簧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下马坊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南部,东临立壁村,西接上马坊村,南与张庄镇桃叶坡村接壤,北连西峪村。
  全村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2250亩),其中建成区面积500亩,耕地面积760亩,林地面积720亩,其他面积270亩,年平均气温20℃左右,宜于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生长。
  截止2010年底,全村农户260户,总人口640人。劳动力400余人,至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00元,外出打工3500元。
  村有1个便民合作社,2个小卖铺。
  村内现有卫生所1个,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40人,低保人员56人,五保人员14人。
  村内有幼儿班1个,幼儿10人,幼儿教师1人,村内建有农家书屋一个,图书2200册。
  庙会时间农历三月二十五,以郭姓、吴姓为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321102 045000 -- 查看 下马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马坊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马坊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立璧村

  立璧村村情概况   一、村情概况   立璧村位于平定城里南20公里处,阳胜河下游,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207国道5公里,交通便利。村庄区域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07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截止2011年11月,有农户1260户,有乡村人口3628人,其中,男性1794人,女性1834人。其中农业人口3228人,劳动力1934人,到2011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728人,参合率88%;享受低保68户,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4人。   二、地理环境   立璧村属丘陵山区,地势东南较高。年降水量较少,属干旱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有无烟煤,硫铁矿,铝矾土,还有粘土、石灰石等,均已开发利用。   三、土地种植历史沿革   民国35年(1946),立璧村开始了土地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制等重大改革,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变革,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立璧村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等,传统农具是以人,畜为动力的铁木、石制农具和条编、绳编农具。旧社会,灾害频繁,战乱不断,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成效明显。   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引下,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牧、林、副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旱作农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水浇菜地,由传统农具变成了现代化的农机设备,由单一的农家肥变成化肥和农家肥配合施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种子包衣、秸杆还田等农业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   立壁村1987年被0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确定为农村固定观测点。   四、村级厂矿变革   改革开发初期,立璧村先后承办的企业有:煤矿、硫铁厂、磺厂、矾石厂、砖厂、搪瓷厂、家具厂、琉璃瓦厂、古陶厂、食品厂、腐竹厂、鸡场、彩釉砖厂、奶牛厂、果园、日用陶瓷厂、钢砖厂。   2001年,立壁煤矿由个人出资买断了经营权,走出了煤矿改制的第一步。到2005年,全镇煤矿改制完成。   五、村落古迹   立璧村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村落,在村里有许多的古迹,先后修建了:龙天庙、关帝庙、观音庙、雲霄殿、寺院、佛堂庙。庙会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一,主要姓氏郭、赵、高、张、贾、姚等。   

东白岸村

  东白岸村地处平定县东南部,全村约500多户、1600口人,耕地面积2000亩左右,白岸秋霜,为平定八景之一,所说的就是平定县锁簧镇东白岸村的美景.如今经过沧桑的巨变,白岸的山峦,荒山秃岭,不值一观.但据史志记载,昔日的白岸,满山遍野的枫树,俗称黄栌木,苍苍蓬繁,林深隙间,叶密层层,而林中又夹杂花卉蕊馨,点缀的更为姿色翩翩,壮观而耐看,尤其秋天,诺大山峦满目红叶,一望无边,煞为好看,临近傍晚,霞光四射,普照红叶,穹天皆地恰为一种赤色世界,又恰逢秋天绽开的花朵,映照丛林如锦似团.雁去秋寒,白霜降地,那赤色的红叶,撒上一层洁白晶莹的薄霜,红白争辉,各竞其色,妙绚成趣,和谐旖丽,实在壮观.白岸秋霜,皆因白岸山高林茂,地势高寒,秋乍早寒,降霜皆白,银妆素裹.尤为靓观,所以名扬古州,被誉为平定八大景之一.   

谷头村

  一、地理位置   谷头村,坐落于太行山区,是距平定县城南十公里处的一个山村。海拔达到了890米,是锁簧镇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子。从村落规模和手工业生产的遗址以及尽有的文物诸品衡观,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土地面积两千五百多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人口由刚解放时的8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580人,其中农业人口2162人。   二、自然条件   谷头村的特别自然条件——缺水   正常年降雨量为350—60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80天。气温最高达39-40℃,最低达-25℃。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在黄土高原上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年九旱。但谷头村缺水更有其特别,四相邻村常年有水,唯独谷头村就在雨水正常的年景里,也是一过了春节之后就缺了水。直到六七月份才有水,如果遇上旱年,缺水时间会更长。   村民吃水问题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以前,村民就靠去周边村挑水,遇到旱季需要走更远的路到别的村取水,人们说我们村是“天旱无水贵如油,雨旺井溢满街流,秋冬之季对付过,接近春天又发愁”;第二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3年,1979年,村民在村周围建了好多水池,蓄水共有5万立方,其中最大的一个蓄水就达1万立方,这个阶段村民的吃水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第三个阶段就是1993年至今,1993年全村集资打了一眼深井,这时村民吃水总算不愁了。   三、矿产资源   谷头村款产资源丰富,有无烟煤、硫铁矿产、石灰岩、二硫化碳等,这些资源也让村子陆续建起了多个厂矿。建国至今先后建成11个厂矿,其中1963年建成的硫铁矿是阳泉市第一个厂矿。1985年建成的二硫化碳厂,年产达到300多万吨,1984年建成的金山硫化长、1986年建起的金龙岩棉厂、建陶厂、建材厂等等,八十年代建成的这些企业谱写了一段谷头村辉煌的历史。   

官道沟村

  官道沟村村情概况   官道沟村隶属于阳泉市平定县锁簧镇,村庄北至里梨林头村,南邻张庄村,西起宁艾村,东靠上马坊村。207国道和阳涉铁路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截止2010年底,共有农户283户,有乡村人口854人,适龄劳动力540人,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   全村村域土地总面积为132公顷,村庄建成区面积14.66公顷,耕地面积1002亩,其中有948亩口粮地落实到户,退耕还林54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冷暖空气势力交替影响,四季分明,冬季长,春秋季短。降雨天气集中在7-9月份,年降水量平均522.5mm左右。全年平均气温10.6℃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1天。全村植被较为丰富,主要树种有杨树和柳树。土壤类型为黄土质山地褐土,土壤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其余为薯类、豆类等杂粮,玉米种植面积占到粮田面积的90%以上。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45元。   村里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随着近年煤矿的大力开发,可采区已接近枯竭。官道沟村位于阳胜河下游,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受邻村铬元素污染,近期内不能开发和使用,待治理后开发。目前,全村村民饮水和浇地主要使用张庄泵站引来的自来水。   官道沟村境内有207国道和阳涉铁路贯穿而过,村庄内主干道位于中部,为南北方向,宽5米,以此为中心,道路向四周辐射。全村大街小巷道路均已硬化,硬化率为100%。村内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村庄居住区建设较集中,村庄主要道路东边新建一排2层住宅楼,在村北铁路北面建有23栋小二楼,其余房屋多为砖混结构,少数为窑洞。全村95%以上农民以无烟煤为主要能源,并配合使用电能,村内通讯较为发达。农民固定电话装机率90%,移动电话拥有率达90%,闭路有线电视安装率达93%,拥有电脑40台,并已接入光缆上网。   工业企业现有:盛世煤业、阳泉高星建材添加剂有限公司、阳泉日泰洗选煤有限公司、在建的有伯瑞纳科技有限公司。   产业发展全村第一、二产业均发展不足,现状养殖不成规模,都是自家散户零星养殖,主要有羊和鸡。第三产业是村内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其中,运输业又相较最为发达。   人口卫生截止2010年底,官道沟村共有农户283户,乡村人口854人,其中男性435,女性419人,适龄劳动力540人。到2010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54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3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占地80平米,配备乡村卫生员2名,病床3张,能满足村民基本医疗需求。   文化教育村内小学有1所,小学教师8名,幼儿教师1名,截止2010年底,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90人,其中,小学生人数60名,中学生30人。幼儿1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名胜古迹官道沟村建村历史悠久。现在村庄南部、村委会旁边有一座老君阁和一座吕祖庙,修建时间不详,重建于光绪三年,并于近几年内修缮。庙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四,主要姓氏有延、赵、张、王、李等。   

朝阳堡村

  朝阳堡村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在传承着人类文明。   一、地理位置及情况   境内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海拔仅35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区域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年平均日照为2696.3时,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43.5毫米,无霜期为159天。   朝阳堡村位于平定县南部,地处西锁簧村南、东锁簧村西,距县城10公里,307国道3公里,境内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二历史沿革   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夏代,华夏分为九州,朝阳堡村隶属冀州之域。到周代,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本隶属于属并州。朝阳堡村名因属于朝阳堡村常年日照充足,还有一个解释是朝阳有生机勃勃,风发向前的意思。   朝阳堡村煤炭资源丰富,化工煤炭等行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后为四化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朝阳堡人本性淳朴、善良,一个勤劳团结的群体   

北庄村

  北庄村地处平定县城南,距县城7.5公里。因村在东锁簧北面故名,先人们在向阳的土坡上打土窑而居。最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何家。五百年前的北庄山大沟深,树木参天,河流不断。几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全村总面积3567亩,无自然村。2006年统计,全村有耕地1401亩,农户人口1526人,常住人口1646人。劳力总数678人,其中第一产业230人,其它副业188人,外出打工260人。   全村2004年粮食产量208吨,经济总收入4160万元,人均纯收入4166元;2005年粮食产量181吨,经济总收入4364万元,人均纯收入4456元;2006年粮食产量176吨,经济总收入4469万元,人均纯收入4797元。   北庄村山多地少,矿藏丰富,有无烟煤、硫铁矿、石灰石等。煤炭是村的主要产业,2003年关闭煤矿以后,只有硫铁矿一座。村民从事个体经营的有运输业、养殖业{鸡厂一个,猪厂六个}、小卖部等。   北庄村的林业历来兴旺发达,1990年以前果园曾发展到1000多亩,年产干鲜果品70多万斤,其中结杏就有7万多斤。后因缺乏水源,环境污染和私挖煤炭等钟种原因果园废弃。村里有三棵古槐,一棵是耿家垴古槐,一棵是和家垴古槐,还有一棵就是九枝槐,都没有确切年-证。其中九枝槐比较年轻一些,其树冠庞大,根团裸露地面,特别美丽壮观。   砂锅是北庄的特色产业,起源久远现无确切考证,中华民国末年到1980年,最为兴旺,多时,全村有捏锅窑四十多座,产品远销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后来砂锅用的少了,2000年只有张爱晓一人还在捏砂锅。他不断发展创新,已试验成功机制锅和明锅,改进了烧制工艺,不再是单一的手工操作,提高了产品质量。   

梨林头村

  梨林头村,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锁簧镇,位于平定县城南6.5公里,207国道和阳涉铁路穿村而过,是锁簧镇南边的门户。紧邻前梨林头村、谷头村、陈家庄,向南5公里可到达张庄镇,沿207国道公里可到达昔阳。东西丘陵起伏,群山连绵。全村850余户,农业人口2532人,非农业人口500余人。全村总面积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000余亩。分为8个组,共有107位党员,其中有8名女党员。   梨林头村位于东经113°,北纬37°,属于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为玉米、黍,小米,豆类和薯类等。   全村被207国道一分为二,交通便利,207国道是沿着一条地壳断层绵延南北,路的东面是裸露的石灰岩,路的西面是丰富的煤矿,路的两边分布着各种矿藏,有煤、硫铁矿、铝矾矿、粘土矿、耐火土矿等。并且储量丰富,埋藏浅,易开采。   经济发展   梨林头的赵氏家族,在昔阳县发现了祖先铸造的一口铁钟。1984年,梨林头剧团在昔阳演出,发现了一口铁钟,上刻有铭文“金火匠,平定州,赵天相嘉靖十六年”后梨林头村村赵氏子弟相继观看,对照家族的族谱,证明这赵天相为赵氏祖先。这说明在五百多年前得明朝,梨林头村村就有有了铸造业,而且可以铸造类似钟一类的大型器具了。   梨林头村村铸造业的兴起,除了有丰富的煤矿、铁矿资源外,还有经验丰富的工人,和相应的设备。在当时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新型手工业迅速发展,在明末清初形成了以农耕为主体,铸造业、采矿业为辅的产业格局。   由于封建统治者尊崇佛教、道教,宗教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道光年间,新建了许多庙宇。如万历年间新建的老爷庙。随后有玉皇庙,山官庙、真武庙、观音庙,还有赵氏祠堂。从赵氏家谱来记载来看,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人口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这和明朝朱棣迁都北京,社会比较稳定。清朝的晚期,人口增长缓慢下来,这和当时的社会动荡,战乱纷繁有关,传说在光绪二年,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流传着“人吃树皮,狗吃肉,野草湾死下一沟沟”的俗语。人们为了生存,就要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清晚期到民国时期,炼铁、铸造业、采掘业,蓬勃兴起,当时村里的炼铁作坊有,晋泰乾炉、清源城炉、下南沟炉、后窑凹炉,德胜义炉、东坪炉、小东岭炉。村0现了遍地开花,处处冒烟的壮观景象。当时流行的顺口溜“开了行,荷包鸡蛋挂面汤,闭了行,酸饭菜汤喝不上”。伴随着铸造业的发展,村里的煤炭采掘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从煤炭的开采到运输也留下了很多的地名,如:烧炭窑、凹窑、驮碳垴等。梨林头的铁矿、汞矿资源丰富,埋藏浅,易开采、产量大,不但能满足梨林头村村炼铁炉的需要,当时还销往宁艾,陈家庄等村。就以村得南岭坡为例,此处相隔十来米就有一个汞窑井口,深的有十几米,浅的只有几米。村民上地干活经过此地要格外小心,一不小心就就会跌入汞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和8月13日日军向上海进攻的炮火,形成了日本侵略者南北进攻中国之势。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全国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山西阳泉境内的抗日斗争是于1937年10月11日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为总指挥的中国守军在井陉附近遭到日军第二十师团的攻击,娘子关防御战打响拉开战幕的。守军将士虽顽强拼搏,浴血奋战,但因组队混杂,仓促应战,装备又差,娘子关防御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守军伤亡2.7万人的代价失利而告终。尽管如此,其歼敌数千,阻敌前进20余天的功绩不可磨灭。娘子关失守后,日军长躯直入,向西疾进,于1937年10月29日占领了平定,30日占领了阳泉。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赅人听闻的惨案,犯下了累累罪行。从娘子关失守至平定、阳泉沦陷仅5天时间,日军在沿路村庄就烧杀村民480人。在侵占阳泉后的8年间,平定县有13913人被杀害,10529人被饿死,15762人失踪或逃亡在外,有48576间房屋被烧毁;阳泉全境土地荒芜,工业停顿,商业倒闭,瘟疫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寇大量掠夺村里的矿产资源,村里的保晋炼铁炉、德育祥炼铁炉、万义成炼铁路练出的生铁,全部都被日军运往阳泉保晋公司,用来制造0弹药,用来-中国人民。日军的残暴罪行,激发了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强烈的反日情绪。在中国0的领导下,采用多种形式,与日本侵略军开展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村政府的组织下,一批集资、集股的企业出现,有大众铁厂,抗联社铁厂,民生铁厂,煤矿有公益煤矿,源盛矿、硫黄矿,有赵思明汞窑,德义汞窑,有赵西本瓮窑。从建国初期到合作化时期,采掘业,炼铁业在恢复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时期,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工农分家,农业仍然是经济支柱产业。村里有丰富的铁矿石,硫铁矿石,成立了磺业矿,隶属于平定县手管局。在天井沟,磨坡开凿了许多坑口,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发展,科技的进步,突发炼铁被淘汰。虽然在五八年大炼钢铁期间,土法炼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毕竟能耗大,效率低,费时费工,逐渐被新的技术代替,退出了历史舞台。煤矿作为村里的副业来经营,它的规模,产量,销售都是有限定的,没有大量的开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模式由计划向市场转变。资源优势凸显,一批以煤矿,化工厂为龙头的企业如雨后春笋,竞相建立,生机蓬勃。从八零年开始,村里有煤矿一座,坑口两个,硫铁矿一座,化工厂一个,刚砖厂一个,蓝砖厂一个,灰窑一个,石场一个,铸造厂一个,汽车队一个,建筑队一个,养鸡场,养猪场各一个,这一时期村中一传统的农业为支柱的经济格局彻底被打破。七十年代,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副业的收入所占的比例,而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各种副业逐渐兴起,为农村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副业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甚至超过了农业收入在经济收入中的比例。到九十年代,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降低到了百分之十,甚至更低。随着股份制,私人办企业,到外出打工,农村的经济组成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进入新世纪,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新时代的要求,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要进行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实行了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农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和绿地广场,加大了对文教、卫生事业的投入,相信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在坚持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切实贯彻惠农政策方针,实现把梨林头村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体育文化   历年以来,梨林头村村的文化事业始终坚持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宗旨,以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为核心,在艺术上不断改革创新,传承民间艺术,演绎民间风采。由过去的现代剧《江姐》、歌剧《刘胡兰》、传统剧目《玉堂春》、《芦花河》等到现在的小品《打假》、《不公开的小孝心》、《一封家书》、快板剧《猴三告状》、秧歌剧《赞家乡》等,都多次参加市、县、镇文艺汇演荣获平定县一、二等奖。群众体育方面,在1989年我们就尝试举办了第一届“两节”文体活动,截止2007年我们已连续举办了19届“两节”文体活动。项目设置丰富多彩,老幼皆宜。有篮球、乒乓球、象棋、扑克小2定主、羽毛球、拔河、铅球、剪纸、绘画、书法、灯展、幼儿三轮车、幼儿端乒乓球、幼儿赶篮球、跳绳、有奖猜谜等,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多村民参与。另外还组织起百余人的威风锣鼓队、男子篮球代表队、文艺宣传队(军乐队),多次代表我镇参加市县汇演,深受各级领导和群众好评。   

前梨林头村

  前梨林头村,坐落于太行山区,是距平定县城南十公里处的一个山村。据传,在远古时期植有繁茂的梨树林而得名。从村落规模和手工业生产的遗址以及尽有的文物诸品衡观,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地域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东邻谷头村五华里,西距新城村八华里,南向宁艾村八华里,北接西白岸村八华里。地形落差在海拔七百至九百八十米之间。坡岭沟渠纵横,属丘陵地带。地质土壤,分为三类,混土质站30%-40%,分布在大南岭、赞皇水沟、阴天洼等处。红土质约占20%,分布在红土垴榆树垴等处,沙石质占20%-30%,分布在五指山、白沙坡、兰来沟等处。   正常年降雨量为350—60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80天。气温最高达39-40℃,最低达-25℃。   宜种农作物有玉茭、高粱、谷子、黄豆、糜黍、小豆、小麦等,油料有小麻、蓖麻,勉强年兽两季。   矿产资源有煤、铁矿石、粘矸、石灰石。(解放后发掘有硫磺和铝矾土)   

前锁簧村村

  前锁簧村村情况   前锁簧村位于太行山麓,阳泉市平定县南9公里处,其地理坐标是北纬37°49′,东经113°37′。四至是:东与西白岸接壤,南与东锁簧交界,西与北庄朝阳堡相邻,北与马家锁簧相接,全村总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居住区位于效能枢纽地带。207国道平(定)黎(城)公路和阳(涉)铁路平行穿村而过,贯穿南北。前锁簧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太(原)旧(关)。高速公路平定入口5公里,距阳泉市城区15公里。截止2007年底,村庄在籍户数360户,人口为1260人.,其中农业人口918人。   全村村域土地总面积为4.15平方公里,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村庄建成区面积20.9公顷,耕地面积402亩。全年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5℃,年平均日照279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1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谷子、蔬菜   前锁簧村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硫铁矿石、铝矾土狂,嗨哟粘土、石灰石等,均已开发利用。   特色产业前锁簧村村的主要产业以工业为主,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业   人口卫生截止2010年底,前锁簧村村有农户360,乡村人口共1260人。其中农业人口918人。到2010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33人,参合率90%;享受低保2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有乡村医生2人。   文化教育前锁簧村村建有小学一所,校舍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真个行政农村义务教具在校学生120人,拥有教师12人。   前锁簧村村庙会时间为农历五月二十四,主要姓氏有王、马等   

西白岸村

  西白岸,因村在川河下游南畔,因地势高寒,秋霜较早,往往秋霜之后,丛林一片白色,银妆素裹,蔚为奇观,故为白岸。据《平定民间传说》中说楚汉之争时,韩信曾屯兵在此兵分两处驻扎,西百万,东百万。后人常以此称呼此两地,时长日久渐成如今叫法:西白岸,东白岸。西白岸由此得名。   西白岸位于平定城东南8公里处,西白岸村地理位置优越,与前锁簧村、马甲锁簧村、谷头村以及东白岸村相邻。全村共有2500多人口,其中农户966户,农业人口2342人。全村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林地面积1000亩。西白岸村庙会农历五月二十四,主要姓氏王、董、姬。宜种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黄豆、糜黍、小豆、小麦等。   矿产资源有煤、铁矿石、粘矸、石灰石。全村道路硬化达100%,大力招商引资,现有企业平定东方驾校训练场地、平定聚鑫石油支撑剂有限公司、平定县昌鑫机械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帮助解决了村里一大部分的劳力。   

麻巷村

  麻巷村村情概况   麻巷村委会位于锁簧镇南部,麻巷村隶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锁簧镇,距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交通不便。东与泉水头村、谷头村相邻,东南与石门口相连,北与立壁相接。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截止2011年底,有农户310户,有乡村人口874人,其中农业人口820人,劳动力55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58人。   沿革:历史上未发生合村、分村区划变更等情况。   全村国土面积187060㎡,海拔11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区域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年平均气温10.5℃,年降水量543.5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1.7亩,林地面积200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无煤矿等资源,麻巷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砖木结构住房为主。   无工业企业。   特色产业麻巷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省内。麻巷村发展种养业特色产业,截止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500人。   人口卫生截止2011年底,麻巷村有农户280户,乡村人口共874人,其中男性485人,女性389人。其中农业人口874人,劳动力558人,到2011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30人,参合率95%;享受低保4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有乡村医生2人。   文化教育麻巷村件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130㎡,距立壁联校2.5公里。截止2011年底,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75人,其中,学前班25人,小学一、二年级50人,拥有教师3人。   村民出行交通方式为平定公交686线路.   麻巷村庙会时间为农历七月二十三,主要姓氏有冯、郭、岳等;   驻地麻巷村,以驻地得名。因其地理特征在一条沟内,故而称其为巷。   

下马坊村

  下马坊村村情概况   下马坊村是隶属于平定县锁簧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下马坊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南部,东临立壁村,西接上马坊村,南与张庄镇桃叶坡村接壤,北连西峪村。   全村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2250亩),其中建成区面积500亩,耕地面积760亩,林地面积720亩,其他面积270亩,年平均气温20℃左右,宜于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生长。   截止2010年底,全村农户260户,总人口640人。劳动力400余人,至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00元,外出打工3500元。   村有1个便民合作社,2个小卖铺。   村内现有卫生所1个,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40人,低保人员56人,五保人员14人。   村内有幼儿班1个,幼儿10人,幼儿教师1人,村内建有农家书屋一个,图书2200册。   庙会时间农历三月二十五,以郭姓、吴姓为主。   

上马坊村

  上马坊村,地处平定县南麓,距207国道1公里,东邻下马坊村,南与张庄镇桃叶坡村相邻,西边与陈家庄村接壤,北与西峪村相靠,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上马坊村地势低缓,多为丘陵,平均海拔800米,土地贫瘠,主要土层为耕作黄土质,淡褐土性土,主要经济作物以玉米,谷类、豆类、薯类为主,其它木、粮、油、果木都有种植。村域总面积约2540亩,其中村庄占地560亩,耕地面积1200亩,(人均1亩),荒山河流占地780亩。全村有关农户366户,总人口1117人,其中村常住人口1296人,全村劳动力总人数870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430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440人。农业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全村耕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100亩,占到粮田面积的100%。全村从事畜牧业的有5户,其中:小型猪厂3个,占地530平方米,年存栏数460头;养羊2户,年存栏70只,其余为零星养殖。第三产业主要是运输业、商店、餐饮等服务业。有小型超市2个,小卖部2个,店内商品基本可以满足村民日常所需;餐饮服务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可以给村民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运输业较发达,有重型工程车1台,大型卡车5辆,农用车30多辆,从业人员50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   

西峪村

  西峪村村情概况   西峪村地处平定县南麓,距207国道3公里,距平定县城30里,官麻公路贯穿村东,录属平定县锁簧镇,东邻立壁村,南接上马坊村,西边与陈家庄村接壤,北与谷头村相靠,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村辖7个村名小组,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农户673户,总人口2100人,男女性别比是1:1.12,其中村常住人口2230人,外来暂住人口12人,全村劳动力总人数980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520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460人。   全村村域总面积约3852亩,其中村庄占地1070亩,耕地面积1794亩,(人均1亩),交通占地34亩,绿化用地25亩。至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9253万元,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全村地势低缓,多为丘陵,平均海拔800米,土地肥沃主要土层为耕作黄土质,淡褐土性土,主要经济作物以玉米,谷类、豆类、薯类为主,其它木、粮、油、果木都有种植。   该地区属暖和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资源丰富,光能利用率高,年平均气温10.1—11.4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500—550毫米,全年无霜期在130-150天之间。   矿产资源村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无烟煤、粘土、石灰岩最为丰富,其它矿种也有分布,无烟煤是主要矿产之一,现探明可采储量还有800余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峪村以煤炭采掘业龙头,逐步形成了一批规模产业,先后兴建了硫铁矿,石灰厂,晋阳化工厂,红砖厂,耐火材料厂,轻质碳酸钙厂等村办企业,并曾荣获了本县“小康村”的殊荣。同时,大力扶持村民兴办养殖业,和交通运输业,为此,西峪村也拥现出一批养殖大户和运输业户。   文化遗存村史历史建筑久远,村西老君庙,村中老爷庙,村东财神庙(毁于文革期间),村南大庙据考兴于清乾隆年间,重修于清道光年间,村北有龙王庙。   官房大庙:修建于康熙九年(1671),后又修建观音堂,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4)。重修于道光十八年(1839),重修同时,大庙对面修建舞台一座。占地总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舞台120平方米。   龙王庙:修建于乾隆十三年(1749)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钟鼓二楼,山门,占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关帝阁:建于乾隆十二年(1748)建筑面积80平方米。   老君阁:建于光绪十五年(1890)建筑面积80平方米,重修于2005年(重修投资12万元)。   财神阁:建于民国十一年(1923)毁于文革期间,现存碑记三块。   西峪村庙会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八,主要姓氏有翟、郗、郭等;   

陈家庄村

  陈家庄村村情概况   陈家庄村委会位于平定县锁簧镇东部,陈家庄村隶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锁簧镇,距207国道平黎公路2公里,交通便利。与梨林头村和西峪村相连。全村辖48个村名小组,截止2010年底,有农户907户,乡村人口2907人,其中农业人口2637人,劳动力171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67人。   全村国土面积4.2平方公里,海拔1529米,年平均气温10.5℃,年降水量5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396亩。人均耕地0.75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6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74元。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陈家庄村农户住房以砖石结构为主。   工业企业有山西平定陈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双君地毯厂,巨兴铁合金有限公司。   人口卫生截止2010年底,陈家庄村有农户907户,乡村人口2907人,其中男性1602人,女性1305人。其中农业人口2637人,劳动力1715人。到2010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55人,参合率78%,享受低保11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30平米,有乡村医生7人。   文化教育陈家庄村建有小学一所,校舍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距离镇中学4公里。截止2010年底,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25人,其小学生213人,中学生112人,拥有教师21人。   陈家庄村名胜古迹有龙天庙、葛家阁,庙会时间为农历三月二十和八月十五,主要姓氏为葛、张、方等。   


下马坊村特产大全




下马坊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