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阳泉 >> 平定县 >> 柏井镇 >> 柏井一村

柏井一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柏井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柏井一村简介

  柏井一村简介
  柏井一村位于平定县城东部,隶属于柏井镇,距县城23公里,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村面积约3.471平方公里,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1865亩,辖5个组,393户,1024人,其中农业人口941人,非农业人口83人。
  据民间记载,村中有水井一眼,水量充足,清澈甘甜。其四侧柏木环绕,郁郁葱葱,柏井之称由此而来。相传西汉名将淮阴候韩信在这里筑柏井城,屯兵秣马,设柏井驿,成为古时通往京城的重要官道。自此,商贾往来,人口汇聚,周域经济繁荣发展,形成柏井村。村内有树龄约360年的古榆树一棵,树高13.5米,冠幅平均19.5米,东西18.5米,南北20.5米。树木苍郁挺拔,绿荫遮天蔽日,长势旺盛。西天门,又名分水岭,为古时连通冀晋,通达京师的重要通道。道路全用青石砌成,经车轮碾压,形成道道车辙。其虽有几千年的历史却难以溯其原由,四神庙、大佛殿、菩萨殿为汉朝创修,历朝数次维修扩建,与大王庙、天齐庙、法华寺、金山寺、连阴寨、粮草寨、草料厂紧密衔接组成各具独特又有共性,肃穆壮观的寺殿建筑群。
  柏井一村是传统的农业型村庄,历任领导干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家园。现任村支两委构建完备,其中村党支部5人,村民委员会3人,有0党员38人。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三落实工作法,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大力发展玉米种植,小杂粮种植,引进新型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粮食单产的同时,特别注重个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个体工商户近几十家,涉及建筑业、运输业、畜禽养殖业、餐饮服务业等诸多领域,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创建新型农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柏井一村繁荣的重要基础。2010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6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27元,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仓禀实而知礼节。富足了的柏井一村人民,秉承了老一辈人朴实、善良、勤劳的传统,在发展村域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支两委先后完善了村幼儿学前教育,进行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实施退耕还林创建可持续发展环境,逐步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宣传和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貌。
  在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柏井一村人民将在村支两委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柏井一村人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讯息、深厚的人文底蕴,欢迎各方人士造访并驻足柏井一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321105 045000 -- 查看 柏井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柏井一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柏井一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梁家垴村

  梁家垴村简介   梁家垴村,位于县城东部40公里处,距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6公里,490口人,土地1400亩。主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谷子、小杂粮,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地势较高,交通便利。   

柏井二村

  柏井二村坐落于平定县城东部,距县城20公里,紧靠307国道,是柏七路、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且又是镇政府所在地,柏井中学和镇文化活动中心在我辖区内。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十分便捷。   柏井二村现有总户数185,总人口590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人、非农业人口20人)。总耕地面积1260亩(耕地1200亩、经济林60亩、林地30亩)。   

柏井三村

  柏井三村简介   州东五十里古镇柏井位于太行之巅,山恋起伏,岭分四围,逶迤磅礴,绿树成荫,田布上下,盘旋延绵,古烽火台东西耸立,晋秦通道横贯西东,镇居盆地,官设驿站。   柏井村内建筑丽布四方,概况为一寺、一祠、二寨、三石桥、四庙、五阁。风景秀丽,风调雨顺,古庙碑文记载描绘柏溪诗文曰:“春光九十遍长空,三五清溪一色融,岭居四岗田上下,坂荣八叠水西东,诗书未坠千秋学,耕凿犹存二帝风,六七月间时雨润,万箱百室庆年丰。(时于宣统二年夏六月岁贡刘毓藜题)”   在1961年调整核算单位,缩小核算单位进行核算单位下放时,于1962年由原来的柏井村管理委员会正式下放分为柏井一、二、三、四、五村。   柏井镇柏井三村全村占地面积5158.7亩,耕地2240亩,447户1245人,分7个村民小组,其中农户407户1192人,紧靠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行政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2848万元,人均收入5230元。   村中辖古庙一座现名天齐庙,建庙时间久远,据考证此庙以前名东狱庙(东岳庙),后又称作仁武庙,最后称为天齐庙一直引用至今,庙中古柏参天,历经数代曾有过多次修缮。   村里交通便利,物流集贸,也是重要经济支柱,每月农历逢八为柏井集贸日,市场秩序井然,车水马龙。   

柏井四村

  柏井四村简介   柏井镇柏井四村距县城东22公里,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6123亩,耕地面积2501亩,总人口1144人354户,村里有卫生所、幼儿院,2010年人均纯收入5176元,村里养鸡专业户2户8000多只,养猪专业户3户200头,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   

柏井五村

  柏井五村概况   柏井五村地处县东部,距县城26公里,全村现有100余户,300多口人,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0亩,这里山大坡广,交通较差,只有几百口人的小村分部在12个自然庄,五村原是柏井村的山庄,距柏井村3公里,1962年在党的农村政策:人民公社要下放、缩小核算单位。为此柏井一个村就分成了五个大队,就是现在的五个村,因此也就有了柏井五村。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五村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这普通山村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勤劳善良的人民。辛勤耕耘着这片土地,,苦干、实干劈山填沟造地,修路。建起了矾石厂、骨料厂。增强集体了金济,改善了群众生活。2010年人均收入4000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分散的居住环境,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发扬自主更生.坚苦奋斗的精神,于2001年10月起,先后投资410万,历时一年多,硬是将原有12个自然庄整合搬迁到离307国道旁,新建了整洁亮丽具有“温馨家圆”之称的“柏井新村”,搬迁后的新五村人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借移民搬迁之东风,大力实施街道硬化、亮化、通道绿化、环境美化、思想净化、生活质量升化的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建起了村口牌楼、村委办公场所、卫生所、文化室、农家书屋、电脑办公,户户通硬化路,按装了路灯,绿化植树,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建成了林在村中,村在林中,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整洁亮丽、文明温馨的新农村。成为阳泉市“文明生态村”,授予:“卫生村“的称号。   生活环境的升化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建了两个生态园林公司,一个专业合作社。获的了县委、县政府“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   与时俱进的五村人民,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凝聚人心,增强团结,以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必将以历史为借鉴,继往开来,开拓创新,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谱写更加壮丽的历史新篇章。   

柏木井村

  柏木井村简介   柏木井村地处县城东部,座落在307国道两侧,全村共有596户,1681口人,总耕地3300亩,现有村办集体企业一个。这里交通便利,山大坡广植被好,对发展林、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大胆运用新思维,积极为村民谋出路,使人均收入达到了5273元,集体总收入达到了4108万元,先后受到了市、县有关领导的好评。   

高家掌村

  高家掌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   平定县柏井镇高家掌村位于县城东部,东邻柏木井村,西与前牌岭村相接,南与刘家沟村隔山比邻,北于柏井一村连接。此乃柏井片之中心。   二、村史:   解放前这里有三户柏木井村的村民为了耕种这里的土地就在这里安居下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村民为了备战都逃到这里来,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打下了土窑洞住了下来。原准备等战争结束后在回去,但是12年的战争迫使他们在这里长期居住下来。解放后这里成了柏木井村的一个自然庄,当时已有180余口人。1962年与柏木井村分村,直接隶属于,柏井乡管辖,成了一个行政村。   与柏木井分村后,高家掌村村民在首任党支部书记李兰科、主任李德全、队长李满苍的带领下,全村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45年。   三、主要事迹:   1963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单产全乡夺第一。   1966年率先通电。   1969年------1970年修通牌岭到高家掌村的简易公路。   1971年-------1973年后底沟水库在高家掌村建成。   1974年-------1975年修通柏井一村到高家掌村的盘山公路。   1976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斤。   1979年扩建村集体场所,新修窑洞十眼。房六间。   1982年修建舞台一座。   1983年率先实行土地联产承包。   1986年办个人养猪场一个。   1991年村集体建千头现代化养猪场一个。   1992年修水窑一个。   1993年成为养羊专业村。   1995年将娘子关水引回村。   1998年兴建二集提水工程,将水提上村。彻底改变了全村的人蓄饮水。   2002年退耕还林140亩。   2003年硬化通村公路2.5公里。   2004年整修村舞台。   2005年扩建整修村停车场。   2006年硬化村内道路基本达到户户通。   2007年整修村磨房、建移动机房,解决手机信号不好的问题   2008年全村推进农村新农保使应保农民参保率达100%   2009年整修村卫生所,新增医疗设备使村卫生所达到较高的标准。   2010年扶持村民建养鸡场两个。   四、组织建设、   1962年首任支部书记李兰科组建了村党支部。李德全村委主任支部副书记。李满苍任支部委员、生产队大队长。李德盛任会计。   1971年由李德全任支部书记,李满苍任村委主任。李德盛任会计。   1983年由李会才任支部书记,李满栋任村委主任,李顺才任会计。   1989年由李会才任支部书记,李满苍任村委主任,李润田任村委会副主任,穆金虎任村委委员。李顺才任会计。   1993年由李会才任支部书记,李润田任村委会主任。穆金虎任村委委员。李顺才任会计。   2003年由李润田任支部书记,穆金虎任副书记,李顺才任会计。   2006年由李润田任支部书记,穆金虎任村委主任,李顺才任会计。   2009年由李润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穆金虎任两委委员,李顺才任两委委员村会计。   五、精神文明建设:   高家掌村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1962年建村以来,先后邀请县级剧团在高家掌村演出晋剧10余次80多场。1968年——1983年十五年来放映电影200多场,1970年购买广播设备一套,属柏井乡首批。1973年平定有线广播进村当年小喇叭入户率达到100%。1984年建村级文化室一个,购买20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台,图书1000余册。文体活动器材20余件。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5年以来全村电视入户率达到100%。2004年数字卫星接受系统入户率达到100%。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引导下,全村积极开展,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学技术等学习活动,近年来全村社会治安良好。从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   如今的高家掌村:村容整洁、村风文明、人民群众安居落业,正在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刘家沟村

  刘家沟村位于县城东部30公里处,全村有11个自然庄,村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0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300亩,现有耕地面积600亩,现有109户,279人,其中有党员18人,村民代表11人。近年来刘家沟村以党建工作为总抓手,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落实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措施,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里牌岭村

  里牌岭村距县城东南30公里,柏七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地域开阔,海拔1000米—1050米左右,全村现有528户,1530口人,总面积5.78平方公里,耕地3418多亩,工业有攀宝里牌岭水泥厂为主的龙头企业,为里牌岭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农业有民营生态大户耿黑眼为典范,养殖规模已达到30万只以上,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并和省农科院威科饲料公司合办新建了饲料厂,添补了阳泉地区中高档饲料产业的空白。发展养殖专业户30多户,成立了平定盈丰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牌岭牌”鸡蛋商标,审报通过了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拓宽了市场销路,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发展带动了平定乾丰养殖有限公司、平定诚熙养殖有限公司成为阳泉地区规模较大的养鸡专业村。基本形成了农工商同步发展的格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实施了公路硬化17公里及通道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水保工程,文化娱乐办公设施工程,创建了生态文明村。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全面实施户户通;新开发30万只养殖园区;安装路灯使街道亮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施双千亩核桃基地建设工程;自筹15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标准化教学楼。   总之,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改革大潮中敢向潮头力,抢占制高点,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进一步促进里牌岭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县委县政府“一村一品”的战略方针,使里牌岭村成为和谐、文明、发展、特色为一体的新农村。   

前牌岭村

  前牌岭村简介   前牌岭村位于平定县城东部24公里处,距307国道,太旧高速2.5公里,全村共440户,村民1310人,村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共有党员35人,村民代表22人,以种植玉米为主。   

张家岭村

  平定县柏井镇张家岭村地处县城东部307国道西侧,距县城约22公里,这里山大坡广,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10850亩,耕地1445亩,现有268户,740口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仲灵毓秀,人杰地灵。   素以勤劳朴实而著称的张家岭人,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理,抓山治水,改善环境,调产增收,5年时间。全村先后筹措各级各类资金137万元,新修建筑面积304平方米的舞台和村委办公室;硬化了主要入村公路7.5公里;招商引资新建年产2000吨的“铭莹炉料厂”;创新机制扶持、发展、培植、壮大了具有典型引路作用的“省特级劳模,再就业明星”张拽生“庄园大户”;硬化、美化、亮化主要入村公路及综合办公大院1200平方米;新建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新添了村委会的办公设施成为全镇第一个采用电脑办公的行政村;先后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含荒山配套)6100亩,饮水解困工程新打旱井60眼,水利水保重点工程小流域治理1600亩,实现了旱井自来化入户260户,使一个没特色、没名声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全镇具有典型引路公共设施相对齐全,村容村貌比较整洁,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态村、文明村,连续五年被镇党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   这些实实在在看得见,感受到的实事,赢得了全村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今后的几年内.我们要一如继往地围绕“营造环境招商,引进科技调产,强抓机遇发展”的具体思路。全面实现四大工程:一是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环境吸引外商到张家岭村投资经商办企业;二是发挥优越的地理优势,抓住307国道的改建扩建,加大移民搬迁力度,科学规划,逐步设施中心村的筹建;三是利用山大坡广的自然特点,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千家万户经济;四是争取优惠政策分年度实施沼气致富工程,进行改厨、改厕;争取再用3年时间把张家岭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生态村、特色村。   

袁家峪村

  袁家峪村位于平定县城以东25公里处,于1972年设立行政村,隶属平定县柏井镇管辖。目前,全村拥有总户数140户,总人口520人,耕地总面积1035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锐意进取。2003年,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省市县号召,在上级各级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帮助下,组织发动全村广大当干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公路建设运动,三年共硬化通村公路6.3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特别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发挥袁家峪村紧邻国道307线的优势,在县、镇信用合作社的大力扶持下,主动为农户提供信誉贷款担保,积极引导农民购买汽车、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形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有力解决了全村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几年来,先后被省、市、县授予“省级信用村”、“全市公路建设模范村”、“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农村先进党支部”和“农村小额贷款信用村”等荣誉称号   

柏井一村

  柏井一村简介   柏井一村位于平定县城东部,隶属于柏井镇,距县城23公里,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村面积约3.471平方公里,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1865亩,辖5个组,393户,1024人,其中农业人口941人,非农业人口83人。   据民间记载,村中有水井一眼,水量充足,清澈甘甜。其四侧柏木环绕,郁郁葱葱,柏井之称由此而来。相传西汉名将淮阴候韩信在这里筑柏井城,屯兵秣马,设柏井驿,成为古时通往京城的重要官道。自此,商贾往来,人口汇聚,周域经济繁荣发展,形成柏井村。村内有树龄约360年的古榆树一棵,树高13.5米,冠幅平均19.5米,东西18.5米,南北20.5米。树木苍郁挺拔,绿荫遮天蔽日,长势旺盛。西天门,又名分水岭,为古时连通冀晋,通达京师的重要通道。道路全用青石砌成,经车轮碾压,形成道道车辙。其虽有几千年的历史却难以溯其原由,四神庙、大佛殿、菩萨殿为汉朝创修,历朝数次维修扩建,与大王庙、天齐庙、法华寺、金山寺、连阴寨、粮草寨、草料厂紧密衔接组成各具独特又有共性,肃穆壮观的寺殿建筑群。   柏井一村是传统的农业型村庄,历任领导干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家园。现任村支两委构建完备,其中村党支部5人,村民委员会3人,有0党员38人。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三落实工作法,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大力发展玉米种植,小杂粮种植,引进新型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粮食单产的同时,特别注重个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个体工商户近几十家,涉及建筑业、运输业、畜禽养殖业、餐饮服务业等诸多领域,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创建新型农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柏井一村繁荣的重要基础。2010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6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27元,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仓禀实而知礼节。富足了的柏井一村人民,秉承了老一辈人朴实、善良、勤劳的传统,在发展村域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支两委先后完善了村幼儿学前教育,进行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实施退耕还林创建可持续发展环境,逐步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宣传和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貌。   在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柏井一村人民将在村支两委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柏井一村人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讯息、深厚的人文底蕴,欢迎各方人士造访并驻足柏井一村。   

王口村

  王口村简介   王口村位于平定县东部,距平定县城35公里,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由山峪、大掌、王口3个自然村庄组成,全村国土面积1.899平方公里,总户数130户,总人口403人,党员17人,耕地面积743亩。   王口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为主,兼种小杂粮。王口村村支两委班子齐全,1994年投资12万元,修建了舞台;1995年投资8万元,修建了办公楼;2005年投资20多万元硬化了通村公路3.5公里;利用上级扶助资金2.5万元,实施旱井自来水工程,使全村130户村民使用上了旱井自来水;2006年2007年投资9万元,完成了退耕还林350亩,荒山配套650亩,水利水保生态林300亩,太旧路绿化300亩。   王口村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让群众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也让王口村的村民更加的团结,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王口村的未来将更加繁荣美好!   

乱安村

  乱安村地处平定县柏井镇东部,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总户数182户514口人,耕地1430亩,通村公路5条。全长30公里,全村以农业为主,近几年响应国家号召,在退耕还林、公路硬化、生态村建设等方面成绩尤为突出。2000年乱安村被命名为“全国绿化造林十佳村”,2005年被评为“生态文明村”,乱安村书记被评为小流域治理状元。   乱安村有舞台、体育场、展览室、图书馆、综合活动室,藏书1000余册,有体育代表队和文艺代表队,全村人民将为建立一个幸福、公正、和谐、节约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北青村

  北青村简介   北青村,位于县城东部50公里处,距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10公里,有二个自然庄组成,229口人,土地500亩。主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谷子、小杂粮,地势四面群山环绕,有较好的植树造林,畜牧养殖条件,有丰富的青石资源,烧石灰,建筑用料等,天然生长多种中药材,空气新鲜,环境美好,交通便利。   

寨马岭村

  寨马岭村,位于县城东部40公里处,距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5公里,有四个自然村庄组成,475口人,土地1000余亩。主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谷子、小杂粮,地势四面群山峻岭环绕,有较好的植树造林,畜牧养殖条件,有丰富的青石资源,烧石灰,建筑用料等,天然生长多种中药材,空气新鲜,环境美好,交通便利。   

企明村

  企明村位于平定县东部40公里处,地处山西的东大门。村域面积5.67平方公里(大约东西1.4公里,南北4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58户,437人,其中党员19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面积690亩。与河北省山水相连,是晋冀两省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之地。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指导下,自己动手,真抓实干,加强民主集中制度,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断推进企明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甘桃驿村

  甘桃驿村位于柏井镇20公里处,东有山西省煤焦管理站,西有固关水泥厂,全村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178户,568人,耕地面积516亩,党员18人,2010年度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4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711.6元。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横贯村境入冀,交通便利。   甘桃驿村历史悠久,相传村里盛产甜桃,又是驿站,故名甘桃驿,原村东西都有0,东0毁于抗战时期,现存西0完好无损,刻有“晋阳吉地”(解释)四字,村东有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撰刻于清同治十三年的一块戒赌碑立于新学校院内。村中有保存较完整的康家大院。村南面是有名的盘龙山,山上有明正德二年重修的石佛寺,建于何时不得考证,现有在原遗址上修建的庙宇,及相传生长于汉代的石柏多株,其中有三株石柏生长在一起,中间一棵树高6米,粗3.5米左右,树冠方圆170多平米,深秋季节龙盘山上黄栌姹紫嫣红,胜似“香山红叶”。   自1990年以来,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下,先后兴建了学校、舞台、办公楼、供销社,安装了闭路电视,硬化了通村路。特别是近三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调查的研究上,确立了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兴建307国道服务区的工作思路。现已对闲置多年的煤交市场进行了承包经营,盘活集体资产1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建起农民连锁超市一个,改造了村卫生所,引进了义祥修理厂等。另外,旧关加油站的在甘桃驿村的建设也达成初步意向。目前,村里97%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余部,从业人员150人。   

将军峪村

  将军峪村简介   将军峪村位于柏井镇东南部,距集镇18公里,距县城43公里,全村共有85户,280口人,耕地580亩,宜林荒山2000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村、支两委班子多方筹集资金,先后硬化了村内街道、安装了路灯、重修了舞台、新建了文化活动场所,这些工程的完工,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村呈现出一派干部忙带头,群众齐参与,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社会主义新气象。  

白灰村

  白灰村简介   白灰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南50公里,固关长城南终端处,古称白灰口。村东与河北省井陉县接壤,并有县级槐北公路出境。全村200户,749口人,耕地面积1011亩,散养笨鸡场一个,现有鸡10000余只,个体运输30户,全年经济总收入1421万元,人均收入4859元,是晋冀省界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白灰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村西五龙庙所存经幢和明嘉靖三十八年碑刻记载,至迟在金元时期即已形成村落。明清两代为主村,隶属于平定州阳城乡营测都。民国初年为平定县二区主村,属村有固兰(今属井陉县)、汪里(今属井陉县)、南青、多乐沟、庙庄、口上、庄窝掌(现良白)、绿豆峰(现齐家峪)、杏树峰(现齐家峪)、齐家峪、骆驼崖(现东西沟)、水兰(现东西沟)、陈家垴(现东西沟)、圪料掌(现东西沟)、洪水等。抗日战争时期,属平东县四区,区公所驻白灰村观音庙。1942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震惊平东县的“白灰事件”,区长王一平等5名抗日干部不幸殉职。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平定县七区和直属区。1955年成立初级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白灰生产大队和村民委员会先后隶属于槐树铺人民公社、槐树铺乡和柏井镇。   白灰村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有村东的寒武纪地质和村西的奥陶体地质底层结构所形成的石猪、石猴、牛舌头、石-含柏、王冒石、腰痛石等6大奇观,稀有植物树种原始石柏、唐槐、紫荆树、白皮松等,以及民间流传的汉光武帝刘秀和南阳公主驻足的趣闻轶事,为其涂上了一层层美丽而神奇的浓厚色彩。白灰传统农业发达,盛产玉米、黄豆、谷子和马铃薯,干鲜水果类核桃、苹果、花椒以及柿子久负盛名,药材柴胡、连翘、苍术及药用蝎更是品质优良,矿产资源石灰石和白云石储藏量丰富,尤以白云石储藏量位居全省第一。含量22%。   白灰村各业兴旺发达,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上世纪70年代初期通路通电,1986年打425米深井一眼,水流量30吨,1994年建成二层教学楼现为柏井镇南山最大的寄宿制小学,2004年实现了硬化路通村和户户通硬化路,2006年在观音庙配套建成了新式大舞台。白灰村更以人才辈出著称。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和输送了不少优秀领导干部,恢复高考后出了留美博士、硕士,大中专毕业生更是层出不穷相继走出大山。   白灰村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投资兴业!   

多乐沟村

  多乐沟村简介   多乐沟村与河北省接壤,交通便利,由四个小队组成,人口220人,劳力80人总收入414万元,人均4175元,土地628亩,荒山2390亩。   

井峪村

  井峪村简介   井峪村位于原槐树铺乡南山,距柏井镇15公里,全村地域面积2.7平方公里,有148户,384口人,劳力230人,耕地842亩,是一个以农为主的行政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全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6元。   

对峪村

  对峪村简介   对峪村位于县城东部40公里处,总面积5平方公里,267口人,耕地面积799亩,主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谷子、小杂粮。近几年,通过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努力,使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元,集体总收入达到了264万元。   

口上村

  口上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   平定县柏井镇口上村位于县城东部,东邻白灰村,西与芦家峪村相接,南与多乐沟村隔山比邻,北于梁家垴村连接。   二、村史:   解放前这里有一户祖籍为柏木井村的村民为了谋生来到这里打了土窑修了地安居下来,在他的影响下陆续有其他地方的村民来这里定居。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在这里劳动耕作,子子孙孙繁衍后代,解放后这里跟多乐沟、庙庄三个自然村合成了一个行政村,当时已有200余口人。1962年与多乐沟村分村,直接隶属于,槐树铺乡管辖,成了一个行政村。   与多乐沟分村后,口上村村民在首任党支部书记李丑来、主任李卫生、队长李生孩的带领下,全村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45年。   三、主要事迹:   农业学大寨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村人在村干部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新修土地50多亩。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1970年村通电。   1983年率先实行土地联产承包。   1993年新修学校   2006年硬化村内道路   2008年全村推进农村新农保使应保农民参保率达95%   2009年整修村卫生所,新增医疗设备使村卫生所达到较高的标准。   2010年修蓄水池一个,解决了村民吃水难。   四、组织建设、   1962年首任支部书记李丑来组建了村党支部。李卫生任村委主任支部副书记。   1972年由李生孩任支部书记,李十子任村委主任。   1980年由李生孩任支部书记,李丑来任村委主任,   1984年由李雨生任支部书记,李树刚任村委主任,   1990年由李雨生任支部书记,李计柱任村委主任。   1999年由李永柱任支部书记,李双田任村委主任。   2001年由李计柱任支部书记,李双田任村委主任,   2003年由李计柱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五、精神文明建设:   口上村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68年——1983年十五年来放映电影180多场,1975年购买广播设备一套,1976年平定有线广播进村当年小喇叭入户率达到100%。1993年建村级文化室一个。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5年以来全村电视入户率达到100%。2004年数字卫星接受系统入户率达到100%。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引导下,全村积极开展,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学技术等学习活动,近年来全村社会治安良好。从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   如今的口上村:村容整洁、村风文明、人民群众安居落业,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青岩坪村

  青岩坪村位于平定县柏井镇东部,村域面积0.77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55户,150人,耕地面积185亩,其中党员14人,村民代表7人。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指导下,结合青岩坪村的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狠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青岩坪村的村容村貌有很大的改变,曾多次被评为县、镇先进村集体。   

南青村

  南青村位于县城东部70公里处,有4个自然村庄组成,304口人,土地334亩,主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谷子、小杂粮,地势四面群山环绕,有较好的植树造林、畜牧养殖条件,有天然生长的多种中药材。   

固驿铺村

  固驿铺村简介   固驿铺村位于县城东部40公里处,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地域开阔,全村现有现有584余户,1606口人,其中党员45人,村民代表40人,村民主要以种植庄稼、打零工为生,收入不高。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近几年固驿铺村利用紧邻国道307线的优势,鼓励村民发展运输业。农民贷款买车过程中,村支“两委”积极与金融部门联系,并主动为农户提供信誉贷款担保。如今,全村120余户从事汽车运输。靠运输、核桃、肉鸽等特色产业为生。   固驿铺村村支“两委”紧抓全市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机遇,发展了1500亩核桃。村委会主任李义红与其他5位村民又集资近40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约4亩的肉鸽养殖场,引进1500余对美国白羽王种鸽,并注册成立了平定县龙凤养殖专业合作社。2009年以来,肉鸽养殖规模一直保持在4000只左右,纯收益达7万元至8万元。鸽粪的营养成分远高于一般畜禽粪便,是极好的肥料和猪饲料,施用鸽粪的玉米地亩产量比施用化肥的高出近一倍。下一步,合作社打算利用鸽粪养猪,猪粪肥田,走循环经济路线,同时引导更多农民养殖肉鸽。   目前全村21%的农户搞起了运输,36%的农户发展起了核桃产业。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几年前的3000元增至2010年的4800余元。   


柏井一村特产大全




柏井一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