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盘石地处平定县东北,距县城23公里处。北有原岩会乡,南有柏井镇。新盘石村原属上盘石村辖自然村之一,1962年自立行政村,现属巨城镇管辖。新盘石村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105人,耕地面积487亩,是以农业为主的村,2008年粮食总产量67吨,总收入353万元,人均收入4854元。
这里民风淳朴,山民勤劳朴实,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风,外地小商小贩至此,也如入己家,货担随地一摞走街串巷大半天,归来货担里一样也不少,很是让人放心。建村迄今尚无一例民事刑事案件发生。
村里最大特色要数二眼山泉,山泉洞处村西,相隔约2里之遥。如母之乳,终年有清澈甘冽之泉水流出。此泉水清凉甘甜异常,据当年掘泉老人讲,泉水是从一块形似卧牛鼻的石头眼里流出来的,男人喝了身壮如牛,女人喝了美若天仙。
2006年,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支两委王有会、王忠祯、樊锐、王喜柱等领导的带领下,新盘石村民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在人手少、劳力弱的情况下,苦干三个月,平路基4公里多,出色的帮助工程队完成了硬性任务,建成了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让雨天一身泥,雪天不敢行,小杂粮吃不完,又卖不出去,只好丢弃的历史一去不返。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路修好了,一盘棋走活了,很快一家较大的个体土鸡养殖场在村里安家落户。另外还有几个外来投资项目在洽谈中。新盘石的明天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321107 | 045000 | -- | 查看 新盘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门垴村 |
龙门垴村是巨城镇往北1.5公里地段的一个山高石头多的小村,全村114户,305人,有可耕地591亩,全村劳力230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严重缺乏水资源,无任何企业厂矿,龙门垴村劳力只能到外地打工。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2吨,经济总收入达480万元,人均收入5183元。 龙门垴村拥有优质的煤炭资源,以前镇办煤矿曾驻扎龙门垴村开采,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小型煤矿已经关闭,煤炭资源有待开发。希望随着国家惠农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普及可以为龙门垴村的经济发现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
下盘石村 |
下盘石村位于巨城镇东南部20公里处,石太铁路、白娘路沿村而过,交通便利,但资源贫乏。全村共有304户,810口人,耕地面积2596亩,村民主要以种玉米、谷子、小麦、豆类、蔬菜为主。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449吨,经济总收入421万元,人均收入4988元。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求真务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工作目标,采用村民自筹和向上级争取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了旱井自来水工程,硬化通村路,入户路,农业结构调整等多项工作,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富村科技富民,农业富村农业富民的道路,向土地要效益,五年时间全村人均收突破4000元。在这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团结奋斗、勤劳致富,加快经济发展,使农民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实,人居环境良好,力争把下盘石村建设成为一个诚实、富裕、文明,具有典型特色的文明生态村。 |
西岭村 |
西岭村位于巨城镇西南,距离政府8公里,平均海拔820米,全村人口356人,耕地面积820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 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04吨,人均收入5121元。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借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近几年西岭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硬化 共投资244万元,完成了进村7.2公里主路,2公里环村路,户户通2.5公里,使村民出行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 2、美化 投资86万元,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使村民在农闲之余有了放松、娱乐的好去处。 3、净化 西岭村的文明户创建活动已初显成效,实现文明户20%,十星级文明户已达6户,通过树先进,表先进,净化了社会风气,西岭村的村民素质逐年提高,现在村里打架滋事、邻里不和等现象已不见踪影,成为远近文明的示范村。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 |
西小麻村 |
西小麻村位于平定县巨城镇南部两公里处,巨龙公路沿村而过,交通便利,但资源贫乏,全村共208户,605口人,耕地面积1014亩,劳动力420人,村民主要以种玉米、谷子、豆类、蔬菜为主。2008年全村实现粮食总产量171吨,经济总收入5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09元。 西小麻村村支两委由6人组成,村委4人,支委3人(1人交叉任职),村支部书记由刘桃银担任,并兼村民委员会主任,党政机构健全,全村共有党员17名,其中年轻党员占60%,全体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民风淳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走在了全镇的先进行列。 新一届村支两委成员上任以来,建立和完善了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了“-”的重要思想,坚持勤奋工作,把村民素质教育和经济工作有机构的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开展村里的各项工作,对村主要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实现了户户通,重新修建了舞台、办公大楼、硬化了台底,使村民欣赏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庙会,有线电视入户90%,利用广播、板报、座谈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农业宣传;及时传达国家的有关惠农政策和各项法规,使每个村民都能掌握一门科学技术。 在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实施了旱井自来水工程,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学致富路,向土地要效益,全村人均收入上台阶,积极带领群众致富走出贫困;加速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充实,人居环境良好,带领群众团结奋斗,求真务实,把西小麻村建设成为一个诚信、富裕、文明具有典型特色的文明村。 |
东小麻村 |
东小麻村是平定县巨城镇所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东小麻村地处太行山区,温河南岸,东山脚下,夹在巨城和岩会的中间,巨龙公路从村边通过,村北3华里靠巨城村,村东5华里靠南山沟、槐树壤村,村西与柳树峪、西小麻毗邻,村南3华里到连庄村。近几年来,乘我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利用国家的富民政策,修建、改建、扩建道路,形成了发达的公路网,东小麻与周边村互通油路,特别是往北3华里至巨城到307国道,往南10华里至石太铁路干线到岩会火车站,公路铁路交错,交通便利。 东小麻属巨城镇辖较大行政村之一,党支部、村委会机构健全,带领村民勤劳致富。东小麻村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人口1000余,耕地1500余亩,青壮劳动力约500人左右。 农业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兼种小杂粮、蔬菜等,养殖业也有长足的发展。目前,全村有一个养牛户,三个养羊户,村民工副业收入占很大比重,村内有四个综合商店,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日常所需。 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全村有私营耐火厂3个,铝矿石加工厂1个,且耐火企业已成为东小麻村的支柱产业。耐火行业的持续良好发展为东小麻村社会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也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大部分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就有了就业岗位。村中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有煤炭、矾石、粘土等。村民们依靠党的政策,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依靠自己的勤劳,建设美好家乡,创造美好生活。到2008年底统计,全村全年粮食总产量280吨,经济总收入为858万元,人均收入为5228元,村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衣、食、住、行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东小麻村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古以先进文化村著称,村民向往先进文化,崇尚读书,尊师重教,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东小麻村教师多”,解放前有不少文化人外出教书,国家高级退休老干部张布克就出生在东小麻村;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许多村民的子女考上了中专、大学,有的获得了硕士学位,走向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现在广大村民继承优秀传统,勤劳俭朴,发扬文明,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95%以上的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呈现一派奋发向上的景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新理念指引下,在村支部两委的率领下,全村村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尊重科技、尊重人才、辛勤劳动、发展文明,人人心想致富,个个情系祖国,他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
会里村 |
会里村位于巨城镇往东1.5华里,紧靠娘子关镇上董寨村,自然村1个叫赵家垴,全村1100口人,耕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560多亩,粮田现有819亩,全村劳力610个,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2006年开始,村支两委班子由3个人全部一肩挑。现有企业5个,既:阳泉市利达冶炼公司、平定县利鑫耐火厂、远鑫四方厂、阳泉市明江炉料有限公司、阳泉市富辉焊条辅料厂,1个农业企业既平定县春天种养专业经济合作社。2008年底全村粮食总产量262吨,经济总收入13410万元,人均收入5138元。新农村建设方面,硬化了7公里入村路,并硬化入户路5.86公里,在村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全村现有小卖部10个,饭店30家,大汽车27台,小车10部,多年来村风良好。 |
连庄村 |
连庄村是巨城镇管辖的一个大型行政村,连庄村坐落于阳泉市东部20公里处,距平定县城25公里。 说连庄村是一个大型的行政村,有两点原因:第一,连庄村占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耕地5700亩。其中,林地2000亩,口粮地3100亩,核桃、枣树、果园等占600亩,实现了种植业的多元化;第二,连庄村人口大,全村920户,3200人,占巨城十分之一的人口,分为10个村民小组,青壮劳动力1000人左右。连庄村设立党总支一个,下设三个分支部,村支两委成员9人,其中1人交叉任职,共有党员60人。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到2008年底,全村实现粮食总产量914吨,经济总收入18700万元,人均收入5129元。 改革开放以来,响应党的号召,在兼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工业化道路,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兼种小杂粮、蔬菜等,养殖业(奶牛、羊、猪)也有长足的发展。目前,全村有四个大型企业:巨盛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宝盛硅砖有限责任公司、金玉耐火材料厂和新宝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后又投资500万元扩建耐火厂,耐火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比较稳固的基础,也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连庄村也有自己的亮点。一方面,注重古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连庄村历史以来文化悠久,西边智觉寺0土的宋代摩崖石窟,村南口的明远阁远近闻名。另一方面,注重村民的精神生活。卧虎山农民公园的修建,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场所。两个“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住宅小区的修建完善;环村路的水泥硬化;西槐道路的绿化,连庄西500亩造林绿化;自来水工程等等。在2005年连庄被评为生态文明村。 连庄村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广大村民民风淳朴、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邻里之间友好和睦、互帮互助,90%以上达到十星级家庭,呈现出一派奋发向上的景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新理念的指引下,在党支部、村委会的率领下,全村村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尊重科技、尊重人才、辛勤劳动、发展文明,人人心想致富,个个情系祖国,正用勤劳的双手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
万子足村 |
万子足村位于平定县西北部,自然村2个,距离阳井线2公里,背靠马鞍山。在巨城镇往北2公里,全村186户,586口人。耕地1420亩,劳动力285人。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9吨,实现经济总收入40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5元。 万子足党支部、村委会由4人组成。村委3人,支委3人。其中,有2人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由郄桃成担任,并兼村委主任。全村共有党员31名,其中青年党员占40%。万子足村历史文化悠久,传说在村东石坡上有足印,故起名为万子足村。在抗战年代和抗美援朝的战争年代,出现了村原武委会主任郄三宝、郄林奇一批为国捐躯的烈士。在新的时代,全村村民在党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镇政府的领导和指引下,建立完善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订村规民约。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村民的素质教育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扎实地开展了全村的各项工作。 1、农业 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帮助村民购置化肥、种子,组织村民复修耕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2、工业、企业 对原来村办耐火厂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由万子足村村民郄瑞红个人经营。企业名称为平定县宏泰耐火材料厂。2003年进行了环保改造,2006年又投资600万元扩大规模,主要产品是耐火材料、不锈钢钢坯。可解决剩余劳动力70多人,争创利税30万元。 3、生态建设 为加大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步伐,2004年投资10万元对村公路及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2005年完成了户户通水泥路,对进村公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硬化了舞台广场,粉刷了广场周围墙壁,复修了村委会、财务室、卫生所,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全村98%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使全体村民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座谈等各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普及。传达国家的有关惠农政策和各项法规,普及法律,使每个农民都能够掌握一门科技知识。 |
槐树壤村 |
槐树壤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东部,距平定县城37公里,距阳泉市27公里,在巨城镇的东南部,和娘子关相邻,槐树壤居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全村132户人家,人口385人,耕地面积900多亩,槐树壤村自然村3个(土木巷、李家、吕家),全村现有企业2个,集体1个,个体1个。2008年,全村实现粮食总产量208吨,经济总收入477万元,人均收入5224元。 新一届槐树壤村村、支两委由4人组成,村委3人,支委3人(2人交叉任职),党政机构健全。全村共有党员18人,其中60岁以下的党员占党员总人数的50%,村民小组7个。抗日战争年代,村里出现了5位抗日英雄,其中一位名叫赵忠海,担任过-总书记的警卫,死于和平时期。新时期,在历任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爱国、保卫祖国热情非常高涨,平均每年都要有一人参军,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也日日向上。 改革开放以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住矿山资源这一优势,采取引进外商和内地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大力发展矾石开发利用,不仅使全村无一劳力失业,并且安置了相邻村的闲散劳动力,实现了月工资制,人均月收入不下1000元,创造了历史以来的高工资,并月月兑现,使村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2004年,修建了连庄至槐树壤3公里长的水泥硬化路,彻底改变了行路难的问题,槐树壤村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走在了全镇的前例。 槐树壤村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村民向往先进文化,崇尚读书,尊师重教,出了不少大学生,现有在校大学生6名,其中有一个读完了全部学位,现在国外留学;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8个。现在广大村民,以培养大学生为目标,他们勤劳俭朴,发扬文明,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已是村民的共识,全村村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尊重科技、他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与时俱进,为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创造美好明天而奋斗。 |
河东村 |
河东村位于平定县北部,毗邻巨城镇政府所在地,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村庄、土地、荒山、河流),两条公路纵横穿越,东西是阳井线,南北是巨岔线,经济繁荣,交通便捷。 全村现有人口626人,总户数213户,共分三大片,有东片、中片、北片组成,居住比较集中。全村现有男、女劳动力386人,他们分布在各条战线上工作,河东村现有建筑队2个,常年搞修建;河东村有汽车10部,农用车16部,常年搞运输,解决了很多的劳力就业问题,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村现有耕地920亩,以玉米、谷子种植为主。个体工商业11家,分布于公路两侧。 2008年以来新铺水泥路,改建自来水,整修办公室,全村粮食总产量172吨,经济总收入615万元,人均收入5338元,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两委成员带领全体党员、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立志把河东村建设成为山清水秀、风景怡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巨城村 |
巨城村距平定县27公里,距阳泉市17公里,温河横穿,背依白杨垴大山,全村609户,1647口人,耕地1200亩,劳动力800人。全村现有工矿企业3个,兔特种养殖业1个。 巨城村村、支两委由9人组成,村委6人,支委3人。党支部书记由贾小英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由冯栋担任,党政机构健全。全村共有党员44名,其中年轻党员占50%,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上任以来,建立和完善了村级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了-的重要思想,坚持勤奋工作,把村民的素质教育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实的开展了村的各项工作,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走在了全镇的先进行列。 一、农业: 加大了农业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大户制定了奖励制度引导农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模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了农业投入,全村粮食稳步增长。 二、工业、企业: 对原村办企业耐火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由山西远鑫公司赵远长私人经营,企业名为电焊条辅料厂,在2002年对原设施进行了环保改造,现占地20余亩。 三、养殖业建设: 巨城村荆新存养鸡500余只,稳步发展养殖业,纯收入在万元以上,辐射全村及周边村民。 四、文明生态村建设: 结合2007年巨城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对村主要道路进行再砌,入户路进行了砖砌实现了户户通,对村大道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鼓励村民房前屋后种植梧桐树4千余株,设立专人定期打扫街道和清理五个固定垃圾点。村中心安装了健身器材,设立了村民晨练场所。 对村卫生所进行设备添置,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免费为全体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使村民都能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 将原大礼堂整修为会议室和活动室,投资1.8万元;自来水配潜水泵2台,新建下水管西回湾段、管道沟段共计投资3万余元。 在供电部门配合下更换了3台变压器,保证了巨城村的供电问题,架设了东西线路三趟,总投资1万元。 承包给个人荒地荒山发展植树造林和种植经济林。 对学校进行了暖气管道维护,使学生们不受冷冻,对困难学生实行了补助,普及义务教育,保障入学率达100%。 有线电视入户率95%,利用广播经常性宣传国家有关法制法规和农村致富信息。2007年,省有关部门在巨城村办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参加的学员有50余人。 经常地开展村民的文化普及教育,发展和谐家庭、和谐村风,力争创建和谐村。 五、最终目标: 在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的领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全体村干部、村民团结一致,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
赵家峪村 |
赵家峪村位于巨城镇南部15公里处,距县城30公里,境内山大沟深,岩石裸露,土地贫瘠,神移公路横贯全境,南与307国道相连,北可与白娘巨龙路相连,全村300余人,耕地面积475亩,是巨城镇人口较少的村落之一。依托村里矾石、耐火两企业的正常运行,2008年全村实现粮食总产量99吨,经济总收入4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5元,使全村父老拍手称赞。 赵家峪村村支两委由6人组成,书记主任“一肩挑”。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完善和建立了村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扎扎实实地开展村的各项工作,为奔小康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1、农业 加大了农业的扶持工作,以种植经济作物为模式,强化产业规模经营,为帮助农民增收,引进无公害脱毒红薯。2008年全村粮食稳步增产,同时搞活了市场经济。 2、工业 为了使矾石、耐火企业正常运转,跑销路,找市场。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环保改造,产量远销山东等地,全年两个企业上交税金十几万元,为国为民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3、养殖业发展 随着上级政府提出畜牧强市、强县的战略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赵家峪村紧紧抓住畜牧业是当前农民增收这一根本途径,研究决定投资几十万元,建立一个千头养猪基地辐射全村及周边农户,接市场、打名牌、高效益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4、文明生态建设 结合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政策和有关的惠民政策,投资25万元,进行了5公里水泥硬化户户通,公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为全村交通运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广播、板报等各种宣传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取得了近年来未出现一起治安混乱现象的良好业绩,使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5、最终目标 赵家峪村新一届村支两委团结一心,密切联系群众,以-精神为指导,以奔小康为目标,在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下大力气,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富民政策,面向市场,大胆改革,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狠抓落实,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把赵家峪村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半沟村 |
巨城镇半沟村位于平定县东部,巨城镇南部,总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8亩。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0人,劳动力240人,党员21人,支部5人,村委3人。 半沟有陈培英任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陈得秀、陈淼为党支部副书记,委员为陈荣、张秋燕;-郑、陈瑞珍任村委成员。 半沟村人口状况是:年龄在中年的占半沟村整体人口的80%,剩下的就是老年和青少年,整体来说,半沟村属于一个年轻上进的村子,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等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半沟村村支两委成员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改变村容村貌。 2002年新建舞台一个,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后于2011年重新翻新装修。 2003年硬化神移公路,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 2006年硬化村内公路,使原先的土路变成人们总想不到的水泥路。把水窑管道修复,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解决了人们出行和人畜用水问题。后于2011年在陈培英书记的带领下使半沟村的所有道路均修复硬化。 半沟村2006年底经济净总收入21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 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44吨,经济总收入603万元,人均收入5298元。 半沟村目前有两个矾石厂,这极大的拉动了半沟村的经济,而后半沟村还创立了红薯合作社,这也拉动了半沟村的经济发展,还很好的分配了半沟村的劳动力,而且还很好的推广了半沟村及半沟村的特产,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半沟村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大陆性季风及复杂地形影响,半沟村的气候差异较大。半沟村的土质属于土壤疏松,排水良好,而且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所以特别适合红薯的种植,而也因此,半沟村的红薯才这么畅销有名气。 2011年,对半沟村来说是个有巨大变化的一年,新书记的上任,而且半沟村“一肩挑”的出现,给半沟村带来了新的面貌:看着平整的粉刷一新的村戏台,看着半沟村崭新的村委办公室,看着半沟村平整又宽阔的马路,看着进入半沟村地界时的村名牌坊,看着村里气派的大影壁墙,看着村里崭新的篮球架,看着村里有了自己的图书室,而且里面满满的都是各种类型的图书…… 村委班子成员精诚团结,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村街道全部硬化、户户开通了自来水。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显著成绩,连续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平安村居”、“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神子山村 |
神子山村村情概况 巨城镇神子山村现有人口1300人,耕地4000余亩,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年来,神子山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从2003年开始,神子山村不断筹集资金,大力进行道路硬化改造,投资达115万元,先后将村路和村街全部硬化,从而带动了三产发展,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年年有提高”。同时还新建了农民公园,建立了文化活动场所,开展特色医疗,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开展健康的文化健身活动,展出一派安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
新盘石村 |
新盘石地处平定县东北,距县城23公里处。北有原岩会乡,南有柏井镇。新盘石村原属上盘石村辖自然村之一,1962年自立行政村,现属巨城镇管辖。新盘石村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105人,耕地面积487亩,是以农业为主的村,2008年粮食总产量67吨,总收入353万元,人均收入4854元。 这里民风淳朴,山民勤劳朴实,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风,外地小商小贩至此,也如入己家,货担随地一摞走街串巷大半天,归来货担里一样也不少,很是让人放心。建村迄今尚无一例民事刑事案件发生。 村里最大特色要数二眼山泉,山泉洞处村西,相隔约2里之遥。如母之乳,终年有清澈甘冽之泉水流出。此泉水清凉甘甜异常,据当年掘泉老人讲,泉水是从一块形似卧牛鼻的石头眼里流出来的,男人喝了身壮如牛,女人喝了美若天仙。 2006年,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支两委王有会、王忠祯、樊锐、王喜柱等领导的带领下,新盘石村民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在人手少、劳力弱的情况下,苦干三个月,平路基4公里多,出色的帮助工程队完成了硬性任务,建成了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让雨天一身泥,雪天不敢行,小杂粮吃不完,又卖不出去,只好丢弃的历史一去不返。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路修好了,一盘棋走活了,很快一家较大的个体土鸡养殖场在村里安家落户。另外还有几个外来投资项目在洽谈中。新盘石的明天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
北庄头村 |
平定县巨城镇北庄头村地处温河北岸,东邻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接阳泉市郊区,北依盂县,南靠石太铁路。全村面积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0亩,粮田2800亩,共有365户,计1086口人。村民小组8个,党员32名,党小组5个。北庄头村地下资源丰富,铝矾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煤炭、石膏、白云石等矿藏储量充盈,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岩会至东庄头公路横贯村中,距省道阳井线3公里,石太路11公里,太旧高速22公里。阳泉市平定县晓宏生态园(占地500亩)是阳泉市最大的民营生态建设大户,设计规模双百头的渊源乳业,北庄头耐火厂,北庄头石灰厂,北庄头金源矾矿等企业日益兴旺发达。 党的-以来北庄头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支两委带领全村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科技兴村,两个文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10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粮食总产量429吨,较好地实现了各项指标,多次受到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展望未来,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带领全村人民加快奔向富裕小康的步伐。在新的一年我们要抓好现有企业的发展基础上,拓展思路,积极引导,为村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更多地解决村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包括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圪套村 |
圪套村位于平定县东北部,距阳泉市17公里,平定县城25公里,巨城镇政府1.5公里。全村280户,900人,300个劳动力,耕地面积1200亩。阳井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 村里党政机构健全,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3名。全村280户有80%是文明家庭,邻里团结,村民互帮,形成一种和谐风气。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通过学习时政,道德教育,形成一张美德良图。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社会主义新风尚逐渐形成。圪套村现有神华耐火厂,金美耐火厂,巨鑫压件厂,珍珠岩加工厂,骨料加工厂5个民营企业。 |
上盘石村 |
巨城镇上盘石村位于平定县东北部30公里处,石太铁路、白娘公路横贯东西,桃河沿村而过,长年流水不断,可灌溉耕地1200亩,自然生态农业基础较好,东西长约5800米,南北长约2500米。全村面积2.175万亩,由一个主村和五个自然村(包括:葫芦坡、西盘石、东盘石、小岚、黄楼掌)组成,共550户1760口人,耕地面积3900亩,其中退耕还林950亩,果园229亩,蔬菜大棚28亩,主村人蓄多用饮用水,自然村用水依靠四眼深井。村内小学一座,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上下两层,现有小学生110名,幼儿35名。村属经济实体平定县兴隆化工厂在2008年已改制租赁给阳泉百立通建材公司。上盘石村无任何矿产资源,经济条件较差。 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816吨,人均纯收入4915元。 新一届的村领导班子由村委3人,支部3人组成,村支两委紧密团结,依托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为村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硬化村内4公里主路,新建两座水面桥,绝对化进村路带500米,白娘路沿线种植花草2000米,新建文化活动中心,新装体育健身器材,重修标准化村级卫生所180平方米。 我们团结一致,努力打造品牌农业,积极引进企业,促进上盘石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团结拼搏的组织保证,推进上盘石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
移穰村 |
移穰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北约20公里,巨城镇南8公里,是原岩会乡政府所在地,2000年撤乡并镇后划归巨城镇管辖,为我县文化古村之一。全村面积约1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100亩,共有902户,农业人口2500人,非农户居民1500人,共有劳动力1100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7名;村委下设8个村民小组。 近几来,村、支两委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营造环境,招商引资等方面,成绩显赫,发展巨大,至2008年底,全村实现粮食总产量657吨,经济总收入14457万元,人均达到5183元。具体变化体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一、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营造招商引资环境。近几年重点引进和发展了五个重点工矿企业,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腾飞。如年产值2000万元的金刚耐火材料公司;国家星火计划的阳俄、日尔华夏高级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产值1000多万元;正鑫养殖有限公司,年产值500万元以上;阳泉天意耐火材料厂,年产耐火材料记20000余吨,产值600余万元,可安排劳动力50余人;移穰村蔬菜基地年产各种蔬菜100余万斤,基本满足当地村民吃菜需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有较大突破,实现退耕还林1300亩,荒山造林1800亩,荣获市、县、镇文明生态村称号。 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共投资100多万元,硬化通村公路和街道钢砖水泥路12公里,计36000平方米,村边路旁植树造林20000余株;2006年又投资48万元,修建桃河鱼水桥一座,长120余米,极大的方便了车辆行人;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提高村民的文化意识,以集体投资和群众捐资两种方式,修复了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五处,李氏家庙,东大阁、西大阁、南大阁和忠灵山关帝庙。 四、公益事业发展方兴未艾,深得民心。近几年先后投资5万余元,重新整修了敬老院,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全村五保户集中供养15人,分散供养17人,享受低保的孤寡,老弱病残人员共计70余名。同时投资30余万元,购置和安装了供水,磨坊,广播等设备,解决了村民吃水,磨面和收听广播的“三难”问题,尤其是引回娘子关的泉水,吃上了“放心水”。又先后投资20余万元,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办起了电化室,多媒体教室,购置新桌椅400余套,教室新换铝合金门窗,尊师重道蔚然成风。 五、政治文明,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各项建设协调发展。通过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支部、村委会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受到上级党政机关的一致好评,村委民主建设形成制度,村民代表和民主管理体现充分。老年活动有声有色,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欢聚一堂,共庆自己的节日已成风尚,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全村涌现了好老人30余名,好媳妇、好闺女70余名,五好家庭700余户。在计划生育,遵纪守法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次受到上级表扬,成为省级文明村。同时在文化生活方面,组织了村级业余晋剧团和龙灯表演队,共100余人,每逢年关,正月十五,庙会和节假日,为村民进行演出娱乐。全村呈现出政治上民主,经济上繁荣,生活上富裕,文明和谐的生动局面。 |
庙堰村 |
庙堰村位于巨城镇南部,距镇政府40华里,石太县乱流车站北部,东邻龙庄村,南临乱流村,西临阳泉市郊区白家庄村、张家洼村,北邻黑土岩村、高脑庄村。 全村总人口275人,农业人口267人,总耕地面积370亩,劳力127人。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07吨,经济总收入777万元,人均收入5244余元。 大事记1991年从阳泉郊区杨家庄村-庙堰村铺设了4寸水管4公里,解决了人畜用水。 1992年新建石灰窑1座。 1999年实行农村电网改造。 2002年村内基本实现每户一眼旱井。 2003年新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4年硬化通村公路2.5公里。 2005年后半学期搬并村小学。 2006年新建山神庙水窑1个(500立方米)。 |
龙庄村 |
巨城镇龙庄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北部20公里处,桃河流经龙庄村。石太铁路、巨龙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龙庄村耕地面积2370亩,其中退耕还林1135亩。全村共有572户,居民182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677人,劳动力921个。 近年来,龙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以超前的意识和胆略,开拓创新,不畏困难,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带领全村村民抓住机遇,做好农业调产,工业提质,三产搞活的大文章。尤其是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县,新型工业强县,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战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功改制了原有电石厂、-厂两个即将倒闭企业,又引进了山东大强集团、山西远鑫焊接材料厂和立德隆高温耐火材料厂。企业共安排龙庄村剩余劳动力560多人。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00吨,经济总收入1897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489元。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精神和十一五计划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贯彻实施市、县、镇领导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规划步骤,结合龙庄村实际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 一、绿化。近年来,我们首先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退耕还林1300多亩,配套荒山完成了1100多亩,景点山头绿化300多亩,种植核桃200亩,厂区绿化100亩,高档花卉育苗100亩,通村道路两侧栽植了3公里25000株,绿色带15米宽1公里栽植4000株,投资4万元。生态精品工程100亩,栽植5000株,投资53万元。 二、硬化。龙庄村投资50多万元修建两座跨桃河桥。其中一座长95米,宽5米,高4米,投资43万元。另一座长30米,宽3米,高3米投资7万元。投资100多万元硬化了进村路、入户路、入校路6公里,严格按照每公里宽8米,厚20公分进行施工。县级路投资40多万,每公里宽6米厚15公分。村级路投资20万元。其余4公里入户路投资40多万元。 三、净化、亮化。村组织3名环卫清洁员定时、定点清扫街道,转运垃圾,并建立村规民约要求村民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人讲卫生,个个保环境。把居住周围的环境卫生落实到户。使全村所有街道,路旁达到无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柴草乱扔,无侵街占道。全村主要街道都具备了亮化条件。 四、美化。近3年来,龙庄村投资10多万元修复了村主要门面:前阁、后阁。投资12万元为学校购置了28台电脑开办了电脑班。投资10万多元为学校房顶做防水处理。硬化了学校操场2000多平米,对学校进行了绿化美化。并为学校多功能教室增添了先进的教学器材及设施。投资15万元为解决部分村民吃水困难,铺设管道800多米,新修1000立方水池一个,维修改建了5000立方水池,一个保证村民吃上干净水。投资2万元建起了农民健身乐园。 五、公益事业的发展。龙庄村从2000年至今,每年拿出4万元补给村民免费生活供水。给特困户每人每年补助50元烤火费和30元电费。一般困难户每人每年钱物折合不低于400元的困难补助。2005年至今每年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总额3万余元的养老补助。2005年至今为全村村民免费上了合作医疗保险。2006年村民筹资8万,村筹资4万为85%的村民安装了750兆闭路电视。村投资1.5万元开通了有线广播网络,同时村投资了4万元建起了巨城镇龙庄村敬老院。现居住孤寡老人12人。投资1.5万元硬化维修了龙庄村卫生所,使村民保健、就医、防疫方便及时,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六、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信用户、信用村的创建活动。2004年有三分之一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2005年有三分之二的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2006年龙庄村在信用社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培养和评选出近200个信用户。2007年晋升到450户,立争达到省级信用村的标准。 七、确保三个百分百,争取一个百分百: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达到100%。五保户供养及最低生活保障落实率达100%,争取计划生育率达100%。 八、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龙庄村投资10多万元组建了100多人的文艺宣传队。利用正月十五、传统庙会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政策,突出先进文化主题,营造先进文化氛围,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凝聚村民人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九、健全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和各项村务管理制度,充分实行民主,实行村内大事一事一议,不给村民增加任何负担,确保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治安良好。同时建立健全民调治保红白理事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龙庄村实际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确保社会治安和秩序良好。近年来龙庄村没有发生一例刑事案件。 近年来龙庄村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多种荣誉称号。2002年至2004年被山西省授予“山西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先进集体、创建安全文明铁路走廊先进单位”;2001年至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了“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招商引资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2002年至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至2006年被巨城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红旗党支部”称号。我们坚信龙庄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
卫垴村 |
卫垴村地处阳井线北五公里处,全村240口人,耕地面积300亩,其中林业用地70余亩,2008年,全村粮食产量52吨,经济总收入833万元。 卫垴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近几年,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修建了占地30余亩的中型耐火厂,解决了全村的副业问题,同时增加了集体积蓄。为改善全村人畜吃水困难,投资建设了一个直径10米,蓄水7000立方的水池,从此驴拉人担吃水的困难得到了解决。为了不耽误生产劳动,全村省吃简用又投资铺设了1000米的饮用水管道。为扩大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村支两委大胆引进项目(高铝低铁轻质保温砖),填补了国内耐火保温的空白。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卫垴村联合周边村庄投资100多万元,钻制300米深的优质水井1眼,架设管道6公里,可供3个村2400余人饮用。投资50万元新建300立方米的蓄水池1个,铺设自来水管道2公里,营造了舒适的用水环境。卫垴村民在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投资40万元开辟了全村田间道路5公里,基本实现耕地机械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小康村”,县信用社评为“信用村”,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投资70万元新建教学楼、群众文化娱乐配套设施和村委会办公楼。2001年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后,继承传统,紧跟形势,贯彻执行中央对农村的优惠政策,联合柴家庄、南庄投资120万元硬化5.8公里入村路,并进行了道路绿化工程;投资20万元整修拓宽入户路1.5公里,使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信在新一届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卫垴村村民会更加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
柳树峪村 |
柳树峪村位于巨城镇南部三里处,人口301人,劳动力140人,管辖面积约4平方公里。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收入逐步增加。2008年村粮食总产量101吨,经济总收入达到572万元,人均收入5287元。村内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同时发展壮大养殖业。目前,全村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养鸡场,蓄栏量已达两万只,不仅解决了全镇人民的生活所需,而且销往阳泉、平定等地。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养鸡场规模会更大。 改革开放以来,柳树峪村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依靠党的惠农政策,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努力奋斗,不仅发展了原有的农业和养殖业,还进行了劳务输出,依靠外来务工增加收入20万元。 现在,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好转,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共同致富,呈现出安定祥和的新农村气象,柳树峪村村民如今正在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
偏壤村 |
偏壤村位于平定县东部,距巨城镇政府10公里,面积为10平方公里,地处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 全村现有人口124人,总户数43户,由2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村里硬化了与镇之间的公路,交通便利了许多,深受全村人民的欢迎,村里种植各种蔬菜,主要销往娘子关,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3吨,经济总产值达到23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744元,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日益好转。 |
岩会村 |
岩会村位于平定县东北约25公里处的太行山中,桃河水在村前蜿蜒流过,村落是一个山中盆地。南起柏井五村(暖会),北至巨城镇槐树壤村,南北约11公里。而东西两侧很窄,西与移穰、赵家裕相邻,东与上盘石接壤,约4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全村1100口人,总耕地面积1400余亩,其中水浇地300余亩。全村劳力450人。 2008年,在村领导的带领下,全村人民辛勤工作,经济上取得了巨大发展,全村粮食总产量476吨,经济总收入10859万元,人均收入5240元。 岩会村是一个以文明和谐而著称的古村,故有“小城街”之美誉,早在清乾隆年间的岩会村八景诗中的“凤凰单舒”中就有“全身削立文明岗”的诗句。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民宅比原来的旧村落翻了一番,旧民宅也有70%的翻新。全村自来水达到户户通,而且都是高质量的铝塑管。60%的主要街道都已经水泥硬化。全村有360户人家,有320户达乡村级文明户。 |
水峪村 |
巨城镇水峪村位于巨城镇西部,西临阳泉市郊区小河北村,东隔温河和圪套村相望,南北两面环山,307国道复线(阳井线)自西向东沿村穿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水峪村共有村民518户,人1613口,劳动力820个,耕地1206亩,含一个叫大麦峪的自然村。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53吨,经济总收入17380万元,人均收入5476元。 早在1974年就建立了村里的第一个党支部。现村级组织健全,有党支部、村委会、妇代会、民兵连、团支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全村的个体工商业发展迅速,已发展到包括钛铁粉、粉末冶金、耐火材料、熟矾石、骨料的私营工厂8个;大小汽车运输专业户15个;农用车运输户12个;饮食服务业18家和5家汽车维修点;农家店小卖部、汽车配件经销店发展到15个,经营商品齐全,购销两旺;种、养殖业已初具规模,现有退耕还林大户2个,承包土地800亩;养猪、养羊、养牛专业户4户,圈存生猪100头,羊90只,牛4头。 新农村建设: 1981年到1985年前后两次自筹资金15万元,从阳泉市郊区高垴庄村引来娘子关的自来水工程,并送到了自然村大麦峪,从此告别了人畜用水困难的年代。 1987年村自筹资金8万元建起了新学校,宽敞明亮的两层教学楼可容纳400多名学生学习。 2000年村投资11万元,建起了村委会的两层办公楼。 2002年村投资重修了大街西部50米长的商业经销店。 2003年和2006年村先后两次对主村和大麦峪的街道施工硬化,基本上实现了户户通。 村现有卫生所两个,多发病、常见病不出村便可得到医治。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已达到1613人,占全村总人的100%。 文明家庭,已经涌现出像荆计文、刘桃英等代表人物,她们拥有勤劳致富、孝敬公婆、妯娌和睦、邻居和谐的美德,对建设和谐社会,已经和正在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带动作用。 |
赵家庄村 |
赵家庄村位于巨城镇西3公里处,地处太行山区,温河北岸,南距307国道1.5公里,紧临水峪、圪套村,西部与柴家庄,卫垴、南庄村毗邻。这里房子用石头建,小路用石头铺,村边水渠用石头筑,庄稼地边用石头垒,巧夺天工,鸟语花香,幽静美丽。近年来,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村干部带领群众多方面协商筹资,与周边邻村互通了油路,村里主要的街道已全面铺油罩面,形成了发达的公路网络,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通讯设施完善,电话入户率达96%,家家安装有线电视,互联网在百姓心中已经不是新生事物。 赵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共有6人组成,管理协调村里的一切事务。全村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2个自然村,148户,458人,耕地面积500余亩,青壮年劳动力约200人左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村民们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实际,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的调整和优化赵家庄村产业结构,使全村走上致富之路:1、种植业: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兼种小杂粮,蔬菜等,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加大科技涵量,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上下功夫,使粮食不仅达到自给自足,而且能稳定增加收入。2、运输业:村里紧邻307国道运煤专线,于是不少于村民及早行动,贷款买车搞起了煤炭运输业,现在全村有运输车十几辆,已经成为提高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3、工矿业:赵家庄村有矾石厂、耐火厂,这些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为赵家庄村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村民们到这些企业打工,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家庭收入。通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明显提高。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20吨,经济总收入为1325万元,人均收入5124元,村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里还修建了科技文化室、阅览室、广播室和篮球场,农民可以随时阅览到科技致富刊物和科普书籍,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致富意识。农闲的时候可以进行象棋、乒乓球、篮球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广播室分早、中、晚定时向农民转播新闻节目,让农民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情况。同时投资建成卫生室一个,解决了农民看病买药难的问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广大村民继承优良传统,勤俭节约,诚实守信,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呈现出农村特有的淳朴气息,他们勤劳奋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乡,创造美好生活。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赵家庄村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体村民心想致富,情系祖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努力,昂首大踏步向和谐小康社会迈进。 |
柴家庄村 |
柴家庄村距平定县城23公里,距阳泉市15公里,距阳井公路3公里,面临温河,背依大垴山,在巨城西北部。全村200户,601人,耕地1200亩,劳动力308人。全村现有工矿企业4个,兔特种养殖业1个。其中耐火企业3个,矾石企业1个。2008年全村实现粮食总产量297吨,经济总收入37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6元。 柴家庄村村支两委由6人组成,村委3人,支委3人。村支部书记由冯新孩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由刘彩金担任,党政机构健全。全村共有党员26名,其中年轻党员占50%,历史文化悠久,人才辈出,在抗战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国为村捐躯的烈士。在新时代,全体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走在了全镇的先进行列。 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上任以来,建立和完善了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了-的重要思想,坚持勤奋工作,把村民的素质教育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的开展了村里的各项工作: 1、农业 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大户制定了奖励制度引导农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模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了农业投入,2008年全村粮食稳步增产。 2、工业、企业 (1)对原村办企业耐火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由柴家庄村村民冯满存个人经营,企业名称为平定兴盛耐火厂,在2002年对原设施进行了环保改造,现占地20余亩,职工100余人,产品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阳泉市龙鑫耐火公司是由柴家庄村村民冯计孩个人出资,于2001年投资500万元新建的一个高档次的耐火厂,企业占地40余亩,现有职工200人,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市场,规模和效益走在了全镇先进行列。 (3)平定县靖盛耐火厂是由柴家庄村村民刘爱所个人出资修建的,现有职工30余人,占地10余亩。 (4)金鑫矾石厂由柴家庄村村民冯金元租赁经营。 3、养殖业建设 根据村面积较大,饲草、饲料富裕和村民散养效益低下的特点,村领导积极扶持村民刘彩金租赁集体空闲场地发展养殖,投资10万余元建起濑兔养殖基地1个,现存栏达到1000余只,以此为龙头,辐射全村及周边农户。 4、文明生态村建设。 结合2007年柴家庄村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工作,对村主要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入户路进行了耐火砖铺砌,实现了户户通,对村内所有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鼓励村民房前屋后种植梧桐,设立了固定垃圾点,专人管理,定期清理,硬化了村办公大楼广场,投资15万元,安装了健身器材,设立了村民晨炼场所。 (1)对村卫生所进行了设备添置,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免费为全体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使全体村民都能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 (2)对学校购置了教学仪器,对困难学生实行了补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入学率达100%。 (3)有线电视入户率90%,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座谈,经常性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和致富途径,使每个村民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4)经常性地开展村民的普法教育,力争创造和谐家庭,和谐村风,和谐社会,多年来,一直成为巨城镇的平安村。 5、最终目标 在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的领导下,以建设文明和谐为目标,全体村民正团结一致,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发展,力争把柴家庄村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额狮村 |
平定县巨城镇额狮村,一个古老而又偏僻的小山村。东靠娘子关,南靠石太线,西和南山沟相邻,北靠阳井线,四面环山,全村总人口168人,耕地300余亩,60多个劳动力,因地理位置限制,村里无任何副业,大多数村民以种地为生。2008年,全村粮食产量78吨,经济总收入236万元,人均收入5002元。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人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利用娘子关水,大力发展种植业。额狮村积极发展水浇地30余亩,主要种植西红柿、豆角和大白菜,仅此一项每年就收入30余万元,人均1800元。 因为村小,人口住宅比较集中,一直以来大家都和睦相处。一家有困难大家一起帮,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并涌现出很多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 2008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村委会的配合下,把10公里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告别了以前的土路、泥路,给村民门出门卖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今后,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把绿色蔬菜推向更大的市场,让我们村家家都富裕起来,跟上新时代。 |
南山沟村 |
南山沟村位于巨城东部,距镇中心约6公里,交通条件极其不便,但随着村村通、户户通的建设,现在南山沟村的交通十分便利。 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12吨,经济总收入456万元,人均收入5276元。 南山沟村人口约400人,常年在外打工者居多,村里主要靠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种植为生,但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村里基本建成林业的大村。全村村民齐动手,维修公路,开辟山路,绿化山头,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如今的南山沟村遍地绿草荫荫,处处鸟语花香,山深林立,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气息,他们还努力发展小流域治理,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绿化其它荒野地头,种植林木,培育苗木,仅林业就是村里非常大的一笔收入,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拓宽了就业的道路。如今的南山沟村人民,正在如火如荼、大干苦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着,他们的明天一定将会更加美好。 |
前壤村 |
前壤村是平定县巨城镇所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太行山区,桃河南岸,夹在娘子关镇和巨城镇之间,是巨城镇的边陲,村北3华里靠槐树壤村,东距娘子关镇背峪村6华里,西距移穰村10华里,南距盘石村20华里。近几年来,前壤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经济,村村修路,形成了便捷发达的公路网,前壤村与周边柏油路相通,特别是与岩会相通,使前壤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前壤村是巨城镇辖区内最小的村庄,村内设党支部、村委会行政机构,管理村内一切事务,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前壤村占地面积为8平方公里,人口437人,耕地面积为1080亩,青壮年劳力约为130人左右。改革开放前,全村以农业为主,主要劳动力从事工副业,发展传统农业。目前,全村有2个养羊户,户户养猪,村中有两个综合商店,繁荣了市场,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前壤村响应党的号召,发展乡镇企业,全村的支柱产业是矾石厂,其他还有焊接维修、生产加工等私营企业。村民依靠党的政策,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依靠自己的勤劳,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0吨,经济总收入为48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213元,村民的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 前壤村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崇尚读书,尊师重教,出了不少人才,如国家级干部王举,就出生在前壤村,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很多村民的子女都考取了不错的学校,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奋斗在祖国建设的不同战线上。 诚实守信,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新理念的指引下,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全村村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南庄村 |
巨城镇南庄村位于平定县西北部,西南两边与阳泉市郊区东菇村、辛庄村接壤,北部与张井村相连,东面与本镇北庄头村、卫垴村山水相连,东南跨过温河与柴家庄村相邻,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全村有290户人家,806口人,260个劳动力,耕地面积2000亩。 在抗日战争时期,路北县政府二区领导经常住居南庄村工作。当地民兵在区领导下的带领下,英勇奋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站岗、放哨,为区领导传送情报。被黑皮告密后武装部指导员刘才元,抗先队长史妙笔、民兵刘保年被日本人抓到巨城杀害。武委主任刘千祥在疏散村民转移时,被日本人连刺7刀后仍不屈不挠。他们那种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高尚品质,传遍了古州大地,被平定人民政府誉为“小延安”。淳朴的民风丰润的温河水养育了一代代南庄人。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经历了-、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等运动磨练出来的南庄人,利用当地肥沃的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上为党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1973年,卖粮时突破了100万斤。 工业方面,从1970年到2000年30年间相继投资120万元建起了三个耐火材料厂,两个矾石场。进入21世纪后,在党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对集体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发展了三个私营耐火厂,三十余家个体运输户,九家餐饮服务业。到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00吨,经济总收入5714万元,人均收入5494元。 如今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历史前进的主旋律。南庄村也积极响应,投资76万元进行公路和户户通道路13.8公里的建设;投资3.4万元,建起2个占地500平米的休闲娱乐场所,安置健身器材10余套;投资5.5万元,修筑了影壁、东西牌楼;投资7.2万元,实现旱井自来水240户;投资24万元,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闭路电视;2007年又投资6万元,修缮了教堂楼顶,硬化了学校操场和南庄村综合活动室;投资1.8万元,修缮了村医疗卫生所,于10月通过了市、县卫生局的达标验收。在精神文明方面,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从2000年到现在,不断投资扩大,总投入3万余元,成立发展了100人的锣鼓队和40人的舞龙队,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村民们都敲锣鼓、舞彩龙、转黄河、表演文艺节目,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锣鼓队曾多次参加镇、县组织的文艺汇演和庆典活动,在平定大地上享有美名。 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上级党、镇领导的大力支持,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通过各式各样的生产活动,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展望未来,南庄村的明天更美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