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王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正南2.5公里。明、清“县志”均载:“上王村”。因属下王村分支,并居下王之上方,故名。现有耕地1260亩,1094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上王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上王村归属现苌池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322105 | 045000 | -- | 查看 上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上罗村 |
上罗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正东7公里。清乾隆与光绪“县志”载名:“罗村”。因罗氏立村得名。又因村址地势较高,后改称上罗。现有耕地1098亩,223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上罗村。 |
下罗村 |
下罗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东5公里。清乾隆与光绪“县志”载名:“下罗村”。因罗氏立村,并在上罗村之下方,故名下罗。现有耕地1312亩,767口人。置村民委员会,辖下罗、程家崖、南山底3个自然村。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东北3.5公里。因与红崖底、田家庄同居柏泉沟,故原统称柏泉村。后据张家庄村系张姓立村,改称张家庄。现有耕地118亩,11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张家庄村。村东北1公里有名胜古迹碧岩山,亦名“六师璋”。 |
大围村 |
大围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村东北8公里。明、清“县志”均载:“大围村”。传说,春秋时,晋国屠岸贾追杀赵氏孤儿赵武,得知程婴抱赵武迁入此沟的手掌岩,火速部署,大包围捕杀。从此遂称此地为大围。立村时以地名定村名。亦说,大围村址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临河,有大包围之势。村名由此而得。现有耕地893亩,556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大围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大围村归属现苌池镇。 |
大连巅村 |
大连巅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村西北4公里。明“嘉靖县志”载:“连巅里”。因西、南、北三面大小山头起伏相连,村在其中,故名。后部分村民迁东南1公里另立新村,取名小连巅,大连巅村便改称大连巅。现有耕地182亩,151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大连巅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大连巅村归属现苌池镇。 |
东兴道村 |
东兴道村委会 地处山地。在肖家汇正南4.5公里。原名白家庄。因白氏立村得名。宋代,附近4个村庄统一改名为“兴道”。东兴道村位于其它3村之东,遂曰东兴道。又因位于龙华河东岸,亦俗称河东。现有耕地654亩,484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东兴道村。原属肖家汇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肖家汇乡撤销,东兴道村归属现苌池镇。 村东北0.5公里岩凹尖山腰有古迹程子岩。 村西北百米处有兴道泉,亦称小海只,为龙华河清水源泉。 村东北200米处苇地坪有元大将军赵铎、赵鉴墓。 |
桥上村 |
桥上村委会 地处山地。在肖家汇正南5.5公里。因村之中心有一石桥,住户房舍坐落在桥的两侧,房基高出桥面,好似浮于桥上,故名。现有耕地600亩,551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桥上村。原属肖家汇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肖家汇乡撤销,桥上村归属现苌池镇。 |
下王村 |
下王村委会 地处山区。位于县城西北。从县城走阳东公路,经小坪梁、西小坪、路家峪口、石佛、管头,北折走简易公路经上王至此22.5公里。明、清“县志”均载名:“下王村”。相传,约在唐代一张姓由定襄县南王村迁此立村,因怀念祖籍,定村为王村。后人口增多。部分人迁往南上方居住,取名上王,下王村遂改称下王。现有耕地1708亩,1335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下王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下王村归属现苌池镇。 |
南兴道村 |
南兴道村距县城20公里,全村耕地面积为975亩,人口451人,共有183户,党员16人,村民代表9人,两委班子10人,党员代表1人,理财小组3人,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816万元,人均纯收入5321元。 南兴道村地处山地。在肖家汇正南5公里。原系赵、刘立村,曾名刘家村。宋代,附近4个村庄统一改名为“兴道”。该村在其它3村以南,故称南兴道,亦呼南头。又因位于龙华河西岸,也俗称河西。现有耕地687亩,469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本村。原属肖家汇乡, 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肖家汇乡撤销,该村归属现苌池镇。 村西昔有兴化寺。1961年《盂县县志》载:“兴化寺(在)县北兴道村西山之麓,为北魏时所建。寺内有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7年)和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碑可考。” |
神泉村 |
神泉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西北6公里。原名寺底村。因村北寨坡有当里寺,村在其下,故名。寺内有一清泉,泉水滔滔不绝,水甘而冽。相传,古时百鹿常来饮水。得名白鹿泉。居民认为此系神泉活水,遂改村名为神泉。亦传,昔时此地无水,忽见白鹿刨乱石,泉水涌出,滔滔不绝,谓之神泉,故更村名为神泉村。明、清“县志”均载名:“神泉村”。现有耕地2400亩,1643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神泉村。 |
东苌池村 |
东苌池村委会 地处平川。位于县城西北。从县城走阳石公路,经东白水、西城武至此11公里。旧时,东、西、南3个苌池为一行政村。因此地是一片低凹的沼泽草地,且中间有一自然生成的长方形水池而得名。明、清“县志”均载名:“苌池村”。抗日战争时期分为3村,东苌池村居东,遂曰苌池东村。亦呼东头。建国初期又改称东苌池。现有耕地3594亩,2581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东苌池村。镇人民政府驻地。 |
段家山村 |
段家山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南8公里。始名段姚山。因段、姚两姓建村于山坡得名。后姚姓逐渐没落,段家人口增多,遂改称段家山。明、清“县志”均载:“段家山”。现有耕地563亩,42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段家山村。 |
韩庄只村 |
韩庄只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正西4.5公里。相传,古时有一将军,战败至此,将盔甲藏入山洞,乔装逃之。后来盔甲被人发现。此地遂盔窟窿。立村时沿用此名。建国后,嫌村名不雅,且居民多属韩姓,改名韩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与上社镇韩家庄重名,更名韩庄只。现有耕地192亩,119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韩庄只村。 |
西苌池村 |
西苌池村委会 地处平川、丘陵衔接处。位于东苌池西南0.5公里。原与东、南苌池同属苌池村。抗日战争时期分治,因其村址在西,故曰苌池西村亦乎西头。建国后改称西苌池。现有耕地2382亩,1403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西苌池村。 村西侧有古寺宇释迦寺。1961年《盂县县志》载:“释迦寺——在西苌池村,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创建,明代就原寺基改建大王庙”。 |
卧龙坡村 |
卧龙坡村委会 地处丘陵。位于东苌池东南7公里。据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龙从天而降,在此坡卧了数日。一日午后,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雨过天晴,龙无踪影。后人在此建村,遂取名卧龙坡。现有耕地576亩,131口人。置村民委员会,辖卧龙坡、东卧龙坡2个自然村。 |
红崖底村 |
红崖底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正北4.5公里。因与田家庄、张家庄同居柏泉沟,故三村原统称柏泉村。明、清“县志”均载名:“柏泉村”。后据其村庄座落在呈红色的石崖下,更名为红崖底。现有耕地627亩,382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红崖底村。 |
普贤村 |
普贤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西北8公里。相传,因村西南山沟石崖上雕有普贤佛像,村名故谓普贤。亦说,村东、西、南三面有8个山头,形状似人,人称“八仙”,喻其“普仙同庆”,取村名为普仙。后演变为普贤。清代传写成普天。民国期间复书普贤。现有耕地463亩,291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普贤村。 |
小连巅村 |
小连巅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村正北3公里。因系连巅里(今大连巅)苏姓迁此立村,当时又人口较少,故取名小连巅。现有耕地352亩,37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小连巅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小连巅村归属现苌池镇。 |
和安村 |
和安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村正北7.5公里。明“嘉靖县志”载名:“慌鞍岭”。相传,春秋时,晋国程婴抱赵氏孤儿赵武,骑马逃至此处西北岭,因心慌意乱,翻鞍落马。后人立村时,据此传说,起名为慌鞍岭。后因“慌鞍”与“黄安”方言相近,逐渐演变为黄安村。清末复称慌鞍岭。民国期间衍写成“荒安”。1958年以后又写书为和安。现有耕地604亩,293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和安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和安村归属现苌池镇。 |
红土坡村 |
红土坡村委会 地处丘陵。位于东苌池东南6.5公里。因村庄座落在呈红色的土坡上得名。现有耕地171亩,106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红土坡村。 |
芝角村 |
芝角村委会 地处丘陵、山地衔接处。位于东苌池东南5公里。明、清“县志”均载:“芝角村”。因村庄座落在芝山一角得名。元初,王姓迁入,人口渐为村民多数,曾改名王家庄。后复称芝角。现有耕地3146亩,1925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芝角村。 |
熬子坡村 |
熬子坡村委会 地处丘陵。位于东苌池东南5公里。相传,约三百年前,有4户人家迁竦山(即孤山)北面土坡立村。有一村妇,中年丧夫,守节拒嫁,清贫度日,熬子成人。后世为纪念其美德,取村名为熬子坡。现有耕地618亩,54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辖熬子坡、小熬子坡2个自然村。 |
罗坪村 |
罗坪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正东7公里。因村庄座落在罗河西侧的一块较大且平的土地上,故名。现有耕地880亩,337口人。置村民委员会,2000年12月并入罗坪(根据盂政发【2000】64号文件) |
柏石村 |
柏石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北7.5公里、阳石公里东侧。原名白石凹。因村址地势低凹,旁有白色巨石得名。后据村东石崖陡峭,柏树成荫,更名柏石,现有耕地399亩,32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柏石村。 |
水岭底村 |
水岭底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村正北5公里。明、清“县志”均载:“水岭底”。因村西北有水岭梁,村建其下得名。现有耕地1612亩,786口人。置村民委员会,辖水岭底和水岭上2个自然村。水岭上原为村委会,2000年12月并入水岭底。(根据盂政发【2000】64号文件)同时,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水岭底村归属现苌池镇。 |
上王村 |
上王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正南2.5公里。明、清“县志”均载:“上王村”。因属下王村分支,并居下王之上方,故名。现有耕地1260亩,1094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上王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上王村归属现苌池镇。 |
中兴道村 |
中兴道村委会 地处山地。在肖家汇正南4.5公里。原名无考。宋代,附近四个村庄统一改名为“兴道”,中兴道村座落南、北兴道中间,故称中兴道。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改名中庄。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与上社镇中庄大队、西潘乡中庄大队重名,复称中兴道。现有耕地182亩,19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中兴道村。原属肖家汇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肖家汇乡撤销,中兴道村归属现苌池镇。 |
河口村 |
河口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南7公里。明嘉靖“县志”载名:“河村”。因村南山势险峻。东侧河道蜿蜒,故名。清代中期,据村在小坪河西岸,段家山沟口,更名河口。现有耕地756亩,47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河口村。 |
陈家庄村 |
陈家庄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南6公里。清乾隆与光绪“县志”载名:“陈家庄”。因姓氏得名。现有耕地309亩,59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陈家庄村。 |
南庄只村 |
南庄只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西南3公里。因村居西掌沟中段东西两侧,北庄只东南,故称南庄只。现有耕地363亩,194口人。置村委会,只辖南庄只村。 |
小独头村 |
小独头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西北5公里。清乾隆与光绪“县志”载名:“小独头”。因村旁有一园且尖的孤独小山头,故名。现有耕地828亩,55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小独头村。 |
藏山村 |
藏山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北面8公里。相传,始名藏山坡。因村庄座落在藏山沟口的北坡上得名。后演变为藏山庄。清末简称藏山。现有耕地324亩,220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藏山村。 |
北连巅村 |
北连巅村委会 地处山区。在下王村正北3.5公里。因属小连巅分支,且在小连巅之北,故名。现有耕地312亩,304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北连巅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北连巅村归属现苌池镇。 |
北兴道村 |
北兴道村委会 地处山地。在肖家汇正南4公里。原名北庄。以方位得名。相传,后至宋代,大儒程夫子(程顾、程景)来此讲道时,为附近4个村庄统一改名为“兴道”。北兴道村居其它3村之北,故曰北兴道。现有耕地1320亩,792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北兴道村。原属肖家汇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肖家汇乡撤销,北兴道村归属现苌池镇。 |
田家庄村 |
田家庄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东北4公里。因与红崖底、张家庄同居柏泉沟,故原统称柏泉村。后据田家庄村属田氏立村,改名田家庄。现有耕地598亩,76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田家庄村。 |
北庄只村 |
北庄只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西南4公里。因村址在西掌沟西北侧支沟,南庄只西北,故名北庄只。现有耕地520亩,211口人。置村委会,只辖北庄只村。 |
窨子沟村 |
窨子沟村委会 地处山地。位于东苌池6.5公里。因村庄座落山沟,旁原有一象地窨似的深窟,故名。现有耕地147亩,94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窨子沟村。 |
南苌池村 |
南苌池村委会 地处平川。位于东苌池正南0.5公里。原与东、西苌池统称苌池村。抗日战争时期分村而治,因其方位在南,故曰苌池南村亦乎南头。建国后改称南苌池。现有耕地2132亩,1755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南苌池村。 村北侧有镇池寺。1961年《盂县县志》载:“镇池寺——在南苌池村,内有大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碑碣(高一尺五寸,宽一尺五寸),寺内大殿为大齐建造,历代有所修缮”。 |
西掌村 |
西掌村委会 地处丘陵、山地衔接处。位于东苌池西南3.5公里。清乾隆与光绪“县志”均载:“西掌村”。相传,因系任氏立村,始名任家庄。后据其村庄座落在西掌沟内,更名西掌村。现有耕地381亩,184口人。置村民委员会,辖西掌、刘家掌、笸箩湾3个自然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