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阳泉 >> 盂县 >> 下社乡 >> 会里村

会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会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会里村简介

  会里村位于龙华河下游,是龙华河畔最后一个村庄。北1公里村与滹沱河交接,与贾家峪村相邻,南与下庄村相邻,距离龙华河水电站不足500米。全村人口656人,185户。2008年修建龙华口水电站前,全村耕地面积(水地)390余亩,人均耕地6分(包括旱地),龙华口水电站建筑征地后,耕地面积剩下250亩(包括旱地),总耕地面积不足25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分。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322202 045000 -- 查看 会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会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会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下庄村

  下庄村位于盂县北部,距县城45公里,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无工业污染,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天然场所。蔬菜业、林果业是下庄村农民致富的希望产业。资源经济厚积薄发,农林产品的生产链条正待延伸,农业加工企业亟待建设,水力资源已在开发。   全村占地6平方公里,全村共计342户,1014口人,分为6个生产队,现有可耕地1061亩。核桃基地1200亩,蔬菜基地250亩,人均年收入4029.2元,全村党员41人,其中女党员10人,老党员4人,60岁以上的村民有148人,16岁—45岁的有435人,其中交纳养老保险的129人,45岁—60岁的145人。参加医疗保险的830人,大病补助的有7人,村民代表23人。全村五保户有11户,低保21户,现役军人1人,伤残军人2人,-3人。   下庄村支两委按照盂县县委、下社乡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村支部书记韩清如的带领下,对征地线以下的地上附属物进行了清点,上年的兴水遗留工程现已开工,村支两委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把移民工作作为下庄村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把下庄村打造成一流新村,我们将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移民工作。  

七东村

  七东村,位于盂县北部濮沱河畔的阳五生态旅游路旁,距离县城65公里,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330余亩,其中水浇地110亩。共有198户人家,常住人口576人。   2007年种植优质核桃树1万株,成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市、县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七东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整治进一步加深,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现年收入达3500元,决策和管理进一步民主,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牛郎湾村

  牛郎湾村,位于盂县最北部,距离县城70公里,乌河与滹沱河的交汇处,这里依山伴水.全村耕地面积300余亩,共有120户人家,常住人口420人。近年来种植优质核桃树近万株,成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市、县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牛郎湾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整治进一步加深,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现年人均纯收入达4319元,决策和管理进一步民主,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泽泊村

  泽泊村位于盂县北部地区,龙华河两岸,距乡政府1公里处。全村148户,482人。耕地面积390亩,无工、副产业,属型纯农业乡村。这里气候温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种植核桃树历史悠久。地方特产有紫砂薯、黄皮薯、核桃、土豆等。  

上细腰村

  上细腰村因地处龙华河(滹沱河支流)中游,贯上通下,位置如腰,又两岸峻岭相逼,势若杨柳,故而得名,境内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全村现有人口570人,耕地520亩,党员26人,2010年人均收入3280元。农业生产是全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一、经济状况: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诸多社会经济因素所限,全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下,截止2010年,全村已发展干果林核桃栽植700亩,果树200亩,蔬菜基地240亩。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教育方面:村里没有九年义务制小学,学生均在外上学,小学入学率100%,全村建有集办公、文教、卫生、老年活动、村民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   2、卫生方面:全村共有1个卫生所,内部规划按“四宝分家”的标准设置,1名医务人员,基本上能够实现“病有所医”,小病不出村的目标要求。目前全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100%。   3、村容村貌状况:村内主要街道基本实现了硬化。建有长50米,高3米的公开墙,成为“全乡第一墙”。   4、基础设施方面:2009年为方便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效益,上细腰村在龙华河上建起两座总长为70米的石拱桥使龙华河西岸400余亩农田、700余亩园区第一次实现了农机具开入,结束了长达几百年肩挑背扛跣足涉河的耕地历史。2010年为给村民提供红白理事办事场所,上细腰村投资修缮大礼堂,灶具、餐桌一备俱全。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上细腰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6人,并能够在党员活动场所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里千口村

  里千口村,位于盂县北部濮沱河畔的阳五生态旅游路旁,距离县城65公里,这里倚山傍水,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150余亩,其中水浇地120亩,共有70户人家,常住人口220人。主要种植优质核桃树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市、县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里千口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整治进一步加深,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决策和管理进一步民主,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  

会里村

  会里村位于龙华河下游,是龙华河畔最后一个村庄。北1公里村与滹沱河交接,与贾家峪村相邻,南与下庄村相邻,距离龙华河水电站不足500米。全村人口656人,185户。2008年修建龙华口水电站前,全村耕地面积(水地)390余亩,人均耕地6分(包括旱地),龙华口水电站建筑征地后,耕地面积剩下250亩(包括旱地),总耕地面积不足25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分。  

河西村

  河西,是个村名,似乎在中国的每个县都会有这样的地名,可是在盂县,河西村却有着无法复制的意义: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市“生态环境优美村”、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省级文化示范村”等。   下社乡河西村座落在距盂县县城40公里处,10平方公里的面积,全村全部位于龙华河西岸,故名“河西”。现有135户,400人,党员13人,到2010年止,人均收入3980元。境内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海拔在500米左右,年日照时数量多,无霜期长,总耕地面积700亩,其中山地550亩,水浇地150亩,是一个既无任何地面企业又无任何地下资源的纯农业村,村民从事第一产业,以玉米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土豆、小杂粮等辅之,河两岸肥沃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灌溉条件,是发展高效、科技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的理想宝地。   2006年以来,为了扎实推进河西新农村建设,村支两委干部精心组织群众大搞基础工程建设,对河西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截止目前,硬化村通户通田间路5公里,荒山造林800亩,种植核桃树700亩,修圈涵洞110米,建起通讯接收台,开辟水上公园8000平方米,岩雕牌楼1座,新建二层800平方米综合大楼1座,内设图书阅览室、特色文化展示室、农民培训中心、信息资源共享室、警务调解室、医疗卫生所、党员活动室、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以及村两委办公室,与此同时还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河西文化广场”。   在今后的工作中,河西村“两委”班子会再接再厉,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生态、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庄里村

  庄里村位于盂县北部,紧邻滹沱河,水资源丰富。现有耕地680亩,人口986人,户数301户,属于纯农业村。2005年新当选的两委班子,领导全村人民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人均收入4千元左右,村民的受教育程度而已提高到了初中文化水平,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孙家口村

  孙家口村位于滹沱河沿岸,是盂县地图上最西北的一个村,距县城13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东与里千口村为邻,西与夫城口村为邻,需经过吊桥进入村子。耕地面积有140亩,其中水地150亩,旱地40亩。全村共有69户,215口人,村民们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大多数为初高中文化水平。村里大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打工,其中男有50人,女有20人。全村有13名党员,其中有1名女党员。党支部有3个成员:书记,副书记,委员;村委会有3个成员:村长,副村长,委员。低保户有11户,五保户有3户,参加养老保险的人群中45—60周岁居多,有48人参加了养老保险。   以农业为主,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支柱产业,主要农作物有花椒、柿子、核桃;其次有玉米、土豆、谷子、豆类、红薯等。孙家口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闭路电视已安装完毕,村里主要街道已全部硬化,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上无矿产,地下蕴藏少量的铜,磷,大理石等矿。  

下细腰村

  下细腰村位于距县城37公里处的北部山区,属下社乡辖区,离乡政府1公里。村庄坐落在龙华河西岸,南邻樊家汇,北接河西村,与上细腰、碾子坪隔石阳公路东西相望。下细腰村常住人口93户、260人,是典型的纯农业乡村,全村耕地面积198亩,玉米、土豆、小杂粮为主要种植作物。村庄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粮食蔬菜瓜果品种齐全,长势良好。   龙华河水不仅浇灌了下细腰村肥沃的土地,而且孕育了勤劳、上进、与时俱进的下细腰人民。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扶持下,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下细腰人民积极开展经济建设活动,成立了小杂粮、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大大提升了下细腰村经济收入,2010年下细腰村人均收入达4588元。目前,小杂粮专业示范园区和核桃种植基地已经成为下细腰村进一步发展下细腰村支柱产业的根据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下细腰村人民秉着“先进、和谐、全面发展”的宗旨,积极开展文化、卫生、教育等各项工作,先后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村容村貌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冬去春来,秋至夏归,汩汩流淌的龙华河水见证了下细腰人民多年的艰辛与困难,奋斗与执着,也必将迎来她的成就与荣誉,灿烂与辉煌!  

下社村

  下社村位于盂县北部地区,距盂县县城40公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同时也是下社乡政府所在地,是下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下社村是典型的纯农业村。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全村155户,468人,耕地550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无污染,一直是下社乡重要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近年来,下社村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实施山区转型、跨越发展重大决策部署。以龙华口水电站和阳五高速的落成为契机,利用下社村南临盂县藏山旅游区,北壤梁家寨温泉疗养院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把下社村打造成盂县北部地区绿色、生态新农村。   下社人民欢迎您!  

贾家峪村

  贾家峪村位于盂县北部,紧邻滹沱河,水资源丰富。现有耕地101亩,人口306人,属于纯农业型农村。2005年新当选的领导在岗,领导全村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人均收入3千元左右,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已提高到了初中文化水平,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夫城口村

  一、基本概况   下社乡夫城口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北部,北与我省忻州市的定襄、五台两县交界,距盂县县城67千米。全村80多户260口人,村级组织健全,目前发展党员17人。   全村耕地面积约145亩,人均0.56亩。村落所在地群山起伏,未被利用的有很大一部分为宜林宜牧的荒山,在开发利用方面还有较大潜力。丰富多彩的土地资源和复杂的地形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村里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土豆。其中玉米年产量约10万斤,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养殖业以耗粮较少的羊和鸡为主。另外核桃、花椒、柿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渠道。   二、水资源及其利用   村子周边主要有三条河流:滹沱河、乌河、龙华河,它们为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滹沱河是阳泉境内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山西省第二大河,水能蕴藏丰富。乌河位于盂县西部,发源于山西省的阳曲县,自盂县西部入境,在夫城口临村枣园村西北部注入滹沱河。流域内是盂县重要的产粮区。龙华河发源于盂县西北部上王村,由南向北流,在庄里贾家峪村东南部注入滹沱河,水质良好。   解放后,阳泉各级政府领导人民对滹沱河及其支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开发,修渠引水,筑坝架桥,裁弯取直,先后修建较大的灌溉渠道12条,扩大水浇地2万多亩。修建了一系列中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15万度。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夫城口水电站就是其中较大的水电站之一。   三、农村发展新变化   (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乡镇府和村干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村民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逐渐在消除。农民们也都十分愿意接受新技术、新观念,许多农户家里还买了有关农业技术的书籍,积极尝试各种新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已经过上了用电磁炉做饭、用手机联系、靠三轮车收播的生活。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夫城口村干部带领村民不断完善村里的道路硬化,仅2009年后半年,就完成了村内800米的道路硬化工作,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子比以前整洁了许多,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10年,夫城口利用村里旧学校所在地建起了一个文化活动室,提供阅览室、室内棋牌桌等设施供村民休闲娱乐,这一举措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   (三)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户快速发展;现在,政府又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村里还为他们还办理五保、低保,其中五保4人,低保6户,60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到国家的养老保险补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中央的各个文件都是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出台的,少取、多予、搞活的政策深得民心。农民是纯朴的,经常说到取消农业税好,农民衷心希望这样好的政策能够持续实行下去,这样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  

沟子口村

  沟子口村位于盂县北部偏远山区,在龙华河西岸,距乡政府1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63人,54户,耕地面积131亩。2010年度村民人均所得4472元。  

碾子坪村

  碾子坪村位于盂县北部38公里处,龙华河畔,紧邻乡政府。全村现有88户村民,人口228人。全村党员11人,其中女党员1人。村民代表12人。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   碾子坪村耕地面积189亩,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小杂粮以及干果。碾子坪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相信碾子坪村的明天会更好。  

王家滩村

  王家滩村地处盂县北部偏远山区,滹沱河南岸。阳五公路傍村而过,朔黄铁路穿越境内。西邻庄里、七东二村、东接会里村、滴流磴火车站,北靠五台县,南望河西村。滹沱河俩岸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自然生态保护良好。春天大雁北归,景象壮观。初夏槐花飘香。秋天山川金色万里。冬天雄山银装素裹、气象万千。村内民风淳朴,街道整洁,村容村貌实现了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村现有人口558人,178户,耕地312亩,2010年度村民人均纯收入4280元。   现任村支“两委”班子健全,成员6人,平均年龄42岁,高中以上学历占68%,村干部实现了知识化、年轻化。村两委班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民主和谐。本届两委班子任期内,在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领域,共完成投资160余万元。其中大沟引水工程共铺设管道2000米,硬化洪渠1000米,硬化村村通、户户通、国债路工程7.5公里,改造入村大桥、便桥两座,新建东广场1000平米,新建红白理事场所250平米,完成村办公室改造、文化活动室、网络文化室200余平米。这些工程的建设完成,既给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又给村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精神食粮。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在本届村支“两委”的带领下,2007年王家滩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村村通硬化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王家滩村有历史悠久的古典观音庙,有富有传奇色彩的棋盘堰,有神奇的天坠石,有逼真的漏壶山。还有土特产花椒、核桃、柿子、黑枣、小酸枣、土豆。珍奇树种有石柏、山杏。矿物有珍贵六零石。   优久的历史,优美的传奇,美丽的滹沱河自然风光,热情好客的王家滩村村支“两委”携全体村民,欢迎八方有识之士前来做客、观光、投资。  

枣园村

  位于滹沱河与乌河交汇处的枣园村距县城70公里,与忻州市定襄县接壤,是盂县地图上最西北的一个村,全村现有130户、417口人,耕地300多亩,属典型的纯农业村。这里没有工矿企业,因此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支柱产业为农业、经济林。主要的特产:核桃、花椒、黑枣、柿子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近年来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005年,枣园村入选我市首批三星级文明生态示范村;2006年,获市级文明村称号;2007年,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之一。并连续三年获得“红旗村”称号。   在枣园村村支两委班子的团结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扎实苦干,枣园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乔家庄村

  乔家庄村位于盂县北部地区,龙华河下游,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处。气候温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属典型的纯农业乡村。全村共有170户,532人,“两委”成员7人,党员23人(其中女党员5人),村民代表17人,耕地面积527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85元。   从2003年开始,乔家庄村认真落实乡党委、政府的核桃发展战略,以村内方亮沟为中心,对毗邻的“三坪、四梁、五垴”的旱地、荒地及部分水浇地进行了合理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约投资200万元,建成了1200亩国家级核桃基地示范园区,同时大力发展林粮间作,建成1200亩小杂粮种植园区,600亩红枣基地,形成一个“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通”的现代化农业格局雏形。   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努力创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了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安装了自来水,修建了健身娱乐场所;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有效地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2004年被阳泉市评为“村通硬化路建设先进村”“巾帼生态示范园区”,2005年被评为“核桃基地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在今后的工作中,乔家庄村“两委”班子会再接再厉,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生态、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樊家汇村

  樊家汇村位于盂县北部地区,与上社镇黄沙口村相邻,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225户,637人,可耕地面积592亩,属典型的纯农业村。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植业为主,2010年度村民人均纯收入4198元。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汇龙水产养殖以初具规模,集养殖、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会里村特产大全




会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