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市 >>奉贤区 >> 奉城镇 >> 洪南村

洪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洪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洪南村简介

  奉贤区奉城镇洪南村坐落于奉城镇东部,洪庙社区西侧,川南奉公路、浦南运河穿境而过,地域面积1.1平方公里。洪南村解放初期属奉贤县奉城区(五区)洪庙乡杨家村和盘基村二个自然村。杨家村第一任村长为杨沛祥,盘基村第一任村长为程雪楼。一九五二年起村民们自发组建起互助组。一九五五年,杨家村成立起黎明四支社(初级社),社长为王保根,盘基村成立起黎明三支社,社长陆宝楼。一九五七年春,黎明三支社、四支社与五支社(现属洪西村,时称金家村)合并为黎明南高级社(即黎明中心社),社长王保根,书记杨勇志。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洪南村为曙光人民公社八营三连(盘基村)和四连(杨家村),连长分别为陆宝楼和杨岳林。一九五九年成立洪南大队(含现在洪西村洪庙港以西地区,一九六一年分出),大队长为王保根,支部书记王生育。一九六五年“四清运动”结束后,大队长分别由杨新楼、裴林祥、陆福生、陆四弟、王志清等担任。一九八四年洪南大队改建为洪南村民委员会,村主任由杨志平、杨福林等担任,一九九二起,书记及主任由王志清一直担任至今由自然村盘基村,杨家村组成。总人口4686人。其中:本村户数468户,本村人口1296人,农保人口36人,镇保人口1098人,城保人口68人;外来人口3390人。其他人口94人。耕地138.00亩,粮田138.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98.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0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10120102 201400 021 查看 洪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洪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洪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头桥第二社区

  头桥第二社区:位于头桥第一社区南侧。
  

第二社区

  第二社区:位于第一社区南侧。
  

第三社区

  第三社区:位于奉城高中南侧。
  

头桥第一社区

  头桥第一社区:位于新奉公路西侧。
  

第一社区

  第一社区:位于奉城老街北侧。
  

洪庙第一社区

  洪庙第一社区:位于洪庙中学北侧。
  

洪庙第二社区

  洪庙第二社区:位于洪庙路南侧。
  

塘外社区

  塘外社区:位于奉柘公路北侧。
  

第四社区

  第四社区:位于第三社区南侧。
  

红旗村

  红旗村东濒奉新港,南与奉城镇八字、路口两村隔河相望,西与陆家桥相邻,北以新联河为界。境内水陆交通成网,南有界河,北有头桥河,东有新奉港,西有向阳河,呈口字型。红旗村于1985年分为有村民小组12个,总面积1857亩,其中耕地面积1657亩。现有常住村民647户,常住人口 1537人,劳动力930人,外来其中务工劳力652人,占总劳动力的70%,各地面积1198公顷。至2003年,有村民小组12个,总面积2.51平方千米,各地面积110.49公顷。由自然村红旗村组成。总人口4218人。其中:本村户数653户,本村人口1538人,农保人口823人,镇保人口341人,城保人口18人;外来人口2680人。其他人口356人。耕地1860.00亩,粮田860.00亩,常年菜田200.00亩,林地60.00亩,鱼塘400.00亩,畜禽场30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8.6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00元。
  

八字村

  八字村位于奉贤区东部,东临新奉公路,南临川南奉公路,西与路口村相邻,北与红旗村相交。离区中心南桥镇22公里,总占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03年下半年全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已经落实了小城镇保险,2004年由于经济园区开发,村中有200多户已实行了动迁,现村中还剩140多户,各类中小企业10户,来奉人员200余人。由自然村八字村组成。总人口1134人。其中:本村户数345户,本村人口934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868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200人。其他人口66人。耕地500.00亩,粮田100.00亩,常年菜田300.00亩,林地50.00亩,鱼塘5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5.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00元。
  

大门村

  奉城镇大门村坐落于奉贤区东部,奉柘公路、航塘路穿境而过.距离中心南桥20公里,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621户,总人口1562人(2011年底),耕地面积1800亩,长年来奉务工人员400多人。我村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优越,我村原名大门墩,后改大门村。由自然村大门村11个小组组成。总人口1996人。其中:本村户数625户,本村人口1596人,农保人口1125人,镇保人口471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4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800.00亩,粮田900.00亩,常年菜田200.00亩,林地150.00亩,鱼塘450.00亩,畜禽场5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50.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00元。
  

路口村

  路口村坐落于奉城镇西部、团青公路以北,航塘路以东,神州路以西北与陆家村相邻.距离中心南桥20公里,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410户,总户籍人口985人(2012年),耕地面积1087亩.1949年后成立高桥乡路口村,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属奉城人民公社五星大队。1977年改奉城人民公社八字大队,1978年属奉城乡八字村,1980年从八字村分离成立今天的路口大队,1984年改称路口村。由自然村1个组成。总人口1105人。其中:本村户数410户,本村人口985人,农保人口384人,镇保人口480人,城保人口121人;外来人口12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087.00亩,粮田600.00亩,常年菜田305.00亩,林地142.00亩,鱼塘25.00亩,畜禽场15.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9.8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00元。
  

洪北村

  奉城镇洪北村位于奉城镇东部,洪庙社区北侧,村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亩,辖区内有各类工业企业20余家,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9000余万元,村可支配资金在100万上下。全村辖区有11个村民小组,村二委班子成员6人。村民总户数656户,户籍人口1375人,来奉人员890人,全村党员56人。
  

蔡家桥村

  蔡家桥村地处奉城镇朝北六公里,新场镇朝南五公里,地处奉新港畔,东邻东新市村,南邻二桥村三桥港,西邻金汇中心村,北邻金汇华星村、东新市村,奉新公路线路设蔡桥车站,区级大叶公路贯穿北半个村,现为蔡家桥所在地。解放前,蔡家桥地处奉贤、南汇两县边境,抗日战争期间,北边新场,南边头桥驻有日伪军,群众不敢贸然前往,只能就近进行集市贸易,促使一度繁荣。有稻草为原料之造纸厂、辗米厂、手工业、商业相继开设。解放后,全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经过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和改造,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办有完全小学一座。一九五八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三化”运动,以及开展大炼钢铁等大生产运动。一九0年,全国农村全面开展“四清”运动,通过忆苦思甜,纠正“四不清”等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一九六六年,全国上下,进入无产阶级0时期,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始对古迹的东西和田间的坟墓土墩全部铲除。一九六八年,兴修水利,疏浚奉新港,蔡家桥一座历史久远的“鸿运桥”和单边沿河老街及南杨家桥、小学旁边营房桥、北杨家湾桥、同家桥、夏家桥同时被拆除。一九六九年起,较早兴办大队工业,有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加工配件的胶木厂、农机具修理厂、塑料印刷、针织内衣、粮饲加工厂等,还创办了为民服务的服装加工、豆制品厂、理发等多种经营项目。头桥供销社设立蔡桥分站,有日用杂货、布匹、肉庄等生活资料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一九七0年起,全大队揭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开河、筑路、修渠道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在大队中部开挖一条“长滨港”,接通奉新港。一九七一年,再在大众南部开挖一条“七一河”,接通奉新港。接着,马上修筑贯通南北的地下渠道。一九七四年春,在大队北部开挖一条“丰字河”。就这样,三条河和一条地下渠道机耕路,在地形图表上形成了一个丰收的“丰”字。一九八0年后,随着贯彻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精神,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开始对生产队集体的土地承包到户。大部分农民白天到工厂上班,早饭在承包地里劳动。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年好转。各家各户开始将原来的草房、平房翻建成楼房,过着象集体农庄一样的生活。二00二年起,是新时期、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的进一步深入,在七、八、九组的地界上,一条东西向四车道的大叶公路修筑通车。这对村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热潮集团公司的兴建,带来了人气,又兴建了夹板、木材交易市场和瓜果、蔬菜等农贸物资交易市场。为村名出售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既方便、又实惠。近年来,民营(私营)企业(公司)的老总纷纷前来投资落户。由自然村蔡家桥组成。总人口8004人。其中:本村户数1045户,本村人口2420人,农保人口606人,镇保人口632人,城保人口86人;外来人口3164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856.00亩,粮田550.00亩,常年菜田1280.00亩,林地130.00亩,鱼塘765.00亩,畜禽场8.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7.5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65.00元。
  

高桥村

  高桥村位于奉贤区东部,奉城镇西,东与奉城镇区相连,南与灯民、胜利村毗邻,西与褚聚、陈桥村接壤,北与路口、八字村连接。全村区域面积1.96平方公里。1949年10月,今高桥村范围内设有镇东、中和、古市、城西四个行政村,隶属高桥乡人民政府。1957年,今村境内建立五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五星中心社)后,四个行政村撤销。1958年9月,建立曙光人民公社,1961年高桥村改建为高桥大队,所辖6个生产小队分设为12个生产队。1984年3月,恢复乡村建制,高桥大队改为高桥村村民委员会。至今为止,高桥村辖有12个村民小组、农贸公司及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由自然村镇东村、中和村、古市村、城西村等组成。总人口9481人。其中:本村户数557户,本村人口1458人,农保人口20人,镇保人口1350人,城保人口50人;外来人口8023人。其他人口38人。耕地24.00亩,粮田18.00亩,常年菜田4.00亩,林地1.00亩,鱼塘1.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60.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
  

幸福村

  幸福村位于奉城镇头桥社区东南,红卫港南岸,新奉港东侧,辖区总面积2000亩。幸福村由自然村卫家塘,蔡家宅,顾家塘,博浪村,宋家塘,南陈北宅,盛家桥,中陈家宅组成。幸福村于解放初期成立,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我村与吴淞化工厂联营,创办乙炔气厂,投资百万元,当时在村办企业中属规模较大型项目,投资后效益颇丰。村内还有工资公司的机配厂、沪光食品厂等。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村的面貌,投放资金修筑道路,创办福利事业。1990年建成全镇唯一的安息堂(骨灰堂),供本村和邻近居民寄存骨灰。由自然村13组成。总人口3180人。其中:本村户数658户,本村人口1580人,农保人口620人,镇保人口95人,城保人口15人;外来人口1600人。其他人口850人。耕地1460.00亩,粮田90.00亩,常年菜田35.00亩,林地45.00亩,鱼塘140.00亩,畜禽场8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7.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00元。
  

洪庙村

  奉城镇洪庙村位于奉城中心镇的东首,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交通方便。南与集贤村相邻、东与洪北村相接,北连洪西村、西接洪南村,总面积1.3平方千米。洪庙村原名洪中,1950年隶奉城区洪庙乡管辖,1957年9月撤区并乡,隶奉城乡,1958年9月,为曙光人民公社、奉城人民公社洪中大队,1980年,洪中改名为洪庙,1984年政社分设改名为洪庙村,隶奉城乡。1986年洪庙建乡,洪庙村划归洪庙乡。洪庙村以种植粮、棉、油为主。建乡后至90年代,耕田被大量征用,农户仅种植口粮而已。改革开放后,村工业稳步发展,从1986年的5家,2001年增至11家,生产箱包、玻璃制品、针织内衣、钣金、电器等,有职工1800人,2001年,工业产值3500万元,创利350万元。老自然村落有蔡家宅、陈家宅、范家宅、丁家宅、李家宅、朱家宅、王家宅、杨家宅、石门槛等。由自然村由洪庙村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组成。总人口4274人。其中:本村户数450户,本村人口1074人,农保人口1人,镇保人口931人,城保人口5人;外来人口3200人。其他人口137人。耕地130.00亩,粮田90.00亩,常年菜田20.00亩,林地5.00亩,鱼塘2.00亩,畜禽场5.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00元。
  

协新村

  协新村位于奉城镇新政府西南角,总人口3420人、现有1386户居民、16个村民小组、124名党员。近几年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在迅速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连续几年被上级部门评为市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市级精神文明村、市级敬老村、区级“五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1949年,协意村和新由村合并为协新村。1959年,曙光人民公社改为奉城人民公社,奉城人民公社的协新生产队属东港管理区。1984年3月恢复乡镇建制,人民公社均改名为乡、镇。1986年7月,建立洪庙乡,协新村划分为洪庙乡。1957年,现太平村由团结、太平两村组成。至1958年,成立联心中心社,后成立团结大队。2008年9月1日,协新村与太平村正式合并成立协新村。由自然村协新村,太平村组成。总人口3270人。其中:本村户数875户,本村人口2085人,农保人口779人,镇保人口331人,城保人口62人;外来人口1185人。其他人口913人。耕地2422.00亩,粮田1262.00亩,常年菜田195.00亩,林地135.00亩,鱼塘525.00亩,畜禽场25.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64.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66.00元。
  

陈桥村

  陈桥村位于奉城镇西3千米,东与高桥村相邻,南与塘外镇卫季村交界,西与青村镇唐家村接壤,北面是奉城镇路口村。东西向的南奉公路、新川南奉公路及南北向的航塘公路穿越全村。东西向的浦南运河及南北向的航塘港互相交叉,水路交通便捷。全村占地总面积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9.8亩。1949年5月14日,奉贤县境全部解放。同年10月建立奉城区高桥乡人民政府,高桥乡下辖11个行政村。时今陈桥村范围有走路村、盘铭村、陈桥村、太平村4个自然行政村,1950年冬,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春,以行政小组为单位成立临时、伴工、长期等农业生产互助;1954年春,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五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支社(简称五星一支社);上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均隶属高桥乡人民政府。1957年9月,撤销奉城区,成立奉城乡(俗称“撤区并乡”,奉城区的高桥、奉城、海民、护民、东港、洪庙6个乡合并建奉城大乡),五星一支社隶属奉城乡。1958年9月30日,撤销奉城乡,成立曙光人民公社,今陈桥村范围隶属曙光人民公社第四营,时境内设八连、九连、十连共3个连。1959年3月,0中央郑州会议后,人民公社撤销营、连、排建制,曙光人民公社改为奉城人民公社,高桥地区成立高桥管理区。时八、九、十3个连改组成立陈桥生产队,下辖7个生产小队,陈桥生产队隶属高桥管理区。1961年4月,陈桥生产队统一改为陈桥生产大队,下辖13个生产队,陈桥大队直隶奉城人民公社。1984年3月6日,奉城公社成立奉城乡人民政府,陈桥大队随之改为陈桥村村民委员会,迄今。由自然村方家圈村,肖家堂村,裴家堂村,南金家堂村,中金家堂村,北金家堂村,小陈家桥村,大陈家村,夏家圈村,季家堂村,高桥北街村组成。总人口3209人。其中:本村户数678户,本村人口1709人,农保人口255人,镇保人口941人,城保人口150人;外来人口1500人。其他人口363人。耕地990.00亩,粮田616.00亩,常年菜田28.50亩,林地46.00亩,鱼塘279.50亩,畜禽场2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00元。
  

奉城村

  奉城村位于奉城镇老街,东邻城东村和东门村,西至高桥村,南与南街村相接,北与北门村交界。南北向的新奉公路穿越村间,东西向的浦南运河流经全村,水陆交通方便。奉城村坐落于奉城镇老城区,属辖范围有东街、西街和北街三条街。共有11个村民小组组成。由于本村处于老城区中心地带,受镇总体的宏观调控,土地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带来本村经济发展困难。1994年度村级企业又全部转制,本村经济薄弱,人多田少。由自然村奉城村组成。总人口3059人。其中:本村户数667户,本村人口1509人,农保人口200人,镇保人口1300人,城保人口9人;外来人口155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50.00亩,粮田50.00亩,常年菜田11.00亩,林地20.00亩,鱼塘69.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0.00元。
  

南街村

  南街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集镇区,东邻城东村,西接灯民村,南与永益村交界,北与奉城村接壤。东西向南奉公路和南北向的新奉公路穿越全村,南北向的南门港、奉灯港及环城河流经全村,水陆交通方便。1985年时,有1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55公顷,耕地面积52.73公顷。总户数488户,总人口1036人,其中男性457人、女性579人。劳动力565人,其中男劳动力244人,女劳动力321人,村办企业有南街锁厂、南街复合材料厂、沪光船舶修造厂,三家厂全年工业产值81.80万元。 2001年,有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46公顷。总户数341户,总人口692人,其中男性291人、女性401人。由于全村土地属于镇开发区内,全部由镇政府预征、开发房产业。村办企业1997年后全部转制。第三产业收入主要靠出租街道门面房及用作小企业的厂房,全年收入75万元。 1985年至2001年,村办企业:镇南机械厂,加工冷作板金、喷涂设备;金晶制衣厂,生产服装;复合材料厂,生产碳素黑带、冲件加工;童车厂生产童车;五金厂生产冲件制品,1998年转制企业3家,关闭2家(船舶修造厂、镇南机械厂)。2001年,村内文化娱乐活动放在镇文化中心,电话普及到户,手机每户1至2部,轿车3辆,面包车2辆,货运车5辆。由自然村南街村组成。总人口75人。其中:本村户数73户,本村人口75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75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300.00亩,粮田30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00元。
  

护民村

  护民村位于奉城镇西南部,距离奉城镇近3公里,南靠燎原农场杭州湾,北接塘外村,平庄公路、铁路贯穿其中,全村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2008年8月护海村、海民村合并组成新的护民村。原护海村位于塘外集镇东南4千米,东临奉城镇启民村,南至燎原农场,西靠胜利村,北接海民村,总面积1.9平方千米。原海民村位于塘外集镇东南2.5千米,东临奉城镇永益村,南至护海村,西靠三角洋村,北接胜利村、奉城镇灯民村,总面积1.6平方千米。由自然村护海村,海民村组成。总人口3235人。其中:本村户数898户,本村人口2281人,农保人口1742人,镇保人口114人,城保人口410人;外来人口954人。其他人口15人。耕地2837.63亩,粮田1105.00亩,常年菜田483.09亩,林地343.00亩,鱼塘827.94亩,畜禽场78.6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5.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900.00元。
  

洪西村

  洪西村地处奉城镇洪庙西部,北与幸福村、新亚村接壤,西与白衣村聚村为邻,东与洪北村相邻,南接洪南村、洪庙村,团青公路贯穿全村,全村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1961年9月,洪西村从洪南村分出,属奉城人民公社管辖,“0”初期,洪西大队改名为洪福大队,60年代末又改为洪西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改为洪西村,隶奉城乡。1986年建洪庙乡,洪西村划归洪庙乡。老自然村落有金家圈、高家堂、徐家堂、张家堰、余家堂、西李家、东李家、前盛家堂、后盛家堂、沈家圈等。七组老李家宅为著名烈士李主一的故居。由自然村高李家村,金家圈村,沈家宅村,蔡家宅村,盛家宅等自然村落组成。组成。总人口1585人。其中:本村户数411户,本村人口1000人,农保人口732人,镇保人口167人,城保人口36人;外来人口150人。其他人口23人。耕地900.00亩,粮田800.00亩,常年菜田25.00亩,林地10.00亩,鱼塘5.00亩,畜禽场5.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9.88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56.00元。
  

分水墩村

  分水墩村位于奉城镇东北部,东临四团镇,北临南宋村,西临戴家村,南临幸福村,全村区域面积为4.55平方公里。我村工业起步较早,有抛光、塑料、五金、水泥预制等企业,但规模不大,效益欠佳。90年代期间先后关闭或转为民营企业。我村家具业较发达,有“家具之乡”的美誉。1983年自筹资金建自来水厂,日供水千吨。1984年起村每年开展评选五好村民活动。至2003年我村多次获市卫生村、文明村、社会治安先进集体、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由自然村水墩村,新亚村,联工村组成。总人口5460人。其中:本村户数1123户,本村人口2660人,农保人口1500人,镇保人口620人,城保人口340人;外来人口2800人。其他人口200人。耕地2500.00亩,粮田1100.00亩,常年菜田190.00亩,林地100.00亩,鱼塘1000.00亩,畜禽场8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0.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00元。
  

联民村

  联民村地处奉城中心镇南部,离镇区约5公里。东与爱民村、久茂村相邻;西至护民村,南与燎原农场为交界,北至永民村。经过村区域的有东西向的浦东铁路,南北向的南门港路,中有谢家港与东西向的南横港相交叉,南门港路和爱护路贯穿全村,水陆交通便利。本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有一个护民乡组成,后由于乡镇调整,我联民村被分别为原联民村、启民村。在八十年代中期,又由于历史缘古,把原联民村更改为共耕村。这次又经过并村调整后,我联民村由原来的共耕、启民、果园三村合一而成为一个新联民村村委会。由自然村启民村,共耕村,果园村组成。总人口2062人。其中:本村户数560户,本村人口1274人,农保人口1052人,镇保人口22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788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319.00亩,粮田1585.00亩,常年菜田100.00亩,林地30.00亩,鱼塘140.00亩,畜禽场4.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00元。
  

洪东村

  洪东村位于奉贤区奉城镇区的最东部,东至四团镇四团村,南至浦东运河,西至瓦洪公路,西北至分水墩村,北至四团镇秦树村,全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柴场距洪庙镇1千米,南靠里护塘,为清末古镇,抗战前夕为柴场乡乡治驻地,抗战胜利后为柴洪乡乡治驻地。石狮子庙地属盘灶村三组,明代时庙于里护塘内,供油李若水神像,山门前放石狮一对,故名。由自然村柴场村,盘灶村组成。总人口3846人。其中:本村户数1046户,本村人口2611人,农保人口1421人,镇保人口1170人,城保人口10人;外来人口123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882.00亩,粮田1146.00亩,常年菜田197.00亩,林地52.00亩,鱼塘480.00亩,畜禽场7.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7.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40.00元。
  

新民村

  奉贤区奉城镇新民村位于奉城镇东南4.5千米,东邻奉城镇镇北村,西至爱民村和久茂村,南与海湾镇(原五四农场)相接,北与协新村交界,南北向的奉干公路穿越全村,平庄公路、浦东铁路横贯东西,南北向的东门港和同心港流经村中心,水陆交通极为方便。1985年前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17人,耕地面积144.78公顷。2008年9月,经村区划调整,原一致村与同心村合并,更名为现在的新民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46人,其中外来人口455人。总耕地面积3422.68亩,0党员103人。 1997年,原村办企业实行转制,现全村农户以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为主,养殖面积与种植面积基本持平。2005年始,全村有计划地实施白色路面改造工程,这一为民实事工程得到了奉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白色混凝土路面已铺设到每家每户,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和田间作业。财力方面也得到了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所属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由自然村一致村,同心村组成。总人口2846人。其中:本村户数948户,本村人口2391人,农保人口1344人,镇保人口138人,城保人口78人;外来人口455人。其他人口831人。耕地3422.68亩,粮田1403.00亩,常年菜田381.68亩,林地400.00亩,鱼塘1160.00亩,畜禽场78.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00元。
  

朱墩村

  朱墩村位于奉城镇西部,距离奉城镇近5公里,南靠海湾镇,西接青村镇,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奉柘公路贯穿全村,2008年9月由原团结村、墩外村二村合并为朱墩村。朱墩,俗称朱家墩。该名称清朝既有之,清宣统三年(1911),预备立宪时,实行城乡自治制度,朱家墩隶属奉贤县东三乡(青村);解放初期,朱家墩亦隶属于青村,主要由自强、刘家、李窑、陶家、焦家、苏家、高家、朱家、夏家、墩外、新安等自然村落组成,该时期是朱家墩辖域面积最大的时期。1958年,人民公社期间,夏家、墩外、盐行属朱墩管理区。之后,朱家墩这一行政单位名称逐渐淡出,在其土地上,出现了以袭用团结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之名的团结村,和地处原朱家墩营讯外侧而得名的墩外村。2008年,团结和墩外两村合并,朱墩这一富有历史的名称,又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由自然村团结村,墩外村组成。总人口3341人。其中:本村户数1392户,本村人口2604人,农保人口578人,镇保人口223人,城保人口305人;外来人口685人。其他人口765人。耕地3406.00亩,粮田1100.00亩,常年菜田350.00亩,林地600.00亩,鱼塘1215.00亩,畜禽场35.00亩,其他106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91.26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72.00元。
  

冯家村

  奉城镇冯家村坐落于奉贤区东北部,奉新公路以西,距离区中心南桥23公里左右,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本村地理位置邻近头桥商业中心,东至奉新港西岸,西与花厅村相连,南至头桥中路,北至二桥村界河以南。其中第一、第七、第八、第十村民小组是构成头桥原镇区的主要区域,部分地段与头桥社区一居委呈你中有我的态势。1958年之前冯家村名为冯家大队,隶属于头桥乡。后人民公社时期更名为新建大队,隶属于头桥公社。80年代又更名为冯家村并延用至今,2003年头桥镇和奉城镇等两镇合并成为现在的奉城镇。70年代冯家村曾获得上海市百万利润村,区十强村文明村以及先进党支部称号,其下辖有12个生产大队。新中国成立至今冯家村历届共村书记共有7任,现任书记是杨益官。由自然村新建村组成。总人口3125人。其中:本村户数651户,本村人口1523人,农保人口1025人,镇保人口439人,城保人口58人;外来人口1602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497.00亩,粮田390.00亩,常年菜田332.00亩,林地230.00亩,鱼塘205.00亩,畜禽场30.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4.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00元。
  

二桥村

  二桥村:位于头桥第一社区以北2公里处。
  

卫季村

  卫季村:位于卫寄路北侧。
  

盐行村

  盐行村:位于奉柘公路盐青路交口。
  

北门村

  北门村:位于团青公路新奉公路交口。
  

陆家桥村

  陆家桥村位于奉贤区奉城镇的西北部,东至红旗村,北邻蔡家桥村,南与路口村相接,西与金汇镇隔河相望,主要由航塘路与奉陆路两条主干道,素有草莓之乡之称,全村区域面积3.3平方公里。本村的村名来源于清朝末年始建的一座“椟家桥”(后人改为陆家桥)而来,此桥现仍完好的保存在我村12组。由自然村陆桥村,花厅村组成。总人口5123人。其中:本村户数1111户,本村人口4063人,农保人口2654人,镇保人口469人,城保人口320人;外来人口1060人。其他人口620人。耕地3164.00亩,粮田1842.00亩,常年菜田326.00亩,林地320.00亩,鱼塘598.00亩,畜禽场58.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5.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00元。
  

南宋村

  自从2008年7月起至9月,历时2个月的并村工作终于结束。我们村也由原来的南宋村与民爱村合并为现在的南宋村。南宋村东至四团张家长圯,西至新士二桥村界限,南至分水墩村联工界限,北至北宋,地域范围比原来更辽阔了。合并之后,我村共有村民2104人,共计887户,18个村民小组,党员92人。拥有耕地2440亩,外来人口800多人。村党政班子,人员5人。由于各方面人数、村民小组增多了,因此也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但相对其它村而言,我们的合并还是存在一定的有利条件的。例如:原来两村的地理位置相邻,彼此都比较熟悉,合并后面积增大,管辖区域增大,工作团队也增大了,还加入了大学生村官,我们所有人将会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南宋村。我村特色产业:规模形珍禽养殖、鱼虾塘养殖、蔬菜、西甜瓜种植等。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平安小区”、“三无村(居)委达标单位”、“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8年度健康村”等光荣称号。无由自然村南宋村,民爱村组成。总人口2904人。其中:本村户数887户,本村人口2104人,农保人口737人,镇保人口139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800人。其他人口1228人。耕地2440.00亩,粮田135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10.00亩,鱼塘1050.00亩,畜禽场30.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00元。
  

白衣聚村

  白衣聚村位于奉城镇中心区域东大门,近靠奉城镇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消费娱乐及金融服务聚合区,东西与洪庙村相连,南面靠近太平自然村,西面与城东村相邻,北面同北门村、奉城村接合,村民出行十分便捷,白色路面家家连通,主干道南奉公路,新川南奉公路贯穿境内。1968年本村相关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1979年生产大队分开为几个生产小队,1981年又分出几个生产小队,到现在,白衣聚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 1982年村里责任地开始分田到户,1984年以后各生产小队已经没有生产队长和各自的会计了,联合设一个生产联队会计,村已成为最小的集体经济核算单位。到1986年,土地基本上都分田到户,除各承包责任田的村民的农业税由各农户自行上缴外,整个村的资金是统筹管理和分配的。1999年前后,村出资对全村土地进行平整,又一次集体性划分责任田,农民富余的土地由村集中管理之后,村里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都统一起来,由村委会负责。多年来,本村农民的耕地费、排灌费被免去,由村里统一支付;村里各项公益-务的管理,如广播、道路、明沟的修建,卫生、福利等相关的费用,都由村委会统一支出和发放。由自然村本村由9个村民小组组成组成。总人口2113人。其中:本村户数391户,本村人口913人,农保人口140人,镇保人口709人,城保人口40人;外来人口1200人。其他人口24人。耕地1058.00亩,粮田800.00亩,常年菜田100.00亩,林地130.00亩,鱼塘13.00亩,畜禽场8.00亩。我村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5.00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00元。
  

东门村

  东门村坐落于奉城镇东部,川南奉公路、浦东运河穿境而过,东至白衣聚村,西至城东村交界,南至兰博路横跨,北至奉城村。解放后东门村属白衣乡新放村,新由村,后改为奉城管理区黎光中心社。境内有东门码头,吴家宅,黄家宅,韩家宅,廖家宅,谢家堂等自然村落。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后有新放村组建为东门生产大队,下辖16个生产大队,一个牧场。1963年5月将东门生产大队划分为东门、城东二个生产大队,之后东门生产大队下辖只有8个生产队和一个牧场,直至1984年底改建为行政村由自然村东门村由5个村民小组组成组成。总人口2400人。其中:本村户数466户,本村人口109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944人,城保人口30人;外来人口1310人。其他人口116人。耕地405.00亩,粮田69.00亩,常年菜田175.00亩,林地0.00亩,鱼塘22.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00元。
  

朱新村

  朱新村位于奉贤区奉城镇的东南角,北靠A30高速公路,南接原五四农场,东临海港开发区、四团镇,西与奉城镇的新民村、协新村两个村相邻。水陆交通便利,水路有东西向南横港、中横港、北横港三条区级河道,南北向有洪庙港、白衣港、柴场港三条镇区级河道贯穿,陆路有东西向平庄公路、南北向洪朱公路与瓦洪公路交错贯穿在村内,A30高速公路进出口就在本村区域内,浦东铁路横跨东西。距离镇政府3公里、区政府25公里左右,离上海市区仅半小时车程就可到达,而且南大线、莘邵线、塘邵线等近十条线路公交车可乘,奉城1线在村内穿行。朱新村位于杭州湾畔的一个小村庄,成陆时期比较晚,解放前陆续有人员迁移到此开荒定居,有部分人员为至海边捉鱼捕虾的穷苦渔民,有部分人员为在海滩煮盐晒盐的穷苦盐民,还有部分人员为帮地主开荒种地的佃户,绝大部分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期间有一朱姓的富户造了两进十来间房子,开设了杂货店、肉庄等,形成了一处小镇,并旧政府设立了盐仓盘踞了一个班的盐务兵,盘剥着穷苦的劳动人民,而朱新镇的知名度也在一定范围有了影响。1957年成立高级村时,隶属于民福乡,为朱新村中心社与横港村中心社。1958年星火公社成立后,有朱新、沿海、镇北、八一四个大队。1959年平安人民公社成立后,现朱新村辖区合并为朱新及镇北两个大队。其中,0时期,朱新曾改名为前进大队,镇北曾改名为八一大队,后改回为朱新与镇北。1984年,平安人民公社改为平安乡,原大队改制为村,镇北村为11个村民小组,朱新村为12个村民小组。1986年,乡行政区域划分成立洪庙乡后,朱新村及镇北村都归洪庙乡管辖。2003年乡镇区域调整,朱新村及镇北村隶属于奉城镇。2008年9月,村级行政区域调整,朱新村、镇北村两村合并,成立朱新村。至今,全村共辖23个村民小组,1224户村民,总人口3088人,辖区面积4.46平方公里。现辖区范围:东临海港开发区,南接五四农场,西至白衣港,北靠集贤村。朱新村村委会位于平庄公路及洪朱公路交叉口。由自然村朱新村,镇北村组成。总人口4228人。其中:本村户数1224户,本村人口3088人,农保人口745人,镇保人口1712人,城保人口310人;外来人口1140人。其他人口321人。耕地3748.00亩,粮田1400.00亩,常年菜田280.00亩,林地250.00亩,鱼塘1350.00亩,畜禽场1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13.4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00元。
  

戴家村

  奉城镇戴家村坐落于奉贤区东部,奉城镇头桥社区的东面,属镇村结合部,奉新公路穿境而过,距区中心南桥二十三公里,辖区面积2.24平公里。本村基本概况:我村党员有109名,2004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2006年被评为镇“四五"普法、社会稳定(人民调解)先进集体,2006年创建了第一家人民调解工作室,得到市有关领导和区、镇主要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全村的党风、村风、民风不断好转,村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健康的发展,我们村民热情好客。由自然村戴家堂、达里村、范家堂村组成。总人口5111人。其中:本村户数827户,本村人口1914人,农保人口862人,镇保人口707人,城保人口120人;外来人口3200人。其他人口222人。耕地1087.87亩,粮田613.00亩,常年菜田156.00亩,林地86.87亩,鱼塘229.00亩,畜禽场3.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00元。
  

爱民村

  爱民村位于奉贤区奉城镇的南部,南至与原市属燎原村场交界的随塘河,靠近杭州湾,北与奉城镇久茂村接壤。村级主干道为爱护路,并与南横港一起把爱民分为南北两块。全村区域面积2.16平方公里。百年前,奉城南部垦荒事业发展,因为不收税收,很多南汇和崇明的贫民过来,慢慢形成各自然村。1949年解放后为平民、益民和启民各自然村,属于奉贤县奉城区公所护海乡。后各村合并,平民村南部、启民村东部和益民村合并成爱民村。撤掉小乡制后,一直归奉城公社管理,1982年乡镇制恢复后归奉城镇领导至今。由自然村倪家宅村,宋家宅村,平民村,益民村,启民村组成。总人口1580人。其中:本村户数539户,本村人口1304人,农保人口1050人,镇保人口56人,城保人口65人;外来人口275人。其他人口123人。耕地1900.00亩,粮田600.00亩,常年菜田120.00亩,林地400.00亩,鱼塘760.00亩,畜禽场2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5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00元。
  

永民村

  奉城镇永民村坐落于奉贤区奉城镇南部,全村共23个村民小组,1326户,总人口3284人,全村耕地面积2435亩,全村有910人已经落实镇保,村辖区内各类企业、经营单位50多家,长年居住来奉务工人员858多人。永民村与2008年9月,正式由奉城镇永益村与奉城镇觉民村二村合并为一村。两村自解放初期就互为联系,极有历史渊源。我村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优越,是一个养人、育人及发展经济的宝地、良境。由自然村永益村,觉民村组成。总人口3284人,总户数1326户。其中:本村人口2426人,农保人口910人,镇保人口853人,城保人口21人;外来人口858人。耕地2435.00亩,粮田1224.00亩,常年菜田68.00亩,林地1046.00亩,鱼塘97.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1.22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75.00元。
  

洪南村

  奉贤区奉城镇洪南村坐落于奉城镇东部,洪庙社区西侧,川南奉公路、浦南运河穿境而过,地域面积1.1平方公里。洪南村解放初期属奉贤县奉城区(五区)洪庙乡杨家村和盘基村二个自然村。杨家村第一任村长为杨沛祥,盘基村第一任村长为程雪楼。一九五二年起村民们自发组建起互助组。一九五五年,杨家村成立起黎明四支社(初级社),社长为王保根,盘基村成立起黎明三支社,社长陆宝楼。一九五七年春,黎明三支社、四支社与五支社(现属洪西村,时称金家村)合并为黎明南高级社(即黎明中心社),社长王保根,书记杨勇志。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洪南村为曙光人民公社八营三连(盘基村)和四连(杨家村),连长分别为陆宝楼和杨岳林。一九五九年成立洪南大队(含现在洪西村洪庙港以西地区,一九六一年分出),大队长为王保根,支部书记王生育。一九六五年“四清运动”结束后,大队长分别由杨新楼、裴林祥、陆福生、陆四弟、王志清等担任。一九八四年洪南大队改建为洪南村民委员会,村主任由杨志平、杨福林等担任,一九九二起,书记及主任由王志清一直担任至今由自然村盘基村,杨家村组成。总人口4686人。其中:本村户数468户,本村人口1296人,农保人口36人,镇保人口1098人,城保人口68人;外来人口3390人。其他人口94人。耕地138.00亩,粮田138.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98.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00元。
  

久茂村

  奉城镇久茂村坐落于奉贤区奉城镇南部,全村共13个村民小组,569户,总人口1646人,全村耕地面积2106亩,全村有62人已经落实镇保,村辖区内各类企业、经营单位30多家,长年居住来奉务工人员285多人。久茂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原来的解放初期24个自然村落组成,极有历史渊源。我村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条件逐渐发达,浦东铁路、平庄公路分别穿境而过,是一个养人、育人及发展经济的宝地、良境。由自然村50年代初期的安民村、平民村、大民村等13 个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1646人。其中:本村户数569户,本村人口1361人,农保人口659人,镇保人口63人,城保人口12人;外来人口285人。其他人口28人。耕地2106.00亩,粮田1234.00亩,常年菜田169.00亩,林地103.00亩,鱼塘60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3.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320.00元。
  

东新市村

  东新市村:位于新市路北侧。
  

灯民村

  灯民村位于奉城镇西南1.50千米,东邻南街村、永益村,西靠塘外镇胜利村,南接塘外海民村,北与高桥村交界。A30高速公路、奉柘公路和南奉公路东西贯通。水路交通南北向有焦墩港、谢家港,东西向有沿塘河,两港一河互相交叉。1985年起,有8个村民小组。村办工业由灯民综合厂、灯民化工厂、灯民服装厂、灯民童装厂、灯民标牌厂、灯民电梯厂。1999年开发商业用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农业方面,由于耕地日趋减少,从种口粮田到改种蔬菜、果树及绿化苗木等。1999年,获上海市卫生村称号,2000年获奉贤区“创建法制建设先进达标村”称号。2007年获奉城镇“平安村”称号。2008年获上海市“平安小区”称号。由自然村灯民村共一个村组成。总人口4819人。其中:本村户数515户,本村人口1319人,农保人口5人,镇保人口1010人,城保人口15人;外来人口3500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5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20.00亩,林地100.00亩,鱼塘3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04.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10.00元。
  

塘外村

  塘外村原辖塘外镇座落所在地村,并镇后属塘外社区所在地,由原奉城镇褚聚村、三角洋村、胜利村并合组成的新行政管理村,辖区面积6.12平方公里。东至焦灯港,南至彭公塘,西至航塘港,北至高桥村、陈桥村界;周边主干道有A30公路、浦东铁路、平庄公路、奉柘公路、燎钦公路。全村共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26户,常住人口3468人,其中镇保人数1915人;来奉人员3300人;党小组18个,党员人数210人,其中老年党员141人,在职党员59人。本村现有耕田面积2102.09亩,村辖区大小企业35家,年产值7000万元,2012年可支配收入70万元。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上海市卫生村、奉贤区文明村、奉贤区五好党支部、奉贤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奉贤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塘外村于2008年9月合并而成,原辖塘外镇座落所在地村,并镇后属塘外社区所在地,由原奉城镇褚聚村、三角洋村、胜利村并合组成的新行政管理村。三角洋:三角洋与胜利大队一河之隔,在胜利大队唐家堰西侧由南北转弯向西去,转弯处河面自然形成一个三角的洋,三面都住了人家,自成村落,地以河名,逐称为“三角洋”。也有一种传说,说很久之前有一匠人帮工回家星光下忽见一只白羊站在路边,羊头上长着三只角,匠人欲捕捉,那羊逃到唐家堰上,纵身跳入河中,不见影踪,地即以三角羊(漾)称之。1961秋从胜利大队拆出三角洋大队;1966年冬,“文革”时期,三角洋大队改名为“前进”大队;1984年,撤队建村,三角洋大队改为三角洋村。胜利:胜利袭用原胜利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之名。1966年冬,“文革”时期,改为胜利大队;1984年,撤队建村,胜利大队改为胜利村。褚聚:褚聚历来农户多系褚姓氏族聚居得名。1966年冬,“文革”时期,褚聚大队改名为“红星”大队;1984年,撤队建村,红星大队改为褚聚村。 2008年9月三村合并成立--塘外村。地址:奉贤区奉柘公路燎钦公路交汇口,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塘外村胜利368号由自然村褚聚村,三角洋村,胜利村组成。总人口6768人。其中:本村户数31426户,本村人口3468人,农保人口1149人,镇保人口1914人,城保人口404人;外来人口3300人。其他人口1人。耕地2102.09亩,粮田860.00亩,常年菜田160.00亩,林地703.00亩,鱼塘298.00亩,畜禽场76.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06.00元。
  

城东村

  奉城镇东门车站以西、南门港以东、A30公路以北、南风公路南侧,城东村处于城区开发中心,已动拆迁192户人家。由自然村3、5、6.10 村, 7、8 村, 1、2、9 村组成。总人口1654人。其中:本村户数484户,本村人口1198人,农保人口1人,镇保人口951人,城保人口246人;外来人口456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430.00亩,粮田80.00亩,常年菜田60.00亩,林地100.00亩,鱼塘100.00亩,畜禽场9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8.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00元。
  

北宋村

  北宋村位于奉城镇东北角,与本镇东新市村和南宋村接壤,北接南汇区宣桥镇,大叶公路横贯全村,中有南六、南叶公路,交通便捷、生产生活方便。全村共有30个村民小组,1334户,3288人,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72亩。由于工业开发和市政用地,共有镇保1226人。全村共有村民代表74人,党员139人,建党积极分子5人。北宋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士曾为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在几代村班子的带领下,全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色水泥路连接到每个自然村落,公交线路已有2条通道本村,一改以往交通闭塞的情况,扬帆等几个企业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全村村民的收入以种养为主,每年的租金收益和镇保收入保障了村民生活,我村也一举摘掉多年的贫困村帽子,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开展由自然村北宋村,建国村组成。总人口5971人。其中:本村户数1334户,本村人口3288人,农保人口886人,镇保人口1226人,城保人口120人;外来人口2683人。其他人口1056人。耕地3000.00亩,粮田886.00亩,常年菜田800.00亩,林地440.00亩,鱼塘590.00亩,畜禽场200.00亩,园艺20亩,苗地20亩,其他44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0.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00.00元。
  

集贤村

  集贤村坐落在奉城镇东部,位于亭大公路和瓦洪公路交界处,北至浦东运河,南至北横河。村的辖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集贤村原隶属于原奉贤县平安乡,后由于洪庙乡的成立,划分于洪庙乡。原名友谊村。在一轮城镇改革后,变名为洪庙镇集贤村。由自然村集贤村组成。总人口2643人。其中:本村户数774户,本村人口1864人,农保人口403人,镇保人口942人,城保人口0人;外来人口779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158.00亩,粮田468.00亩,常年菜田158.00亩,林地136.00亩,鱼塘290.00亩,畜禽场18.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00元。
  


洪南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洪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