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黎城县 >> 停河铺乡 >> 停河铺村

停河铺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停河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停河铺村简介

  停河铺村概况
  停河铺村地处黎城县中南部,县城东北面,黎城盆地内,东至子镇2.5公里,东南临上台北2.5公里,西至大停河0.8公里,至北停河1.4公里,南临中街1.5公里。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13°24′58″,北纬36°31′31″,南北宽约2.2公里,东西长约2.3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从历史上看,停河铺村有两大特点是黎城县是独一无二的。一是以铺立村,以铺兴村。村因铺而建,人因铺而富。到清末,停河铺村达到商业兴隆、人民富足的鼎盛时期。二是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既无勇进渠,也无漳北渠的时期,停河铺有800多亩河湾地河1000多亩下垙地,土壤墒情好。这是周边村庄羡慕河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今天看,停河铺村地形比较平坦,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好,且离县城近,309国道,长邯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426201 046000 -- 查看 停河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停河铺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停河铺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七里店村

  停河铺乡七里店村位于县城东北一公里处,紧邻长邯高速和309国道,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共有105户,380多口人,耕地面积310多亩,人均用地不足一亩,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属于城郊型农村。   近年来,七里店村在支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为目标,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提出了“以经济强实力,以文化带繁荣,以发展促和谐”的发展思路,使全村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幸福,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抓调产,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由于村里土地资源比较紧张,走传统规模化农业种植的路子已经很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因此,村里提出对一些产量不高,不易于搞现代农业但具有地理优势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建设,引入外来资金,从而搞活农村经济。目前已有中科聚合铝、华通运输、三联燃气等公司建成投产,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又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多种途径。   据清康熙《黎城县志》载:“戚里店”,因系汉关内侯冯奉世故里,其长女名媛,为中山皇太后,乡里皆以皇亲国戚为荣,称戚里。至宋天圣间,将沿河路西移,遂有民户营生旅店,仍延称戚里店。今人为书写求简,易“戚”为“七”。因此专家考证,这里是天下冯氏的发源地。村委根据这一独特的历史资源,提出发展“寻根祭祖旅游”的规划。通过宣传西汉镇边名将冯奉世的丰功伟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现新时期人文精神,发展旅游产业,以文化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丰收。   通过实施调产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3600余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康生活。   二、夯基础,营造农村靓丽新貌。   按照县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要求,村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以营造整洁环境为目标的建设工程。今年,今年全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由于七里店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属于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非常重。今年5-8月份,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协助支村两委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在保洁员每天的日常保洁基础上,又投资动工对全村的沿线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清理,对村内所有门市商铺进行了版匾整治、内外卫生清洁;村沿线的杂草、乱搭乱建等进行了彻底清除,特别是水泥厂路两旁10多户各自房前屋后的柴草、杂物等的乱推乱放,整个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   三、强党建,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核心领导组织,对于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村里提出“抓培训、强素质、重实践”。通过按时参加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民主生活会、对村里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责等形式,全面提高支村两委成员和全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服务于中心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纪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职能,狠抓廉政制度建设。通过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动员全村群众参与组织建设,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有效地杜绝了村委成员的违法行为和-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探索便民服务新途径。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村里根据地处县城边缘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服务社区化建设新途径,为方便农村群众,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村里以便民、服务为宗旨,每月定时为村民集中办理缴费、维修、计生等各项工作,使群众免受来回奔波之苦。针对村里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户,村委制订了党员帮扶制度。要求每一位0员和村委干部,每天都要到家中进行走访,了解实际困难,予以帮助解决。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依托,建立村民健康档案,普及医疗保健知识,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通过实施农村社区服务,既方便了群众生活,解决了群众困难,又提高了村委工作效率,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盛世绘就新蓝图,风高正是扬帆时。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定能早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靳家街村

  靳家街村概况   靳家街村地处平川,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东北至西宋村一公里,东连石羊坟,东南至七里店1.5公里,西南至下赵家山1.5公里,西北至李堡1公里。清康熙《黎城县志》记为“靳家嘴”。据传,此名可能系靳家街的别名。清光绪《黎城县续志》载:“靳家街”。北魏太武帝始光至太延间(424-439),靳姓与宇文姓各居一巷,称靳家街、宇家街。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宇文氏北迁,宇家街一名泯而不传。而靳家街沿用至今。系独村。   

西宋村

  西宋村基本情况简介   西宋村是停河铺乡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全村共32户,105口人,耕地28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运输和外出打工等产业,属于典型的留守村。新一届支村委班子上任以来,力求改变村中落后面貌,坚持以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入,以村庄绿化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因地制宜、加大力度、注重实效,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西宋村属于停河铺乡的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庄。目前,西宋村主要以种植业、林业及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年产值20万斤,总收入14万元。养殖业以养羊为主,养殖户有一户,存栏羊共50只,年收入1万元左右。   

霞庄村

  霞庄概况   霞庄村是停河铺乡所辖行政村。地处东经113。25;北纬36。22,位于黎城沉积盆地的北部,全村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256户,797口人,共有耕地1950亩。东距东阳关十五华里,北行五里是蟒山,东北接苏村,东南邻北停河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霞庄村有“远见近不现”的地理特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霞庄村历史文化悠久,相传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便有人定居,曾由余李两姓共同居住建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于2007年被县政府命名为首批民俗文化村。于2009年8月份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霞庄村从大体上分为东,中,西三块。“中”间这块乃是村中之重点。主要以老以前的“老房屋”“老建筑”为主,其保存相当完好,村里对其也进行了维护与保养。这些房屋与建筑相当的有特点。不仅有以前的木雕、石雕、砖雕、绘图等,而且还全是砖木结构。并且街道全部采用了“丁”字格局。这种格局的街道不仅有利于防水、防火;而且在抗战时期还发挥了极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如是初来此地,定会迷失走向。并且村里还建立了许多的景点,像“关帝庙”“真武庙”“王氏宗祠”“李氏宗祠”“五龙大庙”等等,而且还有许多传闻典故,像流传于嘉庆年间的“狗看告示,奇闻传今”;绪年间的“牧羊人授课,震惊乡坤”等等。这里历代出名人,明朝的三品-,清朝的四品-。并有龙五十二年县里赠送的“名高上佐”匾为证,距今已有300余年了。近年来村里正在走“民俗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以此为中心,申请“民俗文化之旅游村”。“东西”两头则是以新建的红砖大瓦房为主,不但宽敞高大,而且整齐统一。此外,还有周边一带的少许居民,居住的比较偏僻。不过村里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水泥路已铺遍了大街小巷,将村里的所有居民都连为了一体。   

苏村村

  长治市停河铺乡苏村的村民们真是“得意”:白墙黛瓦、红窗绿树、卫生的沼气灶、洁净的垃圾池……梦想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在党的-精神的指导下,从梦想到现实的过程,只用了不到了2年的时间.   村民们常说,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圆了梦.   苏村是停河铺乡新农村建设的省重点推进村。全村87户,298口人,共有耕地705亩,其中水浇地555亩。新农村以来,苏村村从选好班子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空心村”改造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大投入整治村容村貌,在县、乡两委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村村通街面的硬化、巷巷通、路灯的安装、环村水泥路旁的绿化、新村文化广场的建设、以及对旧村危房的拆除、新建居民楼8座。   一、农业建设方面   抓调产促增收,四个产业有突破:(1)尖椒产业。今年新增尖椒80亩,总数达到260亩,人均尖椒收入达到1100元。(2)核桃产业。在原有10亩的基础上又新栽核桃50亩,目前正处于幼树状态,预计挂果后可人均增收500元。(3)养殖产业。生猪饲养量达到300头。(4)劳务产业。劳务输出50余人,全村人均劳务收入900元。   二、卫生整治方面   结合实际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大改观总投资30万元,集中开展了卫生大整治,拆除清理破房12户,清理垃圾90吨,新建垃圾池8个;平沟造地100亩,推进“空心村”改造的过程中,改造土地10亩,增加农民收入6万元;新建居民楼3座;完成了沼气工程15个,已投入使用;投资5万元,栽植各种风景树1万余棵,建立了环村绿化带,设立了景点,种植草坪和各种花卉,美化了村环境;投资15万元,硬化了大街小巷2500米;投资20万元,新建420平方米敬老院一所;投资20万元,新打机井一眼,并完成了全村的管道配套安装工程,保障全村的人畜饮水安全;发展了墙壁文化,粘贴了各种标语、喷绘牌匾,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惠农工程方面   建设“六个一”工程,惠及农民。投资6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活动室。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卫生计生所,自购体育器村建成了农民休闲健身场所。规范了便民连锁店,加大了对小学校的投入,六项工程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外部环境整治好了,还要再进一步,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让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在苏村,你可以参观为农民创办的"图书馆",村民们不仅翻阅了《农民之友》、《农技服务》等农业科技书籍,也爱看畅销书,以及老年人多年不看的历史古典书籍,青年人则在里面翻看政治,法律等方面内容的书。   五、和谐建设方面   带有苏村村标志的福利性建筑敬老院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苏村敬老院是一所福利性养老机构,位于村西北,占地600多平方米,2007年开始动工建设,截止目前总投资46万元,建成基础设施,预计今年10月份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可收住50位老人。明年计划再建的二期工程峻工后,收住老人可达80多位,争取使全乡的孤寡五保老人入住率达到100%。敬老院本着“视老人如父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服务宗旨,为老人配备了娱乐室、有线电话、棋牌、麻将等娱乐健身器材。干净整洁的就餐场所,村卫生所也为敬老院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使老人们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的要求。   六、平安创建方面   一、健全队伍,落实机构,平安创建有人抓。根据苏村村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平安村创建领导组,并抽调了复员转业的军人,组建了治保会、民调会、巡逻队,报酬每人每年300—400元,年终在转移支付里扣除,做到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创新思路,落实载体,平安村创建有法抓。平安村的创建我们在集思广益下,通过两个载体来实现。1、平安家庭创建,学习霞庄村“三好一坏”的经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这次活动中,共有80%的家庭参与了进来,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聘请了3名老干部担任“平安创建三大员”,即法制宣传员,民事调解员,情报信息员。法制宣传员主要负责日常的法律知识的宣讲,民事调解员帮助解决村里的民事纠纷,情报信息员报送最新的资料,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不仅如此,苏村村连续5年内无-事件,综治、计生、林业各方面的工作均排在本乡前列,今后我们将以建设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型新农村为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大棚,以种植蔬菜、西瓜为主,逐渐探索培育幼(树)苗、花卉等经济作物。争取2—3年以内,使苏村村的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为农民增收寻找新的途径。   相信不久的明天,一个文明和谐的新苏村即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西黄须村

  西黄须村基本概况   西黄须村是停河铺乡所辖行政村之一,地处平川,勇进渠水流经村北。位于黎城县城东北7.5公里处,东与东黄须隔沟相望,南至停河铺3.5公里,西毗苏村,北岭老顶山。清康熙《黎城县志》载:“西黄须”。相传,古时村东有涧水名须,混浊而色黄,俗称(黄)须水,因村居其西,故名“西黄须”,几经地质沧桑,水源已南移于今北停河东之1公里处。西黄须村辖西黄须、龙门沟、宋家峧、官家峧4个自然村,村委会在西黄须,全村共283户,856口人,耕地2580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   近年来,西黄须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党建工作,切实增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一、学精神,强意识,强化班子建设   坚持-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章、-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把推进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进一步增强。   二、抓措施,强管理,巩固发展基础   针对不重视学习,党性原则淡化,思想不统一等情况,坚持学习教育,转化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党员党性和责任意识;针对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不合理,老龄化日趋严重,加大青年培养教育力度,支部战斗堡垒作风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抓机遇,求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并进   近年来,围绕蔬菜大棚、优质核桃、西瓜和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走出了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社会事业方面重点改善基础设施,硬化道路、维修支渠、新建牌楼,努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并进。   四、选载体,抓创建,构建和谐西黄须   结合西黄须村实际,认真开展支部创“五旗”、党员争“五星”活动。活动中,一是把握好考评环节,与村干部绩效考核相结合;二是把握好述职测评环节,与班子成员分工、办实事相结合;三是把握好党委点评环节,与平时工作表现相结合,注重平时工作实绩;四是把握好考评通报环节,与后期整改提高相结合,及时查找不足并予以整改。   总之,在西黄须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一个崭新的西黄须村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明天。   

子镇村

  子镇村基本情况   子镇村位于黎城县东北的丘陵地区,南依山而北临路,南高北低,土地宽广,勇进渠水由村上环绕而过,自然条件较好。子镇村东临东阳关,北有邯长大道,后有玉皇雄峰,具有得天独厚德区位优势。自古以来,村民有经商贩运之习,历称拉骆驼之乡,也是历代兵家要地。子镇村是停河铺乡16个行政村中人口较大的一个村,全村共有286户,956人,其中耕地面积3263亩,宜林地面积2371亩,有林地面积475亩。   

上台北村

  上台北村基本情况简介   上台北村是黎城县的古村之一,地处平川,勇进渠流经村东。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处,东北至子镇1.5公里,东南至岭底4公里,西至下台北1公里,西北至停河铺2.5公里。因村所处地势较高,且在下台北村之下,故名上台北。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92户,917口人,耕地面积2270亩,共有劳动力556人,耕地多且集中连片,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全村现有0员3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   

烈士亭村

  烈士亭概况   烈士亭位于上台北村西南部。   烈士亭1949年建成,亭中记载在抗战开始,-反动派闻风溃退,使万恶的日寇得以长驱直入,锦绣的中国河山被敌寇所蹂躏,亿万人民陷于火深火热之中。幸而在0的英明领导下,胜利的坚持了八年抗战迫使日寇不得不向我军无条件投降,群众无不欢腾庆祝,以为中国和平将因此奠定。熟料-反动派野心未死,不顾全国人民之愿望,在美国援助下,悍然发动内战,妄想“螳臂挡车”作垂死挣扎,但在我勇的人民解放军及我地方武装有力痛击之下,使陷于土崩瓦解,太原之役,烈士亭村民兵踊跃奔赴前线,出生入死,以完成配合军队之光荣任务,为唯一天职,终于为国家为人民光荣捐躯。烈士依次为:   王根堂22岁,在朝鲜因工光荣牺牲;   张補森25岁,在六营集战牺牲;   刘先奇在烈士亭村带领民兵勇敢杀敌光荣牺牲;   王长富24岁,在陵川县政府工作病故;   李松会35岁,在太原参战光荣牺牲;   王丑狗34岁,在太原战役中光荣牺牲。   

下台北村

  下台北村基本概况   下台北村地处沟岸。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处,东至上台北1公里,南至上村1.5公里,西临中街,西北至停河铺2.5公里。因村所处地势较低,且在上台北村之下,故名下台北。清康熙《黎城县志》载:“下台壁”。当地方言“壁”与“北”同音,为书写求简,今人易“壁”为“北”。系独村,以农业为主。全村46户,158口人,耕地288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停河铺村

  停河铺村概况   停河铺村地处黎城县中南部,县城东北面,黎城盆地内,东至子镇2.5公里,东南临上台北2.5公里,西至大停河0.8公里,至北停河1.4公里,南临中街1.5公里。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13°24′58″,北纬36°31′31″,南北宽约2.2公里,东西长约2.3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从历史上看,停河铺村有两大特点是黎城县是独一无二的。一是以铺立村,以铺兴村。村因铺而建,人因铺而富。到清末,停河铺村达到商业兴隆、人民富足的鼎盛时期。二是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既无勇进渠,也无漳北渠的时期,停河铺有800多亩河湾地河1000多亩下垙地,土壤墒情好。这是周边村庄羡慕河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今天看,停河铺村地形比较平坦,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好,且离县城近,309国道,长邯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停河铺村特产大全




停河铺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