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武乡县 >> 蟠龙镇 >> 老凹村

老凹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老凹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凹村简介

  老凹村
  武乡县蟠龙镇镇老凹村位于蟠龙镇西北圪梁上,全村有5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沿家庄、火石角、老凹、范管坪和东岭。全村共有179户,620口人,其中党员26人。有耕地面积1200亩。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村里还盛产山楂、核桃等林果。其中沿家庄自然村是武乡县有名的芝麻糖生产地,范管坪和老凹自然村是有名的手工挂面生产地。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老凹村支、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429102 046000 -- 查看 老凹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凹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老凹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门村

  石门村简介   石门村位于蟠龙镇东部,地处太行龙洞旅游沿线,全村拥有225户,669口人,其中党员38名,辖区面积2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58亩,是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石门村村支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上级部门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魅力新石门”这一目标,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实施核桃经济林片区开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解决了村里人畜饮水困难。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为抓手,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以落实好惠民工程为载体,全面实施街巷硬化惠民工程。以充分挖掘村内得天独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村民文化素养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石门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2010年年产值267万元,人均纯收入3108元。   

李家坪村

  蟠龙镇李家坪村位于蟠龙镇中西部,距镇政府2公里。全村有94户,324口人,耕地面积801亩,党员21名,矿产资源贫瘠,属于纯农业村。  

柳沟村

  蟠龙镇柳沟村,位于武乡县东部丘陵山区,蟠龙镇境内,距县城约42公里,全村约有620人,党支部内设3个党小组,现有34名党员,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抗日兵工厂”所在地,是山西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上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村中原有一座煤矿,后来由于国家对中小煤矿的整改,现已关闭,是一个纯农业型村。   

温庄村

  蟠龙镇温庄村位于武乡东部,蟠洪河东南。蟠龙镇温庄村位于蟠龙镇东,距武乡县城40公里。全村共有144户,540口人,1063亩耕地。温庄村是华北军工第一校旧址所在地,是华北工学院的前身。这里山大沟深,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地上宜林面积广阔。这里曾是太行工校(现中北大学的旧址)、太行制药厂、八路军下属机构。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06户,总人口591人,党员44人,耕地面积900亩,退耕还林面积150亩。   近年来,温庄村在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壮大集体经济,人均收入5000元,全村经济达到1200万元,年上缴国家税款600万元。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共投资270万元,新建20户二层村民住宅楼,现已基本完工,部分村民将搬迁新居;投资60万元硬化村级巷道12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白化墙壁5000平方米,新建垃圾池7个,新建长城护栏墙1公里;村庄绿化种植柳树500棵、新栽杨树2000棵,补种柏树塔快500棵,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温庄村党支部从1996年至2004年一直被县委命名为“红旗党支部”,并且连续多年获得市级“文明村”、县级“红旗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庄底村

  庄底村地处武乡县东部丘陵山区,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有10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65户,1094口人,耕地面积2012亩。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87名,。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抗日兵工厂”所在地,是山西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上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和谐村。庄底村连续20年被武乡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红旗党支部”、“红旗村”。2009年成为中央纪委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   

上北漳村

  上北漳村简介   上北漳村位于蟠龙镇西部,南沁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有368户,1272口人,41名0员,总耕地面积2123亩,村里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工业企业,是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有机谷子和小杂粮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村两委对综治工作常抓不懈,始终把综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认真落实社会治安防控措施,全村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稳定。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维护社会稳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我村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社会治安精神,本着“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制度,重点发挥民调会和巡逻队的作用,强化治安防范管理措施,经常性地采取各种方式对村民开展法制教育,实行干部包组,党员联户,院户联防制度,大力开展群防群治,为我村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上北漳村人民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前进。   

小活庄村

  蟠龙镇小活庄村位于蟠龙镇西北部。距离县城区约30公里,距蟠龙镇镇政府所在地蟠龙村约7公里,海拔850米。小活庄村分3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101户农户,总人口398人。其中低保户12户,贫困户72户,全村共有劳动力154人。   小活庄村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适合于北方各种农作物、果林的生长。土地面积660余亩,山岳土地居多。小活庄村每家每户接有自来水管头。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   小活庄村为纯自然经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畜牧生产,主要种植小米、玉米、高粱、大豆、小麦,畜牧业则以养羊为主。   

汉广村

  汉广村简介   蟠龙镇汉广村位于武乡县东部,蟠龙镇境内,距蟠龙镇所在地6公里,全村共85户,255人,其中党员16人。全村耕地面积647多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历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两委班子真抓实干,在狠抓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建设方面,汉广村成立了汉广种植合作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汉广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方面,汉广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村民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各项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农村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小西沟村

  小西沟村位于蟠龙镇西北部,由两个行政村组成,现有农户99户,人口360余人,600亩耕地,70余亩林地,党员22名,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  

老中角村

  老中角位于武乡县蟠龙镇东北方。属于山地和丘陵,距蟠龙2里。白家庄有1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350,土地862亩,没有企业,农民种地为主。主要种植谷子.玉米.核桃为主。去年在村书记安玉平的带令下。新增优质谷子.核桃200多亩。全村党员18人  

大陌村

  大陌村位于蟠龙镇中东部,距镇政府6公里。全村有249户,927口人,耕地面积2700亩,良田面积2200亩,党员40名,矿产资源贫瘠,属于纯农业村。   

关家垴村

  关家垴行政村地处蟠龙东部10公里,现有总户数189户,总人口676人,总耕地面积1199亩,人均收入1066元,由沙坡、关家垴、南垴三个自然村组成。关家垴村是一个纯农业行政村,也是闻名世界的百团大战关家垴歼灭战的主战场所在地。  

尚元村

  尚元村简介   尚元村位于蟠龙镇东部,南沁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有112户,370口人,23名0员,总耕地面积980亩,其中种植核桃苗100亩,村里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工业企业,是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有机谷子和小杂粮等经济作物。   历年来,村支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12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一座,改善了村支两委的办公环境,新建85平方米的村级卫生所一座,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医,同时硬化、亮化了村中道路,实现了户户通,净化、美化、绿化了村中环境,撤底改变了以往的“脏、乱、差”,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韩家垴村其本村

  韩家垴村其本情况   蟠龙镇韩家垴村位于蟠龙镇东部,全村共有104户,320口人,耕地面积897亩。年人均收入2000元,辖内无任何矿产资源。   

西坡村

  西坡村地处武乡县东部丘陵山区,全村共有136户,654人,耕地面积874亩,现有党员20名,下辖道型沟.西坡.小西坡.南头4个自然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庄。  

河不凌村

  河不凌村位于蟠龙镇的东南部地区,离镇政府约2公里,交通便利,是太行龙洞、游击战体验园旅游区的必经之地,河不凌村由河不凌与河不凌移民新村组成,总面积3198亩,总户数164户,总人口523人。河不凌村在农业方面,河不凌村耕地面积602亩,人均1亩,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等农作物。工业方面,利用潞安温庄联营煤业有限公司、柳沟铁厂、汇功昌靖水泥有限公司位于河不凌村境内的优势,河不凌村劳动力都可就近就业。第三产业方面,河不凌村村民依托企业所在地的优势,积极发展运输业、服务业、零售业,河不凌村内运输车辆10余辆,饭店4家,医疗诊所3家,副食超市2家,蔬菜超市2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收入。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3226元。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河不凌村村支两委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在2012年利用潞安温庄联营煤业有限公司采河不凌村地下煤资源为契机,将实现移民搬迁120余户。河不凌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改善了以往“脏、乱、差”的旧貌。硬化、亮化了村中道路,净化、美化、绿化了村中环境,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季家岭村

  季家岭村位于蟠龙镇东部,气候温和,交通不便。有季家岭和东庄2个自然村。全村共有70户,总人口224人,现有中-员10名,土地面积总计约963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   

郭家垴村

  郭家垴村   武乡县蟠龙镇郭家垴村位于蟠龙镇西北部,全村有2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04户,376口人,其中党员21人。有耕地面积1200亩。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郭家垴村支、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龙湍村

  蟠龙镇龙湍村位于蟠龙镇西部。距离县城区约27公里,距蟠龙镇镇政府所在地蟠龙村约6公里,海拔850米。龙湍村共有171户农户,总人口596人。其中五保户5人,低保户47户,贫困户94户,贫困人口约占龙湍村总人数50%。全村共有劳动力329人,劳力人口占龙湍村总人数55%。   龙湍村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适合于北方各种农作物、果林的生长。土地面积1080亩,山岳土地居多。龙湍村每家每户接有自来水管头。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现有小学1所,教师2名,在校学生较少。拥有1所村级卫生所。   龙湍村为纯自然经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畜牧生产,主要种植小米、玉米、高粱、大豆、小麦,畜牧业则以养羊为主。   

南山头村

  南山头村基本概况   南山头村位于蟠龙镇东部,全村共有136口人,劳动力41人,总耕地面积510亩,粮田416亩,人均纯收入1100元。   

陌峪村

  陌峪村位于蟠龙镇西部,距镇政府6.5公里。全村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2户,农业人口622人,总耕地面积2360.6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75.6亩,粮食作物面积1185亩。现有中-员32人,其中女党员3人。    陌峪村与石门村、李家坪村、柳沟村、温庄村、庄底村、上北漳村、小活庄村、汉广村、小西沟村、老中角村、大陌村、关家垴村、尚元村、韩家垴村其本村、西坡村、河不凌村、季家岭村、郭家垴村、龙湍村、南山头村、老凹村、蟠龙村、神南村、石瓮村、大圪垴村、安乐庄村、前张庄村、树幸村、苗凹村、东沟村、庙烟村、小庄村、胡兰岭村、下型塘村、栗家沟村、东坡村、马垴村、白家庄村、苗杜村、祥良村、史家咀村、山角坡村、后张庄村、大活庄村、砖壁村、团松村、郊口村相邻。  

老凹村

  老凹村   武乡县蟠龙镇镇老凹村位于蟠龙镇西北圪梁上,全村有5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沿家庄、火石角、老凹、范管坪和东岭。全村共有179户,620口人,其中党员26人。有耕地面积1200亩。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村里还盛产山楂、核桃等林果。其中沿家庄自然村是武乡县有名的芝麻糖生产地,范管坪和老凹自然村是有名的手工挂面生产地。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老凹村支、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蟠龙村

  蟠龙村简介   蟠龙镇蟠龙村位于武乡县城东35公里处,是蟠龙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710余户,2100多口人,耕地面积2263亩。是蟠龙镇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蟠龙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各项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上都走在全镇前列。在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谷子等作物。第三产业方面,村民依托蟠龙村是镇政府所在地,积极发展运输业和零售业,村中主要街道商店云集,每逢集市,商品琳琅满目,人头颤动,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不断改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改善了以往“脏、乱、差”的旧貌,硬化了村中道路,净化、美化、绿化了村中环境,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神南村

  神南村位于蟠龙镇东部,由尖山顶、温水、庄里和神南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74户,520口人,耕地面积1300亩,党员40名,属于纯农业村。   

石瓮村

  蟠龙镇石瓮村位于武乡东部山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为打击日本侵略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八路军太行缝纫社在这里居住,装备在村里库藏。   1、自然条件、人口概况:全行政村有七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774口,275户,全行政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460亩,耕地面积2160亩,其中粮田面积1620亩,荒山荒坡5600亩,宜林面积3500亩,劳动力总数343人,党员34名。   2、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扩大规模种植小杂粮、脱毒马铃薯等冷凉作物,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3、社会公共产业发展状况:全行政村有学校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内有旅游公路一条,距南沁线12公里。村民现有住房为瓦房。窑洞、广播电视用户达到100%,村内有休闲广场。五个自然村通自来水。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   

大圪垴村

  大圪垴村简介   蟠龙镇大圪垴村位于蟠龙镇东南部,距镇政府4.5公里。全村有44户,137口人,耕地面积455亩,党员12名,矿产资源贫瘠,属于纯农业村。   2009年以来,在蟠龙镇片区开发中,大圪垴村大力发展种植业,新增种植核桃150亩,使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村里还新建了容积为40立方米的人畜饮水池两个及3间村集体活动室,新建绿化园150平米,在文体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成立了农村书屋,安排了村清洁员,使大圪垴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换了新装。大圪垴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奋斗。   

安乐庄村

  武乡县蟠龙镇镇安乐庄村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省级推进村,位于蟠龙镇东南部,这里山大坡广,气候温和,交通不太便利。全村有1个自然村,2个村民组,62户,总人口201人。其中党员14人。土地面积总计约597亩,其中耕地面积约500亩。这里曾是华北新华日报社旧址。距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2公里。安乐庄村历史悠久,经济疲软。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1100元。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安乐庄村支两委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是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新建安乐庄村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改善了以往“脏、乱、差”的旧貌。硬化、亮化了村中道路,净化、美化、绿化了村中环境,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前张庄村

  前张庄村基本情况   蟠龙镇前张庄村位于蟠龙镇北部,全村共有57户,261口人,耕地面积897亩。人均年收入1000元,村内无任何矿产资源。   

树幸村

  树幸村地处蟠龙镇东北部,总户数65户,总人口220人,耕地面积760亩,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200元。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树幸村支、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苗凹村

  苗凹村基本情况   苗凹村位于武乡县东部,蟠龙镇境内,距蟠龙镇所在地约12公里,全村共有38户,128人,其中党员有10名,是纯农业村。   

东沟村

  东沟村位于蟠龙镇东北部的丘陵山区,海拔850米,距镇政府8公里,村域总面积2500余亩,耕地面积1830余亩,荒山面积5400余亩,全村178户,631口人,劳动力210人,有3个村民小组,党员27名。村中第一大姓为王家,几乎占全村人口的90%。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约占2%。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  

庙烟村

  庙烟村   庙烟村位于蟠龙镇北部,距镇政府约6公里,有63户,总人口194人,其中党员14人。全村耕地面积585多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历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建设方面,庙烟村成立了庙烟种植合作社,把全村的力量团结起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方面,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村民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各项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小庄村

  小庄村位于蟠龙镇西北部,距镇政府7公里。60户,农业人口200余人,全村总面积1728亩,总耕地面积460亩。现有中-员15名。  

胡兰岭村

  蟠龙镇胡兰岭村位于蟠龙镇西部。距离县城区约30公里,距蟠龙镇镇政府所在地蟠龙村约12公里。总人口498人。总面积4200亩,耕地面积1320亩。胡兰岭村为纯自然经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畜牧生产,主要种植小米、玉米、高粱、大豆、小麦,畜牧业则以养羊为主。党员29名,1名女党员。  

下型塘村

  下型塘村位于蟠龙镇西部,处于南沁线中部路边地段,距离镇政府4公里,占地面积6148平方米,现有190户村民,人口为630余口。   

栗家沟村

  栗家沟村地处蟠龙镇东北部,总户数60余户,总人口200余人,耕地面积760余亩,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200元。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栗家沟村支、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东坡村

  东坡村   武乡县蟠龙镇东坡村地处蟠龙镇西部,属丘陵地带,由东坡、沿土凹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200户,668人,总耕地面积为1268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6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东坡村为纯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东坡村村支两委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新建东坡村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改善了以往“脏、乱、差”的旧貌。硬化、亮化了村中道路,净化、美化、绿化了村中环境,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马垴村

  马垴村位于蟠龙镇东部,地处太行龙洞旅游沿线,全村拥有39户,127口人,耕地面积320亩,党员7名,矿产资源贫瘠,属于纯农业村。   

白家庄村

  白家庄村   武乡县蟠龙镇镇白家庄村位于蟠龙镇东北圪梁上,距离蟠龙镇1.5公里。全村有2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白家庄、秦家烟。全村共有114户,337口人,其中党员16人。有耕地面积725亩。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村里还盛产山楂、核桃等林果。其中白家庄自然村是武乡县有名的核桃生产地。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白家庄村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勇于创   新,全村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苗杜村

  蟠龙镇苗杜村位于蟠龙镇中西部,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有93户,338口人,耕地面积710亩,党员26名,矿产资源贫瘠,属于纯农业村。  

祥良村

  祥良村位于蟠龙镇东部南沁线上,交通便利,村里没有矿产资源,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是一个传统的纯农业村,全村共89户,250余口人,现有中-员16人,耕地面积583亩,人均年纯收入2239元。   

史家咀村

  史家咀村位于蟠龙镇东南部,毗邻红色旅游景点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砖壁村。下辖王家角和史家咀两个自然村,共118户,377口人。史家咀村共有党员23名,有三个党员小组。   多年来,在县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工作中积极探索,精诚团结,各项建设都在稳步前进。新农村基础建设方面,史家咀村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及舞台广场;村主干道全部铺设了水泥路新修了排水渠;新建垃圾池3个,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全村环境卫生工作,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旧貌,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在农业方面,史家咀村共有耕地面积935亩,主要是以种植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等农作物,计划新造地200亩用以发展优质谷子,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新种植核桃树300多亩,种植杨树、柏树、枣树等800多棵。史家咀村正一步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预定目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一步步步入小康。   

山角坡村

  山角坡村位于蟠龙镇东部,气候温和,交通不便。全村共有102户,总人口366人,耕地面积758亩。   

后张庄村

  后张庄村位于蟠龙镇东北部,共有74户,238口人,其中党员11人。有耕地面积780亩。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000元。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后张庄村支、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大活庄村

  蟠龙镇大活庄村位于蟠龙镇西部。距离县城区约30公里,距蟠龙镇镇政府所在地蟠龙村约7公里,海拔850米,分3个自然村,121户农户,总人口495人。大活庄村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适合于北方各种农作物、果林的生长。土地面积1080亩,山岳土地居多。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劳动输出。主要种植小米、玉米、高粱、大豆、小麦,养殖业则以养羊为主。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在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大活庄村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特色经济。2011年底,已栽种核桃树500村亩,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700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活庄村的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也显著提高。自来水管道、有线电视均在2003年实现了户户通。村内主干道、村巷道都实现了水泥铺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实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村级卫生室,满足了村民日常的看病需求。随着生活的富裕,大活庄村人民的文化生活亦丰富多彩。村级活动场所、农村书屋、健身器材、远程教育文化室的建成,让村民闲暇时间有了好去处,村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农村技术知识,而且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人民发展经济的干劲更加十足。   

砖壁村

  蟠龙镇砖壁村,位于武乡县东部,蟠龙镇境内,距县城45公里,因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长期驻扎,并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而闻名遐迩。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村124户,422人,村域面积5500亩,耕地面积960亩,荒山荒地面积3540亩,是一个纯农业型村。   

团松村

  团松村简介   团松村位于蟠龙镇的西北部,离镇政府约8公里,由团松、大道场、寨上三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48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360亩,总人口516人,劳动力314名。团松村2011年人均收入1800元。团松村为纯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团松村村支两委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新建团松村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改善了以往“脏、乱、差”的旧貌。硬化、亮化了村中道路,净化、美化、绿化了村中环境,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郊口村

  郊口村位于蟠龙镇东部山区,由郊口和马家岭两个自然村组成,距镇12公里,占地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520亩。全村现有两个村民小组,共48户,173人,其中党员14人。  


老凹村特产大全




老凹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