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名来历情况
井湾村立村时间无从考证,只是知道井湾村在民国时期属南台管辖。
二、村庄沿革
井湾村位于墨镫乡的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左右。井湾村北面是本乡雁过街村,相距约1公里交界处位于上河北面;南面是本乡玉石沟村,相距1公里处是东庄;西面是左权县佛口村,相距2公里处是西河;东面是井湾村东庄往东,隔山3公里是本乡马堡村。井湾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有河流一条属蟠洪河上游的支流。井湾村无任何矿产资源。
三、村庄情况
井湾村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23亩,全为基本农田,人均1.5亩。有森林面积8亩、另有山灌木林6亩,共计14亩。井湾村农业产品以玉米、谷子、土豆、黍子、小豆等小杂粮为主,传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分别亩产500—700公斤、200—400公斤。现在玉米每公斤大约2元,谷子每公斤7元,人均纯收入4216元,全村总收入202万元。在历史上除农业外,居民还以编席为生。
四、村庄的姓氏
井湾村居民有田、韩、段、季四姓组成。田姓由榆社县柳泉迁来,韩姓由现洪水镇蛾头迁来,段姓由现洪水镇狼窝角迁来,季姓由左权县连北迁来,其他原因不详。现在井湾村由上河(主村)、东庄、西河、西庄4个自然村组成,共104户,总人口284人,其中男133人,女151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29200 | 046000 | -- | 查看 井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雁过街村 |
雁过街村志 村名来历:雁过街村民国时期属于独立编村,建国初归玉石沟管辖,1961年又成为独立编制村,原名为夜锅角村,民国初年改名为雁过街村。雁过街村立村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 地理地貌:雁过街村位于墨镫乡西部山区,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雁过街村原有一个自然村,叫羊圈上。后在2009年,整村搬迁至下河坪新村。雁过街村东部与马堡村相邻,交界地名为西沟,南部与井湾村接壤,交界为下河坪,北部与左权县连北村相连,交界为良甲上。雁过街村有条小河,发源于东背沟,流经旧村和新村。 产业经济:雁过街村总人口139人,男性67人,女性72人,总户数61户。村庄总面积2.8平方公里,森林面积5000亩,荒山面积2000余亩,耕地面积414亩,基本农田200亩,人均土地1.2亩。主要产业是农业、牧业,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谷子、土豆,牧业主要养羊,现有存栏500余只。人均收入4135元。历史上以种植中药材党参,现在已停种。雁过街村1963年曾建手工砖瓦窑一座,年产量5万余块,1970年停产。 姓氏情况:雁过街村有张、李、武三个姓氏,张姓从墨镫村迁入,迁入雁过街村时间大约300余年,已传世12代,始祖张金玉;李姓从墨镫村迁入,迁入雁过街村时间大约380年,传世15代,始祖李朋,张李两姓均有家谱;武姓从洪水镇柳树烟迁入,传世四代,迁入时间大约80年,现在村内只有两户,十几人。张、李二姓为村内大姓,人数以张姓为首,李姓居次。 |
上北台村 |
上北台村地名志 北台村民国时期属于独立行政村,整个村庄与左权县佛口相接,村里老人传说民国时由李姓人家迁徙立村,但没有实际资料考证。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小部分李姓人家迁至洪水镇南台村,民政部门依据位置将北台村命名为上北台村,迁至洪水镇南台村的几户人家为下北台自然村。 上北台村位于墨镫乡西北部,距乡政府7.5公里左右,上北台村周边的四邻村在东部有玉石沟村,距离1公里,南部于洪水镇南台村下北台自然村相邻,距离2公里,北部于左权县佛口连接,距离1.5公里,交界处地名为佛口。 上北台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村庄背靠大山,一条小河从村边流过,由左权县河流过,水质较好。没有矿产资源。 上北台村总人口233人,其中男132人,女101人,共93户,总耕地面积305亩,全为基本农田、人均1.3亩,林地100亩,荒山荒坡105亩。上北台村农业产品以玉米、谷子、土豆、黍子、小豆等小杂粮为主,传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分别亩产500—700公斤、200—400公斤,人均收入4215元,经济总收入98.2万元。在历史上除了农业之外,村民还从事煤炭运输业。 上北台村由李、张、裴、孙、郝、王姓组成。其中李姓由民国末年从洪水迁到上北台村,现有人口148人;张姓由清末民国年间迁到上北台村,迁出地无法考证,现有人口42人;裴姓由新中国初期迁至上北台村,现有人口25人;郝姓由民国末年迁到上北台村,迁出地无法考证,现有人口12人;孙姓由新中国成立初期迁至上北台村,现有人口6人,何年从何处落户上北台村无法考证。 |
井湾村 |
一、村名来历情况 井湾村立村时间无从考证,只是知道井湾村在民国时期属南台管辖。 二、村庄沿革 井湾村位于墨镫乡的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左右。井湾村北面是本乡雁过街村,相距约1公里交界处位于上河北面;南面是本乡玉石沟村,相距1公里处是东庄;西面是左权县佛口村,相距2公里处是西河;东面是井湾村东庄往东,隔山3公里是本乡马堡村。井湾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有河流一条属蟠洪河上游的支流。井湾村无任何矿产资源。 三、村庄情况 井湾村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23亩,全为基本农田,人均1.5亩。有森林面积8亩、另有山灌木林6亩,共计14亩。井湾村农业产品以玉米、谷子、土豆、黍子、小豆等小杂粮为主,传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分别亩产500—700公斤、200—400公斤。现在玉米每公斤大约2元,谷子每公斤7元,人均纯收入4216元,全村总收入202万元。在历史上除农业外,居民还以编席为生。 四、村庄的姓氏 井湾村居民有田、韩、段、季四姓组成。田姓由榆社县柳泉迁来,韩姓由现洪水镇蛾头迁来,段姓由现洪水镇狼窝角迁来,季姓由左权县连北迁来,其他原因不详。现在井湾村由上河(主村)、东庄、西河、西庄4个自然村组成,共104户,总人口284人,其中男133人,女151人。 |
曹家烟村 |
曹家烟村据传说最早是由一家姓曹的人家居住,所以村名叫曹家烟,但没有实际资料考证。 曹家烟村位于墨镫乡中西部,距乡人民政府4公里,全村总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75户,183口人。男112人,女71人,曹家烟村东面是马堡南坪村,相距1.5公里,交界是东沟;南面是洪水镇白河村,相距4公里,交界处是三叉口;西面是玉石沟村,相距1.5公里,交界处是玉石沟沟;北面是雁过街村,相距2.5公里,交界处是乱石烟顶。耕地面积301亩,荒山荒坡面积2600亩,基本农田面积487亩,人均土地面积1.5亩。曹家烟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产量为中等,村里无任何矿产资源,也没有村办企业,2013年人均收入4581元。 曹家烟村立村大约在清朝年代没有证据可考,村里姓氏有:张、李、石、申四姓,姓张的共有31户,64人,姓石的共19户,38人,姓李的23户73人,姓申的2户,8人,据调查没有家谱记载,何年从何处落户曹家烟村和姓氏起源均无法考证。 |
玉石沟村 |
玉石沟村基本情况 村名由来 玉石沟村原先在旧址东村。在建村立庄之际,玉石沟顺沟而进两侧悬崖愈来愈高,沟谷愈来愈窄.羊肠小路也消失在大人小小的山石之中,人们足小心翼翼地踏踩右溪边的鹅卵石走的.石头上长满青苔。一个小心就会滑入水中,刹那间洁凉的泉水就会漫过脚面,并浸湿裤脚。峡谷两侧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百草从生,流水淙淙。这溪水顺着山势忽而汇成池潭,碧绿幽深;忽而聚成细流.清撤湍急,更有纤纤爆布从山崖上垂落,飘飘洒洒.当地人将那水视为吉祥水或神水,说喝上可除百病。据说一到雨季,这悬崖上的瀑布飞流而下.气势恢宏,立身崖下,感受到的正是美猴王端坐水帘洞的美好意境,日之所及,颗颗晶莹剔透约水珠落入玉盘,奏成一首掷地有声的交响曲。沟口处立一村庄,美其名曰玉石沟村。石沟村有民歌所颂:“玉石沟村是好村,龙虎山围了个暗绷绷,人也杰来地也灵,官出三斗又三升。” 地理地貌 玉石沟村驻西北,面东南。西邻本乡上北台行政村.相距0.5公里.交界地“拐上”(因向西北拐弯即到而得名)。紧挨东北方向为井湾行政村,相距也是0.5公里.交界地名曰“五家口”,(传说此地住过五户人家)。玉石沟、井湾、上北台三村以玉石沟为轴心,因地理优势.三村曾合并为玉石沟管理区玉石沟大队,办公地设立于玉石沟村。玉石沟村在民国时期(1935年),玉石沟村被编为玉石沟村。玉石沟村地处暖温带,在本乡气候独侍,曾有“冷东乡,热西河”之说。海拔1178米,我们的主要特色是村前视野开阔,东西中间除了有一条季节河流,还有从东沟沿至曹家烟沟有一条四季常流水的清澈小溪流,传说光绪三年大旱此溪没有断流。 产业经济 玉石沟村位于墨镫乡的最西端,距乡政府所在地大约五公里,全村39户,是一个由原玉石沟东村逐渐搬迁至村西的独立自然村。总人口87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47人。总耕地面积295亩,基本农田面积为178亩.人均土地近2亩。传统的农作物玉米、谷子、小麦〔丙产量低等诸多原因不种有四十余年。高梁、大豆、荞麦、筱麦、糜黍、土豆等.其中由于科学种植。加之化肥农药之作用.玉米、谷子、土豆均产最为高产。在历史上除了农业之外,村民还种植过蓝(俗称罂粟》,为外地商人供果实戏果壳。从事编苇席,特别足长辈白风云做的一手好雨伞并把手艺传于子孙。他们还擅长做皮鼓〔俗称鞔鼓),后来学会了照相。玩弄火枪驱赶山害,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尽做有益之事,由于在当时技艺独特.被墨镫公社工业公司聘用去当师傅。 人口姓氏 玉石沟村有白、张、李、史、田五姓氏。白姓家族最大,有30户人家,张姓次之,李姓、史外、田姓随其后。 白姓迁入下石沟村的时间大约在清嘉庆20年(公元1815年),由愉社白村迁来,因无家谱,始祖何人无人考证,已传六代人氏。后因灾荒战乱,此地人多地少,遂有白姓迁至愉社柳泉,左权县的羊家蛟连壁村(大坪),洪水镇的白和、青翠脑村,墨镫乡的新村村。 张姓是从墨镫的西岭迁入一户。始祖张大仓,其子张俊宏(小名张猪成〕。生有五子二女。另一张姓是从石门乡迁来的张唐,因其了张振华在木村教书后落户于此。张振华与雁过街村李焕娥结婚育有二子二女(张玉宏,张志宏、张凤平、张淑萍)。 田姓一户,因母改嫁至此,从柳泉随母亲改原姓,户主田来贵育有三子一女. 史姓一户因母后嫁至麦界岭。1958年小村并大村从麦界岭搬至玉石沟,未改李姓,还姓原姓。 李姓一户均因1958年并村搬来,户主李重阳,其子李书庆育有二子二女。 玉石沟村荒山荒林面积十分广阔,村前河滩杨柳成行,山前坡后林木茂盛,森林面积400亩,耕地面积295亩.共0.82平方公里。 |
羊圈村 |
羊圈村位于武乡县墨镫乡东南部,依山而立,全村80户,260口人,党员22名,拥有耕地410亩,林地2000亩,荒坡1000亩,面积4.7平方公里,2010年度,人均收入4613元。 截止目前,羊圈村共有3个养殖合作社,1个肉鸡养殖场,其中牛满山专业养殖合作社由村委主任陈文君领办,投产后可年产效益可达60万元;宏达养殖合作社由村民陈飞云和赵彦红合伙投资成立,年出栏生猪5000头,可达利润160万元;肉鸡养殖场是今年新建工程,建成后,年出栏肉鸡15万只。 2010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全村新增绿化面积达300亩,使羊圈村基本实现“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化目标。今后,羊圈村村支两委班子及全体党员,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争取带领全村人民早日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新农村。 |
河神烟村 |
河神烟村 为了加快河神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积极寻找谋求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立足点,大抓、抓大项目为首要,以项目发展为基础,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点,从而推动农、林、公益事业等各项工作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实使农民迈向小康。 一、基本情况 河神烟位于武乡县最东部,煤矿、铁矿、铝矿、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丰富,武左铁路、沁温公路横穿脚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村183户,486人,耕地面积786亩,人均纯收入四千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河神烟村有党员26人,其中女党员1人。 二、区位优势 1、工业资源方面:在河神烟村东南部,除煤炭资源外,铝、铁矿、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优质石灰岩,品味优质,储量丰富立足发展转型化企业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2、农业资源方面:荒山、荒沟、荒地广阔,为土地再生利用、复垦造地、荒山造林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区位优势。 三、发展前景 1、结合河神烟村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继续坚持以招商引资建设40万吨石灰岩开采20万吨石灰生产项目为首要,以项目发展为支撑点,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形成农业示范园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新农村各街巷道硬化工程,村前护坝、办公大楼顶层修缮,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村风民风好,村容整洁,遵纪守法,村民生活稳步提高,真正达到经济稳步发展,2、立足原煤矿旧址,打造一个周边为梅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中间位300亩农业特色产业的农业园区。 3、充分利用河神烟村石灰岩优质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去年与陕西有鹏集团达成意向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创优环境,力争在年底使氧化石灰重点工程项目落地投产。 改善人居环境,继续加大旧村搬迁新村的改善力度,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为河神烟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
青草烟村 |
墨镫乡青草烟村位于武乡县最东部,距墨镫乡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76户,641人,男女劳动力261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2200亩,其中种植面积786亩,荒山荒坡3000亩,成林面积9000亩。2010年底,全村粮食收入121吨,经济总收入730万元,人均纯收入4773元, 近年来,青草烟两委班子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与时俱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致力发展村级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被县乡评为“经济建设先进村”和“先进党支部”。目前,青草烟人民正在青草烟两委的正确领导下,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青草烟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青草烟人民会更加幸福。 |
戈北坪村 |
戈北坪村位于武乡县的最东部,与左权县接壤,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33户,397人,耕地面积600亩。党员35人,其中女党员2人。 近年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重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村党支部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把推进党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务党务公开等制度,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加强了对村级事务的管理监督。根据每个党员的基本素质、年龄结构和自身特长,实施了设岗定值机制,使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戈北坪村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完善不足,更好的带领群众致富。 |
合家垴村 |
|
常青村 |
常青村地处墨镫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40亩,耕地面积460亩,其中粮田面积385亩,经济作物面积75亩。荒山荒坡面积9500亩,宜林宜牧地6600亩。全村有89户,287人,劳动力145人,转移劳动力106人。有党小组2个,共有0员19名,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9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50万元,主导产业为运输业,收入有127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15元。三元福达煤业有限公司驻于辖区内,主风井横跨常青村。 近年来,常青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四沿五区”开发战略,积极开展经济转型发展,依托常青村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支村两委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与时俱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致力发展村级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被县、乡评为“红旗单位”、“先进党支部”和“先进村”,2010年,常青被评定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常青村经济发展迅速,治安状况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村风文明淳朴。 |
马堡村 |
马堡村位于武乡县东部,武左铁路、南沁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304户,1092口人,党员59名,耕地面积137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年。2007年,马堡村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整治村”。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投资20多万元,硬化道路3400多平方米;投资3万元新建垃圾池15个,放置垃圾箱10个,安装路灯28盏。村内所有通道均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二)由村委会统一规划布局,在村南部兴建村民新居30多户,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成为全村新的亮点。 (三)投资30多万元,建成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大大改善了全村人畜饮水状况。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转型发展带头致富。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链,鼓励村民种植油葵400多亩,成立油葵籽加工坊,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化之路,带领全体村民走向致富之路。 (二)经村委领导、村民代表一致同意,成立惠民服装加工厂,自主创业,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在探索中前进。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投资20万元,修建了村文化广场和篮球场,购置了各种健身器材10多套,为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活动场所。 (二)翻新了村卫生所,更新了医疗器械10多件,修建了老年人活动室,实现了“四室合一”,为村民就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投资10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村小学教学楼、村舞台进行翻新、改造。改善了村民生活和工作环境。 当前,马堡村呈现出“新房宽敞、绿树成行、道路通畅、产业兴旺”的新面貌。 |
新村村 |
新村村位于武乡县墨镫乡南端,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55公里,武左铁路、沁温公路横贯南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村208户,563口人,4个村民小组。现有两委班子成员8人,其中支委7人,党员38人,村民代表25人,劳动力234人,国土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0亩,人均耕地2亩,年产90万吨煤矿一座。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223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煤矿、运输业为主。 近年来,新村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和市委、市政府“四位一体”发展战略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一三三”发展战略要求,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巩固壮大煤炭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武乡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发展明星村”、“红旗村”、“红旗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好娃娃”人口文化建设示范园。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村”、“文明村”;省环保局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全村现有耕地1280亩,大多为旱地,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薯类、小杂粮等。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种植油葵300亩,经济林200亩,农业专业合作社初具规模;荒山绿化、植树500亩,绿化面积达到50%;整理复垦土地500亩,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良好。 工业新型化成效明显 充分利用新村村资源禀赋优势,根据省委、省政府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精神,总投资1亿余元,产能由30万吨/年提升到90万吨/年,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矿井标准。 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新村转型发展的根本。为此,依托煤矿优势,全村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大力发展运输业,成立了专业运输队,车辆达150台以上,新建停车场4处,车辆跟踪维修服务站1处,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商业、餐饮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收入。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先后投资800余万元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00平方米、改造小学校舍600平方米、村卫生所达到标准化要求;新修环村公路4公里、硬化主要巷道10公里、安装路灯120盏、修建河坝3000米、新建跨河大桥一座;新增垃圾桶50个、垃圾池10个;新建体育健身广场两处、购置体育健身器材40套;环村公路栽植风景树5000株,绿化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村民生活、生产环境得到全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平方100平方米,补1万元,楼房130平方米,补2万元,河滩楼房建设补3万元。养老保险每人补助100元。 公益事业快速发展 按照发展成果普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的要求,新村党支部、村委会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每年村集体拿出150余万元,为村民中秋、年终发放白面、大米、食用油等各种福利,免去自来水、烧煤、粮食加工费、电视收视费等费用,每人发放医疗代金券50元,合作医疗缴费50元。电费每年每人补助100元,公益事业义务工补助每人发放1000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平方100平方米,补1万元,楼房130平方米,补2万元,河滩楼房建设补3万元。养老保险每人补助100元。集体组织村民每年外出考察一次。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0元最低生活保障费。另外积极支持学生上学,对考入高中、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1000-3000元经济补助,全村公益事业得到根本改善。 现在的新村道路通畅,信息便捷,群众安居乐业、村风文明和谐,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充满希望的新新村。 |
墨镫村 |
墨镫村位于武乡县的东部,距武乡县城60公里,向北20公里为左权县城,毗邻沁温,交通便利。全村347户,1288口常住人口,耕地1858亩,2009年人均收入4510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结合墨镫村实际情况,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真抓实干,努力向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取得的成绩也受到了各界的肯定。 墨镫村有党员91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由王彦青同志担任,支部副书记、村委副主任由吕兆峰同志担任,村委委员9名,支部委员9名。其中大学生村干部1人,女党员有10人,35周岁以下的党员有2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5人,全村党员平均年龄为50岁。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能按时组织开展党员活动。墨镫村还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自治制度,成立了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民调组织、民兵组织、妇联组织、联防队、红白理事会等组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