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河村概况
韩北乡土河村是武乡县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位于韩北乡以东四华里处,通过公路连接红色旅游线,交通便利。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119亩,全村185户,656口人,劳力320人,共有党员3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土河村有幼儿园一所,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教职员工一人,学院7名,入学率100%,小学一座,教职员工一人,学生29名,入学率100%,村内一所卫生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内设床位2张,卫生技术人员1名。村委会院内设有文化活动室,占地面积2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可容纳30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29201 | 046000 | -- | 查看 土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上合村 |
南上合村位于韩北乡政府驻地西南部,西与西头村相接,南与襄垣县花豹拐接壤。全村党员22名,共有12个村民小组,户数达135户,总人口502人,属纯汉族村,全村共有耕地1563亩,人均耕地3.11亩。 近年来,南上合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本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带领全村群众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二、三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南上合村群众大力发展废旧塑料回收。立足南上合村耕地面积较大的实际,发挥群众多年从事粮食种植的特长,大力推广特色种植技术。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大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带领全村人民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
西头村 |
西头村位于韩北乡西南部,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79户,290人,劳动力132人,党员20名,耕地面积768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3845元,村民以种植玉米、谷子等农作物为主。 近年来,西头村党支部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以构建农村“五好"党支部为目标,紧紧围绕“强班子,建队伍,创机制”的党建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今年,新发展优质核桃经济林100亩,建立了优质核桃种植示范园区,预计4年内挂果;投资了6万元新建蓄水池一座;实施自来水管道改建工程,解决了全村老百姓的饮水难的问题;投资了3万元完成四旁植树1000株,村道绿化1.5公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全村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
拐垴村 |
拐垴村距乡政府约8公里,现有村民小组4个,人口608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2亩,山地920余亩,林地30裕亩,丘陵与沟壑纵横交错,水资源极为缺乏。在煤矿关闭后,种植业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此外还有养殖业和交通运输等附带产业:人均收入约3490元; 村里有小学一座,商店三家,卫生所一个,剧场一座,健身广场二处,文化室一处,图书三百余册,党员38名,党支部由四人组成。 拐垴村曾经就是县级先进村。近年,拐垴村党村支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在经济发展,基层党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今年荣获新农村建设升级示范村荣誉称号。 |
下合村 |
下合村位于韩北乡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交通非常便利。全村420户,1100口人,辖村民小组5个。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2名,其中女党员4名,两委班子现有支部委员7名,村委委员5名。全村耕地面积2800亩,集体经济收入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48元。 近年来,支村两委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抓住机遇,创新思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全村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红旗党支部”“经济发展明星村”“红旗村”等荣誉称号。 |
王家峪村 |
王家峪位于武乡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处,全村155户,554口人,耕地面积1500亩,党员33名。这里是全国著名的八路军总部旧址所在地,是伟大的太行精神发源地之一。抗战时期,-、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视察,给老区人民带来了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 近年来,村党支部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强班子,建队伍,创机制”为目标,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一三四”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煤碳资源兼并重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开发以“红星杨”为主的红色旅游系列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全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
韩北村 |
韩北村基本概况 韩北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312户,1184口人。现有党员43名。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亩。村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和发展种植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9年经济收入750万元,人均纯收入4109元,连续几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村”。 近年来,韩北村在武乡县县委、县政府和韩北乡党委、当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以构建农村“五好”党支部为目标,紧紧围绕着“强班子、建队伍、创机制”的党建工作思路,从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金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走出了一条抓经济与抓党建相结合、同进步、共发展的路子,有效的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了2万余元实施了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投资了14万元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2万元新建了农村休闲健场所一处,投资3万元完成了村庄植树1200株、道路绿化2公里。为韩北村新农村建设水平更进一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村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最近“创先争优”活动在村里展开。所有党员和村民的素质都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
圪道村 |
圪道村基本情况 圪道村位于武乡县韩北乡是西北4公里处,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全村205户,658口人,劳动力356个。党小组1个,共有党员36名。由圪道村、大凹村、高家岭、小西岭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耕地1208亩。 一、经济发展情况 圪道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谷子、高粱。此外,还有苹果树、梨树、桃树、杏树等经济林。在养殖方面,全村没有养殖大户,基本上属于零散养殖。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年轻人,但没有技术,以体力劳动力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00元。 在享受国家惠农政策方面,2010年全村共有低保户43户48人,享受低保金37440元。五保户3人,享受五保金6000元。全村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等补贴100879.8元,人均享受补贴153.3元。 总体来说,圪道村经济处于贫困状况,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脱贫致富的路还比较漫长。 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全村实现街巷路面硬化,通乡公路穿村而过。 2、饮用水。圪道村比较干旱,过去吃水主要靠自家的水窖。后来,经过努力,村民们基本都吃上了自来水。 3、电视通讯设施。圪道村现安装固定电话102部,闭路电视入户102户,40℅家庭因负担不起费用没有安装固定电话和闭路电视。 三、文化教育卫生现状 圪道村有小学一所,教职工1人,学生5人。 村里有卫生所1个,1位乡村医生,普通输液、打针基本可以在村里解决。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参合率为100%,村民看病难问题稍有好转。 圪道村有寺庙一座,即:离相寺。正在积极开发中。 四、贫困原因 1、文化教育落后,劳动技能缺乏。 圪道村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的人不多,初中毕业生居多。多数村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劳动技能培训,即使外出打工也主要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生活。圪道村曾有“苹果之乡”的美称,村里的苹果远近闻名,香甜可口,十分畅销。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苹果的质量不高、产量有所下降,销售难成为村民头疼的一件事。普遍低下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极度缺乏是造成圪道村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 2、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圪道村地处高处,十年九旱,种植方式仍然十分低下,所有的耕地均为旱地,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水利灌溉设施的严重缺乏致使种养殖业的发展停步不前。 |
枣林村 |
韩北乡枣林村位于武乡县城东部山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余亩,全村现有177户,574口人,村党支部有党员27名。 枣林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直属政治处,星火剧团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广大群众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出兵出粮,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贡献力量。 |
石圪垤村 |
石圪垤村位于韩北乡西部,区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共有110户村民,人口406,耕地808亩,党员29人。村里的村民主要一种植农作物和发展煤炭运输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村庄。 近年来,石圪垤村在武乡县县委、县政府和韩北乡党委、当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以构建农村“五好”党支部为目标,紧紧围绕着“强班子、建队伍、创机制”的党建工作思路,从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金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走出了一条抓经济与抓党建相结合、同进步、共发展的路子。在农业调产方面,先后种植了优质红枣经济林300亩,优质核桃经济林100亩。与此同时村民积极组建煤炭运输队,有效的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了2万余元实施了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投资了14万元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2万元新建了农村休闲健场所一处,投资3万元完成了村庄植树1200株、道路绿化2公里。为石圪垤村新农村建设水平更进一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村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最近“创先争优”活动在村里展开。所有党员和村民的素质都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
前沟村 |
前沟村概况 前沟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韩北乡境内,全村98户,358人,总耕地面积620亩,其中退耕还林73.3亩,全村有12个养鸡专业户和两个养羊专业户。 |
陈家垴村 |
陈家垴村基本情况 陈家垴村位于韩北乡西北边,是个纯农业村,全村共有220人,劳动力96人,共有耕地485亩,退耕还林145亩,能植树面积319亩,是个黄土丘陵地带,交通非常不便。 |
刀把咀村 |
一.地理位置及情况 韩北乡刀把咀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距离县城50公里,处于边缘山区,交通不便,山大坡广有利于畜牧业养殖。 二.人口概况 全村共82户,320人左右,村民居住分散,由5个自然村组成。 三.土地利用 全村耕地面积784亩,退耕还林310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谷子和小杂粮。 四.民族情况 全村居民均为汉族 |
东堡村 |
东堡村村级概况 韩北乡东堡村,位于韩北乡南部四华里处,村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110亩,主要农作物以种植玉米、小麦、谷子为主,村养殖业以散为主。全村192户,706口人,劳动力350个,其中外出务工85人,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26名,支村两委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带领全村村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依托全村的资源优势,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服务业、外出务工等方式逐年增长全村财政收入,全村粮食产量在55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在260万元,农民纯收入为2200元。 |
斗底村 |
斗底村基本情况如下: 1、地理位置:斗底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 2、人口概况:斗底村现有农户54户,163人。其中男劳力40人,女劳力23人。 3、土地利用:斗底村共有480亩土地,以种植玉米为主,还种有苦参90亩,核桃树200亩。 4、交通条件:斗底村的交通还算便利,大小车辆都能通行。 5、人口素质:斗底村村民50岁以上大多是小学文化,50岁以下初中学历的占85%。 6、民族结构:汉族 7、人口总数:195人 |
土河坪村 |
土河坪村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韩北乡土合坪村地处武乡县东南部山区,距县城30公里,地势平坦,土河坪应此的名。 2.人口概况 全村共79户,323多人,全村18—45岁之间人群平均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上。 3.土地利用 全村有耕地890亩多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等。 4.交通便利条件 交通比较便利.有一条乡级公路隔旁而过.每天都有一两公交车直通县城,通讯比较良好. 5.人口素质:18—40岁之间人群均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6.民族结构:汉族. 7.人口总数:323口人 |
后沟村 |
后沟村简介 韩北乡后沟村位于韩北乡的中北部,距离县城40公里,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地理条件复杂、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干岩石覆盖面积较大,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村共有62户,人口258人,有村支两委班子7人,党员13人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余亩,宜林面积750.75亩。经济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处于全乡最低水平。 从2010年开始,村支两委着眼于后沟村现状,转变观念、统筹策划、合理安排部署。以顺应农民渴望增收的愿望,引进项目和资金,一手抓经济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1、维修和砌铺村间道路,修通部分田间作业路。后沟村地处韩北乡的西北部,道路崎岖,坑洼不平,村民出行和秋收非常不方便。后沟村借上级“村村通”的有利时机,在党的惠民政策和县扶贫办的支持下,党员带头筹资出力,用红砖砌通全村2500米的村间路,并且修通2条田间作业路,路面宽达4米,通农用三轮车,可以并排通行两辆,改变了传统的肩挑作业,给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2、改制两委办公室,修建村级卫生场所。面对着村民开会无场所,小病大病得往县里跑的困境,后沟村号召支村两委垫资改建村级活动场所,把原有的学校改制为村委办公场所,把原有的村委改建为村级卫生所,一举打破了建村以来村委没有办公室的记录,给村民召开会议提供了场所,并且用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建起了村级卫生场所,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后沟村是一个山区纯农业村,各方面优势不明显,群众增收缓慢,要想发展必须依托现有的土地资源,向土地要效益是唯一的出路。经两委干部研究并决定,在产业调整方面狠下功夫。后沟村立足于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实际,充分发挥生态良好、光照充足的、昼夜温差大的优势于2010年春种植核桃树经济林230余亩,初步形成人均1亩经济林的良好趋势,村民忙完秋收后,又种植核桃树300多亩,计划2011春天经济林覆盖全村,打造全乡一流的核桃树经济林工程。 三是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今年在全市掀起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由支书带队分组整治,下大力气清除全村垃圾死角,用了三天时间,终于把全村的环境卫生工作落实到实处,并确定了创卫工作长效机制,使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在全年的植树造林期间,共种植各种树木1300多棵,不仅改善绿化了村庄,而且保护了环境。 四是抓精神文明建设。村民大会拟定了村规民约,使村里的事情有章可循,并且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社会新风尚。 后沟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平衡快速发展、“三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可喜局面。新时期,新目标,新发展,后沟人将继续发扬“一犁耕到头”精神,加快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把后沟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土河村 |
土河村概况 韩北乡土河村是武乡县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位于韩北乡以东四华里处,通过公路连接红色旅游线,交通便利。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119亩,全村185户,656口人,劳力320人,共有党员3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土河村有幼儿园一所,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教职员工一人,学院7名,入学率100%,小学一座,教职员工一人,学生29名,入学率100%,村内一所卫生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内设床位2张,卫生技术人员1名。村委会院内设有文化活动室,占地面积2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可容纳30人。 |
西堡村 |
西堡村位于韩北乡东南部干圪梁上,三面临沟,交通非常不便,全村现有137户,500口人左右,现有大牲畜40多头,耕地总面积约1500亩,2011年粮食产量约36万公斤,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西堡村是个纯农业生产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差。 |
桥南村 |
武乡县桥南村位于县城东南部山区,距县城40公里,南部连接襄垣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现有耕地1100亩,荒山荒坡面积5000余亩。年平均气温8c左右,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500至570毫米,属凉温半湿润干旱地区。 桥南村现有115户,395口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桥南村的农业结构由种植业和畜牧业组成,种植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桥南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抓发展,促经济,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优质小杂粮种植和牛羊养殖项目,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提升。 |
固村村 |
固村概况 固村位于县城东南方向,韩北乡东南部,距乡政府10公里左右。辖有固村、南河坡、李坪、杨桃岺、车凹、槐树湾、苏岺、松岺、咀则九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共计622人,其中男341人,女281人。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200亩,山地25000亩,林地约700亩。境内无河流,水利条件较差,作物灌溉来源以降雨为主。村民以种植玉米、谷物等杂粮为业,农业是主导产业。 |
大坪村 |
武乡县韩北乡大坪村地处山西省武乡县东部山区,由大坪、小坪、子方庙、移坪四个自然村组成。总户数102户,人口380人,耕地面积1639亩。地理位置偏僻,生活条件较差,以种粮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 |
北上合村 |
北上合村位于韩北乡西北部约四公里,现有农户204户,人口约780人,耕地面积为1308亩。北上合村是个纯农业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人均年收入1800元。村里有56辆大型汽车、5辆手扶拖拉机,13辆三轮车,平时用来运送粮食、拉煤;2008年村里成立了北上合养猪专业合作社,共养殖200头猪。北上合村历来就是个传统的戏曲文化村,是武乡光明剧团发源地之一。村民们于2009年自行组建了一支北上合业余文化宣传队,农闲时经常深入周边村进行义务演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