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村简介
王凤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东南部。全村有现有295户,总人口1163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8人。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大豆、谷类等小杂粮。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医疗配置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解决村民看病贵的新路子,村民看病除合作医疗报销外的按50—70%给予报销,医疗覆盖率达100%。二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就业基金,组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全村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31103 | 046000 | -- | 查看 王凤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坪村 |
南坪村位于王和镇西南方向,距交通主线汾屯路2公里。全村142户,566口人,有2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5名。耕地面积1355.2亩,村集体无任何工矿企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
红莲村 |
红莲村基本情况 王和镇红莲村位于王关公路沿线,全村共有262户,总人口920人,共有4个村民小组,17名村民代表,党支部共有党员36名,分三个小组。2010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会一般人为彻底改善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提升活动场所建设水平,改变一往一支在啤酒的,不到30平米的古庙里办公的现状,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多方筹措资金,动员和组织群众义务投工,在全面完成小学教学楼修建工程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新建活动场所。 新建的活动场所整体施工设计为二层钢筋混泥土结构,预计总投资60万元,建筑面积496平方米,占地买年纪2000平方米,该项工程于2009年8月初全面启动,10月份竣工,施工过程中,尽管在施工工程中我们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胆是我们相信,有纤维、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助,有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会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办好、管好、用好,不断拓展其全方位的服务工能,使其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
后沟村 |
后沟村简介 后沟村位于沁源县最北部,与平遥衔接。总面积15平方公里,有275户,1000余口人,12个村民小组,21个村民代表,现有党员44名,其中女党员5名,大专文化的两名,高中、中专文化4人,党员平均年龄40岁,分两个党小组。全村人均收入6千元以上,村集体资产累计1200余万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于2005年8月份筹建,2006年7月份投付使用,总投资200余万元,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使用面积3500余平方米。两委班子机构、青年团、妇联会、民兵连等都设在这里,有党员活动中心、廉政文化室、村民大会场、农民科技学校、文体活动室等。院内有篮球场、乒乓球、文化大戏台、便民餐厅、卫生所,是集群众文体、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活动中心。 党员活动中心:一是坚持“一课三会”制度,组织党员上党课,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时把上级的有关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到每个党员乃至全体村民代表当中;二是召开纪念“七一”座谈会,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党员职责;三是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观念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提高。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捐款中,党员交纳特殊党费8133元,群众自发捐款6001元。 远程教育和农民科技学校:一是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一名管理人员,党员群众每月至少四次收听收看党对“三农”的一些方针政策、基本常识和科技知识以及各类致富信息;二是每年特邀我县脱毒马铃薯中心李四水主任和其他讲师来后沟村,讲解、传授、培训农牧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术,使干部群众都尝到了靠科学 技术种植、养殖的甜头,特别是马铃薯大幅度增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三是利用远程教育排练各项文艺节目,群众参与积极主动,热情空前高涨,真正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廉政文化活动室:一是经常组织学书法。一些书法爱好者经常来学练书法,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对广大青少年书法爱好者进行免费辅导培训;二是图书阅览室专人负责,借阅有序;三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象棋比赛、篮球、乒乓球比赛。 便民餐厅:每逢红白大事,大部分村民在便民餐厅包饭,既省心省钱,又便宜卫生。最少给群众节省10%的开支。 坚持“四议两公开”,推进民主管理:一是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评定低保、五保对象都要经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并张榜公示;二是支部、村委所进行的各种事项,从项目到造价,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酝酿讨论决定,张榜公示;三是细化公开内容,建立公开栏、明白墙,把所办实事、所做工程详细公布于众,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通过这几年的活动运作,我们感到这个活动场所,既拉近了干群的距离,又搭建起经济发展的平台。可以说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全村洋溢着一片团结和谐、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氛围。这个活动场所,它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是提升干群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基地,又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平台。 今后我们将更加充分发挥组织阵地作用,更加规范、更加努力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后沟村的新农村建设再添新的气象! |
口头村 |
口头村简介 口头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东部,东与平遥市接壤。包括一个自然村,全村有现有83户,总人口228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2人。土地面积36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大豆、谷类等小杂粮。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医疗配置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解决村民看病贵的新路子,村民看病除合作医疗报销外的按50—70%给予报销,医疗覆盖率达100%。二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就业基金,组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全村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太山沟村 |
太山沟村简介 太山沟村隶属王和镇以北,距汾屯线2.3公里处,全村共有58户,人口256人,村支部现有党员20名,设党支部一个。第八届村委换届后,支村两委班子共四人组成,村委下设二个村民小组,村民经济生活依农、工、商互补,去年人均收入2760元,2007年依党的优惠政策,两委班子的出谋策划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于2007年6月25日正式交付使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为了大力提高农村百姓医疗卫生水平,着力解决太山沟村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使普通百姓都能病有所医、患有所治。太山沟村于2010年5月对村内卫生所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维修房屋6间150平方米,购置医疗卫生器械5件,总计投资5万元,使村卫生所基本达到了农村卫生所的标准要求,也给全村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方便、卫生、舒适的就医环境。 二是加强基础实施。2010年8月太山沟村支部、村委狠下决心,决定举全村之力完成村庄道路改造工程,工程于9月1日动工,10月20日全部完工,总计动用土石方3.5万立方米,铺装水泥路面3353平方米,工程总计投资40余万元。村内52户老百姓全部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 三是积极推进新农合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为了将这一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我们村委集体出资为全村256人办理新农合作医疗保险,使太山沟村100%的人到参加了新农合保险,群众都夸党的政策好,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前西村 |
前西村简介 前西窑沟村位于王和镇东北方向,汾屯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114户,440余口人,共有党员16名。 2010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3万元新修了村级活动场所。新村级活动场所内设有有支、村两委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收看室)、图书阅览室等四间,并购置了新的办公用品,基本满足了支村两委和群众活动需求。 |
神灵村 |
神灵村简介 神灵村位于王和镇东南方向,全村46户,117口人,共有党员13名。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 2007年5月根据有关政策精神,镇党委决定新修神灵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规模为4间1层,建筑面积180㎡,使用面积90㎡,总投资11.3万元,其中上拨11万元,自筹3万余元。于2007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建的活动场所共有4间房,分别用于党员活动室、村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和远程教育室。活动场所能同时容纳多人参加会议,基本满足党员了群众活动和办公要求。 |
西沟村 |
西沟村位于王和镇西南方,全村总户数250户,总人口700人,党员31名,高中文化4名,女党员4名,支村两委成员共计6名,其中包括1名大学生村官。全村耕地1110亩,宜林地300亩,成林地300亩,羊700余只,便民连锁店3个,餐钦、零售2个,合作医疗卫生所1个,学校一所。西沟村连续多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优秀村,文明村,基层先进党组织。 |
前军家沟村 |
前军家沟村位于王和镇政府东南方向4公里,距汾屯路东1公里处,全村106户,共320口人,其中党员13名,男劳力86名,女劳力73名,总耕地面积550亩,企业为三村联办煤矿(新业煤业有限公司)。 |
王和村 |
王和村 王和村,位于沁源北部,王和镇政府所在地,与介休平遥接壤,村委会成员4人,村委主任张晓利,总支委员会成员5人,总支书记何文平,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4名,全村辖7区,7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41人。现有居民779户,总人口2308人,常住人口4300余人,总面积8.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6亩。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2011年人均收入7300元。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村集体投资40余万元对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现在各项功能齐全,共有办公场所3000余平米,活动场地4000余平米;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街巷硬化工程;投资18万余元新建公共厕所5个,垃圾池10个。 在今后的几年内,王和村党总支村委会将紧紧围绕打造和谐、平安、富裕、幸福新王和为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设一个新王和。 |
古寨村 |
古寨村简介 王和镇古寨村位于镇南端5公里处,全村共480户,1700口人,共有党员50人,设四个党小组,2007年以来,古寨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以社会主诡谲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村细胞质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创新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先后投资427万元,新建了功能齐全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的活动场所为古寨村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是一个三层综合服务大楼。 |
道北村 |
道北村简介 道北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东南部,全村有现有人口108人,现有党员7。土地面积310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大豆、谷类等小杂粮。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医疗配置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解决村民看病贵的新路子,村民看病除合作医疗报销外的按50—70%给予报销,医疗覆盖率达100%。二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就业基金,组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全村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大栅村 |
大栅村位于王和镇西北部,距王和镇7.5公里,交通条件不太发达。土地概况及人口现状:大栅村总面积13.4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589.7亩,农户数207户,人口为637人,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妇女和老人在家务农,其中有部分在乡镇企业打零工。村经济发展状况:大栅村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主要来自务农和外出务工。村里仅有一座煤矿。种植业方面全村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小块土地种植大豆和谷子,并无其他经济作物。生活设施条件及文化建设情况:全村通水通电情况较好,大部分人家拥有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治安情况:村里治安良好,民风纯朴,邻里之间有时出现一些小矛盾,在村干部的调解都能解决。 |
虎限村 |
虎限村简介 虎限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西南部,北部与介休市接壤。包括一个自然村,全村有现有73户,总人口223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0人。土地面积3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大豆、谷类等小杂粮。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医疗配置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解决村民看病贵的新路子,村民看病除合作医疗报销外的按50—70%给予报销,医疗覆盖率达100%。二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就业基金,组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全村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铁水沟村 |
铁水沟村基本概况 王和镇铁水沟村地处沁源县边沿,沁介交界处。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382人,总户数115户,下设3个村民小组,9个村民代表,男女劳动力228人;耕地面积804亩;林地面积8524.4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1.21亩,灌木林地面积296.37,宜林地2978.69亩,混交林2249.41,承包山面积2978.82亩;有村办90万吨煤矿一座,于2006年和孝义金辉公司签定煤矿资源采矿权转让协议;有村办学校一座,共有学生40多名,老师8人,校工3人,教师全部具有师专以上学历;铁水沟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铝钒土更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中铝公司在铁水沟村成立了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铁水沟铝钒土矿。 改革开放以来,铁水沟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村两委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村民自制活动,特别是在2004年7月9日举行了村委会民主选举,成立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新的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主任任东锁的带领下,对村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完善。2004年投资10万元接通了程控电话,村里共安装电话72部,改造了常年来用介休电的状况,使村民用上了常年不停电的沁源电;2005年投资15万元开展了引水解困工程,使村民吃上了具有双水源的自来水。2006年投资30万元新建了铁水沟村中心小学(其中铁水沟村在外人员任东来捐款10万元);2007年投资207万元铺成了从王和到铁水沟村5.5公里的水泥路(其中铁水沟村在外人员任东来捐款10万元),并举行了新校建成和水泥路竣工剪彩仪式;2008年投资50万元完成了村内户户通水泥路硬化,12月份成功完成了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实现了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2009年投资125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84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文化广场,投资5万元新建了篮球场,历时半年完成了林权制度改革,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铁水沟村人均分得11.76亩林地。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明新村,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引导,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裕、生态、平安、和谐社会主义新铁水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
坡底村 |
坡底村位于王和镇西北五公里,山大坡陡。与铁水沟、虎限村、大栅村、红莲村相邻。全村共有66户210人,其中18岁到55岁的男劳力有61人,18到50岁的女劳力有35人,60岁以上老人共有28人。全村共有党员10人,支村两委共有7人。全村有耕地600亩,粮食主产为玉米、大豆和土豆,以自给自足为主。 |
王凤村 |
王凤村简介 王凤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东南部。全村有现有295户,总人口1163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8人。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大豆、谷类等小杂粮。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医疗配置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解决村民看病贵的新路子,村民看病除合作医疗报销外的按50—70%给予报销,医疗覆盖率达100%。二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就业基金,组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全村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贾郭村 |
贾郭村位于王和镇5公里处,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0亩,全村总人口710口人,230户。这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党员18人,支村两委共有7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5人,村民代表16人,村集体收入330000余元,人均收入5400余元,贾郭村境内驻村企业有山西地宝煤业有限公司,可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300多人。 |
郜家峪村 |
郜家峪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东北部。全村有现有45户,总人口152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0人。土地面积6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大豆、谷类等小杂粮。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医疗配置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解决村民看病贵的新路子,村民看病除合作医疗报销外的按50—70%给予报销,医疗覆盖率达100%。二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就业基金,组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全村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岩进石村 |
岩进石村简介 岩进石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西南部,包括3个自然村,全村有现有45户,总人口156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6人。土地面积214.5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大豆、谷类等小杂粮。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医疗配置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解决村民看病贵的新路子,村民看病除合作医疗报销外的按50—70%给予报销,医疗覆盖率达100%。二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就业基金,组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全村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班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民事调解及时有效,有专人的民事调解队伍,村无非正常死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后军家沟村 |
后军家沟村位于王和镇东南方五华里的向阳坡,全村总户数104户,总人口340人,党员20名,高中文化4名,50岁以下党员8名,女党员4名,支村两委、青、妇、武、民调、治保、文化员共计8名,3名非党员干部,其中包括1名大学生村官。全村耕地700亩,宜林地274.6亩,成林地359.14亩,牧坡1136.21亩,羊1000余只,猪鸡兔人均3只,便民连锁店1个,餐钦、零售2个,合作医疗卫生所1个,运输大小车辆10部。2008年被评为市级平安村,县级新农村建设优秀村,文明村,基层先进党组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