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勇村基本情况
东王勇村位于中峪乡东南方,全村有153户,总人口579人,劳力144人,耕地面积1160.99亩,其中,退耕还林172亩。
东王勇村依山而建,溪水清澈,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在政府的广泛宣传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带动下,广大党员群众信心倍增,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决心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办好自己的事,共同为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而努力。为了做好今年的新农村建设点的申报工作,该组认真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及亮化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时间安排表,东王勇村群众相信,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下,东王勇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31200 | 046000 | -- | 查看 东王勇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头村 |
龙头村基本情况 几年来,龙头村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宗旨,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养殖业及村民自办企业。加强农村基础建设,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龙头村位于中峪乡东南部,共158户,总人口579人,党员23人。现有耕地1341.2亩。几年来,龙头村共投资3.5万元用于植树造林工程,到目前为止已栽种树苗1.3万棵;投资10万元,硬化了村委大院,建设了街心花坛,美化了村容;且为了满足村民的健身需求,将3万元用于健身器材的购置:现龙头村有篮球架两副,室内室外乒乓球台各一副;并为了响应国家的“村村通油路”工程,龙头村投资6.5万元,建成了2条长600米的柏油路街道。同时,投资10万元,用于水泥硬化和石头硬化道路1600米,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在2006年,龙头村又重点投资100万元,建造了一口505米的深井并配置了供水设备。为了确保村容村貌整洁卫生,街道亮化,村委会还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并配备了专业得环保人员,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彻底杜绝了村道脏、乱、差得现象,改善了龙头村的面貌。 针对群众用水难的问题,先后投资近50万元,建了两个水池,铺设了两条输水管道,保证了村民能及时的用上水,解决了龙头村人畜用水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村民的行路难问题,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发动群众,结合村村通油路的工程,先后完成了自然村与自然村的标准路基的铺垫并用水泥硬化出来并把通村公路油路硬化。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村委会专门配备了一名专职的计生员,挨家逐户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同时制定了独生子女在村里优先享受村级福利的优惠政策,定期对育龄妇女进行节育检查,这些措施有力地控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后,村两委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积极落实。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09年,龙头村申请的县级新农村规划已经通过审批,正在等待国家新农村规划组到龙头村进行实地规划测量,村民也都热情高涨,欢呼雀跃,准备进行一番翻天覆地的新改变,使农民的生活有新面貌,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总之,龙头村在过去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群众服务的工作还没有十分到位,龙头村委会努力把村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的小康文明示范村 |
东王勇村 |
东王勇村基本情况 东王勇村位于中峪乡东南方,全村有153户,总人口579人,劳力144人,耕地面积1160.99亩,其中,退耕还林172亩。 东王勇村依山而建,溪水清澈,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在政府的广泛宣传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带动下,广大党员群众信心倍增,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决心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办好自己的事,共同为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而努力。为了做好今年的新农村建设点的申报工作,该组认真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及亮化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时间安排表,东王勇村群众相信,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下,东王勇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
西王勇村 |
西王勇村基本情况 西王勇村位于中峪乡东南部,全村有84户,307口人,耕地835.2亩,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境内无资源,属于农作区。 为更好的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方便村务办公,西王勇村于2009年5月22日开始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西王勇村级活动场所位于村中部,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建筑规模5间1层,砖混结构,总投资18万元。并在村级活动场所前新建了小型广场,购置了健身器材,提高了村民健身水平。 西王勇村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投资10万余元打水井、引山泉,在全村铺设了管道,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投资4万余元清理了河道,保证了村民饮水安全,提高了抗洪能力;投资7万余元铺设了水泥通道,修补了入村公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加速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
白家滩村 |
白家滩村基本情况 白家滩村位于沁源县中峪乡东南部,共计86户,276口人,耕地总面积651.3亩,林地总面积4326.16亩,既是我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同时又是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典范村。2010年,在白家滩村两委班子的有力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紧密配合下,白家滩村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经济建设实现新突破:白家滩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全村纯农业劳动力人口142人,2010年农业总产值增加30%,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400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环境建设实现大改观: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建群众娱乐健身广场1处,硬化街道7500平方米,新修下水道200米,安装路灯34盏,新增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全村进行卫生清理整治,继续坚持“垃圾不落地”的卫生机制。 三、思想意识实现大提升:2010年,白家滩村全体党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全村14名党员同志整治觉悟实现了新提升,工作方法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不能按时保质完成某些规划工作,如2010年投资100余万元的小游园建设工程,现仍在进行之中,我们将继续努力。 |
上庄村 |
庄村基本情况 上庄村地处沁源县西南部,全村占地11769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36亩,林地8697亩,三个村民小组,91户,302口人,-员16人。 近年来,在乡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村实际,庄村村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县工作安排,村委领导班子真抓实干,带领百姓共同治富,建设和谐新农村,投资15万元进行水泥抹墙涂白18000平方米;投资8万余元直接喷白4300平方米;投资15万元种植毛白杨、柳树、国槐3000株。投资27万元种植赤柏,黄杨以及乔灌类树种30000余株,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进行绿化;拆除违章建筑30余间;投资3万元用机械、人力对村内常年积存垃圾进行彻底清理;投资2万元制定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方案,配备垃圾箱25个,对村内居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建立垃圾固定回收点4个,进行垃圾定期处理,并落实保洁人员12名,对村内所有道路及环境卫生进行清扫保结和监督。投资10万元建成2000余米的排水沟,解决全村排水困难问题。投资100万余元对村主要干道全部硬化,方便了群众的交通,投资12万余元建成图书室,藏书1000佘册,老年活动中心,内设棋牌等老年人热爱的项目,健身房,内设有青少年热爱的运动项目,投资8万元建成幼儿圆,小学,村委办公室,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村委办公的便利运行.并且有组织会议和版面的形式对村民进行生育,农业,法律等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对村委干部和村民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道德素质,村委会紧抓党建,纪检,综治工作,建全村委会管理工作制度,实行责任保证书,实施责任到人。村委会还为全村交纳了医疗保险金,全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住院贵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被市县各级表彰为小康建设先进村和文明建设示范村。 |
南峪村 |
南峪村基本情况 南峪村地处沁源县西南部,下辖2个自然村,全村农业户120户,人口419人, 耕地面积约655亩,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村民多数以种植农作物为经济主要来 源,基础比较薄弱。全村党员24名。 团结奋进的支、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 政府的六大战略,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为建设民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而不懈努力。 |
中峪村 |
中峪村位于县城西南20余公里处,是中峪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376户,1080口人,耕地面积1850亩。中峪居县域西南,属全县最低地区。因此气候较为温暖、湿润,水资源较为充足,是典型的农、林、牧结合的农业区。自然环境优美,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上年人均收入6800元. 中峪是纯农区,主要种植玉米、谷子、豆类、薯类等作物。近年来我们在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符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之路。加大农业产业化调整力度。重点在种植结构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小杂粮、脱毒马铃薯等,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在县老促会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试种山东优质大葱50亩,喜获丰收,亩产收获大葱2000余公斤,经济效益实现翻番。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农业,让农民走出传统的耕作模式,真正实现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的梦想。中峪的优势在农业,出路在农业的延伸。明年我们计划在现有种植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种植,加快“一村一品”建设步伐,在突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投资100余万元,新建十座蔬菜大棚,以农为基,多元发展,走出单一的以农为主的模式,走多种经营之路。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以此带动农民致富。 |
乌木村 |
乌木村基本情况 乌木村位于沁源县城中峪乡东十里处,全村总面积39642亩,205户,604口人,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6名,耕地921亩,林地49487.5亩。全村以种植业、山地多地少。 山上松柏苍翠,鸟语花香,自然风光优美宜人。全村以种植玉米、小麦、小杂粮为主,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村里设立了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建立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办公室、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室和农村医务室。 |
北峪村 |
北峪村简介 作者:渠雪梅 一、基北峪村情 (一)地理方位 北峪村座落于沁源县中峪乡的北部,距离县城三十公里,交通便利. (二)村情概述 北峪村由2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组成,总户数104户,现有农户94户,251口人,共有劳动力125人,其中外出23人。村内共有13户低保户,2户五保户,北峪村有一个旺庄养殖合作社.近年来霍州煤电沁安公司进驻中峪乡。北峪村属于纯农业村,村民主要靠租地的租金和搞个体经济来增加收入。 二、村名来历 在北峪村村名的由来应先从中峪村的村名说起,中峪村名的由来有多种传说,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因村镇居于群山环抱的山谷之中(注:山谷二字合而为峪)而得名。从交通方位来看,中峪村位于东西古道(霍州、沁源、古县、洪洞)和南北走廊(平遥、沁源、屯留、安泽)交汇之处,村镇东西为山,南为川,所以北有北峪。 三、历史沿革 无 四、名人典故 无 五、特色名俗 婚事:北峪村一直延续着“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传统,在结婚的前一天,村里邻里之间去帮忙贴喜字,撑彩虹门,还要请歌舞团来家里搭台表演,为婚事助兴添彩,并且新人还要去给老0上坟,以报告家中喜事并祈求来自0的庇护。晚上全村人要在结婚人家吃炸酱面,气氛很红火,很和谐。 丧事:村里某人去世,临近的乡亲、家族的成员、朋友及工作单位的同事,都要“上礼”随份子的。来吊唁的妇女通常要放声大哭一场,哭的声音越大眼泪越多证明对死者的敬爱越多,比较隆重的葬礼还会请一些人来搭个戏台子唱一出戏,吹唢呐曲子,出殡的时候还要打丧棒,总之就是要最后一次以不寻常的方式把去世者送出去。 六、特殊工艺、大记事 无 七、文化习俗 正月十五:北峪村每年也要正月十五闹红火,每年正月都要排练十天半月,除唱秧歌外,敲锣打鼓,还要用彩纸糊花灯,串院子,每位妇女都积极参与,很是热闹。 端午节:1、包粽子: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人们就将糯米、软米、黍米泡起来,据说是越泡越爽口,节日前一天,妇女们把粽叶洗好包好粽子在晚上煮一夜,早晨才能享用香甜可口的粽子2、采艾蒿:节日当天早晨,人们要赶到太阳升起之前,去山上放到自家门口,可以去邪除病,3、带五色线:小孩子还要带五色线手链,然后剪掉,据说会变成小花蛇带走孩子身上的毒素。4、梳头:未婚姑娘也要早起去河边,拿梳子蘸水梳头发,据说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 七、其他 由于霍州煤电沁安公司占用北峪耕地130多亩,同时也给北峪村带来了新的发展,首先在投产后能解决北峪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次人流量增大,北峪村民可以就近发展个体经济,增加收入。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北峪村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各方面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
蔚村村 |
蔚村简介 作者:贾志齐 一、基蔚村村情 (一)地理方位 蔚村地处沁源县西南一隅的中峪乡,距县城约25公里,相邻灵空山镇。 (二)村情概述 全村2个自然村,25名党员,3个村民小组,共187户,652口人,总面积14862亩,耕地面积971.7亩,林地面积8738亩,全村无企业,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二、村名来历 蔚村,原名本叫窑上村,村东住吴姓,村西住李姓。都是居住窑洞。至今村东和村西还有三四十眼残缺不全的窑洞。 传说,李太尉衣锦还乡之后,村东吴姓已盖起了吴家旗杆院,李太尉就在村西盖起了从大门在进院的宅院,称李太尉前头院。 后来又跟前头院连在一起修建了南北子午尬,在尬上盖起了雄伟壮观的双面大庙。南庙是观音坐北朝南,左木吒,右判善财。北庙是吴云长坐南朝北,左吴平、右周仓。因李太尉盖尬上双面庙的功绩,由村东的一个吴姓绅士和村里由头脸的村民一起商量,把窑上改为尉村。 民国末年,尉村的李纯得,李纯科都是沁源县三民高的高材生,他们两个说:“咱村本来叫尉村,可人们总是尉村尉村的叫。咱何不把尉字上面加上十字不就是蔚村了。从此之后,蔚村就叫成了蔚村”,这就是蔚村的来历。 三、历史沿革 无 四、名人典故 重要的文物、古迹、庙宇及神话传说 1、双面大庙 李太尉衣锦还乡后跟前头院连在一起修建了南北子午尬,在尬上盖起了雄伟壮观的双面大庙。南庙是观音坐北朝南,左木吒,右判善财。北庙是吴云长坐南朝北,左吴平、右周仓。 2、传说 畅好蔚村,小脚妇人。称花半斤,不知名姓。 庙前有棵千年古槐,记不清是哪个村来。传说东明朝年间,有一个运城的卖花客,来到蔚村卖棉花。当他到尬上庙前千年古槐树下时,有一位小脚妇人称了半斤棉花,却迟迟不来还钱。卖花客等得十分烦恼,于是卖花客信步走上尬上观音庙,一进庙门就看见观音贡桌上放着刚才小肢妇人称的半斤花,并且还放着他的花钱,这使卖花客大吃一惊。原来是庙里的两瓒灯瓒里没有了引念,于是卖花客就动手用他的半斤花捻了两根引念放到灯瓒里。 卖花客回到运城之后,要对他家人说在沁源县见到的奇怪事,但又想不起是哪个村,所以他就顺口说是:畅好蔚村,小脚妇人。称花半斤,不知名姓,庙前有棵千年古槐,记不清是哪个村来。 因为这个典故在沁源广泛流传,所以李姓后人把这典故写进了李氏家谱。让蔚村的子子孙孙都知道这个典故。 |
渣滩村 |
渣滩村简介 作者:王俊秀 一、基渣滩村情 (一)地理方位 渣滩村位于中峪乡西北部,距中峪乡政府1.8公里。 (二)村情概述 全村185户,490口人,29名党员,支村两委成员5名。耕地面积1100亩,有男女劳工251人,四个村民小组,渣滩村有养殖合作社一个,种植合作社2个,特别是2013年成立的民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支部书记牵头,51户农户参加,种植连翘1200亩,解决了百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2013年人均收入达4300元,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村名来历 古人传说:唐朝末年,樊梨花东征西战,有一天路过渣滩村发现数百亩草地,草长的郁郁葱葱,完全可以养活数百匹战马,于是下令在村东山上扎寨,就是现在的梨花寨。山下面的草滩便成了樊梨花的迷马滩,梨花寨便成了樊梨花驻军扎寨的地方。军队每日三餐做饭,总往梨花寨的西边倒灰渣,也就是往渣滩村到灰渣,年长日久天天倒便形成了一座塔,人们管它叫查塔,后来把塔踏平了,便成为滩,就这样管这个村庄叫“渣滩村”。 三、历史沿革 无 四、名人典故 渣滩村有一名老人叫王建国,六十多岁,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绘画和书法,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种地,在种地的同时王建国不忘学习,他每天练习写书法,现在周边几个村,不论是过年写对子,还是在墙上写标语,他是首当人选,写出的字特别漂亮,所以在当地很出名。 五、特色名俗 渣滩村的婚丧嫁娶事宜要算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们都知道谁家家里都会有婚事或丧事,所以不论村里谁家有事,大家会早早去帮忙,这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在村里传承下来。 六、特殊工艺 郑变和手工制作纸工艺是渣滩村甚至沁源县有名的纸坊工艺,郑变和纸厂创办于清明后期,当时郑变和的曾祖父就是相当有名的造纸匠,郑变和爷爷经营纸厂的时期,属兴盛时期,生意很兴旺。此后祖父又把造纸技术传给郑的父亲和叔父兄弟二人。麻纸作为以前常用的产品,是书写和糊窗、吊棚顶的最佳纸张,也是糊裱狮子头、龙头的最佳纸张。现在人们保存了多年的地契、房契、买卖契大都用麻纸书写,几百年纸张字迹清楚,墨不褪色,麻纸也是小学生过去写仿,练毛笔字的理想宣纸,曾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郑变和手工制作麻纸,完全采用民间传统的制作工艺,加郑变和潜心研究,认真操作,工艺娴熟,所以产的麻纸质量较好,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七、大记事 无 八、其他 红叶山位于渣滩村自然村新和凹后山,大瓦沟、龙王庙、铁梨沟三处圪梁连成一片,总面积大约200余亩,每到秋收季节,红叶山漫山遍野红彤彤的一片,吸引来不少游客观赏,游客们情不自禁的拿出手机或相机纷纷拍照,把这最美的时刻,最美的季节留下来。红叶山背后有绿油油的油松映衬,红绿相间,把这个小小的自然村打扮的分外美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