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沟村基本情况简介
南沟村地处法中乡东部。全村共有121户,398口人,有4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3名,初中文化10名,小学文化7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共有耕地面积700余亩,林地面积2300余亩,南沟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南沟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南沟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83年5月份开始修建,于198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30000余元,建筑面积12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100余平方米。由于南沟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南沟村决定2009年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225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南沟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南沟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31201 | 046000 | -- | 查看 南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法中村 |
法中村基本情况介绍 法中村是法中乡政府所在地,处于汾屯线沿线,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共有303户,1097口人。有7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50名,其中有女党员5名,八十岁老党员4名。共有耕地面积1856.65亩,其中退耕还林655亩。法中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 近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法中村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围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发展与创新并举,走出了一条“强堡垒、聚民心、搞建设”的新路子。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法中村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迅速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0年,投资70多万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为村民的办公、文化娱乐等活动提供了场所;投资80余万元新建法中小学,为法中村及邻村的小学生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场所;而2011年,在村支两委的努力下,教育局的帮助下,下拨300多万元打造法中寄宿制小学,为祖国的花朵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目前为止,全村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 现在的法中村容整洁,道路宽畅平坦,人杰地灵、村美人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览无余。 |
石板庙村 |
石板庙村基本情况 石板庙村是沁源县法中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地处县城以东的山区,距县城二十余公里,东与临汾市安泽县相接,南与沁河镇中峪乡接壤,沁河水缓缓从山边流过。全村占地面积5000余亩,属山西省贫困县,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石板庙村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对外联系较为方便。石板庙村下辖3个村民组,现有农户32户,人口98人,其中党员7人,劳动力45人。耕地2000余亩,以种植玉米和小杂粮为主,林地900余亩,荒山1000余亩,养羊1000余头,养牛30余头,养鸡500余只,其他牲畜20余头。石板庙村经济基础比较落后,2010年农业经济收入仅8万元,人均收入900余元,主要来源养殖业、种植业。但是石板庙村地势独特,伫立山头眺望四方,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圣地,旅游资源也特别丰富,有无污染的小杂粮、小米、土鸡蛋、面山羊、还有古庙错落村间,是旅游、避暑、观光求佛的绝好胜地。 |
马西村 |
马西村位于法中乡东北方向,全村辖区面积共24189.8亩。所辖自然村共四个,分别为马西村,毛桃沟,少家庄,集义村。全村总人口数为751人,204户,劳动力210人,外出打工人口94人。全村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76人,教师14人。村卫生所一所,医生一人。五小企业共6个,两委干部5人。全村共有党员32人,村民小组4个,党小组4个。全村设人口学校一所。全村连续7年无治安刑事案件,无重点人口。 全村总面积24189.8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占总面积的6.2%;森林覆盖面积4400亩,占总面积的18.2%(其中人工种植松树约800亩,槐树约360亩,杨树约3万棵);牧坡面积约2300亩,占总面积的9.5%;荒山荒坡面积约7034亩,占总面积的29%;岩石裸露面积约为4500亩,占总面积的18.6%;疏林面积约2848亩,占总面积的11.8%;流域面积约16.22平方公里。 马西村辖区范围内无矿产资源,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兼种有油料作物,蔬菜,果树,薯类和豆类作物。玉米种植面积约为1365亩,上一年度玉米亩产产量约500公斤,每亩纯收入约为720元;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约20亩,上一年度亩产产量约30公斤,每亩纯收入215元;蔬菜种植面积约70亩,上一年度亩产产量约200公斤,每亩纯收入约5000元;果树种植面积约15亩,亩产产量约170公斤,每亩纯收入约为300元。 上一年度马西村人均收入约为2185元,其中粮食及农副产品收入占人均收入的47%,外出打工人口收入约占人均收入的53%。 马西村气候属典型高原山区气候,全年温度较其他地区偏低3—7度。全年无霜期约为150天。 |
水泉村 |
水泉村基本情况简介 水泉村地处法中乡西南部。全村共有59户,185口人,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0名,其中女党员1名,初中文化8名,小学文化2名,党员平均年龄45岁。共有耕地面积980余亩,林地面积1800余亩,水泉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水泉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水泉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90年8月份开始修建,于199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45000余元,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750余平方米。由于水泉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水泉村决定2010年对村内活动场所进行彻底维修,预计投资50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水泉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水泉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
友仁村 |
友仁村基本情况简介 友仁村地处法中乡北部。全村共有133户,386口人,有5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21名,其中女党员4名,初中文化12名,小学文化9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共有耕地面积970余亩,林地面积3600余亩,友仁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友仁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友仁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84年5月份开始修建,于1985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35000余元,建筑面积12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100余平方米。由于友仁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友仁村决定2010年重新修建了活动场所,投资165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友仁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友仁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
支角村 |
支角村基本情况 支角村处法中乡北部青龙沟流域,属农牧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辖区有11个自然村,1个卫生所,320户,1229口人,党员40名,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有1783.3亩,森林20400亩,荒山8000亩,退耕还林80亩,通道绿化15亩,有省级牧场1个,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4元。 近年来,支角村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奋力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村办了七件实事: 1、完成庄上、董家沟自来水改造工程2000米; 2、完成全村户户通水泥路工程4300米; 3、鼓励村民安装沼气,使村民生活、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4、重新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了上级要求、改善了办公条件; 5、完成16户分散移民搬迁工程解决了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6、整滩、垫地28亩、扎坝500米,推动了支角村的农业发展。 支角村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并制订了村民议事会制度、党员议 事会制度、村务、财务管理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推进解决户户“脏、乱、差”现象,提高新农村建设品位。 在成绩职得的同时,支角村支村两委团结一致,不断创新,抢抓机遇,促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使支角村走在全乡的前列,跨入全县文明单位的行列。 |
桑凹村 |
桑凹村基本情况简介 桑凹村地处法中乡东北部。全村共有131户,396口人,有5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9名,其中女党员4名,初中文化12名,小学文化7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共有耕地面积980余亩,林地面积2600余亩,桑凹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桑凹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桑凹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84年5月份开始修建,于1985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35000余元,建筑面积12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100余平方米。由于桑凹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桑凹村决定2009年对原活动场所进行了彻底维修,投资45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桑凹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桑凹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
三条栈村 |
三条栈村基本情况简介 三条栈村地处法中乡西南部。全村共有61户,241口人,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2名,初中文化11名,小学文化6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共有耕地面积955余亩,林地面积2200余亩,三条栈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三条栈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三条栈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84年5月份开始修建,于1985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35000余元,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75余平方米。由于三条栈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三条栈村决定2009年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105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三条栈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三条栈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
上湾村 |
上湾村位于沁源县东南部,法中乡西部、汾屯公路沿线,全村现有171户,总人口600余口人,2个村民小组,14个村民代表,现有党员43名,其中女党员7名,大专文化的2名,高中、中专文化8人,党员平均年龄40岁,分两个党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011.5亩,林地面积为4900亩,全村人均收入2千元以上。 近年来,上湾村通过调整发展思路,整治村容村貌,落实村民自治公约,在新农村建设探索中初见雏形,现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一、产业方面 调整思路,促生产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发展思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全体村民紧紧抓住种植玉米作为上湾村的支柱产业,经过提高单产,提高科技含量等,种植技术,不仅提高单产,提高科技含量等,种植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降低成本,也减少了对林地植被的破坏,引得旁村纷纷仿效,并一跃成为在法中乡玉米种植大村。 二、园林村建设方面 植乡土树种110株,植银杏树450株,新植油松203株,通道补植杨树1000余株,小刺柏300余株。 三、新农村建设发面 1、投资3万元,砌排水渠200米,动用石头110方,用沙41方。2、投资1.2万元,动用土方800方,整治村边乱堆乱放,投资1万元,安置路沿石1000块。3、投资1.5万元,拆除残墙段壁及旧花栏墙205米。4、完善村内亮化工程,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20盏。5、投资8万元,完成235亩的通道绿化任务。6、投资10万余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全新维修。现在正在进行排水渠的建造工程。 四、环境卫生方面 整治有力,使村容变新样“兜里有钱,房屋乱盖、脏水乱泼、垃圾乱堆、苍蝇乱飞”不是新上湾村所看到,这是上湾村人的共识,在每次召开村民会议会,村民多次要求村委牵头整治、村委顺应群众呼声,组建了整治小组,深入各户,对旧房拆建作好了村庄规划图,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村委还拿出有限的资金,对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设立了多处垃圾箱,如今,呈现楼房中有致,村道整洁,绿树岸然,童孩嬉闹的景象。 五、素质教育方面 促乡风文明在加强法制建设的环境中,上湾村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组织法、自治公约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民团结互助、民风淳朴,村委通过评优活动,涌现了一批五星家庭户,上湾村无“黄、赌、毒”现象,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只有把生产搞上去了,建设新农村才有物质保障”,这是上湾村支书阴国亮常说的话,上湾村这几年来抓住了生产机遇,群众收入提高很快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视,现165户中,有10户家家有家庭轿车,手机450部,上湾村正向富裕和谐文明新村的道路前进。 |
南庄村 |
南庄村基本情况简介 南庄村地处法中乡西南部。全村共有59户,181口人,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6名,其中女党员1名,初中文化11名,小学文化5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共有耕地面积893余亩,林地面积2100余亩,南庄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南庄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南庄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87年5月份开始修建,于1988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40000余元,建筑面积12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100余平方米。由于南庄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南庄村决定2009年对原活动场所进行了彻底维修,投资65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南庄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南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
南沟村 |
南沟村基本情况简介 南沟村地处法中乡东部。全村共有121户,398口人,有4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3名,初中文化10名,小学文化7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共有耕地面积700余亩,林地面积2300余亩,南沟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南沟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南沟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83年5月份开始修建,于198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30000余元,建筑面积12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100余平方米。由于南沟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南沟村决定2009年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225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南沟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南沟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
冯村村 |
冯村基本情况 冯村位于法中乡南部,全村255户,889口人,设一所中心校、一所卫生保健站、一个昂生大药房,总面积9784.5亩,其中森林面积1308亩,耕地面积1053亩。牧坡面积2247亩,大牲畜600头,羊1500只,人均纯收入3200元,村委会连年被县、乡评为先进村委会、红旗单位。 近年来,冯村村在各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要求,激发党员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村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加强,尤其是在党员发挥“三个一”活动中,每名党员都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为冯村村的经济繁荣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抓党建抓出新成效,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支部带头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争当优秀0员。全体党员积极配合支部开展工作,先后为村民安装了路灯,接通了自来水,有线电视户户通,修缮了党建活动室、硬化了村委活动大院(篮球场、文化大院)、修葺了升旗台、新安装活动场所大门和门匾,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络,为更好开展组织活动,又新购买了沙发、茶几、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办公设施,科学发展新风沐浴着冯村村的改革新风,支部一般人不骄不傲,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为冯村美好的明天再做新贡献! |
周家沟村 |
周家沟村位于法中乡西南方向,全村辖区面积共10032.8亩。所辖自然村共3个,分别为沙湾子村,南沟,东沟。全村总人口数为125人,44户,劳动力30人,外出打工人口3人。全村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76人,教师14人。五小企业共1个,两委干部5人。全村共有党员9人,村民小组3个,党小组1个。全村设人口学校一所。全村连续7年无治安刑事案件,无重点人口。 全村总面积10032.8亩,其中,耕地面积2382亩,占总面积的23.7%;森林覆盖面积3245亩,占总面积的32%(其中人工种植松树约1200亩,槐树约1050亩,杨树约800棵);牧坡面积约625亩,占总面积的6.2%;荒山荒坡面积约500亩,占总面积的%;疏林面积约576亩,占总面积的5%;流域面积约15.6平方公里。 周家沟村辖区范围内无矿产资源,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兼种有油料作物,蔬菜,果树,薯类和豆类作物。玉米种植面积约为1265亩,上一年度玉米亩产产量约500公斤,每亩纯收入约为720元;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约30亩,上一年度亩产产量约30公斤,每亩纯收入215元;蔬菜种植面积约90亩,上一年度亩产产量约200公斤,每亩纯收入约5000元;果树种植面积约15亩,亩产产量约170公斤,每亩纯收入约为300元。上一年度周家沟村人均收入约为2185元,其中粮食及农副产品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5%,外出打工人口收入约占人均收入的5%。 周家沟村气候属典型高原山区气候,全年温度较其他地区偏低3—7度。全年无霜期约为150天。 |
柳湾村 |
柳湾村基本情况 柳湾村位于沁源县法中乡东南部汾屯公路沿线,总面积为(9700)2亩,全村82户,312口人,柳湾村主产玉米、谷子、杂粮等。有两个家庭牧厂,其中省级一个,养牛达100余头,养羊户两个,饲养羊达120头,按近三年来平均收入计算,年总收入达60万元,人均收入2800元,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 柳湾村村民均为前辈由解放前从河南、河北等省份移民而来,勤劳朴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业生产、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8年被上级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柳湾村两委班子健全、坚强有力,经考察被确定为县级信用村。 |
麻坪村 |
麻坪村基本情况 麻坪村位于沁源县法中乡东南部,距沁源县城约20公里,南交安泽,东邻屯留,西依沁源,交通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中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全村共有185户,680口人,由七个自然村组成,辖区总面积约32534亩,其中:耕地面积1570亩,林地面积2054亩,经济总收入144万,人均2100余元。,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质朴的乡风、民风,为麻坪村的发展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为了带领群众致富,支部一班人精诚团结,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均在全乡名列前茅,曾多次被县乡两级评为“先进党组织”。在工作中,支部一班人一是建章违制,用制度管人。先后制订了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支部书记及成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的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形成“人人照章办事,个个相互监督”的氛围。二是建立例会制度。村支部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每星期开一次碰头会,有事共同商量。三是责任到人,支部制定了工作责任制,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并严格按责任制结帐。近几年来,支部一班人,廉洁奉公,杜绝了吃、贪、占等不正之风和-现象。群众称赞道:有这样的好支部带领我们致富,我们有奔头。 村级实力明显增强。“任职一届,造福一方”始终是支部每个成员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几年来,他们不仅还清了原来遗留下来的债务,还为全村办了如下实事:一是多方筹资,将村级路面硬化,二是全体村民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盖起了村级组组织活动中心,四是组织实施了“美好家园”工程,村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田成方、树成行,现有绿化占地面积百余亩,森林覆盖率占70%。同时,村里办起了图书室、青年文化室,百姓安居乐业。 |
柏木村 |
柏木村基本情况简介 柏木村地处法中乡西南部。全村共有129户,398口人,有11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5名,初中文化29名,小学文化6名,党员平均年龄45岁。共有耕地面积1890余亩,林地面积3800余亩,柏木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优质玉米和无公害绿色谷子、大豆,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区。 由于柏木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差,柏木村村级组活动场所1985年5月份开始修建,于1986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共计投资45000余元,建筑面积150余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135余平方米。由于柏木村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办公用品已损坏或丢失,直接影响到村务正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柏木村决定2008年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145000余元。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善柏木村办公环境,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的“服务站”“风景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柏木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
董家村 |
董家村基本情况 董家村处法中乡北部青龙沟流域,全村下辖3个自然村,共170户,732口人,耕地面积1244亩。以玉米为主导产业,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近年来,一、村委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结合上级相关政策加大了经济作物的面积,党员带头,种植药材100亩,生贵式移动大棚20亩,小杂粮150亩。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注册了一家经济合作社。二、硬化街巷,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董家村上实施村内街巷硬化。该工程旨在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村干部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严把质量关。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村内户户通水泥路共计完成1.95公里,此外董家村至马家窑自然村的600米、董家村至黄家屯350米水泥路也高标准完成。此项工程总投资22万元,彻底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问题。村内户户通水泥路率达80%。 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董家村党支部并没有满足,而是着眼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更快发展的谋划,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全体村民的支持,董家村的明天会更美丽,事业会更辉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