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岭底村基本情况
1、与相邻村庄的土地分界
小岭底村位于聪子峪乡的最北部,东部和南部与小聪峪村毗连,正东与沁源县五大公司之一的黄土坡公司为邻,西部与王陶乡的王堡庄村毗连,北面以砂岩豁与王陶乡的百草村分解。砂岩豁以南的河水流入沁河,以北的河水经王陶乡的石口子流入汾河。水系的不同造成了各地先祖们来源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以砂岩豁为界的南北居民在语言上及风俗习惯上的诸多不同。
2、森林和耕地面积的变化
小岭底村现有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是9128.5亩(人均近23亩),居民区占地面积是500亩,森林面积是5600亩,耕地面积有278.5亩,牧坡的面积有1400亩,滩涂面积是600亩。耕地1999年以前682亩,因山体滑坡、弃耕燎荒、河水推埋等原因,2003年税费改革后统计为278.5亩。
3、地理位置和文化的特殊性
小岭底村位于隶属于聪子峪乡,位于沁源县西北部,聪子峪乡的最北部,距县政府约50公里,距离平遥县城约60公里。汾屯道从村东经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由于居民来源的因素,这里历史上的商业往来多数是和平遥的商贾贸易,现在的一些商店进货,都以选自平遥客商为主。而在风俗习惯上,有些规矩既比不上汾河水系居民的严格,也比不上沁河水系居民的比较变通。
4、村民姓氏及其祖先来源
小岭底村最初的的居民究竟开始于什么时代,不可考。但是从春秋时代开始,绵上村就有了被命名为“绵上聚”村落的历史事实来看,小岭底村的居民出现,也不会较之太晚。小岭底村早先的有些姓氏已经消失,如地名“郝家堡子”、“郝家茔”、“任家茔上”,这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郝家”和“任家”,即使今天最年长的村名,也从未听闻有此二姓,但是通过这些地名可以证实,这两个姓氏的人历史上确实在小岭底村生活过。小岭底村现存最早的建筑大约为清代早期,四五十年前尚巍然矗立的几个大院,今天都已经壁断垣残,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垂暮之年。
根据年长的村民回忆,并参考各姓氏的“家谱”来看,小岭底村起初只有雷李两姓氏。李姓来自王陶乡百草村,现有74户,约214人;雷姓来自聪子峪乡水峪村,现有11户,约35人;温姓来自交口乡候壁村,现有3户,约12人;陈姓来自武乡县向阳村,现有3户,约7人;郑姓来自聪子峪乡师傅沟村,现8户,约25人;赵姓来自郭道镇东村,现有3户,约11人;郭姓来自沁县,现有15户,约45人。史姓现有7户,约20人;宋姓现有2户,8人;郝姓现有2户,6人;裴姓现有2户,6人;马姓现有1户,1人;孔姓现有1户,4人;崔姓现有1户,2人;针姓现有1户,1人;杨姓现有1户,1人;
5、小岭底村现有135户,总计397人,其中男性212人,女性185人,小岭底村1949年以来寿数最高的人是史拉弟,女性,擅长用“法术”为婴幼儿治病,性格开朗有雅致,与人友善,活到93岁,无疾而终。现在村民中60岁以上的有38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31203 | 046000 | -- | 查看 小岭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岭底村 |
小岭底村基本情况 1、与相邻村庄的土地分界 小岭底村位于聪子峪乡的最北部,东部和南部与小聪峪村毗连,正东与沁源县五大公司之一的黄土坡公司为邻,西部与王陶乡的王堡庄村毗连,北面以砂岩豁与王陶乡的百草村分解。砂岩豁以南的河水流入沁河,以北的河水经王陶乡的石口子流入汾河。水系的不同造成了各地先祖们来源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以砂岩豁为界的南北居民在语言上及风俗习惯上的诸多不同。 2、森林和耕地面积的变化 小岭底村现有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是9128.5亩(人均近23亩),居民区占地面积是500亩,森林面积是5600亩,耕地面积有278.5亩,牧坡的面积有1400亩,滩涂面积是600亩。耕地1999年以前682亩,因山体滑坡、弃耕燎荒、河水推埋等原因,2003年税费改革后统计为278.5亩。 3、地理位置和文化的特殊性 小岭底村位于隶属于聪子峪乡,位于沁源县西北部,聪子峪乡的最北部,距县政府约50公里,距离平遥县城约60公里。汾屯道从村东经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由于居民来源的因素,这里历史上的商业往来多数是和平遥的商贾贸易,现在的一些商店进货,都以选自平遥客商为主。而在风俗习惯上,有些规矩既比不上汾河水系居民的严格,也比不上沁河水系居民的比较变通。 4、村民姓氏及其祖先来源 小岭底村最初的的居民究竟开始于什么时代,不可考。但是从春秋时代开始,绵上村就有了被命名为“绵上聚”村落的历史事实来看,小岭底村的居民出现,也不会较之太晚。小岭底村早先的有些姓氏已经消失,如地名“郝家堡子”、“郝家茔”、“任家茔上”,这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郝家”和“任家”,即使今天最年长的村名,也从未听闻有此二姓,但是通过这些地名可以证实,这两个姓氏的人历史上确实在小岭底村生活过。小岭底村现存最早的建筑大约为清代早期,四五十年前尚巍然矗立的几个大院,今天都已经壁断垣残,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垂暮之年。 根据年长的村民回忆,并参考各姓氏的“家谱”来看,小岭底村起初只有雷李两姓氏。李姓来自王陶乡百草村,现有74户,约214人;雷姓来自聪子峪乡水峪村,现有11户,约35人;温姓来自交口乡候壁村,现有3户,约12人;陈姓来自武乡县向阳村,现有3户,约7人;郑姓来自聪子峪乡师傅沟村,现8户,约25人;赵姓来自郭道镇东村,现有3户,约11人;郭姓来自沁县,现有15户,约45人。史姓现有7户,约20人;宋姓现有2户,8人;郝姓现有2户,6人;裴姓现有2户,6人;马姓现有1户,1人;孔姓现有1户,4人;崔姓现有1户,2人;针姓现有1户,1人;杨姓现有1户,1人; 5、小岭底村现有135户,总计397人,其中男性212人,女性185人,小岭底村1949年以来寿数最高的人是史拉弟,女性,擅长用“法术”为婴幼儿治病,性格开朗有雅致,与人友善,活到93岁,无疾而终。现在村民中60岁以上的有38人。 |
小聪峪村 |
小聪峪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及特点) 小聪峪村位于沁源县聪子峪乡北部,距沁源县城52公里,距介休市、平遥县52公里,距省城太原150公里,汾屯公路穿村而过,交通相对便利,西山蕴藏着丰富的铝矾土资源,目前正处于初级开采利用阶段,林地、宜林地面积广阔,发展林业及养殖业空间巨大。 二、自然条件 小聪峪村经度112°11′54.01″E、纬度36°48′73″N,典型的山地地形。 1、农业土地资源 小聪峪村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面积1260亩,林地面积1750亩。 2、水利资源 早晚温差较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期,地下和地面水资源贫乏,年平均降水量65mm,平均气温8.7°,最高气温在七月份,最低气温在一月份,全年无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519小时,平均日出率65%。 3、生态资源(水果、干果面积,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48.7%,水果、干果面积500亩。 三、社会经济概况 小聪峪村有3个村民小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2011年底总户数184,总人口571口人,其中农业人口535人,农村劳动力296人,外出务工5人;村第一产业以农、林、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建材业为主,第三产业为商饮、服务业和运输业,其中主导产业发展形势较好;全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33.944万元,其中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30.092万元,第二产业产值1365.944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7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45万元,其他收入337.908万元。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打工和跑运输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13元,其中主导产业占53%。 四、产业发展定位以及发展情况、目标 1、具体产业可选择下面一个类型进行定位: 小聪峪村支村两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计划把小聪峪村的发展中的放在生态畜牧养殖和商贸流通上,利用紧邻我县三大企业和西山矿产资源开采的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运输业和商贸服务业,同时充分利用山大林多的特点,大力发展规模健康养牛、养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 2、一村一品畜牧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1)扩大养殖规模。小聪峪在现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2013年扩大羊1000只、牛200头,2015年发展到养3000只、牛500头以上;从事养殖农户由13户增加到60户,占到总农户的30%以上;养殖产值由1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占到第一产业增加产值30%以上;养殖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由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 (2)推进运输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发展会员,搞好服务,推行标准化管理,开拓市场,拓宽渠道,并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良好信誉和优质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新店上村 |
新店上村基本情况 新店上村位于聪子峪乡中南部,全村总户数99户,总耕地面积340亩。常住人口370人,党员21名,村委人员3名,支委人员2名,支村两委总人数5名,共分1个党小组,村里以农业为主,无其他副业。 几年来,新店上村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主要向马军峪集团、通州集团输出剩余劳力达90多人。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公里,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建设,使用安全卫生用水达100%;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已接通有线电视达100%。多年来被县委授予红旗支部,2009年又被授予先进集体。 新店上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位于村东位置,建设规模为1800平方米三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260万元。2004年3月建设,2005年投入使用,管理人员孔贵清。资产归集体所有,场所内设置有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于2009年10月开通并投入使用,内设有会议室、支部活动室、资料室、远程教育接收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主要用于决策议事及党员培训,更是党员示范基地,在发挥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还用于文化娱乐等来丰富村民群众的生活,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用后做到了“九有”。 |
王家沟村 |
一、基本情况 1、村基本情况:王家沟村位于聪子峪乡西部,全村总户数63户,人口211人,拥有耕地面积480亩,森林6600亩,牧坡3300亩,党员18名,村委人员3名,支委人员3名,支村两委总人数5名,有1个党小组,3名村民代表。村集体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4739元,村里以农业为主,村民家中散养山羊。 2、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情况:王家沟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于2007年,占地面积607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五间二层楼,设有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资料室等,土地使用证已办好。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用后做到了“九有”:即有明显的标识,有规范的党旗,有健全的制度,有必须的桌椅,有适用的取暖设施,有齐全的档案,有完整的电教设备,有充足的学习资料,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具体情况 王家沟村村级活动场所共投资24万元,其中上级拨付资金6万元,乡、村自筹资金18万元,为确保工程质量,支村两委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进行了统一招标,统一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确保了工程如期完工。 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使用和功能扩展情况 村级活动场所主要用于决策议事及党员培训,其次用于文化娱乐等来丰富村民群众的生活,方便群众来信来访。 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发挥作用情况 村级活动场所主要是党员示范基地,发挥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及时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
才子坪村 |
才子坪村位于聪子峪乡东北部,现有农户273户,人口753口,耕地面积700亩,林地7000亩。现有党员39名,党小组3个,村民代表20名。支村两委成员共计6名,其中支委班子3名,村委班子3名。才子坪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于2009年动工,现在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总共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60余万元。该活动成所内设有档案室、资料室、党员活动办公室等,设备齐全,并有专人负责。同时修建的村级卫生所也已经修建完成并且投入使用,是我乡目前设备比较完善齐全的卫生所,受到了上级的肯定。 才子坪村在新一届班子的带领下,才子坪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水峪村 |
(一)地理方位 水峪村位于汾屯公路西侧谷口,村口有特殊的建筑标志:北面小山顶上有东庙一栋,数百年古柏巍然屹立庙旁;南面有一神奇古泉,水母娘娘庙高耸于泉洞之上。水峪村的北面隔五里与乡政府所在地聪子峪接壤,南面隔三里与新店上村、通洲煤焦公司接壤,东面隔十里与三义接壤,西面隔五里与郑沟、伏贵接壤。水峪村在县城北面,与县城相距约45公里,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2°13′36.76〞E,北纬36°45′43.48〞N,地形为山地。 (二)村情概述 水峪村地理总面积18730亩,其中耕地面积1520亩,森林面积3125亩。水峪村现有总户数312户,总人口928人,其中农业人口894人,农村劳动力361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3元。 水峪村的经济来源以经营农牧付商为主,农业以种植玉米、谷子、豆子、山药、莜麦、荞麦为主;畜牧业以羊鸡为主,猪牛次之;付业则以煤矿上班和打零工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集体与赤石桥公社办有赤水煤矿,后来倒闭,八九十年代时有个体办水峪煤矿,后因资源枯竭停办;经商的主要是改革开放中办起来的六家个体小商店。 水峪的文化教育事业,在解放前就一直办有私塾,解放后始集体办小学,文革时期,也曾办过五年制、七年制,时间不长。为了培养后代人才,村里对学校也颇为重视,仅校址就二次易址、二次重修。第一次易址是六七年为办七年制,重修了三十一间校舍;第二次重修是为改善办学条件,原址拆修,重建二层楼。这时虽然学校编制改成了四年制,但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不仅校舍条件,而且教学设备、仪器、图书、活动器材全多,为人才的培养教育、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尤其关乎民生。在医务人员方面,水峪可谓代代有人才出,代代有自己的坐医生。从老医生雷布祥到雷来全、雷仁庆,一直到现在的坐堂医生雷维亮,他们都为水峪人民的健康付出了毕生心血和才能。村委也历来重视卫生所的建设。如今卫生所已发展为全县范围骨规范而且工作先进的现代农村卫生事业先进单位。 |
三义村 |
三义村位于聪子峪乡东南方向,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三义村党支部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励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先进性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改善村级活动场所,引领群众发展经济,使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一、基本情况 三义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居住分散,全村153户,共532口人;有党员39名,支村两委干部共5人。从2008年开始,在县、乡两级的领导下,三义村结合“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以构建“和谐富裕三义村”为主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荣获“先进集体”、“红旗单位”等称号,并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三义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于2009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属村旧畜圏改造,产权独立、现代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活动场所共三层90间,其中一层为门面,二层东面十五间为棋牌房、澡堂,西面十五间为村委办公室;三层为招待中心,大大提高了为民服务能力。村委办公室设有支部办公室、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综合办公室等。三义村支部、村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支部、村委办公室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施,配置了办公桌、档案柜、党旗等;安装了宽带、闭路电视;投资20万元为党员活动室购置了一流的会议桌椅,目前,可召开容纳60余人的会议。其次,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各类学习资料,做好了群众来信来访和便民服务记录,使村级活动室的基本设施配套到位,做到了“九有”: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识、有村“两委”标志牌、有办公用具、有电教设施、有整套规范制度、有一定数量的学习资料、有规范的党旗、有实用的取暖设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织群众参加民主议事,积极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及时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发挥着巨大作用,是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是干部进行理论学习的“加油站”,农民掌握致富信息和技术的“信息港”。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高位推动。乡党委,政府进行专题研究,召集各村村委主任,支部书记及支村两委其他成员召开专项会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下发了专门的文件,乡领导在会议上做了专门强调,并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而且深入实地考察调研。村里积极领悟上级会议精神,多次召开支村两委会议、党员及群众代表会议,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列为三义村综合建设目标的内容,列为三义村党建工作目标的内容,并与三义村“美好家园”建设紧密结合。 2、因村分类施策。三义村原有旧畜圏99间,位于村中心且临街面,因年久不修,倒塌严重,影响三义村整体面貌,根据这一情况三义村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要求,本着“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适度超前又量力而行”的原则,最终确定进行畜圏改造,建筑样式因村而异,功能布局相对合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规划建设思路,从而使项目建设规划做到了科学合理,切合实际。 3、充分发挥作用。建设的目的在于使用,一方面,我们按照“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要求搞好项目设计和设施配备;另一方面,为防止“重建设,轻管理,有阵地,无活动”的问题,我们建立健全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制度汇编,制定了村级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办法指导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场所的综合效益。 今后,我们会继续通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不可缺的推动作用,为各项事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抓好规范管理。按照制定的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制度要求,规范党支部活动阵地,争取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为全乡乃至全县示范村;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办法的贯彻执行,最大限度的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阵地作用! 3、完善相关资料,对照上级有关要求力争打造优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
聪子峪村 |
聪子峪村简介 聪子峪村位于沁源县北部,全村共有225户,998口人,劳动力380个,村庄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耕地面积为970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5元。聪子峪村被推荐为2007年省重点推进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聪子峪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投资15万元进行了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建筑规划。2、投资60万元,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并对4条邻街小巷进行了铺砖硬化、绿化、美化。3、投资5万元,主街道加安路灯25盏。4、投资7万元,修建了通往南沟村的平板大桥。5、对全村的电视线路进行了翻新改造,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6、对全村的饮水管网进行了翻新改造,实现了饮水上门。7、为支部党员、小学师生安装了远程教育,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同时,扩建了学校操场,安装了健身器材。8、全村沿街所有建筑都进行了白化,各类服务业商店都新制作了广告牌或灯箱,整个街道环境优美,景色宜人。9、投资7万余元,新扎护村护地坝325米,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起到了积极作用。10、煤矿安全生产无事故,实现产值3500余万元。畜牧业牛存栏由原来157头增加到现在239头,全村养猪172头,羊1330只,家庭养殖迅猛发展。11、劳务收入数字可观。全村男女外出打工输出劳务占到全村劳力的70%以上,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
土岭底村 |
一、村情概况: 沁源县土岭底村地处沁源北部聪子峪乡汾屯路东,属高丘陵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平均温度8.6℃,年相对湿度平均65%,年平均降雨量656.7mm,年均气温8.7℃。位于山西沁源县聪子峪乡北部汾屯路东,全村62户,口人,劳力人,耕地亩,荒山亩。在马军峪和黄土坡公司的采矿区范围内,整个村庄基本处于采空区上。人均耕地少,且土地贫瘠,野猪又太多,种的庄稼到不了成熟就被野猪糟蹋光,投入大、收成少。大部分男劳力选择外出打工,日常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二、存在问题: 1、耕地少,且土地贫瘠,野猪多,种的庄稼到不了成熟就被野猪糟蹋光,难以靠发展常规农业来带动村民致富; 2、因离山较近(有野兽出没),水源短缺(没有通自来水,吃水只能饮用空山水),发展养殖业的自然条件也不利; 3、男劳力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安全性受到影响; 4、妇女们赋闲在家,因照顾老人和小孩,即不能外出打工,也不能靠种、养殖业致富,大部分时间用打麻将来消遣; 5、因地下有煤炭资源,沁源县两大煤矿企业马军峪公司和黄土坡公司在其地下都有资源分布,现整个村庄基本都处于采空区范围内。 6、子女闯天下,老人守“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7、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通偏低,而且低得叫人痛心。就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成问题。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靠出卖苦力赚钱,而且是加班加点地干,省吃俭用地过。而真正能赚到的钱又少得可怜。 三、原因分析: 土岭底村地处大山脚下,属于煤矿采空区,因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缺少。又不在矿井口所在村,企业对村庄的服务业带动效能也不大。地处大山脚下,也利于大规模发展种、养业。 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 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四、发展建议: 1、考虑到在煤矿采空区,调查走访了村民的居住情况后,对尚住旧房、危房的村民,积极协调、组织新修新农村建设住房29套,于2011年入住,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新农村建设住房也成了土岭村的一道风景线。 2、土岭底村的自然资源正好适宜苦荞种植。大规模发展苦荞种植有利于土岭底农业的发展。 3、村两委已成立了防治小组,每天对村庄进行巡视,保障村民人身和财物的安全。 4、努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五、长远规划: 充分运用沁源县巧媳妇文化专业合作社平台,该社成立于2011年4月,位于沁源县聪子峪乡土岭底村,由村委委员大学生村官温瑞婷同志发起成立,共有成员51户,其中大部分为妇女同志,注册资金陆万元,主营:苦荞种植、荞麦皮合枕、鞋垫、眉眼鞋、荷包销售。合作社以“小村官架起致富桥,巧媳妇走出致富路”为办社理念,成功地带动了聪子峪乡周边的妇女同志们致富。产品以妇女们的纯手工制品为主,即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实现了妇女同志们的价值,更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发展苦荞种植、加工业,带动村民致富。 苦荞--七大营养素完全集于一身,不是药,不是保健品,是能当饭吃的食品,却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它不属禾本科,而属蓼科,与人们所熟悉的“何首乌、大黄”等是亲兄弟,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出产于高寒山区,绿色天然,纯净无染。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荞麦壳对人体具有明目的疗效,而且荞麦壳在枕头里慢慢地挪动,能起到按摩的作用,缓解颈部疲劳。荞麦枕可算是最传统的枕头。它的优点是枕芯软硬适中,弹性适度,适合各种人群和年龄使用,且冬夏皆宜。好的出口级别荞麦壳,具有防潮透气冬暖夏凉的特征,适合于一年四季使用,是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的传统绿色保健枕头,特别适合于儿童,学生,脑力工作者,失眠患者和中老年患者。中药典记载:“荞麦壳清脑、明目,对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疾病因治疗效果”。 下一步计划投入绣花苦荞护颈枕项目,本项目运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出了能更好地保护人颈部的曲线,更利于人们颈部健康的造型,从而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延缓衰老;在填充物方面100%运用苦荞麦皮,使其具有柔软舒适,冬暖夏凉,舒筋活血,改善睡眠,去除疲劳,降压健身等助疗效果;运用先进的机绣工艺,本社引进“LJ四合一混合刺绣电脑绣花机”将普通平绣、绳绣、金片绣、毛巾绣等特种刺绣融为一体,实现6色环绣、多色平绣、金片绣、绳绣等完美组合,绣品典雅、时尚、立体感强,在视觉上让人们充分享受休息的氛围;该项目主要环节为绣花工艺,妇女同志们就可以完成,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