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庄村简介
贾庄村位于官滩乡西北部,西与景凤乡汝家庄、北与赤石桥乡师庄村毗邻,具有明显的交通便利和区域发展优势。全村共98户322口人,耕地面积568亩,户均8亩,充足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为贾庄村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31205 | 046000 | -- | 查看 贾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吉庆村 |
吉庆村简介 吉庆村位于官滩乡东部,全村有62户,236口人,有林面积4200亩,荒坡面积15000亩,全村主导产业以农林牧为主。 今年来,吉庆村委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结合吉庆村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本着“绿色、低碳、经济、便民”的原则,重点实施危房改造2户,道路维修800余米,园林村建设等工程,为扎实推进吉庆村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陈家峪村 |
陈家峪村 陈家峪村位于官滩乡东北部20公里处,辖(东后庄、窑上)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4户,136口人,常住人口70余人。有耕地296亩,林地4000亩,弃耕撂荒地340亩,全村国土面积20000亩,村庄建设占地30余亩。 陈家峪村,据村里老人传说清道光年间陈姓人家在此李庄,繁衍生息已有数百年。2013年起,沁源县实施百人以下自然村移民扶贫搬迁以来,东后庄和窑上两个自然村已经迁入本行政村陈家峪。 陈家峪村在官滩乡来说都是比较小的村庄。这里至今还没用走出一名大学生。全村初中以上73人,初中以下63人。今年来随着外出务工和岁子女上学,人口越来越少,村里常住70余人,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老人。 这里山清水秀,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养殖业基础良好,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料潜力大的优势,适合大力发展圈养羊项目。该项目由沁源县鑫钰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积极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的形式,截止目前合作社手续已全部注册完毕,利用闲置的荒地、荒山种植牧草200亩。目前正在筹备羊舍建设工程。 |
活凤村 |
一、村名来历 传说中,一对逃荒的夫妇,正走在半山腰时,突遇狂风怒吼,感觉地动山摇,天空一只大鸟自北向南疾驰而过落在了对面的南山上,这对夫妇相拥在一起,感觉像是灾难即将来临,片刻后,风停了,地上散落着几根羽毛,据说是一只凤凰的羽毛,原来那天王母娘娘带着一只金凤凰下凡,在经过此地时,顿感身体疲惫,于是她就停下来休息。于是这对夫妇也在这里安了家,把该地取名为“活凤”,凤凰飞过的北山山势貌似“凤凰双展翅”,凤凰休息的南山取名“凤凰台”,现在的活凤村也因此而得名。 二、基活凤村情 活凤村位于沁源县东北部,距离县城70多公里,背靠“凤凰双展翅”,前依“凤凰台”,一条四季常清的小河从村前流过,寓意老百姓过日子“细水长流”。全村157户,478口人,耕地面积968亩,林地面积18000亩,大牲畜62头,羊3000余只,全村占地16平方公里,村内现有主导产业主要有种植、养殖。 三、历史典故 在活凤村村民的茶余饭后,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在一个夜晚,村民都接到通知让把大牲畜喂饱待用,可等了一晚都再没有接到使用牲畜的通知,第二天一大早,当村民起床时,发现自家的牲畜累的满身是汗,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了,后来听上山的村民说,在村西头的奶奶庙,一夜间全移在了村东头,村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牲畜累的满头大汗是给奶奶庙搬家了,据说这座庙很灵验,每逢初一、十五村民都会前来上香供奉,这传统也一直流传至今。 四、保家卫国 活凤村早在二七年成立了抗日战争儿童团,三七年成立了党支部,勤劳朴实的活凤人民一边拿起锄头养家糊口,一边拿起枪杆保家卫国,在活凤村人民艰苦奋斗和英勇奋战的顽强斗争下,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现有藏文阁一座,古庙7座。 五、发展现状 如今的活凤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村民和党员干部的努力下,正朝着小康社会大步向前,近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生方面:先后解决了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硬化了的街道、新建了标准化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卫生所,为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资金,新建学校20余间,更重要的是修通了几代人日思夜盼的官吉线,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环境;在产业方面:积极在产业调整方面做文章,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进行大胆试验,引进山西浩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黑山羊改良基地,为全县黑山羊的改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两年的改良试验,广大养殖户受益匪浅。 六、发展前景 守着“凤凰台”,何愁“金凤凰”,现在的活凤村山美、水美、人更美,活凤村两委一班人在积极营造投资环境的同时,大胆的走出去,争取投资、争取项目,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活凤村共同发展,努力将活凤村打造成为沁源县最大的黑山羊改良基地。 |
崖头村 |
崖头村 崖头村位于官滩乡东南8公里处,辖四个自然村分别是问家峪、崖头、崖则峪、西后庄。村庄面积2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万亩,耕地面积1486亩(其中弃耕地600亩)。全村在册人数143户459人,村内常住人口315人,以50岁以上人员为主。 崖头村的村名据说是来源于村前的一座山,具体有什么典故,村里已基本没人记得起来了。 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400元左右,村民收入主要由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三部分构成。种植以玉米、土豆为主;养殖以牛、羊为主,全村现有牛存栏170头、羊存栏2600只;外出务工人员127名,打工地点集中在郭道、城关两处,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煤矿业。 |
争胜村 |
争胜村 争胜村位于官滩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8华里,人口217人,党员10名。 争胜村因北侧山似骆驼驼峰,得名骆驼村,1952至1953年改名至今。争胜村有一个自然村——应家庄,7户,21口人。抗日战争时期有6人参军,参加过沁源围困战。 村里有一山神庙,每年大年初一、二月二去山上山神庙烧香拜服祈福。 崔玉亭,大概89十岁,曾任陕西省水利厅厅长。土改时任水明,曾任贵州省委书记。 村里有大学生没有,高中生10多人。 村里有古松树一个,直径近两米,树龄在三四百年左右。 |
贾庄村 |
贾庄村简介 贾庄村位于官滩乡西北部,西与景凤乡汝家庄、北与赤石桥乡师庄村毗邻,具有明显的交通便利和区域发展优势。全村共98户322口人,耕地面积568亩,户均8亩,充足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为贾庄村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 |
琵琶园村 |
琵琶园村 琵琶园村位于官滩乡东1公里处,属于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共110户,319口人,其中常住人口185人,劳力110人,外出务工人员72人。全村国土总面积6180亩,村庄建设占地75亩。植被覆盖好,森林面积达到4750亩;有耕地746亩,人均2.3亩。种养殖及外出务工是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种植以土豆、玉米、谷子、小杂粮为主;养殖以散养牛、羊、鸡、猪为主,大小牲畜共计700于头(只)。上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740元。全村初中以上140人,初中以下179人。 琵琶园村因地势得名,自动向西顺河流而下,河谷开合犹如三个琵琶故此得名琵琶园。东北与贾庄村交界,西南与官滩村为邻。村前村后,有两株古树屹立数百年见证了琵琶园的历史。琵琶园村,始于明清时期。相传,当时一县官来到琵琶园断案。碰巧遇见村中一户人家上坟,居然百十口人。县官思索如此大户必定在村中势大,如与邻里发生摩擦必定欺负人家。于是将琵琶园中大户人家,分撒迁出。现今,红源村的裴姓人家就是当时从琵琶园迁出的一支。 琵琶园古时也曾是繁华的村庄,每年的四月初八是主树庙会,十里八乡的乡亲来这里赶集看戏。如今只能从主树庙的残墙断壁的遗迹中,寻找过去的繁华。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琵琶园村人才辈出。开展时期就有如:裴斌,当时苏区济南银行负责人;裴鸿儒,抗战期间的沁源县二区区长;解放战争中,安占民,任洪洞县县长;在后来的南下干部裴名儒,任四川省康定,甘孜州检察长;近年来,也出现了如:卫艳,毕业于北京大学,就职于长治市太行中学;王建川,毕业于山西农大,就职于漳泽电厂等等,在校的有李芳,西安交大等。 近年来,在党支书书记安晋云的带领下,村两委为村里办理很多事实。修建拦河蓄水坝4条,扎护地坝250米,河道清障300米。修缮村级活动场所,街巷实现全部水泥硬化。在2013年试养林下土鸡实验成功、获取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注册品牌商标、占领市场份额,实行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销售,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辐射带动全村2/3以上的农户发展土鸡养殖,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2014年新建鸡舍一排,新引进优质鸡苗3000—5000只,建成全县最大的绿色、无公害土鸡养殖村。 |
官滩村 |
官滩村 官滩村位于沁源县城东北部,是官滩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分设两个自然村,共有104户,266口人,421亩耕地。属纯农区,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广大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开拓致富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生活和谐安逸。 传说,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位省级-路经此地,落轿休息,觉得此地青山绿水,风景怡人,为此大加赞赏,随从想,有-路经此地,便建议说,那就把这里叫做“官滩”吧,-听了,表示喜欢。这就是“官滩村”村名的由来。在解放前曾改名为“德胜”,但没延续下来。在一九七二年前,官滩村、琵琶园村和贾庄村是一个大队,为第六生产队,分队以后和崔家沟村为一个大队,后改为行政村。 据官滩村民们介绍,官滩村西的水井其实是一口古井,约有三百五十年了,有水井辘辘为证,上面刻有“乾隆十一年”的字样,属于古董,可惜在约七、八年前丢失了。另外,此井后被挖于一九八七年,据当时参与挖井的人介绍,在挖至距井口七尺深之处,发现下面又有一口井,许是多年不用,便被掩埋了起来,只是七尺深的泥土想来得经过许多年的积淀吧。这就再次证实了古井的历史悠久。 官滩村曾进行过大型的河道改造工程。据村民介绍,当时周边想进行河道改造的有好多村,可真正改了且改好的只有官滩村。当时一旦发生水患,直接危害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村里的人又经常因为水流河道而闹矛盾,所以为了避免水害,为了统一村风,一九七三年,支书张拴义毅然决定改造河道。当时,条件那么艰苦,没有机器没有资金,全靠人力,工程历时四年,改造河道且扎坝一千多米,村民们都说,这一切都离不开支书张拴义,离不开当时的支部和全体社员。 在官滩村,曾盛行道教,有过石碑则寺,也叫姑子寺,一九0年深翻土地时曾挖出过半块寺院石碑;有道长寺,古人传言,寺院内有金铙金钹,老一辈人曾挖过,但没挖出来;传说,姜子牙分神之后,庙宇盛行,有“山神庙”、“菩萨庙”等。 官滩村在抗战前曾组织过“八音会”,为村民娱乐、婚嫁增添欢乐气氛。后因战乱开始,人民东躲西藏,遭敌人-,“八音会”组织被扼杀在战乱中。解放后,一九六五年公社成立了配种站,配种员是一个五区(王陶)人,叫武金成,他爱好音乐,会吹唢呐,会打击乐,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卫水成和支委委员安守成提议,共同商量决定买了一头母牛,120元,买了部分乐器,有武金成任师傅,组织了六个人,成立了音乐团。到一九六八年,公社配种站调换了人员,武师傅调离,唢呐手业当兵走了,音乐团也就随之消失了。 官滩村虽然人口不多,但为国家输送的兵源却不少,短短三十年,向国家输送军人十余人,为保卫-作出了贡献,这也是官滩村人为之自豪的事情。 |
永盛村 |
永盛村简介 永盛村位于官滩乡西部,全村有66户,231口人,耕地面积约500亩,全村主导产业为农林牧业,2009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 今年来,永盛村委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结合永盛村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本着“绿色、低碳、经济、便民”的原则,重点实施新农村家园改造10户,河道清障、扎坝100米,园林村建设等工程,为扎实推进永盛村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琴峪村 |
琴峪村简介 琴峪村位于官滩乡南部,是官滩乡较大的一个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156户,489口人,共有党员22人,其中女党员2人,70岁以上5人,高中以上学历9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00余亩,主导产业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其中种植主要以土豆、玉米、小杂粮为主,养殖主要以牛、羊、猪为主,今年来,在支部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的积极带动下,兴办了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经营小杂粮、蔬菜、树苗、干果为主,大大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为琴峪村快速走上致富之路奠定了基础。 |
红源村 |
红源村简介 红源村位于官滩乡南部,是官滩乡的南大门,全村共109户333口人,耕地面积800亩,户均7亩。 2009年以来,村支部、村委克服资金不足的窘迫,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出发,先后硬化街道700米,美化白化墙面1500平米,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环境,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
紫红村 |
紫红村位于沁源县官滩乡南3.5公里处,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的这里的气候非常的温暖、湿润,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黄豆、土豆、谷子等。全村耕地面积640余亩,81户,272口人,根据村内的人口和和村民居住位置分4四村民小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