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沟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刘家沟村位于沁源县赤石桥乡南面,约5公里,全村118户,人口409口人,现有常住人口280人,男劳力数130余人,女劳力60余人,外出务工数80人,学生数20人,幼儿数13人,
人均收入2800元,耕地面积650亩,森林面积7300亩,荒坡2800余亩。
两委班子人员共7人,支部3人,村委4人,其中有一名交叉任。全村共有20名党员,平均年龄48岁,全村50余户养羊1300余只,养牛有3户,12头,养殖合作社1个,主产业玉米、马铃薯,部分为谷子、小杂粮。玉米每亩产量在400公斤,马铃薯亩产量为1000公斤,小杂粮平均亩产50公斤。有自来水全覆盖,无有线闭路,手机占总人口90%。残疾人持证人数9人,五保人数5人,低保人数9户,26人。
二、存在问题:
1、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全靠政府转移支付,可转移支付金额不增,市场消费逐年增长,导致集体无法兑现正常办公支出,更无法找项目、搞发展。靠这样下去,全面达小康是一句空话。
2、自来水有漏水情况,蓄水池年久失修,急需修缮,造成饮水困难。
3、进村水泥公路2.3公里,现无法行走,急需改造;
4、2011年全村街巷硬化,户户通,但全村无路灯;
5、排洪渠道2公里需扎坝护理。
三、建设意见和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2、改善自来水,解决人蓄吃水供求满足;
3、急需改善进村公路2.3公里;
4、急需安装路灯60盏;
5、需护理进村公路保护流域1.5公里扎坝工程
6、建议政府对我现有合作社资金帮扶扩大规模,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431207 | 046000 | -- | 查看 刘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桃坡底村 |
桃坡底村简介 一、区域位置 桃坡底村位于赤石桥乡的西南部,交通便利。 二、人口与耕地 司马村有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3户,总人口411人,全村有党员名28,其中男性党员25名,女性党员3名,近三年发展党员3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45.6亩。 三、气候特征 司马村气候特征属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66天左右,耕作制度为两年一熟和三年两熟。 四、农作物种植 司马村属纯农业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高粱、土豆、花生等。 五、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新一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司马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对通道和房前屋后进行了高标准绿化,花栽植桧柏、国槐等苗木1万余株,新发展沼气用户多户,铺通环村水泥路2公里,拓宽改造村主干道2.8公里,新建了集住宅、办公、村民健身、娱乐和党员活动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 |
箭杆村 |
一、基本情况 箭杆村位于赤石桥乡北部15公里,与平遥相连,全村有239户,734口人,男女劳力280人,五保户9人,低保户14户,有一个自然村(南岭上)离行政村3公里。 人均收入2800元,有森林面积13596亩,荒山面积2000余亩,荒滩2000余亩,耕地面积有1500余亩,本行政村设立一个支部,有36名党员,现有一个益佳养殖公司,全村有养羊户20户,共有山羊1500余只,有牛15头,有一个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以小杂粮、莜麦、山药、玉米为主。 两委班子共5人,支部3人,村委2人。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技术、缺乏资金; 2、村无学校,孩子从幼儿就外出就读,引起劳动力外流,村守人员老龄化; 3、家庭住居危房胜多,有80%的房屋是60年代前建造,使村级面貌还是停留在解放时期的状况; 4、自来水有漏水情况,蓄水池年久失修,造成饮水困难; 5、从庄儿上到箭杆的公路无法行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车辆无法行驶; 6、硬化街道工程欠债24万元,因集体无经济来源,无能力偿还,民工队每年告状要工钱; 7、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全靠政府转移支付,可转移支付金额不增,市场消费逐年增长,导致集体无法找项目、搞发展。靠这样下去,全面达小康是一句空话。 三、发展意见和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2、因地域、气候条件限制,粮食产量低,农业收入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无特殊技术,收入不理想。导致全年收入不稳定,难以脱贫,打造发达地区水平; 3、去年包村单位中小企业和政协张忠武局长扶贫箭杆村,买了一部分核桃苗木,仅仅带动一部分农户的种植核桃苗木,现在还需一部分苗木覆盖全村农户; 4、需改造危房户数比较多,自然村搬迁创办幼儿—3年级学校,维修自来水工程; 5、小流域治理,荒山造林工程; 6、建议县政府和乡政府开通庄儿上到箭杆的公路。 |
庄儿上村 |
庄儿上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庄儿上村位于赤石桥乡东北部10公里处,全村110户,410口人,在村人口不足150人,在村户数80余户,耕地面积490亩,森林面积9000余亩,主要以农业为主,有劳动力180人,其中男劳力110人,女劳动力70人,学生数25余人,幼儿数8人,外出务工数80余人,大牲畜20头,羊600余只,其中在村人口50岁以上和病人、残疾人30余人,以玉米、土豆为主导产业。 两委班子人员共7人,支部3人,村委4人,其中有一名交叉任职,全村共有23名党员,平均年龄47岁。 二、发展情况: 近年来响应新农村建设,在上级有关部门帮扶下及村委的努力下发展情况如下: 1、发展种植合作社2个,其中海俊种植合作社育幼松树苗30亩,70万株,黑木耳种植6000余支; 2、解决人蓄饮水工程; 3、街巷硬化1.2公里; 4、修建村级活动场所7间,150余平方,扎排洪渠480余米; 5、干果经济林工程种植杏树300亩,2万余株。 三、存在问题: 因村集体无任何其他经济收入,存在以下问题: 自来水有漏水情况,蓄水池年久失修,急需修缮, 造成饮水困难; 急需修建进村至涧崖底近1.5公里路; 由于村内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难,严重影响家庭脱 贫; 种植方面(育苗)发展不成规模化,影响村民增收。 四、发展意见和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2、解决上学难问题; 3、在就庄儿上村发展的情况下,给予资金帮扶,扩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4、改善自来水,解决人蓄吃水供求满足。 |
涧崖村 |
涧崖村基本情况 涧崖底村位于沁源县北面山区,属赤石桥乡管辖,距县城140华里,其地理坐标为北纬,东径。村的北面和本乡算盘沟毗邻,东面与本县景凤乡黎和村接壤,南面和本乡庄儿上村搭界,西面和本乡箭杆村相邻。 全村总户数138户,总人口352人,劳力98个,2013年底统计,人均收入元。 全村总面积13500亩,其中:耕地9000余亩,林地10000余亩,荒山荒坡2400余亩,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山药、谷子、大豆、麻,2013年底统计,全村大牲畜存栏11头,其中牛存栏3头,骡存栏2头,驴存栏2头,羊存栏120只,猪存栏5头,鸡存栏80只。 涧崖底村原有介神庙一座,庙宇坐落在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庙宇结构为四合院,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正殿,两边为偏房,下院由戏台、东西看楼组成,上下两院由石条砌成的台阶连接。上院正殿两边还竖有石碑两块。距介神庙东面还有小庙一座,过去村里有人病故,家人都要披麻戴孝,到此送魂烧纸。遗憾的是介神庙究竟建于何年何月,无人知晓。更可惜的是,这座古迹于1998年11月,因管理缺失,被火烧为废墟。 涧崖底村有影响的名人,一是史国华同志现已病故,其早年入党,年轻时曾跟随老一辈革命家-、陈庚参加革命,中途-,解放后,任沁源中学副校长职务,有关史国华同志的生平介绍,沁源县老名人一节有记载。二是史玉荣同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史玉荣同志继承大爷史森林的技艺,利用当地梨木材料,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雕刻各种图案月饼饼模,其图案多为吉祥喜庆的福寿禧字和喜鹊、梅花之类,产品销往河南、河北以及本省太原、晋中一带。目前,史玉荣同志的产品供不应求,该项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项目,省里还为其颁发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证书。 涧崖底原来村中间是一条深几十米的山沟,沟内为小河,河的两边半山坡各有一条羊肠小路,全村村民的房屋挂在两边山坡上,村民出行走路极不方便,1981年村党员支部、村委会为改变村容村貌,动员全村党员干部村民自力更生,开山取石,经过二年的奋战,动用土石方1000m3,砌起了长达200米的涵洞,从此彻底实现了全村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涧崖底是具有一个民间戏曲文化传统的乡村,其晋剧表演艺术在本县北半县小有名气,无论晋剧表演所需器乐、幕景、服装一应俱全,一度时新,逢年过节,周边乡村村民成群结队前来看戏,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凝聚了党心、民心。 除此之外,涧崖底村村东有一泉水,经省级有资质的部门化验,其水质符合优质矿泉水标准,具有开采利用价值,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利用,望引起上级有关部门重视。 |
榆坪村 |
榆坪村基本情况和概述 一、基本情况: 榆坪村位于沁源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全村有97户,2个村民小组,297口人,男160人,女137人;劳动力数120人,男劳力80人,女劳力40人;外出务工人数50人;60岁以上老人48人,男29人,女19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2人;低保户12户,30人;大牲畜骡7头,羊350只,山羊180只,绵羊170只。 人均收入2800元,耕地面积460亩,森林总面积11000亩。 两委班子人员共5名,支部3人,村委2人,其中有1名交叉任职,全村有党员17名,平均年龄59岁。 二、存在的问题: 新旧班子的财产没有交接; 三、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发展种养合作社; 2、补修村委办公室; 3、安装路灯25盏。 |
倪庄村 |
倪庄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倪庄村位于沁源县赤石桥乡北面,约7公里,全村159户,人口468口人,现有常住人口280人,男劳力数130余人,女劳力60余人,外出务工数80人,其中男57人,女23人,幼儿数5人,小学生15人,初中生9人,高中生6人,大专以上5人,共40人(均在外) 人均收入2800元,总面积12100亩,林地8000余亩,荒坡3500余亩,耕地面积470亩, 两委班子人员共6人,支部3人,村委4人,其中一名交叉任职,全村共有19名党员,平均年龄49岁,全村养殖业50户,其中羊有1300只,牛3户12头。养殖合作社1个,主产业玉米、马铃薯,部分为谷子、小杂粮。玉米每亩产量在400公斤,马铃薯亩产量为1000公斤,小杂粮平均亩产50公斤。有自来水全覆盖,闭路电视全覆盖,手机占总人口70%。残疾人持证人数17人,五保人数11人,低保人数33人。医疗合作百分之百。 二、存在问题: 1、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全靠政府转移支付,可转移支付金额不增,市场消费逐年增长,导致集体无法找项目、搞发展。靠这样下去,全面达小康是一句空话; 2、自来水有漏水情况,蓄水池年久失修,急需修缮,造成饮水困难。 三、发展意见和建议: 1、因地域、气候条件限制,粮食产量低,占人均耕地每口人1亩,农业收入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无特殊技术,收入不理想。导致全年收入不稳定,难以脱贫,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2、村里出现老年村现象,无强劳动力无法调整产业,村无学校,反而加大了农民负担,是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 3、计划兴办5个,养殖业、种植业合作社; 4、再增购5台大中型农机具,可资金不足,难以实现,望政府、金融机构扶持一部分,农民通过股份制筹集一部分,尽快办起各类经济合作社。 |
实会湾村 |
从县城往北走,进入赤石桥乡往上走路过师庄村,如果没有公路的指引你真认为走到了尽头。但顺公路一过拐角眼前又开朗了,一个椭圆形盆地展现在面前,在西北靠山的绿树丛中露出了炊烟缭绕的小村角,那就是“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实会湾村。 一、基本情况 实会湾村北邻倪庄村,南接师庄村,东面跳过山岭就到了景风乡的贾庄村,西面架过山梁就是本乡的一个小自然村—卫家庄。实会湾村在册户110户,330余人,土地面积400亩,退耕地180亩,村庄周边地主要是村民口粮地300余亩,往村南过河东有土地100余亩,草滩湿地200余亩,森林面积7000亩,林权制度改革后下放给村民每口人20亩归个人维护。现常住人口不足一百人,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病残人,村里有个红白之事才能红火几天,有就近在城里的人回来帮办,过后就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二、村名来历 实会湾村以田姓为主,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其次是:任、杨、李、崔、连、霍、高、闫等姓氏,他们是在近几十年依次来到实会湾落户定居的。田姓人性善从来不欺外来户,后来就互通姻缘成了一体,外姓人都可当面不分彼此。 实会湾的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由沁县任胜村田姓四兄弟开创,他们是来此打猎常在叫石灰窑的地方休息打尖吃干粮一来二去看到此地躲风遮雨还有几个破窑洞可安身,这样就慢慢定居下来,住了没几代,一次刮大风把房顶上用破席卷成的烟筒刮到了现在实会湾这个地方,人们追到这里一看这个地方更好就请了个风水先生仔细地审察,选穴定位,确定了以原有的那棵大槐树为基点,坐西向东,西南面打水井作水口,修0,俗称窑圪筒,下面行人进出村庄,上面一层朝南供奉关帝爷,取意镇邪克灾保村平安,朝北供奉观音菩萨,取意调风布雨,润泽众生。窑圪筒以北靠西砌石棱,圈石窑洞上面再盖房屋。整个布局是:北靠玄武高耸浑厚,对面朱雀案山笔架重叠,左龙右虎伸臂护卫,清澈碧水环绕回抱,水口锁阴藏风聚气,确实是个吉胜之地。风水先生预言“此处吉祥地,代代有文人,固守平凡柔弱,外出定是人杰”。历史的验证,风水先生此言不虚,确是高人也。 三、历史典故,名人传说。 1、田姓源流 田姓是远古帝王虞舜的后代,西周初年,虞舜的裔孙胡公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建陈国为公爵,史称胡公满或陈胡公满为满。数代传至齐桓公时,陈国发生内乱,桓公被杀,其弟陈佗被推举为国君,史称陈历公。后来,陈桓之子陈林和陈杵就联合起兵作乱,后公之子陈完(字敬仲)自陈国出逃齐国。这时齐国正是桓公在位,打算用地为上卿,他坚持不受,最后只担任了工正一职(负责管理工匠)。尽管如此,齐桓公仍把一块形似“田”字的土地赐给他作食邑。由于当地人读“陈”字如“田”字,陈田不分,他也入乡随俗改姓田。后来他就称为田完。 田完的子孙在齐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至七世田常时,已是一个能左右朝政大权的人物,特别是田常孙田和不再甘心做齐康公的臣仆,便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建立了田姓齐国。此后田姓齐国还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的东方霸主,直到公元前221年才被泰国吞灭。田姓作为天下著名姓氏之一历史上名人代出。历史以来有汉初田横五百壮士齐跳海-的壮举。战国时军事家田单田忌,政治家孟尝君田文,思想家田骈,西汉名臣田分田千秋,唐朝权臣田悦、田弘正、田令孜,明朝名臣田尔耕,著作家田汝成,清代名臣田文镜,当代田汉,省委书记田成平。 北宋末年沁源猎户田虎田豹兄弟农民起义领袖攻占5州56县,最后失败在棉上地区被捉。有人说田虎是实会湾人这个无从考证,毕竟离田虎兄弟造反有七八百年的距离,而实会湾的成形只有三四百年。但从历史考证田虎肯定是沁源人,(1)他的老巢也在棉上地区又是猎户出身与实会湾相接近,而实会湾的先人也是通过打猎才形成了实会湾这个村落。(2)造反是灭门九族的事,田虎家族失败之后余下之人四散逃亡,不会还留在当地,但时间不长就改进换代,沁源这个地方成了金国的地盘,北宋王朝自顾不暇被赶往南方,田虎的族人复返故里这是极有可能的。 2、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在田姓第十二代,田雨人娶妻郝氏后没几年病故了也没生下一男半女,郝氏为了不使田家断后,她按古人的经验,用尿盆盛入炉灰踩实送入老公公田安疆房中,早上端出看尿在灰中冲下的深浅来判断是否还有生育能力。经验证还行,就张罗给老公公又娶了一房少婆婆任氏,结果怀孕生子取名田雨川,后来田雨川前后娶过两房太太生有七子三女,人家兴旺起来了,儿媳给老公公娶妻成为佳话受到人们的敬仰,受到官府的奉旨旗表节孝的嘉奖。 3、老槐树的故事 村中一棵老槐树,它比实会湾村还古老,它主干高6.4米,直径1.58米,周长4.6米,是实会湾的标记,它历经风雨电闪雷击枝条折断又重生顽强挺拔。如果它是人那它一定最清楚实会湾的经历变迁,一定会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讲给你听。 树大有灵,越老越神,实会湾人对老槐树敬畏如神,凡在实会湾村生活过的人不管走到山南海北,只要谈到实会湾时必要说到大槐树,人们回来探亲访友总要到槐树底拍照留影。它是实会湾村的标记,村徽。 总之,人们现在逢年过节,娶妻生子过生日人们都要供奉它给它挂红布,享受到人间香火。 四、实会湾对社会的贡献 实会湾村在1937年时就有了0的地下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是田舜耕。在抗日战争中实会湾是棉上抗日县政府所在地(43-45年),又是四区政府所在地,实会湾村人在抗日战争中交公粮做军鞋出钱出人,是抗日模范村,是棉上县区政府的政治活动中心。在抗日战争中被敌人杀害三人,房屋烧毁百分之八十。 1939年在实会湾成立沁源第四民高,40年日本鬼子扫荡搬往榆坪村,45年日本投降后四民高又搬回实会湾,并成立第三简师,直至53年第二简师撤消,四民高迁往棉上。民高共十四个班,第二简师六个班200多人,两合计近千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们大部分分到各学校担任教师也有一部分到了行政单位成为领导干部。当实会湾村就有26人住过四民高,有好些是夫妻双双进校学习。实会湾人大部分进入国家机关是和四民高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四民高学习过的人对实会湾影响很深,感情浓厚,每每提起都是热情洋溢,爱屋及乌,实会湾人出去每遇一个曾在实会湾学习过的人,对方就表现出极大热情。 五、实会湾的名胜古迹 实会湾最古的要数老爷庙窑圪筒,1937年由村长田儒俊率领村民在村南头建起一座龙五庙和大戏台,村中有田姓祠堂,唤雨沟有一座风神庙很古老究竟哪年所建无法考证。但实会湾人求风祈雨都是到那里,而且有雨没雨人们就看那个方向,如果那里起了云十有八九有雨。唤雨沟的那股水也保护了实会湾村庄和大片土地。把河流顶到了对面山根,空出了大片的农田,形成了山抱水水抱村的良好风水杰地。 六、特殊工艺 实会湾人能工巧匠也不在少数,高平县西团池村李福喜在实会湾落户后他在实会湾带出七八个工匠徒弟,他本人就是个高明的大师傅,任何复杂的建筑工程他看看就能干。实会湾在七十年代他带领众徒弟们外出修房盖屋增加人们收入。 田恩泽的纺绳工艺是在土地分户后,人们不再种麻没有了料源才-停业。 田业中的醋坊干到八十年代,身体有病不能继续干停业。 田保明以前作豆腐为业,担任村长后由于事务繁杂停止,田蝉庆作豆腐身体弱年老停止。 田贵新妻子郝采平的剪纸画衬底远近闻名。 连春元的电锯加工和养牛致富。 田庆明养鸡养羊养班车是一个干事业的能手,有200多只羊400只多鸡,29座公交车跑中峪柏子城关。 霍永庆养羊近200只,田东风养羊200多只。 霍林庆在榆次市开创了如意油糕店,资产超50万,受到省市领导的亲自接见。 田永刚贷款投资建起焦化厂,装潢材料公司。 七、实会湾紧跟改革步伐奋进 在改革开放以后实会湾紧跟时代步伐,不管在外地工作的,内地种地的顺应时势需求,加快了前进步伐。现在连春元成立了种植核桃合作社,田庆明建立了养羊基地。田斌投资亿元组建了私营性质的鸿运运输公司。现在实会湾有大班车三辆,小面包车出租车各种机动车近二十辆。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几乎每户都有。实会湾村能够发展如此更应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今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实会湾人会生活的更好。 八、实会湾历任党支书 第一任支书: 田禹耕 1938年—1940年 第二任支书: 渠生华 1941年—1942年 第三任支书: 田俊财 1942年—1949年 第四任支书: 田培荣 1950年—1965年 第五任支书: 田济水 1966年—1967年 第六任支书: 田管保 1968年—1969年 第七任支书: 田培桐 1969年—1971年 第八任支书: 连金敬 1971年—1975年 第九任支书: 田志宏 1975年—1977年 第十任支书: 任建才 1978年—1981年 第十一任支书: 田济水 1982年—1983年 第十二任支书: 连春元 1984年 第十三任支书: 田希农 第十四任支书: 连春元 2001年 第十五任支书: 连春山 2002年—2006年 第十六任支书: 田保明 2006年—2014年 九、实会湾大事纪年 1、明朝崇祯年间,田姓4人:明夏、明秋、明冬、明然在石灰窑定居。 2、清朝光绪三年,发生瘟疫实会湾只留下男丁七人,妇女若干。 3、清朝光绪十几年间,田姓家族重新振兴搬迁到现在居住之土更名实会湾村。 4、民国五年(1911年)田姓族人:田满玉、田为宝、田满库、田树月、田世德、田树,田满廪、田贡禹等发起,由田杰、田喜执笔设立田姓流绪族谱,后经田执中、田志宏续写,历经百年现填到十六代。 5、1942年日本鬼子在村“后头背”枪杀了两个民兵田德城、田统中。 6、1943年至1945年绵上县抗日县政府在实会湾唤雨沟驻扎,4区委会在实会湾设立。 7、1940年田名受区委委托成立供销合作社在当地购买麻皮,山货到战区洪桐,赵城晋南购回日用品和根据地紧缺物资。1950年成立了由实会湾、倪庄、榆坪三村联办的供销合作社,在实会湾村南头修建了一座四合院,由田名负责。 8、1951年任建才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合作社任建才任社长。 9、1958年搞-成立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管理区,设立生产大队,下设三个生产小队。搞大食堂全村人排队到食堂打饭。 10、1965年秋4607部队野营拉练在实会湾驻扎三个月。军民关系非常亲密,在实会湾、倪庄驻一个锱弹炮营。 1965年建起了水碾,由田培堂负责。 11、①1968年至1971年村里的年青人自发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滨”还有歌剧“张思德之歌”、“白毛女”选场,午踏等小节目,村里又给设置了服装幕布,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②还组织了铁姑娘战斗队,她们跟男社员一样担粪挖茅底。她们是:队长田爱香,队员们是田彩转、田彩英、田彩平、田改珍、田阳平、田安平、田小平、田巧珍、田巧变、连秋英、任转兰、李粉翠、李小翠、田引转、杨留珍、田秀平、田西洒、田巧兰。③村里用一口大骡子购买回一台柴油机和切草机提高了生产率。 12、1969年村里建了大戏台,修建了十几间畜圈。田业中开了醋坊。 13、1975年村里通了电,告别了煤油灯的日子,村里又增加了碾谷机、面粉机、安装了电碾。 14、1976年办起了农民夜校,每晚学习讨论。毛主席逝世举村悲衰,村里召开了追悼会。 15、1979年三中全会以后村里实行了生产责任制。 16、1982年实会湾开始分产到户,搞土地承包责任制。又在村中建了一孔石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又开了电锯加工。 17、1984年改革开放以后,连春山到河北邯郸用当地土豆换回白面大米,改善了村民生活。 18、1990年由支书连春元,村长田寿昌联系水利局在全村各户安了自来水,解放了劳动力,可抽出男劳力来外出打工挣钱。 19、1991年村又安装了电视接受器,使家乡有电视,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20、2006年提倡街道硬化户户通,实会湾村在支书田保明组织下整街硬化街道3公里。 21、2008年实会湾作为全省试点“林权制度改革”,历经二年作为经验向全省推广。 22、2009年实会湾评为市级“平安村”。 |
师庄村 |
师庄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师庄村位于沁源县赤石桥乡北面,全村105户,325口人,现有常住人口280人,男劳力数80人,女劳力数50人,外出务工数50人,学生数27人,幼儿数8人, 人均收入3000元,耕地面积610亩,森林面积4900亩,荒坡800亩。 两委班子人员共6人,支部3人,村委3人,其中一名交叉任职,全村共有党员16个,平均年龄40岁。全村养羊200余只,养牛40余头,养殖合作社1个,主产业玉米、马铃薯,部分为谷子、小杂粮。玉米每亩产量在500公斤,马铃薯亩产量为1000公斤,小杂粮平均亩产50公斤。 有自来水全覆盖,闭路电视全覆盖,手机占总人口85%。 残疾人持证人数20人,五保人数5人,低保人数22人。医疗合作百分之百。 二、存在问题: 1、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全靠政府转移支付,可转移支付金额不增,市场消费逐年增长,导致集体无法找项目、搞发展; 2、无排洪渠,村民财产、耕地受到严重影响; 3、农户多,耕地面积少。 三、发展建议和意见: 1、计划兴办3个,养殖业、种植业合作社; 2、计划从村的东和西扎3条高1米的排洪渠; 3、计划垫200亩蔬菜园区; 4、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
赤石桥村 |
赤石桥村简介 赤石桥村位于乡中心,全村241户,869口人,耕地面积1110亩。森林面积8068.5亩。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邻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带领全村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赤石桥而奋斗。 |
刘家沟村 |
刘家沟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刘家沟村位于沁源县赤石桥乡南面,约5公里,全村118户,人口409口人,现有常住人口280人,男劳力数130余人,女劳力60余人,外出务工数80人,学生数20人,幼儿数13人, 人均收入2800元,耕地面积650亩,森林面积7300亩,荒坡2800余亩。 两委班子人员共7人,支部3人,村委4人,其中有一名交叉任。全村共有20名党员,平均年龄48岁,全村50余户养羊1300余只,养牛有3户,12头,养殖合作社1个,主产业玉米、马铃薯,部分为谷子、小杂粮。玉米每亩产量在400公斤,马铃薯亩产量为1000公斤,小杂粮平均亩产50公斤。有自来水全覆盖,无有线闭路,手机占总人口90%。残疾人持证人数9人,五保人数5人,低保人数9户,26人。 二、存在问题: 1、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全靠政府转移支付,可转移支付金额不增,市场消费逐年增长,导致集体无法兑现正常办公支出,更无法找项目、搞发展。靠这样下去,全面达小康是一句空话。 2、自来水有漏水情况,蓄水池年久失修,急需修缮,造成饮水困难。 3、进村水泥公路2.3公里,现无法行走,急需改造; 4、2011年全村街巷硬化,户户通,但全村无路灯; 5、排洪渠道2公里需扎坝护理。 三、建设意见和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2、改善自来水,解决人蓄吃水供求满足; 3、急需改善进村公路2.3公里; 4、急需安装路灯60盏; 5、需护理进村公路保护流域1.5公里扎坝工程 6、建议政府对我现有合作社资金帮扶扩大规模,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
段家坡底村 |
段家坡底村位于赤石桥乡西北2.5公里处,坐西北,东与武家沟村相邻,南与赤石桥村相邻,西与聪子峪乡接壤,北与胡家庄村相邻。段家坡底村在县城西北55公里处,面向东南,森林茂盛,土地肥沃,空气新鲜,靠山望水,河水清澈见底,是一个村民生活的好地方。段家坡底村有3个村民小组,有一个自然村,全村共106户,316人,男女劳力有162人,耕地691亩,林地7000余亩。段家坡底村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有山羊2000余只,牛20余头,全村以合作社为牵头带动农户进行黑木耳种植有20000余支。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胡家庄村位于赤石桥乡西部10公里处,全村有两个自然村(胡汉坪)全村户数172户,530口人,现有常住人口340人,学生数40余人,幼儿数9人,男劳力数150人,女劳力数90人,外出务工数80人。 人均收入2800元,耕地面积410亩,森林面积10000余亩,荒坡700余亩,羊2000余只,鸡100余只,农业合作社2个(培育种树,养羊合作社1个),其中在村人口50岁以上和病人、残疾人100余人,以玉米、土豆为主导产业。 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支部4人,村委5人,全村有党员26名,五保户6人,低保户24人,医疗合作百分之百。 二、存在问题: 1、村集体经济收入小,靠转移支付根本不够村基本开支,更谈不上搞发展,搞项目。 2、自然村胡汉坪是赤石桥乡和王陶乡的交界村,由于交通闭塞,出行不便,主要影响了村民致富的道路,进村路3公里 多年失修,无法行走。 三、发展意见和建议: 1、加大合作社投资力度、监管力度、资金发放力度、帮扶力度、发展专业力度; 2、希望党委政府要特别帮扶赤石桥乡和王陶乡(胡汉坪—松罗)11.6公里的口子路,这条路是社会和村民发展致富的道路; 3、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
善朴村和村 |
善朴村基本情况和概述 基本情况: 善朴村和村位于赤石桥乡西北5公里处,全村91户,362口人,学生数36人,幼儿数9人,男劳力数80人,女老力数35人。 人均收入2800元,总面积16万亩,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耕地3.5亩。可开发利用土地300亩,天然牧坡7000亩。 存在的问题: 1、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村内无任何企业,资源匮乏,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村集体经济十分困难。 2、善朴村和村的进村路总长为2.7公里,硬化于2003年,由于年久失修,该公路损毁严重,路面的油皮几乎全部出现了“脱皮”现象,损毁面积达到90%以上;路基多处出现翻浆现象;路面坑坑洼洼、颠簸难行,给群众和企业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
姚壁村 |
姚壁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姚壁村位于沁源县赤石桥乡南面,约6公里,全村176户,人口528口人,现有常住人口300人,男劳力数142余人,女劳力94余人,外出务工数155人,幼儿数31人,初中以下学生50人,高中以上36人。 人均收入4000元,林地3700余亩,荒坡4000余亩,耕地面积860亩。 两委班子人员共6人,支部4人,村委3人,其中一名交叉任职,全村共有27名党员,平均年龄50岁,全村养殖业20户,其中羊有1200只,牛3户32头。养殖合作社1个,主产业玉米、马铃薯,部分为谷子、小杂粮。玉米每亩产量在500公斤,马铃薯亩产量为750公斤,小杂粮平均亩产60公斤。有自来水全覆盖,闭路电视全覆盖,手机占总人口40%。五保人数15户,低保人数11户。医疗合作百分之百。 二、存在问题: 1、村委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上拔转移支付经费和实际开支相差太大,集体负债累增; 2、学校经费紧张,村委对学校的补贴加重,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姚壁村计划办下列几件实事: 1、新规划30亩土地,扩大蔬菜大棚种植规模; 2、开通农田排洪排涝渠1500米; 3、加强水利灌溉面积,打机电井一口; 4、河道清障1000米,护村坝500米。 |
武家沟村 |
武家沟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武家沟村位于赤石桥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是全乡人口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村庄。全村73户,243人,常住人口不足80人,多为老弱病残。其中有劳动力112人,大多劳动力外出务工,五保户5人,低保户6户,14人。耕地面积740亩,荒山面积3000余亩,森林面积6500亩。村民以种植玉米、土豆、小杂粮等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 武家沟村两委成员共7人,支部三人,村委4人,其中有两名交叉任职,有一名大学生村官。党员11人,其中有1名女党员,文化程度初中居多。 二、武家沟村现状 1、武家沟是个种植业比较落后的村庄,平均每人2.5亩地,10亩的大块地两块,山地较多,无一亩水浇地,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种植农作物传统,村民勤劳朴实,积累经验,近年来农产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400亩,玉米每亩600斤,马铃薯1500斤,这几年自然灾害严重,每亩盈利500元。 2、个体经济 武家沟是村村通实施落后村,自然村两个,全部是三轮能通过的沙土路,农作物销售有困难,服务业,村民便民店,卫生所各1个,耕种机械拖拉机2台,每台每年收入5000元,养羊养殖户1户,养羊150只,每只羊每年收入150元,养牛5户,共有6只母牛,二年生产一只小牛,小牛二年可售3000元,全村每年收入49万余元,平均人均收入2000元。 三、存在问题: 1、由于武家沟村,人口小村,由于乡内撤并学校等原因,致使人口流动大,为了生计和上学,使得村民举家外出,即增加了农民负担,也使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废。 2、村里集体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转移支付,除了各项支出外,根本不够搞建设,近几年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就是尽力改善了村里的条件,街巷硬化、河道清障等因此也使村委年年有债务。 3、村民、等,靠,要,思想没转变也是村里经济落后的一大原因。 四、今后发展方向 解放思想,利用我们村的三大优势1、地下有煤炭资源2、三千亩荒山资源可大型种养殖3、村民技术优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找商机,寻好项目,合作单位,合作伙伴来推动武家沟村经济的发展。 |
桃园村 |
桃园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桃园村位于赤石桥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是全乡最北面的一个行政村,与平遥最南端的南岭底村搭界。在村户数88户,在村人口240人,常住人口80余口,学生数20人,幼儿数9人,男劳力数61余人,女劳力数50余人,外出务工数100人,人均收入2500元,耕地面积564亩,森林面积6700余亩。大牲畜20头,羊1500余只,鸡400余只,农业合作社2个(小杂粮1个,养鸡合作社1个),其中80%以上是50岁以上的老年,以玉米、土豆为主导产业。 二、存在问题: 1、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2年7月26日,一场罕见暴雨将三公里水泥路一处冲断,两处挖空路基,两座漫水桥悬空,桥下八字坝冲毁,面目全非,直接影响村民生产、生活; 2、养殖条件落后,村里虽然有10多户养殖户,但由于经济紧缺,村民没有经济实力建造养殖场,养殖房,不能科学圈养,依旧土打土闹,任其自身自灭,因此效益不高,经济发展迟缓。 3、村民精神文化娱乐生活质量没有提升,起码的健身器材,音响设备都没有。 三、建议 1、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我们请求帮扶单位加大帮扶力度,加大帮扶资金的投入; 2、维修3公里水泥路,清障扎坝; 3、重修桥下八字坝,河道清障; 4、扩大养殖规模,创造圈养繁殖条件; 5、提升村民文化娱乐生活质量,添置健身器材,音响设备等。 总之排除交通隐患,创造科学养殖条件,提升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是二0一三年完成的主要任务。 |
红沙崖村 |
红沙崖村基本情况概述 红沙崖村位于沁源县北面75公里处,距乡政所在地18公里,全村共有73户,203口人,男女劳力90人,有一个自然村芦则岭。 一、全村总面积14000余亩,其中山林面积7000余亩,土地面积760余亩(耕地面积460余亩,撂荒面积300余亩)荒山牧坡4000余亩。本行政村设立一个支部,16名党员,全村有养羊户10户,共有羊1200余只,人均6只羊,养牛5头,养土鸡200余只。有2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以玉米、山药、小杂粮(莜麦)为主导产业。有卫生所一个(一人)。 二、存在问题:交通、信息不畅通。 1、缺乏科学技术,缺乏资金; 2、村无学校,孩子从幼儿就外出就读,引起劳动力外流,村守人员老龄化; 3、家庭住居危房胜多,有80%的房屋是60年代前建造,使村级面貌还是停留在解放初期的状况。 三、建议 1、自然村搬迁,开发芦则岺地理环境; 2、请求上级帮扶发展养殖大户,建设规模化养殖; 3、建议上级政府,开通古庄公路; 4、村村创办幼儿至三年级学校; 5、新农村建设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进行; 6、小流越治理,荒山植造。 7、由于社会在发展,各项开支大,每年欠账多,希望加大转移支付金额。 |
盘沟村 |
盘沟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盘沟村位于沁源县赤石桥乡北面,全村81户,人口242口人,常住人口72人,学生数14人,幼儿数5人,男劳力数45人,女劳力数39人,外出务工数170人,人均收入3000元. 两委班子4人,支部3人,村委3人,其中交叉任职。 全村党员14人。 耕地面积522亩,森林面积8760亩,荒坡面积5000余亩。养牛11户,17余头,养羊9户,600余只。 养殖合作社1个,主产业玉米、马铃薯,部分为谷子、小 杂粮。玉米每亩产量在400公斤,马铃薯亩产量为1100公斤,小杂粮平均亩产60公斤。 有自来水全覆盖,闭路电视全覆盖,手机占总人口100%。残疾人持证人数5人,五保人数4人,低保人数16人。 二、存在问题: 1、地区偏远,交通不便,就医、上学困难,导致外出人员多,青壮劳力外出打工; 2、耕地撂荒严重,荒山、荒坡无人种植。 三、发展意见和建议: 1、计划兴办4个,养殖业、种植业合作社; 2、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小杂粮,对外开发引进资金; 3、治理荒山、荒坡,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社,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政策的优惠,在养殖合作社的带领下,把盘沟村的经济搞上去,引导和鼓励盘沟村外出打工人员回村创业。 4、加大转移支付的投入。 |
青杨湾村 |
青杨湾村基本情况和概述 一、基本情况 青杨湾村位于沁源县赤石桥乡东南2公里处,全村206户,721口人,现有常住人口380人,男劳力数150人,女劳力数100人,外出务工数130人,学生数30人,幼儿数16人。 人均收入2700元,耕地面积1094亩,森林面积12000亩,荒坡3200余亩。 两委班子共6人,支委3人,村委5人,其中有2人交叉任职,全村有党员40名,平均年龄49岁,全村有550只羊,20头牛,4个专业合作社,主导产业种植业,主要是玉米、山药、谷子。有线电视、自来水全覆盖,残疾人持证人有14人,五保户10户。 二、存在问题: 1、青杨湾村是纯农区,集体无任何经济收入,开支全靠转移支付,现在拔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日常开支,更不用说发展经济; 2、青杨湾村有70%的耕地在村西河对岸,现在每年秋季村民淌水拉庄稼; 3、街巷硬化户户通工程欠债25万元,因集体无经济来源,无能力偿还,民工队每年告状要工钱; 4、学校因学生人数少,办公费和取暖费经费严重不足; 三、建设意见和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投入; 2、修建去地水泥桥,解决村民种地行走困难; 3、解决村集体债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