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潞城市 >> 潞华街道 >> 五里后村

五里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里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里后村简介

  五里后村简介
  潞华办事处五里后村位于潞城市西郊,全国最大的硝酸肥生产基地——天脊煤化工腹地。五里后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620户,2150人,耕地面积1800亩。五里后村党支部作为潞城市建党最早的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多年来,在该支部的带领下,五里后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该支部现在共有党员83名,其中女党员12名,预备党员2名。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总结五里后村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0:
  一、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从80年代初期天脊集团征地起,五里后村就面临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历届支村委和广大村民共同探讨适合五里后村发展的思路,最后探索出一条为临村企业提供劳务输出为主、并以多种小生意经营相结合的灵活就业渠道。从80年代初期到现在,五里后村集体经济依靠股份企业山西能源集团等的分红得到了很大提高,村民福利逐年增加,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以人为本,强化班子。一个农村如果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在五里后村主要有支部的创新教育,针对不同的党员和新上任的村委干部,采用“以人为本,灵活学习的教育方法,不断增强党员和后备干部的思想意识。在村党支部的主持下,经村民大会通过制定了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和适合全村自治的村规民约,有力地保障了村里的长远发展。
  三、红色文化,传承文明。作为潞城市建党最早的农村,时刻不忘自己的历史使命。针对近年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有所下滑的现状,村支两委组织老党员、老干部通过回忆历史,深挖五里后村的红色文化,把五里后村支部成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奋斗过程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教育。并通过红色教育做为纽带带动村民参于到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中来。如今在五里后村村民思想进步、工作积极。村民们能够自觉抵制低俗、愚昧的文化影响。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五里后村干部要以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深刻学习、贯彻-精神,倡导务实、节俭、文明之风,带领和团结全村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481001 046000 -- 查看 五里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里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五里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南山社区

  西南山社区概况   西南山社区位于潞城市站前路南端,卢医山脚下,北靠邯长铁路,东与东南山社区相邻,西与北庄村接壤,交通方便,生态环境优美。全社区现有居民663户,3162人,共分3个居民小区,15个居民小组,其中农业户310户,农业人口1089人,总耕地面积890亩,年集体收入10万元,居民年人均收入普遍提高,达到四千余元,属于农、非混合型社区。有新型环保砖厂、猪场、化工厂等民营企业,水、电、通讯设施齐全,居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全面实现集中供气,集中供暖达40%,在站前路处新建居民小区。现在的西南山社区,已是一个田园风光怡人、城市氛围浓郁的现代农村新社区。   

白鹤观社区

  白鹤观社区村情简介   潞城市潞华办事处白鹤观社区地处潞城市中华大街中段,南邻卢医山,西与古南关毗邻,东与三官阁毗邻,北连309国道,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社区现有居民276户,4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076人,党员43人,其中5名女党员,3名预备党员,耕地面积800余亩,社区内户通煤气、户通水泥路、自来水、下水道改造全部完成,年终居民人人享有福利,年集体收入45万元,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元。社区中有占地4000余平方米,市场商铺100余间的新华综合市场、铁路专用线、金华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企业,以上两个市场在去年和今年分别投入使用,解决了社区闲散劳动力600余人,给我社区广大居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三官阁社区

  潞华办事处三官阁社区成立于2003年,前身叫人民街东关三大队东关三村三官阁村,地处潞城市市区东部,东接瓦窑头社区,西接白鹤观社区,北与山底村接攘,南与成家川办事处王家庄接攘,社区中央是潞城市主干道——中华大街,根据潞城建设进程和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社区西北角有已经竣工的潞城市体育场和已贯通的学府街,下辖8个街巷,临街商铺20余户,卫生所1个。社区内有单位3个(邮电局、畜牧局、网通公司),有小区2个(老干局家属院、隆泰苑安置小区)。   村情概况   全社区土地1500余亩,其中耕地1213余亩,居住面积263亩,农业人口1248人,下辖五个居民小组,共有党员40名。全年农民总收入5319000元,人均收入4500元,集体年总收入10万元。   

瓦窑头社区

  瓦窑头社区简介   潞华办瓦窑头社区,位于潞城市东郊,东临天脊集团,西靠三官阁社区,现有农户456户,1423人,非农户280户,716人,3个居民小组,52名党员,50余家门店,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是典型的农非混合型社区。   今年来,我社区围绕“六村联创”竞赛活动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重点,“两委”干部带领广大居民,为创卫工作排忧解难,大力掀起创卫热潮,形成创卫氛围,人人讲创卫,个个当先锋,小区单位一起创卫,党员干部共同带头,居民群众同心行动,被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省级卫生社区”,被潞城市委市政府评为“改厕先进村”。在“六村联创”活动中,大力夯实经济基础,依据地理优势,开发房地产,建成泰居、泰安小区,打响“美味”、“武三婶”两个食品深加工企业品牌,推动产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户户通水泥方面,大街小巷,新村旧街全部硬化,户户通达。园林绿化方面,形成街街有香花,路路有树木,院院有瓜果,巷巷有绿荫的绿化局面。在村级管理方面,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财务、党务、村务事事项项公开,定时定期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作业。文明和谐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健身活动,把文明推向街头,把科学送入家户,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讲礼貌,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南关社区

  南关社区概况   南关是潞城市潞华办事处管辖的一个新型社区,位于潞城市政治、经济、商贸及文化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心脏区位,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东连市内机关,西接山西水泥厂,南通北庄村,北靠南街社区,南北长为1.392千米,东西宽为0.974千米,全社区总面积为1.355平方千米。地域呈金鸡形。辖区内有街巷18条:合意街、池岸街;同心巷、和合巷、民安巷、大众巷、和平巷、老西岸东巷、老西岸西巷、南头巷、南头东巷、南头中巷、南头西方巷、康福巷、康泰巷、堂地巷、东海巷、怀仁路。设18个居民小区,7个居民小组。2013年底辖区共有人口6558人,其中本社区居民共有525户,1488人,属于农非混合型社区,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12500余元。交通方便,大路环绕,东临南华公园,西偎环城水系,风光旖旎,秀色迷人,独具魅力。在这块热土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历代先辈的智慧和汗水,铭刻着时代进步、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东街社区

  潞华办事处东街社区地处潞城市中心,农业人口727人,非农业人口1134人,属于农非混合型社区。全社区区域面积约域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2亩,辖区内3个居民小组。社区居民以农业、商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社区坚持把群众工作做好,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坚持做好四个方面,不断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   东街社区解说词   东街社区全体居民向全市人民拜年了,祝全市人民万事如意,蛇年行大运。   过去的一年中,东街社区两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思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区创先争优活动提档升级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年的发展,一年的变化,离不开  

西街社区

  西街社区简介   西街社区位于潞城市城区,为原县城内四街之一。社区内有公建厂、-等单位及卓越水泥厂、潞城大酒店等中小型企业,现任支居委班子共七人,党支部书记陈中华,居委会主任许来栓。现有居民1413户,其中农业人口396户,1316人,有土地585亩,其中耕地300亩。目前,社区已实现数字电视全覆盖,100%通水泥路,100%通煤气并享受社区补贴;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南街社区

  潞华办事处南街社区位于市区中华西街北侧,西华路中段,合意街北侧,南与南街社区紧邻,西和309国道过境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社区现有336户,人口945人,耕地面积121亩,人均0.12亩。2011年人均收入6000余元,集体收入20余万元。   南街社区两委班子,始终以党的基层建设为龙头,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村民自治章程》,坚持“四议两公开”程序,推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干群关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解放思想,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强化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号召力。社区面貌逐步改变,人心思富思进,社区安定和谐。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结合社区实际,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借鉴经验,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到社区各户,创新模式,临街的住户房屋出租,社区给予帮助和提高道路和水电、卫生等便利条件。以“兴业、居住、人和”为目标,社区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都有一定的收入,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丰富。同事围绕着第三产业着手,乘城中村改造之东风,摘掉戴在头上几年不回迁的帽子,有望在二年内增加集体门市1000余平方,纯收入可达30余万元,社区办公条件同时得到改善,为市域城镇化建设打造了平台。   近年来,社区在推进产业化发展,户户通工程,文明和谐稳定等方面作为大事来抓,累计投资200余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亮化、白化、休闲为一体。同时社区居民福利一年比一年提高,人均320元。农民合作医疗参加率100%,养老保险参加率100%。逐步形成一个文明、健康的社区新风。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磅礴流朝中,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有不甘落后的劲头,为社区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北街社区

  北街社区概况   北街社区位于潞城市区北边,紧邻市政府,交通便利。现有农业人口1373人,党员53名,妇女党6名,占党员总数的13%,高中以上党员18名,占党员总数的35%,支居两委干部7人。经济收入30至35万元。耕地865.65亩,菜地63.75亩,苗木花卉占地60亩。   在新农村建设中,北街社区紧扣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科学制定了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举措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全社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北街支居两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在资金十分匮乏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将社区内的主街道及居民楼硬化,硬化面积达到97%.实施居民饮用水水网改造,解决了居民饮用水的问题。居民福利从无到有且逐年增加,同时为发展新区经济积极引资上项。鑫润混凝土搅拌厂建成投产。居委会综合楼、灯具厂居民住宅楼以及城内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将对北街的经济起到一定的发展。   做好安全工作,社区重抓宣传,强化措施,健全组织,细化目标,确保辖区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我社区还把调解矛盾纠纷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先后较好地调处矛盾纠纷;重抓义务巡防,配备专职人员,定期、定时巡防,辖区内无严重的违法事件发生;细抓信访,无一起严重越级-事件发生。   落实双向承诺、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创先争优。将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突出解决在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的认识、调整产业结构、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实现新跨越。深入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达到了目标要求。   我支部每位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年初作出公开承诺,并认真落实,敢于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支部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细化党员任务职责,将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为北街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重卫生工作,积极配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泛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社区组织召开支居两委会、党员大会,层层传达上级会议精神,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卫活动意义,目标任务和创建要求,努力营造舆论氛围,使创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从思想上重视创卫、从意识上关心创卫、从行动上支持创卫。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创卫活动的积极性。   学府街、府西北路水泥抹面抹墙面2200平方米,白化7000平方米,广告牌更换51户。社区内把清理垃圾、整治乱堆乱放作为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我社区雇佣铲车两辆,农用车四辆,出工五百余人共投3000余个工。集中清理铁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整治乱堆乱放共计五十多处。确保了社区干净卫生,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民生质量。   今年以来我社区在市委、市政府和潞华办党委和潞华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支居两委干部带领全社区干部群众,以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两委成员团结一致,全面开展“六村联创”,大力实施“双向承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今后工作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日常工作,两委班子继续发扬团结奋进的精神,创新思路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北街的新局面而奋斗!   

东南山社区

  东南山社区概况   潞华办事处东南山社区距城中心仅1.5公里,座落于卢医山脚下,交通十分便利,南与城内卢山北路相接,依山观景,层峦叠岫,松柏葱郁。社区面积不大,约0.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4户,常住人口547人,分为4个居民小组。耕地总面积约347亩,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足,适于玉米、小麦、谷子等农作物的种植和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多种多样。现有低保户5户,残疾户5人;党支部共有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2名,外出党员2名。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5名。   东南山社区位于名冠“潞城八景”之首的卢医山脚下,在潞城市区南面,有一座并不算高的山,叫卢医山。远望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脉,苍松翠柏,荆棘丛生,给人一种浑厚与淳朴之感。卢医山在潞城古八景中名列榜首,足见此山一直是小城人心中的一块圣地,更是每一个潞城人心中的一处风景。据《潞城县志》记载:扁鹊应邀给赵简子看病,路过此地,看到男女老幼上南山求神拜药,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停下行程,坐居南山,为当地人医病。由于他诊断准确,药到病除,百姓把他当作了下凡的活神仙。扁鹊走后,南山随即被当地百姓改叫为“卢医山”。并在山上修起一座石庙,取名“卢医庙”。后来,当地百姓根据扁鹊神医的传说,在山顶和山腰相继修建了“风洞”、“卢医叠翠”等景点,以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   在潞华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和社区两委的努力下,以改革为动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切入点,以“六村联创”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以服务居民、凝聚人心为理念,努力创建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   近年来,该社区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先后投资5万元修缮美化了街道,硬化街巷1200平方米,白化墙壁3000平方米,街道绿化补植补种300余株,新增路灯10余处,投资2万元,修建了体育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5套;投资3万元,平整居民住宅场地8000平方米,新型居民小区正在筹划中。如今的东南山社区,民风质朴,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一个和谐发展的新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古南关社区

  古南关社区简介   古南关社区现有居民430户,1630人,耕地面积600亩,人均耕地0.3亩。全社区劳动力720人,其中从事蔬菜种植20户,个体工商户150户,运输户50户,小型建筑22户,安装修理25户,其它经营30户。   

辛庄村

  辛庄村简介   辛庄村位于潞城市东郊,南邻207国道,北依邯长路,交通方便快捷。有131户,515人,耕地面积431.28亩;支部共有党员32人(其中女党员4人)。   近年来,在潞华办事处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辛庄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有华宇农工贸有限公司是我市设施先进、养殖科学、规模化的养猪基地,也是调整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该养殖场投资100余万元,为全封闭猪舍,实行封闭式管理,采用箱床产仔,箱床培育的繁殖方法按科学配方制作饲料,引进最新技术防疫防病,科学饲养。2008年,华宇猪场的扩建被列为办事处“3866”工程项目,扩建后达到了年出栏存栏生猪10000头的规模。与此同时,华宇猪场还带动周边十七家农户搞联产养殖,并提供技术和服务,引导广大农户走上科学养殖之路。  

北庄村

  村名来历明嘉靖二十六年(1548)重修观音阁碑记,显示村名为:大明国山西潞安府潞城县平原乡南庄村,顺治年间,更名为北庄村。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3°09′50″—113°17′00″,北纬36°17′42″—36°22′59″,。地处潞城市城南新区,距乡镇政府2千米。(直线距离)   政区沿革明嘉靖年属平原乡南庄村,清顺治七年(1650)属南乡翟店里北庄村,民国执礼里民国六年(1917),废都里制,实行编村制,属潞城县第三区,区公所设于南垂镇府君庙,民国二十三年(1934),并入潞城第一区,区公所驻地窑则头。1953年5月,潞城县进行划乡,属第一区北庄乡,区公所驻地窑则头,1954年撤销六个区,属潞城乡,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城内北街,1959年,五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公社驻地:城内北街,1961年城关公社北庄大队,1984年废纸人民公社委员会,属城关镇,1994年潞城撤县设市,属潞华办事处北庄村。   村制划分2012年末,为潞华办事处北庄村民委员会,辖0个自然村;下设9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2年末,全村489户。辖区总人口1714人,其中,男性861人,女性853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2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2‰。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2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3千米,总土地面积3.3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8.6人。   

王山坪村

  王山坪村位于潞城市郊东北,距市区5公里,西依禹王山底,东与微子镇称沟弯搭界。全村共有133户,498人,党员16名(女党员2名)。现有耕地57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过去几年中王山坪村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修建了集文化办公于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且完成了户户通水泥路工程,使王山坪村现有水泥路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解决了广大村民“出行难”的困难。   在潞华办事处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王山坪村积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农村三项工作,特别在植树造林和卫生整治方面,王山坪村支、村两委干部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科学规划、多方融资,使得这两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王山坪村支、村两委按照潞华办事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务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并按照“干净、整洁、村绿、建制”的标准,通过治理垃圾、治理乱堆乱放等措施,使王山坪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形成了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的农村环境。   

山底村

  山底村村情简介   山底村位于潞城市东北,紧临309国道,东依朝东山,西与长治市优种猪厂搭界。距市区1.2公里,共有243户,人口885人,四个村民小组,党员22名(女党员3名),耕地面积1238.5亩,原承包耕地1235.5亩,退耕还林51.7亩,309公路占地61.3亩,公路绿化耕地210亩,长安高速公路占地62.35亩,现有耕地850.15亩。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山底村支、村两委在潞华办事处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提高班子素质,加强阵地建设。为改善山底村办公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党的阵地建设,2010年山底村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集办公、教学为一体的村委办公楼,使用面积可达630平方米,为山底村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证。   二、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山底村经济。2009年山底村在保障传统农业生产基础地位的同时,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发展山底村经济。09年初山底村因地制宜,引进香菇养殖,经过八个月的紧张筹备,终于于八月底完成了山底村香菇养殖基地的建设,建成了年产香菇30万斤的养殖规模,初步估计可达到年纯经济收入80万元。经过九、十月份的生产经营,我基地生产的香菇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三、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注重实效。2009年进行全村水网改造和街巷户通水泥路工程。经与水利局、交通局等相关单位联系,在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完成了全村4700米水网改造,使全村230户都能够吃到安全纯净的自来水,解决了多年来山底村没有自来水的难题,为村民有一个健康卫生的饮水环境奠定了基础。水网改造结束后,支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春夏之交的有利时机,开展户通水泥路工程。对全村40条街巷进行了全面硬化,全村街巷硬化率达90%,硬化长度4833米,硬化面积19333平方米,工程投资约1451194万元,解决山底村多年来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随后又修建了约60平方米的群众活动室,使群众在茶余饭后能有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并利用远程教育向群众传播科技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山底村已积极安置乒乓球和篮球活动场地,为丰富山底村的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贾村

  东贾村简介   东贾村位于潞城市北郊,距市区一公里,东依禹王山,西邻潞石线,北临309国道,南与城内北街、古南关地界相邻。全村共330户1280人,分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680亩。全村党员36名,其中女党员3名。全村以豆腐生产、豆制品加工,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养殖,开展石膏加工和生产环保砖等为产业,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民年人均收入年年递增。   

西贾村

  西贾村简介   西贾村处于潞华办事处北侧,距市区2公里。北靠禹王山,南至环城路,309国道、长安高速公路东西贯穿西贾村,潞石线县乡公里沿村边南北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420余户,1200余人,耕地面积873亩,5个村民小组,41名0员,27名村民代表。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近年来,西贾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大力改善基础条件,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在潞城市委、市政府“六村联创”竞赛活动中西贾村取得了“平安先进村”、“村级管理先进村”、“文明和谐先进村”、“户户通水泥路先进村”、“园林村建设”、“产业推进村”六星村工作。又于2011年实现了“五个全覆盖”。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困难多方筹资,硬化道路25000余平方米,促进了村容整洁,改善了群众出行。种植树木2万余株,绿化了环境,又投资180万元为270户村民接通煤气,改造成“双瓮式”农厕,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二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自筹资金建设村民文化娱乐场所,农民图书室、阅览室、农民休闲游园。三是引资上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引资1000万元投产神农奶牛场,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种植了全株青贮玉米为神农奶牛场提供饲料原料,有力地支撑了当地农林畜牧产业发展,推动了规模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引进我市规模最大的禽业养殖基地—福禄寿禽业养殖公司;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今年又引进大型林业育苗基地—久润园林绿化公司;在西贾村废弃的旧砖厂处成立了我市唯一一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基地,使废弃的土地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增加了村的集体收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支村两委将在转型跨越发展和我市成为“综改试验市”的大好形势下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富民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村经济实力相结合,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紧紧抓住良好机遇,发挥优势,迎难而上,努力把西贾村建成经济进步、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西村村

  西村基本情况   潞华办事处西村地处潞城市西北郊,距城中心仅1.5公里,东有207国道,南邻309国道,西靠王曲电厂,邯长高速公路穿村北而过,地理位置独特,西村村由西村,梧桐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624户,2182人,其中党员79人,耕地2212亩。西村村支、村委一班人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潞城市委、市政府和潞华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西村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六村联创”活动,在2009年创建活动中,西村村组织广大党员、群众针对“六村联创”中要求的各项工作积极开展,争得了文明和谐先进村,在2010年的创建活动中,西村村又经验收取得了户户通水泥路先进村。   结合潞城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精神,在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西村村积极响应上级精神,全面配合开展创卫工作。共同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贡献力量,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史坊村

  史坊村简介   史坊村位于潞城市西二公里处,东依王曲电厂、南傍晋牌水泥集团,全村共有530户,1834人。曾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先进示范村、省级卫生村、长治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村、民主法制示范村、潞城市新农村样板村、红旗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在潞城市“六村联创”竞赛活动中,被评为第一批六星村。   

侯家庄村

  侯家庄村基本情况介绍   侯家庄村地处潞城市西郊,东邻207国道,南有邯长铁路,交通便利,地肥水浅,地平如毯,风景迷人。全村共有615户,2010人,其中0员70名,支村两委成员7名。全村总耕地面积3200亩,其中水浇田蔬菜40亩。全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均气温18℃,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70-80mm。全村分4个村民小组,5个党小组。总人口2210人,其中,农业人口1938人,城镇人口224人,流动人口168人。全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300亩,谷物播种面积40-50亩,其他谷物播种面积为15亩,玉米播种面积2800公顷,豆类播种面积6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0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为30亩。   近年来,侯家庄村党支部、村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指导精神,在潞华办事处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生工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一)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8%;总支出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4601元,比上年增长8.6%。粮食总产量12.76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2%;蔬菜产量2.4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338元,比上年增加303元。外出务工人员达1000余人。   (二)农业生产情况   1、农作物播种情况   全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300亩,谷物播种面积40-50亩,其他谷物播种面积为15亩,玉米播种面积2800公顷,豆类播种面积6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0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为30亩。   2、畜牧水产品情况   2011年,全村共出栏肉猪头数50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6头,羊48只,家禽12000羽,禽蛋产品产量达2.5吨。期末大牲畜存栏10头,其中耕牛1头。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建立食用菌基地一处,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已建成实验室、培养室1040平方米;高温灭菌室20个,总计300平方米;发菌室500平方米;食用菌大棚4架,3400平方米,现正在新建食用菌大棚6架。大力扶持猪、羊养殖业,新建规模养殖场地两处。   (三)农民现金收入情况   2011年共计实现现金收入480万元,人均现金收入约4400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人均1282元,工资性收入1085元,转移性收入1085元,财产性收入685元。与去年同比增长5.06%。从去年的人均现金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的上市的情况,大部分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靠种植农产品出售后换取。在调查户中,有65%的蔬菜均上市,并且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85%。   (四)科技兴农工作   1、加大科技含量投入   兴办了科技农函大,培养了具有种植、养殖、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220人,其中技术员24名,技师12名,乡土专家1名。   2、加大资金的投入   近年来投资5万余元和村小学联办多媒体科技教学室,两年来使更多的农民直观教学,掌握各方面专业技术,使他们尝到科学种田、养殖带来更大的经济收入的甜头。   3、注重人才,树好样板   人大代表、乡土专家赵堂则同志,利用口粮田试验采取优种优育,提高粮食单产,利用立体种植,向空间要效益,增加复种次数要收入,带动村民大田推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收益。   4、依靠科技兴村富民   村民已经打破过去的传统种养殖业观念,户户学科技,靠科技,掌握一定的科学种养植技术,向科技要效益。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继续秉承“勤劳致富,科技兴村”的指导思想,把广大农民朋友们带上小康生活。   招商引资方面:现有驻村企业五个:永腾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目前一号、二号厂房及办公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总投入85%,2012年4月全线投入生产,公司当年将为国家上缴税金100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300余人;元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780余万元,以生产煤矸石内燃砖为主,占地5.1亩,年产标砖3000万块,解决劳动力100余人,2012年预计投资1000余万元,新增粉煤灰增压砖项目;阿波罗型煤厂公司固定资产3700万元,占地70余亩,该公司的“煤渣复合粘合剂”申报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综合利用年产120万吨节能环保型煤扩建项目”及“10万吨基于镁渣复合型粘结剂项目”,两个项目已立项批复,并已纳入了山西省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绿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预计投入资金270万元人民币,土地170亩,种植栽培园林绿化苗木,如:白皮松、樟子松、美国速生竹柳、海棠、核桃苗等多个品种共计数十万株,用于园林绿化和水利建设项目;潞城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20亩,预计投资3000余万元,以高端花卉及蔬菜项目为主,需用劳动力100余人。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侯家庄村共投资200余万元,安装新路灯100余盏,全面启动了“三电合一”工程;并安装监控摄像10余台;修建排洪渠3500米;投资20余万元进行园林村建设,绿化面积达4000平方米。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资80余万元在村委门前修建一座融文化、体育、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广场,投资7万元新建一座群众健身娱乐广场,并配备了20多台健身器材,成为广大村民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成立了由100人组成的全民健身队伍,定期举办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寄宿制小学一所,投资460万元。   民生工程方面: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全村主街主巷实行灰渣不落地方式收集,小街小巷定点修建垃圾点;投资50万元完善户通水泥路5790㎡;今年还实施了户户通煤气工程,总投资260余万元。起动农村专业合作化组织,兴建完成新农村住宅小区等等民生工程。   历史文化方面:侯家庄村村委大院的东侧有几座古建筑居住院落。村民们称其“侯家大院”。“侯家大院”位于侯家庄村东头街老宅巷002号,坐北朝南,分布面积达几百平方米,始建不祥,但据文物部门资料显示,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据老人们讲侯家院一排八个大院,系古人侯万里的祖宅,第一院为牲畜,长工们所住;第二院在老者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早已坍塌;第三院为现在侯家后辈的上几辈所住;第四院为侯万里所住,第五院也早已坍塌;第六院第七院现在存在,六院保存完好,七院已被后人们所改建,第八院则在坍塌之后,成为现在村委的所在之地基。其院中所建一贞洁牌坊也已被拆。   现存保存完好的院落中,四合院保持原有状态,有南房七间,兼门楼,有装饰头拱板门、门蹲石,门后额正面书“是亦为境”,额后书“读书便佳”。正房七间为石砌台基,石头山顶,其明间出厦三间,柱头装饰头拱,额下垂花柱,格扇门,东西厢房各三间二层。经过这多年的历史,院中门窗陈旧破损,院地的青砖亦酥碎斑斑。   

岭后村

  岭后村简介   岭后村位于潞城市区西北方向五公里处,全村共有230余户,(包括三个自然村)总人口842人,现有耕地面积960亩,全村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1名。全村以养殖业为经济支柱,生猪存栏量达1000多头,2010年人均收入4500余元。  

南庄村

  南庄村简介   南庄村位于潞城市潞华办事处的南大门,离城2.5公里,东临卢医山森林公园,西邻207国道侧村而过,地肥水浅,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320户(包括自然村一个)总人口1147人,分五个村民小组,村有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四名,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327亩。支村两委认真按照党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新产业,改造村容村貌,全面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牧方面:南庄村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种植面积达1791亩,小面积零星种植有小麦、粟;农副产品主要有大葱、旱地西红柿、矮0桃;果园五个;生猪存栏量七百余头;茂源蔬菜大棚投资已达一百余万,种植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西葫芦等;工矿方面:现有驻村企业润升玻璃钢厂,建宏采石场;村上有小学及幼儿园各一所,满足了村内3-12岁儿童的就学需求;医疗保障方面:现有卫生所一个,全村参加合作医疗比列已达96%。第三产业方面:在办事处总体发展的规划布局下,依据南庄村紧靠国道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优势,支村两委收集各方信息动员全村青壮年在农闲的时候跑运输,收购余粮,全村上下目前大小车辆共有170辆,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超5000元。   

五里后村

  五里后村简介   潞华办事处五里后村位于潞城市西郊,全国最大的硝酸肥生产基地——天脊煤化工腹地。五里后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620户,2150人,耕地面积1800亩。五里后村党支部作为潞城市建党最早的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多年来,在该支部的带领下,五里后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该支部现在共有党员83名,其中女党员12名,预备党员2名。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总结五里后村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0:   一、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从80年代初期天脊集团征地起,五里后村就面临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历届支村委和广大村民共同探讨适合五里后村发展的思路,最后探索出一条为临村企业提供劳务输出为主、并以多种小生意经营相结合的灵活就业渠道。从80年代初期到现在,五里后村集体经济依靠股份企业山西能源集团等的分红得到了很大提高,村民福利逐年增加,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以人为本,强化班子。一个农村如果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在五里后村主要有支部的创新教育,针对不同的党员和新上任的村委干部,采用“以人为本,灵活学习的教育方法,不断增强党员和后备干部的思想意识。在村党支部的主持下,经村民大会通过制定了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和适合全村自治的村规民约,有力地保障了村里的长远发展。   三、红色文化,传承文明。作为潞城市建党最早的农村,时刻不忘自己的历史使命。针对近年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有所下滑的现状,村支两委组织老党员、老干部通过回忆历史,深挖五里后村的红色文化,把五里后村支部成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奋斗过程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教育。并通过红色教育做为纽带带动村民参于到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中来。如今在五里后村村民思想进步、工作积极。村民们能够自觉抵制低俗、愚昧的文化影响。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五里后村干部要以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深刻学习、贯彻-精神,倡导务实、节俭、文明之风,带领和团结全村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里后村特产大全




五里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