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潞城市 >> 辛安泉镇 >> 申家山村

申家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申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申家山村简介

  村名来历早在清成丰年前此地就有人居住,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据关帝庙碑文记载)据传,先由申姓家族进入,由于发现村西北有泉水(现地名:小井场)而居住在此开地种粮。后有贾姓家族进入,在村东居住,以烧木炭为主,顾村命名为“申贾山”而后因申姓家族壮大,贾性较小(至今只有三户)在土改后期村名改为“申家山”此时有公章记为“黎城县常村管区申家山村”解放后入潞城县石梁乡辖区至今。
  地理位置申家山村位于今辛安泉镇中部,东邻续村岭,北邻后五庄,西邻合室,南邻漫流岭距镇政府5公里。
  村制划分2012年末,为辛安泉镇申家山村民委员会,下设4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2年末,全村85户。辖区总人口186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80人。总人口中,都是汉族。2012年,人口出生率2‰,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负1‰。
  辖区东西相距3千米,南北3千米,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人。
  地形地貌地处山区,周围环山,居住山底,解放后村东开辟一条出村路,改革开放后建一石桥,后埔为水泥路,2000年通自来水,解决了多年吃水问题和交通。由于山林茂盛,野生动物繁衍较快,特别是野猪,已超出生态平衡数据。由于住房结构是早年的土窑洞,故每年雨季造成不同程度的倒塌皆有。
  水文2000年从续村岭接通了自来水。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申家山村人少地多,国营林场位于申家山村,退耕还林面积有816.3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481102 046000 -- 查看 申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申家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申家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常村村

  辛安泉镇常村位于辛安泉镇东南部,浊漳河南岸,邯长铁路、公路横穿而过。全村现有林地面积6225亩、耕地面积1350亩、退耕还林364亩,有171户,639口人。  

西南村

  西南村位于潞城市东北部,地处辛安泉域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全年无霜期达180天。全村963人,260户,党员43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女党员4名。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水浇地1100亩,退耕还林900亩,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2008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西北村

  西流北村,简称西北村,属于西流北片境域。根据原有古柏、古槐推测,应为隋唐时代发迹,确凿证据是涧口真武阁殿内两通碑记:其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绣“潞河镇路记”;其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潞河新建阁劵记”碑文明确记载西流里...,故西流发祥于明代以前。   西流北村里程足迹   一、西流北村概况   西流北村,简称西北村,属于西流北片境域。根据原有古柏、古槐推测,应为隋唐时代发迹,确凿证据是涧口真武阁殿内两通碑记:其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绣“潞河镇路记”;其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潞河新建阁劵记”碑文明确记载両流里.....,故西流发祥于明代以前。   西流北村住浊漳河两岸河谷盆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2'48〃,北纬36°24'30〃,地处潞城市东北方向20公里;辛安泉镇东南8公里处,北临古城村南毗南流村,隔河与南堡、北流相望,两依山恋。   西北村自明朝以来,先后命名为,西流里、晚渡村,西流村,1964年西流村分为西流南村、西流北村两个行政村。如今西流北村为潞城市辛安泉镇所管辖,本村有村民委员会领导,下设3个村民小组。   2012年末,全村209户,681人,其中男343人,女338人,党员49人,站人口6.7%。2012年出生5人,出生率为0.7%,死亡5人,死亡率0.7%,人口自然增长率0%,辖区东西长4千米,南北宽3千米,总面积12平方千米,每平方约5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307亩,其中耕地1438亩,林地1097亩(包括退耕还林地),全年总收入45885万元,人均收入6798元。   该村地处漳河谷地,地质分河川、沙土地;麻地平川肥土地,山间丘陵梯田等种类。山脉有北石岭、榆树岭等,最高峰麦格脑山峰。村临浊漳河,流域广阔、土质肥沃,适合植物生长,以前一直以农粮为主,盛产小麦、谷子、玉米灯及经济作物棉花、花生、西瓜、红薯等。六十年代,地下水上升,曾种植稻禾之类,产量可观,有上党“小江南”之称。近年来由于水源变故下落,以北方大田玉米为主,兼种部分西瓜、花生等作物。   西北村地域,石膏藏量较大,七八十年代曾大量开采外应,支援工业建设用料,今年停采。   西流境域为辛安泉水泵中心地段,水资丰富,水质上乘,天脊、长治在此建站抽水,日夜水流源源不断,送往天脊和长治市区,支援工业应用和供应市民食用。   畜牧业:2012年有牛12头,骡14头,家禽400羽;2012年拥有大型农业机械2台,中小型20余台。   文化艺术:1978年前,地方特色民间有大小5个,其中民戏一班,八音会一队,举办文化活动一年两次(正月十五、二月庙会),另有个人剪纸。   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9户,人数52人。   二、西流北村教育沿革   西流是个古老的村落,源远流长,在古民历史沧桑世事的生活中,积淀了诸多具有价值的生产生活以及娱乐互动的先例,增添人民生活“食量”,故,文化底蕴深厚。这和历代教育息息相关。古传西流隐士商或路堡程氏布政一例,可视为西流教育的开启。明代令首高士王尚尖,父子德威气高,能承揽赤诚纠众,修筑潞河镇北阁,玄武大帝,在当时方邻无有,唯独西流里才气超众,威名四方,可见他是受教于西流的古人,西流教育无可非议的说明较早,文底深藏。民国时期也有像刘志冲姜聚章,张景魁,启蒙教育受于西流,从西流买出第一步。   抗日时期,西流由姜聚章、刘志充、姜安忠,先行倡导办起农民识字班,和简易小字,这就是0领导下的教育在西流的雏形。和当时,李进玉,刘来成、辅教。先后在,西山奇珍家,蒸馍铺,龙王庙就读,想也学习简单汉子。和查路条知识及路条用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小学办在教堂(垒孩家)学习些日用杂字关于与前之类知识,如:“爸爸赶驴送公粮,军队吃饱大胜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办起正规小学,政府教育机关派来正式教师,村上委任教育委员1人负责学校事务。低年级以识字为主,高年级学些珠算斤称歌之类。58年办起简易高校。61年正式版起完全小学(1—6年级)课业包括以前小学和高小全课程。文化革命学校混乱荒唐,68年虽恢复上课极不正规,69年全国统办七年制(小学加初中),又旋订公办学下放大队办,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西流籍教师全部四村办学,工作在校,吃住在家,同社员一样赚工分,71年撤销不合理,不现实的教育制定,教育恢复正常,直到1985年,乡办独立初中成立,西流为完全小学,1993年西流小学改为西流寄制小学,服务于西流、潞河、古城、涧口、南流等生源至今。   三、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卫国保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本该国泰民安,全力以赴搞经济建设。这时的蒋介石为首的蒋帮集团却妄想抢夺,中国0领导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年抗日打下的胜利的果实,竟然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挑起0胜利果实的大内战,这使全国人民决不允许的,西流热血青年,首当相应足够召唤,踊跃报名参军,奔赴疆场,决心打败蒋匪帮,解放全中国,捍卫胜利果实,卫国保家。西流出现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参军入伍的动人场面,47年一次西流热血青年参军入伍竟达42人,赢得潞城县政府表彰。他们入伍后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浴血奋战,1949年大陆已基本解放,同年(1949)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全国人民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奔走报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贺安居乐业。新时代开始,然而西流部分热血青年血洒疆场,将青春生命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为国捐躯,可歌可泣。殉为烈士们,你们有功,行为伟大,永载史册万古流传,刻碑铭记启示后人。   又有84岁师级离休军人李进密,46年自荐从戎,奔赴疆场,风风雨雨,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忍含饥挨饿,顶着随时有牺牲危险的战场,勘察地形、制图(身为制图员)日夜操劳,落得双目失明,军涯生活六十年,时时为祖国疆土挂念。还有八旬有余转业军人刘安乐,为祖国解放事业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奋不顾身,打败了蒋匪帮,解甲归田后,以一个普通劳动者参加农业生产,不居功,不自傲,感情纯朴是西流人民心目中的号儿男。是西流人民的光彩。   四、引漳灌田、水利先锋   山西固有十年九旱之说,听老人说“过去咱这一带,风调雨顺年份很少,不是春旱下不进种;便是伏旱,禾苗枯死,年年岁岁无好景”所以引漳灌田早已成为当地群众渴望已久之事,历代统治者,只为个人享乐,无视百姓痛苦,欲望总不成现实。   1949年,解放战争告捷,在0领导下,将渴望变为现实,破土动工决心修一条旱年得丰收的水渠—中灌渠。从1949年农历9月18日开工,在支书刘盘英、村长王海贵的带领下,全村百姓老幼齐上阵,苦战一冬一春,翌年(1950)农历4月3日胜利竣工,开凿了一条长八里,宽丈七的自流水渠,可直接浇地九百八十四亩,汲水引灌农田三百零九亩,使十三顷良田不再受旱魔袭击,保证年年丰产,岁岁丰收,是村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摇钱树、聚宝盆,受到县政府水利先锋表彰,波受群众赞颂,值得纪念,为此特请文人刘志荣、姜安中撰文,寺润标卉书铭讫,精刻石碑一通,永作纪念。   (碑文附后)   中灌渠解决了十三顷良田免受旱魔侵袭,保证年岁丰收,村民尝到了引漳灌田保丰收的甜头,群众更高更大的设想日趋明显,能否将水位提高30米,修一条全灌麻地一片土地。领导顺从民意经勘查决定入水口开在潞河摊,渠道经潞河、涧口、古城,沿山盘石,钻洞过水,凿石开通,直至村边土地庙前,顺村中而过。1954年春动工,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修成一条地跨四村域长10多华里的水渠,增加水田500余亩,可牲畜饮用,村民洗衣诸多方便。   西流地形相似于中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北部河滩干燥,南河滩山脚下浆水汪汪(七十年代南河柳滩水旺盛)直打水花,涌泉,喷口比比皆是,大滩小哇一片汪洋,清凌凌的泉水,不能为百姓享用,白白流去,实在可惜,人们望而乍舌,七十年代初,人们巧思遐想—让清泉水返回西流授录于村民多好,自古水往低处,人往高处攀,让南流低处水倒流回西流时真比登天难,这时有人提出外地提水工程,便想到提高500米,在柏脉东山脚开渠倒流。但在陡峭山崖半腰凿石开渠,如上青天—无梯,况且酒房到村有100多米的深沟,不能流通,倒流也是枉然。   创举原有想象,群策群力,战胜万难,用林县人民修红旗渠,半山凿石开道精神,开渠道,请师傅设计,群力相助架水泥渡槽,一年将水倒流至村边,第二年(1973)春完成街道地下走水管道,三月全渠灌通,试水成功,古泉水倒流回西流供人们无偿享用,可灌田,可饮用,一本万利,人间奇迹西流造,西流人民有聪明智慧,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坚强的毅力。   三通水渠的修成,给西流人民造福万代,西流人民的无穷智力和刚毅居强精神是西流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歌可泣,流芳百世。   五、瞩目喜看“乡村城镇化”快车道上的西北村   西流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革和战天斗地的辉煌成果,都与西流的领头雁—历届支部书记和村长(主任)息息相关。他们为西流绘制强村富民蓝图,身先士卒带领广大村民辛力劳作,奋力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成果累累,功不可埋,在西流的历史典册上都有光辉的一页,深受村民爱载和赞誉。   西流北村2008年换届选举,广告不多,言不狂,沉着稳重,年轻有为的青年小伙子刘庆军当选为西北村村委主任,他走马上任后,首先访老问贤,多方纳谏,广集良言,根据实情制定西北可实施强村富民蓝图:一手抓村容村貌改观;一手抓农业转型发展。分工协作,以村委李从星领衔,任用谋土,土工程师刘成良大刀劈斧进行村容整治,多功能大院改造;以村委刘民生领班,抓农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合理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刘庆军主任担负重任—搞外联、资金、协调各方关系,招引各方投资赢取外资,保证西流北村全年开销有余。   李从星、刘成良等人通过详细观测研究,村委会一致通过多功能大院改造方案:东西库房全部拆,窑上二层拆五间。在实施中发动党员刮砖,平地基,不到两月,崭新多功能大院改建竣工,东西由玉栏栅中开大门,门庭水泥方敦上安圆灯饰。“西北党支部”,“西北村民委员会”挂两边肃穆庄重,气势昂然。大门正对会议室,宽敞明亮适用。两旁分设妇联、民兵、科技、图书馆各部办公都有室,诸多事情挺方便。窑上二层拆五间,改门楼为凉厦,楼上各间互通畅,明亮光彩,每逢年节、庆日,大红灯笼挂其间,光跃夺目。是西北村新形象不语代言。南面旧舞台刷新改容面,庭柱窗格蓝绿配红悦目恰当,前顶黄色,眉目“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红漆油彩,格外鲜艳,每月有电影,节日有红火,二月庙会唱大戏,西北村民欢乐在此间。门外又修文化活动场,植树栽草,铺引道,正对东西大照壁,伟人大像墙上贴,清闲来活动,眼观人像,心中悠然生起将时光追根溯源,不是伟人领导难日今日美梦,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忘众伟人。体育器材安街旁,活动健身益处长,每日早上来锻炼,健康寿长。西北村民欢乐歌颂不忘感恩和伟人,西北领导心中记全民协力奔小康。全年花费九十万,不用村民来负担,人人都夸奖领导。   二项工程在开设,重点要使村民迁下山,村委研究决定规划两街十巷建宅,合理调配基地,妥善处置,饮水、排污管道,互不妨害损伤,达到道路畅通,进水如意,排污方便。一切为西北城镇化村容安排。村委为鼓动村民下山修宅,制定将多惠民政策。首先,村委租车,统一垫底基,批宅基不用自找,村委管包,一切手续村委办,村民只用报个名,填个表就可如意选宅基,方便省心少消费,优惠政策暖民心,一年修成50院。二年下来联通钱建近百院,西北城镇化农村规模明显,近期电视、电脑、电话一线三通,保证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全村安装摄头,安全防盗 厕所改造文明,卫生,改变农村旧习,院里院外硬化,门眉鹰壁,彩砖美化,无处不显,城镇市容,村民百姓,为之丰厚,生活美好,无忧无虑,劳逸结合,少忙多闲,住宿安宁、如意,生活水平高尚,心情欢快,健康寿长。西北村以上了“乡村城镇化”的快车道,前景光明。近二十余年连续受上级表彰:荣获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文明村、平安村,先进集体,红旗党支部,六星村等荣誉称号。   本届领导,“五七”班子:即五名村委:庆军、广庆、民生、水旺、苏琴,七名支委:庆军、民生、水旺、苏琴、建明、爱秀、从星。以刘庆军为协力奋进,为西北村在“乡村城镇化”快车道上加速奋进。   领导有大志,群众信心高,领导倾心于民,民用领导诚心,干群同心,奋力拼搏,为建成小康新农村,永不停步:善良淳朴的西北村民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支持领导,起航杨凡,为新目标;全民全部迁下山,家家住进新楼院。冰箱空调户户有,绝大农户添轿车。做饭烧菜电气化,车门都是自驾车。有滋有味度时光,农户全都达小康。   

斜底村

  斜底村简介   斜底村位于辛安泉镇的东南部,全村共有46户,170口人,耕地面积278亩。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展沼气30户,种植果树155亩,基本上达到了人均一亩果树,未来的红富士苹果村己初具规模。   

古城村

  古城村位于辛安泉镇东部6公里处,紧临观光路,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共有144户,610人,20名党员,1397亩耕地。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古城村积极开展“六村联创”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六星村”。   

涧口村

  涧口村地处潞城市北20公里处,309国道和常辛线公路南北,现有123户,441人,总耕地面积1100亩。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地域优势明显。  

茶棚村

  茶棚村地处潞城市东北20公里处,309国道和常辛线公路南北,现有32户,128人,总耕地面积400亩。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地域优势明显。  

潞河村

  潞河村位于潞城市辛安泉镇东部5公里处,与平顺县,黎城县接壤,309国道和常新公路穿插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33户,总人口1084人,总耕地面积约2400亩。全村共有党员56人,支村两委成员7人。  

续村村

  续村位于潞城市辛安泉镇中部,浊漳河畔,207国道和常辛线公路穿村而过。全村179户,766人,党员35人,耕地2100余亩。近年来续村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五彩花生和矮化核桃,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村、核桃村。  

南流村

  南流村位于潞城市辛安泉镇东南部15公里处,距市区30公里。在黎城、平顺、潞城的三县界处,三面环山,属盆地气候,比潞城市区气温平均高20C。全村148户,人口512人,耕地面积1139亩。南流村以水资源而闻名,这里泉眼分布广泛,有地泉、井泉、群泉、山泉、矿泉等各种形态的泉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素有上党“小江南”之美誉。浊漳河象一条裙带系于南流村的腰间,潺潺流水,蜿蜒而下,景观十分秀美。南流村支村两委班子依托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优势,带领村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挖掘传统文化,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南流村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小城镇发展中心为南流编制了未来的发展规划。即:《潞城市辛安泉镇南流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辉煌。   南流村背山面水,避风向阳,易地排洪,以“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而建。占据了上乘风水,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南流村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常辛线从村中而过,北接207国道,南接长林线。基础实施齐全,全村户户通了水泥路和程控电话。有自村的网页,便捷的信息网络,把南流与世界连在一起。联通和移动分别在南流村建有信息塔。南流村历史悠久,建筑淳朴,在村中央元代的关帝庙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戏台等,古庙的色调是统一的砖红,雕刻极其精细,塑像宏伟高大。今年按古庙原样,刚修葺一新。四面八方的乡民常来这里朝拜。南流村红色文化丰富,现留有抗日战争留下的藏粮、藏兵洞遗址,革命纪念碑。和平顺西沟李顺达同一时期全国劳模刘聚宝给南流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山西是面食的故乡,潞城是甩饼的故乡,据传:上党名吃甩饼是清末明初南流村的呼国珠师傅制成。因风味鲜美,逐渐流传,远及黎城、壶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等县。民间流传:“要想真解谗,咱到甩饼摊,饱饱吃一顿,如同小过年”。   二、体验竹筏漂流,欣赏田园风光。   南流村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沿浊漳河而下,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遮荫连绵数百米,风光秀美,景色怡雅,优美的自然景观是人们休憩和游乐的极佳场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周已过万重山”在南流已经成为真实的写照。自2004年南流村引巨资开办高山流水景区以来,“华北第一漂”从此诞生了。游客坐在竹筏上,听着筏工的小调,看两侧-嘴。一线天的自然景观。置身其中,两手可以触摸清凉的河水,遥望美丽的田野。令人神清气爽,物我两忘,是人们亲近自然的绝佳机会。游客在炎炎烈日的夏天,到“华北第一露天泉水浴场”是最佳的去处。在清澈的泉水中,把一天的疲惫都能忘掉。旅游给南流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每年从4月到10份期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00人次,共计接待2万人次,经济效益在200万元,给当地农民创造了150个就业岗位。2007年,“走在山水间”大型演唱会在南流村举行,宋祖英,蒋大为等著名歌唱家应邀前来助兴,使南流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也极大的带动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村的农家乐有的收入在万元以上。   三、品尝三文活鱼,感受淳朴民风。   南流村的水资源丰富,味道甘甜。是淡水鱼的理想家园。支村两委开动脑筋,引资上项,长治市区唯一的三文鱼养殖基地落户南流。结合当地旅游和南流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丰厚积淀的文化,南流村办起了农家乐,发展了自己的窑洞文化,剪纸艺术。干净的农家小院和善良的农民以当地野味和土特产为主的农家饭菜,以三文鱼为特色的招牌菜吸引八方来客。2006年南流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以生产为主、节假农闲时文化活动非常丰富,许多人都能吹拉弹唱,扭秧歌打腰鼓。为了更好地发挥南流村地理环境优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和自然风光的优势,支村两委员把旅游发展和村庄整治有效地结合,把文化和商机有效地结合,集山水于一体,融古迹与浪漫于一体,置文化与休憩于一体,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把南流村建设成一流的旅游文化名村,成为潞城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休憩、绘画、观赏、吟诗、休闲的极佳场所。南流将以生态立村、文化兴村,走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申家山村

  村名来历早在清成丰年前此地就有人居住,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据关帝庙碑文记载)据传,先由申姓家族进入,由于发现村西北有泉水(现地名:小井场)而居住在此开地种粮。后有贾姓家族进入,在村东居住,以烧木炭为主,顾村命名为“申贾山”而后因申姓家族壮大,贾性较小(至今只有三户)在土改后期村名改为“申家山”此时有公章记为“黎城县常村管区申家山村”解放后入潞城县石梁乡辖区至今。   地理位置申家山村位于今辛安泉镇中部,东邻续村岭,北邻后五庄,西邻合室,南邻漫流岭距镇政府5公里。   村制划分2012年末,为辛安泉镇申家山村民委员会,下设4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2年末,全村85户。辖区总人口186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80人。总人口中,都是汉族。2012年,人口出生率2‰,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负1‰。   辖区东西相距3千米,南北3千米,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人。   地形地貌地处山区,周围环山,居住山底,解放后村东开辟一条出村路,改革开放后建一石桥,后埔为水泥路,2000年通自来水,解决了多年吃水问题和交通。由于山林茂盛,野生动物繁衍较快,特别是野猪,已超出生态平衡数据。由于住房结构是早年的土窑洞,故每年雨季造成不同程度的倒塌皆有。   水文2000年从续村岭接通了自来水。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申家山村人少地多,国营林场位于申家山村,退耕还林面积有816.3亩。   

西坡底村

  西坡底村概况   西坡底村地处潞城市东北部的丘陵山区,全村128户,528人,1180亩耕地,由神后、西坡底、孔岩、垛木头四个自然村构成。全村拥有花椒条田1000亩,松柏林2500亩,年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5600元。多年来,西坡底村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村民艰苦奋斗、力求上进精神的鼓舞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实施六村联创,推进新农村建设   1、科学规划、加大力度创建园林村。全村通道两旁补植补种优质柏村300余株,规划落实两处景点建设,并结合实际情况布置15处优质盆景常青树,总投资15万余元,达到了“村外有树、村内有景、院内有果”的园林绿化效果;   2、农业调产上规模。西坡底村在沼气利用的良好基础下,带动生态养殖和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村养殖业10—20头50户,200头规模5户,500头3户。而绿色种植庭院经济项目,达到总计35处,具有了一定规模。   3、民主管理显成效。西坡底村新建了村级民主管理议事室,制度规范、机构健全,为真正实现村民自治打下了良好基础。严格执行“三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使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4、户通工作全达标。西坡底村在2006年开始户通水泥路建设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村民共同努力下,已100%实现全村四个自然庄,道路全部硬化,总计8430米。   5、文明和谐创视点。西坡底村在连续四年荣获长治市精神文明委员会“文明村”和“平安先进村”表彰的前提下,强化组织,凝聚民心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组织机构。并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荣辱观教育、文艺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素质。使西坡底村文明和谐创建再上新台阶。   6、平安创建争先进。西坡底村成立了矛调组织机构,安装了“居家卫士”,设立了警务室等等。实行了居家安全户长制度,及时发现矛盾,调解矛盾。全村8年来,无一起-事件发生,保持了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深抓农业结构调产,大兴生态养殖   巩固发展优质核桃、精细水果250亩。全村实现人均2.5亩经济林,人均4.3亩生态林,户均一亩果园。成立了“兴亥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实现肉猪养殖500头规模3户,200头3户,10—20头50户,全村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发展无公害有机蔬菜大棚种植50余架。   三、响应国家政策,走生态、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利用生态养殖为龙头,沼气利用为中间环节,配合厨卫改造与庭院经济将四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四位一体”式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此模式具有增收、节约、环保、循环四大优点。沼渣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种出的蔬菜绿色、健康,使用沼气节约燃料费和电费,生态养殖和庭院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   

上村村

  上村基本情况介绍   村情概况   上村位于黎潞交界的浊漳河畔,前有207国道,后有邯长铁路专线,过境公路1500米,紧邻镇政府所在地,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全村195户,639人。上村村现有党员36近三年发展党员2名。   农村经济   上村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1200余亩,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大豆、薯类、杂粮等,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等,粮食亩均产量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余元。上村639人中,青壮年劳力316人,在外长年打工人数7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打工地点以潞城、黎城为主,多为邻近县城。上村村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基础设施   上村村村内主干道均为水泥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公里,距离市区27公里。上村村小学生就读到政府所在地石梁小学,中学生就读到石梁中学。目前上村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0余人。上村村建有私人幼儿院一所,周边村幼儿多数在此就读。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上村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脆弱,人畜饮水困难,经济发展缓慢,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但2011年换届后新上任的村支两委精诚团结,克难奋进,抢抓扶贫整村推进的机遇,为村民清理蓄水池,维修办公场所,返修舞台。对村民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公开,建立健全了民兵连、团支部、妇联、治安民调等配套组织,各组织为上村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觉发挥职能作用。   同时,结合上村村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核桃200余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石梁村

  辛安泉镇石梁村位于潞城市东北部,是辛安泉镇政府所在地,全村350户,1274口人,2769亩耕地,其中水浇地1500亩,得天独厚的水、温、交通、区位优势,使石梁村成为连接黎、潞、平、襄四县(市)的文化、政治、商贸中心。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绕围年初制定的“六村联创”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村干群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创六村,一举夺得五星的好成绩。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南马村

  南马村地处浊漳河畔,现有670户,2300人,总耕地面积5000亩。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地域优势明显。南马村党支部共有6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8名,预备党员3名。  

南马庄村

  南马庄村简介   南马庄村位于辛安泉镇政府西约3.8公里处的马鞍山脚下,总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余亩。全村有4个村民组,共有农户212户,人口756人,党员29人,村民代表20人。在2011年支村委换届后,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团结一致,立足南马庄村,真抓实干,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实施富民强村战略,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安乐村

  安乐村位于辛安泉镇西北十五华里处,全村74户,282人,耕地710余亩。全村有支部一个,党员14名,全村以种植小杂粮闻名全镇,年人均纯收入4500余元。近年来,安乐村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发展经济,以发展经济为龙头,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实现小康生活。  

井峪村

  井峪村位于辛安泉镇西北部,属典型的山庄窝铺村,全村共63户,235口人,三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16人。   

曹庄村

  曹庄村位于辛安泉镇政府西南6公里处,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全村303户,1160人,2574亩耕地。长邯高速公路、潞石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五通五化”基本实现。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曹庄村文明之风盛行、村容整洁漂亮、产业大发展。特别是在以刘艳德同志为村支部书记、主任的第八届村委会带领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致富于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荣获“文明和谐先进村”、“村级管理先进村”、“平安创建先进村”等多项荣誉。优质小杂粮、三樱椒、优质红薯是曹庄村的农业特产。此外,曹庄拥有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储量丰富,品位较高。   和谐的曹庄、发展的曹庄、开放的曹庄竭诚欢迎您的到来!   

五里坡村

  辛安泉镇五里坡村位于辛安泉镇西北部。全村136户,507口人,638亩耕地。现有党员23人,其中女党员2人,男党员21人。现有青壮年劳动力共210人,其中男劳动力110人,女劳动力100人。近年来,五里坡村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发展经济,以发展经济为龙头,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实现小康生活。  

续村岭村

  续村岭村位于辛安泉镇东部,辖2个村民小组,74户264人,其中党员14人,村民代表10人,全村耕地总面积为985亩,林地面积3800亩。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续村岭村党支部严格按照镇党委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申家山村特产大全




申家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