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长治 >> 潞城市 >> 史迥乡 >> 白家沟村

白家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家沟村简介

  白家沟村情简介
  白家沟村位于潞城市西北约15公里处、与店上镇东白兔村接壤,紧靠榆(次)黄(碾)公路,是史回乡的西北大门窗口。全村146户共547口人。劳动力280人,其中男劳动力160人,女劳动力120人。1200亩耕地面积,978亩粮田面积。村党支委和村委会各种组织机构健全,共有党员17名。全村经济总收入1153万元,全村农民总收入620万元。
  2011年底通过选举白家沟村产生了第九届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新的支村委两套班子产生后,紧紧响应市委市政府“三三战略、六化建设”口号,积极创新、坚持实干、勇于开拓、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努力实现跨越转型,为实现富民强村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目前,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白家沟村今年总投资超过百万元。新建农业调产项目的25架蔬菜大棚已建成投产,千头猪场正在抓紧建设。白家沟村支、村两委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积极吸引投资,创办了瑞泰砖厂、养猪厂、瑞鑫预制板厂和阳光大棚,总投资630万元,年利税250余万元,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6%。其中瑞泰砖厂解决劳动力130余人(其中砖厂用工100余个,拉砖运输车辆15辆,解决劳动力30人),间接产生经济效益300余万元,为白家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养猪厂解决剩余劳动力10人、瑞鑫预制板厂解决剩余劳动力20和阳光大棚分别解决劳动力70余人。,至此,各企业共为白家沟村解决劳动力230名,占全村劳动力的82.1%。全村就地吸收劳动力的工资总额509.2万元,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82.1%。
  新建的1000余米进村路按国家规定已高标准建成投入使用。户户通水泥路已完成。园林绿化工程,到目前为止,1000米进村路、2条围村路和7条主街道分别载种桧柏500棵、国槐500棵、垂柳300棵、火炬200棵。村内建景点五处,景点内以花草、桧柏球为主。同时,修建花池10余处,共垒花墙500余米。环境卫生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观。
  经过不懈的努力白家沟村村民的增收渠道扩宽了,蔬菜大棚由原来的六架发展到现在的25架的百亩蔬菜大棚,今后白家沟村的目标是发展百架蔬菜大棚,使日光蔬菜大棚成为白家沟村的品牌农业。瑞泰砖厂的经济效益也比以往翻了几番,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白家沟村有信心让白家沟村的经济越来越好,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481202 046000 -- 查看 白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家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白家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史回村

  史回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史回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各方面力量,把史回村的新农村建设推向热潮,具体如下:(1)新建309国道沿线商贸一条街,强化农村集镇建设,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成商铺16套(2)完善小学配套工程,新建学校大门,新建幼儿园(3)新建农民休闲广场及农民文化活动中心(4)硬化村内大街小巷3万平方米,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工程(5)规划建设公共绿地12块,修建排洪渠2000米(6)村内街道、墙体进行亮化、美化、绿化,安装高标准路灯60盏(7)大力推广户用沼气等新能源模式.  

李家沟村

  李家沟村位于市区西北方向14公里处,李家沟村地处丘陵区,为行政村。土地面积0.675(101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0亩,户数81户,人口226人.1979年建设村以来,属王里堡人民公社李家沟生产大队;1984年废除人民公社,属王里堡乡人民政府;2000年底撤并乡镇,属史回乡人民政府;2004年硬化了乡村道路;2011年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2010年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楼1座;2009年建起村级卫生所;2010年新建文化活动场所。   村级概况   村名来历:当初由姓王的立村,原叫王家沟,后来潞城县行政区域的沿革,1950年附村。1950年3月1日,撤销长治市,改写长治工矿区,将潞城县管辖的32个主村和11个附村划归长治工矿区,因迁入姓李较多,逐改名为李家沟村。   地里位置:位于东经1130842,北纬362403,地处史回乡西北方向东邻桥沟村,南邻小常村,西邻大常村,北邻店上镇上栗村,距乡政府6千米。   政治沿革,辛亥革命后废里制,实行区村建制,民国8年属第五区下栗编制;1946年属第四区;1953年属第六区;1954年7月属潞城镇人民政府小常乡;1956年属黄碾乡;1957年至1963年属长治市;1964年废人民公社属王里堡乡人民政府。村制划分:2012年末,为史回乡李家沟村民委员会。   人口面积:2012年末,全村81户,辖区总人口226人,其中男性121人,女性105人,总人口中全是汉族,2012年人口出生率8.8%,人口死亡率13.2%,人口自然增长率-44%。辖区最大距离500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0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地处坐北向南,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分为丘陵地区,主要山脉有南干山、南小川山。境内最高峰位于南干山峰,海拔1040米;最低点位于村西,海拔1020米。   自然资源:有石灰岩储量102亿吨,已经开发有南干山石灰岩矿,位于村东,矿区面积1.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0.5亿吨,年产量为0.8万吨。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涝、旱、冰雹。旱灾害基本上2年一次,主要发生在2月至6月,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持续大旱粮食损失程度为8成以上。   经济概论   农业:2012年末,耕地面积为520亩,人均2.3亩。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2012年生产粮食167吨,人均740千克,其中玉米152吨,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葱,种植面积300亩,产量1200吨,主要品种有章丘大葱伟六﹟、伟二﹟,其中伟六﹟700吨。   畜牧业:以养猪为主。2012年生猪饲养量200头,年末存栏80头;羊饲养量100只,年末存栏80只;鸡饲养量120只。   林业:截止2012年末,累计50亩,其中经济林1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2500株。   工业:2012年末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职工60人,家用轿车3台。   2012年拥有大型农业机械1台,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   社会发展   教育:1959年始建校园,1978年前小学生1-5年级40个,专任教师1人。   2012年末有本科以上人才2人,2002年撤校并于王里堡寄宿制小学分别是王亚民、李思思,王亚民在北京木响公司,李思思在北京新华社编辑部工作。   村委建设   支部建设:1979年成立了李家沟党支部,第一位党员姓名崔小梅、郭爱花,入党时间1947年7月。   历作党支部书记和现支委任职情况   1957年—1962年马有山任党支部书记。   1963年—1964年胡富有任党支部书记。   1965年—1981年崔元录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郭爱花、崔小梅。   1982年—1989年李树平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呼存义、郭爱花。   1990年—1992年崔书江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李树平   1993年—1996年张贵胜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李树平、崔元录。   1997年—2004年崔书江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张贵用地、李树平。   2005年—2008年李新民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刘存珠。   2009年至今由刘存珠任党支部书记。   历任村委主任和现村委任职情况   1965年—1971年杨来全任村委主任。   1972年—1981年李树平任村委主任。   1990年—1992年马保平任村委主任。   1993年—1994年李成俊任村委主任。   1995年—1996年刘存珠任村委主任。   1997年—1999年李树平任村委主任。   2000年—2002年刘存珠任村委主任。   2003年—2004年李树平任村委主任。   2005年—2008年李新民任村委主任。   2009年—2011年刘存珠任村委主任。   2012年至今由李成俊任村委主任。   

马池沟村

  马池沟村基本情况   马池沟村位于潞城市西北方向约10公里处,全村81户310余人,耕地面积340余亩。   为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马池沟村党支部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双线承诺”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向乡党委做出支部承诺,同时支部党员向支部做出承诺,并最终进行公示。   支部承诺如下:在上半年申报园林村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园林村建设,力争年底园林村申报成功,达到四星。完成时间:2010年12月底;继续完善户户通水泥路工程,户通率达到98%以上。完成时间:2011年5月;修缮办公场所,硬化村委院路面。完成时间:2011年10月;修建一个休闲广场,完善村内广场建设。完成时间:2011年10月;安装路灯。完成时间:2011年10月前完成。   通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实行“双向承诺”,支部工作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党员有了激励机制,有了责任,党员形象明显提升,群众可信度大幅提高,村情民意得到充分了解,难题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成效明显。   

山脑村

  山脑村基本概况   一、基本情况   山脑村位于史回乡西北五公里,属丘陵山区.全村106户,349口人,其中党员22名,女党员4名(含预备党员1名),耕地840余亩,粮田面积576亩,退耕还林233.7亩。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扎实苦干、积极进取,在面临厂矿企业被关停的困难面前,带领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种、养殖业,目前,全村形成种植核桃经济林、大葱和养殖生猪、肉兔的种养产业格局,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缓解了村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先后被市、乡党委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先进集体”等称号。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山脑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已日趋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迈进。   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山脑村地势较高,土质基础较好,适合大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原来依靠资源维持的产业键被卡断,在全市大力兴起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利时机下,山脑村两委干部依托山脑村特有的山地结构和良好的气侯环境,积极带领村民调整种、养殖业结构。一是依托山脑村特有的区位和气侯优势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种植三年可以实现挂果的矮化核桃。同时,利用山脑村荒山荒坡较多的优势,适时发展养殖业,实现了生猪、肉兔的集中养殖及牛、羊的散户养殖。二是放手发动群众,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识,调动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积极性。   相信通过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加新的种养殖种类,山脑村的农牧业能实现很好的结合,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建设新农村成就   2010年,山脑村支村两委干部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力求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把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各种建设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积极组织全村老百姓投工投劳参与山脑村的建设。首先以村级活动场所为依托,以提高村级文化品位为基础,结合山脑村实际特点,充分利用废弃场地,建起了一个小广场;购置了一批健身器材,在村级活动场所的大院内打造了一个集健身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地;自费新增了村级图书室,购置了一批适合农村种、养殖户阅读的科技图书,提高了农民种养殖的科技含量,使农民的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率先在全乡实现了户通水泥路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级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2012年将对原有的自来水管道进行重新整修,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四、工作规划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主要规划以下几点:一是继续推进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创造农村生活的新环境,进一步搞好农村饮用水、道路等目前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四是树立乡风民俗的新风尚,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六是营造农村和谐的新局面,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汕口村

  汕口村简介   汕口村位于史回乡北6公里处,全村总户数81户,总人口340人,汕口村共有党员23人,其中男20人,女3人,支村委干部4人,30岁以下的党员3人、40岁以上的9人、50岁以上的6人、60岁以上的2人、70岁以上的3人、初中文化15人、小学文化8人。   团结协作,班子建设不断加强。重点抓好两委成员的政治和业务知识学习,坚持集体领导班子和个人分工相结合,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村干部联系点工作制度,坚持群众评议村干部,每年进行2次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年终报酬挂钩。广泛开展民主荐才活动,注重后备干部输送培养,实行年度述职及群众评议干部制度,综合考核村干部队伍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并采取对应的奖罚措施。   创先争优,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加强党员管理,开展“党员示范”岗、“外出流动党员登记报告式管理”等工作,实施党员联户工程,帮困致富出成效,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发展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过程中采用票决制,效果良好。   民主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好转。建立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定期召开村务公开专题会议,每月25日进行民主理财。有效的避免和减少了工作失误,同时建立健全了群众对决策实施监督的机制,让群众依法行使了自治权利。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汕口村支部一班人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武爱民同志的直接带领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奋力拼搏,0完成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为群众办实事,如:硬化主街道四条,总长1600米,总面积5000余平方,总投资23万余元,全面实现户户通水泥路,解决了群众行出难问题,全村安路灯30余盏,总投资5000余元,沼气工程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全村进行了白化工程。   为建设生态家园,种植花草、树木500余株,投资2万余元,荒山造林500余亩,投工200个,投资5000余元。   完成畅通工程进村路2.4公里,总投资120余万元,完善人畜吃水工程,建水池、埋管道总投资25万元左右。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须努力创造。汕口村党支部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各项工作更上台阶。   

任和村

  任和村历史悠久,据传在五百多年以前,任氏祖先任道远,从洪洞大槐树流浪到此,并定居下来。先后生有七子,七个儿子成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由于先民们都姓任,又由于该村地势-,所以定居后就起名为任家垴。如今,村里95%以上的人姓任,解放前,村里有煤矿,村民因经济纠纷彼此多有积怨,解放后,为了村民的和谐生存,在1946年正式更名为任和村,一直延续至今。   任和村位于潞城市区西北16公里处,为史回乡独立村。任和村地势-,空气新鲜,人杰地灵、富裕文明、环境幽雅、民俗淳朴,交通方便、风光无限、魅力任和,村风村貌追求卓越。   任和村境内有丰富的地下煤矿和铁矿资源,解放前曾开办小煤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五八年大闹钢铁名声在外,为长治地区重要的铁矿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前,村名为任家垴,解放后,正式更名为任和村。全村240户,总人口709人,土地面积3168亩,耕地面积1146亩。共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53人,其中研究生5名。   

闫李庄村

  闫李庄村基本情况   史回乡闫李庄村位于潞城市西北方向十公里处,是闫李庄冶炼工业园区所在地。全村345户,1456人,分四个村民小组,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8名。总面积4.972平方公里,其中粮田面积2700亩,山川、沟坡、梯田皆有。闫李庄村以种植业为主,以建材工业为主导产业。投资4.5亿元的卓越水泥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九元活性石灰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鑫林煤业公司三个大中型企业。   

杨家庄村

  杨家庄村基本情况   杨家村位于史回乡西北10华里处,毗邻榆黄路,全村540口人,134户,耕地面积910亩,粮田面积760亩,全村劳动力250个,共有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2名。   

白家沟村

  白家沟村情简介   白家沟村位于潞城市西北约15公里处、与店上镇东白兔村接壤,紧靠榆(次)黄(碾)公路,是史回乡的西北大门窗口。全村146户共547口人。劳动力280人,其中男劳动力160人,女劳动力120人。1200亩耕地面积,978亩粮田面积。村党支委和村委会各种组织机构健全,共有党员17名。全村经济总收入1153万元,全村农民总收入620万元。   2011年底通过选举白家沟村产生了第九届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新的支村委两套班子产生后,紧紧响应市委市政府“三三战略、六化建设”口号,积极创新、坚持实干、勇于开拓、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努力实现跨越转型,为实现富民强村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目前,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白家沟村今年总投资超过百万元。新建农业调产项目的25架蔬菜大棚已建成投产,千头猪场正在抓紧建设。白家沟村支、村两委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积极吸引投资,创办了瑞泰砖厂、养猪厂、瑞鑫预制板厂和阳光大棚,总投资630万元,年利税250余万元,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6%。其中瑞泰砖厂解决劳动力130余人(其中砖厂用工100余个,拉砖运输车辆15辆,解决劳动力30人),间接产生经济效益300余万元,为白家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养猪厂解决剩余劳动力10人、瑞鑫预制板厂解决剩余劳动力20和阳光大棚分别解决劳动力70余人。,至此,各企业共为白家沟村解决劳动力230名,占全村劳动力的82.1%。全村就地吸收劳动力的工资总额509.2万元,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82.1%。   新建的1000余米进村路按国家规定已高标准建成投入使用。户户通水泥路已完成。园林绿化工程,到目前为止,1000米进村路、2条围村路和7条主街道分别载种桧柏500棵、国槐500棵、垂柳300棵、火炬200棵。村内建景点五处,景点内以花草、桧柏球为主。同时,修建花池10余处,共垒花墙500余米。环境卫生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观。   经过不懈的努力白家沟村村民的增收渠道扩宽了,蔬菜大棚由原来的六架发展到现在的25架的百亩蔬菜大棚,今后白家沟村的目标是发展百架蔬菜大棚,使日光蔬菜大棚成为白家沟村的品牌农业。瑞泰砖厂的经济效益也比以往翻了几番,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白家沟村有信心让白家沟村的经济越来越好,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桥沟村

  桥沟村位于史回乡东北5公里,属山区型。全村43户,141口人,耕地面积400亩,粮田面积346亩。人均年收入6500元,全村党员9人,其中男7人,女2人,平均年龄50岁。全村干部群众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先后被市、乡党委、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先进集体”等称号。2008年评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长治市“文明村”、潞城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户户通先进村”、“文明和谐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曲里村

  曲里村简介   曲里村位于史回乡西五公里处,全村257户,845人,耕地面积713.5亩,党员39名。在“六村联创”竞赛活动中,成功摘得“平安创建先进村。   一、党建工作。村级班子健全,村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有议事规划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决策、集体决策,“四议两公开”会议记录齐全规范、符合实际。支部班子工作有承诺,决策能力强,年终“双向承诺制”考评满意率达到90%。党员履诺、践诺成效明显,每年制定有入党积极分子发展计划,不存在连续三年未发展党员情况。有标准的党员活动室,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并能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实用技术,各种会议记录齐全规范。党支部书记在史回乡争先创优活动中被评委优秀支部书记。   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两委班子勤政廉洁,没有一起党员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村纪检监督小组机构健全,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专门的“三务”公开栏,坚持做到党务工作随时公开,村务、财务至少半年公开一次,原始资料齐全,保存完整;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难以解决的逐级上报,请上级帮助解决;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职责明确,按“五双”监督体系要求进行责任制考核,坚持绩廉双述、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认真落实村民询问质询制度、点题公开、三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   三、村级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建立健全十项工作制度,并张贴上墙,调整和完善村务公开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台帐规范,并有专人负责;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村委会认真组织实施村民代表会决议,并有会议记录;规范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民主理财小组参与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和相关经济活动,村规民约上墙;建立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等制度,规范村务、财务、政务等事项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并做到定期公开,纪检监督小组对村务、财务等事项实施民主监督,严格耕地保护,无非法违法占地。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使农村基层组织成为推动曲里村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基层干部队伍成为守信念、讲品行、讲奉献、有本领的带头人,使村级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垂阳村

  垂阳村基本情况   垂阳村位于潞城市西八公里处,距离309国道1公里,长邯高速穿境   而过。全村1003户,3254余口人,耕地面积3703.96亩,退耕还林   309.16亩,通道绿化443.25亩。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分为6个村民   小组,村民代表49人。   

小沟村

  小沟村地处史回乡政府所在地南1公里,距潞城市8公里,北临309国道和长邯高速。全村共有人口680余人,耕地921亩。全村党员33名,其中女党员4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沟村有与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同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老干部老党员常爱先同志,至今仍保持着党员本色。小沟村还有村民代表20人,具有健全的支村两委班子组织机构和成员,各项工作开展顺利,经济建设近几年发展较快,村民生活水平逐年增高,相对的文化活动也有长足发展。   小沟村近年来因新农村建设比较突出,先后被上级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新农村建设整治村”、“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等,小沟村党支部,村委也连年被评为“红旗支部”、“先进支部”、“六村联创先进村”等称号。   

郭家堡村

  郭家堡村概况   史回乡郭家堡村位于史回乡西南2华里处,全村共有182户,总人口912口人,耕地面积1300余亩,粮田面积1200余亩,北邻309国道,南靠长北火车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   

向阳坡村

  向阳坡村位于史回乡北部5公里处,全村共有143户,586口人,劳动力人口215名。共有耕地1410余亩,粮田面积1398亩。现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5名。   一、加强领导,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近年来,向阳坡村各类组织和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完善。有科学合理的创建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各项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组织健全,活动正常,领导核心作用强,这对向阳坡村各项工作的有力开展提供强有劲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办好实事,努力构建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   支、村两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村民”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奉献农村”的思想,使创建活动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完成全村线路低压整改工程,近年来修通了进村路2000余米,村内户户通工程完成一半。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在村里建成了文化书屋,为村民们的出行、生活、文化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开展户户通水泥路工程,近年来修通了进村路2000余米,村内户户通工程完成一半。改善人们出行环境。充分发挥居家卫士的安全防范作用,为村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在“两委”班子的有力带领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小常村

  小常村简介   史回乡小常村位于潞城市西北方向8公里处,全村276户,1076口人,耕地面积1795.5亩,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5名,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村集体收入比较薄弱。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两委干部及全村群众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工作重点,尽职尽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得全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1、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小常村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过程中,以争创“示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目标,按照“选址谋划早,建设进度快,资金控制好,工程质量优”的要求,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监督下,保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   2、注重民生,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的实惠。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使广大村民有病不发愁。小常村班子成员每人结对一户帮困户,节假期间上门看望,嘘寒问暖,送些礼品,使他们真正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营造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良好社会风气。经过仔细的排摸调查,把符合低保的困难户和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上报到乡社会事业办,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统筹兼顾,切实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讲文明讲礼貌活动。高度重视稳定工作,积极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切实把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把任何矛盾交给领导,为建设和谐社会,保护村民的安定生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达到100%。积极壮大党的组织,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许多先进分子不断加入党组织。   

黄漳村

  黄漳村介绍   黄漳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西1公里处,全村240户、1000余人,党员30人,耕地面积1360亩,粮田面积1000亩,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长邯高速、309国道穿境而过,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投资80完成了户户通水泥路,新建了办公场所。2008年至今共投资30余万元完成了园林绿化建设。   去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的“六村联创”竞赛活动中,黄漳村两委根据黄漳村实际情况,合理分工,各司其责,一举夺得了“户户通水泥路先进村”“村级管理先进村”“文明和谐先进村”“平安创建先进村”“园林绿化先进村”“产业发展先进村”称号。   黄漳村为了增加村民收入,近几年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抗风险能力。1、引资50万元新建了占地100亩的花卉育苗基地;2、投资18万元新建了18架生贵式大棚;3、引资1000万元,正在修建占地100亩的肉兔养殖基地;4、引进了投资600万元的搅拌站,预计今年5月份完工。这些产业共解决黄漳村劳动力100余人,带动运输车辆20辆。   实行三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涉及惠农项目和重大工程支出,利用党务、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布,真正做到“常公开、真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   今后,黄漳村将在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壮大集体经济等三方面全力进行新农村建设。   增加村民收入方面:村两委将充分利用黄漳村地平水浅的优势,大力鼓励村民进行大棚蔬菜等的种、养殖上,同时带领劳力外出务工,尽快增加村民收入。   在村容村貌建设方面:全面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加大园林绿化建设投入,积极配合上级完成电气化村、亮化村等的项目建设。   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积极引进企业,初步实现工业带村,农业强村的目的。   

楼后村

  楼后村介绍   楼后村位于史回乡东北8公里,属山区型。全村69户,269口人,耕地面积528亩,粮田面积445亩。人均年收入6100元,全村党员7人,其中男6人,女1人,平均年龄50岁。全村干部群众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先后被市、乡党委、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先进集体”等称号。2008年评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长治市“文明村”、潞城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户户通先进村”、“文明和谐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宋家庄村

  宋家庄村(songjiazhuang)   村级概况   村名来历相传很早以前,宋家庄村原由姓宋人在此建村,故名宋家庄村。   地理位置宋家庄村位于东经113°09′40″,北纬36°22′09″。地处潞城市市区西北9.5公里,所属史回乡管辖。宋家庄村东边毗邻楼后村,西边毗邻闫李庄村,南边毗邻史回村,北边毗邻山口村,距史回乡政府2.5千米。   政区沿革辛亥革命后废里制,实行区村建制。民国8年,属第四区垂阳编村。民国23年,属第三区。1946年,属第一区,1953年,属第四区。1954年7月,属潞城县人民政府垂阳乡。1958年10月,属长治市郊区黄碾联社。1961年9月,属史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1984年,废人民公社,属史迴乡人民政府行政村。2000年底撤并乡镇后,属史迴乡村民委员会。   村制划分2012年末,为史回乡宋家庄村村民委员会,下设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2年末,全村224户。辖区总人口714人,其中男性377人,女性337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2年人口出生率4‰,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1‰。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0.71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0.668千米,总土地面积1.38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地处丘陵区,海拔高程987.2米。   水文1996年,宋家庄村已全部接通自来水,有机井3口,当时全村200余户家家都吃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   经济概况   农业2012年末,有耕地面积998.1亩,人均1.2亩;林地面积45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杂粮为主。2012年,生产粮食500吨,人均700千克。   畜牧业以猪、羊为主。2012年生猪饲养量400头,年末存栏200头;羊饲养量500只,年末存栏300只;家禽饲养量1000羽。   林业截至2012年末,累计造林23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70株。   工业2012年末,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职工55人,实现工业增加值8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2012年末有文化艺术团体2个,会员40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10场次,观众达80人次;村级文化中心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000余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人。   教育1850年宋家庄学校建校,1978年前,在校人数、专任老师5人。   2012年末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4人,专任教师1人;小学1所,在校生60人,专任教师11人。至2012年末,有本科以上人才1人,是孙改艳。   现有本科以上人员1名。   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3万元。   医疗卫生2012年末,有村级医疗卫生所1个,病床1张,专业卫生人员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57人,参保率92%。   体育2012年末,有体育场地1处,安装了健身器材7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总人口的80%。   广播电视2006年开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5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社会保障2012年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11户,人数20人,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11户,人数20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人。   优抚优属全村有1955年前参加工作的复原-4人,烈士2人。2012年末,有各类优抚对象1人。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2001年6月,宋家庄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现有乡村公路1500米,距史回乡政府2.5千米,2010年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工程,硬化道路0.5千米。有农村公交站点1个,日通班车4趟。   邮政电信2012年末有邮政网点1个,征订报纸36份,杂志50册。   2012年末有固定电话用户40户,移动电话用户150户,宽带接入户28户。   能源1967年实现供电,2012年末用电总量24万千瓦·时。   名胜古迹   重点文物古迹关帝庙位于宋家庄村东。始建于1832年,建筑布局大体为坐东向西,拥有1个正殿、4个偏殿、1个戏台。   人物选粹   革命烈士桑黑旦,工兵第八团副排长(牺牲时职务),1926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中-员,1951年在西藏作战时牺牲。   王三则,任宋家庄村副主任,1945年9月18日牺牲。   

梨树凹村

  梨树凹村介绍   潞城市史回乡梨树凹村位于史回乡政府东北方三公里处,全村75户,305人,总面积1.349平方公里,耕地;566亩、良田;465亩、非耕地;305亩、沟;300亩、石头山;200亩、石膏储存量300余万吨,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石膏产业,拥有安和顺石膏粉加工厂、第一石膏矿、第三石膏矿、第五石膏矿,石膏产业成为梨树凹村的支柱产业,石膏及石膏粉加工是梨树凹村的特色产业。   

王里堡村

  王里堡位于潞城市西北方十公里处,东有太长公路,西有郑太铁路,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全村共有428户,1315人,四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373亩,人均纯收入达到4527元。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山西金通集团在王里堡村建有年达80万吨大型捣固焦厂,年产值近5亿元,可交国家利税3000余万元。   


白家沟村特产大全




白家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