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城区 >> 西上庄街道 >> 五门村

五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门村简介

  五门村位于城西距二环路两公里处,村内居住着300户,1000口人,拥有耕地1100亩,山岭地2400亩,有村民小组15个,党员28名,组织齐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02007 048000 -- 查看 五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五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掩村

  南掩村位于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西北部。全村共有91户,297口人,耕地面积420亩,现有党员11名,村民代表9名。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经济总收入766万元,人均纯收入5862元,财政总收入15万元。近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感召下,村风和谐、民风淳朴、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夏匠村

  相传这里最大的家族为夏姓,有一姓夏的阁老,高居相位,清正廉明,深得民心。一年回家省亲,正遇洪灾,村子被水围困,庄稼淹没,百姓面临讨荒要饭无路可走,他便将所带银两全部拿出,在村北修建了一座石拱桥。    百姓方便了,他却因此延误了假期,又有0臣诬告,落得个满门抄斩之罪。后来百姓-,虽得以昭雪,但这里却没了夏姓。为了弥补过错,朝庭便将其家乡命名为夏家村,以示后人永远铭记这位廉洁为民的好官。    晋城在古代手工业很发达,原有“九头、十八匠”之说。相传以姓氏作村名的“匠”、“头”都是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军器技术高超的 工匠。现在仍以“头”字作村名的如岗头、椿树头、二圣头、尧头、花园头等共24头,以“匠”的姓氏作村名的如夏匠 、东吕匠、西马匠、牛匠、西谢匠、东武匠、申匠等,共26匠,夏匠因此而得名。    晋城人有发达的冶炼业。在2000多年前的 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明清时“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 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明清时期晋城地区村庄以工匠姓氏为名的 有冯匠、吕匠、马匠、苗匠、夏匠、郝匠、候匠、谢匠、武匠、岳匠、孟匠、孔匠、韦匠、金匠、左匠、牛匠、申匠、段匠,合称十八匠。这些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东掩村

  东掩村基本情况   东掩村位于市区西北部,全村172 户,612 口人。耕地面积700亩。党员18名。近年来我们按照村党委制定的工作规划为为目标,坚持“重点工作求突破、中心工作抓主动、常规工作讲实效”的工作方针,在处党委、办事处的直接领导和热心关心下,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转换观念,直面各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化解各种矛盾,办实事、解难题,使我村的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  

西掩村

  西掩村概况   西掩村位于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西北部,全村共有171户,452口人,耕地面积750亩,现有党员18名,村民代表15名。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经济总收入766万,人均纯收入5928元,财政总收入20万元,近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号召下,村风和谐,民风淳朴,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南畔村

  南畔村位于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西部,辖3个自然村(南畔村、掌村、小东沟村),全村210户,人口760人,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8亩,林地面积2000亩,人均纯收入2600 元。村民以农机作业、外出打工和种粮为主,现有小型养猪专场1个,养4户,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南畔村土地肥沃,依山而落,民风淳朴,是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具有生态农业旅游村的发展前景。  

五门村

  五门村位于城西距二环路两公里处,村内居住着300户,1000口人,拥有耕地1100亩,山岭地2400亩,有村民小组15个,党员28名,组织齐全。  

核桃洼村

  核桃洼村位于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西南方,距市区5公里处。土地面积850余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作物。现有人口589人,人均纯收入6099元。   我村现有党员25名,2个党小组,3个村名小组,村民代表21人。  

坡底村

  坡底村位于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西部。距市区二环路3公里,距环城高速1公里,全村50余户,人口不足200人,有党员9名,耕种着300余亩土地。村内街巷全部硬化,农业有蔬菜大棚,企业有一煤矿,名称为晋圣坡底煤业有限公司,开采3#煤层,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近年来,我村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实现了村内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稳定,全村社会秩序井然,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山西底村

  山西底村位于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西北部玉屏山脚下,距市区约5公里。北与陵沁线相接,南与五门、坡底村相连,西毗泽州县,东枕环城高速公路;全村现有238户、868人,占地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2.6亩;山西底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31名党员。   一直以来,山西底村在西上庄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实现了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双丰收,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生态文明渐入人心。该村的各项工作曾多次得到城区区委、西上庄街道党工委的一致肯定,并先后荣获“五好农村党组织”、“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支部”、“党建先进村”、“红旗党支部”、“ 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历届村两委班子不懈努力的基础上,1998年末,山西底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组建,山西底人在李东方书记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新征程。曾几何时,以煤为基的传统资源型经济兴盛一时,村两委班子以-远瞩的视野,开拓进取的雄心,团结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披荆斩棘、满怀豪情地引大资、兴大业;先后引进了丰泰电石厂、办起了砖厂、建起了玻璃厂,一批以丰泰电石厂为龙头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为该村的可持续发展迅速集聚了资本,山西底人一时间声名鹊起。   集体经济向前发展,百姓利益常挂心头。2000年、2002年、2004年和2007年,村委先后4次,总计投资百万余元硬化了500米长的东西街、600米长的南北街等主干街道;铺设了长1200米、宽6米的村北至陵沁线路段;贯通了长1500米、宽5米的村南至五门村路段,南北两条出村路的顺利开通,极大得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从此,山西底人更加活跃在城市之间。   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越来越好。2002年,融资134万元的山西底小学、村委办公楼一体化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让村民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所在; 2003年由村委牵头,22名女村民自发参与的女子音乐会成功组建,组建以来,她们积极活跃在办事处的各种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活动中,先后荣获办事处“七一”汇演一等奖,“ 晓光杯”三等奖;2007年5月1日,村委与公交公司达成协议,引来我村历史上第一趟公交车,18路公交线路的开通运行,解决了村民出行坐车难题(后由于诸多因素,18路车换成了9路车);2008年,作为当年城区十大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投资50余万元的北片集中供水工程在山西底村村委的有力配合下顺利完工,全村百姓喝上了干净健康的自来水;2010年,总投资140余万元,设计能力800立方,可同时满足400户居民生活做饭的新型能源秸秆气站顺利落成,作为晋城市城区唯一的一座秸秆气站,它的落户为城区使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2011年,村两委积极筹资80余万元启动文物古建修缮工程,对村现存的协天宫(关帝庙),观音阁进行了维修和重建,保存了仅有的文物古迹。   与时俱进谋跨越,勇立潮头始当先。借着省委书记-晋城讲话精神的东风,山西底人用自己十三年的发展历程对转型发展有了深入骨髓般的理解。当煤矿、石场因环保、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关停时,村两委没有向上级党委“等”“靠”“要”,他们解放思想,转变思路,积极引进资产规模达上千万的江铭混凝土和富力通混凝土公司,积极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紧接着,博康特建材厂成功落户,为山西底村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山西底村正在打造以江铭、富力通混凝土有限公司和博康特建材厂为核心的山西底小工业园区,山西底村从此驶入了大发展的快车道。   十三年团结奋进!十三年风雨同舟!十三年见证崛起!山西底人用十三年的时间扛起了一面旗帜,那就是“爱家守业,团结一心”;塑造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厚德、坚忍、勤业、有为”的山西底精神;打造了一种力量,那就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山西底力量。山西底人用质朴和勤劳书写了一段新农村传奇,山西底村新的领导班子将继续带领全村百姓,为实现同一个梦想而更加努力奋斗!山西底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郜匠村

  西上庄办事处郜匠村位于市区西部,青翠的玉屏山脚下。村里现有农户293户,非农户64户,农业人口923人,非农业人口90人,共1113人。居住面积14.2公顷,村中原有耕地700多亩,林地400亩,2009年,从我村经过的环城高速公路和绿化占用林地和耕地共500亩,村里现有耕地400亩,人均0.4亩。勤劳、热情,淳朴的村民,从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变。   郜匠村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村庄,村中既有时代久远,保护完好的都土地庙,又有郜匠寄宿制小学。   郜匠村背靠玉屏山,面向市区,毗邻晋运物流和晋煤集团宏圣物流,又有高速公路穿村边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办事处发展环城物流的战略和这些有利条件,将为我村尽快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助力。  

西上庄村

  一、基本情况    西上庄村位于城区景西路与陵沁路交汇处,距市区约3公里,为西上庄办事处所在地,属城郊类型的村庄,交通十分便利。相邻村庄有:南邻西吕匠,东邻道头。全村局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0亩,林地面积430亩,村民居住面积350亩。    全村共有585户,其中农户430户,农业人口1236人,非农业户155户,人口780人,外来暂住人口1500余人。共有党员42名,群众代表27名。两委成员7名,即:支部书记申晚珠,副书记都四旺兼村委主任,支部委员白树玉兼村委副主任,支部委员王满昌兼村委副主任,支部委员刘同林,村委委员李买娥,村委委员秦树栋,大学生村官刘艺云。    二、经济状况    全村共有养殖专业户15家,其中:养鸡专业户11家,养猪专业户2家,养羊专业户2家。辖区内有民营企业:晋城中视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晋城市金瑞鑫保温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我村还没有支柱产业。    三、村镇建设    西上庄村委办公楼与西上庄中学相邻,对面是西上庄卫生院。办公楼分上下两层,一层是商业用房,其中有1间是西上庄派出所设立的“西上庄警务室”。二楼是村委办公区,配套设施有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收看室、农廉查询室等。    全村已逐步完成村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在村内主干道安装有路灯、监控,村内小广场配有健身器材,建有标准化西上庄小学、沿街便民店。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村民参合率、参保率达98%以上。  

郭山村

  郭山村位于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中北部,距离陵沁路较近,全村198户,534口人,耕地面积540亩,共有党员22名,村名代表22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和外出打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村的运输业和个体经营也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在各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大街小巷全部安装了路灯,拓宽硬化了道路,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为每家每户安装了煤层气,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为村民创造了一个优雅、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并积极引进古矿倒矸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及环村公路1公里约4000平米的工程。未来,我村还将继续发展我村各项事业,如安装暖气,引进千亩农业生态园项目等。   

道头村

  道头村简介   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道头村,位于晋城市市区西北部3公里、景西路和陵沁线交界处。正处于西上庄办事处的中心。全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0余亩,常住户500余户、常住人口2000余人。   党支部现有党员32人,分三个党小组。支委成员3名。全村分为20个村民小组,群众代表20名。   道头村现在分为新村与老村两部分。2002年村委对景西路以东、铁路以北、二环路以南的地区进行改造。新村建成后,200余座别墅式村民住宅小楼整齐新颖地矗立其中。为了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村内投资300万元进行了街道硬化;改造村东荒滩一处,将其改造成为集健康、休闲为一体的“农民乐园”。 在2007年10月,村投资175万元,为近500户村民接通了煤层气,如今村民都用上了干净清洁的煤层气,从此告别挑煤做饭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村内现有八音会、武术队等村民文体活动队伍,在农闲业余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村民们既炼了身体,放松心情,又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村内还有一棵属于国家古树名木的、树龄约600余年的古槐树。有村集体出资,专人维护,现长势良好。  


五门村特产大全




五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