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村简介
南河村位于中村镇政府所在地南2.5公里处,有800余口人,119户,分布在大南庄、上西庄、苏家沟、前马邑沟、后马邑沟、聂家庄、南沟、坡半岭、西庄、东庄10个村民组;全村有耕地1700余亩,林地10294亩,其中集体林地1699亩。
南河村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矿等资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煤、铁矿开采、运输,但由于近年来资源整合,村民生活难以维持生计,多数村民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这样严重影响到外出村民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
2002年以来,在村两届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外出考察,实地调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村里现在已成立两个专业合作社——绿友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茂顺养羊专业合作社。全村共有规模养羊户12户,栏内存羊1000余只;至2010年11月,已在村苏家沟、马邑沟投资100余万元,占地40余亩,建成14栋大棚,带动了40余户村民种植食用菌,安排了50余个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食用菌种植园区”,进行规模种植,年产鲜香菇30余万斤,年产值90余万元,下一步打算开展产品深加工,形成一条系统的产业链。现在已有多户村民返回南河村创业,准备在这里大显身手,为了南河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1101 | 048000 | -- | 查看 南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岭村 |
北岭村简介 北岭村位于中村镇西北方向,距镇中心约10公里,南与上阁村相邻,北与宋庄村接壤。全村三个村民组,85户,农业人口258人,耕地面积660亩,林地面积2547亩。 村中无依托企业,没有经济来源, 2009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世代以种地和养殖为生,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远远达不到致富水平。 现在村中兴起了许多养殖户,09年山鸡养殖规模突破3000余只,土鸡养殖突破2000余只,养羊达到900余只。虽然有发展养殖的优势,但无奈于缺少资金,以致规模乃至生产技术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很难有大的经济效益。养殖户一年忙活一年到年尾仍是入不敷出。 |
山辿岩村 |
山辿岩村位于中村镇东南30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214人,其中男101人,女113人,劳动力87人,分布在四个自然庄上。 全村现有大牲畜50余头,鸡1500余只,全村交通方便,2006年至2007年铺水泥路10.5公里,总投资258万元,通信、有线电话齐全,村内建有小型通信机站,大大方便了村民信息畅通。 2009年投资14万元解决了村民饮用水安全卫生问题,按装了饮水净化器50余台,建储水窑3个,可容水100余立方米。 2010年投资6.5万元,改、扩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目前办公设施齐全,已投入使用。 山辿岩村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全村有华山松、油松6002亩,在林权制度改革中,人均分山林24亩,村集体留有1500余亩。 山辿岩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人除种地外,大部分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 为了彻底解决村民致富问题,2007年我村引进晋龙一号优质核桃树3000余株,栽植70余亩,人均10余株,今年已经掛果,预计明年,再栽植2000余株,人均达到20株,用三至五年时间,栽植优质核桃树500亩,建立历山顶上的优质核桃基地,力争在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人均二亩优质核桃,收入达到2000元。 |
向阳村 |
向阳村简介 向阳村位于中村镇东南20公里处的历山之麓,平均海拨1650米,行政面积12.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834亩,744亩耕地,全村共94户,260囗人,分居在六个自然庄。 全村现在大牲畜120余头,羊1000只,鸡1000余只,全村交通便利,通信、有线电话齐全,村内建有小型通信机站,通汛畅通。 2010年投资24万元,新建了标准村级活动场所,目前办公设施齐全,已投入使用。 向阳村森林资源丰富,全村有华山松、油松3659亩,在林权制度改革中,人均分林地14亩,村集体留有500余亩。 向阳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共有耕地744亩,全村人除种地外,大部分劳动力每年上山采集,外出打工。 为了解决村富民致富问题,2009年我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转产种植黑木耳30000余棒,2010年种植黑木耳60000余棒,发展40户农户种植,每年人均可增收2000余元。 |
东川村 |
东川村地处中村西南22公里处,全村有4个自然庄, 383口人,有耕地面积798亩,有党员20名,全村有牛50头,羊200只,人均收达4000元。 |
上川村 |
上川村的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沁水县西南部53公里处的历山脚下,离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共98户,279口人,分三个村民小组,实有耕地面积420余亩,林地面积1700余亩,现有党员16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女党员2名),全村为一个整体村庄,全体村民居住在中下旅游公里两旁,交通便利。由于地处山区,加之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只能种植玉米、山药.萝卜等农作物,村集体成年无任何经济收入,村民们只有靠时令季节上山以采集山货和打临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谋生。 |
下川村 |
下川村村级简介 下川村隶属沁水县中村镇,位于沁水县西南56公里处,所到处历山舜王坪脚下,北邻上川村,东邻东川村,南邻阳城、垣曲县交界,西与垣曲、翼城相接。全村有3个自然庄,138户,374口人,耕种着427亩土地,农村主要是以农业、上山采集药材为生活来源,旅游业正在开发阶段,根据村级规划,旅游服务大厅正在修建之中,农民的收入正在由农业向旅游业发展,下川村也正在一个新的起点起航。 |
冶内村 |
冶 内 村 简 介 冶内村位于沁水县西南部,西南侧与南河村为邻,东南与蒲泓村相连,南与中村镇相连,南北贯穿村区的村村通公路,为其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村庄距中村镇约5公里。全村182户,600口人,耕地770亩,山林面积为7907.5亩,分为7个村民小组。 冶内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现有振兴獭兔专业合作社、云翔养羊专业合作社两个,以合作社加农户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冶内村有盈盛园煤业、丰源煤业两座煤矿,为响应国家政策,现两座煤矿处于资源整合状态。 在新农村建设中,冶内村全体村民团结一心,以创建“和谐冶内、生态冶内、建设特色村庄”为目标,紧抓机遇,以赶超的心态发展冶内。冶内村以“改灶、改厕、改圈”为切入点,2008年投资100余万元为农户修建沼气池252个;2009年投资180余万元修建了秸秆气化厂一座,为广大农户免费安装秸秆气化炉;投资120余万元将村主干道进行了绿化、亮化;投资60万元修建了人民舞台;投资80万元修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投资70万元修建了洗浴中心;2010年投资15万元对村级卫生所进行装修;年底将完成户户通工程,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问题。近几年先后投资60余万元修建蓄水池、铺通饮水主管道,彻底解决了全村7个自然庄的饮水安全问题。 冶内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和悉心关怀下,正以矫健的步伐昂首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
蒲泓村 |
蒲泓村概况 蒲泓村属于中村镇领导,是蒲泓村委会所在地,位于中村镇东南部,距中村7公里,东邻石务,西邻北华,南至土沃洞沟,北邻冶内,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约1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27人,耕地892亩,森林资源1500多亩,下辖3个村民小组,4个党小组,0员18名,是历山脚下土地肥沃,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的自然村。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蒲泓村在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折不扣地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开辟村务、财务、党务公开栏和宣传栏,严格按照要求做到了及时公开、每季公开。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党员发展情况、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及村财务收支等情况。宣传栏主要对科技、法律、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定期宣传。 到目前为止,村内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村委办公楼、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广场设施配备齐全,连年被市、县、镇评为“红旗党支部”、“和谐村”、“县级示范村”“先进集体”、“五星级站点”等荣誉称号。 |
中村村 |
中村村地处沁水城西35公里处,位于历山腹部,即是沁水城西一大历史集镇,又是中村镇政治、经济、文化主要活动中心。中村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858户,2574人。共有党员118名。下辖中村、木凹、乔家、上沟、涧河、小河湾6个自然庄。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4718亩,耕地面积3570亩。2013年底人均纯收入9695元,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和谐村”,是省、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 |
东沟村 |
东沟村位于沁水县中村镇东北部,离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100户,330口人,居住在四个自然庄上,分别为:徐家沟、瓦窑上、鱼儿河、东沟,四个自然庄呈平行分布于一线,村干道呈带状分布于四个自然庄前,村委会位于瓦窑上。 全村耕地435亩,林地2000余亩,共四个村民小组,有男女全半劳力140个,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小麦为主要口粮,在国家对农业免除税收和对粮食实行直补的政策下,村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但科技利用较少,故东沟村的农业与全国一样,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近年来,东沟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硬化、铺盖了村中巷道、河槽,绿化了村公路两边,亮化了四个自然庄,下大力气整治了自然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东沟村全体村民正投入到调产的大潮中,调产已初见成效,现共有五个规模养羊户、一个养鸡户,一个养鱼池,东沟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 |
张马村 |
张马村概况 沁水县中村镇张马村位于沁水西南临界临汾地区,沁东、沁翼公路惯通运输、旅游、文化之交流,代表着沁水人民文明和谐之形象,从精神气质上表示出它的富有。 全村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有五个自然村庄,六百五十户,2050口人,11个村民小组,党员69人,耕种着3400亩土地;2009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是个典型的纯农业自然村。小学校一所,1-6年级就读生300余人、幼儿园一所、村保健站一所。 近年来,我村在各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农业调产、三产富民和文明和谐四大民生工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富民强村道路,成为全县2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推进村。 |
南河村 |
南河村简介 南河村位于中村镇政府所在地南2.5公里处,有800余口人,119户,分布在大南庄、上西庄、苏家沟、前马邑沟、后马邑沟、聂家庄、南沟、坡半岭、西庄、东庄10个村民组;全村有耕地1700余亩,林地10294亩,其中集体林地1699亩。 南河村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矿等资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煤、铁矿开采、运输,但由于近年来资源整合,村民生活难以维持生计,多数村民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这样严重影响到外出村民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 2002年以来,在村两届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外出考察,实地调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村里现在已成立两个专业合作社——绿友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茂顺养羊专业合作社。全村共有规模养羊户12户,栏内存羊1000余只;至2010年11月,已在村苏家沟、马邑沟投资100余万元,占地40余亩,建成14栋大棚,带动了40余户村民种植食用菌,安排了50余个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食用菌种植园区”,进行规模种植,年产鲜香菇30余万斤,年产值90余万元,下一步打算开展产品深加工,形成一条系统的产业链。现在已有多户村民返回南河村创业,准备在这里大显身手,为了南河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
白华村 |
白华行政村位于中村镇东南约15华里处历山腹地,东邻蒲泓村,西邻南河村,南与土沃乡洞沟村交界,北与冶内村相邻。全村共120户,380余人,包括3个自然庄,下设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有耕地800亩,林地8500亩,除村集体留有200亩外,其余全部分山到户。中下旅游公路沿村而过,在本村辖区内与界白旅游路交界,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村民收入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规模化养羊园区3个,另有舜晟养羊业有限公司和舜星太行黑山羊繁育中心各一所,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经济林以核桃为主,气候适宜,生产的核桃皮薄质优,部分产品出口。各项产值总收入400余万元,2009年人均收入4326元。 近年来,我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我村开展得如火如荼,共硬化乡村路6.9公里,新修了田间路3公里,改造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修建了娱乐健身场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医疗卫生室。户户装有闭路电视,宽带用户达30%,村内基本达到了硬化、美化、亮化,正在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不断开拓进取。 |
上峪村 |
上峪村基本情况简介 上峪村隶属沁水县中村镇,位于中村镇西南4km处的历山脚下,东与中村相邻,西与翼城相壤,南与柳蒲相接,北与下峪村相邻。全村130余户,404口人,耕地面积为868.2亩,林地面积为7000余亩。辖区内有三个自然庄(上峪、南凹、甲茨),分为五个村民小组,支村两委班子5人,党员15人,分为两个党小组,村民代表21人。村民以农业、养殖业为主要的生活来源。 上峪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坚持“集中精力抓经济,与时俱进谋发展,艰苦奋斗建小康”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修街道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完成了“村村通”以及“户户通”工程;自然庄通车、通电、通电话;完成花墙、花池、公厕、垃圾池建设;修建健身休闲场、文化中心;为富裕后的农民新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活动阵地。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免费有线电视,村民100%免费参加合作医疗,9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60%的村民配置了手机,电脑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村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准备在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引进各种技术,发展科学养殖,促进村民增收。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党员、村民代表会上通过,我村今年将对南凹、甲茨自然庄进行移民搬迁,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住房条件。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上峪村人民有志气有信心,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发挥民智,集中民意,科学规划,努力培养可持续发展产业链,为实现上峪村新的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
下峪村 |
下峪村村情简介 下峪村位于上峪村至中村镇的必经之地,处武家庄、郑家疙瘩的中心位置。距沁(沁水)中(中村)公路1.5公里,距中村镇2公里,下峪村面临木凹岺,背靠西河梁,下峪河自村前缓缓流过。每年春季,东西两山桃花遍野,翠松碧柏掩映其中。自得山野人居和谐之美。 下峪村现共分为6个村民组,共有耕地1307亩,共200户666余口人,居民以王、蔡、韩、高等姓居多,2009年人均纯收入3900元,是我县首批小康村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历史上,下峪以煤铁冶炼为主,其产品可远销陕甘及晋南地区,是中村的主要工业区,中村铁厂发源于此。现在村北是下峪的工业区,民营企业峪煌煤焦化有限公司即位于此。 2009年下峪村地下资源面临枯竭,以及煤炭行业的整合重组的形势,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下峪村党支部、村委会站在全村发展的高度,多次召开党员群众大会,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结合本村实际率先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思路,修建万头生态猪场,该猪场建成后不仅可以解决村民就业,而且有利于下峪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上阁村 |
上阁村基本情况 上阁村共有村民270户,810多口人,2130亩耕地,5645亩林地。劳力450人。有党员34名,其中预备党员1人。全村粮食总产440.1吨,平均亩产215.2公斤。经济总收入460万元,人均纯收9401元。下辖三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23人,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困难就是农民增收困难,集体经济薄弱。 为解决以上问题,村委集积筹划,先后试验过栽桑养蚕,种种大棚,均未取得成功,最近,通过考察,想再创建一个养羊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和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
宋庄村 |
宋庄村简介 宋庄村隶属沁水县中村镇,位于沁水县西南部,中村镇德东北,东与郝家村为邻,西侧与上阁村为邻,南临沁东线,为其主要德对外交通道路。村庄距沁水县约20公里,距中村镇政府驻地约12公里。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宋庄村地貌属丘陵区,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温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1摄氏度,年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为187天左右。全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冬春少,夏秋多。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 宋庄村包括宋庄、聚望河、燕家沟三个自然村,行政村设于宋庄。全村有98户,350口人,分为三个村民小组,支村两委共有5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15人。土地面积为1170亩,林地面积为7000余亩,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养殖业。 |
北庄村 |
北庄村村级简介 北庄村位于沁水县西部中村镇中部地区,有耕地1039亩,192户,684口人,有5个村民小组,党员39人,分三个党小组。本村辖区内有镇办年产30万吨煤矿一座,有民营企业年产60万吨焦焦化厂、60万吨洗煤厂,村集体企业沁水县北盛货运中心,年创造利润40万元,集体收入每年达60万元。2009年人均收入4398元。2003年以来,北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强抓机遇,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在全村广大村民、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03年投资55万元,硬化村内胡同12000平方米;投资55万元,修通了1.7公里村级公路;投资50万元按装了加密电视,打坝1800米,修大桥2座,按装了村里的街道路灯,引进了年产60万吨的民营企业沁泽焦化厂;投资30万元,新建村集体企业沁水县北盛货运中心;投资30万元修建了北庄村牌楼;投资14万元对村委办公大楼进行了装新改造,改善了村委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新修了篮球场一个,购回健身器材13套,增添了村民健身运动的各项设施;投资260余万元,改变了村民的饮水问题投资130万元,整治了村环境卫生和清洁工程;投资69.6万元,完成了改河改路工程;投资280万元,修建了北庄村休闲娱乐广场;投资45万元,修建了人民舞台;投资100余万元,对本村182户677口人实施了煤层气管道安装工程,树立了北庄村形象,美化了北庄村环境,改变了北庄村面貌。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村支部为实现跨越发展,转行发展理念,始终把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入手,班子成员带头,以村-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200万元修建了养羊园区,为推动我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石务村 |
石务村基本情况 石务村位于中村镇东南方向的老马岭脚下,和土沃乡接壤,全村124户,348口人,244个劳动力,其中党员14人。全村登记在册耕地731亩,共有山林宗地5处,面积为2814.3亩(含纠纷面积221.6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144元,集体无固定收入。石务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以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 石务村目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石务村60岁以上人口占到全村人口15.2%;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传统农业为住,投入大,效益低;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各方面均需要完善;四是集体经济无收入。 采取措施: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住机遇,发展核桃经济林、中药材种植;二是逐年逐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追讨原煤矿改制应得款项,推动原东坡铁矿建设。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