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沁水县 >> 郑庄镇 >> 中乡村

中乡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中乡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乡村简介

  登上太行山,眺望上党盆地,距沁水县35公里之外的沁河之畔,有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村庄,那就是远近闻名的中乡村。中乡村距离郑庄约8公里,东临端氏,南衔阳城,北靠顺世达铸业公司,侯月电气化铁路复线、沁辉公路、沁河绕村而过,交通发达,山沟纵横,地下矿产利用微薄,是一个纯农业村。
   全村共有510户,1468口人,8个村民小组星点分布,管辖面积4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00余亩,林地面积4000余亩,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西瓜等,人均年收入约4500元。与赵山、琚沟合并,新中乡村由三村组合而成,气候温差明显,种植区域各异。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1102 048000 -- 查看 中乡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乡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中乡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河头村

  河头村是郑庄镇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3094亩,354户,1230口人。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道路。    河头村率先在全镇实行了村干部值班签到制度,每天召开班前班后会议,明确工作职责。为切实把河头村建设好,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投资240余万元兴建秸秆气化站,目前已投入使用;投资85万元,打坝造地300亩,配置了田间水利设施;投资234万元硬化田间道路12公里;成立晋河农牧合作社,建立玉米、小麦种植基地;引凤筑巢,沁喜水泥厂落户我村,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投资145万元,兴建商业用房2900平方米,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投资130万元,完成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修建了群众休闲广场;调动群众热情,实施惠农政策,村民每人每年补助合作医疗10元,电视收视费44元,60岁的老人和孤寡老人每年都有福利,使每位村民都能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河头村党支部、村委会会立足当前,稳步前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小康村。  

东郎村

  东郎村位于沁河以北,距郑庄镇6.5公里处,村村通公路穿村而过,沁河水顺村而流,地理环境优越,风土人情浓厚,是个纯农业村庄。村中有人口395人,128户,人均年纯收入为4000余元,有土地1185.474亩,林地248亩,宅基地24837平方米 。村民以种植苹果为主要生活来源,是村中的主导产业,引进的红富士、嘎啦,乔纳金等先进品种,以种植面积大,产品口味好而深得群众欢迎。   

西郎村

  西郎村位于沁水县中部,郑庄镇西北侧五公里处,呈南北走向,沁河沿村而过,东连东郎村,西接南郎村,沁河绕村流过。    西郎村全村110户,310口人,60岁以上老人45人,现在均享受国家养老补助。村里有耕地1299亩,其中水浇地700余亩,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2008年人均纯收入3816元,村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步走向富裕。  

杨家河村

  杨家河村位于郑庄镇的西北部35公里处,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4名党员,23个自然庄,506口人,146户,耕种着3850亩土地,林地12307亩,荒山3500亩,羊群8000余只。本村辖区内有一个北方示范牧场,可以带动老百姓养羊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另外村民主要以植粮食、采集药材等项收入为主,现在可达到人均收入4030元。   

王峪村

  王峪村位于郑庄镇西北30公里处,全村4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庄,235户709人,耕地面积3184亩。上年人均纯收入4070元。村办卫生所1所,中心小学1所。  

龙渠村

  龙渠村位于郑庄镇西北32公里处,面积4.8平方公里。全村4个村民组8个自然庄,共有村民130户381口人,2100亩耕地。村民大多以农业、林业为主。2009年人均收入3960元。村办股份制企业:山西龙渠食品饮料公司。  

北湾村

  北湾村位于县城东北部,张峰水库库尾,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庄,因张峰水库移民,现有7个自然庄,共160户,人口650余人,共有党员19名,村民代表20名。全村有耕地3200余亩,林地4000余亩,人均占有耕地5亩,人均年纯收入3970余元,全村有大牲畜20余头,猪羊3000只。主导产业为玉米,2010年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新栽优质核桃300余亩。  

庙沟村

  庙沟村共有86户238口人,全村共有2个村民组9个自然庄,耕地面积2880亩,林地面积11800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3860元。庙沟林权制度改革经验曾在全省推广,时任省委书记张宝顺、副省长胡书平、省长助理刘维佳曾在庙沟调研并与村干部及群众亲切座谈。  

大将村

  大将村现有131户,386人,原有四个村民小组。因国家重点工程张峰水库建设,2007年6月30日进行整体移民搬迁,其中,沁水移民小区4户13人;郑庄河头移民区127户373人。全村党员18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3980元。  

张峰村

  张峰村位于郑庄镇西北部,距郑庄镇政府约20公里,是国家重点项目张峰水库的库区所在地。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61户,426人。其中,河北村民小组系张峰水库库区移民时移至张峰村民组的。该村共有耕地面积1080.86亩,林地694.5亩,四荒地1200亩。该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该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全村共有党员33名,村班子健全,党支部成员3名,村委会成员3名。在推进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地带头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解放思想,把真抓实干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在现在的经济基础上,加大发展集体经济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之优势,利用张峰水库的资源之优势,引导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全面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  

王必村

  王必村地处郑庄镇以北,境内有沁河蜿蜒经过,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我村有7个村民小组,共331户,842口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因修建张峰水库,王必村旧址被淹没,村民在政府的组织安排下全部移民,其中三分之一的居民居住于王必后靠移民新区,三分之二的群众居住于沁水县移民新区。   

吕村村

  吕村村位于郑庄镇中北部,张峰水库下游两公里处,风景优美,土壤肥沃,全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12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172户,479口人,拥有耕地面积2200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长期以来就是靠着自然优势以种地为生,没有可以赖以发展的产业。    去年以来,吕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根据吕村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对吕村村的农业产业单一、经济微薄的收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原有300亩干果经济林的基础上,新发展核桃林1000亩(利用退耕还林地实行果药间作1000亩),基本可以实现人均一亩经济林,人均年增收600元的目标,同时,利用村前的沁河滩涂100亩,新建水产养殖鱼池60余亩,建成后可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6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000多元。   

南郎村

  一、地理位置    南郎村,位于沁水县中部地区,属郑庄镇辖区,村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郑庄村十华里。全村有耕地1600余亩,148户人家,380口人,2009年人均收入4000余元。村民主要依靠种植苹果来增加收入。近几年引进了红富士、丹霞、 烟嘎、乔纳金等多个品种,20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村又新植果树760余亩,使我村的果树面积达到1100余亩,进入盛果期的340亩,年平均产量可达150万公斤。    南郎原名南庄,据三郎(南郎、西郎、东郎)的传说,古时,在南郎的“枣棋”耕地一大片,曾为枣棋县。有这么一句民谣即“龙门疙瘩枣棋县”之说。而南郎正在枣棋县的南面。西郎与东郎,原名“西头”、“东头”之称,这两个村可能是以“玉清宫”为界命名的,因西郎在“玉清宫“的西面,东郎在“玉清宫”的东面,故西郎原称名“西头”,东郎原称名“东头”。从古时起,南郎、西郎、东郎三村统称郎必村。而郎必村的名称来历,据说是古时此处住一姓郎的人,名叫郎志忠。曾有一句民谣,“郎必有个郎志忠,一心要修玉清宫,修不成玉清宫,气死郎志忠。”所以郎必村的村名由来大概与此有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三个村一直统称郎必村,直到公社化时,三郎才各自行政独立,改为“管理区”、“生产大队”。自此,“南头”被人们称为“南郎”至今。    二、历史贡献    南郎这块土地,是一片革命热土,陈赓将军、刘湘苹等一些老一代革命先辈的足迹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在抗日战争、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中,我党在这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这里的人民斗地主、搞土改、闹抗日、打蒋闫、搞支前、纺花织布做军鞋,有力的支援了八路军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该村在支援全国解放的战争中获得了不朽的战绩。先后有崔克俊、崔张洪、崔来明、崔培成牺牲在全国解放的战役中临汾战役中,该村的支前民工张万洪、张友谊、崔持敏、崔小明、张友洪、赵金太、崔保英等七人牺牲在解放临汾的战场上。上述十一名烈士永远是南郎村的光荣与骄傲。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村民,他们都为全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解放后,由于南郎是革命老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会很快在这里落实,从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一代代村民都会坚决的跟党走,心不变。因为他们有良好的革命传统,一代代村民都在革命摇篮里长大。    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及农业生产    南郎村,是一个农业村,这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沁水县主要的农作物区,是全县耕地面积最大、耕地质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多少年来,村民以土为业、以土为生,年年春种秋收,年景好时可作一次夏的复播。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郎是“学大寨”的重点村,是“以粮为纲”的重点村。所以,每一代村民总是在土地上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该村交通条件很差,又无地下资源的开发,一直守候在几亩耕地上,所以一度成为全县“名村”的南郎逐步低落下来。近年来,在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村民们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大力发展种植业。目前,全村有苹果树870余亩,成为全县产果最多的一个村,而粮食产量渐趋下滑。2008年,全村小麦产量仅达17.5万斤,玉米产量40余万斤。    南郎,目前成为沁水的苹果村,或者说是苹果基地。但是每年村民对苹果一项好收难卖,从农历六月开始卖果,一直卖到来年之春,可想百姓卖果难的问题很难以解决。    四、交通、工业    南郎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地方,三面环山,东依沁河。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劈山开道,在沁河南岸的山岩峭壁上开出了一条可通镇所在地的通道,但每逢沁河暴涨,村民只得绕南山羊肠小道出村上大路达郑庄镇,达沁水县城。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此村有史以来不通公-车,至今班车未通。村民卖点棉花等农产品,都是骑自行车入城。而今,村民都是用自己的小手扶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加之不在县乡公路边,交通不便,还十分危险。从八十年代至今,在从南郎至郑庄这条乡村路上,已发生十几起交通事故,死亡三十余人。因此,在沁河上架桥,直通沁张(沁水——张峰)公路是村民们早已盼望的大事。    由于本村交通闭塞,资源有限,且村民以农业为生,因此目前无任何工业。    五、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机,农业生产基本趋向半农机化,用机器耕种,收割。有的靠外来收割机收打,但对大多数的小麦收割、玉米收割还无从下手,只能靠人工操作。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与我县一些好的山村来比,相距甚远。有人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南郎村貌没大变”,“新房没几座,旧房没有动”,“地靠天,人靠天,咱跟水利不沾边”。2009年的大旱,村委会只得用水泵在村里的两口水井里抽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问题。所以南郎村民难,交通水利最为难。加之,张峰水库拦河建库,一条沿村沁河现也干涸,成为干河滩。    六、文化生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南郎村群众文化最为活跃的时代。那时,南郎村时原晋东南地委宣传部的蹲点单位,是县政工组的蹲点单位。南郎“红九员”活动在全山西省曾轰动一时。南郎村的业余文艺宣传队被沁水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样板宣传队”,后逐渐低落。    南郎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村里有神腰古文化遗址,位于南郎村村口,比南郎村高一台地,地势西北环山,东南紧靠沁河,遗址包括神腰和枣棋两处。神腰,东西长30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初步确定为仰韶和龙山早期。枣棋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30米,总面积5.5万平方米,初步确定为商代文化,现有一块碑记枣棋遗址。    从南郎的历史风貌看,古时的南郎是一个美丽的山村,村北有北阁,村南有南阁,村西有西阁,村东有东阁。东西南北四阁全是古建筑。村东的一个土堆上修一寨,寨上修一庙,寨名为“老寨”,庙名为“圣母庙”。传说,“老寨”为岳飞抗金时所修。现存的只有北阁与南阁的残迹。东阁传说被沁河暴涨冲毁,西阁传说是南郎一个叫张泽的人拆掉,因为有一句民谣说“拆了西阁穷了张泽”。    南郎的有关故事传说,均为“三郎”的传说,现列几个如下:    (1)修建玉清宫的传说。据说玉清宫修建于初唐年代,传说由尉迟恭在此监工。因尉迟恭监修玉清宫不在朝时,唐王李世民斩了单雄信,尉迟恭回朝后大哭不已。    (2)传说沁河对面孔必修一观,现孔必观自然庄由此观而得名。玉清宫的山门,塑有两尊“射神爷”,具体以谁的形象雕塑,传说中不太详细。今笔者分析,是否当时尉迟恭在修玉清宫是专为单雄信塑像,以表他的好义之举,后被人们把“单”传为“射”,均有可能。    (3)玉清宫的北山传称为“虎山”,传说由神虎而变。此虎山吃东郎,屙西郎,虎头踞东,虎尾踞西。东郎人在虎山下修一虎槽,逢年过节为虎山进香添供。    (4)虎山上修有王母娘娘庙,每逢农历三月三,“三郎”必在玉清宫处举办庙会,女人求子于王母娘娘庙,庙上塑有王母金身,传说金身下有一水洞,此水洞直通龙渠村三谭之水。有人说在龙渠谭的流水撒一把麦糠,带麦糠的水可流到圣母庙的水洞里。    (5)从三郎村的地形地貌上看,传说东郎对面的山岩叫“皇楼岩”,此山称“龙山”,玉清宫对面的虎山和南郎村南面的舜王坪山称“凤山”。三郎被龙、凤、虎山三山围绕,风景十分优美,加之沁河水从北向南穿山而来,使三郎依山傍水,在古时的沁水,郎必十分有名。    (6)南郎村的传统节日甚多,诸如过大年(阴历年)、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庙会、端阳节、七月十五古时在沁河放河灯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等。过大年时,村民杀猪宰羊、蒸白膜、做枣花、捏面塑等,这些吃食均作供奉神仙及0之用,之前全为“整食”,不得随意吃食,大年初一凌晨(即四至五点)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燃烧柏枝(明火),小孩可在柏枝明火中烧吃面塑兔,传之为吃了面塑兔,小孩蹦的长。腊月三十,下午贴对联,晚上家家户户祭祀神灵,完毕后包饺子,准备年初一早起的早饭。早饭后全村以姓氏、论辈分集中起来,给长辈叩头拜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传之为,初二走舅舅,初三走丈母娘是必定日。    七、人文简介    南郎在五六十年代称为沁水的知识文化地。五十年代初,南郎村有一年出了六名大学毕业生。后来这些人均成为工程师以上的建设者,有学矿业的、电子专业的。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南郎的崔雪林是我县第一个博士生,大学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后留学日本、美国,现在美国定居。    解放前,南郎文人之多,张姓有张友恒,字之敬,属留日生,此人为我县绅士。其弟张友渠是三十年代的师范毕业生,后随八路军为党工作,退役后落足云南国家民族事务处工作,七十年代病逝。张姓还有好几人均为旧社会的知识分子。而崔姓旧知识分子也不少,如崔凤高,属当年留日生,新中国成立前就是一名矿业学家,解放后为新中国的矿业事业作出不少贡献;崔丛政,解放战争期间为士敏中学校长,解放后曾任太原重机学院-。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崔富全、崔怀堂、张万太、张万庆、张万苗、张万堂、张刚正、崔庆福等,均成为建国后的工程师,不少人走上领导岗位。南郎村有这么多知识分子出现,与教育事业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35年,郎必村建立了第五高小。解放战争时期,抗日人民政府就在郎必建立了完全小学,直到新中国成立,郎必完全小学输送了不少学生进入县初高中,不少人还进入了师范院校。郎必完全小学一直走到改革开放后的2000年。目前,郎必已无小学存在,其原因,就因为交通不便造成。南郎村的村民医疗条件旧时就较缺乏,解放前人们熟知的亦农亦医的医生,三郎只有田礼珍、田克让、张有义三个老中医。而南郎村的张有义是在从事教师职业后又改学中医,为村民服务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后,张有义一直在郎必保健站工作至老。他带了两个徒弟,一是西郎的田培川(已故),二是洺水的尚书德。他这两位徒弟在他下世后,一直继承他的事业为村民服务。田培川改革开放后,在西郎开了诊所,尚书德则调任郑庄医院工作。此后,南郎村一直没有一个较有名望的医生,村集体也一直未建立保健站之类的医疗诊所,医疗卫生条件在全县十分落后。    群众文艺方面,南郎村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最为兴盛。从五十年代的小剧团到七十年代的“红九员”活动引人注目。五十年代后的板话王崔志身曾一度在我县享有盛名,他的快板曾记录在《沁水县志》上。1943年9月26日,日军在郎必一带扫荡,崔志身用板话记载了日军的暴行“43年9月间,日军来到南阁边,南郎有个都守印,被鬼子杀在南阁底……”因为南郎是古往今来的文化村,村民的传统民间文艺十分活跃,如“跑旱船”、“踏高跷”、“跑竹马”等一直延续到六十、七十年代。现在,这些民间文艺已在村里消失。    南郎的庙会“三月三”是一个古传下来的庙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旧时曾吸引山东、河南等地商贩和艺术团体来赶庙会,“三月三”庙会由南郎、西郎、东郎三村联合举办,一直传到当今。会址设在原玉清宫的宫门口,古戏台已被拆除新修。八十年代南郎村又在本村修了戏台。每逢西郎、东郎办庙会时,会址仍设在宫门口,如逢南郎主办,会址就移到南郎村。由于交通不便当今的庙会已经冷落下来,加之三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十年不敢唱一台好戏。而群众体育无从谈起,当初三郎有学校时,也就是五十年代,校园体育十分红火。2008年,南郎村享受了县文体局的一副篮球架的文化设施,2009年又享受了一副乒乓球案。可以看出,在国家的资助下,群众体育正在兴起。  

郑庄村

  郑庄村位于沁水县以东25公里处,位于沁水河与沁河的交汇处,古代称青龙口,是郑庄镇政府所在地。古代晋东南和晋南商业贸易的重要驿站,解放前驻扎行署(省政府)。坪曲线、沁河、侯月铁路沿村而过。现有300户,849口人,耕地面积12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370元。主要农作物有玉米、 大豆、小麦。    2002年张沟村合并到郑庄村。现在我村有2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党员43个,3个党小组。  

孔必村

  孔必村隶属于郑庄镇,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4公里处,全村共有7个自然庄、4个村民小组,290户、960口人,拥有耕地面积3200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孔必村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西瓜种植为特色和主导的农业产业格局,成为全县最大的西瓜产业基地。目前,种植西瓜面积达500余亩,并发展大棚西瓜10栋,引进“好运来”、“黑美人”国内优良品种,大棚西瓜种植基地实行一年两茬生产栽培,每年3月、10月两季收获,年亩产高达5000斤,亩产值达15000元以上,带动人均增收800余元。    十二五期间,晋东能源郑庄坑口电厂一期2×600MW项目将落户我村。我村将以贯彻省委-书记讲话精神为出发点,坚持以工带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把我村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带动全村各方面和谐发展。  

玉沟村

  玉沟村隶属于郑庄镇,位于沁水县东20公里处,耕地面积714亩。全村辖3个村民组,3个自然庄,现有148户,405口人,其中党员19名。   玉沟村与河头村、东郎村、西郎村、杨家河村、王峪村、龙渠村、北湾村、庙沟村、大将村、张峰村、王必村、吕村村、南郎村、郑庄村、孔必村、湾则村、洺水村、杨树庄村、东大村、西大村、南大村、中乡村、八里村、杨圪坨村、庙坡村、西良村、石室村相邻。  

湾则村

  湾则村位于郑庄镇西六公里处,与龙港镇相接壤,沁端公路沿村北面而过,南有县河流过,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全村所辖有三个自然庄,二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47户,413口人,其中,有205个劳动力,耕地500余亩,全村共有党员15名,民风淳朴。全村以农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2009年人均纯收入3785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及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湾则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我村实际,因地制宜,在经济收入方面每户都有所增长。2010年,我们村为了更好的完善服务职能,给广大村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增强村民群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新修建了支部大楼,支部大楼占地约三亩,建筑面积820余平方米,投资约六十余万元,支部楼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支村两委的办公条件。    展望“十二五”,湾则村两委班子将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加大科学发展的力度,引导广大村民发展种植干果林、加大对养牛、养猪户的帮扶力度,成立专业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争取在种养殖方面达到一定的规模,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洺水村

  洺水村位于沁水县西20公里处,沁端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192户,469口人,1300多亩耕地,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年人均收入约为3900元。    全村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共修建健身场所3处,路灯22盏,为村民出行、健身提供了方便。  

杨树庄村

  杨树庄村位于郑庄镇以北一公里,南邻沁端公路,北靠端氏国营林场。全村147户,530口人,五个村民组,分布在9个自然庄,全村有耕地2300亩,林地1500亩。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5名,女党员3名。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西瓜、大葱,有特种养殖业(梅花鹿200只),农机合作社和小杂粮合作社各一个。    村内有村级油路2.2公里,水泥路、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  

东大村

  东大村位于郑庄镇政府往东5公里处,全村七个村民小组,十个自然庄,全村共有476户,1300口人,耕地4000余亩,年人均收入4200元,主要以种植蔬菜、棉花等农作物为主,是一个纯农业村。根据我村的地理、耕地优势,我村率先在全县创办了蔬菜基地,种植面积曾达到五百亩,有日光温室大棚30栋,是我村的主导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村两委班子要继续加强学习,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搞好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深化党务、村务公开,严格按照“5+2”决策程序开展各项工作,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服务群众和先进支部创建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承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核心是农民增收。因此我村将从实际出发,抓住我村的优势,把发展蔬菜大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要加大力度对困难户进行帮扶。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以下规划:1、修建一个文化广场,该项目是我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之一,是我村的群众性娱乐场所。该项目的建设可以弥补我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方面的不足。2、解决我村人畜吃水难的问题。3、解决河滩地的灌溉问题。4、修建34座移民房,解决我村移民户的住房问题。   

西大村

  沁水县郑庄镇西大村位于沁水县中部,沁河北岸,省道坪曲线从村中穿过,本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村2个自然村,220户,640口人,世代以农业为生,耕地面积1300余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在蔬菜种植方面有充分的优势和经验,盛产黄瓜、西红柿、豆角、大白菜、土豆、胡萝卜、辣椒。在种植花生和蚕桑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精神鼓舞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任支村两委努力平息矛盾,稳定人心,逐步推进工作,积极谋求发展。兴修农业基础设施,修复改造了农田水利工程,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彻底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效益;统一规划建设居民新区和移民并村,满足群众生活需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立舞蹈队和篮球队,接入农村网络宽带,帮助农民利用网络看世界;新建村民休闲文体广场和科普文卫活动中心,“五个一工程”全部竣工;改善村民福利、医疗、养老待遇;村务财务等定时公开,村级重大事务由村两议会决定,民主决策依法有序。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研究和寻求产业发展项目与机会,酝酿现代化种植养殖的统一运营管理,鼓励村民发展种养合作社或开办家庭企业,规划利用本村温泉资源(晋东南地区唯一)和能源工业优势结合,建设温泉特色的会议中心和休闲度假村一处;西大村民热忱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考察和投资。  

南大村

  南大,位处仙翁山脚下,沁河南岸。地以是得名、辖内有垣有川,有水有山、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清泉潺潺、树木葱葱、地灵人杰、民风淳朴。有良田3600亩,人口近千名,盛产优质苹果、花生等农产品,谓之富庶之地。行政村驻地南大,距镇政府5公里,水泥路与陵沁路连接,候月铁路傍村而过,交通便利。    南大村辖内7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庄,九百多口人耕种着3600余亩土地,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棉、油、果、牧全面发展。    1990年调整产业结构,我村从山东烟台引进优质红富士苹果种植技术,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600余亩,年产400万斤优质果品。以其个大、色美、皮薄脆甜可口远近闻名,畅销各地,曾荣获山西省农产品博览会银奖。年产值400余万元,占总收入80%,果业已成为我村主导产业。    2007年被评为省级信用村。    南大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向着,文明,和谐富裕的目标前进。   

中乡村

  登上太行山,眺望上党盆地,距沁水县35公里之外的沁河之畔,有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村庄,那就是远近闻名的中乡村。中乡村距离郑庄约8公里,东临端氏,南衔阳城,北靠顺世达铸业公司,侯月电气化铁路复线、沁辉公路、沁河绕村而过,交通发达,山沟纵横,地下矿产利用微薄,是一个纯农业村。    全村共有510户,1468口人,8个村民小组星点分布,管辖面积4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00余亩,林地面积4000余亩,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西瓜等,人均年收入约4500元。与赵山、琚沟合并,新中乡村由三村组合而成,气候温差明显,种植区域各异。  

八里村

  八里村隶属沁水县郑庄镇,位于郑庄镇东南部,北为庙坡、东大村,东与杨圪坨村紧邻。村北系省道坪曲线,南临沁河,候月铁路沿村而过,是著名的新石器遗址——八里坪遗址所在地。    八里村现有136户,405口人,村域面积约168公顷(合2520亩),其中耕地1200亩,地处丘陵地带,气候因地形复杂,气候较为寒冷。年均气温10度左右,无霜期160天,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是典型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全村在调整产业结构后,村民以蚕桑为主导产业,村民积极推广养蚕新技术,2003年起已成为县蚕桑中心的原种生产基地。  

杨圪坨村

  一、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    杨圪坨村隶属于沁水县郑庄镇,杨圪坨位于郑庄镇东南部,北为庙坡村,东为槐庄村,南为中乡村,西与八里村紧邻。杨圪坨村西紧邻曲辉线,为其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村庄距离郑庄约7公里。    杨圪坨村地处丘陵地带,气候因地形复杂,气候较为寒冷。年均气温10℃左右,一月零下4.1℃。七月23℃。年降雨量约64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60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杨圪坨村有4个自然庄,即凹坡、上杨圪坨、下杨圪坨、柿元则、主村为凹坡庄。凹坡现有人口220人,70户,上杨圪坨村现状人口105人,23户,下杨圪坨现状人口70人,24户,柿元则现状人口30人,11户,杨圪坨村现状人口425人,128户。    杨圪坨村现状村域总面积约237公顷(合3555亩),其中耕地约1800亩,村庄建设用地约60亩。    二、经济社会现状    2010年全村共有425人,128户,村域总面积3555亩,粮食总产量月8万公斤,生猪出栏22头,收入约8.5万余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    现状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来增加经济收入。    三、村庄建设现状    杨圪坨村地势较为复杂,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东西宽约为292米,南北长约为340米,最大高差为33米。住宅建筑多为八九十年代所建,建筑质量一般。    村委会位于村区中部,一层为2003年所建,二层为2007年所建,建筑质量较好。由于村里经济紧张于2010年进行了装修改造,卫生所位于私家民宅内,已达到新型医疗合作标准。  

庙坡村

  沁水县郑庄镇庙坡村位于沁水县中部,沁河北岸,本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村8个自然村,106户,300口人,人均纯收入3500余元,与端氏镇相邻。世代以农业为生,耕地面积1029余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在蔬菜种植方面有充分的优势和经验,盛产黄瓜、西红柿、豆角、大白菜、土豆、胡萝卜、辣椒。在种植花生和蚕桑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精神鼓舞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任支村两委努力平息矛盾,稳定人心,逐步推进工作,积极谋求发展。兴修农业基础设施,修复改造了农田水利工程,彻底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效益;接入农村网络宽带,帮助农民利用网络看世界;改善村民福利、医疗、养老待遇;村务财务等定时公开,村级重大事务由村两议会决定,民主决策依法有序。  

西良村

  郑庄镇西良村郑庄镇西北,全村有126户,人口430口人,土地3860亩,党员26人,是一个纯农业村。近年来,西良村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团结有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1.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创建文明和谐村的必然要求。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立足全局,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文明创建”的总方针,紧紧围绕抓学习增素质,抓文明增动力,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枝末节做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完善班子成员学习制度,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了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通过加强班子团结、在班子成员中间,形成矛盾不过夜、不拖、不积、及时沟通的班子团结意识和工作局面;通过完善班子成员考核制、分工责任制等措施,提高了领导班子的业务管理能力,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中常抓不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2.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认真做好村务一个季度一公开。    3.实行村干部分工和包挂制度。为使各项工作开展有序,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提高工作效率,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实行分工负责制,同时包挂各村民小组,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抓好政策理论学习。坚持每周政治理论学习和每月一次党员中心组学习。并经常不断地组织村委成员学习-理论、“-”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1.支部、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走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共同发展的兴农、富农之路,使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攀升。    2.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不定期举办科技培训,发放科普资料600余份,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率。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和科技的带动下,西良村经济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基本实现农村小康生活标准。    三、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西良村投资90多万元拓宽硬化村内道路18公里,户通率达80%以上。    2.投资20多万元的西良村供水设施的投入使用,村内供水系统完善,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3.完善了一个符合标准、满足村民小病就医的村级卫生所,村民参合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    4.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70%的农民已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脑宽带已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西良村以创建精神文明模范村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工程,加强村文化大院、阅报栏、科普宣传栏等阵地建设,投资10万余元的150平方米的支部活动室已投入使用,完善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投资3万元修建了健身场所,购置了活动器材,购买了图书设备,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通过全体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西良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工作蓬勃发展,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一项惠民工程,相信宁固村在西良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造就“现代农业、文明村风、新型农民”道路上将大展宏图,在崛起中腾飞。   

石室村

  郑庄镇石室村,位于镇以北10公里处,现有185户,481人,耕地面积21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70元。主要农作物有玉米、 大豆、小麦。    现在我村有6个自然庄个5村民小组,党员34个,3个党小组。 石室村与河头村、东郎村、西郎村、杨家河村、王峪村、龙渠村、北湾村、庙沟村、大将村、张峰村、王必村、吕村村、南郎村、郑庄村、孔必村、玉沟村、湾则村、洺水村、杨树庄村、东大村、西大村、南大村、中乡村、八里村、杨圪坨村、庙坡村、西良村相邻。  


中乡村特产大全




中乡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