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村简介
夏荷村位于郑村镇西边,东邻郑村镇肖庄村,西邻加丰镇潘庄鹿底村,南与郑村镇半峪、侯村接壤,北与郑村镇肖庄桃掌村毗邻,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离沁水县城约60公里。
全村辖夏荷、枣林、南沟、南岭后、西凹沟、长畛岭、小西凹7个自然庄,2004年移民并庄迁至夏荷、枣林两村之间,共有10个村民小组, 360余户,1092余人,耕地1388.7亩,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养殖业、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
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余元。我村作为沁水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曾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红旗党支部”、“市级文明村”等称号,被山西省授予“三晋文明村”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1105 | 048000 | -- | 查看 夏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街村 |
王街村简介 王街村属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沁水县东南角,同时又处于沁水、阳城、泽州三界交界处,距郑村镇政府20KM,与皇城相府山水相连,相距仅3 KM,与晋城市中心相距约30 KM。主峰最高海拔1109.2 M,最低处在西南角地界处约720M。 全村辖三个自然村(山顶的樊山村,西边的王街村和东边已经不住人的0掌村)。现有耕地800余亩,122户,399口人。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2005年,全村街巷硬化实现了全覆盖,植树2000多株,有少量果树和农田,整个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生态良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红暮等,可一年两作。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住宅统一规划设计,水电齐全,设备配套,全部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人人都能看上有线电视。另外,村拥有养鸡场一个,养羊户五户,联合收割机一台,配套机械有深松犁,深翻犁,旋耕机等,主要为农民春耕秋收提供农机服务。于1993年被沁水县命名为第一批小康村。 王街村和樊山村都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都留有明清年代的遗迹,特别是樊山村和老姥庵与皇城相府陈氏家族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村界内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和各种树木花草,陈昌期墓、陈相国石牌楼、陈廷敬故居陟屺楼(俗称“望月楼”)、陈氏当年购置的家产老姥庵(避暑山庄)及山场、陈廷敬当年活动留下的众多其它遗迹等。此外,王街村西北尚存樊庄古城堡;樊山村东北白龙庙遗址等。其中,老姥庵已公布为沁水县文物保护单位。所有景点都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现已保护起来。 2013年,人均年收入10150元。有村办医疗诊所一所,参加合作医疗399余人,达到100%。 |
兴德村 |
兴德村简介 兴德村位于郑村镇西北处,距镇政府2.5公里处,全村120户,284口人,男性182人,女性102人,其中劳力175人,男劳力98人,女劳力77人,种田145人,务工30人。2013年全村集体收入在30万元左右,没有村办企业,主要靠蓝焰、中联煤层气占地费用,人均收入9220元,2013年粮食总产量23.2吨。2013年全村总开支在70万元左右,村民年底发放米、油,大概在3万元左右。 2011年换届后,新的村两委班子抓好基层组识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干部凝聚力,使村党支部成为更坚强战斗堡垒。抓好制度建设,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让各项工作更透明,做到事事公开、公平、公正。抓好群众关心的事情,进行了户户通街巷硬化工程和解决村民吃水工程。 兴德村,原名豆山村,隶属郑村镇管辖。1942年11月,士敏县二区沁河中队,由队长黄兴复和指导员王正德领导,活动于郑村一带。一天夜里,沁河中队宿营豆山村,被叛徒副队长田长江等秘密勾结驻晋城-47军常备对将沁河中队包围。黄兴复、王正德二人在突围时牺牲。为纪念两位烈士,0士敏县委和士敏县政府决定将豆山村改名为兴德村。 |
潘节村 |
潘节村 郑村镇辖村,潘节村原名“柏背腰”,因刚在此安家时,所打窑洞洞顶长有三棵柏树而起此名。虽祖辈以农为生,但并非世外桃源,要拿所获粮食到晋城换食盐,到阳城润城地区煤窑拉煤、驮煤,换回生活用品,这就要和外地人打交道。 一次,潘节人到润城腰沟驮煤,路过屯城村,有人问何许人也?答“柏背腰”。听者听成“伯伯腰”,(注:潘节村地处沁水、阳城、晋城之交界,说话发音属这三县的“混音”。即有阳城话也有晋城音。“伯伯”在这地区是对父亲的称呼,并非父亲长兄之意,所以经常弄出误会)便招来十多人追至村外进行了毒打。驮煤者回到村里后全村哗然,怒气冲天,便组织数十人持刀棍赴屯城报复(此村有拳房,大部分人会武术),搅得屯城鸡犬不宁。屯城人吃了亏,便上报县衙,阳城县县衙和沁水县县衙在共同处理该事件时,沁水县县太爷说:“你们的村名可以改一下,全村都姓潘就改成‘潘家村’罢了,省得惹麻烦”。自此“柏背腰”便更名为“潘家村”。 这个村数代以“武”扬名,以“农”为主,不识字,只是口头上往外和后代传村的名字。清朝1850年普查人口,随行来村的人才第一次用笔墨记下了“潘节”村。“潘家”写作“潘节”主要原因是方言所致。因“家”与“节”发音相似,将“jia”发音为了“jie”而误写为“潘节村”,后 “潘节村”即延用至今。 该村位于郑村镇政府东一公里处,侯许路边。东临枣树腰村,西接肖庄村,南至赵庄村,北与兴德村接壤。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辖潘节村,沟东村,新建小区三个自然庄,167户,399人,834亩耕地,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打工为主。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目前没有支柱产业。近年来,借助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新建了100多座居民住宅,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问题,目前新建小区内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群众生活幸福。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9万元,人均纯收入4761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379人,达到95%。村内有幼儿园一所,在校学生78人。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全覆盖。该村作为沁水县的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多次荣获上级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红旗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枣树腰村 |
枣树腰村位于郑村镇政府以东,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75口人,有耕地1273亩。 2008年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以来,新的两委班子,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于战堂同志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党的-以来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在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村民发放年终福利每人100元。如今枣树腰人正在为新农村建设努力奋斗! |
肖庄村 |
郑村镇肖庄村地处沁水县东南边陲——郑村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村辖7个自然村(郑村、肖庄、南河、王山、桃掌、钟家庄、小坡岭),10个村民小组,525户,1550口人。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2亩。有村民代表29人,党员70人。2010年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12年被县精神文明委员会评为“文明村”、“和谐村”。 近年来,肖庄村支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观的发展要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凝心聚力搞建设,转型跨越谋发展,使全村呈现出经济稳定增长、群众收入持续提高、人居环境清新优美、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 今后的发展中,肖庄村将以-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三晋十强县”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在构建“幸福小镇”的征程中,走出一条符合肖庄村实际的发展之路,共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
赵庄村 |
一、基本情况 赵庄村地处沁水县郑村镇岳城山脚下,下辖 5个自然庄, 382户,总人口为1081人,耕地面积 2032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以民为本,坚持不懈发展赵庄经济建设 1、以农村党建工作为契机,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党建工作是村里各项工作运作的关键与核心,党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里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实用技术,综合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实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联户制度,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为赵庄村发展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人尽其能;三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职能,定期对党员干部实行民主测评。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职能,他采取对全村党员干部定期民主测评的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今后党员干部奖惩的主要依据,保障了村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坚持定期召开党员大会,让及时向广大党员通报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增强村务工作透明度。五是坚持做好三务公开工作,维护村域稳定,为了让群众及时了解村里的各项工作,增强工作透明度,他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监督小组的作用,及时、准确的向村民公布村里的大小事项。 2、以民为本,实施移民安居工程 赵庄村正好处于晋煤集团岳城煤矿采空区。村民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房裂缝、地裂缝现象。大部分房屋形成危房,为了切实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本村的和谐稳定。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信念坚定,多次和煤矿方进行协商沟通,最终达成协议,由煤矿方承担全部搬迁经费。经两委会及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我村对搬离原住处的村民进行资金补偿,每人每年2400元。现已有245户村民搬离原住处,发放补偿资金135万元,目前赵庄村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事件和重大恶-件,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相信赵庄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打胜这场移民仗,搬迁苦仗,政治大仗! 3、成立清洁公司、组织车队,带动村民致富 为了带动村级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也为了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于2009年3月成立了清洁公司,解决了我村100余村民的就业问题。2010年成立了一支运输车队,已有车辆51辆。为我村的富民政策带来了积极影响。 4、积极引导村民实现转型发展 为了解决我村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村两委成员在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分析后,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积极引导村民们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业初具规模。现我村已成功种植核桃树300亩,共投资70余万元。今年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再投资30余万元,再扩展种植核桃树100亩。 5、实施街道硬化工程和管道工程,扎实推进本村新农村建设工作 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做好本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改善村民人居环境:一是投资150万元对本村街道和各自然村之间实施街道硬化绿化工程;二是协同岳城煤矿投资460万元给本村村民接通了用气管道工程。 6、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为了切实解决村民经济来源困难问题,我村给村民每人发放2000元生活补助,给村里满60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贴。 让全村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三、发展思路及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村的实际,现对建设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经验说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 提倡新风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要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三) 促进“透明民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社会发展积级性。在严格按照党在农村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办事的同时,让村民参与大事项的直接管理,不仅村财务公开,而且上级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开会研究事项,均让村民代表参与并吸取大多数人意见反复酝酿形成决议后,让大家都来监督执行。让村民树立“我住赵庄我光荣,赵庄发展我有责”的意识并自觉加入参与整体发展中来。 |
半峪村 |
半峪村简介 半峪村位于沁水县东南60公里,地处边沿山区,属沁河流域,东出湘峪抵晋城,南与阳城相连。辖区有胡家掌、上半峪、下半峪、反后四个自然村, 340余户,960多口人。其中反后和下半峪两个自然村属于煤矿采空区。反后现有32户,100人;下半峪现有59户,219人。 半峪村设党支部一个,下设三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5人,平均年龄49.34岁,其中女男党员30人,党员4人,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人,高中文化程度8人,初中文化程度15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人。 半峪村辖区面积7.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余亩。现有镇办企业一个:沁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亿豪铸造、龙翔新型建材、顺通选煤、鑫海石材四个,规模化养殖业12家。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完成5300多万元,人均收入13000多元,比上年增长3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连续被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 “红旗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湘峪村 |
湘峪村湘峪村 郑村镇湘峪村地处沁水县最东部,位于泽州、阳城、沁水三县交界处,辖湘峪村和东山村两个自然村,占地面积7.6平方公里。2012年全村有420余户,1400余口人,党员57名,耕地面积1380余亩,林地4000余亩。2012年底,全村经济实现收入254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3811元。 湘峪村中有明清时期修建的古城堡——三都古城,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村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湘峪古城的历史 湘峪三都古城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整个城堡由明朝户部尚书孙居相、御史都堂孙可相、四部首司孙鼎相三兄弟精心规划和严密组织,施工时间长达十年。湘峪古城亦为蜂窝式建筑,全部为砖石土木结构,城宽4米,城高12米,周长2300余米。建筑规模宏大,造型独特,雄伟壮观。主要特色为全国罕见的藏兵洞和中西合壁的状元楼、探花楼,有佛、儒、道三教寺庙冠院和固若金汤的城墙防御体系,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 湘峪古城景区建设现状 2002年成立了三都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03年7月,古城保护规划项目破土动工;2003年至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官宅大厅、东西南城墙、三都湖、三都湖广场、东关小区的修缮和建设;2010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湘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3A级景区的审批,完成了西大庙、东佛堂、综合办公大楼、旅游接待中心、移民新村的修缮和建设。随着各项建设的不断推进,湘峪三都古城旅游景区功能日趋完善,古城也将于2013年底对外开放。 湘峪村的新农村建设成就 近几年,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我村先后对村内主道路、河道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实现了瓦斯气管道、有线电视、宽带的全覆盖。村集贸市场内,便民超市、网吧、理发店、蔬菜水果店等可提供多样服务。建成8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组建100余人的女子军乐队,新建的村综合办公大楼,戏台、卫生所、农家文化书屋、电脑室、打印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能够满足村民各种需要。现在的湘峪村,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环境宜人,邻里和睦相处。 我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生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晋城市首届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
侯村村 |
侯村村简介 郑村镇侯村村地处沁水县东南方向,东临晋城,南依阳城,西距侯月铁路一箭之地,是郑村镇的南大门。全村218户,688口人,耕地面积710亩,林地面积4000余亩,辖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人均纯收入16500元。侯村村连续1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和谐村,市级和谐乡村的。2012年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殊荣。2013年被评为沁水县五星级党支部。 近年来,支村两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谋发展,真抓实干促转型,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之路。现在的侯村人民年终福利每人50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另外享受150元的养老补助;村里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式住宅;90%以上的家庭用上电脑,配备了家庭小轿车;10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本村学子考入重点学校可享受20000元的助学金,农民的生活水平超过了城市人。 十年期间,侯村村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为村民办了十几件实事、好事,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工程,深受村民拥戴。一是高标准规划居民住宅150多户;二是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三是村民用上了既安全卫生,又方便省力的清洁能源;四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市独树一帜;五是完成电网、线网改造工程,改变了村里的脏、乱、差现象;六是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打坝造地和河道治理工程;七是修建了农民休闲娱乐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八是对田间通道进行了拓宽改造,解决了昔日农民上地难的问题;九是投资80多万元安装了一套监控设备;十是办起了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和大众洗浴中心;十一是种植核桃树300余亩;十二是办起了轮胎翻新厂;十三是建起了四家民营洗煤厂;十四是修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5余栋;十五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过维修、装修后所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全县乃至全市堪称一流。 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翻番,侯村的明天将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
夏荷村 |
夏荷村简介 夏荷村位于郑村镇西边,东邻郑村镇肖庄村,西邻加丰镇潘庄鹿底村,南与郑村镇半峪、侯村接壤,北与郑村镇肖庄桃掌村毗邻,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离沁水县城约60公里。 全村辖夏荷、枣林、南沟、南岭后、西凹沟、长畛岭、小西凹7个自然庄,2004年移民并庄迁至夏荷、枣林两村之间,共有10个村民小组, 360余户,1092余人,耕地1388.7亩,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养殖业、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 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余元。我村作为沁水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曾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红旗党支部”、“市级文明村”等称号,被山西省授予“三晋文明村”称号。 |
许村村 |
郑村镇许村村概况 许村村距镇政府5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上与轩底村、下与常店村相邻,全村共3个自然村,132户,386口人。是郑村镇的文明和谐村。 多年来,许村村干部群众在郑村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投资56万元修建了支部室、装修了舞台(2)投资48万元硬化了舞台院、修建了健身场地(3)投资12万元搞了路边和村内主要街道绿化(4)投资3万元搞了量化 (5)投资36000元修建公厕3个 (6)投资3万元对村内进行净化(7)投资3万元接通1000米管道,解决群众生活用水 如今的许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
北落村 |
郑村镇北落村位于郑村镇东南部,全村共有335余人,1024亩土地,下辖北落村、老坟腰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是一个纯农业村。共有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2名。 2008年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以来,新的两委班子,在支部书记王声强同志、村委主任任胜利同志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党的-以来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在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村民发放年终福利每人100元。如今北落村正在镇党委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相信现代化的新农村将逐步形成。 |
常店村 |
常店村简介 常店村位于郑村镇东北2公里处,所辖常店、原节、高家庄、任家庄四个自然村,全村现有400余户, 1400余口人,耕地2000余亩,是一个纯农业村。现村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常店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投资组建了女子乐队,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三是投资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增添了村里一道靓丽风景;四是坚持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常店村环境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使常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常店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常店村将着手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移民安居工作。 2、巩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果,彻底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3、继续提高常店村女子音乐队的总体素质。 |
郭庄村 |
郭庄村概况 郑村镇郭庄村,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原隶属泽州县后又划归阳城县,至上世纪70年代归沁水县郑村镇管辖。 郭庄村位于沁水县郑村镇东北方向,据政府所在地大约有10里地。全村分布在一沟两圪梁上,地貌极不平坦。是个纯农业村。 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寒、春旱、秋涝,夏季前期干旱后期多雨。虽然出现了阶段性干旱、冰雹、暴雨洪涝、连阴雨、大雾等气象灾害,但天气气候条件对工农业生产总的来说利多弊少。全村共210户,620口人,分为五个村民小组。支村两委干部共9人、党员20人、村民代表21人。 耕地面积 1531亩,典型的纯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此外种谷子等少量的杂粮,地势不平坦,地块多为不足3亩的小块地,种植作物费时费力,不能使用大型机械作业。村里目前有养羊园区和一家养鸡专业户,经济上属于落后村。 村后的山沟里有一座相传北魏时期的小石窟。名称“万善寺”,石窟上雕刻有精美的壁画,因年代长久失修,现已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郭庄村有代代相传的舞龙传统,舞龙方式也由传统的舞龙技艺改为竞技舞龙。特别在“两节”期间,在当地更是耳熟能详。前后到县里和市里参加多次会演。 |
耿山村 |
耿山村基本情况 耿山村位于郑村镇东北部,占地3.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99户,345口人。拥有耕地面积1113亩,林地2000余亩。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交通、信息、文化、经济相对落后。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劳动致富,干群精诚团结,共同努力,使该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人均纯收入4426元。 二0一一年末换届选举中,产生了7名村两委干部,最低学历为初中。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许多工作思路。党员职责分工明确,签订设岗定责承诺书。两委成员在干好自己分工工作的前提下,有突发性工作或临时工作,由村支部书记派单安排专人限时着手解决,需要帮助的其它班子成员必须立即到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及结果及时上报支部书记,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必须说明原因。通过实行工作分工合作制度,解决了村两委干部以往那种不管干完干不完一汇报就完事的做法,增强了村两委干部的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
马头山村 |
马头山村位于郑村镇东北部,全村共有275户,682口人。拥有耕地面积1465亩。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交通、信息、文化、经济相对落后。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劳动致富,干群精诚团结,共同努力,使该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0一一年末换届选举中,产生了11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2岁,交叉任职达最低学历为初中。党员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许多工作思路。职责分工明确,党员签订设岗定责承诺书。两委成员在干好自己分工工作的前提下,有突发性工作或临时工作,由村支部书记派单安排专人限时着手解决,需要帮助的其它班子成员必须立即到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及结果及时上报支部书记,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必须说明原因。通过实行工作派单制度,解决了村两委干部以往那种不管干完干不完一汇报就完事的做法,增强了村两委干部的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
侯节村 |
侯节村概况 候节村位于郑村镇东北部,全村共有145户,403口人。拥有耕地面积760亩。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交通、信息、文化、经济相对落后。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劳动致富,干群精诚团结,共同努力,使该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1年末换届选举中,产生了5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0岁,交叉任职达最低学历为初中。党员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许多工作思路。职责分工明确,党员签订设岗定责承诺书。两委成员在干好自己分工工作的前提下,有突发性工作或临时工作,由村支部书记派单安排专人限时着手解决,需要帮助的其它班子成员必须立即到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及结果及时上报支部书记,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必须说明原因。通过实行工作派单制度,解决了村两委干部以往那种不管干完干不完一汇报就完事的做法,增强了村两委干部的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一是新建了支部村委大楼,成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机构,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依靠大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养羊户6户,共养羊600余只,养鸡场一个,养鸡3000余只。粮食加工户两个。2007年又开垦土地200余亩,现已建成沼气池50余个。 三是先后修通了村村通公路、村内街道共计6000米。现在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全村现有客车两辆,汽车十余辆,农用三轮车百余辆。大大解决了农民耕种收问题。 四是投资2万元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五是加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候节村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投入10万新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处;文化活动广场一处;安装了健身器材。加大闭路电视改造工作,针对以前山区电视信号弱,许多农民看不上的现象,对闭路电视进行改造,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是加强村容村貌治理,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村内街道进行了整修硬化、绿化、亮化,硬化街道大街小巷, 修建涵洞100米,种植杨树1000余棵,安装路灯50余盏,并且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来抓,村委会专人负责,制度落实,资金到位,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投资10万元,修建公共厕所4个,完善村内卫生工程垃圾池8个,垃圾填埋点一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效管理。 七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近年来,候节村一直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部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要求,始终牢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加大对弱势群众的资助, 村党支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出需要资助的五保老人、低保户、困难户向上级申报,通过一系列社会救助,有效地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 |
后河村 |
后 河 村 概 况 后河村位于郑村镇东北部,全村辖一个行政村,三个自然村。共有310户,806口人。拥有耕地面积1330亩。后河村作为革命老区,是我们沁水县第一次-会的纪念地。2012年后河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向土地要效益,两委班子人员开动脑筋,想办法求发展,最后决定种植核桃等干果林300亩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二是围绕煤矿找出路,今年后河村与平山煤矿签订了煤矸石运输合同,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几十万元。村里先后完成了西沟村户户通工程、舞台装修工程、水仓修建及管网改造工程。2013年后河村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精神,以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踏着春天的脚步继续努力奋斗! 在这喜庆热闹的元宵佳节,后河村将为全县人民奉献我们的“扛装”和“高跷”表演。后河村“扛装” 和“高跷”艺术历史悠久,传说从清朝一直沿袭至今,在民间久演不衰。它是一种民间传统民间文艺表现形式,集健身、娱乐于一体,同时也创造演绎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是众多民族文化中一朵奇葩,也是当地人民快乐祥和的精神支柱和五千年文明的有序传承。 |
轩底村 |
轩底村位于郑村镇东北方,全村158户,总人口492人,耕地面积999.08亩,共有党员16名,其中女党员2名。近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 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全村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轩底村先后荣获“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党建工作先进集体”、“重点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2008年支部村委换届选举中选出了新一届团结奋进的两委班子,同时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案,具体措施是:在原支部室的基础上加盖一层作为支部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一楼的原支部室作为村级计生服务所和小学。在村中新建一处农民休闲健身活动广场和一座村舞台,对主街进行硬化绿化,这些规划已具体落实。目前,轩底村老年活动中心和居民住宅房正在施工建设中,这两项工程的完成将会有效的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
南闵村 |
郑村镇南闵村位于郑村镇东南部,全村共有330余人,810亩土地,下辖贾山村、张街腰、南闵村3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是一个纯农业村。共有党员10名。 2008年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以来,新的两委班子,在支部书记任晓强同志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党的-以来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在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村民发放年终福利每人200元。如今南闵村正在镇党委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相信现代化的新农村将逐步形成。在2010年人均收入4800余元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一万元以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