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沁水县 >> 柿庄镇 >> 柿庄村

柿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柿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柿庄村简介

  柿庄村基本状况
   柿庄村位于沁水县的东北部,北邻长子,东接高平,距207国道20公里,是柿庄镇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328户,956人,耕地面积1850亩,主导产业粮食、梨果。人均纯收入5750余元,辖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1106 048000 -- 查看 柿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柿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柿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算峪村

  算峪村基本情况    算峪村位于柿庄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南北长,东西窄。境内山峦重叠,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各自然庄沿算峪河分布。年平均降水量约630毫米,孕育着15133.7亩的森林。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全村共9个自然庄(石窑上、上算峪、苇池、枣元、下算峪、圪塔、西沟口、阁上、阁下),5个村民小组,198户,601口人,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4名,35岁以下党员5名,36—45岁党员7人,46—54岁3人,55—59岁4人,60岁以上党员7人。耕地面积1500亩。拥有超市,卫生室,养殖场、图书室,现在还在积极筹建文化站、体育健身场等。   

大端村

  大端村基本情况      柿庄镇大端村位于柿庄镇东北部,东靠高平,西领杨庄,北襄长子,本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交通 便利,全村辖6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310户,1060口人,耕地1543亩。党员29名,支村委干部职数8名。我村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体活动中心、医疗所。   

丁家村

  丁家村基本情况    丁家村是沁水县柿庄镇辖村,位于柿庄镇中部,距镇政府约2公里,全村辖剪圪套、丁家、奖西3个自然庄,共220户,770余口人,耕地面积1800余亩,荒山、林地面积7800余亩,4个村民小组,43名党员。丁家村曾是有名的“黄梨之村”,集体统一管理时期,品质上乘,收入颇丰。现在新上的“千亩梨果基地”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柿庄村

  柿庄村基本状况    柿庄村位于沁水县的东北部,北邻长子,东接高平,距207国道20公里,是柿庄镇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328户,956人,耕地面积1850亩,主导产业粮食、梨果。人均纯收入5750余元,辖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   

海则村

  海则村基本情况    柿庄镇海则村位于柿庄镇东北部,东靠高平,西领杨庄,北襄长子,本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交通便利,全村辖4个自然庄,8个村民小组, 284户,880口人,耕地1598.6亩。党员42名,支村委干部职数5名。我村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体活动中心、医疗所。    我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突出养猪为主导,建成千头猪场一个,500头猪场3个,来带动各户养猪,养猪的粪便能供138个沼气池使用。今年狠抓人畜吃水工程二处,解决407口人的吃水难问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吃上了高质量的水。从村容村貌着手抓街道硬化2万多平方米,达到了户户通,改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之道,教育和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团结和谐向前发展。   

峪理村

  峪理村,原名峪民村,明朝年间改为裕理村,由于地处峡谷,土地肥沃,1947年改为峪理村。该村位于沁水县东北部,柿庄镇东南地带,东与高平野川镇接壤,南与高平市原村镇相连,西、北与我镇寺岭、柿庄村相接。地处一岭一沟的互岭地带。全村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1634亩,耕地1670亩,全村有自然庄6个,总户数228 户,总人口701口。    峪理村所辖(峪理、贤房、柏岩底、柳树湾、牛坪沟、背庄)六个自然庄,明清两朝实行里甲制时,抗日战争时期属土敏县第三区丁家行政村,1947年,土敏、沁水两县合并,峪理村属沁水县第七区管辖隶属南村党支部。1954年11月成立了峪理村党支部。1959年,沁、阳两县合并,又为阳城县管辖,1971年,峪理村随同柿庄划分归高平县,到1978年有重归沁水县管辖。    峪理村于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叫峪勇社。1958年成立高级社(峪理管理社),1961年6月峪理管理社改称为峪理生产大队,1984年峪理行政村,一直沿用至今。峪理村地形险要,悬崖峭壁,山大沟深,世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着光荣的传统和历史贡献。峪理可谓是革命老区。    峪理村一条长达10公里深的大沟,两旁又是崇山俊岭,相传古代在这里有过多次战争,著名的“长平之战”也涉及到该村,现在再半山腰仍有用石块砌成的堡垒,以防进攻及战势。    在古代,这里文化发达,现在贤房仍然有保存完整的北魏年间的“摩崖造像”,1981年被沁水县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0年代初,峪理村民的温饱彻底解决,家家丰衣足食,户户无谷丰登,出售粮食,峪理村名列前茅,村民在经济上也有了积蓄,解决了几个自然庄的吃水问题,并铺通了连接柿庄镇10多公里的水泥硬化路,覆盖率达85%,大大解决了村民土特产品上市难和出行难的问题。    关于该村的鸡、猪养殖方面,目前已有一定的规模,其中,鸡30000只,猪1000头,主要输出产品有鸡蛋、猪肉等相关副产品。为周围乡镇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加了该村村民的收入。    该村由以农作物单一种植向粮食、果树、桑蚕、蔬菜多元化转变。   为节约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作效率,该村积极响应“电器下乡”的政策,鼓励村民购买农业小型机械。    随着水泥路“村村通”的政策加快了交通的改进速度,村民的交通工具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三轮车46辆,摩托车120辆。    六、现代化建设    新的政策起来新举措,新举措换来了好生活,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电器化程度提高速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科技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该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电话、电视,个别家庭还用上了电脑,大部分都用上了手机,其中,电视210台,电冰箱14台,电话150部,电脑14台。2009年电器下乡势必还会加大现代化的提高。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1670万公斤,平均亩产1000公斤。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纯收入5683元。该村作为沁水县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曾荣获县“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十佳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十佳农村基层党组织” 等荣誉称号。   

下泊村

  下 泊 村 基 本 情 况    下泊村,位于柿庄镇西北角,与十里乡宋家村相邻,由五个自然村庄组成,户籍总人口1000多人,耕地总面积 亩,年平均气温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下泊村党支部下有党小组4个,党员43名。辖区内村村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自来水和水泥路。居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今年,被指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张村村

  张村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张村村距柿庄镇政府2公里,全村辖张村、泉上、李家庄、常家庄4个自然庄,是4个村民小组,222户,713口人,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4名,低保48户,五保1户。耕地1760亩,荒山6500亩,有林面积2500余亩,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打工为主。   2012年全村粮食总产950余吨,平均亩产500余公斤,经济收入382万元,人均纯收入7046元。   二、2013年农民增收产业调整   1、在和林业部门、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抓住春季植树时间,在把我村3000余亩荒山造成连翘。   2、根据上级精神,动员群众对我村二坡耕地栽核桃树390余亩。   3、在2012年,由县财政局帮扶我村,结合我村实际调研在我村原有二个水池不能使用和水利部门沟通,计划完善修好水池,可交水浇地500多亩,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2013年工作   1、去年把李家庄人畜吃水完工,今年完成常家庄人畜吃水工程让家家户户有水吃。   2、完善张村村剩余十几户的户通工程。   3、维修张村至李家庄河坝约100米。   4、村里四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路灯40余盏。   四、党习党的-精神,学党章、守纪律、转作风、结合本村实际,把张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杨庄村

  杨庄村基本情况    杨庄村位于柿庄镇东北部,北接长子,东接高平,西接十里,距镇政府所在地面积15公里,全村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950口人,280户,分布在3个村民组(团里60户230口人、下杨105户340口人,上杨115户380口人)。全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2250亩,有山林面积23348亩,大牲畜85头。   杨庄村与算峪村、大端村、丁家村、柿庄村、海则村、峪理村、下泊村、张村村、李庄村、寺岭村、海江村、匣石村、应郭村、枣元村相邻。  

李庄村

  李 庄 村   柿庄镇辖村,该村位于柿庄镇东部,东长(东山至长治)公路东北侧。东邻海则村,西与张村村接壤,南至范家岭,北抵刘武沟。全村辖区面积10777.5亩,耕地面积1400亩,林地面积6690.9亩。距镇政府所在地柿庄村4公里。   全村辖老鸦掌、李庄、史家3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 192户,692口人,34名党员。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   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其中:玉米1200亩,高梁30亩,谷子100亩,豆类70亩。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全村养殖户共计35户,存栏量985头,年出栏1980头,其中三户有100头以上养殖规模。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360吨,平均亩产300公斤。经济总收入346.76万元,人均纯收入5011元。   基础设施方面:2008至2011年共投资28.5万元,完成人蓄安全饮水工程,其中新建两座蓄水池,铺设管道3000余米;基本实现村通、户通水泥路工程,另拓宽村级公路一公里,开辟村中心街道工程250米,改善了村民出行、居住环境。村内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图书阅览室。   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657人,达到95%。   文化领域方面,李庄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八音会,是闪耀在三晋大地的一颗星星。300余年的历史沉淀,多次参加市、县演出,先后获得晋城市“煤运杯”二等奖、晋城市棋子山文化节二等奖,并受到山西省音乐学院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还多次荣获沁水县民间吹打乐擂台赛一等奖。   

寺岭村

  寺岭村简介   寺岭村位于柿庄镇南部山头,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全村东西20华里,南北15华里,15个自然庄,共186户,600口人,现合并为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379亩,正式党员30名,党员年龄平均53.6岁。受地域限制,村里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寺岭村虽然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但山上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修通了道路,村里摆脱了贫困,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   

海江村

  海江村简介      海江村位于柿庄镇西南部,离镇政府12公里,原名圪恋山,1943年9月为纪念不幸遇害的抗日英雄田海江,而改为海江村。山大沟深,村庄分散,全村17个自然庄,15个村民小组,171户,450余人,1900余亩耕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3595余亩,是一个农业村。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今年来,随着国家煤气开发,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又借着政策的帮助,新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医疗卫生所,使村貌焕然一新,为百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匣石村

  匣石村简介       匣石村位于柿庄镇西南部,是一个革命老区和山区,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辖5个村民组,176户,534人。村党支部有党员30人,4个党小组,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耕地面积1080亩,林地面积11000亩,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梨果及劳务。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3900元,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达到80余万斤。先后被县委组织部、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   

应郭村

  应 郭 村   柿庄镇应郭村,相传开辟立地时,有户从事小炉匠生产的郭氏艺人云游到此,居住在印形疙堆土窑洞,以手工制作首饰、打造铜器为生,得以当地的天时地利人和,生意愈来愈兴隆,尤其是生产的铜器“大郭”(一种乐器),十里之外可闻其声,引来各地客商。后有位白胡老头偶经此地,听到清脆悦耳的乐器声,便登门询问主人,看乐器、观风水后,曰:"此地乃风水宝地,东有印形疙堆,南有像面“大郭”的馍馍圪堆,“印”、“郭”相应,故你的生意如此兴隆",话后老头神秘消失。事后,主人为保财源广进,顾名思义,得名“应郭”。    随着历史的变迁,该村文化昌盛、经济繁荣,村内开有酒坊、商铺、大店,特别是铜器的生产,驰名中外,引来各地客商纷纷抢购。村外建有三座“大庙”,东有龙王庙、中有关帝庙、西有佛爷庙,建筑面积均在600平米以上,结构宏伟、雕塑精致,传承着应郭的古老文化历史。    该村位于沁水县东北部,东(山)长(子)公路贯通全村。东邻柿庄镇枣元村,西至固县乡固县村,南与柿庄镇海江村接壤。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离沁水县城73公里。    全村辖应郭村、下湾、农场、西坪上4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230户,730口人,有耕地2600亩,有林面积14594亩。我村历来以种植玉米为主,玉米耕种面积达2400亩,属纯农业村。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104吨,平均亩产400公斤。应郭村拥有优质桑园600亩,水湾沟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 5687元。    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由山西嘉沁农业有限公司在我村建设食用菌工厂化基地,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925亩,其中山地面积1778亩,河滩地147亩,划分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山地生态养殖及蔬菜大棚三大主体工程。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608万元,年均利润7069.44万元,将解决当地350余人的就业,大大提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该村家家通电视电话、户户通自来水、水泥路,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村内拥有健全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生态公园,文化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宜居。    该村作为柿庄镇的先进村,先后荣获“市和谐村标兵”、“市爱国卫生先进村”、县“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十佳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十佳农村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应郭村紧抓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以建设生态园林村为主线,大力打造全国食用菌绿色通道,农业核心主产区、生态有机蔬菜区,全国最大食用菌基地、沁水蔬菜基地,为“富裕应郭、文化应郭、生态应郭、和谐应郭”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枣元村

  枣元村简介   枣元村位于柿庄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7公里,全村共有10个自然庄、11个村民小组,324户、1114口人,拥有耕地面积3500亩,林地面积85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枣元村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优质玉米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格局。目前,种植玉米面积达3000余亩,全村人均收入提高到3890元。   我村将以贯彻省委-书记讲话精神为出发点,坚持以工带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把我村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带动全村各方面和谐发展。   


柿庄村特产大全




柿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