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则村基本情况
杏则村位于土沃乡西南部,全村104户334口人,党员20名,其中女党员2名,地下资源丰富,村西1500米处有晋城兰花沁裕煤矿一座,2012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1201 | 048000 | -- | 查看 杏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上沃泉村 |
上沃泉村是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土沃乡西部。上沃泉村村幅员约6.4平方公里,全村共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165户,常住总人口325人。 上沃泉村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宜人,冬季寒冷寡照。 上沃泉村现有耕地面积为1800余亩,林地面积10800余亩,全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 上沃泉村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泉水为主,水质基本无色无味,清凉可口,其水质指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
洞沟村 |
洞沟村隶属于沁水县土沃乡,位于沁水县西南部,历山白云洞脚下,距县城约30公里,距土沃乡约15公里。村域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合20387亩),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40户,550余人,10名党员,耕地面积1050亩,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是个“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的纯农业村。 洞沟村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宜人,冬季寒冷寡照。 洞沟村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泉水为主,水质基本无色无味,清凉可口,其水质指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
交口村 |
交口村简介 交口村是距历山风景区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全村100户,286口人,两个自然庄,位于涧河、蒲泓河两河交汇处;这里属典型的客斯特地貌,环目四周,群山起伏,树木郁葱,风景优美。 全村原耕地面积817亩,现有开发土地200余亩,粮食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产;经济林以核桃、花椒、柿子为特产;在村有近四千亩森林中以白皮松、侧松、油松为主林种。据县志记载,交口境内有铬尖晶石、辰砂、铅矿。 我村有明、清文化古村之称,隋槐、元古庙、明石拱交龙桥、古民居及抗战遗址、交口惨案旧址而称之为交口文化。 交口村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为保卫沁南县政府,在交口村的粮库、弹药库,日军一次就在村里杀害了38名群众,有五名村干部先后倒在日军的枪弹之下,成为人们怀念的烈士。建国以来,这仅有三百口人的小山村,担任将军、厅、处级干部有六人。 目前,村里已实现路、电、水、电话、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移动通讯七通。现在村两委班子正带领全村村民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
下沃泉村 |
下沃泉村基本情况简介 下沃泉村位于沁水县西南20公里,属太行之地,由太岳山发脉,承东坞岭南行至鹿台山,承鹿台之龙脉,延绵起伏而行壮,形成一个天然之脉回旋的卧龙藏虎之宝地。 下沃泉村南应历山,上游五泉溪流,四季常流,预示财源滚滚之意,下游泉水止步,暗语财源不出天赐宝地。东与土沃为邻,西有杏则接壤,南与西阳辿照应,北与中沃泉咫尺。 下沃泉村共有三个自然庄,五个村民组,162户,560口人,男女全半劳动力317个,39名党员,20个村民代表,五名现役军人,22名复退军人,五保户两人,低保户36人,60岁以上老人81个。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 全村共有1600亩耕地,3000亩林地,2000亩荒山,1000亩荒地,大牲畜3头,峰120群,羊群230只。现有一个石料加工厂,一个加油站,一个便民店,两个粮食加工点,蛋鸡场一个,废旧木材加工场一个,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村级卫生所一个,初级班学校一所。2012年投资37万元进行了“一事一议自来水改造工程,帮助老百姓吃上了清洁优质水;投资30万元安装了村中心河道玉石护栏;投资157万新建村级活动场所,改善了村容村貌。 村党支部、村委会设有党员议事会,村务纪检组,村务监督委员会,重大事项监督小组,重点工程监督审小组。实行村帐乡管,坚持“四议两公开”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制度。 村内水、电、路、通讯、闭路电视、宽带网络畅通,基本达到了绿化、亮化、香化、硬化。 在农民增收方面,我们建设了“一村一品”核桃基地,已被列为省级示范村,我们将实现“两个一”人均100株,人均增收一万元。在育苗、林地散养肉鸡方面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后,人均纯收入15000元。我们的口号是:弘扬沃泉人民精神,再造一个新沃泉。 |
中沃泉村 |
中沃泉村基本情况 中沃泉村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0公里处,面积3.6平方公里,包括两个自然村,宋家沟,中沃泉,属纯农业村。中沃泉村东与下沃泉村为邻,西有上沃泉村接壤,南与杏则村照应,北有龙港镇吴家沟咫尺。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05户,360口人,17名党员,五保户5人,低保户40人。2011年人均收入4600元。 中沃泉村共3个村民小组,102户,337口人,现有耕地面积为636余亩,林地面积8000余亩。村党支部、村委会设有党员议事会,村务纪检组,村务监督委员会,重大事项监督小组,重点工程监督审小组。实行村帐乡管,坚持“四议两公开”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制度。村内水、电、路、通讯、闭路电视、宽带网络畅通,中沃泉村基本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中沃泉党支部2011年被受为土沃乡先进党支部。 |
后马元村 |
后马元村位于土沃乡以南10公里处,全村共216户人家,623口人,4个村民小组,有党员40人,耕耘2043亩土地,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谷子三大作物为主。 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综治委的具体部署和指导下,我们坚持用“-”重要思想和-精神统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加强治安防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我乡靠近县城,交通便利,各种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犯罪分子作案相当猖獗。针对我村社会治安状况,我们认真分析,排查对治安混乱的村民小组和单位开展专项斗争和重点整顿。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列入村两委工作的议事日程,负责“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开展对安全生产进行专项排查清理,辅助公安、治安、交通、农机、确保安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增强群众的交通意识,交通事故明显减少。此外,我们还认真做好公共卫生疾病灾害的预防工作,对乙脑、结核病,对人畜共患的-的防治措施,都保持高度重视。 一年来,我们加强领导,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责任意识,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加强三大纠纷和民间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消除了各种社会矛盾,我村的社会稳定,促进了我村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消除各种不安全全隐患,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今年我乡综治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普法工作任务艰巨,村民学法用法的意识仍不强; 2、治安整治有待加强,治安案件仍时有发生; 3、农村三大纠纷和民间纠纷多,一些积案仍没有彻底调解。 |
南阳村 |
南阳村简介 南阳村位于沁水县西南部历山脚下,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三个自然庄,总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1000亩,耕地1688亩。230户630口人,常住人口200人,低保户74人,五保户 15人,人均收入4400元。曾经是沁南抗日县政府、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晋豫中学(晋城一中)驻地。素有沁水“西柏坡”之称。古代有梁兴抗金,近代有军民抗日,既是爱国教育基地,又是一处令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由于地理条件比较偏远,近期经济形式不是很好,文化、旅游、生态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南阳村境内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山川秀美,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异彩纷呈。古为晋豫、泽潞商贾交往之地,历史上有“豫陕门户,丝绸之路,丝绸之源,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3月,日军侵占了沁水县城,把沁西、沁南、沁东分割开。6月,常子章、王维岳等人受0翼城县委委派,成立了沁南境内第一个党支部,1942年2月沁南县抗日政府在南阳张沟成立,王维岳任县长,它总共成立了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里,沁南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与日寇、土匪、顽固势力做斗争,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战役。比如东乌岭伏击战、石槽岭歼击战、解放上阁战役等。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简称太岳抗大分校,番号历山大队,于1943年2月在沁南县东川、下川村成立,5月迁至南阳,1945年10月迁离南阳。校长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抗大的学员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进行军事训练,在学习和训练之余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帮助当地的百姓修筑了长1.2万米的引水灌渠——涧南渠,和当地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太岳抗大分校在南阳办学近三年,培养了政治素质高、军事技术硬、工作作风好的军政干部近千人,积累了战争岁月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办学经验,铸就了抗战史上一座丰碑。今天,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我们南阳村人民一定会创造出一片蓝天,成为旅游名村、经济强村。 |
杏则村 |
杏则村基本情况 杏则村位于土沃乡西南部,全村104户334口人,党员20名,其中女党员2名,地下资源丰富,村西1500米处有晋城兰花沁裕煤矿一座,2012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
王庄村 |
王庄村位于土沃乡的最东部,是土沃与张村的交界口,又是文化名迹柳氏民居的前大门,地理环境特殊。全村共有130户,430口人,分布王庄、东文兴、杨庄三个自然庄,两个村民小组。 王庄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0名,两委班子由5人组成。班子团结,齐心合力,干群关系和谐稳定。 近年来,随着当地资源的枯竭,村民面临着增收难、无业从等问题,支部、村委积极引导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不断转变。在两委班子的支持下,目前有一千只鸡场一处,三千只鸡场两处,200头猪场一处,120只养羊户3户,600只的羊场正在整合。 在以后的工作中村委会将围绕目标抓落实,认真制定考核措施,做到奖惩分明,确保各项工作名列全乡前茅。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而奋进。 |
下格碑村 |
沁水县土沃乡下格碑村位于土沃乡中部,处于柳氏民居旅游线沿线,交通便利。我村辖下格碑、汗封、刘沟和桥上四个自然庄,共计144户,506人。共有19名党员,其中包含预备党员一名,中老年党员较多,耕地面积1210亩。 土沃乡下格碑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资源丰富。下格碑村耕地平整,土地资源肥沃。我村东片有铁矿资源,现正在进行安全建设。在桥上自然庄有加油站一座。极大的方便了周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村东部有大型养鸡场一个,目前有蛋鸡20000只。我村汗封自然庄有明清牌楼一座,目前保存完好。 |
西阳辿村 |
西阳辿村位于土沃乡西南部,距县城约24公里,全村共辖2个村民小组,共有81户,总人口284人,18名党员。全村耕地794亩,林地932亩,其中耕地以种植玉米、谷子、谷子、小麦为主。近年来,经过建设,全村已有了一个较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 |
台亭村 |
台亭村基本情况 台亭村位于沁水县西南土沃乡南山背后,全村共12个自然庄,560口人,耕地1700余亩,全村以农为主,村集体收入空白。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决策,搞好我村环境整治,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居住环境。 二、项目任务计划 (一)目标与预期效益 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扭转台亭村环境脏、乱、差状况,有效改善村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台亭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项目建设区域 主要涉及我村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修建垃圾池5个; 2、清理垃圾5000立方米。 (四)建设期限 此项工程为期四个月,即2010年8月底至2010年12月底。 三、资金投入概算 1、修建垃圾池5个,每个垃圾池造价4000元,总计2万元; 2、清理垃圾5000立方米,费用总计3万元。 共计总投资5万元,因村集体收入空白,无资金来源,只有靠贵局给予主导解决。 四、组织保障措施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经村两委决定成立领导组: 组 长:吴栓虎(村委主任,工程全面负责人) 副组长:郭富义(村委副主任,具体施工负责人) 成 员:李锁成(村委会计) 五、项目实施单位 沁水县土沃乡台亭村村民委员会 |
西文兴村 |
西文兴村西文兴村西文兴村 西文兴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境内。以“柳氏民居”出名,该居所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依山而建,起势作“凤凰展翅”,总占地面积达30余亩。整个建筑大体分为外府区、中部、内府区等三个部分。内府区为全封闭建筑,进入内府区只有两门可通,其四角有小戏台、观河亭、赏景亭、府门楼等。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后人曾在山西沁水县境内的“柳氏民居”聚居数百年。“柳氏民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西文兴村,该村目前仅有50多户人家、200余口人,村民多为柳姓,民居现仍存有“河东世泽 ”及“司马第”两块门匾,道出了西文兴村与河东大诗人柳宗元的渊源。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位于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的历山腹地。这里是我国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后裔聚居地。西文兴村是一个至今只有56户人家、220余口人的小山村。除了五户杂姓外,其余都姓柳。西文兴村柳氏与唐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是同族同宗。 从族谱可知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在翼城县南关,后才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永乐四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同进士出生,至此柳氏又复兴起来。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入官场,明清两代柳氏家族有文、武状元各一人,举人六人,使人们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相看。柳琛为光宗耀祖,在西文兴村大兴土木。一直到沁水柳氏六世世代多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不断在西文兴村陆续修建,直到明隆庆四年才建造成了规模宏大、门庭森严的一进十三院府邸。然而到明末崇祯年间因天灾与兵祸,西文兴村遭受到破坏。不过,到了乾隆年间,柳氏再次兴旺起来,此间柳家出了两位理财大师——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靠经营盐业和典当业发家。西文兴村又一次得到兴盛。 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原因,柳氏民居原建筑已部分塌毁,现存有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永庆门、“丹桂传芳”牌坊、“青云接武”牌坊和6个完整院落(中宪第、司马第、河东世泽、行邀天宠、香泛柳下、磐石长安)。这些院落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为四合院式。院门偏于一角。完整宅第的大门均有牌楼装饰和石狮石鼓相镇。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正房为高阶台,宽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这种建筑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式”。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院落大门高大,门头上的斗拱,层层相叠。 柳氏民居是集南北风韵于一体的明清文化奇观,在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这里至今还生活着柳氏后人,是研究三晋名门望族的“活化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