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沁水县 >> 张村乡 >> 胡家沟村

胡家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胡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家沟村简介

  胡家沟村村志
  胡家沟村位于沁水县西南鹿台山下,东邻张村,西至鹿台山,南至芦坡,北与冯村毗邻。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张村1.5公里,离沁水县15公里。
  全村辖岑后庄、刘家沟、胡家沟、万里4个自然庄,3个村民小组,100户,310口人,1300亩耕地,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2006年,完成刘家沟人畜饮水工程,铺设管道2公里。2008年完成万里人畜饮水工程,2011年完成胡家沟人畜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吃水问题,自来水使用达到100%。2011年村民购买55马力拖拉机一台配套机械有深松犁、深翻犁、旋耕机、秸秆粉碎机等,主要为农民提供犁地、播种、收割等服务项目。小杂粮生产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00亩,主要有谷子、豆类、花生等,建有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沁水县金田园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够有石碾、石磨、真空包装机等设备,从事小杂粮产供销。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520吨,平均亩产400公斤,经济总收入22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301人,达到97%。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1202 048000 -- 查看 胡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家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胡家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村村

  张 村 村 志   张村村1957年至1962年和胡家沟万里是一个管理区,支部书记焦进林,1962年至1968年是张村大队支部书记马士杰,1968年至1978年支部书记崔玉龙,1978年至1982年支部书记马士杰,1982年至1987年支部书记崔洪章,1987年至1999年张村村民委员会支部书记张树贵,1999年至2005年支部书记安拴龙,2005年至2007年支部书记刘国栋,2007年至2008年支部书记马新拴,2008年至2012年支部书记胡苟虎。   我村属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党员45名,八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庄,分别是赵坡、前庄、崔家沟、老虎庄、郭家庄、大南坡、焦家庄、王家庄、安庄、张村,270户,750口人,耕地面积3500亩,人均土地4.6亩。现有桑园300亩、经济林100亩、养羊园区1个、散养户5个、养牛大户1个,各行各业门市部、加工房、理发铺、修理铺、饭店等43户,现有小车22户,在外开大车司机15人,外出打工100余人。   张村村基础设施较好,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和宽带,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建设新农村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群众基础。村里经济以玉米种植、养蚕为主。近年来,在张村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张村村改变了以往单纯抓种植业的思维定势,围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提高村民收入的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思路,从核桃种植、蚕桑、养羊、养蜂着手,全力推进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冯村村

  冯 村 村 村 志   冯村位于沁水县城南约十五公里处,距张村乡政府驻地仅二点五公里,地处鹿台山之下,冯河之滨,三面环山,北翻山越岭,平沟穿洞至沁水,南劈地沿河,长道直驱达张村,自古就为张村乡的北大门,被誉为“鹿台山下的璀璨明珠”。冯村村北与龙港镇的南瑶村、中界村接壤,西与张村乡的芦坡村、胡家沟相邻,南与张村乡张村村为界,东与阳城县芹池镇大西沟村相连,全村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2.9公里,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所辖9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2295亩,林地面积6813亩,截止2011年12月31日统计213户,总人口614人。   全村有9个自然庄:冯村自然庄位于冯村村委驻地,地处冯村村的正南方向,距离张村乡政府2.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709 亩,林地约400亩;丁家沟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南1公里处,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205亩,林地约600亩;上沟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北1公里处,面积约4.7平方公里,耕地361 亩,林地约1000亩;李家沟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2.5公里处,面积约3.3平方公里,耕地190亩,林地约1000亩;雨沟自然庄分为前雨沟、后雨沟两自然庄,两庄紧密相邻,位于冯村西北1公里处,面积约0.3平方公里,耕地140亩,林地约200亩;郝家山自然庄位于冯村西北5公里处,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120亩,林地约1200亩;安坪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1公里处,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耕地90亩,林地约300亩;柴坡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北5公里处,面积约0.6平方公里,耕地160亩,林地约1200亩大部分移居阳城大西沟村,目前村庄除有部分土地外,已荒废;李家坪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7.5公里处,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耕地120亩,林地约1000亩,距县乡公路不足一公里。   冯村地质构造分别由古生界的石炭系、二迭系两种地层构成,石炭系距今约有270—350百万年的历史,是煤、铁、硫铁、耐火粘土等矿产的重要赋存部位,分中、上两统。中统为本溪组,上统又分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其中本溪组为褐黄、黄绿及灰色粘土岩、粘土页岩,下部及底部常有硫铁矿与山西式铁矿产出,太原组与山西组均是主要含煤地层,由灰岩、页岩、砂岩及煤层组成,亦是硫铁矿与粘土的产出层位。   冯村地处低山丘陵区,地表分割零碎,呈波状起伏,分低山、丘陵两种,村内拥有多处家庭式桑园,为沁水县的蚕桑大村。   冯村区内有一山一河。鹿台山:位于冯村西北。古时,山中常有鹿鸣,故名。东接夫妻岭、仙翁山,延入阳城,构成沁水与阳城的环形屏障,陈家山为其最高峰,海拔1463米,山顶夏日积雪,暑日不化,有“鹿台积雪”之景。冯村河:发源于鹿台山脚下,在大约一千米处与上沟河交汇,顺流而下汇入张村芦苇河。   冯村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热雨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雨雪稀少,地方性季风盛行。   冯村历年日平均最低气温是1月份:在-7℃—-10℃,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5℃—29℃,极端最低温为-11℃,最高温为37℃。冯村降水高度集中于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为645.1mm。全年总日照为2610.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村里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主要以小麦,谷子,大豆、谷子为主,和沁水丰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小杂粮种植基地。与“长治玉米种子公司”在李家沟成立了玉米种植基地。在养殖业方面,主要养殖羊、野猪、獭兔,先后分别成立了“晋栋野猪合作社”、“冯源獭兔养殖合作社”。针对留守村民,我村采取多种渠道带动农民增收,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到种养结合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我村所在地山西煤炭有限公司鹿台山有限公司打工为主。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580吨,平均亩产450公斤。经济总收入58万元,人均村收入4990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608人,达到99%。两年制小学1所,一、二年级在校学生11人。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该村作为沁水县的红旗党支部的老典型,2008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10年12月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的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荣获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组织”、“十佳农村基层党组织”“文明和谐村”“爱国卫生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胡家沟村

  胡家沟村村志   胡家沟村位于沁水县西南鹿台山下,东邻张村,西至鹿台山,南至芦坡,北与冯村毗邻。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张村1.5公里,离沁水县15公里。   全村辖岑后庄、刘家沟、胡家沟、万里4个自然庄,3个村民小组,100户,310口人,1300亩耕地,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2006年,完成刘家沟人畜饮水工程,铺设管道2公里。2008年完成万里人畜饮水工程,2011年完成胡家沟人畜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吃水问题,自来水使用达到100%。2011年村民购买55马力拖拉机一台配套机械有深松犁、深翻犁、旋耕机、秸秆粉碎机等,主要为农民提供犁地、播种、收割等服务项目。小杂粮生产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00亩,主要有谷子、豆类、花生等,建有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沁水县金田园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够有石碾、石磨、真空包装机等设备,从事小杂粮产供销。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520吨,平均亩产400公斤,经济总收入22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301人,达到97%。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   

芦坡村

  芦 坡 村 志   芦坡村位于芦苇河畔,故而得名芦坡。该村位于张村西2公里处,东邻张村村,南邻土沃乡西文兴村,西和龙港镇吴家沟村为邻,北与冯村村和胡家沟村连接。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约2.2公里,面积约19平方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张村村2公里,离沁水县城15公里。   全村辖芦坡、上庄、谭河、石沟河、陈家山、肖庄、后坪、南寺上8个自然庄,7个村民组, 2011年,全村共有 880口人,280 户,耕地总面积3700亩,林地8849亩,全村总收入350万元,人均纯收入4688元。   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蚕、外出务工为主, 全村共有养猪场两个(延年养猪场和陈家山养猪场)、养羊养殖公司一个、芦河养鸡合作社一个,羊群11个,1300只。全村共有大牲畜35头。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959.8吨,平均亩产212.4公斤,经济总收入582万元,人均纯收入4688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820人, 2011年,实现了户户通工程,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民生活明显提高。   芦坡村基础设施较好,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和宽带,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建设新农村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群众基础。村里经济以玉米种植、养蚕为主,近年来,在张村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芦坡村改变了以往单纯抓种植业的思维定势,围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提高村民收入的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思路,从核桃种植、蚕桑、养羊着手,全力推进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瑶沟村

  瑶沟村村志   瑶沟村位于张村南坡5公里处,东邻板桥村,南邻张河村,西和土沃乡东文兴村为邻,北与张村村和芦坡村连接。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张村村5公里,离沁水县城15公里。   全村辖瑶沟、太坪、原坡庄、散隔苓、邓家庄、西凹庄、西沟、下河、王河9个自然庄,3个村民组,134户,347人,1900亩耕地,优质桑园700亩。拥有林地3057亩,近年来是一个以植桑养蚕为支柱产业的无任何工矿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的纯属农业型村。   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蚕、外出务工为主,本村从事蚕桑产业农户85余户,178人,2011年全年养蚕455余张。产茧总产量43000余斤。蚕茧总收入达82万元。全村人均养蚕1.3张,人均蚕茧收入233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50%以上。2007年农业部把瑶沟村定为“千亩桑园建设及养蚕新技术设备配套。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村,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村新建标准桑园400亩.(其中集中连片一处100亩)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为村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瑶沟村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优良的桑树资源,吃苦耐劳的广大蚕农经过多年来的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我村将在2012年开始在现有的桑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桑园面积,充分利用好离村庄较近的土地以及荒山、荒坡,走发展桑园和栽植地埂桑结合的路子,力争桑园达到1100亩左右,全村养蚕达到900张以上,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一方面投资10万余元新购尼龙绳索活动蚕台80套,小蚕温湿自控共育棚60套,塑料折簇20000片,使优良桑品种推广或改良率达到100%,小蚕共育率达到80%以上,塑料折簇等先进蔟具推广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投资12万元新建养蚕大棚12栋,解决养蚕大户蚕舍困难。为了保护好河滩100亩连片桑园,投资30万元,新建河坝500米,石方1500立方,挖水渠1100米同时可以解决水浇桑园100亩,确保旱年桑园产量,通过项目综合实施,我村蚕桑年实现效益达到110万元,人均蚕茧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蚕桑产业将得到大规模发展,不仅带动广大农户就业,而且为村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2011年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拥有85马力拖拉机一台,55马力一台,配套机械有深松犁,深翻犁,旋耕机等,主要为农民提供犁地、播种、等服务项目,建有场地2000平米。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800吨,平均亩产400公斤,经济总收入161万元,人均纯收入4626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345人,达到99%,2011年,实现了户户通工程,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民生活明显提高。   

张河村

  张河村概况    张河村位于张村乡南部,紧临阳城县次营镇,西与土沃乡相邻,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623人,其中户籍人口539人。耕种土地2300余亩,桑园面积450亩。四面环山,属边远山区。下设4个自然村,村民主要是靠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等作物。在春、夏、秋三季开展一定规模的蚕桑养殖。是一个纯农业村。    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本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村里的主干道和旧村街道已全部用水泥硬化,村室设有农民书屋1处,让村民在农闲时间可以进行文化学习,知识积累;村内卫生室1处,为村民平时看病提供方便。在村的上河还修建了一处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活动器械,让村民有地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为了加快张河村的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支村两委多次研究讨论,今年在我村建立了核桃种植基地,成立了一个养羊合作社,为增加我村村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我村也向新农村建设迈近了一步。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村党员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在村民中,邻里团结,民风纯正,积极配合支村两委的工作,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团结、向上的新风尚。   

板桥村

  板 桥 村 村 志   板桥村位于张村南部5公里处的马头山下,东邻堡头村,南邻阳城次营镇沟西村,西和张河、瑶沟村为邻,北与张村村连接。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张村村5公里,离沁水县城20公里。   全村辖北板桥、南板桥、山神岭3个自然庄,2个村民组,106户,306人,2224亩耕地,优质桑园330亩。拥有林地2800亩,近年来是一个以种、养为主要产业,是一个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集体经济无任何来源的纯农业村。   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蚕、外出务工为主,本村从事蚕桑产业农户60余户,120人,2011年全年养蚕300余张。产茧总产量30000余斤。蚕茧总收入达60余万元。全村人均养蚕1张,人均蚕茧收入200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43%以上。2011年被列为“省级扶贫整村脱贫推进村”,为搞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2011年、2012年全村共栽植经济核桃林1000亩。为达到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12600元奠定了基础。   板桥村有着肥沃的土地资源、勤劳的村民和丰富的种养经验。2012年我村将加大对经济核桃林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核桃林面积,充分利用好离村庄较近的土地以及荒山、荒坡,走发展核桃林和栽植地埂桑结合的路子,力争核桃林面积达到人均5亩左右,全村要把发展核桃经济林作为主导产业,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把核桃经济林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我村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464.2吨,平均亩产239.7公斤,经济总收入215.1万元,人均纯收入4612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189人,达到99%,2011年,实现了户户通工程,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民生活明显提高。   

堡头村

  堡头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堡头村位于张村乡东南部,中次公路末端,东与阳城县次营、固隆相邻,北与阳城县的贾寨、原庄相连,全村面积约14平方公里,由8个自然庄组成,设4个村民小组,共有526 口人,耕地总面积2940亩。 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2名,其中男38名,女4名。2010年堡头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堡头村被授予“和谐村”称号。多年来,村党支部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使各项农村工作均处在全乡的前列.   二、主要事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在山西阳城以南王屋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他曾在堡头村老坪上召开万人军民大会组织人民抗日。自1941年开始,日军对张村乡堡头村连续“扫荡”,铁蹄所致,杀人盈野,庐舍为虚。除日军频繁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外,天灾又威胁着群众。这一年久旱少雨,粮食欠收,人民少吃无穿,天灾-,使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当时有个叫陈德厚的小学教师,在堡头村大庙东耳房的墙上写下了打油诗一首:   民国卅二年,旱的太可怜。   日寇常骚扰,土匪也凶险。   杀人又抢粮,挖洞挖的轩。   到处赶牛驴,烧房拿物件。   村村都抢穷,人民没家园。   白天躲日寇,夜宿在田野。   乞丐如穿梭,尸体摆路边。   难民到处有,穷苦不可言。   饿的两眼花,妻子难顾全。    这首文理不太通达的打油诗是对当时天灾-给人民带来痛苦的真实写照。为了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1942年春,经沁南县第二区委批准,由沁南抗日政府指导员刘哲(沁县人)同志到堡头村秘密发展党员,刘哲于1942年3月10日在张裕锋家介绍郑世泰、郑世奎、李应乾、张裕锋四人参加了中国0,于1942年11月组建了堡头村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郑世泰担任。党支部积极组织群众转移并和抗日政府组织地方武装进行反“扫荡”,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组建了武委会、各救会和儿童团。武委会组织了“青抗先”。他们配合正规部队积极开展反“扫荡”,在老岺上摧毁日寇炮楼一座,现旧址仍存。从此,日军不敢再来扫荡了。儿童团站岗放哨盘查坏人,“青抗先”经常到外边开展游击战争。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上山开荒种地,再加上政府救济,初步解决了粮荒,饿死人的现象不再出现。0组织群总、领导群众战胜了天灾-,度过了难关,使堡头人民过上了比较安宁的生活。党支部还组织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实行土地改革,反0反霸,动员民兵参军支前,并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年已发展党员33名。   三、抗战期间革命烈士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堡头村许多人都积极参与革命,建国前参政参军人数达到48人,占当时总人口的8%,其中在政府工作的16人,在军队的32人,随军西进、北上、南下,许多人在革命中牺牲。    杜日新:沁水县-干事,1921年出生,1941年参加革命,1942年在圪陶河被日寇杀害。    刘凤瑞:十三旅三十九团排长,1920年出生,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在吕梁作战中牺牲。    王安正:十三旅十团连长,1926年出生,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曾荣立三等功,1947年在南渡黄河中牺牲牺牲于晋中战役。    刘银虎:沁南县堡头村村公所公安员,生平不详,1941年参加革命,1941年10月日军扫荡,牺牲于沁南县卧虎山。    张四明:沁南县北板桥村财粮主任,生年不详,1942年参加革命,1942年在沁南县庄上村被日寇杀害。    李士旺:参战民兵,,1941年在卧虎山被日寇杀害。    李国林:十三旅班长,1926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牺牲于云南前线。    杜海如:游击战牺牲。    谭洪文:十旅战士,1921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在平遥战斗中牺牲。   


胡家沟村特产大全




胡家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