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回村基本情况简介
一、自然状况
沁水县胡底乡王回村村位于坪曲线胡底乡东北部八公里处,距县城65公里。全村现有自然庄3个,农户220户,人口656人,劳动力170个,有耕地面积970亩,退耕还林215亩,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 2012年人均收入5600元。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0.6度,年降水量580毫米,全年无霜期199天。
二、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一)、村两委班子情况。本届两委班子成员9人,党支部成员5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支委委员1人;村委成员5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2人,其中2人交叉任职。平均年龄45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人,初中文化4人。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程开展。两委班子团结,凝聚力强,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近几年村里事务日益增多、两委干部作风务实、正派,任劳任怨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用户。
2、党员、村民代表情况。全村共有党员31名,村民代表15人,其中女党员2名,高中文化及以上的13人,初中文化及以下16人。党员结构老龄化且文化程度偏低问题得到改善。
三、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和环境卫生:境内有省道坪曲线穿境而过,村中主要街巷道路全部硬化通往黄坪自然庄道路得到硬化,村西新建一座大桥,方便群众出行,村中主桥正在加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乱堆乱放胡搭乱建现象得到治理,新建垃圾池十个,有清洁队伍打扫卫生,村中道路变宽了也干净了。绿化工作也基本完成,太阳能路灯也正在安装。文化广场运转正常。
水利:村内有饮水水源两处,配套蓄水池2个共计300立方米,所有水管全部更换,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新铺设下水管道,方便了村民。
卫生所:村里建有卫生所一处,面积100平米,医生一名。
通讯:通电话115户、通电视180户,移动信号全覆盖,通讯相对便利。王回村移动V网和微信群正在建设中。
居住条件:出村民自己在宅基地上重建楼房外,王回村201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统一规划修建单元楼,集体供水暖,目前各项修建手续已办好,计划2014年底完工。既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又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王回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四、产业发展
(一)、在南坪岭、唐沟、黄坪种植200亩核桃树和200亩桑树,初步建立经济林基地和蚕桑基地。(二)、王回村肉鸡养殖基地完成“一通一平”,平整场地2万平米,水泥路已铺好,打一口机井,安装好电力设备,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三通一平”。一期工程两栋高标准肉鸡养殖大棚土建工程已完工,近期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运行。(三)、王回村药材种植和无公害粮食种植加工项目也已启动。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为确保村民能够享受新农合医疗保险,村里出资为村民参保,目前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新型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王回村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总之,近年来王回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王回村的新农村建设了上一个台阶,王回村两委干部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护林防火、维稳等方面尽心尽力。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我们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艰苦奋斗,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1204 | 048000 | -- | 查看 王回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圪罗村 |
王圪罗村村情简介 沁水县胡底乡王圪罗村位于胡底三公里处南半山腰上,海拔位置较高,距公路约两公里。周围与郑村乡、玉溪、黄沙沟、桃万街村接壤。全村共有农户80余户,人口230多人,劳动力84人。自然庄有6个,有耕地505亩,其中退耕还林105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有党员20人,其中外出党员10人,各种村级组织结构基本建全。 我村是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村里土地质量较差,由于其它农田配套设备缺乏和科技水平低,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村里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葱为主。其中谷子是县蜂田食品公司可供给种子(沁洲黄)小米色质黄、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远销省外各大城市。蜂田公司确保收购。村中还有小卖部1个,村级卫生室1个,有20多户村民在外打工。 近年来,村两委在党支部带领下,从解决束缚本村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为村民修建水池2个,提水工程两处,自流水1处,水泥硬化道路3公里,平整移民工程场地大约60亩,村支部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玉溪村 |
玉溪村概况 明代嘉靖三十一年村中“三官殿”碑文记载“县东百余里吾山脚下有溪,其溪三色若玉也,其溪之声若玉也”。故称玉溪,玉溪村由此得名。 明代正德六年,沁水县知县王溱,是沁水历史上一位很有政绩有民心的知县,他踏遍沁水山水,尤对玉溪情有独钟,便遂号“玉溪子”。 端氏镇樊庄村明代著名诗人常伦,与王溱为同榜进士,也是文坛好友,他和王溱同游玉溪时,被玉溪的美景折服,同时也对王溱的人格所仰慕。触景生情,写下诗句,常伦写玉溪之水如美玉,玉溪之子好人品,水与人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其意玉溪之水晶莹明澈,声似玉声,玲珑声幽,妙音无比,玉溪水确实美,玉溪子确实好。 金末元初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被誉为金元之冠,在古代文学上颇有盛名,一年秋天受人之邀,从高平入沁水至老马岭留下诗一首,路过玉溪看到好一派景致诗兴即发,吟诗一首: 邂逅诗翁得胜游 烟霞真欲尽崧邱 玉溪如此不一到 今日旷然消百忧 林景苍茫开霁晓 岸容潇洒带新秋 洒林已办须君酿 要及西风入均舟 玉溪村位于沁水县东部70公里处,距胡底乡政府2.5公里,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475户,1264口人,其中耕地2200亩,林地3150亩。 地形:四周群山怀绕,土地多为梯田,土壤多为褐土。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0.6度,年降水量580毫米,全年无霜期199天。 2006年,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樊庄作业区入住该村,对该村农民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2007年兰花集团玉溪煤矿在该村开始建设,同年完成山上提水工程,铺设管道10多公里,解决了全村村民的吃水问题,自来水使用达到100%。2009年玉溪村成立大型养猪基地,年出栏1000头,2012年在玉溪新村建成50栋工棚育苗。截止到2011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61.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4.8万元,畜牧业收入2万元,劳务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种植业以粮食为主,主要作物为冬小麦、玉米、谷子、豆类和薯类等杂粮。 玉溪村本届支委由3人组成,村委由5组成,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2人。玉溪村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7名,村民代表24人。 玉溪村人民淳朴、热情、好客,欢迎各地朋友前来游玩。 |
王回村 |
王回村基本情况简介 一、自然状况 沁水县胡底乡王回村村位于坪曲线胡底乡东北部八公里处,距县城65公里。全村现有自然庄3个,农户220户,人口656人,劳动力170个,有耕地面积970亩,退耕还林215亩,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 2012年人均收入5600元。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0.6度,年降水量580毫米,全年无霜期199天。 二、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一)、村两委班子情况。本届两委班子成员9人,党支部成员5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支委委员1人;村委成员5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2人,其中2人交叉任职。平均年龄45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人,初中文化4人。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程开展。两委班子团结,凝聚力强,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近几年村里事务日益增多、两委干部作风务实、正派,任劳任怨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用户。 2、党员、村民代表情况。全村共有党员31名,村民代表15人,其中女党员2名,高中文化及以上的13人,初中文化及以下16人。党员结构老龄化且文化程度偏低问题得到改善。 三、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和环境卫生:境内有省道坪曲线穿境而过,村中主要街巷道路全部硬化通往黄坪自然庄道路得到硬化,村西新建一座大桥,方便群众出行,村中主桥正在加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乱堆乱放胡搭乱建现象得到治理,新建垃圾池十个,有清洁队伍打扫卫生,村中道路变宽了也干净了。绿化工作也基本完成,太阳能路灯也正在安装。文化广场运转正常。 水利:村内有饮水水源两处,配套蓄水池2个共计300立方米,所有水管全部更换,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新铺设下水管道,方便了村民。 卫生所:村里建有卫生所一处,面积100平米,医生一名。 通讯:通电话115户、通电视180户,移动信号全覆盖,通讯相对便利。王回村移动V网和微信群正在建设中。 居住条件:出村民自己在宅基地上重建楼房外,王回村201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统一规划修建单元楼,集体供水暖,目前各项修建手续已办好,计划2014年底完工。既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又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王回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四、产业发展 (一)、在南坪岭、唐沟、黄坪种植200亩核桃树和200亩桑树,初步建立经济林基地和蚕桑基地。(二)、王回村肉鸡养殖基地完成“一通一平”,平整场地2万平米,水泥路已铺好,打一口机井,安装好电力设备,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三通一平”。一期工程两栋高标准肉鸡养殖大棚土建工程已完工,近期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运行。(三)、王回村药材种植和无公害粮食种植加工项目也已启动。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为确保村民能够享受新农合医疗保险,村里出资为村民参保,目前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新型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王回村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总之,近年来王回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王回村的新农村建设了上一个台阶,王回村两委干部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护林防火、维稳等方面尽心尽力。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我们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艰苦奋斗,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
苗沟村 |
苗沟村基本情况 一、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胡底乡苗沟村位于胡底乡东南部,距乡政府约8公里,与泽州县相邻,全村现有农户125户,人口434人,劳动力148人,自然庄一个,现有耕地面积667亩,林地面积602亩,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本村现有党员16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我村是个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村里土地少,农作物产量较低,村里主要种植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薯等,村中现有小卖部2个,村级卫生室1个,羊有200只,牛20头,养鸡合作社一个。 近年来,村两委干部从解决本村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先后为村民修建人蓄饮水工程一处、河东、柳湾大桥各一座,打河坝800米,新修支部室一个,村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地形:我村居于公路边,河流从村中贯穿而过,土地多为山上旱田,土壤多为褐土、沙土。 河流:境内属季节性河流,平常基本干枯,雨季来临才有河流。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1度,年降水量580毫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二)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1、村两委班子情况。苗沟村本届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支部成员3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支委委员1人;村委成员5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2人,其中1人交叉任职。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大的事项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程开展。班子团结,有凝聚力,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2、党员情况。 全村现有正式党员16人,分别是陈江红、豆广瑞、豆加润、豆润堂、豆雪润、苗邦住、苗德财、苗建光、苗菊琴、苗买全、唐广海、徐宽富、张帮驴、张邦瑞、张旭耐、张义,其中女党员2人,60岁以上党员6人,60岁至40岁党员7人,40岁以下党员3人。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我村是一个纯农业大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7元,在全县属于偏下水平,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有少数养殖业以养鸡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青壮年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村里计划生育工作完成良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为确保村民能够享受新农合医疗保险,村里每年根据财务状况为村民的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补贴适当金额。 二、当前村里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田地主要是山地,靠天吃饭,缺乏灌溉设施。由于村小村穷,房屋多为上个世纪的建筑,主要以土坯房为主。村民烧火做饭以煤炭为主,虽然前几年号召修建沼气池,但尚未投入使用。 村中缺乏集体经济收入,虽然近年来各种企业纷纷进驻胡底乡,但苗沟村地处偏僻,缺乏各类资源,没有在这个经济大潮中凸显。村中年老的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生,年轻的村民多外出打工,村中人口多为年老体弱者。 交通:有省道坪曲线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 水利:村内有饮水水源及配套蓄水池,但因为近几年天气干旱以及煤矿的开产和嘉南铁路打隧道导致水源不稳定靠天吃水,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贫困成因分析: 原因之一无论是村干部、党员还是群众,思想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少,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小富即乐,不富也安,对新事物不敏感,宁肯慢半拍,也不敢往前闯一步,怕担风险,从思想上制约了快发展、奔富裕;原因之二地上无企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主要用于自给自足,收入微薄,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原因之三村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技能,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高科技、高效益的种植养殖模式和方法认识理解不到位;原因之四缺乏致富典型带头引路人;原因之五农民以种粮为主的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对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的种植情有独钟,不愿也不敢尝试新的种植模式和新的种植方法。 |
樊庄村 |
沁水县胡底乡樊庄村位于胡底乡东部,端高公路贯穿而过,周围与高平市原村乡,固县乡南山村,贾寨村、王回村、苗沟村接壤。交通方便。全村现有农户335户,人口1065口人,自然庄2个;有耕地面积1352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党员有31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我村是个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村里土地较为瘠薄,由于其它农田配套设备缺乏和科技水平低,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村里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等。村中还有村级卫生室一个;有150多村民在外务工,2009年人均纯收入3033元。 今年来,村两委从解决束缚本村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投资80余万元建支部室一座,舞台一座。硬化自然庄道路两条、2公里。使樊庄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村支部建起了党支部活动室,并为全村每年补贴农村合作医疗款,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后顾之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樊庄村村志 胡底乡辖村,相传当初有一姓樊的人家来至村庄,开荒种田,安家落户。斗转星移,几经春秋,形成18户的村庄。同时,村里还有18棵老槐树相伴,故称樊庄村18家人,因此得名樊庄。该村位于距乡政府所在地东7.5公里处,坪曲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周围与高平市原村乡,固县乡南山村,贾寨村、王回村、苗沟村接壤。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7平方公里,距县城70公里。 全村辖樊庄、井底坡、腰凹岭3个自然庄,6个村民组, 335户,1065口人,635个劳动力、现有耕地面积1352亩。我村是一个农业村,村里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但由于土地瘠薄,十年九旱,收入低下。 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村各项事业均有较大的起色: 文化事业的发展。沁水县上党梆子起源于樊庄村,至今还有一套保存完整的沁水县新兴梆子剧团戏箱(服装、灯光俱全),不愧是戏剧之乡。 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本村博士生2人,研究生10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兴村的风气在樊庄逐渐形成。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412吨,平均亩产350公斤。经济总收入630万元,人均纯收入5368元。有村办医疗诊所一所,参加合作医疗1023人。有小学一所,1—6年级在校学生280人。 在支村两委的通力合作下,村舞台及支村两委办公楼、护河大坝、户通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肉鸡养殖、苗木花卉等产业项目也正在实施。一个全新的樊庄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
蒲池村 |
一、自然状况 沁水县胡底乡蒲池村位于胡底乡西北部,海拔位置较高,距公路约两公里,周围与胡底乡七坡村、李庄村、前岭村、梁坪村接壤。交通方便。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40户,人口650多人,劳动力128人,自然庄有3个;有耕地面积1282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党员有31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班子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宗旨,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加快移民并庄工程的建设工作,新建住房40套,完成了130口山上村民迁居入住。并先后修建水泥路5000平米,架设路灯20余盏,修建公厕4所,垃圾堆放点6处;购买松、柏10000余株,各类风景树800余株,通过这些工作,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修建2000平方米的医疗卫生所,村民看病有了保障。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村委搭建平台,村民积极参与。投资13万元,新装LED电子显示屏,并与远程教育连接,不间断地播出各类涉农信息,为村民更好地安排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修建2500平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安装各类体育健身设施,购置音箱、彩灯、乐器等,组建乐队,聘请专业老师教习音乐、舞蹈,举办舞蹈比赛、篮球比赛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为全村每人交办了农村合作医疗款,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后顾之忧;每年补贴农村养老保险3万余元。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方面,产业结构逐渐调整,转型发展不断深入。发展特色农业,成立了晟鑫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养殖,先后发展养羊户4户,养牛户1户,使养殖业成为我村的增收亮点;扶持第三产业,利用我村驻地企业多的优势,鼓励发展各类商饮服务行业,并成立蒲池车队,解决剩余劳动力60余名,使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我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蒲池村在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生态文明和谐村,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和谐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在2005年和2009年连续五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蒲池村历史上是一个土地肥沃、阳光充浴,地平水浅的风水宝地。世世代代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躬耕稼穑,重农务桑。古老传说,蒲池的上游、下游均没有水源,唯有蒲池水源充足,长年流水不断。这是为什么,据古老人传说,从前有一位老仙家,化装成一个讨吃要饭的白胡老汉,从天上降凡到人间,了解民间饮食生活。老仙家走到离胡底不远的柳树湾,讨要饭碗,首先走进胡底村一院落,正遇上一个妇女给小孩擦0,仙家一看擦0竟使用的是白面烙成的油饼,擦罢0把油烧饼给狗吃了。仙家心想,人间如此丰盛的生活,真了不起啊。于是仙家便向妇女讨口饭吃,这妇女不仅不给饭吃,并且破口大骂老头,快给我滚,哪有什么吃的给你,看你那模样,给你吃还不如给狗吃。快给我滚开,要不然我叫狗咬死你……老仙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好没趣离去。从此在柳树湾掏碗的地方叫桃万街。 老仙家无可奈何地从胡底出来,一直朝下走去。慢步走到蒲池村老仙家走进一院宅,正碰见一位中年妇女迎门出来,她见是一位不熟之客,便热情地迎上,“快来,快来,光临寒室坐坐,先喝点水,我再给你盛饭吃。”老仙家问长问短,问衣食住行,农家女一一回答……语言朴实,句句真切。这女人待人厚道,善良,和蔼可亲,使老仙家十分感动。此情此景,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默默离去。 老仙家从胡底到蒲池一日两见,鲜明对比,善有善待,恶有恶报。他从蒲池出来又返回胡底,在胡底村的上游,玉溪村的下游,用手拄拐杖扎了一个洞,水入地下成为伏流。又在蒲池村上游、七坡村对面河道,用拐杖同样扎了一个洞,水哗哗流出来,经过蒲池所辖之地,村周边的上河滩、石盘沟、墙圪罗、下河滩、蹓黄沟、操场上,到处是池水。从蒲池村的南头、北头各流出一股小泉,流入小河。造物主使蒲池村土地肥沃,阳光明媚,水流充足,村边形成了多数水池,水池内周边生长着茂密的旺盛蒲草,因而取名为蒲池。 |
七坡村 |
七坡村简介 七坡村位于沁水县东部60公里处,距胡底乡政府2.5公里,由张墓后、圪坨岭、小岭上、候家庄、七坡五个自然庄村组成。北与东山、蒲池接壤,西与苏家山,坡底村相邻,南与李家山、胡底村交界。全村158户,399口人,男女劳力183人。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93亩,林地3150亩,全村低保35人,参加新农合399人。2010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61.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4.8万元,畜牧业收入2万元,劳务收入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34元。种植业,以粮食为主,主要作物为冬小麦、玉米、谷子、豆类和薯类等杂粮。 新一届的村党支部组建于2008年底,共有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2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支委成员由3人组成,张俊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近年来,七坡村不断受到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 2009年6月和2010年6月,连续两年被县委授予 “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2010年6月被授与市级和谐村的荣誉。今年又被县委授与“十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十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七坡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共同绘制了七坡村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我们必将为建设“干部入民心,产品入名牌,工作入名次,幸福指数入民首”的“三晋十强县”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李家山村 |
李家山村村情简介 李家山村位于胡底乡南山上,海拔位置较高,距公路约1.7公里。周围与端氏镇野鹿村、板掌村,郑村镇候节村,胡底乡王圪罗村、胡底村、七坡村接壤,交通比较方便。全村共有农户136户,人口400多人,劳动力130人。有6个自然庄,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1382亩,其中:退耕还林480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有党员21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我村是纯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村里土地质量较差,由于其它农田配套设备缺乏和科技水平低,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村里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为主。其中谷子品质好,李家山小米远近闻名,色黄味香,很受市场欢迎。村里有桑园200余亩,养蚕120余张,收入20余万元。村中还有村级卫生室1个,连锁超市1个,羊300多头,猪40余头,牛20多头,有70多村民在外打工。 近年来,村两委在乡党委带领下,从解决束缚本村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投资60余万元,修建支部室一座、舞台一座。今年,投资100余万元,硬化村级自然庄道路三条,4.5公里。使李家山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支部建起了党支部活动室,并为全村每人交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解决了村民看病的后顾之忧;每年补贴农村养老保险2万余元,村中安装了一批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我村民间艺术--跑竹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数年来,以马腰村民为骨干的李家山竹马,每年都应邀赴县城演出,获得县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普遍赞扬。在每条街道的演出场点上,场场喝彩,好评如潮,年年得奖。凡是看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竹马跑得带劲有味功底深。”这项民间艺术与时俱进,艺苑争辉,越跑越红火,越跑越精彩,成为一项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传统文化精品,成为一朵绚丽多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艺术奇葩,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促进和谐小康的精神食粮。2007年,被县、市文化部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管头村 |
管头村基本概况 沁水县胡底乡管头村位于胡底三公里处南半山腰上,海拔位置较高,距公路约两公里。与固县、高平县接壤,与老坟沟、樊庄村接壤。全村共有农户120余户,人口338口人,劳动力84人。自然庄有2个,有耕地731亩,其中退耕还林105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有党员15人,其中外出党员5人,各种村级组织结构基本建全。 我村是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村里土地质量较差,由于其它农田配套设备缺乏和科技水平低,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村里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葱为主。其中谷子是县蜂田食品公司可供给种子(沁洲黄)小米色质黄、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远销省外各大城市。蜂田公司确保收购。村中还有小卖部1个,村级卫生室1个,有20多户村民在外打工。 近年来,村两委在党支部带领下,从解决束缚本村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为村民修建水池2个,提水工程两处,自流水1处,水泥硬化道路3公里,村支部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老坟沟村 |
老坟沟村 老坟沟村位于沁水县最东端,老马岭(空仓岭)山脚下,坪曲公路旁,海拔高度1188米,交通方便,为沁水的东大门,历代为军事战略要地。东邻高平市原村乡的里沟村、马村镇的阁老村、北倚官头村、南连贾寨村、西接樊庄村,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 老坟沟村位于老马岭(空仓岭)西山脚下,原名岭底村,贾寨村在明代参出过父子双进士,其父叫陈楚,子叫陈策,是从老坟沟迁居贾寨的(两村相距两公里),陈氏家族的出官坟在老坟沟,村名也因此而得。老坟沟村原与贾寨村为一个行政村,1979年分开,为独立行政村。原隶属樊庄乡,2001年撤乡并镇划归胡底乡。距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73公里。 全村有纱帽街、坡跟前、德信号、三义店、杨甲5个自然庄,根据人口居住条件,分为三个村民小组。100户,282口人,耕地面积为554.6亩,其中退耕还林地206亩,林地面积2173亩。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人均纯收入5552元. 我村是个农业村,村里土地较为瘠薄,农作物产量比较底。主要种植有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等。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人担牛耕的耕作模式已有机械化所代替。 本村地方特产主要是红果,红果以个大、籽小、皮薄、肉厚、酸甜而闻名。还有小米,形体金黄 ,味道香美。土鸡蛋,土鸡蛋蛋清清澈粘稠,略带青黄,蛋黄色泽金黄,浮在蛋青之上,不沉底,一根牙签插在蛋黄中间可以直立起来,它的蛋壳坚韧厚实,含钙量高,不像其它鸡蛋壳那样脆薄。将熟鸡蛋剥壳放在手中揉捏,这种鸡蛋即使被捏的扁扁的,蛋白也不会开裂,还是一只完整的鸡蛋。 村内有古庙一座(黑虎庙),村东有(空仓岭)遗址,村南有武神山。八音会、上党梆子、跑旱船是多数人喜欢的传统文艺。 我村资源贫乏,加子地形有限,基本无企业、无厂矿。现我村不断加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现棉河养羊合作社、圣山养鸡合作社正在筹建中。村里搞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人占总劳力的60%以上。 截止目前,高档家电也进入了农户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80%,电视、电脑普及率达到70%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的达到100%.。 村内全部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使老坟沟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重新装修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阅览室、点歌台、篮球场,安装了一批健身器材,亮化、美化、绿化了街巷,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
李庄村 |
李庄村村情简介 沁水县胡底乡李庄村位于胡底乡西部,端高公路贯穿而过,周围与端氏东山,胡底乡蒲池、七坡、梁坪接壤。交通方便。全村现有农户200余户,人口500多人,独立行政村;有耕地面积568.77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党员有25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我村是个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村里土地较为瘠薄,由于其他农田配套设备缺乏和科技水平低,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村里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等。村中还有村级卫生室一个;有40多村民在外务工。 |
梁坪村 |
梁坪村村情简介 沁水县胡底乡梁坪村位于胡底乡西北部,海拔位置较高,距公路约两公里,周围与端氏镇杏林村、固县乡高村村,胡底乡李庄村、蒲池村、前岭接壤。交通方便。全村现有农户136户,人口500多人,劳动力128人,自然庄有8个;有耕地面积1155.83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党员有25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我村是个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村里土地较为瘠薄,由于其他农田配套设备缺乏和科技水平低,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村里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大葱等,其中大葱品质好,苏家庄大葱远近闻名,很受欢迎。村中还有村级卫生室一个;羊有300多头,有80多村民在外务工。 今年来,村两委从解决束缚本村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投资80余万元建支部室一座,舞台一座。硬化自然庄道路两条、2公里。解决移民21户,80余口人。使梁坪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村支部建起了党支部活动室,并为全村每人交办了农村合作医疗款,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后顾之忧;每年补贴农村养老保险2万余元,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
松山腰村 |
松山腰村村情简介 沁水县胡底乡松山腰村位于胡底乡北山,海拔位置较高,距乡政府约三公里。周围与本乡前岭、胡底、蒲池村接壤。全村共有农户101户,人口273人,劳动力109人。自然庄有2个,有耕地667亩,其中退耕还林72亩,桑园66.43亩,二轮承包地538.57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有党员12人,各种村级组织结构基本建全,2009年人均纯收入3150元。 我村是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和养蚕为生,村里土地较为瘠薄,十年九旱,由于其它农田配套设备缺乏和科技水平低,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村里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高梁为主。村民养蚕是我村一大支柱产业,养蚕收入人均500-800元。村中设有村级卫生室1个,有50多村民在外打工。 近年来,村两委在党支部带领下,从解决束缚本村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投资10余万元,为村民新建养蚕大棚10余座,缓解了蚕农的养蚕基地,村支部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并为全村每人交办了农村合作医疗款,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后顾之忧每年补贴农村养老保险5400元,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前岭村 |
前岭村村情简介 沁水县胡底乡前岭村位于胡底乡东北山岭之处,东与玉溪村相邻,西与松山腰村相邻,南与沁辉公路连接,北与固县乡司庄村相邻,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现有农户204户,人口512人,党员23人,自然庄8个,耕地面积1326亩,退耕还林400余亩。各种村级组织结构健全,村民主要收入为种植业和养殖业。 我村是一个纯属农业行政村,村里土地较为肥沃。我村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高梁、大葱等。其中大葱品质好、味香浓,在本地、高平、晋城、长治、阳城等地销售很有名气。村中有卫生所1个、小卖部2个,农用汽车十八部。户户拥有三轮车、犁地机,家庭小汽车也入住了我村。 按照示范“新村”的要求,深入向农民群众进行了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理念的宣传,帮助群众在改变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及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更新了观念;在保护和开发建设中美化了环境、培育了产业、打造了品牌、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是抓科学规划,构筑文明新村。硬化乡村道路5公里,投资51万余元;修建吃水工程2处,投资10余元;修建古门楼一座,投资12万余元;修建广场一处,投资23万余元;改建支部室,投资7万余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绿化、硬化、美化配套设施齐全,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为村民交办养老保险2.5万元,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交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万余元,解除了农民看病难的后顾之忧,闭路电视收视费交办4万余元,逢年过节发放福利等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抓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对建成的300亩的优质大葱基地落实管护责任;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800亩,粮种小麦200亩;新建标准化养羊场2处,投资120万元,建标准化养牛场一处,投资50万元,年可规模养羊700只,养牛25头。新植经济林、核桃林500亩,人均1.2亩,可创纯收入5000元。随着中石油山西煤层气的开发,转移剩余劳动力70余人,带动农民增收人均收入1000元。 三是抓民主管理,强化村组职能。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坚持运用“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对全村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道路拓宽硬化、危房改造户和低保户确定等群众关心的事务进行决策。建立健全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促进村级事务监督规范和管理规范,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促进村庄和谐。依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强化对党员群众的教育和技术培训,解决了果农和养殖户不懂管理、不会管理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实现农电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儿童入学率、“五保户”、“低保户”供养率分别达到100%。 四是抓文化建设,促进村风文明。通过农民书屋,开展各类文化学习、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农民培训班3期200人次,建成200米的文化宣传长廊,积极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 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人人出来扬眉吐气,和谐美好的前岭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
胡底村 |
胡底村村情简介 胡底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是由原黄沙沟、胡底、庞庄三个行政村合并成的新胡底村,坪曲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500户、1250口人、9个自然庄、7个村民组、730个劳动力、现有耕地面积1938亩,是一个纯农业村,2011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5387元。全村共有党员60人,组织机构健全。连续五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授予市级和谐村称号,2009年被授予市级园林村和环境卫生先进村。 我村是一个农业村,村里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但由于土地瘠薄,十年九旱,收入低下。但地下有丰富煤碳和煤层气资源,近年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胆调整产业结构,现在已有中石油、兰焰、兰花科创玉溪煤矿等企业入驻我村。从而增加了剩余劳力在就业岗位,带动了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村的经济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 近年来,在村两委一班子的通力合作下,修建移民新村住宅楼75套。修建蓄水池6个,铺设管道10000米,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修建大桥4座、硬化通村水泥道路5公里,硬化街道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18000平方米;村内街巷安装路灯120盏。硬化、绿化、亮化全面配套。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100%,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