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头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东北面,海拔1000多米的可乐山上,全村共有212户,54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490口人,耕种着800亩耕地。现有支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10名,有3个村民组,1个党小组。
为更好的发挥活动场所功能,村党支部还不断拓展其在民主管理、党员教育、服务群众、活跃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规范活动和日常管理,抓好一课三会、三培三带、争先创优等活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保证群众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推进民主治村进程;为群众提供市场供求、科技致富等各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增收;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安头村已经完善了一些基础设施,党支部定期在体育场组织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为凝聚人心、弘扬正气的平台。
为村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大安头村计划2011年整体搬迁,保证村民的居住安全与便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2102 | 048000 | -- | 查看 大安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何庄村 |
润城镇何庄村位于镇西北,全村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0余亩。下辖何庄和李家庄两个村民小组。260户,总人口610人,有党员22人,有村民代表23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何庄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紧紧围绕“发展干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
屯城村 |
屯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15公里,西临山西省第二条大河——沁河,因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屯兵屯粮于此而得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的沁河,其流域分布着众多人类早期生活遗址。据《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在与屯城村一河之隔的望川村,以及下游8公里润城村、10公里河头村等处均曾发现旧石器及新石器时期遗址。由此推断,屯城村至迟在长平之战时已形成聚落。由村中现有遗存看,屯城村在元、明、清时期已达到鼎盛,元代郑家祖孙四代两封国公,二世平章;明清两季张家五世之内三位进士,荣耀过人;清康熙年间陈廷敬长子谦吉迁入屯城,其族人亦多漫步官场。屯城人崇尚文教,名人辈出,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是明末重臣张慎言。 屯城村距晋城市区大约35公里,北边是沁水县的武安村,西边隔沁河与尉迟村相望,东边与同镇的李街村隔山相邻,南面是本镇的望川村。村行政辖区范围东西宽约1.4公里,南北长约2.75公里,辖区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辖区内土地多半为丘陵和山地,其余为山间平川。村民基本聚居于辖区中心位置,村落沿卧虎山麓向南北延展。 |
上伏村 |
上伏村,位于沁河的东岸,阳城县东北部,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625户人家,1727口人,耕地面积1405亩。现有党员80名,元。有女党员4名。 上伏村古有上伏一条龙言传。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高楼林立街宽敞,花木葱茏树成行。体育场上雄姿展,公园游人享悠香。夜来明珠一串串,疑是银河落太行。一个很不起眼的农村,成为大名鼎鼎的全国文明村。 上伏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比比皆是:集雕塑、喷泉、假山,花木于一体的总公司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活动场地1400平方米的上伏小学综合教学大楼;药房、诊疗、处置、妇幼等医疗条件先进,环境优越的一流卫生所;内设高中档房间的河阳宾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富有东方民族文化的伏龙公园;绿草成茵,花木争艳,设施齐全,晋城市一流的,润城镇首届农民运动会在此举行的农民体育场;以明清成汤庙为背景的文化广场;炫耀在东西村口的石狮门楼;村中1100米的大道;村北的北环路;“龙中、龙华、龙腾、龙飞”等造型别致的居民小区;高标准的幼儿园;……。所有这些,象征着改革开放以来,上伏村的领导班子和全村人民-远瞩,胸怀大志,向往美好生活而不懈追求的精神。 |
水泉沟村 |
水泉沟村简介 润诚镇水泉沟村位于润城镇南部,陵沁线穿村而过。全村共有148户403口人,耕地面积300亩。支村两委干部共5人,下设两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3名,下设三个党小组。村幼儿园小、中、大班共有15名幼儿小朋友,教师1名。有村规民约和健全的民事调解组织,村风好、民风正,社会秩序安定,几年内没有违法违纪现象,更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发生。安全监管有组织领导并有明确分工。 |
下河村 |
下河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南部,有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45户人家,556口人,耕地面积328亩,农业主要以小麦、蔬菜及玉米制种为主。现有党员15名,其中女党员1名。 近年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下河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发展农业产业、创新工作思路,以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为契机,强化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得到全面展开。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下河村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开拓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工作思维,全体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村民自主创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下河村将以崭新的恣态,以务实的作风,满怀热情,踏实进取,为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的新农村而不懈奋斗。 |
润城村 |
润城村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润城镇所在地的润城村,位于阳城县城东七公里处,全村下辖润城、西哄哄两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4854口人,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2010亩。 有着两千多年文明的润城村,保存着砥洎城、东岳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坪庙、玉皇庙两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党中央的富民政策,使这座数千年的古镇旧貌换新颜; 翠绕天坛一片绿, 春染沁河万点红。 亭台水榭缀沁心, 柳绿花红赛苏杭。 目前,润城村正在合全民之力,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满怀信心,利用历史遗留的厚重文化,打造沁河第一古堡;利用得天独厚的水面资源,开发水上公园游乐场;古河道的改造,明清集市街道的再现;传统院落的整修,环境卫生的治理,一个既有古堡、古庙、古宅院,又有广场、园林、游乐场。既可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又可游山玩水自娱自乐,一幅承载着时代进步画卷的新润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
门楼底村 |
门楼底村位于润城镇以南,陵沁公路0.5公里处,东与北留接壤,全村耕地490余亩,苹果园50亩,桑园100亩,山芋50亩。 近年来,村两位班子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力度,新建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新设“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场所、妇女之家。 |
西尧村 |
西尧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东北处与沁水县半峪村相交,属山区环境,占地4平方公里,耕地350亩,荒山2000亩,全村85户,居住着289口人。全村支村两委干部5名,村民小组长2名,下设两个村民小组,共产党员9名,村民代表7名。 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西尧村村民的房屋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裂缝,西尧村支村两委积极相应镇党委镇政府的搬迁工作。现在西尧村石塘街自然村已经搬迁到后滩洎水新城,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李街村 |
李街村位于阳城县可乐山脚下,全村六个自然村,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居民282户,862口人,耕种着610亩土地。 近年来,李街村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面临搬迁。因此,我们坚持扶持村名大力发展养种植业,同时在搬迁后计划全村土地荒山分区域划分,发展养种植业和粮食深加工,即解决了村民吃粮问题,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和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可喜成绩。李街村分别被县、镇评为先进党组织和先进村。 |
西冯街村 |
润城镇西冯街村位于阳城县城东北部,目前共193户,493口人,总耕地600余亩。现有支部委员和村委委员共5人,村党支部党员21人,村民代表30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冯街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发展农业产业、创新工作思路,以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为契机,强化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得到全面展开。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下河村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开拓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工作思维,全体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村民自主创业。 |
大夫街村 |
润城镇大夫街村位于镇西北山上,与沁水接壤,全村2000多口人,18个自然庄分布在三山四岭七沟八坡十二圪堆上,曾经是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一句“上山喘,爬坡难,祖祖辈辈受熬煎;红土坡,料姜蛋,活土只有二寸半”的顺口溜道尽了其中的辛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改革的春风,大夫街村两委班子前赴后继,抓住机遇,带领群众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向穷山恶水开战,劈山筑路,挖土填地,兴水利改良田,经济大发展,于是有了今天欣欣向荣、崭新活力、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村村通水泥路在山间、庄里平坦宽阔的延展;整齐漂亮的居民住宅小区与美景相依;农民增收有方,养殖业如火如荼开展,肥猪满圈,蛋鸡满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鼓励种树,核桃大枣要让它覆满山野。 |
后滩村 |
后滩村位于沁河东岸,后滩村共110户,338口人,耕种着180亩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后滩村党总支、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响应党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朝着“投资环境好,生产能力强,城镇功能全,人居环境美,服务水平高,城乡居民富”的发展战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后滩村村办企业主要有投资150万元建成的后滩村力新锁厂,可安排劳动力60多人。 2010年,我们村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好形势,结合后滩村地势平坦,离水源近的优势,找到了靠种植大棚蔬菜发财致富的好办法。两委干部几次到山东考察,并邀请专业人员亲临后滩村地头调查分析,都认为后滩村是种植蔬菜大棚的好地方,种植大棚蔬菜能有效提升后滩村经济状况。去年,在广大村民朋友们的支持下,经多方筹资,我们建起了第一期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现在大棚里的新鲜蔬菜即将进入市场。 今年,经村两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原来四棚蔬菜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期建设。第二期大棚由村委出资建设,建成后由村民承包种植。承包期内,棚内的蔬菜幼苗、农药、化肥、种植技术均由村委提供。蔬菜成熟后,棚内的蔬菜由村委统一收购、销售。村委每年在收入中分期扣除建棚及种植成本。 后滩村将以党的十七会议精神为指导,举全村之力抓村容建设,合万众之心建经济强村,正在为建成一个环境优美,商贸发达,文明开放的新后滩而努力奋斗! |
东山村 |
东山村简介 东山村位于阳城县东北部可乐山脚下,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四季松柏常青,景色非常怡人。全村由四个自然庄(东山、史家庄、马沟、披甲坨)组成,设四个村民小组(现第四村民组已全体搬迁至北留镇皇城村),全村共有325户,934口人,耕种着675亩土地,支部共有20名党员,支村两委成员7名。东山村有白煤滤料、汽车运输、养羊、养鸡、养蚕个体专业户10个。 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打机井2眼,“村村通”工程水泥路达到12公里,修建居民住宅45套,修建村委综合办公大楼和教学楼3500平方米,荒山绿化面积3000亩。 |
上庄村 |
上庄村上庄村上庄村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属于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村内保留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曾任过明朝太子太保、隆庆年间刑部尚书、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的王国光故居,占地面积4000平方,建筑风格迥异,阳台式的楼阁融进了南方的建筑特色,此外有中西合璧的樊家花园,内容之丰富,群落之庞大,文化历史之厚重,均令人瞠目,令人震撼。 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位于县城东北的可乐山下,是一个群山环绕、溪水穿行、风景优美,以明清官宅建筑为主的古村落,是号称天官的明朝重臣王国光的故里。 上庄村至今约有600年历史。根据清同治《阳城县志》、村中碑文、《王氏正派谱序》及村中历史建筑推断,村落格局形成于明初。 上庄村内最低处是“水街”,一条源于樊山的小溪经街流过入庄河。街道由条石铺筑而成,平时是街道,下雨时就成了河道。河两岸是紫砂岩砌成的堤坝,明清两代留存的青砖瓦舍沿溪而建,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更有数座看家楼堡拔地而起,为山村增添了几多威风。现在村中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宅院有四十余处,体现了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 入口处的永宁闸是上庄村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体砖木结构,下面砖拱跨度达7.35米,闸上建永宁阁。其建筑风格集水利、风景、宗教、文化于一身,达到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村中“水街”中部有一滚水泉至今日夜流淌,冬暖夏凉。老百姓想吃泉水就在石砌的“井”里挑,洗衣服就在泉水溢出的下游洗。炉峰庵俗称“南庵”,因位于村南香炉峰半山腰而得名。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庵依山而建,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关帝殿、拜亭、戏台等为清代建筑,东部村民称为“下院”。大部分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有高媒殿、文昌阁、夫子殿、三教堂、十八罗汉殿及钟鼓楼等建筑。庵外,植于明代的白皮松东、南、西三面环绕,枝叶繁茂。 |
北音村 |
北音村位于润城镇正东,距镇府所在地2.5里处,沁河支流润城河南侧,东面和沟西村,南面和北留镇柳家河村,北面和下庄村相接,北面有东河顺流而下,金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四通八达,交通便利。2010年末,全村共有363户,904口人,党员28名。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104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401万元,人均纯收入6673元。 北音村地势南高北低,村内无有工业,历年来以发展农业发展为主,在转型跨越发展的今天,村里紧紧围绕上级各党委的战略目标,从发展观光高效农业、生态特种养殖做起,已经初步形成,现在已发展蛋、肉鸡场5个,林县生态养殖基地1个,养羊场4个,养猪场3个,种植优质核桃500余亩,杂粮基地300亩,林下养殖基地160亩,特种养殖园区70余亩,先后引进了当地稀有的鸵鸟、孔雀、鸳鸯、珍珠鸡,贵妃鸡、绿壳蛋鸡、鸭、鹅等。村里还先后相继成立了阳城县春禾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阳城县秋禾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阳城县众乐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 村里先后投资3千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群众娱乐休闲广场,门楼等公共设施,建成了杏花东和杏花西小区,修建了欧式别墅住宅楼,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卫生所,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健全。新建机电井一座,改造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多年吃水难的问题,百分之五十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里还为村民考上阳城一中的学生进行奖学金补助。 |
望川村 |
望川村座落在沁河之畔,地处阳城县东北角,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交通通讯便利,全村共有360户人家,1139口人,耕种着1223亩土地。村西蜘蛛山上隋代修建的千年古寺——开明寺,记载着望川村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望川村党总支、村委会靠党的好好政策,靠全村共产党员和全体村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和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决心、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从此望川人告别了贫穷,走向了富裕,成为晋城市第一批小康示范村。 自1990年以来,望川村共拆除旧房2500余间,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17栋居民住宅楼,标准化小学;投资130余万元建成了晋城市第一座秸杆气化站;2007年又投资20余万元将秸杆气供气系统改造成煤层气供气系统,从此望川人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高效、清洁的新能源。 90年至今,望川村共硬化街道4500平米、居民小区7610平米、厂区18645平米、学校4500平米等,全村共计硬化面积75755平米。 绿化面积共计25500平米; 投资60万元在村里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 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三个老年门球场、一个篮球场; 投资120余万元修建了农民休闲娱乐园。 2005年我们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大的改造,投资150万元将原来的柏油路面换成了水泥路面,人行道全部换成了花岗岩。 每年的“五、一”“七、一”“十、一”“春节”“元宵节”我们村都要组织各种文体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举办群众性的文艺晚会,每当盛夏的夜晚总能感受到中、老年舞蹈队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望川人重视教育由来已久,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98%的青年完成了高中教育,短短的四五年就有七、八个人考上了研究生,清华、北大也有望川的学子。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多次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2005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面对荣誉,我们深知,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还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去完善,我们将努力克服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克服一切困难,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王村村 |
王村村位于沁河西岸,全村2315口人,版图面积3.7平方公里。物华天宝、地杰人灵、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新村风景如画,功能齐备。农民活动广场、健身路径、篮球场、门球场、下沉式舞台一应俱全;综合楼集办公、宾馆、餐饮为一体,450户居民楼和独立联排住宅让住户其乐融融;中学、小学、幼儿园,3500米长的环村道路,30米宽的林荫大道,路两旁别致的路灯,多彩灯箱广告、新颖的造型小品让人仿佛置身都市,成为山西村镇康居示范村。 近年来,王村村结合王村村实际,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着力强化了农廉工作,重点抓了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和村纪检小组监督两项重点。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施政,使全村各项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使干群、党群关系如同鱼水,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权利达到集中体现。 |
西坡村 |
西坡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南部,有4个自然村,450户人家,1200口人,耕地面900余亩,农业主要以小麦、蔬菜及玉米制种为主。现有党员39名。 “十一五”期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支村两委、党员、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加强支部阵地建设,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村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村两委班子采取向上争取、自身挤压的办法,开展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先后投入资金进行机井、田间道路和吃水管道的维修,以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生产交通的畅通。在不久的将来,西坡村将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展现于世人。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奋力拼搏,努力进取,为润城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 |
河头村 |
河头村位于县城东公里陵沁线旁,交通方便,全村450户,1500多口人,共有5个村民小组,耕种土地1000余亩,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个,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受到省、市、县、镇的表彰和奖励。被晋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型小康村”;被县委、县政府、润城镇党委、政府先后授予“红旗党组织”、“先进党组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和谐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剥茧抽丝解决各类难题,不断加强和完善村内硬件设施,改善配套软件,加快和谐文明村的建设,开展村民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全村的综合实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河头村将以崭新的恣态,以务实的作风,满怀热情,踏实进取,为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的新农村而不懈奋斗。 |
柏沟村 |
柏沟村地处阳城东北,润城西北,全村230户,600余口人,耕地400余亩。村境东西最长1.62公里,南北最长1.76公里,总面积1.7平方公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为西岭,海拔663.9米,最低处为当即激滩,海拔494.2米。地貌可分为四岭九沟,由北向南呈喇叭状展开。境内林木环绕,披青吐翠,覆盖率为45%。村内资源主要有煤炭和铝矾土,铝矾土储量丰富。 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建有办公楼、学校、文化广场,广场内建有卫生所、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计生服务所、水池亭榭、健身器材等设施;建有村民住宅小区,水、暖、电、讯、气完善。 柏沟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润端路村前通过,向南一公里是晋阳高速,晋侯高速村北穿村而过。 |
下伏村 |
下伏村现有人口约1604口人,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农户数604户,党员数61人,共有耕地面积1671亩,人均年收入约为5600元。 “十一五”期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支村两委、党员、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段进行完善。目前村中主要道路已修建为水泥硬化路;道路两旁种植松柏等树木绿化街道;村口临公路地段两旁草坪绿树美化村庄;村内设有健身器材及凉亭以供村民休闲健身娱乐;与上伏村之间的大桥便利交通。 下伏村根据沁河流域特色城镇规划,党委政府要求,改变居民生活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决定在村南大街、沁河桥路边修建文化墙,成为了下伏村的标志性景观。在不久的将来,下伏村将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展现。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奋力拼搏,努力进取,为下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 |
王家庄村 |
王家庄村位于沁河西岸,地处润城镇的西北方向,交通便利,距离晋阳高速润城收费站仅500米,润端一级公路穿村而过。有三个自然村,即王家庄、史家沟和韦园沟,全村共有120户,360口人,耕地面积约500余亩,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21名党员。 “十一五”期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支村两委、党员、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加强支部阵地建设,投资4万余元,新建改建支部活动场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万余元铺设污水管道,修建蓄水池,规划设计新的线路管道,彻底解决遗留已久的“电线如同蜘蛛网”的安全问题;投资40余万元,硬化乡村街巷道路,争取户户通水泥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村南、村北住宅小区的兴建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景点林的落成改善了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在不久的将来,王家庄村将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展现在沁河西岸。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奋力拼搏,努力进取,为龙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 |
沟西村 |
沟西村位于润城镇的东面,距离市区24公里,距离润城镇4公里。沟西村是由沟西村和小章沟两个自然庄组成的行政村,现有人口590人,耕地面积425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村党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共22名党员。 “十一五”期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支村两委、党员、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段进行完善。街道巷道硬化率达到90%,改变了原来村民下雨天出行满腿泥的状况。建成公共厕所4座,改变了原来村内露天厕所臭气熏天的不良环境。 沟西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方针,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建设“生态沟西”为着力点,对环境治理和绿化进行狠抓狠落实,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修建了6000余平方米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广场设有健身器械、凉亭、篮球场、门球场、草坪、花架、石凳等,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也成为了沟西村的标志性景观。村前道路两旁种植了杨柳的风景树1万余株,使村前的主干道成为绿色之路。在不久的将来,沟西村将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展现。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奋力拼搏,努力进取,为沟西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 |
贝坡村 |
贝坡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与北留镇的交界处,全村共有383户,1100口人,耕种着1200亩耕地。现有支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20名,有5个村民组,3个党小组。 为更好的发挥活动场所功能,村党支部还不断拓展其在民主管理、党员教育、服务群众、活跃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规范活动和日常管理,抓好一课三会、三培三带、争先创优等活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保证群众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推进民主治村进程;利用远程教育为群众提供市场供求、科技致富等各方面的信息,定时举办培训班,帮助农民增收;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贝坡村已经完善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起了多功能体育场,村民休闲健身有了好去处。党支部定期在体育场组织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为凝聚人心、弘扬正气的平台。 |
下庄村 |
下庄村位于润城东北,自古来文风鼎盛,人杰地灵,素以“文墨之乡”著称,明清两代,就出了十位进士,两位亚魁,数位举人,代表人物有明独资捐款修海会宝塔的李思孝、开阳城父子同中进士先河的李豸、李可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杨念先、杨兰阶;抗日战争时有大义凛然的李尔俭和视死如归的刘小奂;“中庄秧歌”创始人张泽生、李益洲等。在阳城县有影响的百位历史人物中,仅下庄就有十二位。古建筑有村南岭之“南神庙”是白巷里之文化神庙、还有供奉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五帝庙”、李家大院、石栏杆院、杨家大院等;在我省享有盛名的“七逸老人诗社”也诞生在下庄。 |
大安头村 |
大安头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东北面,海拔1000多米的可乐山上,全村共有212户,54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490口人,耕种着800亩耕地。现有支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10名,有3个村民组,1个党小组。 为更好的发挥活动场所功能,村党支部还不断拓展其在民主管理、党员教育、服务群众、活跃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规范活动和日常管理,抓好一课三会、三培三带、争先创优等活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保证群众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推进民主治村进程;为群众提供市场供求、科技致富等各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增收;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安头村已经完善了一些基础设施,党支部定期在体育场组织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为凝聚人心、弘扬正气的平台。 为村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大安头村计划2011年整体搬迁,保证村民的居住安全与便捷。 |
薛家岭村 |
薛家岭村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以西,沁河西岸的香神岭上,全村300口人,耕种着280亩土地,民风淳朴,世代以耕种为主,虽然这里地处山区,但这里的人们热情朴质,好学上进。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全体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村民自主创业。支部班子成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差距,求改进,争先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薛家岭人正满怀热情,奋勇争先,薛家岭村的明天更美好! |
中庄村 |
中庄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东北,距镇政府3公里,地处三庄之中,全村245户,650口人,耕种着550亩土地。支村两委干部5名,村民小组长3名,下设三个村民小组,共产党员25名,村民代表20名。 近年来,中庄村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扶持民营企业”,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庄村是一个历史文化之村,从古到今文人辈出,村内明清建筑古宅、古院之多,南北两山,名胜古迹之优,遗址仍存在。历史上农历二月初二、十月十五有两次古会,历史悠久,闻名晋、冀、鲁、豫四省。改革开放以后,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部份古迹己经修复。 |
刘善村 |
刘善村位于润城镇沁河西岸,天坛山脚下,全村2000余口人,三个自然庄,耕种土地1051亩,全村支部共有党员58名,下设七个党小组.七个村民小组。 “无农不稳”人多地少是刘善村的现状,为解决这一问题村委多方筹资100余万元,开发整理土地100多亩. “无土不富”随着环保力度加大小冶炼、小耐火的关闭,刘善村一度无支柱产业,天坛山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是三晋大地晋东南南端诸县中规模最大而又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个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的几天时间中,各地的信男善女、文人、商贾等各类人群都怀着不同的心愿涌向天坛山,为了开发打造天坛成为我县的旅游胜地,2010年村委又投资150万元对天坛山进行了改造。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村委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30万元为学校安装电脑空调,改善了教学环境。 为了发展养殖事业,村委积极鼓励村民,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新建养殖厂12个,并配套建设沼气池12个,与农村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同步实施,减少了因粪水造成的污染。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