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阳城县 >> 芹池镇 >> 大西村

大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西村简介

  大西村位于芹池镇西北部,与沁水县毗邻,全村共有90户,305口人,耕种着705亩土地。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20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近年来,大西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十年发展规划,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五年来累计投资570万元,修建新农村小区住宅24套,实现了董文沟自然庄的整体搬迁;实施了2600米的全村地下水道建设,硬化街道15000平方米,环村绿化80余亩,栽植各类风景树15000余株,新建高标准公厕5座、定点垃圾池10个,使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二是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投资120万元,完成秸秆气化站的建设;投资50多万元,完成全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成为全省第一家网络信息村;投资26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灯光篮球场、农民文化中心,购置了健身器材,完成了群众体育锻炼的平台。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近年来,积极支持和鼓励蚕桑业发展,新建密植桑园240亩,全村蚕桑产量突破2万斤,人均蚕茧收入达到655元;多方面考察,根据大西村实际情况,将食用菌作为大西村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先后筹资150余万元,新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种殖大棚12栋,总占地30多亩,每年可养各种食用菌30余万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成立了阳城县兴西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体种植户提供原料装袋、灭菌、生产技术扶持、成品销售等一条龙保障0,消除种植户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增大引导力度,在市场销售良好的前提下,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实现户均一栋大棚。四是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扎实推进“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多方筹措资金,挖河填沟新垫土地100亩,让村民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事,增加收入。
  大西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构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生态良好、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2104 048000 -- 查看 大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宜壁村

  宜壁村位于阳城县西北25公里处,全村840口人,259户,下设3个党小组,9个村民小组。现有正式党员30人,(其中正式女党员4人),预备党员3人。全村耕地2400亩,林地1500亩,退耕还林103亩,集体企业红砖厂一座,可容纳30人就业,年上交集体收入4.1万亩。有5万只蛋鸡养殖场一个,可容纳15人就业,7个养羊专业户,存栏1000余只,全村集体总收入460万元,农民纯收入5400元。   宜壁村交通便利,芹张公路上接沁水,往下距镇政府约两公里,芦苇河从南山脚下绕村浩浩流过,山清水秀。   宜壁村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主产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高梁、棉花等农作物,经济林以柿子、梨、苹果、杏树等为主,此外村民积极发展栽桑养蚕,全村栽桑500亩,养蚕达700多张。   宜壁村党支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的活动中,努力打造“五个全覆盖”工程,于2011年8月底,“户户通”工程全部完成,共铺路7.8公里;全村有便民超市五个;于2008年投资五万元购回健身器材一套;支村两委为200多位5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投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全村100%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98%以上村民缴纳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宜壁支村两委凝心聚力,集中精力为民办事,实现村内安定团结,2007年被县精神文明办授予“和谐文明村”光荣称号。  

大西村

  大西村位于芹池镇西北部,与沁水县毗邻,全村共有90户,305口人,耕种着705亩土地。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20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近年来,大西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十年发展规划,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五年来累计投资570万元,修建新农村小区住宅24套,实现了董文沟自然庄的整体搬迁;实施了2600米的全村地下水道建设,硬化街道15000平方米,环村绿化80余亩,栽植各类风景树15000余株,新建高标准公厕5座、定点垃圾池10个,使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二是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投资120万元,完成秸秆气化站的建设;投资50多万元,完成全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成为全省第一家网络信息村;投资26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灯光篮球场、农民文化中心,购置了健身器材,完成了群众体育锻炼的平台。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近年来,积极支持和鼓励蚕桑业发展,新建密植桑园240亩,全村蚕桑产量突破2万斤,人均蚕茧收入达到655元;多方面考察,根据大西村实际情况,将食用菌作为大西村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先后筹资150余万元,新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种殖大棚12栋,总占地30多亩,每年可养各种食用菌30余万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成立了阳城县兴西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体种植户提供原料装袋、灭菌、生产技术扶持、成品销售等一条龙保障0,消除种植户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增大引导力度,在市场销售良好的前提下,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实现户均一栋大棚。四是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扎实推进“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多方筹措资金,挖河填沟新垫土地100亩,让村民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事,增加收入。   大西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构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生态良好、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伯附村

  伯附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30公里处,东与油坊头相连,南接柴庄,西至大西,北与小西毗邻。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属丘陵地貌。辖区面积8.2平方公里,下辖南坪、伯附、王沟三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全村150户,440口人,全部为汉族。其中有党员22名,劳动力191个,男劳力106个,女劳力85个,耕地1243.9亩。   辖区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较强,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雪少。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以松树、柏树、橡树和灌木为主。境内煤炭资源储备丰富。   村内无集体企业和个人企业,村经济以农业、养殖业和务工为主。村年总产值为25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约5800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一年一茬,主要品种为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年产粮食约900000万斤,产值约110万元,占总产值的44%。养殖业以养鸡、养猪、养羊和蚕桑养殖为主,产值约100万元,占总产值的20%,务工及其它收入约40万元,占总产值的16%。主要产业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贾西公路南北方向穿境而过,全部为水泥沥青路面,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有中心完小一座,教师14名,学生60余名。医疗方面,有村级卫生所一所,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给老年人每年按年龄段发放生活补助金,并为困难家庭发放救济款。村内有标准化篮球场一座,健身场所1处,健身器材10余套,村民可以在空闲时间进行锻炼和休闲。文化设施方面,村内有图书馆一座,藏书3000余册,以农业和文化方面的书籍为主,为村民提高农业技术和自身素质奠定了物质基础,闭路电视也实现了家家通。村内有文物祖师庙一座。   村里先后投资修建了秸秆气化站一所,综合办公楼一座,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全,特别是气化站的建设和自来水100%的入户率,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东沟桥日前也已完工,为村民秋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待南坪小区完工后,村容村貌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村民生活质量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柴庄村

  柴庄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30公里处,东与油坊头、羊泉相连,南接贾寨,西至大西,北与伯附毗邻。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河东、河西、庙岭后三个自然庄,3个村民小组,全村135户,363口人,全部为汉族。其中有党员21名,劳动力200个,男劳力106个,女劳力94个,耕地790亩。辖区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较强,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雪少。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以松树、柏树、橡树和灌木为主。境内煤炭资源储备丰富。村内无集体企业和个人企业,村经济以农业、养殖业和务工为主。村年总产值为2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约5600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一年一茬,主要品种为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贾西公路南北方向穿境而过,全部为水泥沥青路面,交通十分便利。医疗方面,有村级卫生所一所,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给老年人每年按年龄段发放生活补助金,并为困难家庭发放救济款。村内有标准化篮球场一座,健身场所2处,健身器材10余套,村民可以在空闲时间进行锻炼和休闲。文化设施方面,村内有图书馆一座,藏书3000余册,以农业和文化方面的书籍为主,为村民提高农业技术和自身素质奠定了物质基础,闭路电视也实现了家家通。村里先后投资修建了综合办公楼一座,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全,特别是自来水100%的入户率,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贾寨村

  贾寨村位于镇政府西南约10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38名代表,共450户,全村总人口1122人,党支部分4个党小组,党员49人,支村两委8人。土地资源:有耕地面积3700余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煤矿务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人均总收入8000余元。   2016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实现了水电路户户通,通信工具发达,网通、联通、移动覆盖全村。村内建有老年活动中心、门球场、休闲商贸娱乐广场。   

原庄村

  原庄村位于阳城县西北部,芦苇河上游,芹张线边缘,与沁水县张村乡毗邻。全村共有530口人,耕地1650余亩,下辖5个村民小组。村办企业有芦河型煤厂、沟沟联办煤矿、虹鳟鱼养殖场,民营企业山西源源醋业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人均收入5600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原庄村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走在了全镇的前列,村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原庄村先后投资一百多万元对主要街道和公路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2007年投资276万元建成原庄村农民文化广场,给村民营造了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健身、民主法治宣传于一体的场所。2008年原庄村民营企业源源醋业成功和广东海天集团达成合作事宜,促使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解决原庄村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原庄村的全民创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后涌现出冠原装饰、塑钢门窗加工、木门压制、獭兔养殖四个创业典型。2010年引进晋煤集团投资兴建年产400万吨龙湾煤矿,为原庄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庙坡村

  庙坡村位于阳城县西侧30公里处,芦苇河西岸。全村150户,400口人,180个劳力,有党员24名,支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支委成员3人,3个党小组,4个村民小组。全村分布于5个自然庄,有村民代表11人。全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亩,林地面积为2100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5元。   由于庙坡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近年来庙坡村对农户陆续栽植桑园180亩,年养蚕150张,出售蚕茧7000公斤。全村经济收入来源除种植业、养殖业,剩余劳力均外出打工。2006年至今,共投资400万元进行移民搬迁,建成30余套居民住宅房。投资150万元硬化了主村主街道,大街小巷10000多米。主街安装了50盏路灯,铺设下水道1000余米,接通了自来水入户率100%。投资80余万元硬化了去地二条4公里的水泥路。投资120万元修建了支部活动办公场所阵地,文化娱乐舞台,使全村整体状况村容村貌整治优美。  

油坊头村

  油坊头村位于县城西北24公里处,东距阳翼高速公路芹池出口9公里,全村共有1550亩耕地,140户,432口人,辖区内山大坡广,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越。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村上下团结一心,把改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为重点,围绕“远山近山森林山,桑果花椒栽满山,道路两旁林荫化,村前门边小公园”的重点,全方位创建生态园林村。   过去,村里“畜圈在门边,厕所随便建,破房灰堆多,村前是臭河,刮风煤灰满天飞,下雨脏水流成河,牲畜粪便满地撒,环境肮脏疫病多”。近几年,油坊头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生产发展上下功夫,在生活宽裕上定目标,在村风文明上抓教育,在村容整治上建亮点,在管理民主上搞创新,科学发展搞规划,同心协力绘蓝图,使油坊头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发展生产上,先后在三个山头建起了总容积1.7万立方米的三个水池,1100亩土地安装了半固定喷灌,新发展优质桑园280亩,发展各种经济林、经济作物500亩,集体购置了从耕种到收获的大型农机具一套,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坚持半价为村民服务。为了拓宽村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村委投资400万元在星宿岭建成10万只养鸡小区,成立了“阳城县星宿养殖有限公司”,实行农户养殖,公司产、供、销、技术、防疫一条龙服务,新增就业劳动力70人。新建起农民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室、露天舞池、篮球场,门球场、购置了健身器材,安装了路灯,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投资15万元,新建起两处农民小公园,公园两侧新建优质高产密植桑园30亩。新建起大型公益广告墙1处,新建村务、政务、财务公开长廊1处,村内大事由党员、代表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后村委付诸实施,会计账目坚持逐笔公布。为解决村民吃水困难,村委积极与镇集中供水工程管理中心协商,投资70万元新打深井1眼,井深620米,可供周边3村和镇中学3500人的生活用水。为了解决村民的洗浴问题,村里又投资1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共享阳光”洗浴工程1处并投入正常运营。   目前,油坊头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全村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宽裕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  

羊泉村

  羊泉位于县城西北七十华里处,是芦苇河由西向东流经阳城界内第四个村落,西、南与庙坡相应,东与北宜村相连,北与油坊头村相邻,村貌集中且长。境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全村248户,662口人,300劳动力,耕种着1691亩土地,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46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37元。   进入21世纪,村委先后投入220万元,硬化了新旧村街道及户户通工程,改建了村后河段工程新建了两座娱乐广场,村容整洁,空气清爽,宜居健康。村前沿公路走廊建有商品房七十余间,商贾店铺,加工、维修等挂牌经营,从业30余人。村委经营一座轮砖窑厂,个体经营养猪场3所,年出栏300余头,养鸡厂两座近万只,养羊4户300余头,大棚蔬菜三户,重粮大户一户耕种着170余亩土地,全年养蚕200余张,大路通地头,农业实现了半机械化作业。   羊泉村交通便捷,芹张公路穿越村前而过,沿途芦河水朗朗作伴,杨柳倒影,环视南北山脉,重峦叠嶂、松柏长青、生态环境沁人心脾,河槽滩地五谷蔬菜丰硕可观。所辖地下煤层资源丰厚,现已被晋煤集团龙湾煤矿和竹林山煤业有限公司划为采掘范围。   羊泉村自古以来富甲一方,各名胜古迹遍布四方,传说离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自然灾害,人为损劫,毁坏了村里的东头寨、西头阁、白龙庙、南佛堂、五道爷、大碾道。在工业崛起,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的今天,有朝一日投资修复羊泉村的名胜古迹,连接一条生态观光一体化的风景链,上对得起祖宗,下服务于子孙。让羊泉村的辉煌史诗重现在世人面前,更希望有意投资商前来考核互利合作。  

马庄村

  马庄村位于芹池镇西北部的竹林山脚下,全村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共有100户,221口人,四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14亩(其中:国家级退耕还林面积154亩)党支部共有党员12名,(其中:女党员3名)分为三个党小组。经济来源以大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是一个无企业纯农业的小村。  

大壑村

  大壑村位于芦苇河南岸,白龙山、黄龙山山腰,是一个地多坡广,村庄分散,经济落后的农业村,我们由原来的10个村民小组合并成3个村民小组,共有7个自然庄。全村共有130户,314口人,劳力109个,耕种土地1900亩。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1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名,两委班子4人,其中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3人。  

南宜固村

  南宜固村位于芹池镇西北部,芦苇河南岸,距芹张公路0.5公里处,全村共269口人,116户,全村3个村民小组,耕种着1230亩,人均耕地3.8亩。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2万元,人均收入9000元,目前全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养殖业、和企业劳务收入为主。   南宜固村交通便利,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景色迷人,地下有丰富的煤炭、煤层气资源,地上有山西扬帆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晋城江铭混疑土搅拌站,生物质颗粒加工等项目,祥益铁路营运集煤站落地南宜固村,正如火如荼开工建设。为南宜固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改善村内环境,解决民生问题,村内先后投资80余万元,新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村委办公楼;投资120余万元架通了南北芦河大桥;投资180余万元进行了田间道路拓宽、街巷硬化、户户通工程。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村民住宅小区。利用南宜固村土地资源优势,先后发展桑园面积550亩,为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及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共绘蓝图,热情跨越,谱写南宜新篇章。   

小西村

  小西村位于阳城县芹池镇西北部的摩天岭脚下。距镇所在地17.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73户,197口人。分居在3个自然庄上,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林地4657亩。耕地741亩。有11个共产党员,分为3个党小组,支村两委成员共5人。   年平均气温10℃一20℃,年降雨量为650-700毫米作用,无霜期188天,土地宽阔,水资源丰富,气候适中。村域煤炭储量丰富(还未开采)。目前种殖业是农村主要收入之一。种植业: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谷子、杂粮,其中小麦占五分之一,玉米占五分之三,谷子、杂粮占五分之一。村有卫生所一个,面积24平方米,从事医疗人员1名,初级保健工作开展较好。村还有老年活动中心,健身等材齐全。  

吕庄村

  吕庄村原址位于芹池镇西北,背倚竹林山、伏牛山,与沁水县搭界,地理位置偏僻。   现新村位于芹张线路旁,东接宜壁、西邻北宜。全村3个村民小组,95余户,243口人,耕种着960亩土地。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13名党员,女党员1名,预备党员1名。两委班子6人,其中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3人。   

刘东村

  刘东村位于阳城县城西北,八芹公路旁,芦苇河北岸。全村共240户,800人,共有耕地1900亩,人均2.4亩,分布在8个自然庄。   近年来,刘东村党支部、村委会针对于村自然庄多,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长期不便,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找对象难,多数自然庄人口外迁严重,有的庄甚至只剩下几位孤寡老人的现状,大力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刘东村通过制定了通过土地置换进行拆点并村,解决农户建房指标的方案,即复垦老凹、苇沟等3个自然庄的农宅占地47亩,在中心村刘东村规划用地20亩进行新村建设。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宅用地问题,还规划出敬老院、幼儿园、学校等公益事业设施用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刘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全村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宽裕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   

阳陵村

  阳陵村简介   阳城县芹池镇阳陵村位于县城西21公里处,北与武甲村接壤,东与芹池镇区、芹池村、川河村、侯甲村相邻;西与宜壁村、吕庄村相靠。全村360户,1160口人分为12个村民组,支部党员42名,下设三个党小组。村域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213.3公顷,2010年全村总收入6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9元。   阳陵村历史悠久,古时为古阳阿县府所在地,北宋年间所建寿圣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所修十二层琉璃塔为省内珍品。   阳陵村属于土石丘陵山区,境内坡大山广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而言北高南低,西部略高于东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北方农作物,有传统的栽桑养蚕习惯;栽有核桃、花椒等干果产品树种。境内有山西阳城阳泰伏岩煤业有限公司、林业局与村建有苗木基地和引资项目国新能源公司洗煤集煤站。   全村集体民营个私企业有:加油站、红砖厂、耐火砖厂、水磨石厂、大理石加工、建筑队、粮食加工厂、药材收购站、废品回收公司、餐饮、商业、超市、洗浴服务、屠宰加工等民营店铺20余家,拥有大型农机具五台,大型运输车五辆,小型农用车30余辆,小型出租车10余辆,家庭小轿车50余辆,村民利用地方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开展采矿、林业、种植、畜牧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已达300余人,产业结构为;农业、工业、林业、建筑、运输、商饮物流、服务及打工等。   村内公共设施有:周托幼儿园、医疗卫生服务站、村民洗浴中心、文化室、文化舞台、村委文化综合活动楼及一些商业设施。我们将按照阳陵新农村建设规划,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武甲村

  武甲村位于阳城县芹池镇西部,金牛山脚下,距陵沁公路1.5公里处,东连阳陵村,西邻大峪村,南界吕庄村,北接吕家河,辖2个自然庄,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15平方公里。   全村95户,256口人,21名党员,五保户九户10人,低保户三户4人,60岁以上老人43人。土地总面积6180亩,其中:农用地面积5833.05亩、耕地面积1188.85亩、园地面积521.25亩、草地面积546.3亩、林地面积2663.1亩。其它面积1009.95亩、非农用地面积346.95亩。村民主要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兼营运输业和采集林副业品,传统农作物有谷子、玉米、豆类、高粱、小麦。主导产业花椒200亩,桑园150亩,两项为村民增收50万元。全村有农业机械52台,土地耕种基本上使用小型犁地机,2010年经济总收入1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2元。   2005年,阳城县晶鑫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年产量120万吨矿井落户于武甲村,为武甲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商机,先后有8户村民购置10吨以上载重车搞运输,壮大了村民的经济效益。   武甲村先后投资135万元,完成吕家河至武甲水泥路1.5公里,投资10万元改造村级活动场所,今年十月,投资130万元硬化街巷户道计4.6公里,武甲村现和武甲煤矿共同投资130万元建设人畜吃水工程,水窑容量3500立方,十二月底正式使用,解决煤矿开采而影响人畜正常生活用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  

大峪村

  大峪村地处阳城沁水两县交界处,位于芹池镇西北端,村子坐落在沿临沁线公路两侧,是一个传统的纯农业村。全村300余口人,110户,耕种着800亩土地,通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使全村5个自然庄合并成共有三条街道的主村,每条街道长600米。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下,大峪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从2008年开始,我们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统筹改善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提出了用“垃圾不落地、专人运出村”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并被镇政府列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试点村。在此项工作中,我们通过采取“户下分类、专人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尽可能减少垃圾转运费用,减轻农民负担。所谓“专人收集”,就是村里成立了环卫队,村里每年投资5000元的管理费用,隔三天就有保洁员对每户垃圾进行定点收集转运,冬季早上8点至9点半、夏季早上7点至8点半为各户垃圾时间,由党员干部监督、村里进行不定时检查;所谓“集中处理”,就是对遇到农忙季节的季节性垃圾,如养蚕、夏、秋的结束后的秸秆等采取一事一议筹劳的办法由集体统一治理;并对运至垃圾场的垃圾进行及时填埋。同时,还采取以组以户划分卫生责任区,制定了相关责任制度,要求“室内亮堂堂、室外净省省”。通过上述措施,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即节约了集体开支、改善了村庄环境,又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普遍认同。通过农村环境的整治,使影响农村村貌和农民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和环境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近年来,为改善农村环境既要探索有效模式,加强硬件建设,也需要完善各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为这项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一是有机地把环境整治与“有职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领岗定则”结合起来,对党支部无职党员设3个岗,党小组包村民小组,党员保户包地段,使他们在环境整治中发挥了带头作用。二是实行全村公厕化,集体给每户200元补助对户下茅坑全部填埋,投资15万元修建公厕5所,统一投放药物,统一清理粪便。三是禽畜出村。投资100余万元,占地7000平方米,分类建起了养殖园区。四是与农村新五个全覆盖相结合。计划投资200余万元对主村旧庙进行拆迁改造,新建700㎡的多功能休闲广场,建设绿意盎然、层林尽染的生态景观区,即改善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实现了环境治理目标,提升阳城西大门的形象。投资12万元,铺设下水管道2000余米,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五是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投资10万元,在陵沁公路两侧修建文明墙350米,粉刷面积5000平方米;投资12余万元,按村民组硬化打晒粮食场地3处约2000平方米;投资80余万元对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进行全面硬化约12000平方米,解决群众雨天出行难题。六是建设生态园林村。投资30余万元,栽植桧柏、杨树、侧柏等10000余株;特别是今年3月份以来,投资30余万元进行村庄绿化,目前栽植冬青20000余株,侧柏1000余株,今年高速公路绿化在大峪村占地320余亩,投资400余万元,栽植侧柏、杨树,真正形成“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环境。   今年大峪村从亮化着手,计划投资15余万元对公路沿线及大街小巷进行安装路灯,由于村集体经济博弱,村里采取筹劳进行施工。   

吕河村

  吕河村位于芹池镇西北六公里处,是阳城县的西大门。陵沁公路穿村而过,阳翼高速村北而行,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现辖4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520名吕河群众耕种着1130亩土地,2012年总收入62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7860元。   近年来,吕河村加大群星生态养殖公司(二期)园区建设力度;绿色肥料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转型跨越发展。   吕河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农村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亮化工程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村容村貌,照亮了道路,温暖了民心;园林绿化工程实现“四季常青、三季见花”,成为环境优美的、景色宜人的市级园林村;土地“增减挂钩工程”方便大型农机设备进入,服务三农;配套设施集中建设解决污染问题,促进环境面貌有较大改善;开展妇女文艺等移风易俗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吕河村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侯甲村

  侯甲村位于芹池镇西北部,芦苇河北岸,与川河村、吕河村、游仙村和侯甲煤矿相邻。阳翼高速穿村而过,陵沁公路绕村而行,交通位置十分便利,全村共有600口人,220户,全村共有29名党员,支村两委5人,分7个自然庄下设6个村组,耕种着1590亩土地,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2万元,人均纯收入5653元。   侯甲村在镇党委、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党支部一班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心同德、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以党的富民政策为指针,大打经济翻身仗,修公路、修广场、建气站、植桑园、建小区,如今的侯甲有着骄人的战绩,道路畅通、村容整洁、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农业发展蒸蒸日上,科技致富硕果累累,文化、体育、计生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办公、服务、娱乐大有改观,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提高,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一桩桩、一件件都矗立在侯甲大地上。为了侯甲的明天,党支部一班人,以富民强村为已任,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乘着-的东风,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带领全体村民共同步入新农村,创造新辉煌。   

游仙村

  游仙村位于芹池镇北部,阳翼高速公路北侧,全村共290户,750口人,耕种土地2600亩,主要产业以花椒为主,辖区面积3.84平方公里,属纯农业村。   全村共有党员40人,两委干部5人,平均年龄55岁,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后,支部村委任职分工如下:   

川河村

  川河村位于芹池镇西北处,陵沁公路穿村而过,阳翼高速公路芹池出口位于川河村,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川河村现有166户426口人,耕种着1240亩土地,2012年总收入49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297元。蚕桑产业是川河村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川河村围绕“规划立村、产业富村、项目强村、基础兴村”的总思路,按照“转型发展抓蚕桑富民增收奔小康”的总目标,发展优质桑园800亩,新建室外养蚕大棚64栋,大力发展食用菌养殖;户户通工程高标准完成;更换自来水管道,铺设排污管道,安置环村路灯,建设环保型双瓮式小公厕100个,环境面貌有较大改善,美化、亮化、绿化工作走在我镇前列。   新的一年里,川河村两委班子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拼搏,建设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川河!下面请欣赏川河村文艺节目:走进新农村。  

芹池村

  芹池村位于阳城县西北20公里处,是芹池镇人民政府的驻所地。阳翼高速公路、陵沁线、八芹线,芹张线横贯东西南北;芦苇河、北河、西河穿村而过;驻芹的县直单位相对集中,是一个交通方便、村大地阔人多、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心地带。   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583户,1467口人,初中文化以上程度占总人口70%。全村区域面积3.65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2926亩,人均耕地2.1亩;村内村级公路2条3公里,村庄道路8条12公里;水利设施机井4眼,水池9个,喷灌面积1600亩;村内有历史东岳神庙一座,户门口唐槐大树一株,全村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三产业发达,全村总收入1118.8万元,人均纯收入5617元。全村农民住房总面积95900平方米,人均住房65平方米。   村内有公共服务设施幼儿园一座,住宿制小学一座,龙翔驾校一座,入学率100%,村级卫生所一座,村级文化所一座,公共娱乐场所4000平方米,有体育健身器设备,全村有线电视500户,固定电话450部,移动电话500部,电脑入网200部。  

南上村

  南上村位于芹池镇霍山脚下,芦苇河南岸。全村240户,623口人,210个劳力,有党员15名,支村两委成员6人。其中支委成员3人,3个党小组,6个村民小组。全村分2个自然庄,有村民代表18人,耕地面积2400亩,是一个纯农业村。   由于南上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在支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栽植桑园400亩,年养蚕400张,出售蚕茧18000公斤。种植花椒树300亩,亩均产椒50公斤。全村经济收入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和剩余劳力均外出打工。南上村投资了72万元翻新了村委办公区和农民活动广场,投资9万元修通了田间道路,投资6万元维修了村级公路,投资15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工程,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办起了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安上了健身器材,使村民农闲时能够享受文化娱乐,强身健体,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环境优美怡人。  

槐树腰村

  槐树腰村位于芦河北岸,距芹池镇政府2.5公里。东连刘东、刘西村,南邻芹池村,西接游仙村,北界寺头乡芦甲村。   村委会成员有三人组成,其中女委员一名,现任村委主任由韩建军同志担任。   槐树腰村村民委员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2010年,经支村两委筹资,新建一处占地1045平方米,集支村两委、系统办公、卫生所、便民超市等为一体的槐树腰村综合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韩建军因此而被省委授予“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先进个人”。随后,建成村农民休闲健身广场,对村内街巷进行硬化,完成“户户通”工程。   村民委员会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忠实践行-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阔步前进。  

刘西村

  刘西村位于芹池镇东部,芦河北岸,全村560口人,耕种着1240亩土地。全村四个村民小组,有中共党员27名,分四个党小组,近年来,我们支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扩大农民再就业门路,极大地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刘西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北宜村

  北宜村位于阳城县西北部,芦苇河北岸,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阳城县国营竹林山煤矿所在地.全村10个村民小组,380户,1020口人,耕种着2100亩土地.党员47名,支村委干部7名.   近年来,支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狠抓了一批高标准的基础工程,实现了深井连片供水,垃圾回收集中,公厕化管理。大力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居民住宅小区工程。建成功能完备、设施一流的寄宿制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完成扩街,村名楼,商贸服务楼等功能性设施建设,在建中的农民文体休闲中心,将成为芦苇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宜支村两委关注民生,贴心服务村民,建成一流的餐饮商贸服务中心、洗浴、美容美发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女子乐队,高标准的村级卫生所,组建了环境清洁队。围绕国营煤矿的加工业、服务业、劳务输出业迅猛发展。使全村人民各尽所能,各乐其业,难有所帮,老有所依。   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北宜村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突出农业、企业、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四大重点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北宜建设成为经济强盛,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一流“明星村”。  


大西村特产大全




大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