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泉村位于阳城县城南30公里处,是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所在地。全村210户,460口人,耕地740亩。全村现有党员26人,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现有五味子500亩,优质桑园300亩。2010年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2107 | 048000 | -- | 查看 坪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杨柏村 |
杨柏村村位于阳城南部45公里处,全村131户,314口人,耕地806亩。全村现有党员20人,设9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459元。 |
洞底村 |
洞底村位于阳城县城南26公里处,全村210户,517口人,耕地915亩。全村现有党员16人,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220元。 |
庙甲底村 |
庙甲底村位于阳城南部25公里处,全村118户,275口人,耕地540亩。全村现有党员12人,设2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4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22元。 |
坪泉村 |
坪泉村位于阳城县城南30公里处,是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所在地。全村210户,460口人,耕地740亩。全村现有党员26人,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现有五味子500亩,优质桑园300亩。2010年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
上黄村 |
上黄村位于阳城县城南34公里处,全村87户,211口人,耕地443亩。全村现有党员17人,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 |
柏底头村 |
柏底头村位于阳城县城南30公里处,全村43户,69口人,耕地510亩。全村现有党员8人,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村种植小杂粮150亩,经济干果林190亩,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899元。 |
东交村 |
东交村位于阳城县西南19公里处,是原西交乡所在地,土地总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881亩。全村共有183户,406口人,其中劳力317人,有党员29人,支村两委班子5人。长期以来,村党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成立了创建文明和谐领导组,制定了各种制度,保持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稳定发展,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 农民增收目标 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3300元,2011年达到3700元,2012年达到4200元,2013年达到4500元,2014年达到4600元,2015年达到4700元。 社会发展规划 2011年修建文化活动中心,内有篮球场、健身器材场,2012年完善文化广场修建加工坊。 |
杨树沟村 |
杨树沟村位于阳城县南部32公里处,全村75户,153口人,耕地面积284.2亩,全村现有党员10人,设了3个村民小组,长期以来,村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精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成立创建文明和谐领导组,制定了各种制度,保持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协调稳定发展,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660元。 |
对桥村 |
对桥村位于阳城县城南26公里处,全村149户,340口人,耕地821亩。全村现有党员23人,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村种植小杂粮400、中药材26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4086元。 |
九甲村 |
九甲村位于阳城县城南19公里处,全村321户,682口人,耕地1248亩。全村现有党员32人,设7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0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793元。 |
秋川村 |
秋川村位于阳城县城南40公里处,杨柏大峡谷旅游接待处所在地,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全村95户,257口人,耕地388亩。全村现有党员15人,设4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依靠旅游资源优势,正大力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 |
孔才村 |
孔才村位于阳城南部45公里处,全村38户,78口人,耕地260亩。全村现有党员10人,预备党员11人,设5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255元。 |
后龛村 |
后龛村位于阳城南部50公里处,全村86户,176口人,耕地750亩。全村现有党员13人,设4个村民小组。长期以来,村党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 |
石桃铺村 |
石桃铺村位于阳城县城南50公里处,全村72户,155口人,耕地690亩。全村现有党员11人,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10年羊存栏1200只,土蜂100箱,另有核桃、柿子等干果经济林。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6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130元。 |
沟里村 |
沟里村位于阳城南部45公里处,全村38户,65口人,耕地300亩。全村现有党员5人,设2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192元。 |
下黄村 |
下黄村位于阳城县城南30公里处,全村91户,209口人,耕地485亩。全村现有党员12人,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60元。 |
西交村 |
西交村位于阳城南部33公里处,全村221户,493口人,耕地1760亩。全村现有党员25人,设11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467元。 |
南梁村 |
南梁村位于阳城县以南15公里处,距河北镇所在地3.5公里处,全村913口人,耕地面积1067亩。由南梁、南窑、涧坡三个自然庄组成,分9个村民小组。有支部党员42人,村民代29名,支委4人,村委5人。 |
土孟村 |
河北镇土孟村位于阳城南部12公里处,全村550户,1320口人,耕种着1700亩土地,全村现有党员59人,设10个村民小组。 长期以来,村党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成立了创建文明和谐领导组,制定了各种制度,保持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稳定发展.2010年支村两委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硬化街面道路9000平方米,铺装下水管道3000米,修建卫生墙500平方米,治理东河500米,发展干果经济林扁桃100亩,扶持村民养羊200只。现已发展养鸡户6户,养猪户6户。全村呈现出党员带头发展,群众积极创业可喜局面。 |
下交村 |
下交村位于阳城县城南13公里处,土地总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良田面积1400亩。全村共有594户,1320口人,其中劳动力800人,有党员50人,支村两委班子8人,设村民小组10个。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6691元。 |
向阳村 |
向阳村位于阳城县城南12公里处,全村130户,300口人,耕地458亩。全村现有党员15人,设4个村民小组。以种植业为主,现有养猪场两个,蘑菇大棚一个。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 |
元岭村 |
元岭村位于阳城南部13公里处,全村273户,640口人,耕地680亩。全村现有党员31人,设4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09年在村北建成养殖园区,占地25亩,现有养殖户18户,养鸡规模达到25000只;养猪规模达到存栏5000头;发展优质果园120亩,食用菌生产初具规模。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0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48元。 |
圪桃凹村 |
圪桃凹村位于阳城县城南25公里处,全村146户,286口人,耕地375亩。全村现有党员21人,设8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 |
匠礼村 |
匠礼村位于县城西南十公里,全村466户、1230口人、1900亩耕地。村党总支有47名党员。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39元。几年来,匠礼村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成立了创建文明和谐领导组,制定了各种制度,保持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稳定发展,先后被评为红旗党支部、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党组织。 |
西头村 |
西头村位于阳城县城南15公里处,全村318户,731口人,耕地1150亩。全村现有党员29人,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3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
北梁村 |
河北镇北梁村位于县城南十公里处,全村一千一百余口人,分五个村民组,支村两委干部七人,支部党员三十七人,耕种着一千八百四十亩耕地。全村目前已发展养鸡专业户5户,存栏达到25000只,养猪户3户,存栏2000头,村委新推养殖园区9亩,大力支持全民创业工程,在招商引资方面,积极拓展渠道,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目前,引进50余万元建成一个矿渣粉沙厂,砂岩开发和陶瓷粘土开发已通过国家公开挂牌出让程序。 2010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心,负重拼搏,紧紧围绕镇政府“创优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业,打造四大基地,建设宜居集镇”的发展主轴,特别是在县信用联社、农委、新农办等单位的大力扶持下,在民生工程、环境整治、全民创业、阵地建设等方面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在民生工程方面,结合县农委旱作农业项目工程,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投资三十余万元。平田整地一百五十余亩,并配套土壤改良、深犁深耕、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是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在坡边路口,选择有利地形,新打旱井20眼,蓄积雨水,配套补灌设备,发展水浇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在环境整治方面,大力开展绿化、硬化工作,投资三十五万余元,硬化街巷三千多平方米,栽植各类树木两万余株,使主村公路及主入口得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环境优雅,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 三、在全民创业方面。在重点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投资十六万余元,挖掘场地一万平方米,着手筹建五万只养鸡园区,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养殖大村。为增加农民收入,构建优越的投资环境。 四、在阵地建设方面投资六万余元,对原村委办公室进行了全力改造,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以及办公桌椅,开通了远程教育,是广大党员干部工作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彻底改变了办公环境。 |
赵沟村 |
赵沟村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隶属河北镇,是典型的市级贫困村。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200户,446口人,耕地面积1050亩,农民年人均收入2440元。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人,共有18名党员。赵沟村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水源缺乏,为典型的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历届支村两委尽心尽力为民服务,结合赵沟村的优势资源和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业文明和谐活动,制定各种制度,村内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观,村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内有干果专业合作社1个,核桃林450亩,养猪300余头,山羊存栏200余只,无公害小杂粮500余亩。先后被县政府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
槐庄村 |
槐庄村位于河北镇东南5公里处,全村现有党员13名,支、村两委干部5名,户数85户、人口201口,耕地面积420亩,荒山、荒坡、林地3500亩,总面积3900亩,人均纯收入4180元。 基础设施方面:新建支部活动阵地、村委办公场所;增设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村卫生所、便民连锁商店各1个;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完成“村村通”、“户户通”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拆迁改造原来的铁贯沟庄搬迁到槐庄村,拆旧造地30亩。 环境整治方面:村内、路边和3500亩荒山荒坡全部进行绿化;新建垃圾池8个;对2个人畜饮水池进行清理和加固。 村内产业方面:以农业为主,积极发展3000亩“一村一品”中药材连翘产业;鼓励全民创业,规划养殖园区,占地100亩,目前养鸡2万只、养牛200头、养羊200头。 |
炭窑村 |
炭窑村位于阳城县西南12公里处,,是河北镇工业、重点。土地总面积1860亩,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良田面积460亩。全村共有148户,331口人,其中劳力160人,有党员21人,支村两委班子4人。长期以来,村党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成立了创建文明和谐领导组,制定了各种制度,保持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稳定发展,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 农民增收目标 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4360元,2011年达到5100元,2012年达到5900元,2013年达到6820元,2014年达到7980元,2015年达到8980元。 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炭窑村实际情况,今年炭窑村引资晋峰厂,300亩核桃,1000亩连翘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带动60人就业,实现年人均收入1600元。 |
史家岭村 |
史家岭村地处河北镇东5华里的山岭上,全村160户,360口人,共有26个党员,下设3个村民小组,耕种着700余亩土地,属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的贫困山村。村民世代以农、牧、养殖业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 长期以来,村党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成立了创建文明和谐领导组,制定了各种制度,保持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稳定发展,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先后被评为“红旗党支部”、“先进党支部”。 |
孤堆底村 |
孤堆底村位于阳城县城南15公里处,全村178户,413口人,耕地960亩。全村现有党员29人,设6个村民小组。村东的“孙文龙纪念馆”是我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被晋城市、阳城县两级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7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28元。 |
圪涝掌村 |
圪涝掌村位于阳城南部公里处,全村104户,301口人,耕地600亩。全村现有党员21人,设3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
六甲村 |
六甲村位于阳城县城南10公里处,全村136户,300口人,耕地580亩。全村现有党员14人,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 |
河北村 |
河北村位于阳城县西南12公里处,是镇政府所在地,是河北镇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土地总面积1445亩,其中耕地面积945亩,良田面积700亩。全村共有429户,917口人,其中劳力490人,有党员49人,支村两委班子7人。长期以来,村党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成立了创建文明和谐领导组,制定了各种制度,保持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稳定发展,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 农民增收目标 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4426元,2011年达到5059元,2012年达到5854元,2013年达到6732元,2014年达到7742元,2015年达到8903元。 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河北村实际情况,河北村计划发展3万只养鸡园区,500亩核桃,500亩连翘和500亩水浇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带动10人就业,实现年纯收入1080万元,人均增收1900元。 社会发展规划 2011年修建文化活动中心,内有河北剧院、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器材场,设农家书屋一所,2012年改建标准化球场一个,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完成村内38000平方米的街巷硬化工程,11公里污水道铺设和1号住宅楼修建工程。2013年完成村内用水提升工程。2013----2015年筹划2号住宅楼级附属设施建设。 |
南井沟村 |
南井沟村位于阳城县城南2公里处,全村150户,370口人,耕地870亩。全村现有党员25人,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2010年种植中药材1500亩,培育树苗300万株,养猪1500头,村民人均纯收入4093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