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窑村简介
北窑村位于阳东线17公里处,东与涧坪村交界,西与石臼村交界,南连南窑村,北与马沟村交界,2010年末,全村198户490口人,分布在两个自然庄四个村民组,党支部下辖三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4名。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66.67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3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5元。
村内有神农连锁店一个、卫生所一个、农民以种地、外出打工、车辆运输和搞养殖业等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村集体多方筹姿200余万元,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街道硬化工程。筹资50余万元,完成了健身活动场所,街巷道绿化,亮化工程。筹资20余万元,修建了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2010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90%,2008年列为阳城县重点推进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2108 | 048000 | -- | 查看 北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杏林村 |
杏林村简介 杏林村位于阳城县西南部,距县城公里,东连孔池村,西邻河北镇孤堆底村,南界曹山村,北接河北镇槐庄村。2110年末全村分2个自然庄,217户,480口人, 党员25名,劳动力310人,村民组2个,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716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97万元,农民要均纯收入4442元。 杏林村村小人口少,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属农业村。 杏林村聚落呈间断矩形,偏东西分布,传过去杏树成林,故得名杏林甲,今名杏林。辖区分上杏林庄、下杏林庄两个自然庄,上杏林庄村舍略呈矩形,东西分布;下杏林庄村落沿山窳东西展布。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村里先后投资修建了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场所、综合办公室,组建了女子乐队,方便了群众就医,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2003年从河北石窑村引回水源,家家户户安装使用上了放心的自来水;2008年大部分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对主街道实行了硬化;现在100%的村民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参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村里每年对60周岁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照顾,对考上一中学生也给予一定的补助。 村里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和谐相处,互帮互爱,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 |
东樊村 |
东樊村简介 东樊村位于阳城县县城东南约14公里处及蟒河镇政府所在地东北约3.5公里处,东邻白桑乡南香台村,南接东冶镇相底村,西、北与蟒河镇西樊村接壤,阳济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2010年末,全村共有198户,518口人,有党员21名,辖区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3公顷。2010年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3元。 东樊村以住地命名,原辖东樊、庄坡、红不岭三个自然庄。改革开放以来,庄坡、红不岭各户先后迁往村中,现为一个自然村。相传从前有位樊将军病故于此,故得名樊村(今分为东、西樊),1945年为纪念革命烈士宋五瑞(东樊籍人)曾更名为五瑞村,合作化时为永红农业社,1958年为东樊管区,1961年为东樊大队,1984年改名为东樊村民委员会。 东樊村境内地形以山坡为主,兼有小范围丘陵,土壤以沙土为多,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煤、铁、天然气、矸等资源,东岭上建有宋五瑞烈士纪念碑供人们瞻仰参观。 本村为典型的农业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杂粮等。境内建有煜杰化工厂(私营企业),可安排劳动力50余人。无村办集体企业,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民中有近20户从事汽车营运,近10户从事养殖业。 2004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125万元,兴建了村文化中心(内有舞台),硬化了环村及村内主要道路,完成了全村自来水工程,建起了篮球场及运动场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村党支部、村委会加强对全体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村上下尊敬老人、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全村100%村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96%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村里每年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对特别困难的农户给予适当救济,逢年过节,村两委班子成员对全村老党员、困难户进行慰问。电视收视费实行全免,村里还组建有村乐队,定期给村民进行表演,并参加镇里各项比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东樊村曾多次被授予“县级先进村集体”“镇级先进村集体”等光荣称号。 |
万安村 |
万安村简介 万安村位于阳城县南10公里处,东与后圪坨村相连,南与盘龙村接壤,西邻西庄村,北靠白桑村,阳东公路从村东侧穿过,街道东西延伸。2010年末全村156户、376口人,拥有劳动力270个,分3个村民小组,党员18名,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62.2公顷,农村经济总收入2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38元。 万安村四周围山,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全村人少地多,村民以种地为主,劳动力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集体还大力发展桑园,以发展养殖业创收。 村里先后投资百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健身活动场所、篮球场、东岭新农村建设小区;修通并硬化了出村公路,所有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绿化、灯化;卫生所、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健全;村里成立了女子音乐队,办起了老年活动室;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 村里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和谐相处,互帮互爱,在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 |
白桑村 |
白桑村位于阳城县南10公里处,是蟒河镇最北端的一个行政村,有2个自然村,4个村民组,全村的地域面积为2.82平方公里,有461户,总人口1117人,其中农户1084人,非农户33人,耕地1200余亩,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 村内有一定规模的化工企业2个,陶瓷厂1个,共吸收闲散劳动力200余人:个体办的小型养鸡场1个、养猪场13个。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种地、打工和个体经营。 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以及生活环境,近年来我村先后筹措资金建成居民住宅楼、完成了近3000米的下水道工程和50000多平方米的户户通硬化工程;以及对全村的公厕进行了修建和改造,建成了村级卫生所、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洗浴中心、农民书屋等基础设施。 白桑村党支部自建立以来,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忧民所忧,为民解困,切实为村民解决多处难题,多次受到上一级的一致好评,同时获得“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
涧坪村 |
涧坪村简介 涧坪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蟒河镇东北方向,距离镇中心4公里,距离县城17公里。西面2公里是北窑村、南窑村,北面是马沟村、东凡村、西凡村,东面是东冶镇东冶村;境内辖三个自然庄、四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村210户,548口人,党员14名。总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 亩,农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涧坪行村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质肥沃,人均占有耕地1.5亩,对于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作物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加上便利的交通,发展运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0年底,全村大型车辆发展到36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涧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多方筹资,挖渠铺管,将20公里之外的水源引进了村,让群众吃上了自来水。二是实现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全覆盖。三是投资80多万元修建了村办学校、村委办公室、露天剧场。四是大力实施“撤庄并村”战略,修建了村民住宅小区,将三个自然庄的村民搬迁主村。五是因地制宜开展文化广场建设,建起了篮球场、健身场、羽毛球场健身场地等,安装了30套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六是抢抓机遇,大搞亮化工程建设,多渠道引荐说合,“福宝田”公司投资在村内大街小巷安装了太阳能路灯35盏,使群众夜间出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涧坪村主要姓氏以刘姓为主,其他姓氏有赵、马、任等。“问我祖先在何处,-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大约在明清之际,先人们从-大槐树那里迁移过来。据说当年移民时,为防止逃跑,官兵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大多数村民的脚上小趾甲都是两瓣。 “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各位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验一下。当年,移民们就是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还有现今常用的“解手”一词来源于迁民。据说在长途跋涉中,人们需要方便时,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语言就简略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双方就都明白了是什么意思。此后,解手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名词。 |
北窑村 |
北窑村简介 北窑村位于阳东线17公里处,东与涧坪村交界,西与石臼村交界,南连南窑村,北与马沟村交界,2010年末,全村198户490口人,分布在两个自然庄四个村民组,党支部下辖三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4名。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66.67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3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5元。 村内有神农连锁店一个、卫生所一个、农民以种地、外出打工、车辆运输和搞养殖业等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村集体多方筹姿200余万元,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街道硬化工程。筹资50余万元,完成了健身活动场所,街巷道绿化,亮化工程。筹资20余万元,修建了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2010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90%,2008年列为阳城县重点推进村。 |
南窑村 |
南窑村位于阳城县南15公里处,是蟒河的一个行政村,由1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全村的地域面积为2.82平方公里,有403户,农户978人,非农户常住人口180人,耕地1365余亩,人均收入5290元左右。 村内有一定规模的化工企业1个,溶块厂1个,共吸收闲散劳动力200余人:个体办的小型养鸡场1个、养猪场13个。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种地、打工和个体经营。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村里先后投资数万元建成了图书室,成立了女子乐队,为村民安装健身器材、新建了老年活动场所、篮球场;为改善教学环境,积极投资改建了幼儿园;为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村里还安装了路灯,修建公共厕所,实施了村内路面硬化,,为改善村民的就医条件,新建了村级卫生所,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投资23万元,解决村民用水难、饮水难的问题。 南窑村党支部自建立以来,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忧民所忧,为民解困,切实为村民解决多处难题,多次受到上一级的一致好评,同时获得“四星级党支部”的荣誉称号。 |
泥河村 |
泥河村位于县城以南20公里,为九里十四村出入必经之地,南接西冶水库大坝和卧龙湾度假村,北连全国第二大水泥生产基地——山水水泥集团。西蟒公路穿村而过,出水河流流经村前,全村6个自然庄,220户,526口人,党员20名,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耕地410亩,退耕还林地387.1亩,机耕地达到100%,水浇地达20%,农村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18元。 泥河村四围除南面与卧龙湾、出水河相接地界开阔外,其余均为山岭沟壑,这里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湿润,依山傍水,碧水蓝天,民风淳朴,是素有“华北小桂林”之称的国家级4A级风景区的北入口。距卧龙湾度假村、邢西水上乐园仅半里之遥,实为度假休闲的“天然氧吧”。 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建泥河小学(由于本村南下老干部酒玉林的修缮,现更名为“玉林小学”)教学楼、宿舍楼、村委综合办公楼、县级标准化卫生所、晒谷场、健身场地及健身器材。村内道路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绿化。自来水、沼气、电话、闭路电视、移动、联通、宽带网全覆盖。100%的村民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养老率得到98%以上,60周岁以上村民每年能享受到村里的福利待遇。 村集体多次受到上级各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被授予“县级先进集体”“五星级支部”“支部活动建设示范村”等称号。现任支部书记李国虎,先后荣获“县劳动模范”“模范党员”等光荣称号。 在全体村民的通力配合下,已勾勒出泥河村“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建造一个现代化的村民活动中心,包括戏剧舞台、娱乐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拟修建住宅小区。2011年第一期工程(长200余米,宽6米的护村河坝)已基本竣工。 |
西庄村 |
西庄村简介 西庄村位于阳城县城南,蟒河镇西北处,距县城15公里,东界万安、盘龙村,南界孔池村,西界杜甲村,北界通义村。2010年末,全村共有90户,204口人,其中党员12名。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30余公顷,以种植谷子、小麦、玉米为主。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2元。 西庄村位于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处,自然条件不够优越,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全村的经济收入十分薄弱。目前,西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动全村村民大力发展养殖,现在已有十余户建成养殖园区,基本形成了养殖规模化,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定的渠道。 |
后圪坨村 |
后圪坨村简介 蟒河镇后圪坨村位于阳城县城东南12公里、蟒河镇政府所在地西北2公里处,寨岭山脚下,属沙土山区,东邻西凡村,西依盘龙村,南靠石臼,北接上白桑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沟,整个地形状犹如一个小盆地,村庄座落其中,故有聚宝盆之称。西蟒公路由东至西环山而过,为村庄增添了新的风景线。 2012年末,全村在册户数为249户,常住人口564人,党员30名,全村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总耕地为1081亩,林地661亩。 蟒河镇后圪坨村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参战。郭土林、郭杜娃、郭小铁三名烈士为国捐躯,血洒疆场,他们的名字已记载在阳城太岳烈士陵园纪念碑上,他们是全村人的骄傲,他们的英名将百世流芳,永垂千古。 蟒河镇后圪坨村风民俗代代相传,据阳城县志研究员郭一峰考古查证,自明代先祖郭许以后,字辈分别为“朝、进、明、文、有、金、岐、绍、永、连、世、维、敦、秀、培、崇、通、喜”十八字辈。后郭一峰又遵循祖规,拆字断义,又续八辈,为“建、兴、玉、旺、育、新、祥、和”,共二十六辈。村规民约为四句话32字。具体为:勤劳勇敢、忠厚善良;遵老爱幼,邻里相帮;礼义待客,耕读传扬;与时俱进,共奔富强。 蟒河镇后圪坨村山青水秀,物候宜人,北山松柏常青,南山米粮飘香。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干群一条心,咬住发展不放松,村先后投资100余万元修通且硬化了东西二条出村公路,硬化了主街、主巷、入户道路12000多平方米。投资60万元改建和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和舞台。投资30多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休闲娱乐广场,安装了各种体育健身器材。投资5万元安装了路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社会养老保险参合率达95%以上。如今村民过上了城市般的生活。 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民营企业由原来20多个整合为现在的3个,其中:锦新化工厂投资200多万元,年产4000吨甲酸,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宏昌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00余万元,年产电视机阻燃剂240吨,其产品远销海内外;鑫源兴陶瓷厂投资800万元,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厂的生产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效益,而且为本村安置就业人员100多个,年劳务收入100多万元。 养殖业也是村里的一大亮点,猪、牛、鸡、羊各类养殖户20多家,仅生猪年出栏就达1500多头,各类养殖业年收入达300万元。 蟒河镇后圪坨村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长足发展,多次被县、镇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孔池村 |
孔池村简介 孔池村位于县城南13公里,蟒河镇政府西北3公里处。东与本镇盘龙村西石臼庄、联庄、西峪村为邻,西与本镇杏林村交界,南与本镇曹山村毗邻,北与本镇西庄、河北镇槐庄村、白桑乡通义村接壤,境内总面积6.2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村386户930口人,分三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43名,劳动力565人,属纯农业型村,耕地1457亩,退耕还林地23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7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3元。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本村有民营企业家3个,从事运输业的16户,养殖户6户,枣园5户。 孔池村四周环山,村形如水池,故名孔池村。村前一道小河,上游龙江水库,下游西峪水库,全村均为山岭沟叉,地势北高南低,概括为8岭7沟5叉,土壤以沙土、白土为多,最高处海拨830米,最低处718米,据勘测,村北山、岭后地下有铁矿及铝矾土,平均厚度为3.3米,平均含铝40%。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村里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设文化舞台一个,村小学教学楼40余间,村支部村委办公活动中心36间,卫生所、便民超市、文化休闲体育广场2个,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部分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95%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村里每年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对特别困难、残疾人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救济。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活动场所建有兴孔公园,并安装上了健身器材。 村里曾被上级部门评定为“先进党支部”、“模范党支部”、“四星级党支部”、“先进村集体”等光荣称号。 |
石臼村 |
石臼村简介 石臼村位于阳城县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东连南、北窑村,南与风门村相连,西边紧靠台头村,北面与后圪坨、马沟接壤。1955年为石臼乡,1961年为石臼大队,1984年改为石臼村民委员会,主街呈南北向,因村前有天然的舂米石臼而名。农历清明有物资交流(庙)会。2011年末全村749户1771口人,总面积3.7平方公里,分9个村民组,共有党员51名,劳力1330个,耕地2377亩,年经济总收入4073元,人均纯收入达5044元。 石臼村先后投资700万元对村进行建设,其中:投资280万元新建标准化寄宿小学一所;投资25万元改建了幼儿园;投资145万元兴修综合办公楼、戏剧舞台;投资30万元起了篮球场、门球场等公共设施;投资10万元安装了健身器材;投资202余万元硬化道路6.5公里,对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面积达4.5万平方米。100%的村民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参合率达%以上。 村内有私营企业2个,其中亨盛化工有限公司总投资1600多万元,年生产2万吨甲酸钠,远销海外,全国各大省市均有销售,安排劳动力70余人;二硫化碳总投资500余万元,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安排劳动力70余人。运输大小车辆达100多辆。2009年县政府对外招商引资山东山水水泥集团进驻我村,投放资金达10亿余元。除此之外,村内养殖业发展也较发达,其中:养猪专业户11户、养鸡户8户、养蝎户1户,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村集体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被授予“省级千万元村”“市级小康村”光荣称号,县政府“先进支部”及“红旗支部“等光荣称号,党支部书记张小加是县劳动模范,是阳城县人大代表。 |
南坡村 |
南坡村简介 南坡村位于阳城县县城南面,蟒河镇政府南面1公里处南面坡上,距阳城县城17公里,东连台头村,南邻风门村,西邻曹山村,北与东、西峪两村接界,蟒河自然风景区旅游公路从村东出口路通过。2010年末,全村共296户、721口人,全村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96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大约为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约4000多元。 南坡村四周除东北较为开阔外,西南面均为山坡山沟地,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是一个历史上严重缺水的村,本村于1992年接通红星供水站的自来水,彻底改变了过去缺水如缺油的历史,全村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村。 2005年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全村共投资近百万元,对村内进行硬化、亮化、绿化;村内自发组织了演唱队,在村内和全县各乡镇村庄进行了文艺演出;2010年村集体成立了女子音乐队;全村共有小手扶以上机动车辆近百辆;有个体铸造厂二座,安排就业人员30多人,主要生产化工反应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全村正迈着文明富裕、和谐、健康的步伐向前发展。 南坡村全村99%以上的人姓邢,同属一个祖先,是一个大家庭,根据邢氏宗谱记载,邢氏家庭是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迁来的,到目前已25代人,前8代先居住在本镇马沟村,后到石臼村居住,再到东峪村居住,由于历史原因,又迁居原始荒芜的东峪村南面坡上,新建村居,正式定居,因村庄建在南面坡上,所以村名叫南坡村。南坡村第一代始祖名叫邢大礼,为第一代传承人,为邢氏第九代,前八代无记载(因在各村居住)。家谱第一次建立于1813年,先人进行三次编写,并建立了字辈,为了分清辈分,邢氏人都以字辈起名,旧字辈分别为礼、应、兑、国、有、建、德、起、邢、九、学、万、福、玉、孟,旧家谱为土纸填写,用布皮包装。在90年代已写入了阳城县县志内,达到有关学者和专家的好评,此家谱价值连城。 为了整个家谱的完整,让后人相续传承,南坡村委会于2003年进行了四次续修,并新拆字辈15辈,分别为智、贤、英、俊、杰、振、兴、宏、伟、业、荣、瑞、润、祥、发。 根据家谱记载,我县的驾岭乡封头村、蟒河镇邢河庄都属邢大礼子孙,属兑字辈,是应斌之子,南坡属应潘之子。在南坡历史上相传有武壮元邢把式一人,抬过江苏省扬州城,要将扬州城抬回台头坪上;和山东省响马比过武,打败了山东响马,此传说已被阳城县原政协主席潘小蒲写进了本人编写的“游仙”书内,达到了全县读者的好评。 |
西峪村 |
西峪村 西峪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邻东峪村,南界南坡村,西与孔池村相连,北与联庄村接壤。2010年末,全村247户,606口人,5个村民小组,党员31名,总面积为2.1平方公里,耕种着811亩土地,农村经济总收入3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 西峪村四周,除东面较为开阔外,其余均为山岭沟壑,地势北高南低。村西有1958年修建的利民水库一座,容积达90万立方米;文物景点5处,其中:古建筑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由晋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局2009年核定。 村里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办公楼、文化广场,对水库下游1500米河道进行了改造,对河道两侧进行了绿化,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95%的村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金参合率达70%以上。 村集体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授予“先进村集体”、“先进党组织”等光荣称号,支部书记张郭锋被评为县级劳模。 |
东峪村 |
东峪村简介 东峪村位于蟒河镇西0.5公里处山沟,涧河支流台头河北岸,村落呈不规则状聚落,主街东西向,因座落西峪村东,故名东峪。该村1958年属西峪管区;1961年为东峪大队,1984年改为东峪村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村共有151户、351口人,下辖1个村民组,1个党支部,党员19名。总区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耕地434亩,220个劳动力,主要以农、牧、外出劳务为主。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6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 东峪村四面环村,即:东与台头相邻;南与南坡相邻,两与西峪相邻,北与联庄相邻。村小人少,地面无企业,地下资源,更无荒山荒坡搞绿化,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纯属农业村。 穷则思变,要变就得干。近年来,东峪村投资67.47万元,硬化了1.2公里长6000平方米台西路,对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绿化、亮化;投资4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跨河桥,并对河道进行了治理,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和河岸两边居民的雨季安全问题;健全了卫生所、健身场所等基础设施。通过支村两委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台头村 |
台头村简介 台头村位于阳城县城南部12.5公里处,台头河北岸,,东连东峪村,西邻石臼村,南界南坡村,北接盘龙村。该村交通便利,为阳南交通要冲,西蟒旅游公路穿境而过。村西有山一座,形似探头吃桑之牛,起名曰牛山,因山头朝村舍,故名“抬头”,后以同音“台头”作村名,旧为阳城八小镇之一。1953年后历为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村舍依丘陵、山谷,傍小河北岸,沿公路两侧,呈不规则状聚落,街道呈东西辐射状。2010年末,全村370余户,975口人,党员27名。耕地827亩,以种植谷子、小麦、玉米为主,农村经济总收入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5元。 台头村村南为开阔的平地,其余村落依山而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700余米,该村自然资源缺乏,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村境内商贾云集,服务业发达,全村80%以上的经济收入来自服务业和农业。 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小学教学楼、综合办公楼、戏曲舞名等公共设施,新建成“瑞安小区”住宅楼,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灯化。卫生所、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健全。自来水、有线电视实行了户户通,96%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采取逐年评选的办法对年收入低于政府规定标准的困难家庭实行救助,为困难家庭发放救济款。村里组建了“女子乐队”,每年定期组织八音会等各种娱乐活动。 村集体多次荣获县级“综治先进村”、“计划生育达标村”、“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 |
盘龙村 |
盘龙村简介 盘龙村位于阳城县南部,距阳城县城13公里处,紧邻蟒河自然保护区及蟒河旅游区,距蟒河政府1公里,在县级公路西蟒旅游线和阳东线的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2010年末,全村458户,1096口人,42名党员,分布于龙掌、郭沟、西石臼三个自然庄,总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8.4公倾,农村经济总收入85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3元。 盘龙村地形属于丘陵地貌,大体成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势,有全镇最大的民营企业新西化工有限公司和恒利化工有限公司,可以解决村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全村共有大小车辆136辆。养殖业有现有专业户12家,其中养猪专业户5家,年出栏2000多头,养羊专业户4家,年出羊400多只,养鸡专业户3家,年产蛋12万公斤。 村里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修建了盘龙寄宿制小学,居民住宅楼,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三个标准的篮球场所,三个自然村的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绿化、灯化。修建了卫生所,图书室等基础设施,村民安装使用上了自来水,全部参与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制度,给老年人按年龄段发放养老金,采取逐年评选的办法对年收入低于政府规定标准的困难家庭实行救助,曾被评为市、县级综合治理先进村。 |
马甲村 |
马甲村简介 马甲村位于县城东南26公里处的山沟里,原属桑林乡马甲村管理委员会。一九八四年分为马甲、吉甲、和尚坪三个行政村;二OO八年以马甲村为中心村,周边寺沟、吉甲村、和尚坪村四村并为马甲联合党支部。全村共96户、207口人,劳动力126个,辖3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6亩。 产业现状:属传统农业模式,生产小麦、谷子、大豆。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80余人,以挖煤、搞运输、劳务为主。近年来,在种、养殖方面有较大发展,养羊150余只,猪100多头,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8.576万元,人均纯收入6272元。2014年我们计划做以下工作: (一) 500亩连翘基地建设 根据地理优势,在本村荒山荒地栽植连翘500亩,总投资12万元。 (二)200亩优质核桃基地建设 为发展本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在本村栽植优质核桃200亩,总投资15万元。 (三)河道治理 为了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本村河道进行治理,总投资5万元。 犁炉自然庄位于马甲北0.5公里处,涧河上游马甲北岸,因早年生产犁镜,远近闻名,犁镜远销省内外,70年代归阳城县手工业管理而停产,此自然庄因生产犁镜得名犁炉。 |
辉泉村 |
辉泉村简介 辉泉村位于阳城县蟒河镇原桑林乡西南1华里处。全村共有111户244口人,一个党支部,三个党小组,13名党员。境域面积为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6亩,拥有男女全半劳力161个,分布于碾盘庄、水掌庄、簸箕掌、地棚底、当中庄、上辉泉、朝阳七个自然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林、牧业协调发展的行政村,去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171万元,人均收入4250元。 辉泉村除东北较为开阔外,其余为山岭沟壑,地势南高北低,概括为二岭、二沟、十洼,最高处为花园岭,最低处为碾盘庄,海拨相差300余米,全村林地面积7759亩,地处保护区,土地贫瘠,耕地撂荒,剩余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 辉泉村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地形地貌奇特,不仅有广为人知的民间传统——麻地沟(传说麻地沟宜种大马,很早年间种植的大马长成了大梁,故叫麻地沟)还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花园坪、花园岭(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途经此地看到这儿风景迷人,鸟语花香,十分兴奋便命名为花园坪、花园岭。其奇特险要的鬼门关、铡刀缝、独龙窝头;尊严而神气的三神庙、偶戏庙、黄龙洞另人大饱眼福)。 在抗日战争期间,阳南县第一届人民政府在辉泉村地棚底自然庄成立,时任第一届阳南县长为魏维良,上辉泉自然庄朝阳院为八路军存放粮食的仓库,阳甲院是阳南县政府-的存放地,因此辉泉村是阳城县如今十五个革命老区之一。 村集体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完善了村主干路,街巷硬化,自来水入户,村委办公楼的改造,村卫生所设施的完善,互通沼气等,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得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得到85%以上,全村60岁以上困难和独居老人基本实现了低保救助,大病家庭给予实时救助,全村人居和谐稳定。 多年来,辉泉村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曾多次获得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先进单位”,镇党委颁发的“红旗党支部”、“护林防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村支书刘轩太同志任职二十年来,屡次被上级授予先进个人,模范工作者。 |
钓鱼台村 |
钓鱼台村简介 钓鱼台村位于阳城县南25公里处,东邻辉泉村,西邻西山风景区,南接蟒河生态旅游区,北接桑林村。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全村150余户,360口人,分布在三大沟10个自然庄上,耕种着500余亩土地,天然林地430公顷。2010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1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钓鱼台村三面环山,除东北较为开阔外,其余均为山岭沟壑,地势西高东低,概括为四岭、六沟。最高处为阳城名山:“指住山”,主峰海拔1572.6米,山自群峦突兀而起,耸立三峰,中峰最高,峰顶成圆柱状,山南为峭壁绝崖,山北稍缓,山路险绝,天然松林杂木密布。境内白云岩资源丰富,储量和品位居阳城之最。西蟒旅游公路和桑西公路穿村而过。即将动工修建的阳济高速在该村留有出口。解放时期的太岳军区后防医院曾在该村大西沟庄驻扎。这里山大沟深,四季流水,森林茂密,空气宜人,是度假旅游、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 在支村两委的精诚团结下,村里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村庄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投资40余万元,修建了护村坝,新建卫生所,村委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卫生所、图书室的基础设施健全。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村集体每年对本村低收入的特困户实行帮扶救济。全村社会秩序稳定,随着种植加养殖业为龙头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钓鱼台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
下桑林村 |
下桑林行政村简介 下桑林村位于县城往南25公里处,在阳城属南部边缘贫困山区村。全村有7个村民组11个自然庄(有前庄、后庄、阳坡、上熊柏、下熊柏、后沟、折口掌、大北掌、朝阳、堂脚坡、下熊柏前庄),全村居住在两河一面坡,全村有400口人,180个劳力,耕地505亩,党员15名(三个党小组),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下桑林村境内有丰富的金属镁矿,含镁率为20%,经国家地质队勘测,认定资源金属镁储量大,适于开采,我村农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外出劳力约100人以上,农民的主导产业为粮食、蔬菜、山萸,村集体无企业,无经济收入。2011年开发局扶持我村种植核桃林300亩、杨林200亩,为我村村民开辟了致富门路。 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50余万元:安装上了自来水;修通了村庄道路,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修建了村级综合活动大楼;给主村群众修建了健身场地,安装了健身器材。全村80%的农户用上了新能源沼气,91%的村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合率达90%。 村里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和谐相处,互帮互爱,在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 |
押水村 |
押水村简介 押水村紧邻蟒河自然生态旅游区,全村共有263户,630口人,20名党员,664亩土地。境内山大坡广,林木茂盛,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没有集体企业。 押水村与杏林村、东樊村、万安村、白桑村、涧坪村、北窑村、南窑村、泥河村、西庄村、后圪坨村、孔池村、石臼村、南坡村、西峪村、东峪村、台头村、盘龙村、马甲村、辉泉村、钓鱼台村、下桑林村、蟒河村、范上沟村、西凡村、吉甲村、马沟村、出水村、邢西村、宫上村、风门村、寺沟村、曹山村、桑林村、和尚坪村相邻。 |
蟒河村 |
蟒河村简介 蟒河村位于阳城县蟒河镇南部,距县城45公里,东连东冶镇索龙村,南与河南济源相接,西北分别与押水村、桑林村相依,西蟒旅游专线公路直达我村。全村12个自然庄,11个村民小组,420户,1168口人,党员29人,面积约57.8平方公里,耕地1375亩。主要经济收入以山茱萸为主,全村共有山茱萸树10万余株,年产山茱萸鲜果120万公斤,是我省最大的山茱萸产地,素有“山萸之乡”之美誉。 蟒河村地处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2o22/10//——112o31/35//,北纬35o12/30//——35o17/20//。海拔最高1196.1米,最低300米。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是东南亚季风的边缘地带。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40天,年降雨量850mm。森林综合覆盖率达81.9%。境内山围似嶂,翠迭如屏,林深树茂,洞邃泉清,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华北小桂林”、“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独特的自然山水,吸引来众多游客观光游览。现有的石头墙四合院,石板街、石条巷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全村以秋树沟、前庄为主的三套四合院组成了约600平米的石头古建筑群,形成了山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其特点有四:一是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二是结构紧凑,功能齐全,三是冬暖夏凉,居住舒适,四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2000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资800余万元,架通了高压电路,对全村的自来水工程进行全面改造,硬化了全村公路,基本实现了庄庄通;对全村进行了村庄综合整治,实现了部分村庄街巷道路的绿化、净化。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所、幼儿园等公共设施。2009年根据县镇两级政府的要求对全村1375亩耕地全部进行了流转。村集体和景区合作在流转土地内种植了干果经济林800亩、中药材200亩、木材林75亩、景观林100亩、小杂粮200亩。同年村集体联同全村60%农户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阳城县大圣农产品有限公司”,结合景区建设增加了环卫、经营户、农家旅馆等就业岗位,共解决了200余人的就业问题。全村共建农家乐38户并全部通过星级评定。2011年初又与景区协商对我村范围内率先进行农家乐改造、野鸡野兔野猪土鸡养殖的农户给予无息借款以带动旅游市场。全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 ,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 ,村集体采取逐年评选的办法,对年收入低于政府规定标准的困难家庭进行救助。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
范上沟村 |
范上沟村简介 范上沟村位于阳城县南部山区,东与东冶镇西冶村相连,南与蟒河镇上桑林村相邻,西与蟒河镇下桑林村相邻,北与蟒河镇宫上村、东冶镇西冶村相连。全村106户212余口人,分布在12个自然庄,全村有四个村民组,全村现有党员14名,分三个党小组,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3600余亩,其它河流村庄道路占地1050亩,耕地410余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1元。 范上沟村山高坡陡,均为山岭沟壑,境内空气新鲜,风景优美,村民厚道老实,勤劳实干,诚实守信,现有支柱产业山萸树3万余株,正常年景可产鲜果100余吨。椿槐杨柳应有尽有,各种名贵中药材明目繁多。境内土地肥沃,可种植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数十万元修建了水泥路、村级活动场所,给村民的出行、办事提供了极大方便;健全了卫生所、图书室设施,大大方便了村民就医,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党的政策引导下村民基本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2012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参合率达到90%,“全民医保”、“全民养老”走在全镇前列。村里每年对60周岁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照顾,对考上一中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 村里干部团结一致,多年来未发生一切违法案件,村民和谐相处,互帮互爱,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曾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好评。 |
西凡村 |
西凡村简介 西凡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蟒河镇的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东与东凡村相连,西与后圪坨村相连,南界马沟村,北与白桑乡凤凰山村相邻,阳济公路穿村而过。解放初期属五瑞村,1955年为西樊农业社,1961年为西樊大队,1984年改为西樊村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村221户,564口人,劳动力322个,3个村民组,党员14名,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732亩,林地60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1元。 西凡村四周均为山岭沟壑,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概括为一堆、二头、两凹、四岭、五沟,村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集体经济空白。目前村里有个体养殖户13户,占地约30余亩,存栏量在3000头左右。 近年来,村集体先后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小学教学楼、村委办公楼、戏剧舞台、卫生所、村民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免除了村民用水、电视收视费,并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给予一定照顾,村里还成立有威风锣鼓队和女子乐队。2010年,全村100%的村民参与了新农村合作医疗,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西凡村正朝着新农村标准化建设前行。 |
吉甲村 |
吉甲村位于阳城县西南,蟒河镇西南的麻娄山下,距县城28公里,东连马甲、出水、泥河路,南界石圈河村,西界河北镇坪泉村,北界西头洞底村,全村51户、98口人,党员10名、劳务30余个、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庄分布于吉甲、候甲、井坪、向阳、酒甲、孙甲,耕地面积460亩,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吉甲村属山区边野村,这里山高坡青无水面积大,境内富有白云石矿资源,现还未开采。吉甲村现有山芋树300余亩,年产果实10万余斤、养牛20余头,养猪大户年出栏400余头。多数劳力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近年来,吉甲村村集体和国家投资6万余元修建了村委办公室6间,硬化公路4公里,成立村级代办卫生所,部分户用上了沼气,98%的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95%的参加农保。 |
马沟村 |
马沟村简介 马沟村位于蟒河镇东4公里处,涧河西侧,土石山沟,距县城16公里,东与东冶镇相底村土沟庄相连,南与涧坪村相邻,西邻石臼村,北接东凡、西凡。2010年末,全村164户,384口人,党员17名,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多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4元。 村落沿山沟呈矩形聚落,四面环山,街道南北延伸,村东有阳济公路通过,与外界相接,村里有座山多马,故取名马沟。村里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村集体经济极其薄弱。村民多以农业为主。私营运输车8辆,养殖户9户,养牛2000余头,养鸡1000只,养羊户1户50多个。 村里先后投资数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文化娱乐广场,维修村委办公楼和戏剧健全,村中推行各种符合民情的政策为村民减轻负担,村民用水在一定范围内全免,村中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出水村 |
出水村简介 出水村位于蟒河镇南部12公里处,东邻邢西村,南连曹山村,西与寺沟相连,北与范圪塔接壤。2010年末全村106户,248口人,劳动力149个,4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占地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耕地76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63元。 出水村被群山环拥,地势北高南低。全村人少地多,村民多以种地为业,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剩余劳动力时有外出务工者。有养猪专业户3户,散养养殖多户。 村里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安装上了新的自来水;修通并铺设了坪上至南陋上水泥路;对主村和坪上街巷进行了硬化,户户通水泥路到门口;修建了文化生活中心、舞台;村中心开辟了街道,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参合率达80%以上。 村里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和谐相处,互帮互爱,在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 |
邢西村 |
邢西村简介 邢西村位于蟒河镇南7公里处,出水河畔,东接泥河,西连出水,南至范圪塔,北邻风门,清清的涧河水从村内由东向西流过,2012年末,全村209户,461口人,分布在四个自然庄——西凹、邢河、高楼坪、西观设四个村民组,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4名,有耕地面积1012亩,林地面积2678亩,农民纯收入6210元。 近年来,村集体先后投资完成村村通水泥路、村委大院硬化、村门楼修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改建了村卫生所、建立了农家书屋、农户用上了沼气新能源。2012年,投资53万元对所辖四个自然庄进行硬化全覆盖;投资12万元,全村安装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养殖业,在2007年已有130亩桑园的基础上又新增桑园100亩,为农民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招商引资,进行河道治理,现已投资200万元打坝2800立方,为发展旅游、观光奠定了基石。 多年来,村集体多次被评为“先进党组织”和“先进集体”。 |
宫上村 |
宫上村简介 宫上村位于县城南部24公里处,距镇政府6公里,东连西冶,南接范上沟、西界邢西、北邻泥河村。宫上村原来和泥河村是一个行政村,1980年元月和泥河村分开起名为王坪村,1984年因地名普查,将王坪村更名为宫上村。2009年末,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一个移民小区,共5个自然庄,197户、439口人,党员21名,其中女党员3名。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733亩,其中机耕地510亩,林地2520亩,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8万元,人均纯收入7198元。 2009年,因省市县重点工程西冶水电站的修建,将村委大楼和学校校舍及各种活动场所搬迁,搬迁移民4个自然庄101户。201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数百万元重新建立了村委综合活动场所、卫生所、图书室,施设备齐全;新建了自来水全套设施,村民全部吃上了放心的自来水,并免费供应;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灯化;村里每年重阳节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品,还建起了集体公墓并进行了绿化。 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表彰。 |
风门村 |
风门村简介 风门村位于蟒河镇南部2公里处土石山区,中贯西蟒公路,村落呈矩形,东西分布,地处一条东西走向山岭上的壑口,地高风大,故名风门。1955年属台头乡,合作化时为风门农业社,1958年为风门管区,1961年为风门大队,1984年正式更名为风门村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村共有236户、468口人,7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3个党小组,共有26名党员。总区域面积为6.6平方公里,耕地722亩,300个劳动力,主要以农、牧、外出劳务为主。全村经济总收入3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3元。 风门村东界南窑;南接泥河;西界曹山;北接台头。村小人少,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纯属农业村。 2004年,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投资80余万元,硬化了7个自然庄道路7.7公里;2005年投资60余万元又对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绿化;解决了全体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2006年—2009年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村级卫生所、健身场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又绿化荒山120亩,改变了村庄面貌,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方便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2008年被评为“省级新农村推进村”; 2010年五月晋城山水集团重点工程在我镇建厂,支、村两委积极配合征地、迁坟、移民、新建移民新村等重大事项,使重点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又修建了防洪渠600米,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通过支村两委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寺沟村 |
寺沟村位于蟒河镇西南部12公里处,涧河上游北侧山沟,东连出水,西邻河北镇黄梁村,南界马甲,北接曹山,县外环路从村前通过。村小人口少,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更无荒山荒坡搞绿化,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纯属农业村。 2010年末,全村172户,388口人,235个劳动力,下辖两个自然庄,3个村民小组,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8名。总区域面积为 平方公里,耕地674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 2003年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投资60余万元硬化了本村至黄梁外环路段2.2公里;投资68万余元,接通了本村至曹山村“村村通”工程2.6公里;投资10万余元,修建了村级卫生所、健身场所,方便了村民就医,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2011年投资40余万元对全村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对主村中心河道进行了治理,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在支村两委的努力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曹山村 |
曹山村简介 曹山村位于蟒河镇西南五公里处,土石山区,村落略呈方形,山高风大,村庄分散,解放初期为云摩村,合作化时为力强农业社,1958年为曹山沟管区,1961年为曹山沟大队,1984年改为曹山村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村共有379户,873口人,15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5个党小组,共有27名党员。总区域面积为11.8平方公里,耕地1904亩,540个劳动力,主要以农、牧、外出劳务为主。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5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9元。 曹山村东界南坡村,南界寺沟村,北界杏林村,西界河北镇,圪涝掌村,庙甲底村。村大居住分散,地下无资源,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纯属农业村。 1995年,通过国家化工部在我村勘测,电石灰岩地面资源3.5平方公里,总储量96000万吨。堪称华北第一矿区。高钙,低镁低硫,品位高,待开发。2010年河南省洛阳市津川耐火有限公司投资、煅烧氧化钙项目,现为我村投入年产量大的企业,产品可生产电石,造纸,特钢,脱硫等用途。 穷则思变,要变就得行动,村里于2004年—2008年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和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投资200余万元。硬化了镇至各自然村道路9.6公里,解决了全村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2009年—2010年投资60余万元修建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绿化荒山300亩,改变了村庄面貌,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方便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桑林村 |
桑林村简介 桑林村位于阳城县蟒河镇南部山区11公里处,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东界范上沟、南接辉泉、西界钓鱼台、北接下桑林。辖区内生态植被良好,桑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全村213户,436口人,分散居住在8个自然庄上,耕种着564亩土地,三个村民组,286个劳力,是蟒河景区北入口处。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13元。 为改变村民出行难我村于2004年投资75万元,硬化了主村街道和东沟道路4.5公里;2005年、2006年引进竹林山煤炭有限公司对树皮沟长3.5公里、宽6米的道路进行硬化。2007年至今我们先后对东沟小区房进行农家乐旅馆改造,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对树皮沟及硬化场面的土地进行有偿流转增加村民收入,建成4个建身场,修建太阳能洗浴中心,对村委楼进行综合翻新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加一”大旅游,大发展的总体规划思路,抓住蟒河生态景区大发展的良好契机,做大做强旅游文章:一、高起点,发展经济林带。以县开发局核桃经济林建设扶持项目为纽带,高标准建设好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项目,并对景区内流转土地中的山芋、山楂、桃等采摘品种加以管护,做大做强干果品牌。二、高标准,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依托蟒河景区二期工程,在已建15户农家乐旅馆基础上,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东沟小区“林河农家乐合作社”做大做强,提升游客接待水平,力争新建100户集村民住宅和商贸接待为一体的住宅小区,弥补接待差距,提升接待品位。三、大循环,建设药材集贸市场。因地制宜,大力建设以红山芋为龙头的南部山区野生中药材集贸市场,抓住野生连翘、山桃、五味等资源,实行中药材产、购、销一条龙服务,助推农民增收。四、全方位,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在辖区内大搞环境综合治理,组建成立专业环卫管护队,实时开展清扫治理,使全村面貌有一个质的改观,改变人居环境,提升景区形象。 桑林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为商汤王祷雨处。《竹书纪年》,汤二十四大旱,汤王祷雨于桑林曾得雨。汤帝遗址庙仍保留至今。《左传》:襄公十年,晋侯以逼于宋,宋公享晋侯于楚邱,请以桑林,桑林名即源于此。1942年,阳城县抗日政府成立于我村树皮沟自然庄。 2000年以来,曾受到市、县、镇 “义务教育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书记、村长也被县政府授予“小康路上带头人”。 |
和尚坪村 |
和尚坪村简介 和尚坪村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蟒河镇12公里处,东与范圪塔村相连,南界石圈河村,西邻吉甲村、北与马甲村接壤。2010年末全村共有51户,83口人,4个村民小组,分居9个自然庄, 7名党员,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亩,30个劳动力,主要产业以农业主为。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5元。 和尚坪村内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桑林覆盖率90%,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其中连翘150亩、山萸500亩、核桃100亩、养蜂100箱。我们利用林地资源,不断发展养蜂业,以此拉动农民增收。先后投资百余万元修建了村委办公楼、硬化了村村通水泥路、修建了卫生所、兴建3个蓄水池、铺设管路8000余米。100%的村民参与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参合率达90%。 通过我们的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