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阳城县 >> 东冶镇 >> 三联村

三联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联村简介

  三联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南,距县城约40公里,下辖槐树腰、李兴庄、土坐堆三个村民组,141户380人,粮食种植面积898亩。全村共有三个党小组13名党员。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95万元。
  近年来,三联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做好农村各项工作。
  一、强化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班子建设。村党支部始终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的座右铭,坚持做到“五个突出”。即突出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突出三联村的良好形象、突出勤政廉政建设、突出优质高效服务、突出监督制约管理。从而使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村党支部先后制定了组织生活、党员管理、联系群众等各项工作制度,有健全的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党组织成员岗位职责明确。
  3、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村党支部把党的工作落实到温暖民心、稳定民心、赢得民心上。三联村党支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推出“有困难找党员”服务活动,为村民解决各种工作生活问题,为困难党员村民送去大米等生活用品,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家。同时,党支部根据党员爱好特长等情况,先后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家庭纠纷调解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村民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二、因村制宜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村坚持以人为本、因村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建设新农村,大力加强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排灌条件,美化亮化庭院村庄。通过多年来的努力,100%完成了农网改造,100%的农户安装了加密电视,96%的家庭新建了住宅,80%的安装了程控电话,并且宽带网络覆盖全村。又先后投资230万用于道路和村落街道建设,投资180万兴修安全引水工程,投资110万修建学校教学楼,投资23万组建三联女子乐队和三联威风锣鼓队;投资25万修建三个自然村的篮球场以及购买配套健身器材;配合上级部门,建设沼气生态能源工程,落实蚕桑种植面积150余亩,完成地梗桑30000株等等这些,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重点工程取得新进展,农业调产有了新突破
  今年,我们抓住东联金属钙镁这个项目建设工程不放松。从开工至今总投资800万元,基本完成了所有建设项目。与之配套的三联至月院五公里白云石专用线路硬化工程全部结束,这条道路的建成通车,极大的方便了两村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使企业的运输费用大幅度降低,深受村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紧紧抓住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放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发展蚕桑。特别是今年就业困难,群众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年共养蚕35张。畜牧养殖业初具规模,今年新发展养鸡户二户,鸡存栏达到5000只。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抓住创建和谐文明村这一契机,支村两委牵头成立创建活动领导组,加大投资力度,着重办了几项惠民实事:
  1、投资十八万元建成了“共享阳光”太阳能洗浴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免费开放,使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投资六万五千元建成高标准村级卫生所(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建立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3、投资五万五千元建成千村万店便民超市,方便了群众满足了生活需要。
  4、投资一万四千元建成老年活动中心,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5、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净化、美化、亮化为重点,本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在第一村民组建设。新建整治石坝18条451.37立方米,新建花池及新增绿化面积368平方米,水泥路户户通硬化面积2396平方米,新装高标准路灯50盏,建成灰渣池12个,累计投资37万余元。
  6、积极开展生产自救,2010年完成维修硬化道路640平方米,完成水毁道路塌埌工程17处,约计800立方米
  7、狠抓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在往年基础上组建50人女子乐队,40人威风锣鼓队,40人女子舞蹈队。
  8、投入专项资金建成远程教育活动室,为群众提供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平台,开阔群众的视野,方便农民培训,更好的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三联服务。
  9、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兴办新农村科普文化书屋,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
  五、践行科学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和谐社会总要求,力求稳定发展。
  1、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点、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2、成立三联村红白理事会和社会治安领导组,杜绝铺张浪费以及防止不安定不和谐因素的发生,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3、根据三联村实际,在生活上给予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适当帮助,定期进行访贫问寒,使广大村民时刻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
  4、实行计生奖励政策,对于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给予奖励,让村民体会到符合政策的优势。
  5、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民对三联村建设的意见及建议。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设置了“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布党组织、计生、财务、干部评议结果以及各项办事程序等村务情况,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加强了村民群众对三联村事务的了解,增近了干群关系,开创了政通人和、干群齐心共建和谐新三联的良好局面。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真情面对农村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琐事难题,真诚帮助解决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全面推进和谐村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2109 048000 -- 查看 三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联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联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月院村

  月院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阳济公路5公里。全村共140户,332口人,耕地635亩。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获得,是一个纯农业村。   党支部有党员16人(其中60岁以上4人),下设两个党小组、党员服务点、纪检小组、领导班子、支部书记1人。   村委会组成人员2人:委员2人。下设2个村民组、民主理财组、监督组、民调、共青团、妇会、老龄、社会工作站。   村民代表8人。   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始建于2000年,2007年对村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改建,使两委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室、纪检小组办公室、老龄活动室、农民书屋、社会工作站、财务档案室、计生服务室、卫生服务室为一体,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田庄村

  田庄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南部10公里处,全村125户,320口人,耕地340亩,林坡3037亩,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获得,是一个纯农业村。   基层组织:   党支部有党员19人,3个党小组,下设党员服务点、纪检小组、领导班子、支部成员3人。   村委会组成人员3人:主任1人,委员2人。下设3个村民组、民主理财组、监督组、民调、共青团、妇会、老龄、社会工作站。   村民代表7人:其中党员1人,群众6人。   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始建于2001年,2010年对村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改建,使两委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室、纪检小组办公室、老龄活动室、农民书屋、社会工作站、财务档案室、计生服务室、卫生服务室为一体,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三联村

  三联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南,距县城约40公里,下辖槐树腰、李兴庄、土坐堆三个村民组,141户380人,粮食种植面积898亩。全村共有三个党小组13名党员。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95万元。   近年来,三联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做好农村各项工作。   一、强化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班子建设。村党支部始终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的座右铭,坚持做到“五个突出”。即突出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突出三联村的良好形象、突出勤政廉政建设、突出优质高效服务、突出监督制约管理。从而使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村党支部先后制定了组织生活、党员管理、联系群众等各项工作制度,有健全的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党组织成员岗位职责明确。   3、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村党支部把党的工作落实到温暖民心、稳定民心、赢得民心上。三联村党支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推出“有困难找党员”服务活动,为村民解决各种工作生活问题,为困难党员村民送去大米等生活用品,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家。同时,党支部根据党员爱好特长等情况,先后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家庭纠纷调解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村民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二、因村制宜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村坚持以人为本、因村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建设新农村,大力加强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排灌条件,美化亮化庭院村庄。通过多年来的努力,100%完成了农网改造,100%的农户安装了加密电视,96%的家庭新建了住宅,80%的安装了程控电话,并且宽带网络覆盖全村。又先后投资230万用于道路和村落街道建设,投资180万兴修安全引水工程,投资110万修建学校教学楼,投资23万组建三联女子乐队和三联威风锣鼓队;投资25万修建三个自然村的篮球场以及购买配套健身器材;配合上级部门,建设沼气生态能源工程,落实蚕桑种植面积150余亩,完成地梗桑30000株等等这些,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重点工程取得新进展,农业调产有了新突破   今年,我们抓住东联金属钙镁这个项目建设工程不放松。从开工至今总投资800万元,基本完成了所有建设项目。与之配套的三联至月院五公里白云石专用线路硬化工程全部结束,这条道路的建成通车,极大的方便了两村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使企业的运输费用大幅度降低,深受村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紧紧抓住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放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发展蚕桑。特别是今年就业困难,群众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年共养蚕35张。畜牧养殖业初具规模,今年新发展养鸡户二户,鸡存栏达到5000只。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抓住创建和谐文明村这一契机,支村两委牵头成立创建活动领导组,加大投资力度,着重办了几项惠民实事:   1、投资十八万元建成了“共享阳光”太阳能洗浴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免费开放,使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投资六万五千元建成高标准村级卫生所(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建立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3、投资五万五千元建成千村万店便民超市,方便了群众满足了生活需要。   4、投资一万四千元建成老年活动中心,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5、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净化、美化、亮化为重点,本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在第一村民组建设。新建整治石坝18条451.37立方米,新建花池及新增绿化面积368平方米,水泥路户户通硬化面积2396平方米,新装高标准路灯50盏,建成灰渣池12个,累计投资37万余元。   6、积极开展生产自救,2010年完成维修硬化道路640平方米,完成水毁道路塌埌工程17处,约计800立方米   7、狠抓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在往年基础上组建50人女子乐队,40人威风锣鼓队,40人女子舞蹈队。   8、投入专项资金建成远程教育活动室,为群众提供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平台,开阔群众的视野,方便农民培训,更好的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三联服务。   9、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兴办新农村科普文化书屋,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   五、践行科学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和谐社会总要求,力求稳定发展。   1、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点、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2、成立三联村红白理事会和社会治安领导组,杜绝铺张浪费以及防止不安定不和谐因素的发生,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3、根据三联村实际,在生活上给予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适当帮助,定期进行访贫问寒,使广大村民时刻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   4、实行计生奖励政策,对于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给予奖励,让村民体会到符合政策的优势。   5、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民对三联村建设的意见及建议。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设置了“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布党组织、计生、财务、干部评议结果以及各项办事程序等村务情况,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加强了村民群众对三联村事务的了解,增近了干群关系,开创了政通人和、干群齐心共建和谐新三联的良好局面。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真情面对农村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琐事难题,真诚帮助解决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全面推进和谐村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磨滩村

  磨滩村简介   磨滩村位于东冶镇南部边缘,与晋城、河南交界,地处偏僻。全村共193户、423口人、19名党员,现有耕地530亩,2个自然庄,全村百姓主要依靠农业和旅游收入。   支村两委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件实事、好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一、村村通工程   2003年,磨滩村在强劲的村村通工程东风下,率先硬化了磨滩至蔡节交界的水泥路,为村民出行、就医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又于2008年完善了户户通工程,现使村民环境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改观。   二、饮水困难,解困工程   饮水难,一直是磨滩村的一个很大问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分期分批进行陈旧管路改造,充实水源,基本解决了磨滩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三、加强队伍建设   磨滩村采取定期、不定期对干部、党员进行学习、培训,使干部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开拓旅游工程   2010年,支村两委又在上级交通部门大力支持下,把磨滩村上游的公路进行了硬化,为磨滩村旅游发展又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今后,我们仍会一如既往,务实创新,扎实工作,为磨滩美好明天努力奋斗。  

北大峪村

  北大峪村位于县城东南部,东冶镇正北部九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全村336户,总人口824口。总耕地2047亩。人均收入5081元,支部共有党员23名,下设3个党小组,支村两委7名,5个村民小组。   今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在各项工程中,实施了“四议两公开”。   一.道路硬化工程。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北大峪村于2010年5月份,历时两个月实施了部分街道街巷硬化工程1.8公里,总投资15万余元。   二.饮水解困工程。   饮水难向来是北大峪村的难题,为了解决北大峪村人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2010年,在阳城县水利局的资助下,投资二万余元,更新了部分陈旧管道设施,充实了水源,基本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问题。   三.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为改善民生,“农忙有活干,农闲有娱乐”先后投资9万元,建成了1千平米的文化活动娱乐场地,老年活动中心,农民书屋“藏书2千余册”。   以上的工作是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支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全体党群的大力支持下所做出的。以后,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建设和谐北大峪再绘新图。  

南大峪村

  南大峪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北部,距镇政府7公里,地势呈凹形,全村共有166户,375口人,耕种着1150亩土地,支村两委干部4名,下设5个村民组,共产党员15名,村民代表15人。   近年来,南大峪村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2010年,南大峪村新一届班子自筹资金7万余元,对主村的自来水进行了修复改造,接通了黄沙岭至南大峪的供水管路,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南大峪村坚持“扶持民营种植、养殖业”,通过清理发展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南大峪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近年来,以养殖蚕桑、发展种植业带动全村经济,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南大峪村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神子头村

  神子头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北部8公里处,地处与北留镇晋城泽洲交界的沁河沿畔。与九女仙湖景区、杜河水电站接壤,旅游资源丰富。辖2个自然村,4个村名小组,全村186户,480口人,200个劳动力,耕地面积780亩。2010年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纯收入5247元。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3人,且3人交叉任职,有党员16人,村民代表20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2010年底有规模养猪户3户。  

相底村

  相底村位于东冶镇北五公里处,距县城17公里,属于经济欠发达村。东沿与降岖、古河村相邻,与西涧河蟒河镇毗邻,南与涧河下白桑乡相邻,北与东冶镇东冶村相邻,全村1136口人,东西十里长,1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耕种着2383亩土地,是我镇唯一的农业村。   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46元,相底村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狠抓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村桑园面积达到150亩,地埂桑20000株,年可养蚕150张,实现收入22.5万元,全村规模养鸡专业户9户,养鸡25000只,规模养猪专业户9户,养猪1400头,实现人均增收580元。养鸡专业合作社1个,养猪专业合作社2个,今年,相底村为了增强党在农村的地位,投资11万元改建了支部办公楼和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点,投资5万元建起了达标卫生所,投资30多万元改善了全村的人畜吃水工程,投资5万元规划了村庄规划,使全村有了一个新的改变。   今后,相底村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和民生改善为抓手,继续做好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体、继读加大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可持续发展。  

晋圪坨村

  晋圪坨村位于东冶镇东北部,2个自然庄,92户,217口人,现有12名党员,耕地547亩,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7200元,晋圪坨村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属全县贫困村之一。   村委2012年投资520万元对晋圪坨村养殖园区进行修建、硬化,修建现代化的畜圈,定时处理畜禽排放的污水粪便。2013年,养猪规模达到年出栏6000头,存栏3000头。在现有的养殖基础上,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和周围多村组成养殖园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   晋圪坨村为养殖户提供了大量便利条件,村委组织修建规模养殖场,为新上的养殖户办理养殖所需手续等,以使养殖业能在晋圪坨村有更大规模的发展。  

高石村

  高石村位于东冶镇西南十公里,阳济公路邻村而过,全村517口人,246户,占地6.93平方公里,耕地资源877亩。下设9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17人,支村干部6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设有一个卫生医疗点和一个幼儿园(幼儿园由村委负责工资)。党支部共有党员23人,其中男20人,女3人,60岁以上10人,高中以上7人,初中以下16人。党支部由5个党小组组成,全村60岁以上93人,低保户30个,五保户3户,共50人。参加合作医疗493人,新型农保参保人数230人。   2011年我支村两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题,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党委政府2011年工作目标完成各项工作,并根据高石村情况作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文件、政策,利用电视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各种惠农政策,抓好班子团结,提-部整体素质。   2、投资2万余元,修复去年洪水冲毁的几处水泥路堤坝。   3、投资2万余元,完善石井沟、龙岩底两村吃水工程。   4、抓好高石村农民增收工作和环境卫生工作,护林防火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保证全年安全生产,森林防火无事故。   5、投资2万余元,完成高石村新农村规划评审工作。   6、安定团结,保证第九届村委换届工作稳定又顺利。   谢谢各位领导光临高石村,我代表支、村两委班子对您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窑头村

  窑头村位于阳城县东南32公里处,阳济公路穿村而过。隶属东冶镇,距离镇政府11公里,是原三窑乡政府所在地。东与东庄村交界,南与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西与高石村连接,北与江河村大山相隔。全村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土地1386亩,其中耕地906亩。16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300户,684口人。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共29名党员。支村两委干部4人,村民代表24人。2010年全村总收入422万元,人均纯收入5241元。是一个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的纯农业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运输、外出劳务等。   近年来,支村两委一班人精诚团结、奋力拼搏,完成了水通、路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村两委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三资”管理工作。   窑头村与素有“华北小桂林”之称的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有三盘山、黄龙洞、没爷庙、刘秀床等主要景点。   虎年的脚步即将走完,兔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一年我们还要在改善和解决民生方面做文章。要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上求突破。务实创新,扎实工作,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民办实事。为再创一个新山西、新东冶、新窑头再举辉煌、再立新功!  

东庄村

  东庄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7.5公里,162户,386口人,共10名党员,现有耕地976亩,2010年经济总收入311万元,人均收入4974元,东庄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养殖、种植业及外出打工,是一个纯农业村。   2009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实施了“四议两公开”:即党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一、卫生所工程   东庄村于2009年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投资4万余元新建村级卫生所及设施配套,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等问题。   二、阵地建设工程   2010年4月,投资6万余元,改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焕然一新,各项制度上墙等一系列设备配制,大改善了办公条件。   三、饮水解困工程   为了解决东庄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2010年在阳城县水利局资助下,投资4万余元,更新了陈旧管路设施,新建了2个村小组的饮水工程,充实了水源,基本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问题。   

秋泉村

  秋泉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45华里,距阳济公路24华里,东南与泽州县隔河相望,南与山里泉旅游景区相邻,西与东庄村公路连接,北与月院村大山相隔。全村共78户,205口人,耕地573亩。2010年全村总收入68万元,人均纯收入2998元,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获得,是一个纯农业村。2008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2009年、2010年虽有包村单位,却无单位帮扶。   一、基层组织   党支部有党员13人(其中60岁以上5人),下设两个党小组、党员服务点、纪检小组、领导班子、支部书记1人。   村委会组成人员3人:主任1人,委员2人。下设两个村民组、民主理财组、监督组、民调、共青团、妇会、老龄、社会工作站。   村民代表11人:其中党员5人,群众6人。   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始建于1993年,2010年第二轮村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改建,2010年7月交付使用,使两委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室、纪检小组办公室、老龄活动室、农民书屋、社会工作站、财务档案室、计生服务室、卫生服务室为一体,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二、基础设施与民生   1、道路建设:2009年投资169.999万元,铺通东庄——秋泉——土岭水泥路9.9公里。   2、居民用电:1990年村级投资6.9万余元,架设小铺至秋泉农用线路1条,因供电与用电两地关系,未能享受农网改造优惠政策,年久失修,供电单位更换,随时面临无电的可能。   3、居民饮水:水源为浅井水,仍靠人担。   4、子女求学:距三窑寄宿制小学24华里。  

寺沟村

  寺沟村简介   一、人口与土地   寺沟村共有665口人,268户,350个劳力,8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庄,33个党员,5个党小组,支委3人,村委4人。耕地面积1100亩,集体林地面积2万亩,村境总面积25平方公里。   二、位置与坐落   寺沟村位于东冶镇东南,阳济公路40公里处,村庄周围与两省、三县、七村相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郭庄村相邻,东与济源市克井镇东滩村、瓮河村相邻,北与泽州县拴驴泉、石碑掌村相邻,西与东冶镇东庄村、田庄村、孤山村相邻。寺沟村原有30个自然庄,现居住人口的自然庄有寺沟庄、前沟庄、西沟庄、桑育沟庄、小沟庄、桥沟庄、南坡庄、东南坡庄、白土腰庄、草圪坨庄、麻地凹庄、东岭庄、段家岭庄、西岭庄、苇园岭庄、豹独岭庄、沙窑河庄、王庄、石场庄。无人居住的有黑水铺、葛所沟、南占、跌马掌、东沟岭、下沟、流水凹、下凹、石岔坑、神仙洞、二指岭。   三、环境与资源   寺沟村30个自然庄分别坐落在三山两河之间,三山是:北有驸马山,中有轿顶山,南有大岭头山。两河是:沁河、龙门河。沁河在寺沟村沙窑河、豹独岭、王庄、石场庄之间通过,河水常年不断,河中大小湖泊无数,常有外地游客来玩。河岸两边悬崖峭壁,山峰奇特,峡谷幽美,河边悬崖上有春秋战国时期韩王奶奶带兵马去济源轵城走水路留下的足迹。沁河南岸有神奇的黄龙洞、黄龙庙,庙中有着神奇的传说,驸马山和轿顶山坐落于沁河两岸,山峰高出河道700多米,两山有相连接的历史意义。大岭头山顶有一个韩王池和韩王墓,韩王池水常年不干,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韩王爷带人马去济源轵城走旱路在此处自杀留下的历史传说。龙门河在寺沟村的寺沟、草圪坨、麻地凹、南坡、东南坡等12个自然庄中间通过流往沁河,出口与济源市东滩村连接,龙门河在寺沟村境内通过总长达25公里,河两岸悬崖高度200米至500米高低不等,河道宽40米与80米不等,河道弯弯曲曲如同一条巨龙盘旋在山水之间,河边常有一群野猴在山崖上跳来跳去,河道半年有流水半年断流,是季节性流水。寺沟村出国大使时新仁前30年让寺沟村打坝蓄水、养殖、绕地旅游开发,可当时寺沟村穷,无能力实施。寺沟村林地面积包括集体和国有共有5万余亩,山上有上百种中药材和各种野果野茶。每逢农闲时群众上山采药材,每天能挣50元至80元。寺沟村还有丰富的白云石和氧化钙石资源,现在氧化钙石资源正逐步开采。   四、经济发展情况   寺沟村无集体企业,只有给阳南煤管站供水,每年村里收水电费6万元,部分群众依靠阳济路在寺沟村通过的优势,给车辆加水挣钱。目前寺沟村利用路边空闲地和寺沟村丰富的水资源办加水场30个,提水站4个,饭店1个,修理站1个,商店1个,解决了70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1个民营企业是“阳城县兴龙石灰岩矿和兴龙石灰厂”,这个年产10万吨石灰岩石的项目,能解决寺沟村劳动力60多人,解决20多部车辆的运输问题。寺沟村有养土蜂10户300多箱,养羊2户200多只,其余的群众靠种地养蚕、上山采药材谋生。寺沟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6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808元。   五、村情状况   寺沟村1996年前村委办公在一个古庙里,1997年阳济路修通后搬迁到桥沟,投资26万元修建办公楼三层上下36间,群众陆续向阳济路边搬迁100余户,在路边做生意。1999年至2002年全村农民共同努力义务修通了南北翻河过崖的交通便道,2002年投资20多万元完成了扬程200米高的提水工程,解决了路边近300口人的吃水问题,2003年投资20万元修建了二层楼小学上下20间,解决了寺沟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2005年投资15万元对村委楼、学校前后院进行了绿化硬化,新建篮球场二个,农民文化广场一个,购置了健身器材十五套。2007年投资100多万元打通了6个自然庄15公里的水泥路。2010年投资15万元对关帝庙和村委楼进行改造维修。目前寺沟村七个自然庄通了水泥路,其余12个自然庄还是土路。寺沟村因村庄坐落分散,所以有一半人能享受到有线电视、电话和移动联通网络,但仍有一半人还享受不到阳城电视通迅等基本生活措施的保障;一半人吃上了自来水,一半人还是挑水或是没水,靠旱井蓄水来维持生活。全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寺沟村现有幼儿园1所,农家店1个,卫生所1个,篮球场2个,农民文化广场1个,图书室1个,老年活动室1个,基本满足了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寺沟村面积大,地形奇特,山高、沟深、林多、河多、风景多、神话传说多、土特产多、山药材多,资源多,是休闲、登山、游乐、观光的好去处,希有钱单位和个人前来投资。  

孤山村

  孤山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南部,下设6个村民小组,199余户,518口人,共23名党员,现有耕地资源800余亩,耕种面积638余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5万元,人均收入5047元,8个自然庄。孤山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养殖、种植以及外出打工,是一个纯农业村。   2009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在各项工程中,都实施了“四议两公开”,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饮水解困。   饮水难向来是孤山村的难题,为了解决孤山村人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2010年,投资2万余元,更新了部分陈旧管道设施,充实了水源,基本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新农村规划前期工作、使孤山村有望成为新农村推进村奠定了基础。投资1万余元建设垃圾点、使孤山村环境有了大的改善。投资1万余元跑晋城上阳城与网通协调解决孤山村信息闭塞难题、争取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在2011年3月前完成开通。   以上是孤山村2009年至2010年在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2011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得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在来年开创孤山村更新的局面。  

马山村

  马山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18公里的沁河岸边、九女湖畔,这里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是城里人休闲、游玩、娱乐的绝佳胜地。境内的延河泉因其水质好、流量大而闻名全市,是阳城电厂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全村现有214户576口人,6个自然庄,7个村民组,耕地750亩。两委班子成员7人,村民代表22人。产业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   2010年,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自筹资金10余万元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全新改造,完善了软硬件设施设备,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投资5万余元,对全村生活用水水源地进行了加固覆盖,拓宽了长5公里的田间道路,修复了马山--延河、土甲岭--小孤山2条庄庄通公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5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132元。   下一步,马山村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农业调产,努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新马山。  

独泉村

  独泉村位于县城南30公里处山盘山北麓,涧河南侧丘谷。独泉村东南山有一泉水,长流不息,故得名独泉。村域面积2468亩,总耕地面积920亩,居民228户,535口人,一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党员25名,村“两委”成员4人,2010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88元。   独泉村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古有汤地庙,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庙内共有石柱24根,皆精雕细刻,四面均刻有线形花卉图案,部分石柱还雕有楷书阳交楹联,技术绝伦,是阳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近有独泉战旧址,佛山寺。(历四月初八,有着传统的物资交流庙会)。   近年来,村“两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管理职能,切实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四议两公开”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先后完成农民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卫生所的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密植桑园达到240亩,新增规模养鸡户1户,养牛专业户2户,实用菌温室栽培2户,被阳城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和谐村”称号。  

柳泉村

  柳泉村位于阳城县东南部,距东冶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境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679亩,共有118户,302口人,170个劳力,党员16人。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4249元,农村经济收入薄弱,曾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山区贫困村。   为使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柳泉村在新农村建设包村单位晋城军分区的支持与大力帮助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改善村容村貌、引导村民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本着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宗旨和积极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大力帮扶村民。从2010年开始,先后带领村民在林地内大面积种植中药材连翘,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余亩;大力发展柳泉村养殖业,积极与各部门的协调,建设养殖园区一处,并为养殖户解决用水用电困难。目前,柳泉村有3户养猪户,存栏600头,养鸡户2户,存栏5000只,散养羊户2户,存栏200只;在现有90亩桑园面积的基础上扩建桑园面积,力争到2015年底扩建100亩。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柳泉村从2010年人均收入2995元发展到现在的人均收入4249元,脱离了贫困。  

神树岭村

  神树岭村位于县城西南部,距镇政府3公里处,2007年原杨掌庄并入后,现辖神树岭、李家山、晋沟等三个自然庄,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287户,675口人,340个劳力,辖8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29人,党员28人;耕地面积1260亩,林地和荒坡面积1330亩。投资20余万元硬化主街道2公里。   现有规模养猪户6户,存栏700余头;养羊户2户,存栏200余头;养牛户1户,存栏30余头;养鸡户1户,存栏2000余只。2012年人均纯收入7237元,粮食总产量420吨。   神树岭村是一个无地上地下资源的干石群岭村,经济来源比较落后,村民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为生。根据上级精神,村两委干部党员带头,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蚕桑养殖。  

矿山村

  矿山村位于东冶镇东南部,距镇政府4公里处,全村共有105户,238口人,305亩耕地,140个劳动力,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10名,村民代表20人。   近年来,矿山村在上级政府正确领导下,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扶持“民营种植、养殖业”,现有规模养鸡户3户,存栏5000余只;规模养兔户1户,存栏300只;散养羊户2户,存栏200只。矿山村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近年来,以蚕桑产业发展带动全村经济,为矿山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东轩村

  东轩村基本概况   东冶镇东轩村位于阳济公路22公里处,阳济公路穿村而过,东轩村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1636亩,林地2023亩,共460户1094口人,400个男女劳力,支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36人,设10个村民小组,分居10个自然庄。东轩村村级组织健全、各项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内建有高标准村级卫生所、太阳能洗浴中心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全村10个自然庄全部实现了庄庄通,人畜饮用水达到解决。村内有绿秀园土特产有限公司,个体工商户15户。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运输为主。2012年东轩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74万元,人均纯收入7608元。  

郎庄村

  郎庄村位于东冶镇中南部,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81户,480口人,545亩耕地,一年来,郎庄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为民”的宗旨,“务实”的作风,“负责”的态度,狠抓三个突破(观念、体制、环境),实现了五个增长(农业增收、工业增效,村集体收入增长,村民收入增加,综合实力增强),实现了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回望过去,我们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展望未来,我们决心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坚定信念,开拓创新,把郎庄建设成为一个阳南名村、园林新村、经济强村而奋斗!   

蔡节村

  蔡节村简介   一、村名:阳城县东冶镇蔡节村   二、人口:全村八个自然庄,575户,1378口人,其中男672人,女706人,男劳力320人,女劳力310人。   三、土地:全村共有土地1450亩,林地12000亩,主要树种以柏树、松树、刺槐、椿树、杨树、柳树为主,荒地1200亩。   四、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8600元,2014年9500元。   五、水利状况:境内有深井一眼,浅水井三眼,山泉水一眼,沁河一条。   六、种植结构和习惯: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黄豆、小豆、红豆、黑豆、绿豆、黍类;蔬菜类有红薯、土豆、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洋葱、花生;主要干水果有核桃、花椒、柿子、黑梁子、枣;主要中药材有连翘、柴胡、冬凌草、知母、黄芪、大黄、蒲公英。   七、村里由种植大户两户,承包户面积均在200亩以上,主要的龙头企业有阳城县兴农欣农场和阳城县北斗星面粉厂、阳城县晶和特种铸钢有限公司、3万吨镁合金深加工厂、阳城县磨滩水电站,建有五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是养鸡、养猪、林业、农家乐、中药材。   八、村里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   玉皇庙简介:大端玉皇庙,为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道光二十年仲夏,重修于同治乙丑年仲冬。   相传,庙址原定于庄西南高地,动工前,天突降大雨,将所备物资全部冲到这里,故座落于此。   庙内供奉有玉皇大帝、关公爷、子孙爷、蚕姑爷,据说,当时神像塑不起,后改为画像。是人们祈福、求雨、保平安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的场所。   二郎庙简介:蛇峪二郎庙,始建年代不详,为少有的正北正南座向,上21台阶入庙。   相传,原为汤帝庙,因一夜之间神像不翼而飞,后二郎神下界至此,故称二郎庙。   庙内供奉有二郎神、关公爷、牛王爷、蚕姑爷、子孙爷等神像,是人们祈福、祷雨、求平安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的场所。   九、蔡节村简介   一、村名村的特色   蔡节村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山峻、水秀、林多,景色美、生态好、环境优,境内建有万亩省级森林公园、千里沁河第一漂景区,四季采摘园,百户农家乐等。   十、2015年重点打造的产业   2015年,我们村将重点打造旅游产业的发展,具体目标和工程项目有以下几点:   1、投资3500万元,搞好千里沁河第一漂景区功能配套、设施设备完善、景观开发等工作,力争年内得到3A级景区标准。   2、投资1500万元,完成万亩森林公园内十余处景观开发,10000米步道修建,30余个休闲屋、厕所建设。   3、投资1500万元,完成全村境内玉皇庙、二郎庙、仙人桥、藏兵洞、香炉山、散地沟水库等景点开发。   4、投资1200万元,完成15公里蔡沁旅游公路和八个自然庄间30余公里旅游公路的新建、改造和提升工程。   5、投资800万元,完成李增坪300亩采摘园配套工程建设。   

小王庄村

  小王庄村位于东冶镇南部山区,距阳济公路3.5公里,全村分2个自然庄,3个村民组,512口人,222户,耕种土地916亩,党员21人,3个党小组。小王庄村是个纯农业村,主导产业以蚕桑为主,桑园240亩,全年养蚕300张。   2013年我们的重点工作计划是:常抓学习,重视管理,促进各项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支村两委一班人坚持团结奋进,再接再励,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机遇,恪尽职守,稳中求发展,为民着想,构建和谐,认真搞好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建设,以“村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己任,踏实抓好本年度计划工作,真正使村民满意实惠。  

东冶村

  东冶村位于东冶镇政府所在地,是东冶镇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全村共有931户2108口人,2551.28亩耕地,现有民营企业10个,规模化养殖户50余户,个体工商户140多户,2012年底全村总收入3397万元,人均收入7703元。   过去的一年,在东冶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冶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东冶大道建设工程:总投资400余万元,新建大桥长200米,宽17米。今年投资10万元安装了路灯,于3月份全工程竣工。   二、农民活动广场工程:总投资200余万元,占地5000余平方米,今年投资30余万元完成了硬化场地4000余平方米,建成标准化灯光篮球场一个、门球场两个、绿化带两条、安装健身器材一套,太阳能灯4盏,修建了围墙200平方米,制作了活动广场标志牌,粉刷了内外大墙6000余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   三、南环路建设工程:总投资100余万元,新修道路1.5公里,路基宽度10米,硬化宽度7米,完成了开挖回填3000余立方米,今年投资50余万元,硬化面积10000余平方米。   四、街巷硬化工程:完成街道硬化面积10.7公里、巷户道13.3公里。   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投资10余万元对阳济公路、东磨路、东泥路、镇区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全年清理垃圾1.5万立方米,保证了村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   六、自来水管路工程:投资20余万元对东冶村自来水管路进行了更换并安装了水表,确保村民能够正常吃上自来水。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500余万元的琉璃瓦厂在东冶村落户并已开工建设,今年已投资80余万元,完成了土建和工棚的建设任务。   在新的一年里,东冶人民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围绕“招商引资促就业、多措并举增民收、镇区改造创环境、文化建设聚民心、科学发展促和谐”的主题,以扎实的工作态度,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奋力拼搏,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美好的新东冶而努力奋斗!  

上节村

  上节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西南部,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424户,1018口人,耕种着1640亩土地,支村两委干部5名,下设2个片,共产党员40名,村民代表23人。   近年来,上节村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扶持民营种植业”,通过清理发展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上节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近年来,以养殖蚕桑、发展种植业带动全村经济,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开拓创新,务实创业,为上节村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焦坪村

  焦坪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焦坪村位于东冶镇西南部9公里处,辖区面积5.1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500亩。辖3个自然庄2个村民组,共107户、241人(男120人、女121人)、劳动力120人,有党员10人,低保、五保19户29人。耕地面积521亩。通电视、电话、自来水庄2个,人均纯收入3656元,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贫困村。   二、党员干部基本情况   焦坪村共有党员10人,其中60岁以上5人,占党员总数的50%,支村两委干部4人。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1、2009年投资9万元拆除村委办公楼18间,新建700余平方米农民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   2、2010年投资6.5万元建成了集体育、健身、娱乐、学习、就医、办公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   3、投资4万余元建成了村级达标卫生所,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4、2011年投资40余万元完成了街道硬化户户通,投资3万余元维修了两座蓄水池,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吃水难的两大难题,让全村人彻底结束了走泥路、到一里以外挑水的历史。   5、2012年投资7万余元完成了公路危险路段拓宽工程,投资1万余元完成公厕的改造,投资近2万元千方百计排出了危坝内的洪水,实现了空坝渡汛,保证了下游百余口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杂粮为主,种植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村民依靠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焦坪村现有养殖户7户,其中养猪户3户,存栏800头,其中1户达到能繁母猪30头,年存栏500头以上;养鸡户1户,存栏4000只以上,养蜂户2户150箱以上,养牛场1个,达到年存栏100头以上,年收入25万元;桑园150亩,养蚕户50户,年养蚕150张,收入15万元;退耕地100亩,涉及农户20户,年收入近2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   1、焦坪村无企业、无矿山,属于纯农业村,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656元,村集体经济极其薄弱,长期以来焦坪村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和养蚕为主,但田间道路年久失修,非常狭窄,每逢下雨天泥泞不堪,村民无法行走,给秋收、种地、摘桑养蚕等带来极大不便,现需扩宽、硬化田间道路约5公里,预计投资60万元才能初步改变这一现状。   2、焦坪村现有人畜吃水水源一处,水源很小,无法满足人畜用水;蓄水塘两座,位居村中心,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且田间道路在塘边,给村民行走带来极大不便;后河危坝一座位居潭河自然庄上游,拦蓄上游泉水,因两次洪水冲毁坝堤,无法蓄水,给下游百余口人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上述工程的改建需投资100余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保证焦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确保增收。   3、按照村委近期规划,今年计划发展桑园150亩,连翘500亩,养殖户7户,五年内预计发展桑园300亩,连翘种植1300亩,规模养殖户20户。但由于村民投资信心不足,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制约着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枪杆村

  枪杆村位于东冶镇西南部,境区总面积7.5平方公里,所辖枪杆、西沟、圪老正圪堆、窑、柳树掌等5个自然庄。全村现有260口人,拥有耕地670亩,支村两委干部3名,下设3个村民组,共产党员15名,村民代表19人。   抗战时期,中共晋豫区党委和晋豫联防区司令部于1942年5月在枪杆村召开了一次事关根据地生死存亡的重要军事会议(史称“枪杆会议”),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出席会议并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1943年10月,日军对阳城根据地进行为时一个月的“铁滚式”疯狂大扫荡。时任《太岳日报》社长魏奉璋同志在反“扫荡”斗争中,在枪杆村以身殉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魏奉璋同志,党和政府将枪杆村易名为奉璋村,使枪杆村闻名太岳全区。同时,奉璋村这一特殊的村名一直沿用到上世纪50年代。从而使枪杆村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铭刻丰碑!   支村两委狠抓阵地建设,规范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按照上级开展阵地建设的通知,召开支村两委会议,群策群力,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实施部署,经过60余天的奋力建设,总投资14万元,规范了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综合办公室等活动场所,使村委面貌焕然一新,给党员和群众的文化及组织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活动场所。村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两委主干述职汇报”、“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落实,规范了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内重大事项的实施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   一年来,枪杆村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聚民心、集民智、保民安、促民和”,朝着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山川秀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狠抓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全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古河村

  古河村位于东冶镇东部,毗邻阳济公路,距镇区所在地4.5公里,总面积19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组(区)。全村共有874户,2099口人,共有耕地面积3650亩,林地面积5547亩。村党总支下设4个分支部、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77名。2012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802万元,人均纯收入7511元。   近年来,古河村在村党总支书记杨正俭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古河精神,围绕建设“经济强村、文化名村、生态靓村、和谐新村”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新上煤矸石烧结砖、工业氧化钙、硅酸钠等项目,实现了转型发展;注重发展特色农牧业,桑园面积200亩,蚕茧产量2万斤,规模养殖户30户;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古河小区,硬化村庄路、街巷路,完成了主街亮化和通道绿化工程,解决了村民饮用水困难;注重狠抓民生改善,稳定村民福利待遇,对老年人给予生活补助,对考入大专以上的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注重狠抓党组织建设,党员作用发挥和干部执政绩效明显提高,通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富裕古河、宜居古河、美丽古河、幸福古河”将逐步变为现实。  

降岖村

  降岖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北部,下设6个村民小组,236户,518口人,共24名党员,现有耕地1096亩,2012年人均收入7000余元,一个自然庄。降岖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养殖、种植以及外出打工,全村共有规模以上的养猪场十二户,是一个纯农业村。  

庄上村

  庄上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北部,距镇所在地6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全村有1个自然村,120户,284口人,耕地633亩,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4850元,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3人,其中有1人交叉任职,有党员15人,村民代表15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  

西冶村

  西冶村简介   一、村内基本情况   我们西冶村位于东冶镇西南部,距镇政府7公里,毗邻蟒河自然保护区。全村965户,在册人口2095人,耕种土地2720亩,总面积12平方公里。分14个村民组,辖21个自然庄,现仍有人居住的自然庄12个,其中以西冶主村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约2000余人。支部共有党员86名,分14个党小组,支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四周群山环绕,村内地势平坦,村前一条大河,四季流水不断,地下无资源,地面没企业,西冶水库位于西冶村上游2公里处的蟒河镇宫上村,有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是典型的纯农业生产村。曾是八路军太岳第四行署和第四军分区驻地,属革命老区村。1945年在八路军太岳第四水利专署的领导和帮助下,引水开渠,平整土地,建成南北两条灌渠,水浇地1000余亩,是华北地区最早兴修水利的行政村之一。蚕桑生产和苗木培育是西冶村的支柱产业。群众增收以外出务工、养蚕和培育苗木为主,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推进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每年除茧站租金和集体土地发包上交收入共约3万元外,基本没有其它收入。   二、西冶村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要求,结合西冶村实际,十二五期间全村要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全村发展观光农业项目2100亩,参合农户不低于600户,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期末实现翻番,具体目标为:2011年6450元,2012年7500元,2013年8535元,2014年9570元,2015年10600元。   2、全力整改村内村外环境卫生,实现通道绿化清洁,村内干净整齐。以改造治理西冶村青杨沟河为切入点,结合“户户通”街巷硬化工程,全面铺开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对青杨沟河实行开挖硬化、整修护坝和钢筋仝覆盖,变污水沟为村内主街道。   3、加大村内精神文化建设投入,全面开放农家书屋,在完善农民文化活动广场的基础上,新建门球场一个,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巩固训练村内球队、乐队、舞蹈、扛庄等传统节目,开发新项目,提升村民文化品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化法制道德教育,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增收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重点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抓住国家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农村水利的大好机遇,把西冶村南北干渠及田间灌溉渠系进行全面改造维修,提高灌溉效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完成西冶至宫上村的道路拓宽硬化任务,为卧龙湾度假村的后续开发奠定基础。   5、细化量化村务政务公开,透明操作,阳光作业,推进村民自治,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具体工程实施规划为:2011年维修西冶大桥、修建居民住宅房六栋,清理硬化青杨沟河道600米。2012年街巷硬化36000平方米,整修青杨沟河两侧护坝2200平方米,覆盖河道840平方米。2013年覆盖青杨沟河道3400平方米,完成西冶村第四、五、六三个村民组灌溉管网铺设任务。2014年改造维修南北大渠3800米及全村灌溉渠系。2015年完成西冶村至蟒河镇宫上村道路拓宽硬化3公里。  


三联村特产大全




三联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