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河村基本情况
吕河村位于阳城县白桑乡西部,白桑乡所在地4公里处。北与白桑淇汭村和牛蹄虎庄搭界、南与蟒河镇为邻,东抵白桑乡张庄村、西至白桑乡通义村。
我村共有5个村民组,320户、790口人,1720亩耕地,村域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全村1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29名党员,村名代表2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4万元。村里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大力调整农村经济和产生结构,大力发展运输、畜牧、养殖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加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新村,基本实现了全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村正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生活逐步提高,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2200 | 048000 | -- | 查看 吕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凤凰山村 |
凤凰山村位于阳城县白桑乡南部山脉,距县城7.5公里,距乡镇府0.5公里。东隔阳济路与本乡苽底村相望,南与蟒河镇白桑村接壤,西与本乡张庄村、白桑村相邻,北临获泽河。全村4个村民小组,201户,498口人,耕种着900余亩土地。交通便利,风景秀美,资源丰富。阳济公路穿村而过,村内有白龙庙、兴隆寺等人文景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硫磺、砂岩矿等资源。近年来,新一届两委班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村级经济发展良好,富宁化工、红兵砖厂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养殖园区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
吕河村 |
吕河村基本情况 吕河村位于阳城县白桑乡西部,白桑乡所在地4公里处。北与白桑淇汭村和牛蹄虎庄搭界、南与蟒河镇为邻,东抵白桑乡张庄村、西至白桑乡通义村。 我村共有5个村民组,320户、790口人,1720亩耕地,村域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全村1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29名党员,村名代表2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4万元。村里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大力调整农村经济和产生结构,大力发展运输、畜牧、养殖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加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新村,基本实现了全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村正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生活逐步提高,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
淇汭村 |
淇汭村位于县城南三公里处,虎头山森林公园脚下,白桑西部,全村共595户,1506口人,耕地1700亩,宜林荒山600亩。淇汭村设有一个党支部,五个党小组,48名0员,3名支委成员,4名村委成员,4个村民小组,并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村民收入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粮食收入,二是种养殖收入,三是劳务收入。全村有四个民营企业,规模养殖户11户。 2002年至2008年,全村共投资300万元硬化了大街小巷。近两年又修建了健身广场,完成了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正谱写着一曲曲绚丽的诗篇。 |
刘庄村 |
刘庄村简介 刘庄村为阳城县白桑乡所辖行政村,紧邻阳城县城,位于阳城县的南面白桑的北部,距离阳城县约4公里,刘庄村南于白桑相邻,北于凤城镇交界,西与长征村毗连,东与洽村接壤,村域总面积约为185公顷,阳东线公路从村西侧穿过,交通极为便利。 全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246户,629口人,耕地1094亩。一个党支部,20名党员(其中2名妇女党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先后被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和谐村”光荣称号。 这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在全体村民和支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我村的街道亮化工程,大打环境攻坚战,修建垃圾点、组建了村环卫队,彻底改变了生活环境,新建村西广场,健身娱乐一体化,村民生活丰富。目前全村社会和谐,村风文明,管理民主,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一派和谐,文明,繁荣景象。 |
长征村 |
长征村简介 白桑乡长征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处,面积为0.67平方公里,县乡干道阳东线环村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长征村古称“茶坊圪梁”,旧时因此地是阳城连通河南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村里小庙的几个和尚便在道旁搭建经营起一个小茶摊,供过往行人歇脚喝茶的同时,也得些香火钱。久而久之,行人便称此地为茶坊,又因处于山梁之上,便得名“茶坊圪梁”。后改称长畛村。1985年建制为行政村后更名“长征”,寓意踏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征之路。今人们多称圪梁村。 全村现有136户,346口人,耕地400亩,人均1.1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6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有5人,其中1人交叉任职。全村有党员21人,其中女党员4人,村民代表11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由于离城较近,村民多外出务工经商,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近年来生猪养殖初具规模。随着进一步发展,将逐步形成面向县城、服务县城的城郊新村。 |
张庄村 |
张 庄 村 简 介 阳城县白桑乡张庄村位于阳城县城东南,阳东线约7.5公里处,与蟒河镇交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六个村民小组,365户,907口人,耕地1190亩。一个党支部,26名党员(其中2名妇女党员)。2009年我支部建立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并与2010年被评为“红旗党支部”称号。 2010年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在全体村民和支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对我村村北及主街道进行了硬化改造,并大打环境攻坚战,在阳东路沿线修建文明强彻底改变了生活环境,改建老年活动场所,村民生活丰富。目前全村社会和谐,村风文明,管理民主,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一派和谐、文明、繁荣景象。 |
白桑村 |
白桑村简介 阳城县白桑乡白桑村位于距阳城县城东南七公里处的获泽河西侧,凤凰山北麓,阳东线在村西南北穿过,马瓜线从村南东西横贯,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三平方公里,居民一千四百余人耕种着一千五百亩肥沃的土地,龙凤两山环绕村周形似富饶盆地。山下煤矿、磺矿储量丰富,村民聪颖睿智,勤劳善良,真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尤以一滴水精神闻名全国,曾有村富民殷之美誉。现任村两委领导班子马后不掉队,守土竟有责,能够洞察民心,理解民意,集中民志,锐意改变现状。近年白桑村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使农产品产量增加、商品率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抓好传统的小麦、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同时,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在棉花、油料、蔬菜、林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蚕桑也和畜牧业成为近年农民增收的主要突破口,农民收入得到稳中有升。 |
通义村 |
通义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义村位于阳城县城南部,白桑乡的最西边缘。距阳城县城七公里,白桑乡政府四公里。北与白桑淇内村凤城镇南底村和牛抵虎庄搭界、南与蟒河镇为邻,西抵河北镇南梁村和北梁村、东至白桑乡吕河村。 二、历史沿革 通义村历史上叫旃(zhe)村。古时候,我村南岭山大坡广,草木茂盛,十分利于放牧牛羊,家家户户以种地牧养为业。加工羊毛的擀毡房,遍布全村,生产的羊毛毡又非常好,故被称为“旃”村。 旃村地下煤炭资源、铁矿资源和矸矿资源丰富,随着地下资源被逐步开发,产煤业冶炼业也日渐兴盛,渐渐取代了牧养擀毡业。 煤炭、冶炼业的兴盛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当时旃村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村南大庙香火鼎盛,庙会每月一次,吸引了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各地商户纷纷云集,已成为当地很有影响的商业贸易中心。清朝末年,县衙将旃村改名为“通义都里”“都里”即意是受县衙直接管辖的村。 解放后,旃村正式改名为通义村,八十年代被授予晋东南地区“村业生产先进村”。 三、基本情况 我村共有六个村民组,665户、1760口人,2651亩耕地,村域总面积7733亩。全村一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43名党员,村名代表32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88万元,人四、发展现状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大力调整农村经济和产生结构,大力发展蚕桑、畜牧、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加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新村,基本实现了全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 积极拓展富民强村产业 以科技为支撑,针对全村“五”小企业政策性关停,农民就业增收困难。党支部村委会立足村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阳城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高标准的蚕桑科技示范园,并制定了“建设千亩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规划。经过三年的努力,千亩丰产密值桑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同时又积极引进和推广了科学栽桑养蚕新技术,成为全县乃至全市蚕桑生产的科技示范基地和先进典型。今年以来,为提高蚕桑产业效益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尝试利用废弃桑枝培育香菇新技术获得成功,既解决了桑枝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蚕农收入。 攻坚克难 奋力解决民生问题 以改善村民生存环境为突破口,抓住党的惠农政策,几年来多方筹资56万元,新打机井一眼,配套了提水工程,落实国家“多予少取”方针,实行村民吃水费用减免,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连续三年投资300余万元,硬化面积达44000多平方米,铺设了通义至张庄,通义至南底,通义至淇内,通义至南梁四条水泥路。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入村门楼,拓宽了入村街道,方便了村民群众出行及商贸流通。投资100余万元,开发整理土地300余亩,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后劲。响应国家沼气建设工程号召,努力协调村周边的空闲地,改圈改厕,大力发展用户沼气,使有条件的用户用上了方便卫生的清洁能源。积极提供条件,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村的通讯,电力,电视,电话线路全部进行了整合改造,有利的保障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便利。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全村的荒山荒坡通道等进行绿化和美化。在整治环境卫生方面,新建和维修了8个公厕,并重新规划了垃圾点,成立了村保洁队伍,制定了定期清扫制度,从而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秉承传统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 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村里新建了农家书屋,购量了大量图书,开通了远程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了多次实用技术培训,开阔了农民视野,使农民能方便的学到实用的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26万元,翻修了舞台,新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并为开展健身舞活动配置了灯光,音响等设备,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依法治村 民主建设稳定推进 村内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职责明确、程序规范、民主管理工作扎实细致,随着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村正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生活逐步提高,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
涝泉村 |
涝泉村基本情况 涝泉村位于县城东8公里处。东邻洪上村;西与洽村和白桑相邻;南接瓜底、凤凰山;北邻凤城镇北安阳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阳济公路从村边通过,县建瓷工业园区2007年在我村落户。全村有354户,868口人,耕地1200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2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777元。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有1人交叉任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18人,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其中女党员2人,支部委员会下设3个党小组。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兼蔬菜大棚和生猪养殖。 |
东岭村 |
东岭村概况 东岭村位于白桑乡东部边缘,距阳城县13公里、白桑乡政府10公里。东临沁河与北留镇西神头、石苑、南庄村相邻;南临获泽河与坪头庄村毗邻;西与炼上村交界;北临沁河与润城镇西坡村、北水站接壤。侯月铁路从村下而行,晋阳一级公路(即将建设)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全村共有125户、326口人、636亩耕地,村域面积达2.6平方公里,2010年全村总收入 611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全村一个党支部、两个党小组,共15名党员。设立一个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四个村民组,设立一个理财小组、一个监督小组。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根据我村村情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和小杂粮生产。全村共养殖能繁衍母猪110头,年出栏生猪1800余头;养鸡7000余只,年出售商品蛋7000公斤。并成立了阳城县碾磨山村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65户,联结周边农户300余户。全村95%以上的农户全部用上了清洁能源-—户用沼气。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村将继续加大碾磨山村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加大养殖业的发展力度。着力解决农民的致富增收、环境卫生等问题,让群众得实惠。发展沁河优势、开发沁河旅游,搞好我村农家乐,为早日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瓜底村 |
瓜底村基本情况 瓜底村位于阳城县东南部,与阳济路相临,距县城11公里,总面积4.58平方公里,分北香台、郑家沟、瓜底三个自然庄,有耕地2300亩。全村共有1420口人,其中党员45人,支村两委班子6人,设三个村民小组。村里有一所全日制小学,即瓜底完小;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点,即瓜底村卫生所。村民以从事农业、运输业及外出务工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
墁上村 |
墁上村基本情况 墁上村位于阳城县东南部16公里处。东与白桑乡朝阳村为邻,西与白桑乡瓜底村交界,南临墁河,北临瓜底河。 村里现有1个党支部,23名党员。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197户,508口人。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201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600元。 |
南香台村 |
南香台村简介 白桑乡南香台村位于县城东南部15公里处,距阳济路3公里。全村现有279户,736口人,耕地1500亩。2010年经济总收入779万元,人均纯收入49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现有4人,其中2人交叉任职。党支部现有党员27人(其中女党员2人),村民代表25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本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积极发展养殖业,并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现有规模养猪户5户,万只养鸡场1个,全面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
朝阳村 |
朝阳村简介 朝阳村位于阳城县东南方向8公里处,东与东冶镇马山村相邻,南与东冶镇北大峪村接壤,西邻墁上村,北靠洪上村。 全村现有78户,201口人,500余亩耕地。村里有党员9人,村民代表5人。下设一个村民理财小组和一个监督小组。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00余元。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朝阳村与凤凰山村、吕河村、淇汭村、刘庄村、长征村、张庄村、白桑村、通义村、涝泉村、东岭村、瓜底村、墁上村、南香台村、坪头庄村、洪上村、炼上村、洽村村相邻。 |
坪头庄村 |
坪头庄村基本情况 坪头庄村位于白桑乡南部,东北靠北留镇交界,南靠东冶镇马山村接壤。全村共有53户,125口人,耕地295亩。境内土壤肥沃,山大坡广,适合农作物和干果经济林的生长,同时发展养殖业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凭此,近年来,畜牧业得以迅猛发展。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名。最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村村通”公路2.6公里,修建了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场所,以及村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等。2010年又硬化街道3000余平方米,扩建田间公路2.3公里,村容村貌一年一个新变化。支村两委团结一致,决心在“十二五”期间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坪头庄村不懈努力,再创辉煌。 |
洪上村 |
洪上村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面积6.67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阳济公路从村边通过,县建瓷工业园区与村隔路相望。洪上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家十三院,还有较考究的古民居30多院,民风纯朴,民俗丰富多彩。全村有农户850户,2148口人,耕地2715亩。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2823万元,人均纯收入5050元。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7人,其中有1人交叉任职。村民代表44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全村共有党员67人,其中女党员4人,流动党员2人,支部委员会下设5个党小组。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企业以铸造、采石、水泥预制板为主,运输和服务性行业正在兴起。 |
炼上村 |
炼上村基本概况 炼上村位于白桑乡东部,东与东岭村接壤,西邻洪上村。候月铁路在本村山下而行。全村共有322户,722口人,耕地1600亩,宜林宜牧荒山800亩。设有一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31名0员,3名支委成员,3名村委成员,18名村民代表,3个村民小组,并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粮食收入;二是种养业收入;三是外出务工收入。全村有规模养殖户11户,养蚕户80余户。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 1996年拓宽了炼上至洪上3公里柏油路,实现了村村通,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完成了村街巷硬化工程,建成了健身广场和生态园林区,完成了村级活动场所和洗浴中心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胜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谱写了一次又一次辉煌。曾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红旗党支部”“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
洽村村 |
洽村简介 洽村位于县城东8公里处,距阳济公路3公里。全村现有两个自然庄,350户,860口人,共有六个村民小组。耕地1030余亩,人均1.2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6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有5人,其中一人交叉任职。全村党员25人,其中女党员1人,村民代表14人。由于离城较近,村民多外出务工经商。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近年,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从洽村到南安阳的公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修建了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完善了村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在支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洽村将逐步形成面向县城,服务县城的城郊乡村,将以积极向上的面貌去谱写明天的辉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