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阳城县 >> 驾岭乡 >> 三泉村

三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泉村简介

  三泉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阳城县驾岭乡西北部3公里处,村略呈矩形,村下有股泉水涌出,故名三泉村。全村120户,260口人,耕种着760亩土地,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16名党员。村委下设三个村民小组,以种植粮食为主导产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2206 048000 -- 查看 三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红坦腰村

  红坦腰村简介   驾岭乡红坦腰村位于阳城县西南20公里处,常年气候偏凉,环境舒适。全村有红坦腰、告车两个自然庄,180户,400余口人,村两委班子5人,党员27人,耕地600亩,荒山荒坡1000亩,总面积2.2平方公里。   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从民主治村入手,不断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提升农民素质,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了全村上下齐心、稳定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和谐村”、“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基层党建示范点”、“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村民素质。“三四五”和谐构建活动在村里已经开展多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素质大幅提升,成效显著。2012年晋城市《行风大家谈——红坦腰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节目充分反映了红坦腰村和谐幸福的真实写照。(“三四五”和谐构建活动内容:三就是:在沟通集体与村民之间做到“三提倡”:提倡村民参与管理,提倡村民献计献策,提倡村民学法用法。四就是:在处理家庭问题方面做到“四理解”:理解婆婆年老体弱,理解媳妇年轻少知,理解各家情况不同,理解儿子左右为难;五就是:在邻里之间做到“ 五谦让”:让一墙,让一路,让一垄,让一句闲言,让一回粗心。)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居住环境。红坦腰村通过多年努力,“村村通”、“户户通”全部实现,田间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村级活动场所设施健全,村内设有阳光洗浴、便民商店、卫生所、文体广场、篮球场、老年门球场。科学划分卫生责任区,设置固定垃圾点6个,公厕4个。绿化美化是红坦腰村多年常抓的一项工作,目前全村绿化面积覆盖广,围村四周全部种植侧柏,村内栽植雪松、冬青、紫薇、玉兰、等多种花草树木,居民外墙统一淡黄色,整体呈现出“红瓦、黄墙、灰路、绿边、花海、青山”的美丽景象。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红坦腰村本着集体投资,村民受益的原则,目前栽种的200亩优种核桃和1000亩连翘已挂果。位于村中心已建成一座1000立方米的露天水池,准备用于现代农业灌溉,水源为驾岭乡一万方水池自压而来,常年不断。以水池为中心分别向公路边、村庄延伸出三条已硬化的田间道路,可供车辆宽松单行,路两旁和山上已栽植木槿、红叶李、侧柏、油松等。   穷山岭矗立新农村。多年来,红坦腰村在地理环境恶劣、集体无收入的条件下干群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用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实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二里村

  二里村村情概况   以联庄名命名,为南庄、西庄、马山、下腰4个自然庄总称。有耕地848亩,居民195户,404口人,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属吉德村,1953年成立农业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为一个管理区,1961年为二里大队,1984年改为二里村民委员会。2010年人均收入4390元,比1984年增长13.8倍。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二里村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环境美化、山坡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村民和谐团结、邻里友好相处、生存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新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南庄:属二里村民委员会,位于驾岭村西北4公里处壁头———索泉岭公路北侧,有耕地400亩,居民75户,170口人,地处二里村南坡,故名南庄。呈块状聚落。   西庄:属二里村民委员会,位于驾岭村西北4公里处壁头———索泉岭公路北侧,有耕地210亩,居民45户,100口人,地处二里村西坡,故名西庄。呈偏北条状展布。   下腰:属二里村民委员会,位于驾岭村西北4公里处山腰,有耕地110亩,居民30户,53口人,地处二里村下山腰,故名下腰。呈矩形,南北分布。   马山:属二里村民委员会,位于驾岭村西北5公里。有耕地120亩,居民45户,81口人。村舍坐落于像马头一样的山上,故名马山。  

三泉村

  三泉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阳城县驾岭乡西北部3公里处,村略呈矩形,村下有股泉水涌出,故名三泉村。全村120户,260口人,耕种着760亩土地,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16名党员。村委下设三个村民小组,以种植粮食为主导产业。  

雪圪坨村

  雪圪坨村基本情况   雪圪坨村位于驾岭乡西南5公里处,全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耕地750亩,林地1458.1亩。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居民148户,335口人,劳动力130个,党员16人,村民代表15人,支村两委成员5人。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产品种植,主要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2011年全村总收入167万元,人均纯收入5210元。   一、 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目标。   重点抓好建设一支高效廉政,团结有为,求真务实主动发展的领导班子。   二、 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目标。   1.2012年计划投资8万元发展优质桑园60亩,小蚕共育棚3个,养蚕大棚一栋。   2.计划投资15万元完善3公里“户户通”工程,完善1公里主街的路肩工程和200米洪灾冲毁的入村公路路埌的修复和路面水泥硬化。   3.计划投资10万余元,完成村内的亮化工程,安装路灯40余盏。   4.加大力度,改变村容村貌,划分卫生责任区,落实到人,建成2个标准化垃圾池。   三、抓好“一村一品”项目发展,重点抓好蚕桑生产,在原有60亩优质桑园的基础上计划2012年规划发展60亩,2013年发展60亩,2014年发展50亩,力争本届全村完成200余亩优质桑园,把蚕桑打造成我村的主导产业。  

暖辿村

  暖辿村基本情况    暖辿村位于阳城县西南25公里处的石灰岩地区,地处驾岭乡西边干石岭上,与横河镇相邻。全村175户,433口人,男女劳力220个,五个村民小组,22名党员(其中有一名预备党员),三个党小组。    全村面积6.3平方公里,裸露面积五分之一以上,二轮承包面积100亩2325.6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896.2亩,未成林造林地342.1亩,灌木林地46.9亩,宜林地荒山40.4亩),全村以种植、养殖为业,2010年总收入187万元,人均4319元。  

南峪村

  南峪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阳城县驾岭乡南2.3公里处。全村138户,317口人,支部共有 24名党员(其中有一名预备党员),全村耕种耕种着740亩土地,村民以种植、养殖为业。  

蛇凹村

  蛇凹村村情概况   蛇凹村位于驾岭乡西南4.2公里处,全村3个自然庄,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耕地831亩,152户,329口人,党员17名,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导,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设党支部一个,党员17人。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2010年投资13余万元,改扩建了支部场所15间房屋,216平方米,设支村委办公室,党员联络点,党员活动室,纪检小组办公室,农民书屋,卫生所一个,计生服务室。2011年投资56万元,完善户户通水泥路工程。投资12万元修建文化广场两个,内设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健身器场地。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了两委办公条件,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效率,投资两万余元,对村口公路旁进行了绿化,为入口增加了又一道靓丽景观。  

观坪村

  观坪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驾岭乡西南5公里处,由2个自然庄组成,四山环包,山水秀丽,底平似一罐,故名观坪村。全村44户,83口人,全村7名党员。全村面积1969.4亩(其中耕地314亩,四荒地250亩,林地1405.4亩)。全村以种植、养殖为业。  

吉德村

  吉德村简介   吉德村位于驾岭乡西北部的山圪咀上,距乡政府1公里,总面积4.7平方公里。该村由吉德、曲头、六口岭三个自然村庄组成,村委驻地吉德村。全村现有349户,770口人,共有男女劳动力430人,耕种着2600余亩土地。我村为一个党支部,有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0名;支村两委成员6人,村民小组6个。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   吉德村东与观腰村接壤,西和二里村相邻,南至壁索公路为界,北和董封乡的坡丰村、庄沟村相接。我村属干石山区,全村境内均为山岭沟壑,坡凹不平。东有蝴蝶山,北有虎山,南是全乡等高线较稀、较平的走马岭。地下矿藏有15号煤和铝矾土资源。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作物、栽桑养蚕和铝矿生产。   吉德村属革命老区,1938年3—5月0晋豫特委阳城县工委曾驻吉德村,下辖索泉岭、石臼、扬腰、东冶、尹家沟等8个党支部和宜壁、窑头、-等5个党小组。   1938年5月5日,阳城县政府在驻地吉德村佛堂岭召开公审汉0温茂林大会,县长李敏之出席并主持大会,各区干部及周围村群众参加了大会。-长张月川在公审大会上历数温茂林一系列汉0罪行后,县政府宣布判处温茂林死刑当即处决。1942年在吉德村成立了晋豫鲁抗日军政干校,1942年5月6日傍晚,-同晋豫区党委、联防司令部由暖辿村抵达吉德村,对抗击日寇扫荡作了重要指示。1944年12月9日阳南农会根据县委安排,在吉德村召开了农会扩大干部会议。   近年来,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村里先后投资23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建设任务。投资18.6万元,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23万元,对村委大院进行了改扩建,建有舞台、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场地等;投资9万元,安装了110盏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设备,实现了“村村通”“街巷硬化”“户户通”水泥路的改造和环村绿化工程;2010年建成了标准化卫生所、老年门球场、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廉服务室,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基本普及,全村群众看上了光缆电视;村里成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爱乐俱乐部演唱队,并成立了女子乐队,丰富了农民农村文化生活。   我村以种植玉米、春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为主,主要土特产有核桃、柿子等;全村大力发展优质桑园、养蚕、养羊、养蜂、养猪等。   2002年、2003年被阳城县授予“红旗党组织”,2009年获得“支部阵地建设先进党支部”的光荣称号。  

白庙村

  白庙村简介   白庙村位于驾岭乡西部的山坡上,距乡政府5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该村由白庙、南沟2个自然村庄组成,村委驻地白庙村。全村现有89 户,194口人,共有男女劳动力94个,耕种着 17公顷土地,该村为一个党支部,有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8名。村两委成员3人,村民小组2个。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 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60元。   白庙村东与护驾村相接,西和暖辿村相邻,南与观坪村的毗邻,北壁索公路为界,温沟引水工程的愚公隧洞北出口就在该村的南沟庄坟东凹西200多米处。该村属干石山区,地下矿藏有15号煤,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作物和养蚕。   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21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建设任务。投资6.4万元,改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建有健身场地。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和环村绿化。2010年建成了标准化卫生所、农家书屋。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基本普及,全村群众看上了光缆电视。   该村以种植玉米、春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为主,主要土特产有核桃、花椒、黄花菜等。全村大力发展优质桑园、养蚕、养猪等。   2010年获得晋城市颁发的“扶贫攻坚先进村”的光荣称号。  

瓦屋村

  瓦屋村村情概况   瓦屋村地处驾岭乡最东端,距离向政府所在地5公里,辖3个自然村,庙东是卢甲,庙西是邢甲,隔沟相望是梁甲。全村117户,264人。耕种着564亩土地。全村党员20名,支村委干部3人。   2003年投资50多万元,对3.6公里的乡村公路进行了油路铺设。   2008年投资10万多元硬化了村内主街道7.5平方公里。2009年投资20多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投资3万元,村内主街道安装上了路灯。2010年投资了30多万元修建了村级达标卫生所,建成了村级综合活动场所。安装了8套健身器材。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了两委办公条件,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效率,投资一万余元,对村口公路旁进行了绿化,为入口增加了又一道靓丽景观。  

南下庄村

  南下庄村位于驾岭乡东南4公里处。全村面积约3.5平方公里,耕地810亩,林地面积1729亩。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居民134户、278口人,劳动力165个,党员23人,村民代表21人,村两委人员5人。    近年来,国家注重解决三农问题,随着政策向农村的倾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村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一,组织加固了2000立方米蓄水池,维护了老化的3000米自来水管道,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第二,连接各自然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并实施户户通工程,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第三,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26间村级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等,所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和谐。更为“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得到“十二五”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鼓励村民创业增收。目前已建成年出栏200头猪场一所,5000袋香菇养殖一户。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柏朵村

  柏朵村基本情况   我村距阳城县西南25公里,驾岭乡政府东南2公里处,全村110户,251口人,男女劳力135个, 15名党员(其中有2名预备党员),两个党小组,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裸露面积五分之一以上,二轮承包面积586.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10亩,未成林造林地165亩,宜林地荒山40.4亩),全村以种植、养殖为业,养殖户3户(其中:养猪2户,130头;养羊1户,100只)。  

园河村

  园河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阳城县驾岭乡东南部5公里处,全村140户,281口人,耕种着300亩土地,村域面积7.5平方公里。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21名党员。村委一个村民小组,以种绿色蔬菜为主导产业。有得天独厚的白云石资源,水资源丰富。  

驾岭村

  驾岭村简介    驾岭村位于阳城县西南22公里处,是驾岭乡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有三个村民小组,249户,529口人耕地717亩。一个党支部,36名党员(其中4名妇女党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先后被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谐村”等光荣称号。    2009年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在全体村民和支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对我村主街道进行了改造,2010年又大打环境攻坚战,在主街道安装了24个垃圾桶彻底改变了生活环境,新建了门球场,出入通行便捷,村民生活丰富。目前全村社会和谐,村风文明,管理民主,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一派和谐,文明,繁荣景象。  

观腰村

  观腰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南20公里的驾岭乡,南临析城山,境内丘陵起伏,方圆9平方公里,全村410户,832口人,有劳动力480个,耕种着1680亩土地。2010年经济总收入358万元,人均4300元。观腰村原名殿腰,抗日时期,阳南县委住在该村的太极观之内,后改名观腰,抗战胜利后,为纪念烈士杨恕同志,曾改名杨恕村,上世纪50年代,又改名观腰。   三中全会前的l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仅22.55万元,人均收入也只有82元,到了2010年底,经济总收入达到358万元,提高15倍还多,人均收入已提高到4300元。由于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活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日子,都已经过时。电话、电视已基本普及,80%以上的户都修了独家小院,许多人家还添置了洗衣机、冰箱、及农用汽车、农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现代化设备。   观腰村是丘陵地带,无水浇地,都是梯田,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油料,粮食种植面积1680亩,总产量67.2万斤,亩产400斤。其中小麦播种480亩,亩产300多斤。耕作方式以人、机、畜结合,全村现有农用汽车l3辆,农用三轮车16辆,小型拖拉机20台。机耕面积达200亩,车辆可达地头,送粪回粮不再人担驴驮,小麦机械脱粒普及,劳动强度大大下降。观腰群众有养蚕习俗,村里有200亩桑园,2010年产茧15000斤,每斤15元计,收入22.5万元。猪、牛、羊的养殖一般。   交通方便,,村南一公里就是驾岭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0多公里。村北的水泥路与次营镇周壁村相通,也能通达县城。观腰自古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日赶庙会,会期四天,四面八方的商贩齐集于此,四邻八村的群众乘此走亲访友,观看大戏,购买所需商品,赶会之人多达2000多,甚是热闹。  

神南村

  神南村基本情况   神南村位于阳城县西南约18公里,距驾岭乡所在地东5公里。全村220余户,512口人,支部共有 33名党员(其中有一名预备党员),全村耕种耕种着740亩土地,村民除种植业外,有养殖、铸造、手工编织、矿渣加工以及氧化电位水设备等企业。   神南村辖神南、黄坡2个自然庄,神南自然庄是始居者以当地的一座神南古庙命名,原村落略成矩形,南北展布;黄坡自然庄是本庄原居民都姓黄,故名黄坡,原村落呈松散块分布。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神南、黄坡两庄已连为一体。  

彦掌村

  彦掌村简介   彦掌村位于驾岭乡东部山坡上,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由彦掌、留庄、西岭后3个自然庄组成,村委驻彦掌村。全村现有344户,770口人,男女劳动力505个,耕种着106公顷土地。彦掌村党支部分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7名,支村两委成员5人,村民小组3个。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   彦掌村东与神南村相邻,西和红坦腰、观腰村相接,南至南下庄为界,北和次营镇辽河、侯井隔够相望。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香菇、铸造厂劳务。   彦掌村属革命老区,1949年,村民郭绪良、郭逢德、郭逢其、郭逢林等人参加驾岭乡组成的12人南下干部长江支队。   彦掌村属干石丘陵山区,地下无资源,招商引资开办成员铸造厂,该厂固定资产100万元,职工100余人,占地面积5000余平米,其中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该厂有着先进的熔炼、清理、检验与试验设备,年生产各类铸件5000余吨,出口创汇达150余万美元。   近年来,彦掌村先后投资40万元,打造深机井一眼,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投资18万元,建成了有机绿色活动广场,建有舞台、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场地,安装健身器材、路灯等设施设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和环村绿化。2010年建成标准化卫生所、农家书屋、。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基本普及,村民自发组织起农民演唱队。   彦掌村以种植玉米、春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为主,主要土特产有核桃、柿子、花椒等。全村大力发展优质桑园、养蚕、养鸡等。   2010年被阳城县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封头村

  封头村村情概况   封头村位于驾岭乡东五公里处,全村共有两个自然庄,255户,3个村民组,565口人,劳力240个。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3000亩。2010年人均收入4300元。   2011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封头村计划投资24万元进行村内街巷户道硬化;投资3万元进行500亩荒山绿化;投资10万元进行庭院集水工程建设;投资3万元对30间旧房进行拆除,改造村内环境。   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封头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护驾村

  护驾村情况简介    概况    护驾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驾岭乡,地处析城山腰,中条山舜王坪北麓,距县城26公里,方圆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290户,661口人,310个劳动力,种着1280亩耕地。2011年人均收入4480元。   村名由来    传说4000多年前,汤帝曾在舜王坪耕作,受到当地先祖们拥戴和保护,至今舜王坪上仍有古庙一座,名曰“汤王庙”。 根据民间的传说,汤王曾经在此地祈雨,作为古代体恤民情之明君,因之受到当地百姓的接待和保护,留下了传世的佳话。因而后人将舜王坪下的这个小山庄起名护驾,一直沿用至今。   经济发展   护驾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1280亩。全村现有手扶拖拉机l00多台,农用汽车2辆,农用三轮车14辆。所以,在耕种方式上机耕、机运、机脱已成为主流,机耕面积达12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畜牧业欠发达,但栽桑养蚕较多,桑园有l50亩,近年来蚕茧产量均保持在22000斤左右,仅此一项即可收入近40万元。驾岭全乡基本都在干圪梁上,不仅无水浇地,吃水也十分困难,经多方努力,2008年才使全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村里的主街道已全部硬化,并安有路灯,出行方便,通讯发达。   文化生活   2010年,经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建成640平米的支部活动室,1000平米的健身活动场所。现有篮球场,健身器材,乒乓球台两个,每天有人打篮球、唱歌、跳舞,十分活跃。距该村1.5公里有座中华山,山上建有三教殿、南景阁、灵官庙、无梁殿等,风景优美、秀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上山烧香、赶会者万人之多,赶会期间唱大戏四天,热闹非凡。   -指挥护驾突围   位于析城山山岗的护驾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山村。根据民间的传说,早在4千多年前,汤王曾经在此地祈雨,作为古代体恤民情之明君,因之受到当地百姓的接待和保护,留下了传世的佳话。因而,后人就将这里取名字为“护驾”。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护驾村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抗日战争时期,驻扎在这里的八路军战士以及当地军民为保护我党首脑机关以及重要的领导人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1942年4月,0晋豫区党委机关与联防区司令部驻扎在距离该村仅仅1.5公里的地方,八路军17团的一个英雄连队作为“护驾”首脑机关的军队驻扎在护驾村里。5月6日凌晨,阳城的日军突然向这里进攻,这时我军重要领导人-同志正好驻杂在这里。此时,敌人已经临近护驾村,但是我军早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战士们利用护驾村的高山作为屏障,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以密集的火力打击来犯的敌人。紧接着,驻守在这里的兄弟部队听到枪声之后,也迅速投入了战斗,和敌人进行了勇猛的战斗。疯狂的敌人“哇啦哇啦”的向上冲来,我军将士子弹上膛、刀剑出鞘,冲向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战斗。经过这一场恶战,日本人充分领略了我军在对敌斗争中英勇和殊死战斗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顿时变成了“乌龟”。经过这一场殊死搏斗,-和我晋豫区区首脑机关领导人聂真等同志安全转移,在当地群众的有力支援下,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次战斗也在阳城的革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1942年冬,这里是一块叫瓜牛珠地的耕地,抗日县政府在这里举行了全县    民兵大检阅,现在这里变成了护驾村村委大院。    名胜古迹   中华山位于护驾村东南1.5公里处。《中华山创修碑记》载:“吾阳有析城天下之名山也。山之阴有护驾村之东南孤峰特立名曰中华山。”从北面看,他像一头头朝东,尾巴朝西的大公牛,故百姓又称“牤牛山”。   中华山自然风景优美,地理险峻,满坡上长满了天然松柏,又有珍贵药材,奇花异草和珍贵鸟类点缀,使游客身临其境,无不流连忘返。   中华山始建于宋光宗元年(1190年),后屡次兴工续建,形成重复宫:三教殿、药王殿、关帝殿、魁星殿、无量殿、灵宫庙、南顶阁、观音殿、送子娘娘殿、龙王宫、极乐宫、协善宫、土地庙、八仙图、三百六十五台阶陡直石梯等古建筑群。其中“三教殿”为最。历史上曾是远近闻名的三教圣地(佛、儒、道)。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庙会期间,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登山朝拜络绎不绝,景象十方壮观。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失修,于20世纪40年代末彻底破坏。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南顶阁曾是我军秘密开会联络地点,唐天际司令等老前辈曾率部逗留中华山与敌周旋,遂吟诗立志:中华万瀑千峰秀,坨河细水去悠悠,历尽千山奇古绝,何惧尔曹弄小舟?   改革开放后,有识之士-远瞩,建议恢复中华山原景,发展旅游事业。经县宗教部门批准,于1998年在重复寺原址挂牌为:“阳城县居士林中华山重复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华山佛教领导组的精心安排和带动下,在善男信女的积极捐献,勇于奉献的大力帮助下,经过十多年的连续兴工修复,现已路通灯亮,部分古建筑也已恢复,圣像在塑显神采,朝拜者赞叹不已。   中华山重复寺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儒(孔夫子)、佛(释迦牟尼)、道(李老君)供于一殿,归于一理,瑞麒磅礴,祥光万里,三教文化,博大精深,令后人叹为观止!   三教合一,三位一体,感化众生,劝善止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显示意义。  


三泉村特产大全




三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