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4102 | 048000 | -- | 查看 丈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窑岭村 |
窑岭村(Yao ling cu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西5公里处,因岭上以前有座煤窑,故名窑岭。现有95户,370口人,耕地700亩。1993年前包括两个自然村即:窑岭,青杨庄。大队驻窑岭村。全村共140户,有居民人口568人,耕地1074亩,于1993年和青杨庄分开,现为独立的行政村。 窑岭村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日伪盘踞川期间,我党组织——陵川县工委曾隐蔽于此地坚持地下斗争,窑岭村人民积极支持和帮助党组织开展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王春富、王保肉、王虎肉三位烈士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时期:王末孩、王旦肉、王小肉、王有法也均为革命牺牲。 窑岭村旧村居住地理位置不平,村有古庙,舞台,两口故人打的吃水井。1995年村集体在村北打了一煤窑。因村下有煤炭资源,1997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召开了群众大会,老百姓同意搬迁。经陵川县城建局规划,窑岭村整个村进行了搬迁,在岭上建立了新农村。 |
附城村 |
|
岭东村 |
岭东大队(lin dong da dui)在附城镇东南4公里处,原名岭东,因此处位于城东村山岭之东而得名。为避重名,一九八一年更名为寨岭大队,现有居民546人,耕地1484亩,现又改为岭东大队。原包括三个自然村,即岭东村、台翁村、南沟,台翁村、南沟已搬迁,现已无人居住。 附城镇岭东行政村 岭东村(ling dong cun)位于附城镇东南4公里处,由1个自然村组成。东与沙泊池村相接,西与城东、下东河相接,南与伯崖、牛腰坡相接,北与神眼岭相接,总户数164户,总人口546人。 岭东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位于主村之北的寨坡山,三松树林荫,风沙侵蚀不大。土地比较宽余,具有农作物生长条件,从古至今,是一个产粮较多的地区。 岭东村全村已有中专以上毕业人数25人,本科生6人。解放后,有“武故事”,经常到处地演出。 岭东村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共有8人参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村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户户通,村委会阵地建设,卫生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村居民的生活。 庙:有东庙、西庙 东庙位于岭东村之东,因此而得名。里面有排位,村中居民每逢春节、元宵节都要去庙中上香。 西庙位于岭东村之西,因此而得名。 阁:茶棚阁 茶棚阁,从前,岭东是柏崖、牛腰坡回村的必经之路,人们路过岭东,就会在茶棚阁休息乘凉,或喝茶,因此而得名。 |
下东河村 |
下东河村(Xia dong he cun) 位于附城镇东南4公里处,因地处城东村河的下游而得名,为独立村。全村93户,常住人口308人,耕地664亩,退耕还林地115.5亩。 下东河村属于土石丘陵地带,由1条河,6条沟,5座山丘组成,土地比较好,适合农作物生长。 下东河村有寺庙一座(名称福兴院),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42年),该院座北朝南,占地1600平方米,是我县一处珍贵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 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有中专以上毕业生28名,本科 名,适龄儿童全部接受正规教育。 下东河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战期间牺盟会曾在此工作过;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左右),山西省下派工作组在此扶助村两委工作,并与1999年成功引水,市、县、镇有关领导在此剪彩。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及全体村民开拓进取,共同努力,分别在2009年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即自来水户户通;2010年党员活动中心和文体场所的改扩建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村主干道路的硬化、美化;2011本村的“一村一品”——生态养殖园的建成和村建筑文物福兴院的修缮工程的竣工,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让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古建筑——福兴院 福兴院 (Fu xing yuan),该院建由已久,有碑文记载,该院始建于乾隆42年(1742年),早在清道光年间(1822年)重新修缮过一次,至今已有269年的历史。 该院座北朝南,整体建筑宏伟庞大,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分为正殿、关爷殿和奶奶殿,两侧有东西院房和东西配房,沿南北中轴线有戏台、山门及东西耳楼,共计28间,仅石柱32根、石雕座及石像等36尊,特别是木工雕艺,雕梁画柱精细,飞禽走兽活现,是典型的清代建筑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是我县一处珍贵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 |
新庄村 |
新庄村(Xin zhuang cun)位于陵川县南部附城镇东南7公里处。传说,在里西湾居住着一户人家,后迁来此地新建的村庄,故名新庄村。我村为独立大队,海拔高度1100多米。总面积6700亩,其中耕地面积968亩,现退耕还林后,现有耕地面积482亩。新庄村东邻牛腰坡村,南邻丈河村,西邻东下河村,北与大槲树村相望。共有92户,总人口440人,属于大陆性气候 村的东面有一座奶奶庙,西面是一座馆所叫绪神馆。据记载,村的南面0.5公里处有一个叫“古柏树”的地方,这里曾经是通往河南省的一条交通要道。该处有一座寺庙,寺庙北是一院三关庙,南是两院寺庙。抗日战争期间为防止日本人居住,被拆除。 新庄村是一个典型的石质山区,并流传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上坡,村庄骑在脊梁上,土地挂在半山岗”的顺口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农业学大寨的示范村,那时就有一个农田水利建设专业队。修边垒坡968,修建水池两个。当年在陵川县就有“学大寨赶新庄,社社对对都达纲”的口号。 改革开放以来,新庄村人民以“发展经济,富民强村”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以发展高速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户户通了点,有线电视;完成了“百村万户安全饮水”工程,(西下河村-新庄村)长达4500米的水渠建设;修建一所村级卫生所,使我村百姓方便就医;硬化健身活动场地600平方米,为村民提供了健身学习的好去处;新办养猪场一个,养鸡场两个。 十二五期间,新庄村将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铸辉煌。 |
大槲树村 |
大槲树村(Dà hù shù cūn)位于陵川县西南25公里处,地理位置东径 ,北纬 之间。北与城东、丰西临界,东与牛腰坡、下东河接壤,西与东下河、西下河相接,南与新庄为邻,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户数135户,总人口505人。 大槲树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过去是晋豫经商徒步必经之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冯闫倒蒋途经于此,也是刘邓大军南下之路。现在礼夺路穿村而过,便于商贸交流和经济发展。 大槲树村的由来,据先辈所传,大槲树村曾叫过“龙虎庄”。东有龙王头山,说那里降过龙,东南方向有老王沟,说那里藏过虎,至今仍相传言:“先有龙虎,后有槲树。”更有耍龙玩虎之风俗习惯。但所相传最远久的是:村里有数株大槐树,根深叶茂,数人合抱,远近闻名,百姓拜其为神树。另一说法是山上长有灌木荆梗,当地人叫槲不落,槲为乔木,树指古槐,合而为一由此而得名大槲树村。 大槲树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始建于公元1622年明朝崇祯年间。建村时有宋、王、路、侯四姓村民二十余户,土地二百余亩,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生息繁衍,土地垦复递增,发展如今的一百三十余户,五百多口人。 大槲树村陵川县重点革命老区,1943年10月,我党为适应革命形势和对敌斗争的需要,陵川县抗日政府在我村成立,陵高县政府就设在我村西庙,政府机构-等就在此办公。为了积极支持配合陵高县抗日政府的工作,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二年多的时间里,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我村从大人到小孩积极参加 打不雷、埋石雷的战斗,并为我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村级干部和爱国志仕,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从1943年起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我村仅90余户400余口人的村里,就有路文广、路双富、宋五孩等31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为陵川人民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功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槲树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0年实现饮水解困工程,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结束村民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2003年修通了横贯我村的礼夺公路,2007年投资30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楼 |
东下河村 |
东下河村(Dōng xià hé cūn)位于陵川县西南部,在附城镇南5公里处,因位处于下河之东而得名,西与西下河村相接,东与大槲树村相交。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村民总户数42户,人口138人,530多亩土地,其中305亩耕地,188.5亩退耕还林地,还有40亩果园。 东下河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四周高中间低之势; 这里土地肥沃,历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收入,农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豆类等;这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无霜期约为140-180天,年均降水量约580毫米;村里矿产品贫乏,历史上有这青石的开采,目前尚未发现其它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东下河村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创造了以“民主议事”为中心,以“民主理财”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模式,实现了管民治民到民主理政的转变。经济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800元,实现了质的跨越。 河流-------冻涨河 冻涨河(Dong zhang he)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源出附城后山,流经后山,南村,西下河,东下河,最后经后河村到东瑶泉村注入廖东河。全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在河与村西南交界处,有一洞叫龙王洞,冻涨河由于水量较少,未被开发利用。 |
西下河村 |
西下河村(Xī xià hé cūn)位于附城镇南5公里处,因位处下河之西而得名,古称大石片村,为独村大队。东傍东下河,北与峰西相望,西与西河底镇马庄相接,南与西河底镇东王庄毗邻,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774亩,总人口310人,总户数82户。 西下河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南北高中间低之势,境内有附西河流经,最高海拔1173米(战吉圪堆),最低海拔1060米(附西河)。西下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矿藏仅有石灰岩。 西下河村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之前已有人定居,“清凉禅院”为见证,并有高僧居住。 西下河村人杰地灵,全村已有中专以上毕业生26名,留学生一人,博士后一人,并有韩文洲,山西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韩志富,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后;韩贵梅,赴英国留学;韩国珍,陵川县人大副主任兼财政局局长;等。 解放以来,西下河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治理了马庄河沟150多亩土地,后沟(峰西至西下河)50多亩,江河50多亩,共有耕地900多亩,保证了计划经济时代足量向国家交售粮食,支援国家建设。1966年在村中打水库,历时三年,耗用劳动力巨大,加班加点建成一座库容900多方的水库,改善了西下河人畜饮水问题。又建成了南北横跨附西河的幸福桥,还有江河桥,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农业生产条件,西下河大队多次受公社、县委、省政府表彰,为此老支书韩五锁当选为第九届省人大代表。 近年来,西下河村在党的领导下,2003——2004年修建了一条2.5公里的水泥路,2004年为全村老百姓接通自来水,2007年修建村委办公场所、学校,2009年街道硬化,2010年修建农村活动广场、农村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实现了全方位的新农村建设。 河流——附西河 附西河(Fù xī hé)从村东北流经村中流向西南,流入东下河村境内,在西下河村范围内长约2公里,是一条季节性干河流。 古寺庙——清凉禅院 清凉禅院(Qīng liáng chàn yuàn)位于西下河村南,此寺建于附西河岸,景色秀美。寺内建筑宏伟精美。 旧之记载重修于大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康熙廿八年(1689年)重修正殿并修东西厢房,道光廿二年(1842年)补修,中华民国四年(1914年)补修,之后无补修记载。现存建筑结构基本完整,殿内及院内物品被毁。 清凉禅院共分三院,前院、中院都有大门,皆向东(南为附西河岸边)。前院三间楼上为戏台,两侧耳楼二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厢房楼上为看台;中院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为正殿三间,通檐用四柱,两侧耳楼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整个清凉禅院为两层建筑,正殿一层。庙内有碑记四通,保存完好三通,一处碑断。 该庙现存基本完整,从记载看,近百年未修。 |
丰西村 |
丰西大队(Fēng xī dà duì)在附城东南3公里外,地理位置北与城东相接,南与西下河,大槲树相接,西与庄里相接,东与下东河相接。因地处红岭山之西而得名,现有户数126户,居民443人,耕地790亩。以前以烧制琉璃屋脊,鹤尾享负盛名。 丰西村属大陆季风气候,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 丰西村人杰地灵,全村已有中专毕业生21名,本科生4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户户通,新建了卫生所和健身场地,硬化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 丰西村历史悠久,村西的西大庙建来已久,建筑年代已无法考究。在明清时代进行过修缮。2010年通过村委努力各方集资对西大庙进行了维修,塑像。逢年过都会来烧香拜佛。 |
青杨庄村 |
青杨庄村(Qīng yáng zhuāng cūn)位于附城镇西北5公里处,与高平市石末乡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113°108′-109′,北纬35°66′-67′之间,全村有52户,220口人,耕地面积340亩。 青杨庄村因村东有一棵古杨树而得名,陵川解放后隶属于窑岭大队,1993年3月,划分为独立行政村。 青杨庄属土石丘陵和半丘陵地带,地形呈东高西低之势,谷宽土厚,境内高低悬殊较大。 青杨庄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年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9.4℃,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 青杨庄村境内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主要有煤炭、铁矿、铝矾土矿等。 青杨庄村早在清朝之前便有人定居在此,有“关帝阁”“观音殿”“三教堂”等文物为见证,每逢庙会、春节。百姓都要来烧香拜佛。 青杨庄村人杰地灵,全村有中专毕业生15名,大学生6名,解放后70年代,村里有小剧团,曾在邻村近舍巡回演出。 青杨庄村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4年我村已经成立有党支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青杨庄村有7人参军, 2人壮烈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以环境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近年来,我村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投资16.5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户户通”工程,硬化面积3500平方米;投资4万元,硬化农民健身场700余平方米,投资3.5万元修建了村级卫生室;投资0.5万元对街巷两旁进行植树绿化;投资1.7万元,种植优质果实32亩,为实现农民增收提供后续保障,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
黑土门村 |
黑土门村(Hēi tǔ mén cūn)位于陵川县城西南部,地处原晋陵公路边,距附城镇约2公里,因村里盛产黑土,故名黑土门。黑土门地理位置在东经约 35°41′64″ ,北纬约113°4′22″之间。海拔高度为1120米。总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71亩。总户数296户,总人口1030人。 黑土门村地处陵川县平川区,地势开阔,山的比高不大。整个村庄地势平坦,呈东西方向分布。村庄距陵川县城15公里,距附城镇2公里,离晋陵公路仅有0.5公里,交通比较便利,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比较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黑土门大队包括6个自然村,即:黑土门、委家岭、柏杨岭、徐家岭、柳树河、泗河。六个自然村,东西交错,南北连贯。组成现在的黑土门大队。 黑土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冬季风所控制。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阴雨较多,冬季寒冷雪少。年均无霜期为125天——175天,年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年平均气温9.1 ℃。 黑土门村可供开发的资源相当有限,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无矿产、地上无资源”的穷村。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也开办过造纸厂等一批小型企业,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得长远的发展,没有做大做强。如今村里没有一家厂矿和企业。世世代代的黑土门人民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来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随着思想的转变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村民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一直发生着变化,现在正逐步由种植单一的农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养殖业也出现了向大规模发展的趋势,养殖园区已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黑土门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坚持“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我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余元,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户户通、体育健身器材安装、水泥路户户通等工程,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黑土门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尤其近几年来,黑土门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王保龙等支村两委一班人带领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四化、四改、五个一”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狠下功夫,积极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和“创先争优”活动,实行“四议两公开”,确保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
川里村 |
川里村(Chuān lǐcūn)位于附城镇西南4公里处,原名川则里,因地处平川地带而得名。地理位置在东经 ,北纬 之间,东傍后山村,南与西河底镇铺上村相接,西与高平市石末乡三槐庄相接,北与窑岭村相连,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户数218户,总人口847人,耕地面积1150亩。 川里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村北有东西走向山脉一条,村南东西走向山脉一条。境内高低悬殊较大,属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无霜期约为160-200天。年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3℃。因有位于村北的磨天岭山脉(东西走向)的天然阻隔,风沙侵蚀不大。全村耕地(红土地多)比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属附城镇产粮区之一,好年景玉米产量可亩产1吨以上。 川里村历史悠久,现有东庙、西庙以及观音台等文物见证,境内矿藏品种多,历史上有煤炭、铁矿、石灰岩、粘土、耐火矿的开采。计划经济时代粮食产量位于全镇前列。后期成立副业队,经营粉坊、豆腐坊、猪场、土砖厂、煤矿、耐火厂,土地承包后又建有两座粘土机砖轮窑。 川里村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2名,研究生3名。解放前就有成立民间故事耍小车,至今每逢重大节日或哪里庙会都会邀请出演,特别在晋城巴公一方负有盛名。川里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抗日战争年代川里民兵曾使驻丰头日军闻风丧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川里村共有16人参军作战。 改革开放以来,川里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实行了村民自治,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模式,实行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在居住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入户、电话、有线电视户户通,全村有电脑20余台,主要街道水泥硬化,建有农民健身活动场地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村内还建有文化活动室及标准化的村级卫生所,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
东庄村 |
东庄村(Dōng zhāng cūn)位于附城东7.5公里处,因坐落于玉泉村之正东,故名东庄。有人口310人,耕地510亩。北面与营里村相连,东与九章村相接,南与王教村、西与玉泉村毗邻。总面积1平方公里,属附城镇行政管辖。 东庄村地处陵川县中部的土石丘陵和半丘陵地带,北面有寨岭山,东面有小门岭山。受冬季风一西北风所控制,四季分明。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阴雨较多,冬季寒冷少雪。 东庄村属本地区季风性气候,平均无霜期约245天,年降水量约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约12℃—15℃。 改革开放以来,东庄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政治上以“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为中心,实现了民主自治的目标。2004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级公路2300米;2004年秋季,投资5万元从玉泉接通自来水入户工程;2010年投资20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街道,人民的生活已得到很大的改善。 |
平道村 |
平道村(Ping dao cu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西部,距附城镇中心约5公里。古称龙道村,解放后,因民众意愿,借村中一平坦大道之寓意,改称平道村。地理位置在东经 ,北纬 之间。东、南连窑岭村,西傍高平市双泉村,并与青杨庄村相连接,北隔山沟与高平市秦庄村相望。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户数81户,总人口289人。 平道村居住集中,村庄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民居依山势呈梯级分布。本村属土石丘陵地带,村内有二仙岭、山神岭、松坡三座山。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无霜期约为 天--- 天,年均降水量约 毫米,年平均气温约 摄氏度。该村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发展前景良好。 山脉——二仙岭 二仙岭(Er xian ling),因该山古时建有一座供奉冲淑、冲惠二仙的奶奶庙,故称二仙岭。该山为土石山,地势较为平缓,山坡油松成林,山脚梯田层层。 山脉——山神岭 山神岭(Shan shen ling),该山为村民供奉的山神所在地,故称山神岭。该山为土石山,地势较为平缓,山坡油松零星分布,大量灌木覆盖全山,山脚梯田层层,水土保持良好。 山脉——松坡 松坡(Song po),因该山种植了大量油松,并已成林。故称松坡。该山为土石山,地势较为平缓,山坡油松长势良好,大量灌木覆盖全山,山脚梯田层层,水土保持良好。 |
城东村 |
城东村(Chéng dōng cū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南2.5公里处,地理位置在东经113°15′~18′,北纬35°47′~48′之间,东与寨岭村岭东置隔,南与窑岭村相邻,西与庄里村隔河相望,北与盖城村毗邻。总面积7平方公里,总户数300户,总人口1252人。 全村地理条件比较平坦,呈“盆”形。南有龙王山,村居住在龙的怀抱,现建房在龙的脊梁上,一条河流,三条支流。城东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无霜期约135-175天,年均降水量605毫米,年平均气温约9.5℃,风沙侵蚀不大,加之土地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农村作物主要是玉米。 城东村历史悠久,唐高祖九年,盖城设县,故因城东在盖州县城东面,叫城东村。坐落位置龙的胸脊、四面松柏怀抱,大地较为肥沃,城东村居住相对集中,解放后归大斛树乡管辖,后归附城公社附城镇管辖,称城东大队。附城镇管辖统称城东村委会是独立的行政村。 本村管辖的土地较为肥沃,地下有石灰石、矿石,有比较丰富的耐火材料,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建耐火材料厂4座,产品原销到南京、芜湖、河南等地,由于近几年来煤炭价格猛涨,市场疲软,耐火材料产品萎缩,耐火材料几乎没有市场 城东村有一条大河流,三条支流,常年干涸,东南西水池各一口水井,5眼均为活水。2003年全村投资了10万余元,接通了自来水,告别了池水、井水,用上了安全饮用水,旧水池基本用于生活用水。 清末民国,村有上党戏,统称“东字二班”曾风蜚一时。有老艺人常到边村传艺,“老湫湫”音乐队被陵川县政府批准为“陵川县第三批非文化遗产”,每年过节“老湫湫”为节日助兴。解放后,村有上党戏班,共有10个剧本,经常外出演出,曾受当地村民的喜爱,文革中村有文化室出演样板戏5个剧本,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不存在。 交通道路 2003年修通了附丈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硬化主街道,2011年达到“户户通”工程。机械设备1972年购进了跃进牌拖拉机,村中有磨面机、推谷机、铡草机,1978年购进了东—28拖拉机一台,随着农业耕作改造全村现有三轮车 15 台,大型汽车 3辆 。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总面积总人口、城东村历史、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理资源、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光荣的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发展) 庙宇及革命遗址 大庙(Da miao)坐落在村南,结构严谨,是生儿育女、保佑全村大人、小孩的地方,修建于清朝年间。 小庙(Xiao miao)坐落在村北,建筑年间不详,年久失修,仅剩舞台存在。 东寺上(Dong si shang)坐落在村东,建筑年间不详,年久失修,经翻修其规模原在。 张家祠堂(Zhang jia ci tang)建筑年间不详,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由于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经研究搬迁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 太行第八地委专署第八军分区革命纪念地(Tai hang di ba di wei zhuan shu di ba jun fen qu ge ming ji nian di),1944年6月为了战局需要从河南小底撤出北上进驻城东村近一年,旧址依然存在。0太行第八地委书记江明、专员杜毓云、司令员黄新友、参谋长熊新木等领导在那里领导指挥陵川、晋城、修武、温县、孟县、沁阳、博爱、武涉等县开辟以焦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0陵高县委革命纪念地(Zhong gong ling gao xian wei ge ming ji nian di),1943年0陵高县委为了指挥陵高县的对敌斗争工作,进驻城东村,县委书记李步云、县长路宪文,虽经60年风雨侵蚀,旧址依然存在。 |
后山村 |
后山村(Hòu shān cūn) 位于陵川县西南部,为附城镇下辖的46个行政村之一;地理坐标北纬35°39′ 72〃,东经113°07′38〃,平均海拔1097米;距陵川县城21公里,东北与附城村相连,西与川里村相接,东与鼻良掌村相交,南与西河底万章村相邻。全村设5个村民小组,村民总户数530户,人口2110人。 后山村区域内处于陵川县平川区,地势开阔平缓,山坡比高不大。这里土地肥沃,历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收入,农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豆类等;这里交通便利,古为县府通道、商贾往来必经之地,有“五里一茶、十里一铺”之说,今有晋陵公路从村东、村南绕村而过;这里树木繁荣,科技兴盛,旧有文人雅士、秧歌剧团,主要剧目有《断桥》、《三娘教子》、《大观灯》等,现有历届大中专毕业生150余名、教育工作者10余名、技能人员200名、医疗卫生人员9名,学校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专任教师24名,师资合格,“四率”达100%。 后山村的历史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掩藏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后山村在春秋战国时期旧有了人类居住,何时建村,已无从考证。明清之前为“堠子山村”。因地处堠子山旁而得名。 据今所知,明清时,全县曾有过72里,后山村属72里之一南万里(罐泉西里、南村里、万泉里)。西庙(玉皇庙)有碑载:“因村中有井数十口,遂名为‘万泉’,万泉里因‘万泉’而名之”。 约民国七年(1918年),陵川县开始实行区村制度,全县划分了3个行政村,区下设村(指行政村,当时尚无行政村之名),大的村庄单独为一村,小的村庄联合为一村。 村以下还设有闾、邻等组织,一般每村设若干闾,每闾辖5邻,每邻辖5户。这种组织体系和区划形式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直到民国14年(1925年)前后,村的区划又作了调整,这次全县进行了一次行政村的重命名。由明清时的“万泉里”又命名为“堠子山村”,因“堠”字繁难,遂演化为“后子山”,建国前,又更名为“后山”。后山村原由6个自然村组成(后山、小窑掌、西河沟、后寺、黄华山、南河),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只有3个自然村(后山、小窑掌、西河沟),原来的后寺、黄华山、南河已无人居住。 后山村人杰地灵,他们抗击社会黑暗,追求幸福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5位烈士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后山武委会带领全村民兵支援解放焦作等战役,立功受奖;1963年9月23日,《山西日报》以《农村党支部的光辉旗帜》一文发表后山的经验,同年山西省委组织部在后山召开了“推广后山大队党支部经验现场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后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发扬光荣传统,艰苦创业,续写光辉新篇,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 农业生产突飞猛进。随着党在农村政策娥落实及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科学技术及新产品的引进推广,后山村农业生产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2010年农业总产值283万元,是1978年15.6万元的18倍;粮食总产量1328吨,是1978年715吨的1.85倍;同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经济作物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大量规模不一的经济作物种植户。林业生产、牧业生产、水利建设均有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总收入由1978年的28万元上升为2010年的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8元上升为2010年的4170元。 工业生产再上规模。随着国家资源政策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规律,后山村原有的采采砂、冶炼、陶瓷、砖瓦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小规模工矿企业逐步萎缩、直至停产;取而代之的是招商引资进入后山的规模型企业,晋城市强民乳业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养牛——沼气——果蔬发展模式,麦仕霓草本咖啡厂集中安排剩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商品经济渐趋繁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个体和私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2010年底,全村有个体商业20余户,从业人员30余人,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生产必需。 交通运输形成气候。后山村便捷的交通优势,在近年来得到极好的利用,全村从事交通运输的从业人员513人,共有各种运输车辆432辆;尤其是借助“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的东风,全村街巷得以硬化,村内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其他事业长足发展。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村有固定电话400部,移动电话1200部,电视机500余台洗衣机312台,小轿车15辆;外出旅游村民成倍增长;文化设施不断增加,村文化活动室藏书4000余册,体育活动场所450平方米;教育设施日趋先进,村“远程教育中心”设施完备,学校拥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20台;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建立,村民可以享受更完善更优惠的医疗待遇;村民综合素质提高,一个欣欣向荣、文明富裕的小康村展现在陵川县境。 后山村的过去成绩斐然,后山人-用聪明才智,勤劳创业,共奔富裕之路;展望未来,后山村前景必将辉煌,勇于奋进的后山人民再接再厉,弘扬优秀传统,传承文明薪火,奋发有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总面积、总人口、后山村历史、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理资源、村名由来、经济发展及范围、文化发展、光荣的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发展) 自然村——小窑掌 小窑掌(Xiāo yáo zhǎng cūn) 在后山东北1公里处。因村东南有座小煤窑而得名。居后山、附城两村的中间地带,有居民40余户。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小窑掌的由来及人口) 自然村——西河沟 西河沟(Xī hé gōu cūn) 在后山西北1.5公里处。因地处小河沟之西岸而得名。原有10多户,现大部分都搬到后山村。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西河沟的由来及人口) 自然村——南河 南河(Nán hé) 在后山东南1.5公里处。因地处一条小河南岸上,故称南河。有居民20人。耕地90亩。现已无人居住。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南河的由来及人口) 自然村——黄花山 黄花山(Huáng huá shān) 在后山北1.5公里处。因地处黄花山半腰,故以山为村名。有居民1人,耕地3亩。现已无人居住。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黄花山的由来及人口) 自然村——后寺 后寺(Hòu sì) 在后山北1.5公里处。因村前建有规模壮丽的崇福寺,故名后寺。有居民6人,耕地30亩。现已无人居住。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后寺的由来及人口) 河流——南河 南河(Nán hé) 是条季节性干河,常年没水,每逢暴雨,财形成河流。南河娥源头有两支:西支流从村西西沟窑场开始,南经二队、三队河沟,转向东,经四队、五队河沟至南河自然村;东支流从村东小寨炉上开始,南经七队、六队河沟,入五队河沟和西支流汇合于南河村,再向东出村界,经西下河村、东下河村、后河村到东瑶泉村注入廖东河。境内全长约3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包括邻村部分区域)。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沿南河两岸垦荒造田百十余亩,拦河挡坝4个,有效地治理了洪水泛滥的现象。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全长及流域面积、流经地、怎样开发利用水力资源) 河流——西河沟河 西河沟河(Xī hé gōu hé) 是一条常年有水的小河,源自二队西山的半腰,途径西河沟村,向北流入下必村界,境内长约2公里,流域面筋4平方公里。上世纪70年代在源头上修建蓄水池1个提水浇地。20世纪90年代后,又把其水提至高点(北岭)并入自来水网,供全村人饮用。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全长及流域面积、流经地) 河流——后寺沟河 后寺沟河(Hòu sì gōu hé) 是条活水河,因含硫太大,故不能饮用。该河源自村北岭后杨儿坡,西北流向至下必村界,再向西流和西河沟河汇合,水量逐步减少而干涸。境内长约2公里,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雨季洪水较大,出境流入高平市石末水库。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全长及流域面积、流经地) 文物古迹 崇福寺(Chóng fú sì) 位于山西省陵川县西南25公里的堠子山南麓,后山村村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5°38″,东经113°07″,寺辖控范围3.7Km2,全寺占地面积432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陵川县志》记载,元代曾毁于兵,名清两代重修与增修,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成化十六年七月十六日敕赐“崇福寺”。 全寺分为六院,中轴线上为三进院,现有雷音殿、昆卢殿、水陆殿、山门木楼及东西院楼房,共有房舍三百间(现存百余间)。中轴前为山门,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重檐悬山顶。中轴线一进院为过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中轴线一院有左右二院偏院;中轴二进院中央殿,面阔三间,进深各三间(上即倒座),单檐悬山顶,中轴线二院有偏院一座;中轴三进院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 祟福寺建筑全系砖木结构,山门木楼系明代遗物,部分结构仍保留着宋元风格,建筑壮丽非凡,是明代木构建筑中的杰作。 寺东之“堡桶”建筑乃晋东南寺庙独有建筑。大明正统十年九月吉日启塔之记,建塔法徒为独圆禅师立塔高六层。从大明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塔碑文得知上面为塔,下面是墓,僧人死后火化,骨灰放人瓦罐,存入于此。现墓中仍有遗物。 陵川解放后,该寺一直被后山村委会监管保护。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于1989年9 月被陵川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寺庙从选位、规划、建筑、涉及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中国古代建筑智慧,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精品代表作之一,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处值得开发的旅游观光圣地。 (采编要素:标注拼音、地理位置、坐标、文化简介、历史文化、名字由来、今日建筑风格、保存情况、今日发展) 玉皇庙(Yù huáng miào) 位于村西北,系明代建筑。原建于村中,后移村西北口岭重建。大明万历壬寅壬寅月(1613年),开始修建,同年甲辰月甲子日工程完毕。庙宇坐北朝南,为二进院,山门前为高台,山门两侧有石鼓一对,各刻有一只神鹿献芝。一进院院落较小,东侧有一大铁钟,二OO六年正月十八被盗。两侧有房舍各二间,院中有一株碗口粗细的古柏。二进院较为宽阔,正殿面阔三间,前为献殿,一层单檐卷棚式悬山屋顶,后为正殿,单檐硬山式屋顶,献殿、正殿前后相连,屋顶为灰色筒板瓦铺制,脊也为灰色,正脊、垂脊共五条。殿内原供奉有玉皇大帝神像,大殿左右两侧各垛殿二间,院东西两侧各廊房七间。正殿对面为过道和舞榭,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二层单搪悬山顶,武榭下为过道,过道口有石狮一对,左右各楼房三间,整个庙宇构架保存完好。存有清同治11年(1873年)的禁土碑一通、有创建玉皇庙碑-通。现为粮站仓库。 (采编要素:标注拼音、地理位置、文化简介、历史文化、名字由来、今日建筑风格、保存情况) 三教堂(Sān jiào táng) 又名东庙,位于村东,庙宇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东侧有一挎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一层单檐悬山顶,屋顶为灰筒板瓦铺制,脊亦为灰色。殿内原供奉有释、道、儒三君,即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子三圣。殿前东西各有配房三间,殿南有楼房三间,山门在院的东南角与南楼为一体,山门两侧有石鼓一对,出山门数步远有茶棚三间。 (采编要素:标注拼音、地理位置、文化简介、历史文化、名字由来、今日建筑风格、保存情况) 关爷殿(Guān yé diàn) 位于村正中,系清代建筑,庙宇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清嘉庆八年修建该庙(1804 年),原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深,六铺斗拱,一层单檐悬山式屋顶,灰筒板瓦铺顶,殿内原供奉关羽神像。大殿左右配置垛殿各二间,殿前东西两侧配房各三间,大门外有水井一眼。1978年拆除,在原址上建起大队办公楼。现为后山村委会综合办公楼。 (采编要素:标注拼音、地理位置、文化简介、历史文化、名字由来、今日建筑风格、保存情况) 山神庙(Shān shén miào) 位于村东南,建筑时间不详。庙宇坐南朝北,为上下两进院,正殿坐南朝北,殿前有戏台一座,戏台坐北朝南,院东西两侧各有配房七间。戏台于1980 年前后被烧,后整修为教室。东西配房因修教室在不同时期被拆除。戏台为两层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正脊与垂脊共五条,左右各垛殿三间,卷栅顶,二层。现西侧垛殿与小门保存完整。 (采编要素:标注拼音、地理位置、文化简介、历史文化、名字由来、今日建筑风格、保存情况) 文昌阁(Wén chāng gé) 又名凌云阁,位于村南。座北朝南,自东南圆券门入院,方可登阶入阁。东有一院住房,西有城墙,高丈八,长百米。可挡凶恶之煞气,以庇佑村民之安康。清道光二年(1822)李万进等人创修。村中之人称“洪阁”,传说是因为下大雨时,流过此阁之洪水深可吞人,为此叫之。此建筑雄伟高大,登阁台凭栏远眺,望尽前山,俯瞰四野,旧官道尽收眼底。阁内原祀奉有文昌帝君和魁星。阁名文昌,乃取文运亨通,教化昌盛之意,以励志修身,笃懿士风,振兴文教,弘扬德化也。正面有“天上文衡”四字,背面有“凌云阁”三字。 (采编要素:标注拼音、地理位置、文化简介、历史文化、名字由来、今日建筑风格、保存情况) 古石碾(Gǔ shí niǎn) 后山村的石碾共有17 个(不包括所属其它自然村的5 个)它们是:庙后底碾、西楞掌碾、老碾掌碾、麻地碾、讲口碾、启昌房后碾、果角碾、祠堂院门口碾、南昌老碾、南昌小碾、东头碾、旦肉门口碾、长坡碾和兴门口碾2个、上街碾、来根门口碾。其中有顶栅的碾4个:西楞掌碾、讲口碾、南昌老碾和东头碾。现保存完整的只有词堂院门口碾1个。 17盘碾大小基本一样,其碾盘直径I.8米,碾磅呈圆柱型倒放在碾盘上,直径0.62米,圆柱体长0.52米,碾磙的中心有0.12米的圆洞,用长约4米左右的木柱穿于其中,木柱上安一铁环,套于碾盘中心的铁柱之上,顺时方向推之即可运作,一般由3个人推,细头一方由2人主推,粗头一方由1女人辅推兼“不兰”(不兰是后山土语,即用手反复调整放在碾盘上的粮食)。石碾一般不闲,最忙时候末过于腊月,因为家家要蒸摸,要准备正月的食物,从腊月初几就开始挨号,每晌1户,一般用牲口拉碾,一直忙到腊月廿六前后。石碾的历史很长,从远古一直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由机械加工逐步取代。 |
下壁村 |
下壁村(xià bì cūn)位于附城镇西北方向,距附城镇2.5公里处。下壁村的村名由来,一种说法是因为四周山行似壁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下壁村四周环山,村庄在山角下面,而村口有隋代摩崖造像刻于石壁之上,因此取名为“下壁”,意谓山下面有块石壁。可能第二种说法更切合实际吧。下壁村东傍山后、东河村,南面与后山、平道相接,西面与高平市的双泉村相望,北面与高平市的秦庄毗邻。全村182户,735口人,耕地面积1355.17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是一个贫困的村庄。 下壁村居住集中,街道平坦,村民和谐。属于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四面群山围绕,村落居住于中间盆地中,所以气温略高于附城镇,气候宜人。下壁村因为四面有山阻隔,风沙侵蚀不大,又因为气温略高,霜降的破坏也不是很大,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环境,属于附城镇的种植玉米主产区。 下壁村矿藏品种多。历史上有煤矿、铁矿石、石灰岩的开发,特别是铁矿开发,在下壁村与附城镇连接处,曾有附城镇最大的一座铁厂进行生产,除供应本镇外,还远销周边市县。 下壁村历史悠久,早在隋朝就有人定居了,村口现存隋代石刻摩崖造像为证。村西北角山上的玉皇庙,始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中间两次被毁,又两次重修。下壁村风景宜人,四面环山,东有“青龙探母”,西至“二仙插花”,北有“玄武掌堂”,南至“凤凰夺窝”,诸山朝拱,气势雄伟磅礴,满山青翠,一条千河绕村而过,又给村里带来几分灵气,因此下壁村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称。 下壁村的党支部于1938年成立,但在成立时,村里已经有好几位党员。村里一直保持着很好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村民都是积极参加。 下壁村是个贫困村,但是在历史上,下壁村的经济发展却很辉煌。原来的下壁村是个大村,也是附城镇很重要的商业村。最鼎盛时期,村里沿街就有72家店铺,有药铺、烟房园、铺园、花行、杂货铺、豆腐店等,附近村庄的人都会来下壁村购置生活用品,当时下壁村的村民也有千人以上。当时对文化教育也很重视,学习风气很浓,曾出过一位巡抚,现在村里的一块地名还叫“巡抚坟”,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 新农村发展以后,村里加快了经济发展。2006年新的两委干部反复思考认定,结合我村实际,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科学论证,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学,发展新型养殖产业项目,才是我村脱贫致富的出路,是我村早日奔向小康社会的唯一出路。 我村新建了一个金康达万头养殖园区,该项目总投资31.7万元,此基地做到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实现人均增收1400元,同时可解决剩余劳动力20余人,并且效益会逐年提升。该项目的实施,成为我村一大支柱产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义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为后人栽下了摇钱树,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近几年来,我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2003年实行了“村村通”;2005年完成了校舍改造及村级活动场所改建工程;2009年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2010年实行了村内主街道改造硬化工程,完善了村级活动、卫生所、农民健身运动场地;2010年修建了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 (总面积总人口、下壁村历史、地理特征、地理资源、村名由来、经济发展及范围、光荣的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 自然村 松窑沟(sōng yáo gōu)原在村庄东北处。 老金沟(lǎo jīn gōu)原在村庄东面,现金康达万头养殖园区处。 黄水沟(huáng shǔi gōu)原在村庄东南处。 现在这三个自然村已经消失。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现存情况) 人文景观——玉皇庙 玉皇庙(yù huáng miào)位于村西北角0.5公里处。风景宜人,四面环山,诸山朝拱,气势雄伟磅礴,古柏青松,满山青翠。玉皇庙相传建于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但后来又有一手抄碑文,且言明为(山西省潞安府泽州邑陵川县下壁村万松山根基碑文),据碑文记载,玉皇庙始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应该这才是玉皇庙正确的修建时间。 当时的玉皇庙现在已经没有踪影了,在一次意外失火中,整个庙宇被烧毁。大清光绪三十年,重修玉皇庙,现有重修时所立碑文《重修玉皇宫碑记》为证。但是这座重修的庙宇,我们现在也无法看到,在文化革命时期,庙里的神像被毁坏,庙宇也被破坏。现在村里稍年长的人都还能记得当时的盛况。整个建筑宏伟壮观,下面有楼阁,中间300多节台阶,最上面才是宏伟的玉皇庙。整个建筑呈正方架构,封闭式建筑。由南门进入,四面房屋,院落中间为正庙。现在还有木桩下的石基保留,让我们能够回想当年的盛况。 1998年10月19日,两县五村合议重修万松山玉皇庙,并请师父重新立像。1999年2月2日举行开光大典。2005年开始,本村村民闫新国捐资十二余万元,重新修筑石路,再造石台阶,修葺石楼台阁,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玉皇庙,重新供游客观光旅游。 |
山后村 |
山后村(Shān hòu cūn)位于附城镇北2公里处,东与小会相邻,西与东河相接,南与附城佳祥毗邻,北与南马相邻。山后村因位于马鞍山后而得名,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总户数71户,总人口数319人。 山后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80%。 山后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当时的山后村,只有30余户140余人,竟有30多人参加牺盟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全体村民主动支援前线,积极参战,保家卫国。在历次战役中苏文学等七名烈士为国捐躯。 改革开放以来,山后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农业上,1993年,投资20万元建成了山后面粉厂;2010年,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优质核桃干果经济林基地150亩,优质苹果园30亩。工业上,1984年,投资20万元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山后煤矿;1992年,投资10万元建成了山后地板砖厂。在居住环境上,完成了电话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闭路电视户户通、村中主要街道的硬化,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纪念碑亭——山后村烈士纪念亭 山后村烈士纪念亭(Shān hòu cūn liè shì jì niàn tíng)位于山后村东,建于2011年6月,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苏文学等七名同志。 苏文学(1917—1943)附城区政委。1943年被日伪抓捕,牺牲于附城。牺牲时年仅26岁。 赵保顺(1919—1943)附城区干队警察。1943年被日伪抓捕,牺牲于附城。牺牲时年仅24岁。 郭天瑞(1920--1945)沁河支队班长, 1945年在河南焦作作战牺牲。牺牲时年仅25岁。 赵法旺(1924--1946)独立营战士, 1946年在河南博爱作战牺牲。牺牲时年仅22岁: 郭德保(1929--1947)四五团战士, 1947年在河南修武作战牺牲。牺牲时年仅18岁。 郭牛海(1924—1948)8纵队23旅67团8连连长,1948年在太原杨家峪战斗中牺牲。牺牲时年仅24岁。 郭永海(1923—1952)15军44师130团机炮1连排长,1952年在朝鲜平康狙击战中牺牲。牺牲时年仅29岁。 水库——红土鱼水库 红土鱼水库(Hóng tǔ yú shuǐ kù)位于山后村北300米处,建于1957年11月,于1959年9月完成,总库容为30万立方米,坝高30米,坝长120米,坝宽70米,过水渠3米,水库面积2万平方米。 |
小会村 |
小会村(Xiāo huì cūn)位于附城镇东北5华里处,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841亩,总人口582人,总户数152户。 小会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红岭河——寒岭河从村中通过,夏季的时候有蓄水。小会村矿藏资源贫乏,只有少量的煤和铁矿资源。 小会村人杰地灵,全村中专以上毕业生40余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2人,现在校大学生6人。 近年来,小会村在党的领导下,2004年全村接通了自来水;2005年修建了村级街道并且进行了绿化;2003——2005修建了学校及村委办公场所;2009年铺筑了小会岭二仙庙旅游景点道路,全长2100米,总投资90余万元。 古寺庙——小会岭二仙庙 小会岭二仙庙(Xiāo huì lǐng er xiān miào)位于陵川县城西南17公里附城镇小会村村东,庙创建年代不详,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一九八六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小会岭二仙庙定为山西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二○○一年六月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49.8米,东西宽25.5米,占地面积为1254.9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厅、正殿,东西两侧分布有垛楼、廊庑、配殿、耳殿。 献厅为清代建筑,台基高0.41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顶。前檐柱头斗拱把头交项作,后檐为荷叶墩。梁架结构为六架梁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二柱,未设门窗,前后敞廊。 正殿面阔三间(7.75米),进深六椽(7.45米),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斗拱五铺作,双抄双下昂。梁架结构简洁严谨,用材粗大。门窗形制为明间设四扇六抹头格扇门,次间设门两扇,亦为六抹头格扇门,显为后人改制,但原有榫卯仍可寻见。整个殿宇的建筑形制、结构手法明显带有宋代建筑风格。 后附部分小会岭二仙庙图片 古寺庙——观音堂 观音堂(Guān yīn táng)位于小会村村南,坐南朝北,正殿三间,配方四间;北面中间有舞台三间,配楼左右各两间。据老人说正殿始建于宋代,舞台修建于清代,具体的修建时间无从考证。 每逢四月十五,临近的村庄都要到小会村赶庙会,先从观音堂起会,最后到小会岭二仙庙,至今四月十五庙会都是当地老百姓重要的文化盛会。 |
神眼岭村 |
神眼岭村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三华里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下煤铁矿丰富,陵沁一级公路村边而过,交通极为便利,现有128户,440余口人,608.3亩土地。现有党员23名。支委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我村是一个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主,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3220元,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神眼岭村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2.5公里外,因地处小会岭庙前之前,故名神眼岭。地理位置在东经 北纬 之间。东连九章,北与沙泊池相望,西与附城相连,南与城东毗邻。总面积2013.58亩,总户数128户,430多余口人。 神眼岭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无霜期约为 天,年均降水量约为 毫米,年平均气温约 。神眼岭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属陵川县的产粮区之一。 神眼岭村矿藏品种多。历史上有煤炭,铁矿石,硫磺,石灰岩,粘土的开采。 改革开放以来,神眼岭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政治上以“民主议事会”为中心,以“党员活动中心”为阵地,以“民主理财”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模式。实现了从管民治民到民主理政的转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等工程。 神眼岭村人顺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忠实憨厚,勤劳节检,朴质不伪,待客大方的美德。以米,白面杂粮,蔬菜为主。面食有面条,蒸膜,烙饼,油糕等。每年春节时要组织秧歌队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在外工作的人员也有十多人,在战争年代,本村人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安定民族解放踊跃参军。 |
盖城村 |
盖城村(Gài chéng cūn)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附城镇镇域东南1.5公里处,,距陵川县20余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113°09′35.4″,北纬35°39′14.5″之间。西连庄里村,南接城东村,北与神眼岭村、附城村相接。区域面积2.11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245户,总人口965口人,劳力390口。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新置县,县治即在今天的盖城村,其范围大部分在陵川。盖城县建县仅有9年时间,到武德元年被撤销,盖城村因故而得名。 民国以前,盖城村隶属于在乡二十四里之郊义里,同里村还有路城村、下郊里。民国七年(1918年),全县划分为三个行政区,盖城村隶属于第二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区划调整,盖城村属于第三区,此后的历次区划调整,盖城村又被划入附城区。1956年全县第二次划乡后,盖城村划入附城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后,盖城村划入附城跃进公社。1984年撤社改镇后,仍隶属于附城镇。此后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再无变化。 盖城村为丘陵地,地形是北高南低,东西两头高,中间低。从村域地形看,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资源贫乏。村域内海拔高度在1000-1100米间。 盖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最高气温35.7°C,最低气温为-13.86°C年平均气温10.47°C,年均无霜期约为198.7天,年均降雨量567.95mm,年最大降雨量780.10mm,年最小降雨量59.3mm,耕地面积为1455亩,主要以种玉米、谷子、小米等小杂粮为主,农业生产收入占到农户收入的40%以上。 盖城村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现存的就有玉皇大庙、三仙庙等。玉皇大庙位于村中央,坐北朝南,南北长大约39.1米,东西宽约25.2米,占地面积为98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他为清代风格。中轴线上现存正殿,两侧分布有厢房、廊房、耳殿。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出廊,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拱五踩双翘。两侧耳殿各三间,东西廊房各六建,厢房各三间。正殿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且规模较大,木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玉皇庙后有三教堂,似农家四合小院,小巧玲珑的建筑。此外,坐落于村东北角的有三仙庙,该庙上下两院,上院建有殿,下院建有戏台,戏台下方为正门出口,总体建筑不到玉皇大庙的一半。上述文物古迹均建筑年代不详。 盖城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展农村经济。2003年,筹资了总长为3公里的村村通水泥公里,路面状况良好,实现了与外界的便捷沟通。2007年建立了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的乡村便民连锁店,进一步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同年创建了占地130平方米的卫生所,驻有2名乡村医生。2008年,全村投资10多万元,建立了面积为870平方米标准化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修建了标准化的篮球场,安装了10多台农民健身器材,使百姓生活多姿多彩。全村有3名教师,小学生40余名,2001年筹资20多万元,兴建了教学大楼,建筑面积为630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成绩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先后有35人考入中专,30人考入大专,毕业后成为各项社会事业有用人才。 盖城村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94年5月0盖城村委党支部诞生。抗日战争时期,本村为太后四第委四专区驻地,全村涌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先后有8名热血青年为新中国的革命解放事业血染沙场,为国捐躯。1946年秋,解放军荣部荣校进驻盖城村。1950年盖城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在村东北的三仙庙外,为本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焦新喜,焦景昌等烈士举行了纪念活动,并为烈士立碑。 盖城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创造了以“民主议革命”为中心,以“民主议事中心”为阵地,以“民主理财”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公开、以人为本的理念,盖城村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庄里村 |
附城镇庄里村位于陵川县城西南20公里处,全村248户,945口人,耕地面积1355亩,共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5名,临近晋陵一级路,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小山村。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重民生、察民情、讲实效,办实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1、引资陵川县龙腾陶粒砂有限公司落户于庄里村,建成了一条年产一万吨陶粒砂生产线,现已试产运行,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我村的经济发展。 2、村内街道硬化1000米,解决了群众出门路的问题。 3、硬化文体活动场所,硬化面积1000平方米,安置篮球架、健身器材等设施,改善了村民娱乐场所。 4、投资4万元,把宜林荒山300亩全部种植连翘。 5、2010年投资21万元,对村级办公场所进行改建,使党员有固定活动场地。 为使庄里村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两委干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规划蓝图,抢抓机遇,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庄里村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庄里村(zhuāng lǐ)位于陵川县西南部,距陵川县20公里,村东与峰西村、城东村搭界,南与西下河、东下河村、西河底镇马庄村毗邻,西与鼻良掌村接壤,北部与附城集镇、盖城村相邻。境内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总户数245户,921口人,耕地面积1395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3946元。 庄里村地处陵川县中部的土石丘陵和半丘陵地带,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东面以松坡山颠为界,南面、西面、北面与邻村土地相连。北有黑土坡,东有松坡山,南有寨甲山,西有大圪堆山。村落修建于半山坡上,所有水流途径西下河村流入后河。土地多为白土地。 庄里村属大陆性季节气候,受冬季风西北风所控制,四季分明。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阴雨较多,冬季寒冷少雪。 庄里村境内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主要有铁矿石、铝矾土、粘土、石灰岩、砂石岩等。 庄里村原名庄则里,民国时简名为庄里。有玉皇庙重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 庄里村的经济都处于其他兄弟邻村之上,在土地承包时,我村的花盆、瓦缸销往高平、长治、晋城等地。建筑行业在长治、高平等地方都有庄里村人。 庄里村人杰地灵。全村已有中专以上毕业生35名,现已在各地工作,为建设做贡献。解放后,庄里建有剧团、秧歌,在方圆各村进行演出。 庄里村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3年我村已经成立有党支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庄里村有65人参军,13壮烈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庄里村发展迅速。1987年,华北五省“有机旱作农业研讨会”在庄里村举行,促进了庄里村与其他各村的合作与发展。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庄里村将旱地蔬菜发展成了一种产业。在中国0的领导下,庄里村迅速发展,各种民办企业蓬勃兴起。早期庄里村建有耐火材料厂,后改扩建为龙腾陶粒砂有限公司,促进了对外经济合作,甚至远销国外。现在,庄里村还有万只鸡场、养猪场、陶粒砂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庄里村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硬化水泥路、新农村建设“户户通”等工程,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自然村----三王庙 三王庙(sān wáng miào)在庄里东北0.5公里处,该村原是一座三王庙,一九四三年迁民于此,故以庙名取为三王庙。有居民5人,耕地15亩。在1971年撤村,村民5人迁居于庄里村。 纪念碑----纪念碑 抗日及顽殉烈士纪念碑(kāng rì jí wán xùn liè shì jì niàn bēi)位于庄里村北小岭山上,是为了纪念庄里村革命先烈,庄里村与鼻良掌村共-建。 新中国成立前,经人民政府批准,庄里村于小岭山上修建了此碑。此后,每逢清明,庄里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及小学生到碑前扫墓缅怀先烈。 古寺庙----玉皇庙 玉皇庙(yù huáng miào)位于庄里村东北,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于清朝嘉庆九年重修。玉皇庙占地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20余间。该庙年代久远,有东西配房。南面于1982年重修戏台。 厂矿----陵川龙腾陶粒砂有限公司 陵川龙腾陶粒砂有限公司(líng chuān lóng téng táo lì shā yǒu xiàn gōng sī)于2006年6月开始筹划年产量10万吨陶粒砂流水生产线,项目投资8000万元。公司达到了国家要求标准,通过国家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中国石化网络供应商资格,成为一级网络供应商,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
鼻良掌村 |
|
南马村 |
|
台南村 |
|
台北村 |
|
西瑶泉村 |
西瑶泉村(xi yao quan cun)在附城镇丈河片南4公里处。因村西山沟中有多股泉水,多个石窑,故名得西瑶泉。因“窑”同“瑶”谐音,后演变为西瑶泉。包括两个自然村,即:西瑶泉、后河。大队驻西瑶泉。全村居住总面积大约0.6平方公里,总户数90户,总人口300人,耕种着600余亩土地。 西瑶泉村属土石山沟地带,东西环山,南前土崖,北后是后河河流,居住集中,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年无霜期约为140—160天,年降水量约5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2℃。由于山高,常年风沙侵蚀不大。加之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和在桑养蚕的历史传统。 西瑶泉村历史悠久,早在很早之前就有居住过自然村“后河”。早15年前,省考古专家在窑里发现“古人类化石”。本村西“马吉窑”发现古人陶片、石器等物品,有天然雄伟的虎头山景观,方圆百里外独有天然大石窑一个,山峰险恶,奇形怪样山名、窑名,举不胜举。 西瑶泉村的经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清代、民国年间的生意人已有几十人之多,生意做到河南、周口、洛阳等城市。解放后,粮食产量仍然是领先。运输队、副业队、木匠队,砖窑等企业和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长足发展。 西瑶泉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解放前就有几位区长平城区、城关区、夺火区等区长均是本村人(至今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本村有几位同志参战(至今还在),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解放后,本村教师、医生、在外工作者20余名,为我村的经济繁荣,市场活跃增添了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西瑶泉人民在中国0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农民人均收入明显翻番,实现了有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环境上有大的改观,完成了户户通自来水。农户电话通,表年手机有,学校两层楼,硬化户户通,铁塔立村头。实现了前所不有的好势头。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助以及全体村民的努力结果。 自然村------后河 后河(hou he)在西瑶泉北2.5公里处,因村在西瑶泉后边的河,故名后河。(今已荒废离散) 河流----温底河 温底河(wen di he)在西瑶泉村交底200米远,开阔温高像盆地,故名温底河,上游西河底镇几个行政村,下游是本村的肥沃土地(塘坝一处)。 古庙----二郎神、奶奶庙 二郎神庙、奶奶庙(er lang shen miao nai nai miao)位于我村东边,村西边两座古庙,创建了清朝康熙(东庙)四年间,雄伟壮阔,气势辉煌,大方豪华,现存完整。(西庙)创建于明代年间,雄伟辉煌,明亮宜人,休闲安静,高立豪华,现存完整。改革开放前是(东、西两庙)是教书育人的阵地。 人文自然景观----虎头山 虎头山(hu tou shan)位于村西面,形状的确像虎头,起名虎头山,五官真实,卧式雄伟。传说中吃在东瑶泉村,屙在黍米山(高平市米山镇指整个山脉),虎眼装饰石窑是百里内外独有天然大窑,酷暑冰凉,严冬温暖。 水库----村西水库 村西水库(cun xi shui ku)村西水库位于村西100米处,创建于1969年间,总容量为50万立方米,坝高19米,坝长8米,厚度5米,两边紧靠石山,有出水口两个,下游种植河地80余亩。这是学大寨的成果,给村民带来增收效果,缓解两边土地行路之难(坝上可行人、车) |
东瑶泉村 |
东瑶泉村(Dōng yáo quán cū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南20公里,地理位置,东傍东西掌行政村,西与西瑶泉行政村相接,总户数80户,总人口312人。因村西河沟里有三股泉水,又有个石窟,故名东窑泉。因“窑”和“瑶”谐音,故演变为东瑶泉。 东瑶泉村东北的山势高,西南低,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境内山峦起伏,沟深坡陡,野生资源丰富,林木分布广阔。本村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小麦、豆类为主,交通以公路为主,虽系山区,但风景秀美。本村的大致形状像是一个“三角形”。 东瑶泉属大陆性季节气候。年均无霜期约为130天—170天,年均降水量约61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9.5℃。本村有耕地面积719亩,加之土地比较较肥,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属陵川县的产粮区之一。 东瑶泉村历史悠久。曾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丈河公社设立了东瑶泉大队,包括东瑶泉、后河、卧龙山、南崖四个自然村。1958年又分为了5个自然村,包括卧龙山、南崖、西瑶泉、东瑶泉、后河。1980年,丈河公社将瑶泉大队分为了东瑶泉大队和西瑶泉大队。1990年以后南崖、卧龙山无人居住。 东瑶泉有着丰富的树木、野草、山花、药材等资源,如连翘、黄芹、柴胡等。本村居民除了种植农作物外,还大量的养蚕,1993年建成桑园集中连片100余亩,每年养蚕200张,蚕茧年产量8吨,养蚕不仅为本村带来了巨大利润,此外,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蚕丝,因此,本村曾被县政府授予“养蚕基地”之称。 东瑶泉村至今仍保留有许多的古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玉皇庙和济渎庙。它们建立于清朝,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2009年,村里决定对它们进行重修、修茸,共投资35万元。2011年农历3月18日,新落成的玉皇、济渎二庙宇流光溢彩,庄严肃穆。值此吉日,白马寺住持能继大师率僧侣三十余众,为玉皇、济渎二庙宇举行开光大典。二庙宇内经声佛号,鼓乐齐鸣,香火高照。国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党梆子戏剧家张爱珍女士、长治市青年落子剧团前来助兴。 在东瑶泉村里有两座烈士纪念碑,上面记载了几位革命先辈的光荣历史。第一座碑上面记载的是民国38年,人物李堆明的光荣事迹,他1944年参军,1946年参加博爱战斗受伤,民国37年身亡,曾担任排长一职。第二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记载的是民国36年的烈士,如:李忠保、李珍保、辛水保、李全兴等人,他们均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光荣事迹万古留芳,而他们也同时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近年来,我村持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新项目,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工程。生活日渐宽裕,质量明显提高,电话已普及到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彩电普及率为95%,近年来,我村以实现“五个一”为目标,大力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新东瑶泉。目前,全村已入保率达99%,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此外,我村对街巷进行硬化,硬化面积为3800平方米,完成投资22万元。 |
东西掌村 |
|
南河村 |
南河村(nán hé cūn)在附城镇丈河片东9公里处。全村总面积大约4平方公里,总户数83户,总人口287人,耕种着553亩土地。历史上曾包括两个自然村:南河与岗牛角。1985年岗牛角村居民被全部迁出,此村也被撤。西与仙泉相接,北与潞城镇相连,南与夺火乡相接壤。 南河村属土石结构地带,四面环山。北有黄崖山,东有鸡冠山,南面战圪骡山,西有核桃山。居住集中,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年无霜期约为140—160天,年降水量约5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2℃。由于山高,常年风沙侵蚀不大。加之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 南河村村北有玉皇庙,村东有三关庙,每到节日,香火不绝。 改革开放以来,南河村人民在中国0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农民人均收入明显翻番,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2004年,投资40余万元修通南河至仙泉公路,2009年投资60与余万元修通磨河水入户工程,2010年投资60余万元修通南河至佛水村通岔路,人民的生活已得到很大的改善。 |
仙泉村 |
仙泉村(xiān quán cūn)地处太行山上,位于附城镇18公里处,该村整体上坑洼不平,东傍南河,北至杨家岭,西与香铺窑接壤,南与夺火毗邻,包括两个自然村,即:仙泉、潮水沟。大队驻于仙泉,有居民47户,157人,耕地800多亩。 仙泉,相传村下有一仙人洞,洞中有泉水外流,故名“仙泉”。潮水沟,该村处深沟,旱无水,潮有水,故名“潮水沟”。 仙泉村地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境内有山多座,把仙泉村分割成多块凸凹不平的地方。仙泉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14℃,冬季气温均在0℃以下,春季风多干燥,夏季火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无霜期约为200─220天,年均降水量400─650mm,因有山多座,将风阻隔,故风沙侵蚀不大。气候适宜,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 仙泉村以农民种粮收入为主,有着丰富的树木、野草、山花、药材等资源,如连翘、黄芹、柴胡等。本村居民除了种植农作物外,还大量的养蚕,建成桑园集中连片240余亩,每年养蚕200张,蚕茧年产量8吨,养蚕不仅为本村带来了巨大利润,此外,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蚕丝。 近年来,我村持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新项目,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生活日渐宽裕,质量明显提高,电话已普及到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近年来,我村以实现“五个一”为目标,大力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目前,全村已入保率达99%,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投资30万元接通了仙泉至香铺窑的水泥路工程。 |
里进掌村 |
里进掌村(Lǐ jìn zhǎng cūn)地处太行山上,位于附城镇15公里处,该村整体上坑洼不平,东傍仙泉,北成柏崖相望,西与丈河接壤,南与石翁沟毗邻,包括四个自然村,即:里进掌、香铺窑、北望窑,反底。大队驻于里进掌,有居民385人,耕地928亩。 里进掌村地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境内有山多座,把里进掌村分割成多块凸凹不平的地方,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耕作。 里进掌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14℃,冬季气温均在0℃以下,春季风多干燥,夏季火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无霜期约为200─220天,年均降水量400─650mm,因有山多座,将风阻隔,故风沙侵蚀不大。气候适宜,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 里进掌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之前已有人定居,其中山神庙石板上雕刻可作为见证,每逢春节、十五,百姓都到此地烧香拜-,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里进掌村居住分散,历史上行政区分较稳定,本级村委也一度驻于里进掌,未曾有分合。 里进掌村的经济以农民种粮收入为主,另外还有每年春秋两季的养蚕为辅,清代的生意人已有百人之多,在中华民国时,里进掌村人养马匹、羊等,小有名气。 里进掌村可谓人杰地灵,全村已有中专以上毕业生几十名,个个成绩优异。 改革开放以来,里进掌村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个个争上游,为改变本村的面貌一份自己的力量,现在各个自然村已经通路,并且村民也吃上了自来水。 自然村群 里进掌,丈河东2.5公里处,因位于山沟里,故名里进掌,有居民205人,耕地516亩。 香铺窑,在里进掌北1公里处,传说此村过去以开饭铺为主,又有一些石窑,故名香铺窑,有居民95人,耕地252亩。 北望窑,在里进掌西北1公里处,该村座落在小河北面的山腰上,又有石窑,南面是一条路,人们从屋里走出来,就能看到行路人,故名北望窑,有居民25人,耕地252亩。 反底,在里进掌东南1公里处,因那里有一山坡,当地人把它叫“畈”,畈顶叫畈上头,畈下叫畈底,北村居畈下,故名畈底,现简写为“反”底,有居民7人,耕地10亩。 石桥──三孔桥 三孔桥位于里进掌坡底与坡上之间,是坡上人们通行的必经之处,故又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桥”,桥身用石料建成,是一座石梁桥,历史悠久。由于河道横跨长度较短,人们在修筑时考虑到石梁桥的抗弯能力较差,所以建成三孔桥,以增加石梁桥的抗压能力。 桥身长6米,宽2米,三孔大小一样,高1.7米,宽1.5米,相隔0.5米,为广大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便利。 |
丈河村 |
|
玉泉村 |
|
东河村 |
东河村(Dōng hé cūn)位于附城镇西北4公里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东河村、西河村。东河村东连山后村,西与高平侯庄村,南接高平秦庄村,北与南马村毗邻。总面积1平方公里,总户数110户,总人口440人,耕地面积950亩,林地面积370亩。 东河村(dōng hé cūn)村名变换频繁。历史上名叫牛角河村,因村西有条小河,状如牛角,村遂河为名。 西河村(xī hé cūn)在东河村西0.5公里处,故名西牛角河村。 解放后,为便于统领,村名改为牛家河行政村,两村名自然叫为东牛家河村、西牛家河村。 50年代期间,上级政府出台改编村名、一个县内不能出现同样村名,而改变为东河行政村。该村先后由附城区南马乡、附城公社、附城镇管辖。 东河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东村高、西村低之势。境内一条大河分割两村。60年代修建两个小水库,即东河里沟水库、西河井上水库。因工程质量低,70年代初被大雨冲塌,现在只有痕迹存在。在此为方便两村人民行路方便,河中心建起一座4米长、2米宽、2.5米高的小桥,名叫八一桥。90年代末至2000年初,为改变两村不通公路之急,该桥加长10米,增加了高度,桥名改为团结桥。从此两村公路顺利通车。东接附礼路,西接侯庄路,总长1.5公里。东北、西南共六条山脉,东西两村各三条,紧紧包围着两个村庄。东河村最高海拔为1800米(小末山、圪垴山),最低海拔为1320米(下河沟)。 东河村属本地区季风性气候,平均无霜期约245天,年降水量约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约10℃—15℃。因两村坐落低处,紧靠河边,四面环山,气温暖和,风沙侵蚀不大,加之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属附城镇的产粮村之一。 东河村矿藏品种多,历史上有煤炭、铁矿石、石灰岩、耐火材料等,并有铝矾土的储藏,还有从古至今的三井一池的长流活水,养育着两村人畜用水。 东河村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之前已有人定居,现有旧房山檐为证。明朝末建的古庙尚在。 东河村的经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最有名的芝麻糖铺、几大户种植的杏树品名上百余种,方圆百里无人不晓。70年代建耐火砖窑两座,耐火砖运销安徽等地,经济收入可观,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 东河村人杰地灵。全村共有40多名中专以上毕业生,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有职位的南下干部王肥肉曾任周口市淮阳县县长职务(已故)。解放前两村有舞台,有戏班、又出名的小车故事、活跃着农村的文化生活。 东河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党支部正式成立(45年前属南马党支部管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东河村有12人参军,2人因战致残,5人为革命牺牲。现健在的常保根同志,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大别山百团大战,任营参谋等职。退役后,任太原市环卫二处书记。 改革开放以来,东河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实行党务、政务公开,村务、财务公开,经济上大发展,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现代化煤矿,上缴国税最高年份45万元,扩建两座耐火砖窑,1984年人均收入和粮食产量为全县翻番村,有0员张红旦同志,承包耐火厂致富后,他不忘众乡亲,慷慨解囊,捐资2.2万元(现执价40万元),修建容纳2000余立方米的蓄水池,成为全县的英模。镇政府并给立碑给予表彰鼓励。近几年东河村发展了干果林百余亩,计划种植中药材1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多元,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居民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电话、水泥路户户通工程,规划新农村建设事业正在实施。 |
柏崖村 |
柏崖村(Bǎi yá cūn)位于附城镇东南部18公里处,境内山大坡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全村共65户,居住着228口人,耕地面积为580亩,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 柏崖村共有8个自然村,即东柏崖(Dōng bǎi yá)因位于柏树山崖东,故名东柏崖,现有居民148口人,耕地380亩。西柏崖(Xī bǎi yá)因位于柏树山崖西,故名西柏崖,现有居民81人,耕地200亩。高尖掌(Gāo jiāng zhǎng)因该村位于高尖山口,故名高尖掌。该村于1986年全部迁出,现无人居住。色树凹(Sè shù wā)因此村位于山洼,相传以前洼内有一棵白色树,故名色树凹。东洼(Dōng wā)因在高尖掌东西山洼地带,故名东洼。该村于1994年迁回河南老家,现无人居住。南岭上(nán lǐng shàng)因在高尖山南面的山岭上,故名南岭上,余1994年迁回河南老家,现无人居住。公鸡掌(gōng jī zhǎng)因该村位在公鸡山的山洼内,故名公鸡掌。于1987年迁出,现无人居住。 目前,该村内有东西古庙两座,分别建于明清时期,庙内造型别致,雕塑齐全,如花如瓶。 距村东北1公里处,有一座龙王庙,全村人在此烧香拜神,祈求老天保佑,滋润心田,五谷丰登。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指导下,团结带领广大村们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90万元,铺设了柏崖至丈河4.6公里3.5米宽的水泥路,投资48万元,挖渠接管3000米,接通柏崖至桑家坪引入磨河水工程,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投资了5万余元,硬化了街道、文体活动广场。投资4万余元,改善支部活动阵地,如今的柏崖,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新农村迈进。 |
岭西村 |
|
北庄村 |
北庄村(Běi zhuāng cūn)位于附城镇北10公里处。因村前有条大河,村庄座落于河的北岸,故名北庄,位独立行政村。 北庄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在东径113°10′28.4″,北纬35°44′0.86″、年平均温度9摄氏度,最高海拔为1032米。年平均降雨量为35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农业种植区.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北庄村东傍窄相水库.北与礼义镇梁泉相连.西与田庄相接.南与崇文镇花落村相望。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89户、320口人耕地面积为669亩。北庄村居住集中.历史上行政区划调整不算乱.解放后先后由附城公社.附城镇管辖。 北庄村全村已有中专以上毕业生9名.研究生1名.有过方圆闻名的小车、花棍、等其它“文化节目”。还有过“上党梆子”剧团.北庄剧团的节目和剧目多次受到过方圆几十里群众的好评。 改革开放以来北庄人民在中国共才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居住环境宽敞优美,自来水、电话产户通、村内街道,云境路硬化、美化,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田庄村 |
|
村 |
北马村(Běi mā cūn)位于陵川县城西南,距陵川县城中心15公里。北界田庄,西连平头,东接七峪,南靠南马。总面积7491.6亩。总户数380户,总人口1393人。 北马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据顾祖禹《方舆纪要》所载及清乾隆年间七修县志所载,在全县32里中北马时称北马东里。1958年8月,北马为附城人民公社6乡之一,下辖10个生产小队。1984年。撤乡建镇,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下辖5个村民小组沿袭至今。 北马地形地貌有三部分凸现,四面环山,山下有川,川中有河,耕地占总面积的35.2%,林木覆盖率约7%。北马地理上为背斜褶曲。北马村“北高南低石头多,四岭五掌在北坡”。村西平,村东多山,并有北马河流经村东而过。北马村东可以说是:高山层层是梯田,河湾栽桑好养蚕。 北马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冬季风所控制。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阴雨较多,冬季寒冷雪少。 北马村矿藏品种,主要有铁矿石、石灰石、铝矾土等。铝土矿赋存于本溪组地层内,质量较好,矿体形态受岩溶地形控制呈洼斗状,透镜——饼状和似层状,以中3低品位(A/S3-7)矿石为主,矿体埋藏浅。 解放后,北马村经济发展极为迅速。村内曾一度出现鞭炮厂、草帽厂、铸造厂、化工厂、食品厂等村办企业。尤其是北马鞭炮厂的产品曾在晋东南地区享誉一时。 北马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可考证,宣统2年(1910年)2月,北马办起了小学,开始叫蒙学堂,后改为国民小学,为陵川县第一所小校。全村已有中专以上毕业生190之多,研究生4人。早在清代及民国年间,村内就有丰富多彩的各种社火活动,方式是玩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放烟火、打铁花等,尤其是北马焰火名目繁多,极负盛名。 北马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北马村有41人参军,5人因战致残,14人为革命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北马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坚持“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坚持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相继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社,如云霞养殖专业合作社、金牧昶养兔专业合作社,引进一些项目,如北马石料厂,使我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0元,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等工程,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总面积总人口、北马村历史、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理资源、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光荣的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发展) 玉皇庙(Yu huang miao)位于陵川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北马村中。玉皇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32.9米,东西宽26.1米,占地面积为85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可考,现存正殿为辽代建筑,其他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改制)、正殿,两侧为廊房、耳殿,东耳殿被改制。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五椽栿压搭牵通檐用二柱,搭牵由前檐柱头铺作耍头延伸制成。五椽栿设于铺作之上,栿上施蜀柱、斗拱承托平梁,五椽栿之上、平梁两侧各施搭牵,搭牵两端分别插于承托中平槫的斗拱与承托。 该庙现存基本完整。 (采编要素: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单位简介、建筑格局、保存情况) 北马河(Bei ma he)发源于县境北部的黄沙山脚下,经秦家河、石马郊、三道河、簸箕掌、河头、牛家川、花落、北马等地,再出县境至高平平头和原平河相汇,所以也把它看作是原平河的最大支流,而实际上它在我县境内是一条单独河流。北马河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年经流量约500万公方左右。它的主要支流有三道河、河头河、西沟河等三条。在其流域内,土地肥沃,是我县的粮食主要产区。这条河是季节性河流,每到汛期洪水为患也比较严重。解放后,对它进行了治理和改造。自1973年以来,建成了簸箕掌水库和窄相水库,使洪水已得到有效地控制。 |
桑家坪村 |
桑家坪(sāng jiā píng)位于附城镇东南15公里处,距丈河村5公里,由10个自然村组成,即桑家坪、东坡、万里、河北、楼圪咀、西岭上、老窑河、里沟、石岭上、西河,大队驻桑家坪村,全大队居住人口465人,耕地面积1200亩。 桑家坪(sāng jiā píng)在丈河北5公里。相传古时先是姓桑的在此定居,故名桑家坪。有人口135人,耕地320亩。 万里(wàn lǐ)在桑家坪西南1公里处。该村地处山湾内,故名湾里,后演变为万里。有居民68人,耕地面积218亩。 河北(hé běi)在桑家坪北2公里处。因该村在小河北岸,故名河北。有居民109人,耕地310亩。 楼圪咀(lóu gē zǔ)在桑家坪西北1公里处。因地形像播种楼一样,居处高位,故名楼圪咀。有居民22人,耕地99亩。 东坡(dōng pō)在桑家坪北1公里处,因桑家坪北面的山坡上,故名东坡。有居民107人,耕地254亩。 石岭上(shí lǐng shàng)在桑家坪北。因位居石头岭上,故名石岭上。有居民4人,同东坡一个生产队。 西岭上(xī lǐng shàng)在桑家坪西北1.5公里处。因在桑家坪西的山岭上,故名西岭上,有居民6人,耕地47亩。 老窑河(lǎo yáo hé)在桑家坪西北0.5公里处。因地处小河岸上,过去居民多住土窑,故名老窑河。有居民11人,耕地37亩。 里沟(lǐ gōu)在桑家坪南1公里处。因地处山沟里,故名里沟。有居民1人,同东坡一个生产队。 西河(xī hé)在离桑家坪1.5公里处,村址在小河西岸,故名西河。有居民2人,耕地面积21人。 桑家坪村居住分散,历史上行政区划调整频繁。人民公社前,属焦底区管辖,后属丈河人民公社管辖,乡镇合并属附城镇管辖,桑家坪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北高南低,沙川之势,村与外村庄交叉相邻,东至杨家岭,西至南村,南至柏崖,北至圪塔村。四面交通便利,气温适宜。年均无霜期为200天,年平均气温约13℃,加之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属附城镇产量村之一。 桑家坪村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桑家坪村委党支部成立,在中国0领导下,人民站起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争时期,桑家坪村涌现出22名爱国青年参军,15人因伤致残,7人为革命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桑家坪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创造了以民主议事会为中心,以民主议事中心为阵地,以民主理财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模式,治理村上的三务,实现了各个方面奔向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户户通、水泥路村村通,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跨越。 水库----桑家坪水库 桑家坪水库(sāng jiā píng shuǐ kù)位于桑家坪村西北0.5公里处,在楼圪咀下方,该水库控制下游流域面积长15公里,保护耕地300多亩,据计算,水库的总容水量为640万立方,防洪库容164万立方,属陵川县中型水库之一,工程由青石水泥坝、开蔽式防洪道,总坝设计有涵洞,有便于下游土地的浇灌,同时也有防洪的功效。桑家坪水库建于1970年5月,于1973年底主坝完工,坝高28.5米,坝长90米,宽5.3米,总投资3个10万,10万工,10万钱,10万粮。 |
沙泊池村 |
沙泊池,(Sha Po Chi Cun)地处附城镇东南角,因玉泉河下游名为沙泊池,而村落于此,故名沙泊池村。东接南村村,北接玉泉村,南临岭东村,西接神眼岭村,附城镇。全村558人。145户。大多数以务农为业。少数从事商业,部分村民外出打工。 沙泊池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夹坡形,主要有大岭山,小南坡,南坡,小奇角等山脉。山体为石灰岩山体,表面覆盖植被。 沙泊池村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无霜期为135-175天,主要粮食产品有玉米,谷子,小杂粮等。 沙泊池村矿藏品单一,有贫铁矿和石灰岩。过去有村民开采贫铁矿,现在因为管理严格,已经不再开采。 沙泊池村历史悠久,据村中老人介绍,立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村中古庙建庙时间不详。村中碑文最早记载见于康熙三十四年。 沙泊池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传统武术在周边村落大有名气。村武术队曾参加1983年省级武术比赛。在陵川县文化汇演中屡次夺得第一名。 沙泊池村人才辈出,解放战争后山西省委书记卫恒先生即出生于沙泊池。后来又有陵川县水利局长,科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陵川东关小学校长等等。 古建筑----北庙,南庙 村中有两座庙,名曰北庙,南庙。北庙建庙早,已无从考证,南庙从现存碑文看,建庙早于康熙三十四年。此庙保存比较完整,以前曾是村委和小学所在地。 主体建筑----桥 村落沿山谷两岸自然分布,经历代支部书记努力,已建成连接村体的主桥一座,全桥始建于1970年,至2000年完工。桥体全长180米,桥面宽25米。成为村民的主要街道和活动场所。 主要水利工程 为改善村民吃水状况,历代支部书记不断改善本村基础水利设施,从1960年修建泊池,至1982年从上河修建引水管道,到2008年建设自来水户户通工程。至此,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主要民生工程 2004年集中完成一批基础民生工程,包括村村通路面硬化工程,电视电话户户通,村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设,村级小学,村级卫生所,村级便民连锁店等。 村级企业 为改善村级集体经济,1962年建立青砖窑,1976年建立耐火材料厂,产品远销省内外。 主要企业 2007年晋城霖春镁业和陵川伟鼎化工集中区建立于我村。位于村西摩天岭。为充分利用本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
南村村 |
南村村(Nan cun cun )位于陵川县城西南部,距附城镇5公里,因坐落在玉泉村之南,故名南村。南村地理位置在东经 35°41′65″ ,北纬113°4′25″之间。海拔高度为1123米。北界玉泉,西连沙泊池,东接王教、九章,南与桑家坪接壤。总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8亩。总户数190户,总人口720人。 南村村地处陵川县平川区,地势开阔,山的比高不大。整个村庄坐落在半山坡上,呈东西方向分布。村庄距陵川县城15公里,距附城镇5公里,离晋陵公路仅有1公里,交通比较便利,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比较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1984年以前南村大队包括5个自然村,即:南村、井洼、桃树洼、西坡、西岭后。大队在南村。1984年以后南村大队分为南村村和井洼村。桃树洼、西坡、西岭后三自然村属井洼大队。(井洼村在南村村南1.5公里处。因其地处山洼,其间又有一眼水井,故名井洼)直至2003年井洼村又合并入南村村大队。现在,桃树洼、西坡、西岭后三个自然村因条件极不方便,村民都迁移到附近村庄,现已无人居住。只有井洼村还有5户村民,23口人居住。 南村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冬季风所控制。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阴雨较多,冬季寒冷雪少。年均无霜期为125天——175天,年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年平均气温9.1 ℃。 南村村可供开发的资源相当有限,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无矿产、地上无资源”的穷村。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也开办过罐头厂等一批小型企业,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得长远的发展,没有做大做强。如今村里没有一家厂矿和企业。世世代代的南村人民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来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随着思想的转变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村民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一直发生着变化,现在正逐步由种植单一的农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养殖业也出现了向大规模发展的趋势,养殖园区已初具规模。 南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南村的革命史从1936年就开始了。申成顺是南村最早的0员,他1936年就加入了中国0,一直从事地下工作,进行革命斗争,为陵川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期,南村有部分村民参加了以-为首的牺蒙会。其中焦成保同志曾担任牺蒙会的秘书,在对敌斗争中和农会干部李朱彪、李肉则、李满富、李振勤五人不幸与民国32年阴历八月壮烈牺牲,谱写了南村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历史绵延,精神永存,如今的南村人民继续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南村村一直以来社会和谐、政局稳定。各届领导班子承前启后,团结一致,为南村村的发展注入了毕生精力,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改革开放以来,南村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坚持“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坚持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我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29元,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户户通、体育健身器材安装、水泥路户户通等工程,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
九章村 |
九章村位于附城集镇北8公里处,全村共有60户,218口人,484亩耕地,主要耕种玉米、谷子和薯类,现有党员12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共3名。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大多数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和养殖的收入。 近年来,在附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农业局的有力支持下,我村的沼气池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0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为配合镇党委、政府“一村一品”工程项目,我村充分结合本村村情,在全村上下开展养猪业,真正实现“一池三改”,使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得到实现。 |
王教村 |
王教村(wáng jiào cūn)位于附城东5.5公里处,相传古时有一姓王的在此荒郊立村,故名王郊村,后演变为王教。地理位置位于东径113°4′25"之间,北纬35°41′65" 之间。北与南村,南与井凹相连,西与南村相接。总面积2平方公里,属附城镇行政管辖。 王教村地处陵川县中部的土石丘陵和半丘陵地带,北面以九章界,南面有英平山、西面与南村土地相连、东面有征兵山。受冬季风一西北风所控制,四季分明。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阴雨较多,冬季寒冷少雪。 王教村矿产资源主要以青石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王教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政治上以“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为中心,实现了民主自治的目标。2004年,投资33万元硬化村级公路2700米;2004年秋季,投资20万元从玉泉接通自来水入户工程3500平方米;2010年投资6万元,硬化群众娱乐场所。 |
毕家掌村 |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