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陵川县 >> 西河底镇 >> 偏桥底村

偏桥底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偏桥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偏桥底村简介

  偏桥底村基本概况
  
   偏桥底村地处西河底镇西北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00亩,231户,757口人,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3名。目前全村有规模养猪户4户、养羊户2户、养鸡户1户。百万只肉鸡养殖园区正在建设中。我村于2009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2011年成为原市委冯建平书记下乡驻村联系点和兰化集团帮扶村。现在为市委宣传部张志仁部长下乡驻村联系点。近两年,在冯书记、张部长和兰化集团的帮扶指导下,偏桥底村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抓经济林,抓畜牧,抓蔬菜建设”的发展思路,同时制定了2010——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截止目前,我村经济建设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成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维修了舞台。安装了15套体育健身器材,建成了农家书屋,标准化卫生所和便民超市。
  ——完成了南河桥坝护坡建设和公路绿化,栽植雪松等风景树200多棵。
  ——完成了7公里的街巷硬化工程。
  ——集中连片培塑200亩干果经济林,共栽种优质矮化核桃树苗6600作株,受益农户130户。
  ——集中连片种植250亩红薯,每亩收益3200元,受益农户110户。
   ——百万只肉鸡养殖园区已建设完成,园区总占地面积70余亩,概算总投资1500万元,设计年饲养量108万只,年纯收入350万元,受益农户达80户,现在试生产阶段。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4103 048000 -- 查看 偏桥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偏桥底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偏桥底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庄村

  黄庄村基本情况   黄庄村位于西河底镇北部,有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23户,1198口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村,全村共有党员39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有2218余亩耕地,荒山宜林地面积600余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5042元,该村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有县级文物古庙一处,县级文物贞节牌坊一处,居民古建筑群十多处,人居环境较好。   1996年至今,历届支、村两委班子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彻底改善了交通不便的困境,目前黄庄村已水、电、路三通,今年在新一届支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大力发展地膜覆盖红薯为主导产业转变传统种植方式,今年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红薯基地,尽快改变我村贫困落后状况和提高农民收入。   

焦会村

  焦会村基本概况    一、基本情况    西河底镇焦会村位于陵沁一级、晋陵县际公路中心处,离政府所在地1.5公里,属土石丘陵区,全村0.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1亩,其中:粮田面积1100亩,4个村民小组,共有208户,730口人,共有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2名,支、村两委班子5名。2013年本村人均纯收入为7356元。    二、历史沿革    从县至乡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自然村),前为二个生产小队,后随之发展成四个(生产小队)村民小组,在西河底镇占有一定的位置,时至今日,一直是陵川县西河底镇乃至晋城市的红旗村,在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安全生产,和谐发展都是具有影响力和先进性。    三、文物古迹    焦会村文物古迹并不是很多,但在百十里方圆皆有影响和代表性,现存有:大路边的“祖师庙”,村中的“玉皇庙”,我村风景“松山”,村中“一革一排房(历史记载不祥)据记载和大阳的排房相毗邻,有十二座之称,谓“王炳”官人之竖,九十年代,将此文化遗存物定祭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祭奠日。    四、经济社会发展    我村从土地改革到合作社,互助组及人民公社,乡政府至今镇政府,农业稳定增产增收,工业经济兴盛近二十年来,集体和个人都取得了辉煌业绩,由于与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不相符,磷肥厂、铁厂相继关停。目前,在党支部、村委的领导下,正在向农业调产,转型跨越发展上突飞猛进,为建设新型农村甘当先锋,争做楷模。    五、社会各项事业    基层组织建设,民生问题,基础设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正在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安排认真贯彻落实。   

河元村

  河元村基本概况    河元村位于晋城市陵川县西河底镇东南2.5公里处,距陵沁线1.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包括河元村和杨家掌两个自然村。共有146户,543口人,其中党员16名,两委干部6人,共有耕地面积1152亩,全村以玉米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各种作物,尤其适宜种植谷子,产出的小米色泽金黄,且口感好,有华北小米基地美称。全村2012年人无收入3945元。为使我村村民享受到改革开展的成果,我支部、村委于2003年解决了户通自来水工程,2004年实现了村通水泥路工程,2010年兴建两委活动办公场所,2012年又解决了“户户通”水泥路工程,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村民主幸福指数,我支部、村委将继续努力,为构建和谐、安宁美好的新家园而奋斗。    勤劳好客的河元人民,欢迎社会有志之士前来我村共谋发展。   

现岭村

  现岭村基本概况    现岭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东南3.5公里,距陵川县城25公里,距晋城市30公里。由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2009年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全村共有205户,622口人,耕地面积1797亩,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4839元。支部共有党员21名,其中女党员4名,支村两委5名,团、妇、武、治保、民调等组织健全,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    2014年,党支部、村委会将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村党员、群众,抓住深入贯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利契机,围绕“抓稳定、促发展、构和谐”的主线,使全村面貌得以改善,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吕家河村

  吕家河村基本概况    吕家河村位于陵沁一级公路沿线,全村共有320户,1007口人,耕地面积1209亩,现在党员43名,支村两委6人,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吕家河村是一个农业村,村民以种植为主,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100元,2008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省级园林规划村,2012年完成了户户通工程,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村党支部、村委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四方人士前来投资经商。   

南沟村

  南沟村基本概况    南沟村地处丘陵,位于镇区南1公里处,紧邻陵沁一级公路。支村两委5名,其中:支委3名,村委3名,属支书、主任一肩挑村。有3个村民小组,107户,365口人,党员17名,耕地面积713亩,人均耕地1.98亩。年粮食总产量244吨,平均亩产244千克。2013年人均纯收入6192元。    村民以农业为主,种养结合,兼营劳务输出等行业。自来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公共设施较为完善。1997年建成小康村。2010年完成了村级主干道的硬化,2012年完成了户户通水泥路工程。   

万章村

  万章村概况   万章村位于西河底镇东北部约7公里处,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村北与后山村临界,东与马庄村接壤,西与、梧桐相接,南与现岭村为邻。全村共计280户,6个村民小组,人口共计1010人。全村党员24名,女性党员2名,现有耕地面积1662亩,人均1.6亩左右。   万章村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村,山川秀美,据现存的碑文记载,万章村是陵之故乡,唐宋时期为万章营,相传户以万数,人文亦颇盛,故叫万章村,还传说,古时邻村有一土豪,想霸占该村,村中有一文人,写万言文章,上诉官府,后得万章村名。   近几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万章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万章村人民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实现了村通水泥路,进行了街巷硬化,修建了万章中心小学以及村文化体育广场等等,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十二五”期间,万章村将继续努力,为构建和谐、安宁美好的新家园而奋斗。   

马庄村

  马庄村基本情况   西河底镇马庄村地处西河底镇与附城镇的中央,距西河底镇东北部约8公里处,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全村共计185户,710口人,5个村民小组,18名村民代表。全村党员23名,女党员2名,现有耕地面积1255亩,人均1.9亩左右。   马庄村两委干部共6名,其中女干部3名,两委干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村民监督委员会,切实起到了公开、监督的作用。    2014年,马庄村两委本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制定以下目标:抓住发展“一村一品”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建我村的核桃干果林,使其成为我村的优势产业;结合全镇发展优质谷子基地的规划布局,在我村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努力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高庄村

  高庄村基本概况   高庄村位于镇东7.3公里处,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 73户,243口人,耕地面积482亩,人均耕地1.7亩。全村党员11名,女党员1名。两委成员4名,支委3名,村委3名,其中交叉任职2名。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近几年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有5户养羊户,并成立了以李艮生为代表的养羊专业合作社,有3户养猪户,2户养兔户,1户养牛户,可以说现在村里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计划在今后继续加大养殖业的发展规模。   

东王庄村

  东王庄村概况    东王庄村位于镇东7.5公里处,由东王庄、八湾沟、井沟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60户,841口人,耕地面积2109亩,人均耕地2.4亩。全村党员33名,女党员1名,两委成员6名,支委3名,村委3名。    该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村民主要以农为主。2013年人均收入5054元。村里已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水泥路,现建有养殖园区一个,主要以养羊为主。目前存栏300只。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东王庄村支村两委的带领下,我们东王庄村正在努力建设小康之家,同时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   

南窑头村

  南窑头村基本情况    南窑头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东2.5公里处,陵沁一级路从村边通过,交通极为便利,我村耕地面积为267.2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全村现在58户,233口人,全村共有党员15名,其中女党员3名。2个村民小组,支村两委干部4人,支委3人、村委3人(其中交叉任职2名)。    我村是一个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来,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我村先后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养鱼专业合作社和昶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大力发展经济,大搞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下一步新增养鱼池50亩,并进行旧村改造。    我们相信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南窑头的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   

梧桐村

  梧桐村概况   梧桐村位于西河底镇东北3.5公里处,紧临陵沁一级公路,交通便利。全村97户,392口人,耕地面积677亩。有党员13名,其中女党员2名,有劳力160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120人,外出务工40人 ,村上收入以种植业为主,主导产业为种植玉米。2013年人均收入4898元。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勤劳朴实的梧桐村人民正在为建成小康文明和谐而努力奋斗着。   

西河底村

  西河底村概况   西河底村地处陵沁北侧处,位于陵川县西南部、晋城市的东北部、高平市东南部,三市县相距三十公里交界处,是镇政府所在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有670户、2001人,分七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62名,支村两委成员10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730亩,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有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户200余家。   2003年3月,党支部班子调整以后,以创建平安村、和谐村为目标,两委班子制定出抓稳定、促发展的实施方案,村风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县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从2004年起,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新农村建设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市政府授予“和谐村”荣誉称号。近年来,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招商引资,第二产业初具成效。2010年,引进了阳陵化工厂,在我村落户并于当年投产,引资项目的鼎盛页岩砖厂已投产。近年来,我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目前外出打工人员已超300余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406元,正实现着和谐发展的巨大飞越。   

张仰村

  张仰村概况   张仰村位于陵川县西南,地处晋、高、陵三县市之交界,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全村467户,1670口人,耕地面积3694亩,其中粮田面积3330亩,2013年底人均纯收入4898元,是西河底镇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行政大村。   张仰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陵川出南门八十三庄,数了南马数张仰”之美誉,大定八年,村北建庙,“张仰井、积善塔、峰峰(河南)修了个没角阁”,在中原大地,晋商文化之中皆有美丽的“三姐妹”神话传说。在近代抗日战争中,英烈辈出,1944年12月我村抗日民兵十二烈士在村东龙王庙壮烈牺牲,曾树碑立传。   张仰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2人),现有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民代表30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   自2009年以来,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相继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乡村接轨路、文化活动场所及农家书屋、小学教学楼危改工程、校舍住宿房加固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2012年完成了3万余平方米的街巷硬化工程。村内主街道修建了垃圾池,实行了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制度。使得我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为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发展永无止境,明天的张仰会更美好。   

北黑山村

  北黑山村基本概况    北黑山底村全村共76户,260口人,耕地面积632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4846元,全村共有党员11人,支村两委6人,村民代表10人。该村位于西河底镇西北部,是个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的纯农业的偏僻小山村,在国家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每年曾向国家上交公粮30余万斤,成为太行山上级一面旗帜,多次受到县级以上表彰与奖励。一九五八年获得-总理亲自签名的奖状。著名作家赵树理、阮章敬曾到我村体验生活。近年来,在几届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政策资金的扶持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帮扶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做了五件实事。 1、2004年领导下,修通了我村至偏桥底的村通水泥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2、2006年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大难题。    3、2010年修建了120平方米的支部阵地,改变党员活动无阵地的现状。    4、2010年争取资金62万元,修通了南黑山底至南庄的交界村通水泥路,对交界边区的经济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好评。    5、2012年完成了街巷硬化工程,并进行了环境卫生整治,修建围墙300余米。    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的要求相差还很大,今后,我们两委干部要加强学习,创新思路,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借助党的好政策,争取更多的资金,把我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泉村

  三泉村基本情况   三泉村位于西河底镇西北三公里处,由三泉和宰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32户,796口人,劳力268人,耕地1780亩,现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民代表21名,支村两委班子5名。   三泉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力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猛增,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5万元,人均纯收入4962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13万元,明年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谷子基地800亩,发展绿色食品,提高农民收入。   三泉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成立前,全村有21名三泉男儿参军参战,共有8位烈士牺牲战场,著名烈士薛佑之1938年奉命北上,曾任山西省平介县县长,1943年被敌人杀害。烈士薛忠贵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12月在本村村北被敌人杀害。其余14名参军人员都负伤后转业回乡及分到祖国各地,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及人民的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后三泉村曾有30名男儿参军参战,为祖国的安宁及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解放后,三泉人民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三泉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986年修建了舞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2、1994年修建了教学楼,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3、1998年接通安装了程控电话,村民和外界取得了联系;   4、1999年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党的各项新闻政策能够及时接听收看;   5、农村电网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更加规范方便;   6、2003年至2006年两次硬化通往外界的村级公路及村内主要街道、巷道,大大地地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出行难的困难,为提高产品物资流通,增加村民收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7、2009年全村农户安装了自来水设施,村民饮用水安全达标;   8、2010年村级小学教学楼安全加固,使全体师生的安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同时硬化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改善了村民娱乐活动场所,村民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得到保障。   9、村民参加新农合人数占总人数的98%,看病难得到进一步改善;   10、村内特困户、低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率100%,五保户供养率达100%。   11、2011年新建了卫生所。   12、2012年投资80余万元进行了街巷硬化。并修建了垃圾池,实行专人负责定时清运。   13、2012年新建了三个文化活动场所,并安装了健身器材。还新建了农民文化图书室,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目前,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村呈现出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收入年年增加、村民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新景象。   

秦山村

  秦山村基本概况    秦山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东南5公里处,由秦山、井沟、大伟、南河、东背、南山头六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214户,626口人,耕地面积2549亩,2013年人均收入4888元。共有党员23名,村民代表15人,支村两委干部5名。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组织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农村治理和生产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村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村种植优质核桃树400亩,户均2亩;种植优质谷子500亩,户均2.5亩;种植桑树300亩,户均1.5亩;发展家庭养猪业,达到20000头,发展家庭养羊,达到1000只,发展家庭养兔,达到5000只,发展家庭养牛业,达到200头,发展家庭养蚕业,达到400张。    我支村两委的总体思路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公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将农业产业做强做大,着重建设好以大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及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以核桃树为主的干果经济建设和蚕桑业等三个支柱产业,确保我村小康建设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冯山村

  冯山村概况   冯山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东南部,由冯山、牛家河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32户,人口715人,耕地面积1885亩,其中粮田面积1186亩,劳力450个,2013年底人均收入5035元,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行政村。   冯山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村古建庙被市文物局定为“园通寺”,现正在扩建改造,古代传说村南河流“刀印”河关公骑马带兵路过此地,兵马饥渴,刀辟河石,马蹄踏跪,清泉水从石版上流出营救兵马的传说流传至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雄辈出,南下干部王青海就是其中之一,小小明、王小东壮烈牺牲曾立碑有记载。   冯山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5人(交叉任职3人),现有党员25名,村民代表12名,下设四个村民小组。   2008年底第八届村委换届选举以来,在新的领导班子领导下,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投资完成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2009年在教委的支持下,投资19万余元完成了村小学新建教学楼工程,2010年经多方筹资,完成了村内主街道硬化水泥路工程,总投资19万余元,教育环境彻底改善,党员活动有场所,村内环境有了改善,新农村建设发展逐步推进,冯山的明天更加美好。   

西河村

  西河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的西南端,紧邻泽州县高都镇。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03户,653人,行政面积约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8亩。西河村是陵川通往晋城的南大门,毗邻陵沁一级公路,交通十分便捷,气候地理条件优越,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7335元。   近几年,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主线,全力实施农业产业化调整,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劳务输出,整治村容村貌,使村子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在2003年,“水、路、学校、养殖园区”四项工程完成之后,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提升了西河村综合发展潜力。近年来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表彰,仅2009年以来受省市县表彰就有10余次。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   目前,我村已建成“陵川县喜禾金小米专业合作社”和“陵川县林杰养殖专业合作社”两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喜禾金”有机小米商标,种养殖园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还正在筹建50亩综合性蔬菜种植园区。这些都为我村种养殖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今西河村支两委、22名党员同志正和653名村民一道,在新农村建设征途上跃马扬鞭,朝着更高目标奋力前行!    “0无边图画里,和谐一派纳祥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姚保林携好客的西河人民热忱欢迎各界有志于新农村发展有识之士光临做客、共谋发展!   

徐社村

  徐社村概况    徐社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南2公里处,由庙掌、上徐社、下徐社和侯家庄四个自然村组成,有4个村民小组,403户,1195口人,耕地面积3316亩,共有党员38名,两委干部6名。    徐社村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如庙掌的“南乡庙”是由我镇三分之二村共-建的,远近非常闻名,上徐社的“三清阁”每年六月十三都要搞庙会,下徐社的“西庙上”和侯家庄的“社神庙”也非常有名。    近年来,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先后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村村通”道路硬化和户户通水泥工程。现在全村水、电、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全部接通,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村在确保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谷子基地和干果村基地建设,先后种植优质核桃苗10000余株。    我们相信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徐社村的新农村建设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圪坨村

  圪坨村基本概况    圪坨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东南部4公里处,全村80户,241口人,耕地面积780亩,2013年人均收入4813元,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行政村。    圪坨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5人,现在党员11名,村民代表5名。    我村支村两委的总体思想是: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种植优质谷子300亩,种植连翘500亩和大力发展蚕桑养殖,确保我村小康建设持续和稳定发展。   

积善村

  积善村概况    积善村位于陵川县西南、地处泽州、陵川交界。全村共462户,1553口人,耕地面积32455亩,2013年底人均纯收入6304元。    积善村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村中有金朝大定年间修建的“吉禅寺”和“三圣瑞现塔”。其中“三圣瑞现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们积善村的标志。积善村还是陵川县革命老区,村中的“遇真观”在战争年代曾作为革命队伍的后方医院,救治了无数的革命将士。    积善村现在党员61名,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7人,村民代表28人,下设六个村民小组。    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2011年和2012年完成了街道硬化工程,2012年加大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力度,实行垃圾不落地,定时专人负责收集和清运。新建千头养殖园区一个,现有10户养殖户进行养殖,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    发展永无止境,积善的明天会更美好。   

大玉铺村

  大玉铺村基本情况    大玉铺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西北角,和泽州县、高平市接壤,全村127户,405口人,耕地面积980亩,现有养猪专业户6户,养羊专业户3户,2013年人均收入4889元,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行政村。    大玉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6人,现有党员17名,村民代表12名。    近年来,在支、村两委带领下,在上级单位的帮扶下,共完成了:    1、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2、修建了党支部阵地,解决了党员没有活动场所的难题。    3、修建了村级卫生所,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4、完成了街巷硬化工程,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新一届支村两委的带领下,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偏桥底村

  偏桥底村基本概况       偏桥底村地处西河底镇西北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00亩,231户,757口人,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3名。目前全村有规模养猪户4户、养羊户2户、养鸡户1户。百万只肉鸡养殖园区正在建设中。我村于2009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2011年成为原市委冯建平书记下乡驻村联系点和兰化集团帮扶村。现在为市委宣传部张志仁部长下乡驻村联系点。近两年,在冯书记、张部长和兰化集团的帮扶指导下,偏桥底村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抓经济林,抓畜牧,抓蔬菜建设”的发展思路,同时制定了2010——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截止目前,我村经济建设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成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维修了舞台。安装了15套体育健身器材,建成了农家书屋,标准化卫生所和便民超市。   ——完成了南河桥坝护坡建设和公路绿化,栽植雪松等风景树200多棵。   ——完成了7公里的街巷硬化工程。   ——集中连片培塑200亩干果经济林,共栽种优质矮化核桃树苗6600作株,受益农户130户。   ——集中连片种植250亩红薯,每亩收益3200元,受益农户110户。    ——百万只肉鸡养殖园区已建设完成,园区总占地面积70余亩,概算总投资1500万元,设计年饲养量108万只,年纯收入350万元,受益农户达80户,现在试生产阶段。   

西坡村

  西坡村基本概况    西坡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西部4公里处,全村总户数171户,545口人,耕地面积1078亩,2013年人均收入4844元,是西河底镇以种植业为主的行政村。    西坡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5人,现有党员22名,预备党员1名,村民代表10人,下设二个村民小组。    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以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新的班子带领下,完成了户户通工程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等,并大力发展养殖业。    总之,我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班子成员扑下身子,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我们相信,西坡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南黑山底村

  南黑山底村基本概况    南黑山底村位于西河底镇西北5.5公里处,全村73户,228口人,耕地面积655亩,2013年人均收入4825元,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行政村。    南黑山底村党支部、村委会共5人,共有党员15名,村民代表9人。    在支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我村先后在2004年修通了本村至积善的村通水泥路工程,2010年完成了饮水工程和党支部阵地建设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2012年完成街巷硬化工程。在经济发展方面,2013年种植连翘200亩,核桃干果村在2012年的基础上扩大50亩。   

铺上村

  铺上村概况    西河底镇铺上村地处陵沁一级公路沿线,距县城二十五公里、西河底镇四公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村共102户,380口人,现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2名,10名村民代表,现有耕地面积687亩,人均1.9亩左右。    铺上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名,其中女1名(女大学生村官1名)。两委干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村务监督委员会,切实起到了公开、监督的作用。    2014年,铺上村两委干部本着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下目标:    1、发展200亩优质谷子基地;    2、继续完善2万只肉鸡项目。   


偏桥底村特产大全




偏桥底村景点大全